中国拿破仑论坛

标题: 纵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 [打印本页]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17 16:59
标题: 纵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
作者:顾剑,个人认为还算详尽,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那个时代的将军与现代不同,更讲究个人的勇气,品质,和骑士气概。  

先说法军元帅。1806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依,苏尔特,贝尔蒂埃,贝提埃,马尔蒙等都是,这些人同时都封公爵。后来9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象麦克唐纳,乌迪诺,格鲁西等,总共有多少元帅我手边也没有立时可查的资料,不象纳粹26名元帅我睡觉都能倒背出来。大概总是20多位吧。  

这些人中评家褒贬不一,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马塞纳,拉纳,缪拉。我个人欣赏达武,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好打胜仗,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  

达武是最能独当一面的。他30出头就受封元帅,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奥斯特里茨“三帝会战”法军大胜之后,普鲁士对法宣战,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结果是拿破仑“大军团”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误以为是普军主力,各军紧急收拢,从行进中投入战斗,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不但普王御驾亲征,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和(后来最终击败拿破仑的)布吕赫尔都在。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1万5千人紧急展开,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普军还盼前锋回援,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立时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立即全力以赴追击。这就是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全境被法军占领,向法国投降,连布吕赫尔也在逃到北海边的什切青后作了法军俘虏。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亲王。  

1915年拿破仑复辟,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巴黎留守。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赫尔甩开,让布吕赫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说得有理,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事实证明也对: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但达武不轻易认输,威胁要继续战斗,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  

其次是马塞纳。他资格老,1800年前就是拿破仑麾下北意大利军团的师长(那时欧洲还没有发明军这一级编制,军团下面就是师)。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担任北意大利军团司令。但他没有拿破仑那样的天才,敌不过优势联军(何况联军由俄国老将苏沃洛夫指挥),处境困难。我说这也怪不了他,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换谁也不行。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大军团”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大军团”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几个月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马塞纳后来封帅以后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屡立战功。但1812年征俄的败仗没有参与,大概是退休了。  

还有贝尔纳多特,他是个传奇人物,长期担任“大军团”第一军司令,打仗不一定明显强于其他元帅,但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头脑的人。他的妻子曾是拿破仑的情妇,所以深得拿破仑信任。但耶拿战役前(即达武出风头的那一仗),和达武因行军路线问题起了很大争执,受到拿破仑斥责,此后渐渐失宠。击败普鲁士以后,正好他的远亲瑞典国王驾崩没有子嗣,瑞典人选了他来作瑞典国王,他就去了。所以到今天瑞典王室还是他的后代。“在其位某其政”,他当了国王自然为瑞典人谋福利,瑞典是北欧强国,不愿意被拿破仑统治,他就保持中立,在拿破仑势力达到顶峰,远征俄国时也没有帮助法国。拿破仑征俄战败,全欧洲反拿破仑,他也加入反法联盟。这时候拿破仑困兽犹斗,虽然战略形势绝望,但打起战役来还是屡战屡胜,联军将领都怕和他交战。贝尔纳多特这时出了关键的一个策略:他建议联军尽量避免和拿破仑交战,而打击孤立的其他法军,甚至乘虚直捣巴黎。(这是他和法国前外长塔列朗联合提出的)。不要认为这个策略简单,要知道欧洲兵学不同于中国兵学,不重权谋而重力战,再加上那时崇尚骑士式正面冲突的社会风气,能想出这一条来着实需要政治和战略的大智慧。结果这被证明是盟军胜利的关键,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贝尔纳多特这个人谈不上忠,也不够君子,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不但能自保,还能为新的祖国谋福利,瑞典人实在是选对了国王。  



还有缪拉值得一提,他是拿破仑的妹夫,论军中资格,战功,和地位,可以说是第一元帅。他长期担任“大军团”骑兵司令,是快速机动作战的行家,并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但他战略眼光不佳,常受拿破仑斥责。拿破仑复辟并最终失败时他处于观望状态,既没有到麾下效力,也没有加入反法同盟,想保住自己权位,但最后什么也没保住,丢了王位也丢了命。但我认为他指挥骑兵机动作战的战术才华还是很高的。  

其他著名元帅内伊(第六军军长),苏尔特(第四军军长),拉纳(第五军军长)都是执行命令,忠诚勇敢型的,除了惊人的勇敢和骑士气概,没有太多独立战绩,我可以从军事的角度称为平庸。其实我个人从感情出发很欣赏拉纳,很多评家也把他和达武,马塞纳并列,我想这很可能和他壮烈的死有关:他是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率法军骑兵冲锋时被奥地利军队炮弹削断双腿,死在拿破仑怀里的。当时法军被奥军半渡而击,处境危急,那正是绝地反攻的时刻。经此次战役和稍后的瓦格拉姆战役,法军终于还是击败奥军,迫使奥地利又一次投降。顺便说一下,滑铁卢战役中一柱擎天的内伊元帅,结局是在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枪决的。同是铁杆忠于拿破仑,达武和内伊的结局何其不同!  

还有一位贝尔蒂埃元帅值得一提。他不是战将,长期担任拿破仑的参谋长,善于司令部的组织工作。后来普鲁士重整军备时,沙恩霍斯特是以他为蓝本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而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是所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典范。所以说贝尔蒂埃的工作通过普鲁士-德意志间接影响了所有现代军队。  

最后评价一下拿破仑本人。从军事上全面评价他要说的话可太多了。我只想说我最欣赏的拿破仑战役还不是马伦哥(战略上聪明战术上侥幸),或奥斯特里茨(史家最欣赏此役),或博罗津诺(规模最大,虽击败俄军但不具有决定性,一味硬打硬拼),而是早期的北意大利战局和乌尔姆战役。五战北意大利,屯兵坚城之下而不克,却以此为诱饵,以弱胜强,将奥军的援军来一次全歼一次,我国解放战争中围城打援有点类似,但难度远远不如(都是一次设伏打伏击战),我个人认为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军曼施泰因元帅的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才差相仿佛。而乌尔姆战役(是奥斯特里茨的前奏)则运用分进合击,几路大军把机动运用到了极致,还没开战对手就败了,作战虽不激烈,但真正是在战役指挥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再来说说其他国的名将。  

俄国的苏沃洛夫严格讲不算拿破仑战争的将领,他比拿破仑早一个时代。他辉煌是在拿破仑之前的俄国对土耳其作战。他在北意大利击败法军时拿破仑去了埃及,那是苏沃洛夫生平最后一战,之后就病死了。他和拿破仑从未交手。他的部下和学生库图佐夫是拿破仑的死敌。  

库图佐夫的年纪比拿破仑大得多,可能是年纪和健康不佳的原因,也可能是得不到沙皇的完全信任,总之他的作战总是小心有余,战役战术上没有闪光点(博罗迪诺战役后走梁赞大道的那一招机动让拿破仑也摸不着头脑,但那毕竟是走而不是战)。但他的战略见解深辟,又深深地了解俄罗斯民族,他知道打持久战必胜,所以从不跟拿破仑硬碰,这有点象古罗马的费边,或抗战中的毛泽东蒋介石。但他在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后也不积极追击,只是“礼送出境”,也不主张俄国出境作战(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幸亏没被沙皇采纳),这就有点过份了,否则拿破仑不仅会50万大军尽丧,还会不得生出俄国国境。总之我承认库图佐夫是战略高手和俄罗斯民族的救星,但不赞成他被后人抬到一代天才名将的地位。套用“笑傲江湖”里任我行的话,这是我“最不佩服的一个人”,当然“让我不佩服”也是要有点本事的。(别问我佩不佩服林彪,我可不想卷进拥林贬林的争论,我的个人观点与华飞兄“政治林彪军事林彪”一文的观点不谋而合,原本也是想写篇贴子的,现在是多余了,好比李白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巴格拉季昂公爵是当时俄国军界享盛誉的少壮派将领,但他在博罗迪诺战役中阵亡了,历史没有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也称不上名将。  

奥军屡败于拿破仑,将领乏善可陈,只有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差点打败了拿破仑,但随即有瓦格拉姆大败。施瓦岑贝格亲王虽然是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前的联军总司令,但那是因为奥地利出兵最多,而且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力战,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出谋,他一样还是一筹莫展。要说奥军名将,那得数欧根亲王,但那是前一个世纪(法国路易14时代)的人。拿破仑战争时代奥地利实在是提不起来。  

说到普鲁士。布吕赫尔元帅无疑是第一名将。他的成长有个过程,早年也曾在耶拿战役中吃过败仗,还作过法军俘虏。后来普鲁士投降,卧薪尝胆实行军事改革,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创建参谋部制度。拿破仑征俄败归之后普鲁士起而反法,布吕赫尔从此展露才华。他在各路联军中是战力最强的,起了主心骨作用。虽然战场上遇到拿破仑还是不免吃败仗,但没有拿破仑时他是联军法军加在一起各将领中最强的。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后复辟,他的普军和惠灵顿的英军是击败拿破仑的主力。布吕赫尔先是小败于拿破仑,但用巧妙的机动摆脱了来追的法军格鲁西元帅,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增援惠灵顿,给了拿破仑最后致命的一击。(顺便说一件逸事:1935年第一批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的5人之一,也叫布吕赫尔,此人在中国北伐战争时期是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仑将军。斯大林大清洗时受迫害,审问他与100年前的普鲁士著名元帅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德国血统,他说他祖上是农奴出身,没有姓名,主人特崇拜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元帅,所以给奴隶起了这个姓)  

还有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他们是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对现代军事制度影响至大,虽然不是战将。沙恩霍斯特没有作到元帅,死得早,格耐森瑙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又活了40年,很长寿,作到了元帅。二次大战中希特勒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一样也是格耐森瑙比沙恩霍斯特长寿。  

不能不提到“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这位普鲁士下级军官在普鲁士战败投降后不愿当亡国奴,跑到俄军中以少校的军衔志愿参军继续抗法。普鲁士后来又反法后,回到普鲁士军队作沙恩霍斯特的助手。后来以少将军衔退役,一心著述,总结和阐述拿破仑战争,遂成一代军事理论大师留名后世。  

最后说英国惠灵顿公爵。他是“拿破仑的终结者”,滑铁卢一战定乾坤。后世军事专家对他评价不高,尤其是法国人贬他。我倒很欣赏他。他在滑铁卢之前和拿破仑从未交过手,但是拿破仑征俄之战之前和之中的西班牙长期作战他是参与的。那时拿破仑夺取西班牙王位授给自己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引起西班牙举国反抗,这就是成为法国泥潭的西班牙战争。英国派维尔斯利子爵(即后来晋封的惠灵顿公爵)率军支援西班牙葡萄牙。就在西班牙半岛他击败一任又一任的法军司令,包括大多数法军最著名的元帅,如马塞纳等,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后来拿破仑复辟以后的滑铁卢战役,是他所擅长的防御战,也占有地利优势,但不要忘了法军人数占优,而且惠灵顿指挥的是各个同盟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精锐的英国红衣近卫军只有一点点。这一战如果没有布吕赫尔的普鲁士军赶到,惠灵顿不会胜,但我也不认为他会败,应该是个不胜不败的僵持局面。而如果是这样,战略上联军已经胜了,因为时间不利于拿破仑。所以滑铁卢战役我给惠灵顿和拿破仑打的分是平分秋色。惠灵顿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当然不如拿破仑,但也可以称一代名将。滑铁卢天平的一头是惠灵顿和布吕赫尔这两位一流高手联手,另一头即使绝代天骄如拿破仑者也只好败了。  

后记:本贴的史实主要是英国人写的“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拿破仑”一书,8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的“拿破仑战争评述”,和90年代初军事科学院战略部谢国良少将主编的拿破仑战争评述,3本书在军事上都够专业。评论部份则完全是我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此贴只涉及当时的陆军将领,同时代英国海军则出了一位不世出的天骄纳尔逊,他在海军史上的地位绝不次于陆军史上的拿破仑(有趣的是拿破仑的海上都不成功,而纳尔逊的陆战也都很糟糕,还丢了一只眼睛),那真是个英雄辈出的经典时代啊。不过海军就不属于本贴的范围了。  



再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周冀)  

今天有空,再来说两句,^_^。  

首先,朱诺不是元帅,和马尔蒙一样,他们是跟随拿破仑最久的部下了,拿破仑也对他俩宠爱有加。但是和马尔蒙不同,朱诺这位老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除了勇敢和忠诚之外,别无所长,典型的大老粗,所以一直找不到相应的战功能把他封为元帅。当年作巴黎卫戍司令的朱诺曾经被拿破仑的妹妹卡罗琳娜勾引,两人通奸,后来传到了缪拉耳朵里,后者勃然大怒,要与朱诺决斗。拿破仑为了包庇朱诺,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任这个大老粗为进军比利牛斯半岛的总司令,把自己的军队带入了西班牙的大泥潭,间接导致了最后的失败。朱诺的晚年也是比较凄惨,官付闲职,可能受了刺激,精神失常,后来跳出窗户自杀了(说起来,贝尔迪埃也是跳楼自杀,但是对后者来讲,更多是因为对人生的绝望。)。其实假如他一直是作巴黎卫戍司令,也许他和拿破仑都不会如此短命。  

再补充几个法国元帅:  

贝西埃,此人在拿破仑传记里口碑不好,因为在博罗季诺是他阻止了拿破仑动用近卫军参战,被很多人指责说他贻误战机,但我觉得这是所谓“事后诸葛亮”的结论,博罗季诺之役虽然俄军死伤惨重,但仍然主力尚存,法军即使投入三万人的近卫军就一定可以打赢吗?而且就算打赢,也于事无补,亚历山大会因为打了败仗就投降吗?反之近卫军大量消耗,还能否顺利撤出俄国呢(征俄之战是注定失败的)?这都是没有定论的……贝西埃其实是员相当优秀的骑兵将领,他可以与缪拉媲美,很多次战斗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例如奥斯特利茨,是他的近卫军重骑兵及时赶到,才守住了普拉岑高地。可惜也是命不好,和拿破仑一起侦察的时候被“飞来的炮弹”打死了……絮歇,西班牙战争中唯一“领地安定”的元帅,行政方面很有一套,打仗也非常出色,曾任拉纳军的师长(说到这儿,不能不提达乌的三个师长——费扬特、莫兰德、古丁,奥尔施泰特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滑铁卢之战后,有人曾说如果用有条理的絮歇代替苏尔特作参谋长,也许军队的效率会好很多(苏尔特当时有多次失误,格鲁希军团不能及时赶来就是其中之一),而当时拿破仑任命絮歇为阿尔卑斯军团指挥官。  

关于滑铁卢,达乌不应该是取代格鲁希,而是应该取代内伊。内伊在滑铁卢的表现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疯子,部队猛烈但无序的进攻便充分表明了这点。战前,当达乌在得知自己的职务时,曾委婉地对拿破仑说:“陛下,假使你是胜利者,则巴黎当然是你的。反之,如果你战败了,则我和任何人对于你都将毫无用处。”拿破仑最后是被富歇赶下台的,滑铁卢败战后回到巴黎拿破仑实际上就被软禁了,一直与他不和的弟弟吕西安此时也来规劝拿破仑,让他再次解散议会,而拿破仑似乎还有幻想,希望能由富歇批准他出城作战,不用暴力手段。但是富歇断然拒绝了旧主的要求,拿破仑也心灰意懒,呆呆坐等最后时刻的到来。  

库图佐夫是员名将,年轻时是战略战术专家,拿破仑时期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总给人以老态龙钟,昏昏欲睡的感觉,但是奥斯特利茨、博罗季诺你都可以发现他的智慧火花。大家都知道博罗季诺时达乌提出过迂回俄军侧翼的方案,拿破仑并没有采纳。为什么?有人说是拿破仑害怕俄军逃跑,但是大角堡、钝角堡的尸堆又怎么理解呢?如果俄军逃了,法军自然也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况且眼前之敌,真的追不上吗?另外,还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拿破仑迂回的话,库图佐夫会用毫不犹豫的中央突破,来击溃法军的防线。虽然这也是假设,不过相比前者,我更坚信后者。真相究竟是哪个,以我们眼前的这几本书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库图佐夫并没有把法军“礼送出国”,他还是进行了认真追击,以至于拿破仑依靠着内伊部的奋战,才能逃离俄国(内伊最后几乎是一个人逃离俄境的,这家伙也真是命大)。而此时俄军也损失惨重,减员三分之二,大炮也失去了五分之四。库图佐夫的“停止追击案”就是在此时提出的,虽然后来证明他的提案过于保守,但是就当时来说,是合理的。  

沙恩霍斯特也死于坏疽,是在吕岑的战斗中负的伤。  

布吕歇尔勇气斗智过人,但是没什么头脑,“老年版内伊”,如果不是林尼会战中副官机灵,早已“先走一步”了。威灵顿无疑是个战术指挥的天才,加上英军部队的善战,最终撑到了普军到来。但是说即使普军不来,他不会败就有点过了,《悲惨世界》里引用的那句描写相当精辟——五点钟时威灵顿取出他的表,说了这样一句忧心如焚的话:“布吕歇尔不来,就真的完了!”战略上也还另说,当时奥地利军队正在边境上“兴致盎然”地“原地踏步”,出于势力均衡的思想,他们是不希望法国彻底崩溃的。”其实如果英普两军换位,没条理的布吕歇尔一定撑不过那难熬的五个钟头的,谨慎多虑的威灵顿也不会去救被打得支离破碎的普军,应该感谢上天,运气在他们这边……
作者: diaoduoxi    时间: 2006-8-17 17:03
作者为顾剑,网上有名的历史人物写手。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17 17:06
奥军除了卡尔大公和施瓦岑贝格外,利希顿斯坦怎么也该算一个。132次战斗,坐马被先后打倒24次,有不少漂亮的胜利。
还有苏尔特的独立战绩可不少。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6-8-17 17:18 编辑 ]
作者: sswaffen    时间: 2006-8-17 17:31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6-8-17 17:03 发表
作者为顾剑,网上有名的历史人物写手。

此人写的中兴两名将_贝利撒留与纳尔西斯,写的非常棒!!读后很受启发.
作者: boy    时间: 2006-8-19 16:30
世界上堪称名将的不在少数,但是拿破仑哪个时代的名将却需要商榷。
很多人喜欢把功绩高的元帅的吹捧为名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过是庸才而已。
比如说很多人看好Wellington,但是他除了一点稳健以外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他在waterloo击败的拿破仑,但是却是依赖于拿破仑自己部署的失误。他战后提出的很多评论都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可见这个人的将道够不上名将资格。
似乎在拿破仑军中可以放到名将候选名单的是达武、马塞纳和马尔蒙这三位。具体原因就不多讨论了。
如果说普鲁士的名将,沙恩霍斯特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他的主要能力体现在建立一个总参谋部思想的基础上,因为拿破仑的军事天才,所以即使有总参谋部还是难以与拿破仑匹敌的。尽管如此,总参谋部已经被历史证明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高级军事化组织,是未来战争所必须的。再说格柰泽瑙,这个元帅是当时普鲁士比较出色的人才,1813-1814年的战局都是他构思的。但是他仍然会犯错误,性格比较暴躁。
俄国的话大多比较喜欢说苏沃诺夫,他写了一本《制胜的科学》但是,他过度推崇刺刀冲锋的战术,不过仍然可以说是个比较出色的将领。
奥地利似乎只能提一个查理大公~~奥地利其他时代的名将倒有一点~~~
以上就是可能称为名将的,可能有写一下子忘记了~~~
作者: diaoduoxi    时间: 2006-8-19 16:36
关于威灵顿,我建议你最好先了解一下他的实际战例,并且研究一下他的战术思想,就不会有那种想法了。一个庸才怎么可能在西班牙打败那么多拿破仑的元帅,而且毫无败绩?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19 18:18
对,他在西班牙可以说是相当牛了,除了他没有人能击败皇帝那么多次
作者: Mark.Antony    时间: 2006-8-20 19:57
面对自己不俗的表现,当仁不让.何必谦虚呢?这个有何有违将道?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21 04:03
原帖由 boy 于 2006-8-19 16:30 发表
似乎在拿破仑军中可以放到名将候选名单的是达武、马塞纳和马尔蒙这三位。具体原因就不多讨论了。

把马尔蒙和达武,马塞纳并列算相当语出惊人了,为什么具体原因就不多讨论了呢? 相当有意思的话题。
还有,输给威灵顿的诸位元帅里,马塞纳和马尔蒙算败得最惨的。马尔蒙四万主力在40分钟内脆败,自己也被炮打成重伤。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6-8-21 04:10 编辑 ]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1 10:10
感觉如果威灵顿能早点使用的话,也许欧洲的历史将会改变
作者: 鹰旗    时间: 2006-8-21 11:12
Wellington总是有天保佑,他的战争很少有自己失利的,这是他的稳健和好运带给他的胜利,皇帝的元帅几乎都比较畏惧他,只是皇帝的心里很难揣测,不知道是不是对他有点顾忌!历史就是这样,有这样战无不胜的以英雄(拿破仑),就有这样的克星角色的英雄出现,(我不是说谁是谁的克星哦)。
作者: 不倒的鹰旗    时间: 2006-8-22 14:40
克星也许说不上,因为威灵顿与皇帝的正面交锋只有一次,而且正好就是对皇帝的影响最大的那一次。也许这就是运气?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2 14:47
应了英国的一句话:天佑女皇。可这里只能是天佑威灵顿。。。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22 17:13
威灵顿有时候运气也是糟糕得很。1810年马塞纳打葡萄牙时,围攻阿尔梅达要塞。威灵顿本来希望靠阿尔梅达城坚粮足受到雨季,再打一下疲惫的敌军。结果守阿尔梅达的西班牙军一名小卒在搬火药时药桶漏了,火药一路撒下去,成了导火索。法军正好一发炮弹打燃地上的火药,一直引燃弹药库。一声巨响,全部弹药上了天,声闻十几里,本来该守一个来月的要塞两天就破了。当然这难不倒威灵顿,不久他就在布萨库击败了马塞纳和内伊。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2 17:15
其实威灵顿的能力应该是不容质疑的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2 22:28
原帖由 不倒的鹰旗 于 2006-8-22 14:40 发表
克星也许说不上,因为威灵顿与皇帝的正面交锋只有一次,而且正好就是对皇帝的影响最大的那一次。也许这就是运气?


运气一般是偏袒一人,而阁下所列举的那个情况倒不是”运气“,因为那次运气因素占的比例不大,更多的是法军的诸多硬伤和错误。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2 22:29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2 17:13 发表
威灵顿有时候运气也是糟糕得很。1810年马塞纳打葡萄牙时,围攻阿尔梅达要塞。威灵顿本来希望靠阿尔梅达城坚粮足受到雨季,再打一下疲惫的敌军。结果守阿尔梅达的西班牙军一名小卒在搬火药时药桶漏了,火药一路撒下 ...


能否简单介绍下布萨科马塞纳失败的原因?以前看过的,现在忘却了不少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2 22:48
“布萨科败于威灵顿之手,损失虽然不是毁灭性的,但应算败仗,主要是他轻敌所致,而且他的兵力还占优势”这是朔风兄自己写的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2 23:02
标题: 这个也比较全
1810年,葡萄牙战争是违反极重要的军事艺术原则实行攻击的另一个例子。在这次战争中,英葡联军共计有8万人,其中15000是民兵,待在科因布拉,依靠波尔图负监视责任。法军在占领西乌达德——罗得里哥和阿耳美达两地方后,以72000人进入葡萄牙,进攻据守布萨戈高地的敌军。双方兵力相等,但布萨戈阵地是很坚固的阵地。法军先遭受挫折,但它于次日饶过敌战线前往科因布拉。葡萄牙军队因此退往里斯本,他们烧毁沿路一切,使土地变成废墟。法国将军(24)跟踪追击,对退往波尔图的15000民兵,甚至连监视部队也不保留。这样一来,他暴露了自己的后方,暴露了科因布拉这个据点(那儿留有5000伤病兵)。他还没有来得及到达里斯本,葡萄牙师团就占领了科因布拉,截断了他的所有退路。最低限度他应当留下一支6000人的部队,来保卫和巩固科因布拉,并阻遏波尔图附近的葡萄牙师团。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就可以把这六万人带到里斯本。如果英军总司令(25)已打算让自己的部队上船,那么这60000人的兵力就足够对付英军了。反之,如果英军总司令准备在葡萄牙坚持下去(一切都表明这一点),那么法军就不应当深入科因布拉。他们应在这个城市面前,或者甚至在相隔几站路的地方,占领有利阵地,建筑防御工事来巩固它,同时派出队伍去占领波尔图市,确保后方以及连接阿平美达的交通线的安全,以等待攻占巴达霍斯和等待从塔霍河上安达卢集亚开来的军队到达。

到达里斯本城防工事的时候,法国将军没有下决心攻击他们,虽然他应当知道有工事存在,因为敌人建筑这些工事已经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了。一般意见是:如果他到达那儿的时候立刻进攻这些工事,那么他就会占领它们,过两天再动手就已经迟了。因为这些时候,里斯本的英葡联军已经依靠数量颇多的民兵营而得到加强了。可见,法国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成就,徒然损失了5000伤病员,丧失了自己的交通线。他在里斯本城墙下才发现自己少带了炮弹,他不曾仔细考虑自己的事业。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22 23:18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6-8-22 22:29 发表


能否简单介绍下布萨科马塞纳失败的原因?以前看过的,现在忘却了不少

马塞纳在布萨库失败主要是威灵顿非常好地利用地形。
马塞纳的兵有65000,威灵顿只有52000(英葡各一半)。但布萨库的山岭易守难攻,威灵顿把部队摆在坡后,重心偏北,同时山后的道路方便调整部队分配。
马塞纳把三个军平分,内伊在北,朱诺据中,雷尼埃在南。雷尼埃率先进攻,试图迂回英联军,Heudelet师的15个营和Merle师11个营并排前进。不料英军皮克顿师正守在山后,Heudelet师遭到皮克顿痛击前进不得。Merle师虽然进攻的是个缺口,但立刻被沿那条山后通路调动来的英军挡住,威灵顿亲自指挥火炮猛轰Merle师的侧面。两个法军师败退,被冲锋的英军撵到山下。法军弗伊带7个营试图再攻击一个缺口,又被顺山后交通道路赶到的英5师截杀,英军从100米射击到20米,然后用刺刀冲锋将这次南线的最后进攻打退。
内伊在几乎同时在北线用两个师大举进攻,撞在英军防御最强点上,遭克劳福德的轻步兵师和葡萄牙军伏击,再一次横队对纵队对决后,法军受重创撤退。
法军伤亡4600人,英葡军1252(英626,葡626)。法军的伤兵不久后全部被英军特兰特上校指挥的葡萄牙民兵俘获。
图如下,马塞纳的布局不能说没道理,他的左右翼同步攻击相距有5公里左右。一般山地作战的防御方在兵少的情况下不会照顾好这么大正面。可是威灵顿的诀窍就是充分利用了山后隐藏的那条路(图中黑线)。有这么条路,他敢把部队摆得很开,又可以很方便地机动相互支援。马塞纳的原计划如果成功,左右有一点突破就可以投入朱诺军扩大战果。没料想左右双钩拳都如同打在了石头上,仅一年前在瓦格拉姆大显身手的马塞纳只得败下阵来。
威灵顿这次利用山坡,不仅象在塔拉维腊那样避免了炮火伤亡(顺便提一下,塔拉维腊对的是塞纳蒙),而且用山掩护了部队部署情况,使对方完全在盲目下作战。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6-8-23 03:11 编辑 ]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3 03:21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2 23:18 发表

马塞纳在布萨库失败主要是威灵顿非常好地利用地形。
马塞纳的兵有65000,威灵顿只有52000(英葡各一半)。但布萨库的山岭易守难攻,威灵顿把部队摆在坡后,重心偏北,同时山后的道路方便调整部队分配。
马塞纳把 ...


今天上午出去办事,顺便把d'Arjuzon写的威灵顿传记借来了,仔细想想,我第一次借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在一年前。时隔一年,再次览读,很有意思。一年前个人还是个门外汉,一年后好歹也算成长为一个菜鸟

其实马塞纳在1809-1810年的葡萄牙打的是呆头呆脑的,他已经不是那个以往的马塞纳。以往的马塞纳代表的是新生法军的精神,是敢打敢拼的精神,是快速机动的冲劲,是个人勇敢亲临炮火以及精力十足攻守兼备把所有地方都照顾到。再看看1809年葡萄牙的马塞纳,表现差强人意,另外就是倒了大霉。
1,手下众将不和,朱诺,内伊都看不起马塞纳。
2,马塞纳以往的活力荡然无存,打下阿尔梅达后本应大力追击全速进军,反而让全军停留了十多天。
3,马塞纳的法军对葡萄牙地理一无所知,参谋部工作差到极点,达尔居宗说“马塞纳的向导们只有个”向导“头衔,其他一无所有”,布萨科战役把敌人中部看成右翼。

就该战役来讲,虽然事后勉强称平,但从损失4000多人的数字来看实在是场败仗。威灵顿在该战中靠新战术完全击败法军,威灵顿的成就老兄已经谈了,我正好现学现卖列举下法军的失误:
1,马塞纳对地形侦察不够,当时布萨科战场北有一条大路可以顺利迂回英军左翼,马塞纳对此一无所知,威灵顿为了怕法军迂回那条大路派了几个骑兵队去侦察法军动向,而马塞纳对此还被蒙在鼓里。
2,战场地势高,英军占着后坡和制高点,以逸待劳;法军纵队需要辛苦的攀登,即使勇猛如内伊爬到高处都要疲惫不堪了,而且队型也难以保持,士气会持续降低。
3,战场地形决定了马塞纳最占优势的炮兵无法发挥作用,甚至连步兵进攻都无法支援到。

另外还有一点,虽然法军占有人数优势,不过朱诺部队一整天没动,其实就算派上朱诺的部队也照样打不下来,布萨科战役对法军来讲就是场“糊涂仗”。

请问葡萄牙民兵是不是那个“ORDENENZA”? 这部分民兵的准则就是:抓住任何法军俘虏就直接枪毙掉。
威灵顿做了一件令个人十分敬佩的事情,他组织了一个“买俘虏”的方式,用金钱来保住法军俘虏的性命,令人起敬。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3 03:24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2 17:13 发表
结果守阿尔梅达的西班牙军一名小卒在搬火药时药桶漏了,火药一路撒下去,成了导火索。法军正好一发炮弹打燃地上的火药,一直引燃弹药库。一声巨响,全部弹药上了天,声闻十几里,本来该守一个来月的要塞两天就破了。


原来如此,我看书里写的很简略:法军一发炮弹直接将弹药库点燃,原来是先打燃火药然后引到弹药库的。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23 03:40
很好的资料。这下明白威灵顿为什么把主力摆在北边,原来那里还有条路。
不过我觉得马塞纳不该一下变得很差,毕竟和瓦格拉姆才隔一年,瓦格拉姆的马塞纳表现是很不凡的。
但马塞纳有些不如从前也是事实。阿尔梅达城破后停十天是太长了,不知是不是又在就地发财,马塞纳在他的原驻地曾不顾大陆封锁纵容走私捞钱,被拿破仑重罚一笔后仍不当回事,因为捞到的远远多过罚的。
不顾地形急功近利也是大错,不仅打费力不讨好的仰攻,骑兵的蒙布伦空有一身本领一点也没用武之地。
威灵顿用钱从游击队那里赎法军俘虏,确实令人敬佩。不过有些游击队后来发现威灵顿那里有财可捞,连掉队的英军也照抓不误,从威灵顿那里诈赎金。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6-8-23 03:42 编辑 ]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3 03:58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3 03:40 发表
很好的资料。这下明白威灵顿为什么把主力摆在北边,原来那里还有条路。
不过我觉得马塞纳不该一下变得很差,毕竟和瓦格拉姆才隔一年,瓦格拉姆的马塞纳表现是很不凡的。
但马塞纳有些不如从前也是事实。阿尔梅达 ...


:)
马塞纳的指挥水平应该还是瓦格拉姆的程度,不过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战条件实在不行。瓦格拉姆那次有皇帝在战场,士兵士气和战斗力都是高水平的,另外战场地形偏平原,因此马塞纳才能表现神勇稳如磐石。问题在于,1809年攻入葡萄牙的马塞纳指挥能力还在,但其它条件没了,布萨科战场条件对于攻方来讲实在恶劣,还有就是英军曾在葡萄牙活动过几个月,而更有土生土长的葡萄牙人做向导,马塞纳却没有这些条件,一进入葡萄牙就两眼一摸黑。本来他的战略计划很好,先是假装从北面大路全力前进,实际上大军南下准备从侧面攻入葡萄牙,这样也可以和雷尼埃快速靠拢。可惜雷尼挨一直没什么动静,马塞纳打下阿尔梅达后还要等他一段时间。等到雷尼埃赶到以后,马塞纳又在FORNOS停留了8天,原因不明,马尔波说是因为他随军还带着一个“红颜”,为了让那位女士休息一下因此全军按兵不动 威灵顿则认为马塞纳是为了夺取这一片地区的财富,还说:“我认为马塞纳元帅一点都不知道葡萄牙的地理情况,他不了解他目前选择的这条进军路线是整个国家最危险的一条路。”

葡萄牙民兵作风太野蛮了,后来马塞纳以牙还牙,下令凡是捉到葡萄牙俘虏也一律枪毙掉。威灵顿听闻后给马塞纳写信:“被您的部队执行枪毙的人,我可以告诉您,他们也是正规的作战部队,同样受军事法律保护的。” 后来还讽刺的加了一句:“您认为那些部队都是野蛮无道无制服的军队,不过您不要忘了,您也是靠指挥那种没制服的军队让法国的军队变的无比荣耀的。” 这里应该说的是1796年的意大利。

说实话,倘若皇帝在瓦格拉姆以后亲来就好了,至少不会像马塞纳那样很糊涂的“碰壁”。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3 04:01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3 03:40 发表
骑兵的蒙布伦空有一身本领一点也没用武之地


原来蒙布伦也在军中,那战法军骑兵无甚表现,战场正面宽但道路窄,骑兵如果向英军阵地发起冲锋估计就成了内伊1815年6月18那种冲锋了。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3 10:55
道路窄,如果骑兵冲上去,毫无疑问就是个死,而且自己也会造成误伤
作者: 不倒的鹰旗    时间: 2006-8-23 15:39
不但 是道路窄,如果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势必会挤成一团。而没有步兵配合作战的骑兵,其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 boy    时间: 2006-8-25 20:24
再这里真是容易成众矢之的啊
其实马塞钠那些人之所以称其为名将,是因为相对于那26元帅来说,他们的才能已经不错了。除了达武其他那25位和拿破仑比起来难免相形见拙,缺乏独立的作战意识和思考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战略思想和独立指挥作战的将领就显得出类拔萃。实际上在当时任何法国对外战争都需要拿破仑的指导,在西班牙那些法国将领的表现实在是不如人意。要说威灵顿,用名垂青史的名将要求作为尺度,他还是差不少。(具体分析以后另外讨论)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6-8-25 21:27
威灵顿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可看新出的威灵顿传。
http://www.napolun.com/bbs/viewthread.php?tid=22436
主要是关心马尔蒙和达武并列的原因 ...
原帖由 boy 于 2006-8-19 16:30 发表
似乎在拿破仑军中可以放到名将候选名单的是达武、马塞纳和马尔蒙这三位。具体原因就不多讨论了。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6-8-25 21:33 编辑 ]
作者: 不怕死的向前冲    时间: 2006-8-25 21:30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6-8-25 21:27 发表
威灵顿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可看新出的威灵顿传。
主要是关心马尔蒙和达武并列的原因 ...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能力来说,马尔蒙不如达武
作者: 朔风    时间: 2006-8-25 22:55
原帖由 boy 于 2006-8-25 20:24 发表
再这里真是容易成众矢之的啊
其实马塞钠那些人之所以称其为名将,是因为相对于那26元帅来说,他们的才能已经不错了。除了达武其他那25位和拿破仑比起来难免相形见拙,缺乏独立的作战意识和思考能力,往往具有一定 ...


阁下的前几句我都是同意的,主要是后两句我不赞同。
1,皇帝只能指导一下总体战略,絮歇和拉普打胜仗的时候他可没发出什么指导。
2,关于威灵顿的军事方面,可以看这里:
http://www.napolun.com/bbs/viewt ... 2258&highlight=

还有就是马尔蒙的军事能力在26个元帅中可以排倒数了,http://www.napolun.com/bbs/viewt ... 2273&highlight=

1809年受封的元帅中,普遍认为:
法国选择了麦克唐纳,军队选择了乌迪诺,拿破仑选择了马尔蒙。

主要是对这个老朋友一直不封元帅有些不给面子了,实际上他的才能也就局限于炮兵方面能有一手,还有就是作战也比较勇敢。
作者: boy    时间: 2006-8-26 09:33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6-8-25 22:55 发表


阁下的前几句我都是同意的,主要是后两句我不赞同。
1,皇帝只能指导一下总体战略,絮歇和拉普打胜仗的时候他可没发出什么指导。
2,关于威灵顿的军事方面,可以看这里:
http://www.napolun.com/bbs/view ...

真累人啊~~~~~
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这本书实在写得太少了点…………很多元帅的能力只是从书中窥见一斑
不知道这里什么时候能把当时作战的细节写出来
作者: 不倒的鹰旗    时间: 2006-8-26 13:57
元帅们作战的细节,我认为在论坛和主站的资料都是容易找的...
作者: 高守业    时间: 2010-9-18 07:53
不对拿史有深入研究的人写拿史体裁的文章真是个悲剧,顾剑大无疑又证明了一次…
作者: 小苏尔特    时间: 2010-9-18 09:52
马塞纳在半岛战争能力下降的很快,相反苏尔特因为常于高手过招却在不停提高,到了后期看到更多马塞纳的鲁莽和苏尔特的狡诈。苏尔特后期进步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马塞纳。
作者: 戒指公爵    时间: 2012-4-27 11:46
马塞纳自从瞎了一只眼表现就不如以往了,估计是老了头脑跟不上了
作者: 月光丸    时间: 2015-3-7 01:45
考虑到帖子年代已久,大量的时间和基本史实错误就不吐槽了
只是联想起之前偶尔看到的拿破仑十分信任贝尔纳多特的谬论,原来出自此文
作者: 月光丸    时间: 2015-3-7 01:45
考虑到帖子年代已久,大量的时间和基本史实错误就不吐槽了
只是联想起之前偶尔看到的拿破仑十分信任贝尔纳多特的谬论,原来出自此文




欢迎光临 中国拿破仑论坛 (https://bbs.napol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