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标题: 铝与火的教训--越战时的空军作战 [打印本页]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0 19:16
标题: 铝与火的教训--越战时的空军作战
自从喷气式飞机问世以来,核武器的出现使远程轰炸机具备了惊人的毁灭力,空中力量成为战争的决定因素。空军的建军思想也全部集中在两大目标上:以核武器轰炸敌方和阻止敌方的核轰炸。然而,60年代中期,以核大战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美国空军,却在越南战场上连吃败仗。越战的教训对现代空战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空军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速度与机动

越南战争初期,越南北方的防空网主要有简陋的高炮组成。1964年北越境内只有20座防空预警雷达,1500门高炮,没有任何战斗机及防空导弹,可供喷气机起降的机场也只有两座。1965年,越南人民军装备了36架米格17。从专业角度来看,米格17的设计思路在当时已经完全过时。朝鲜战争的经验曾经告诉飞机设计师们,战斗机性能必须朝高空高速发展,以便于在进入格斗转弯前能够拥有足够的能量以进行转弯,或至少能够逃离对手的机炮射程。但米格17只比朝鲜战争中的米格15稍快一些,它的对手F105却运用60年代的航空技术,已经超过了2倍音速。仅从这一点来看,米格17已经完全不是其对手。

当代号“滚雷”的轰炸行动开始后,F105担负起美国空军主要的轰炸任务。1965年5月3日,48架F105编队轰炸越南北方的交通枢纽,除了空军的F100执行“米格猎杀巡逻”任务以阻挡米格机的攻击外,美国海军也出动了30多架F4B担负空中掩护任务。尽管有重重虎威,再加上F105飞机本身也具有自卫能力,但仍有2架F105被2架米格17轻易击落。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从表面上看,F105的设计明显地比米格7先进,但设计者没料到的是,越南战场的外部环境因素完全与原始设计上的想定不同,导致更先进的设计反而表现平平。

越南战争的外部环境因素是传统战争而非核战争。由于只能选用传统武器,故F105必须外挂8枚750磅传统炸弹,而非轻巧的内载型战术核武器,所以机身总重更重,阻力更大,无法以预想的超音速穿透方式进行攻击。更严重的是,美国空军战机必须从遥远的泰国机场起飞,即便经过多次空中加油,还是得携带庞大的副油箱,增加了重量与阻力,完全不能进行预想中的低空高速飞行。故F105攻击时的速度实际上只有每小时416公里,再加上需要以俯冲方式投掷传统炸弹以提高精确度,所以庞大编队的F105常常从高空招摇地以盘旋方式轮番对目标俯冲。此时F105既飞不高,也飞不快,还有沉重的外载,当轻巧的米格7接近时,F105完全没有任何有时。而米格17虽然难以达到高速,但在每小时740公里以下的低速作战时反而能够维持相当高的机动性,对付一架又慢又重的F105游刃有余。

60年代,美国空军进行了一项代号为“鸡毛掸子”的测试计划,以找出F105及F4对付米格17时的战术。“鸡毛掸子一号”设定条件是高空,视距内一对一格斗;“鸡毛掸子二号”研究中低空多对多空战。

“鸡毛掸子一号”的结论是:美国军机仍拥有性能上的优势,前提是不应与米格17进行低速转弯的格斗,而必须以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加速脱离米格17极短的机炮射程,再爬升以诱使对手消耗能量。当对手没有动能再爬升或转弯时你却还可以转弯,那么,米格17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1966年,美国空军完成了对越南空战的评估,预测F4对米格17有1:18的优势,F105则至少可以维持1:1的均势。

当训练充分的美军飞行员得到正确的战术指导后,缺乏训练的北越飞行员所驾驶的米格17就很难再构成威胁。1966年6月,F105首次击落1架米格17,而截止此时,F4已击落14架米格17,自身只损失1架。

F4战机同样是追求高空高速而牺牲低速机动性能,但与对地攻击为主的F105不同,F4是为空中优势而生的,所以它享有当时最先进的空对空科技。F4可挂载4枚视距外攻击的“麻雀”导弹,从理论上说,必须目视接战的米格机应该连敌机的影子都看不到就被击落;即使进入近距格斗,美机的“响尾蛇”导弹也是比机炮更有效的武器。不幸的是,空对空导弹鼓掌率之高使60年代的导弹科技几乎颜面尽失。所幸,在战机性能上F4凭借大推重比,使其能量上比米格17占有优势,于是空战胜负的天平慢慢开始倾向美军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米格21开始进入越南人民军服役。

米格21最初的设计目标并不是要在机炮空战中取得有时,而是要对付高空高速的战略轰炸机。尽管越战的作战环境与原先设定有所差距,但和F105与米格17不同的是,这一环境使米格21享有意料之外的优势。因为米格21不必像拦截高空高速轰炸机那样,在高空以超音速的冲刺书牍拦截对手,美军雷达制导导弹远距迎面拦射的优势形同虚设。而米格21则可以从低空穿过美国护航战机的雷达搜索,再从美国机群的后方利用优秀的爬升能力迅速爬到高空,优哉游哉地转向前下方动作缓慢的战术攻击机群进行掠袭。除非预先得到警告,否则美军护航机根本来不及阻止如此高速的攻击。即使得到警告,北越地面雷达察觉护航美机的动作后,也可以轻易指挥具有速度优势的米格21回避,等待机会重新攻击,或者指挥其他米格机趁机穿过护航机与攻击机间的空隙攻击。面对如此快速的敌人,美国战机就算不被击落,也往往被吓得抛弃对地弹药,而米格21则潇洒地继续俯冲加速到2马赫,撇下满腔怒火的美国护航机群扬长而去。

米格21的出现使美机高空高速的优势完全逆转,美机没有一种能在这个领域胜过米格21,就算进入低速转弯的格斗,米格21仍然具有优异的性能,足以与美机一搏。

从1967年开始,美国展开大规模间谍行动,目标是弄到米格17和米格21来找出弱点,以研究制敌绝招。这一计划实现后,美国军方进行的测试表明,米格17的推力不足且在高速下控制不稳定,在各个高度下的最大速度都远低于美军战机。美军评估,米格17从后方几如目视距离后,需要数分钟才能追上美国机群,所以美军飞行员只要不忘经常转头检查后下方向,米格17 就很难有机会瞄准射击。但米格21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的正面截面积非常小,常常要近到3公里内才能有肉眼看到,而此时高速的米格21只需要再过10秒就可以开火。除非你不停地盯着后方(而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米格21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猎杀看中的目标。有技巧的米格21飞行员更会从你的后下方逼近,使你完全没有目视发现的机会。

米格21在高空高速胜过任何一种美军战机,而且它的低速性能也令人惊异,当放下襟翼并打开加力时,米格21可以150公里的时速飞行,此时任何尾追的美机都被迫超越,把尾部亮给米格21。美机利用爬升性能优越的特长对付米格17的动作,对付米格21完全不适用。如果飞行员的技能较好,还可以驾驭接近失速的米格21,反过来用低速动作转而咬住美国战机。除了高空高速与低速的优势外,由于三角翼为米格21提供了相当低的翼负荷,所以它在中低空有优异的瞬间转向能力,在4500米高度,0.9马赫时,米格21与F4的瞬间转弯率是每秒13.5度;当速度为0.5马赫时,米格21的每秒11.1度胜过F4的每秒7.8度。凭借这样的瞬间转弯率,米格21甚至在察觉空对空导弹飞来时,可以快速地转向使导弹脱锁。

不过,米格21也有它的缺陷:在4500米以下高度时,如果空速高于900公里或低于280公里时,米格21的动作将变得非常笨重,使得飞行员难以快速驱使它做大幅度动作;加上结构强度的限制,最大时速也被限制在1000公里以下。故米格21在中低高度时,不论是能量还是转弯性能上,对付F4都讨不到便宜,只有欺负F105还不错。也就是说,如果米格21不能顺利躲过护航机群,并爬到护航机群后上方合适的高度,而在较低高度就遭到拦截,则它将陷入险境。此外,三角翼在转弯时会提供大升力,也会产生极高的阻力,使其在转弯时会迅速消耗能量。加上发动机推力不足,时间一久能量将迅速损耗而无法维持速度,使其持续转弯性能不良。

根据上述的情况。美军研究人员的结论是:采用以往对付米格17的垂直战术无法击败米格21:对付米格21应该采用的是水平战术。既争取在4500米以下的中低高度,以800公里以上的速度与米格21进行水平转弯格斗。

中低空的格斗

不过在中低空格斗方面,美军的主力战机F4本身也有控制上的问题:在中低速时,F4的飞行员不能靠左右扳动操纵杆驱动副翼来使机身滚转,而必须维持操纵杆居中,靠踏板驱动方向舵以实现机身滚转。如果在大幅度转弯中,方向舵不能适当地维持中央位置,则F4的转弯能力会锐减,甚至失控进入水平螺旋。为此F4上装有一个警报器,在即将发生上述情况时,会发出响声提醒飞行员改用方向舵控制滚转。对经验老到的飞行员而言,这只是多了一个注意事项,然而越战中期美国空军飞行员素质开始下降时,缺少训练的飞行员会将报警声视为战机即将失控的警告,因而缩小动作幅度,使其浪费转弯性能上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越南的空战中,美军研究出的水平战术并未达成预想的效果。

在“滚雷”行动结束后,北越又少量部署了一种新战机——米格19。其设计和美军的F100相同,都是为了超音速空战。但在美军阵容中,F100已被视为过时的机种,并且部署的数量也不多。照理讲米格19的影响应该不足为惧,然而,虽然米格19 比快比不过米格21,比转弯比不过米格17,但在F4打算用对付米格21的中低空,高亚音速的空域里,它却能击败美军战机。

美国军事情报人员在巴基斯坦秘密试飞中国仿制的米格19时发现,在中低速的水平转弯中,米格19远胜过F4,即使时速达到800公里时,米格19 仍能维持转弯率的优势。更危险的是,米格19高涯音速时的水平加速能力不像其他米格机那样贫弱,而能比F4还快加速到1.2马赫而甩脱F4的追击。所幸,由于米格19滞空时间极短,部署数量不大,技术上的优势无法造成战果上的优胜,故美军得到这样的结论:F4仍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战机,尽管在不同空域,都有一种米格机胜过F4,但整体上来看,F4仍是性能最平衡的战机。加上为了远程飞行,F4主要还是在中高空以900公里左右的时速飞行,只要及时抛弃外挂,F4可以加速取得对米格17的速度优势以及对米格21的机动性优势。

大部分对越南空战的评论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得出的结论是:中低空,高亚音速的视距内格斗才是战机应有的发展方向,高空高速的性能不切实际,高压音速的机动性能才是最实用的。支持这一结论的实证是:越战中美军有一批2马赫战机,但实际作战中只有极少的时间做超音速飞行,而空战也都发生在4500米以下的中低高度。在而后的第三代战机中,像F16与F18等飞机都放弃了2马赫飞行必备的可调进气道,可见追求高速度是不必要的。至于英国的“鹰”式教练机或“鹞”式攻击机,甚至根本没有超音速能力,而以亚音速机动性执行防空任务,并在马岛战争中得到战果。

然而,这种论点忽略的是米格21朝音速掠袭战术的可怕。1968年2月,2架F102为加油机护航飞行,长机赫然发现1枚未爆的空空导弹插在僚机的尾部!显然,在浑然不觉的转台下,它们遭到了袭击。这两架飞机连忙返回泰国的基地,途中,袭击它们的杀手米格21出现了,米格再次攻击,迫使僚机坠毁。这个离子看似离奇,但在越战中却屡见不鲜,许多美军军机都是这样被米格21狙袭下来的,而米格21 2马赫的速度却让美机连复仇的机会都没有。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如此形容:“全世界最爽的飞行员就是河内的米格21飞行员。”

越战中很少高空超音速空战的原因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米格21以超音速攻击时,美国战机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只有逃命的份,当然没有机会空战。美军大部分是趁米格机处于中低空时才加以攻击,这时才会发生空战,由记录可看出60%的米格机被击落的高度低于2200米。由此可见,速度绝非罪恶,真正的罪恶是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器,加力燃烧器的高油耗使战机难以长时间超音速飞行。如果进行本土防空,较短的作战半径使战机不需过长的滞空时间而能进行超音速飞行的话,则告诉的攻击不但比复杂的中低速运动来得有效,而且至少在形势不利时能高速脱离以保住小命。
假设米格21的超音速滞空能力沿长几倍,则米格21就可以在高空待命,见到美机才俯冲而下,而不用从机场紧急起飞,使美军没有任何机会在其中低空航行期间迫使进入高亚音速的格斗。反之,如果美国战机能够以超音速穿通北越领空,越方战斗机若不能在迎头攻击中击落美国军机,则米格机转头后就会再也追不上美军战机,美国战机就可以完全回避米格19 以及米格17的拦阻,甚至米格21都机会渺茫。越战空中格斗的统计数字表明,双方全部击落敌机记录的75%,胜利者都拥有速度优势。

看来,“速度才是生命”这句话可以使用于整个空战史。除了兼顾对地攻击的F16及F18外,其他专门覆辙空战的战机:F14,F15,幻影2000,“狂风”ADV,米格23,25,29等战机全部都没有放弃越战前追求的2马赫拦截能力,惟一不足的是无法以超音速巡航,为攻击机护航。但这正是美国未来战机F22追求的三大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呀音速机动性并不是各国军方在越战学得的教训。尽管在被迫伴随笨重的攻击机进行中高空格斗时,战机要有足够的机动性:但在无限制的防空任务中,告诉仍给战机拥有主动权的自由,给敌机最少的反应时间,这才是空战的关键所在。
人员的训练

在滚雷作战之前,美国不但拥有二战和朝鲜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大规模空战经验,而且还有充足的国力维持庞大的空军,当时美国空军的装备和训练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越南空军则完全是从零开始,飞行员在境外经过匆忙的训练,就必须紧急派上战场。所以,虽然美军飞行员经常遭遇陌生的战场环境,但丰富的经验仍使其能够随机应变;而越南飞行员却完全不了解战机的差异与空战的特性,总是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而被美军击落。特别是“鸡毛掸子”计划研究出对付米格17的战术后,作为越南空军主力的米格17几乎不再构成任何威胁。而米格21由于控制困难,架数又少,缺乏经验的越南飞行员也很难发挥它应有的性能。

然而,1967年下半年,形式突然逆转。北越飞行员开始了解米格17的弱点,因此不再盲目跟随美机做俯冲爬升动作而损耗自己的能量。虽然米格17仍然难以威胁美机,但至少美机也不能轻易将其击落。与此同时,米格21的飞行员也开始掌握了超音速战机的飞行技巧。从1967年8月到年底,米格机击落了13架美机,本身损失12架,其中米格21便包办了12架美机,自己只损失1架。美军王牌F4对米格21的交换比竟然只有5:1,米格21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从二战以来,制空权一直是美军的象征,一向依赖制空权作战的美军从来没有败得如此凄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美军的一项政策:飞行员只要在南越呆过1年,或执行过100次作战任务,除非本人自愿,否则一律调回国内。指定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美军低落的士气,但它也以为着没半年就要把已经熟悉环境的飞行员调离战场,换上没有经验的新手。而对空战历史的研究表明许多王牌飞行员的飞行技巧并不十分出色,他们之所以能够击落敌机,往往是因为对空战环境,战术的了解。

战斗技能和飞行技能一样,也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一般来说,飞行员需要先学会所有的飞行技巧,空战课程排在最后。由于空战训练要用到飞机性能的极限,所以所有外挂要拆得干干净净,增加事前准备的麻烦;而激烈的飞行动作又增加了损耗,加重训练单位的后勤负担;上课的天气要求也是最高的。加之空战训练危险性极高,当前线伤亡已经让美国民众沸沸扬扬的时候,军方实在忌讳搞出一堆飞行事故来刺激民众情绪。于是,到了越战中期,出现在战场上的美军飞行员实际上是一群空有一身飞行技巧,却极端缺乏战斗技巧的“菜鸟”。当他们面对越打越精的越南飞行员时,屡遭败绩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面对上述窘况,美国空军痛定思痛,开始成立各种假想敌中队,并大量设置对抗模拟课程。越战之后,许多国家也仿效美国,加强飞行员的模拟空战训练。但许多人逐渐忘记的是,除了正确的训练课程外,高训练时数与宁缺毋滥的飞行员选拔,也是空战的成功因素。

现在身处和平中的许多国家又逐渐像当初的美国空军一样,把焦点集中在训练的安全上。宁可限制训练的难度,以维持大众看得到的训练安全,月不惜损害大众所看不到看不到却攸关国家存亡的事情——飞行员的战斗效能。就像一位美军飞行员所说的:你不能让斗牛士第一次上场就独自面对致命的公牛,而在训练中却从来不准他联系用剑,理由是避免弄伤指甲。

空空导弹的悲哀

在越南空战中,空空导弹第一次大规模地被投入实战。F4挂载的“麻雀”导弹使用全天候雷达导引,低级不能再使用历史悠久的云雾躲避战术,而且不吝敌机防卫如何都能攻击。其射程超过目视距离,当你被命中时,可能连攻击者的影子都没看到。在这些超级武器的设计者眼里,空战的过程不再惊险刺激,只要按一个钮,就决定了胜负。然而,实际作战中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在“滚雷”行动中,“麻雀”导弹总共发射了330枚,却只击中了27架米格机。“麻雀”导弹的确让飞行员在远距离就能开火,但问题是敌机仍然活得好好的。

事实上,越战的外部环境完全不同与“麻雀”导弹原先的设计。在核战争的阴影下,早期美国空空导弹的设计方向都是为了在本土击落高空高速的战略轰炸机,故其使用环境应是干冷的温带大陆而不是湿热的热带海岸。在越南,导弹长期存放在湿热的仓库中,战机一起飞,几分钟之内,就要面对低气压,低温度,低湿度,高震动的恶劣环境,在美国本土运作正常的电子零件,很容易失灵。
导弹挂在飞机上无法检测鼓掌,必须拆卸下来,运到高级后勤单位,用专门的一起进行检测。由于战斗频繁,前线飞行部队只能定期送修,不能每次出勤前都检查一次。所以美国空军飞行员相信:“如果没有意外,每枚挂载的‘麻雀’都是坏的。”于是,他们使用‘麻雀’导弹的战术变成了一有开火机会,就把它射光,以祈求至少有一枚命中。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用起来的效果居然和二战中的空对空火箭差不多。更为严重的是,还经常发生“麻雀”导弹发射不出去的险情,一位有过4枚“麻雀”全部不肯离开挂架经理的飞行员回忆说:“当你挂满导弹,稳稳地咬住敌机,却除了干瞪眼以外,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实在是百感交集。”

按照最初的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射程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机炮,“麻雀”导弹的射程更是达到了视距以外。但这些数据都是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直线飞行达到的,而在低空机动飞行中,导弹射程会急剧降低到原来的1/3以下。由于不了解这样的特性,飞行员往往以为目标已经进入射程,但其实导弹根本飞不到那么远。这种现象更多发生在“响尾蛇”导弹上,因为当时“响尾蛇”导弹可以自动追踪目标角度,却不能获取目标的距离数据。加上空对空导弹使用近炸引信,为比秒引信感测到自己的机身而引爆,设定了1公里左右的最小射程。然而在低空的某些状况下,“响尾蛇”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比最小射程略远几百米而已,飞行员因为怕在最小射程之内开火,便不得不在最大射程之外开火。

由于种种限制,近距格斗的“响尾蛇”导弹完全不适合在最容易发生的转弯空战中发射,飞行员必须祈祷敌机停止转弯才能发射。“麻雀”导弹的雷达扫描低空目标时,雷达屏幕上会充满地面反射的回波,这时雷达便无法锁定目标,当敌机俯冲到低空时,地面杂波也会导致雷达脱锁。“响尾蛇”导弹也很容易因为地面热背景而被吸引过去。也就是说,米格机只要低空飞行,即便不转弯,空对空导弹也很难命中。

“麻雀”导弹发射前一定要雷达锁定目标,雷达锁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照准式的快速锁定,只需1秒就可以完成,但这种方式在实战中成功率极低,在“滚雷”作战行动的前65枚用照准锁定方式发射的“麻雀”导弹中只有1枚命中。另一种全系统锁定方式就较为可靠,但当雷达锁定后需要4秒中的时间把资料输入导弹,飞行员要过4秒才能扣扳机,扣扳机后还要1.25秒导弹才能发射出去。在实战中,飞行员很难有这么多时间准备发射。

导弹命中率之低,已不容忽视。美国海军率先决定改良“响尾蛇”导弹,1966年,美国海军开始换装AIM9D“响尾蛇”导弹,其有效射程是早期B型的两倍,结果相当成功。但空军却并不想采用AIM9D,因为这是海军发展的武器。美国空军拿出的是最新型的AIM4D“猎鹰”式导弹,然而“猎鹰”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由于可靠性不佳,一开始的15次射击中,只有10次把导弹射出。“猎鹰”的弹头重仅3磅,远低于“响尾蛇”的11磅,不得不使用直接撞击引信。美国飞行员对此的形容是:“你必须射中米格机飞行员的心脏才能击落他。”整个“滚雷”作战期间,“猎鹰”共发射54枚,只命中5枚,被视为表现极差的导弹,“猎鹰”从此退出江湖。

失望之余美国空军重新回头改良“响尾蛇”导弹,称为AIM9E。为了节省成本,保留原来的弹头,引信及推进火箭,结果是其射程没有多大改变,其可靠性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后卫”作战行动中,美国空军发射了64枚AIM9E,只命中了5枚,命中率比“滚雷”行动中的AIM9B还差。1968年空军发展了AIM9J,将前控制翼改成双三角翼的外形,企图提升导弹的运动性能,缩小最小射程,延伸最大射程,并可在7G过载的状态下发射;另外还发展了被称为“格斗麻雀”的改良型
AIM7E2,以适应近距离格斗。然而,后来的施展发现,AIM9J在低空的最大射程并未达到原先要求。在“后卫”作战行动期间发射过31枚AIM9J,命中率只有13%,虽比E型理想,但却和早期的B型差不多。凄惨的战绩是美军空军前线部队曾要求尽快采用海军的AIM9D,但因空军上层长久以来的本位主义而未能实现。

用于生死搏斗的武器应以可靠性为第一优先。过去设计者都在追求高远快的表面性能,而很少有人关心可靠性。当使用的环境不同原先的设想时,在这种心态下设计出来的武器便往往会发生致命的错误。于是在越战后20年内,美国海空军宁可持续改良“麻雀”以及“响尾蛇”导弹,也不再贸然启用新武器,但仍不放弃视距内格斗的训练。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武器又面临和本土不同的恶劣环境:高温,多沙,但大部分武器的可靠性却可圈可点。美国工程界终于学到了正确的工程设计态度:如果米没有测试过这个地方有问题,那么这里一定会出问题。然而,许多国家为了追求性能的突破,盲目要求加快研制进度,其产品的测试到底是否彻底,忍受环境的要求是否严苛,恐怕要前线的官兵付出宝贵的生命才能证明。

关于机炮的争议

越战前,世界上所有的新型战机几乎都放弃了装备机炮;但越战后,世界各国的新战机又不约而同地全部恢复了机炮。战绩到底应不应该装上机炮,大概是越战中最受争议的问题。

在核战争中,机炮很难有使用的机会,战斗机自然不再需要机炮。而在越南战场扎样的常规空战中,美国空军也不愿意以机炮对抗。因为米格17是专为机炮空战设计的,而F4却不是,陷入以机炮互相格斗的近距离空战对F4是绝对不利的。于是,即便空空导弹故障频频,美国飞行员还是不愿采用机炮,宁可以不可靠的空空导弹远远地射上几发,即使没有命中,也不会有太多危险。但实战发现,当对方飞行员了解到空空导弹的最小射程限制后,他们便不再急着俯冲套出,而是继续转弯,减速,好让美机超越而制造射击机会。一份空战评估报告指出:在29次空战中,有半数以上的米格机利用导弹的弱点,接近美军战机制造攻击机会回逃逸。如果当时美机有机炮的话,即使不能命中敌机,也可以迫使米格机原理,以制造导弹的射击机会;事实上,29次空战中有23次美机有机炮射击机会。当美国空军询问第366中队机炮效能的问题时,该中队回答:“在过去的10天内,至少损失了7次命中机会,因为战机没有在高度800米以下,距离1000米内的空对空武器。”

当美军一再因为机炮而丧失攻击机会后,终于在1964年决定在F4上加装SUU16型机炮吊舱,以提供6管20毫米机炮的火力,然而这个决定又付出了额外的代价。机炮吊舱回增加相当多的阻力与重量,还得占用一个挂架,减少一个副油箱。尽管如此,外挂机炮的F4在一开始的8次射击中就击落了对手的4架飞机。比较起故障频繁的空空导弹,炮弹完全没有类似的故障可能,而且一出炮口也没有任何外界力量可以引诱它远离目标,这种低科技的武器反而有极高的可靠性。

越战经验说明,机炮虽然性能有许多局限,但仍是飞行员最忠实的武器。而且,机炮除了攻击预想的空中目标外,也能攻击看得到的地面目标。例如执行空战任务的飞行员被击落,友机便可以用机炮射击围捕他的敌军以协助其逃亡。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也发现,机炮对地面小型目标的射击精确度有时甚至不输于精确制导武器。所以,许多挂在传统炸弹的飞行员,在地面炮火轻微时常常以机炮扫射地面,反而得到更佳的战果。看来,只要导弹还有最小射程限制,机炮就有存在的理由。

至关重要的“预警”能力

美国空军的统计表明,在现代空战中,七成以上的被击落者并不知道攻击者的位置。也就是说,如果飞行员能及时察觉受到攻击,被击落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同样地,如果攻击者不被对手察觉,则成功几率也将提高很多。将这一统计结果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空战中最重要的就是“预警”,在使用英文的美军中简称“SA”。

在越战之前,空战中的预警被简化为“最大距离”这样一个概念,不论是预警雷达还是空中的战机,只要侦测距离愈远,SA就越好。很少有人注意的是,当环境不同是,侦测距离根本达不到理论上的最大距离。就雷达而言,地面杂波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地面回反射极强的杂波,当时的雷达都不能在俯视条件下侦测目标。以越战中的F4战斗机为例,它的机载雷达是当时最先进的,但低于2500米时,目标也会脱锁。这个问题对美军的影响要远大于越南空军,因为美军大部分战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长途奔袭,受油料的限制,不得不在3600米以上的高度飞行;虽然越南战机航程更短,但占了地利之便,不但在攻击前可躲在低空,攻击后也能够较容易地俯冲到低空撤离战场。除了战斗机雷达之外,美军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提供空中预警,那就是EC121预警机。EC121D的腹部装置了一部大型二维搜索雷达,可以侦测240公里以内的目标方位和距离,机背上还有一部较小的测高雷达,可侦测120公里远。虽然这种预警飞机能够俯视搜索目标,但只能在杂波较少的海面环境中正常工作,在陆地上空,目标信号就会被大量杂波所掩盖。

当雷达无法提供可靠的预警时,肉眼就成了唯一的感测器。这时美军飞行员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致命的危险:不论那种米格机都非常的小,而且发动机无烟,即使在天气良好时,你也只能在2公里的距离上才看得到它;相反,美军战机不但机身庞大,而且发动机排烟浓密,良好气象下甚至可以在30公里外发现。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结果出现了:尽管美军拥有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但实战中,越南飞行员反而拥有“预警”上的优势。

在“滚雷”作战后,美国空军作了广泛的调查,分析空战中影响生存的因素。这分被成为“红爵士”的调查报告指出,取得格斗开始的位置优势是攻击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这份报告指出,如果美军飞行员能及时得知敌机的位置,就可以取得优势的位置。所以空战胜利的关键不是表面上的气动力性能,武器威力,而是隐藏在外表下的“预警”。谁能确保自己的SA,削减敌人的SA,谁就掌握了胜机。

电子战的威力
当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实在不能满足“预警”的要求,美国空军开始从另一项技术中去寻找机会:敌我识别器。敌我识别器也是越南控制内的争议话题。在像越战这样的传统空战中,攻击一个大型目标要派出数十架的攻击机,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护航机群。无论在飞行员的视野中,还是雷达屏幕上都充满了高速运动的友机,如何在攻击前识别敌我,便成了空战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用来解决敌我识别问题的技术装备就是所谓的“敌我识别器”。它实际上是一部无线电发射机,一旦接收到己方发出的询问信号,便会自动应答。然而美军飞行员却很不喜欢开启敌我识别器,因为他们怀疑越军从坠毁的美机中已经破译了识别密码。不过,没有证据显示越南破解了美军的敌我识别密码,但美军却凭借长期在古巴外海活动的电子侦察机的长期监测,已经破译出苏联外销战机上的敌我识别器密码。1957年5月,美军EC121D装备了QRC248,该设备可以启动米格机的敌我识别器并解读其信号。这种装备的用途非常多,不但可以分辨出米格机,而且还可以分辨出米格机的种类,最重要的是经过编码的信号可以轻易与地面杂波分开,所以预警机可以侦测到躲藏在低空的米格机精确方位。米格机再也无法利用低空躲藏,“空中杀手”米格21在高空占位之前就有可能遭遇美军的拦截。1967年美军又发展了EC121K,K型是种特别的预警机,它没有任何主动雷达,完全依赖“倾听”。它除了可以听到越军敌我识别器信号外,还有越语情报人员监听北越的防空通信网。由于越南防空网的指挥高度集中,甚至小到使用加力燃烧器也必须由指挥员下令,故K型机除了侦测敌机的动态外,还可以长我敌人“内心的企图”。

在实战中,越军也时常监听美军机群的通信,依据通信内容判断美军机群的位置,油料状况,编队组成等情报,以选择适当的攻击战术。特别是当美军飞行员被击落时,越军回侦测其求救信号的发出位置,派出大量战机与美军搜救机群展开大战;相反地,美军也会利用假的通信来诱使越军应战,例如,依赖逼真的模拟攻击通信作业,美军战斗机有时也会故意发出“低油量”的信号诱使米格机出击。

越南空战中,越军最成功的还是地面雷达站,由于美军战机必须从高空进入北越,所以在远距离就可以轻易被地面雷达发现。在越战初期,越军飞行员经验有限,但凭借地面指挥员的引导,仍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地面指挥与米格21结合时,更是威力无穷。有时地面指挥甚至会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引米格21攻击,此时的米格21相当于拥有了全空域的预警能力。而预警机侦测的精度不如地面雷达,所以美军采用的是“广播式”的指挥。这种指挥方式是在一个频道上负责通知全部友机有关全部敌机的情报,既无法随时通报每架敌机的状态,也很难确定通知到最需要知道情报的飞机。相比之下,酝酿飞行员明显地比美军更能即时利用情报,美军报告便指出越南地面指挥员的能力是越军最重要的成功优势。

越战以后,提高预警能力在战机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气动力性能,用来提高预警能力的气泡式座舱,俯视雷达等均成为第3代战机的基本特征。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飞行员的操作负荷。所以如何让座舱自动化,使飞行员可以在操纵飞机的同时维持对目标的目视搜索以及运用仪表板的资料,便成了现代单座战机设计中面临的挑战。一对一的地面指挥被证明是最有效的,但无线电的频道分配,指挥员的数量使得战区内的飞机很难全部接受指挥,所以第4代战机最重要的进步就是数据链。高度数字化的数据链可以让预警机的资料实时地呈现在每一架战斗机的显示屏上,不占用语音无线电的拼宽,也不易被窃听或干扰,更重要的是:让每架战机都有全空域的SA。

不可忽视的编队战术

当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靠战术来解决。战斗机飞行员即便拥有全方位的视野还是不可能时时看到自己后方的目标,但如果多架飞机联合作战,就可以互相掩护彼此的死角。美国空军的战术是所谓的“四机流动”队形,这种队形的核心是:僚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紧跟长机,这也是他唯一必须做的。因为受攻击时,长机自然会想办法去躲闪并占位,跟随的疗饥自然可以跟着摆脱敌机的攻击。

美国空军所需的飞行员太多,许多新进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空战训练,“四机流动”队形可以让有经验的长机自由空战,而全力跟随的疗饥趁机学习空战经验,另外严格的编队纪律也可以避免新进飞行员好大喜功而鲁莽丧命。但过度强调纪律的结果就是造成僵化。领队(1号机)是当然的攻击机,其他飞机都要掩护他;如果领队无法攻击时,另一架长机(3号机)可以继承“攻击权”老担任攻击机。除非敌机咬住长机,是僚机必须攻击敌机才能掩护长机,否则僚机完全没有开火的权力。所以美国空军和多架米格机混战时,很容易变成首尾相接的“狗咬狗”:领队追着米格机,2号机追着咬领队的米格机,3号机追着咬2号机的米格机......当美机使用导弹攻击时,情况就很危险,因为导弹有最小射程限制,贸然射会穿过毫发无伤的米格机而误击长机。再加上空军的习惯是一有开火机会,就把导弹射光。所以4架战机的攻击中,领队第一次先射光4枚“麻雀”导弹,第二次射光4枚“响尾蛇”导弹,再由3号机接手同样攻击两次。4架战机虽然挂着32枚导弹,却只有4次开火机会,僚机不但最容易被击落,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机会击落敌机。

美国海军从二次大战时期就开始应用了所谓的“双机疏开”队形。这种队形的核心是:一架飞机咬住敌机,不管能不能得到机会开火,都会迫使敌机损失速度,另一架距离较远的友机就可以乘机选择角度进行射击。编队是动态的方式:僚机不用紧紧守住长机后方,而是采取不易互撞的疏开编队,等到敌机攻击时才转向去掩护长机。由于长机与僚机齐头并进,故僚机被攻击时,长机转向一样可以掩护僚机后方。攻击时没有规定谁不能攻击,只要僚机取得比长机更好的射击角度,长机就应该掩护僚机进攻。由于编队中的2架飞机都有相同的开火权力,再加上海军型的“响尾蛇”导弹较为可靠,可以一枚枚地发射,故这种队形的开火机会比“四机流动”队形多了一倍!

“双机疏开”队形有效弥补了战机的缺点,使其可以预防出现在僚机后方的突袭。但这种队形也有缺点,它牺牲了战机的转弯性能,因为不论你转得多快,也只能闪掉一架飞机,却更容易被另一架飞机击落。此外,它对预警有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机会,故飞行员要掌握战场状况以判断最好的机会;这种战术也要求飞行员的训练充足,才能自行判断状况。

越战后,美国空军被迫放弃“四机流动”队形,改用海军的“双机疏开”队形。因此这种战术反过来要求武器往量少质精的方向发展,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战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仍然不亚于“科技”。

作者: ViveI'empereur    时间: 2007-11-21 08:11
很久以前在《世界军事》杂志上看过的文章,没想到又重温了一遍:)

越战时综合能力最出色的战斗机无疑是美国海军的F-4鬼怪,但是在越南,无论在哪一个高度上,它都会遇到一款难缠的米格对手
作者: augustus001    时间: 2007-11-21 20:52
好帖,好帖。看完了,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了。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1 21:10
应该是扫描的,有些错字。看主旨即可。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1 21:14
F-8十字军表现如何?
格罗斯尼克的<美国海航>说F-8以3架损失打打掉了19架米格,16架是米格17,3架米格21。其中4架用机炮,15架用响尾蛇。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1 21:20
f8十字军战士表现要好于f4和f105,f102/6

因f8中空低速性能较好,且武器是机炮,在前期,至少没有损失很多。

在f4号称机炮时代过去而全部使用aim7b为主力武器后,f4吃了很多亏,损失也惊人(包括被sam2群殴的)。aim7b设计和效能不好,而f4战术又多以高空早期预警进入攻击为主,所以反倒不如装备短距aim9的f8战绩优秀。

但是f8数量不多,且全部是海航的。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1 21:26
是不是和海航战斗机的人员素质及战斗方式也有关系? 按这篇,海航的鬼怪式战绩也是颇佳。
http://www.afwing.com/intro/f8/10.htm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1 21:37
海航当时可是有著名的topgun战队拿f5和f102(模拟mig21)陪练后参战的。因为f105之前的败绩,海航训练针对性很强的。所以参战后表现较空军要好一些。

海航的aim9也装备很多反倒是aim7不多。以下是一架标准的海军f4B武备。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1 22:38
只能看到机翼下4枚响尾蛇,F4C也是这么装的吧?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8:13
F4C使用一样的挂架,但前期多使用aim7,后期(在mig21出现后)使用aim9/7各半的挂装,以下是标准空军f4的挂载。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8:24
但空军6x麻雀应该只是配置之一吧? 4+4是否也用呢? 海军是4+4还是有其他配置呢(比如全响尾蛇)?
还有TOPGUN,应该是1969年3月成立的吧,海航的F4B战绩有2/3是在TOPGUN成立前。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8:37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8:48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8:24 发表
但空军6x麻雀+2x响尾蛇应该只是配置之一吧? 4+4是否也用呢? 海军是4+4还是有其他配置呢(比如全响尾蛇)?
还有TOPGUN,应该是1969年3月成立的吧,海航的F4B战绩有2/3是在TOPGUN成立前。


那副截图就是4x4.至于6+2.早期还有8+1(8麻雀加1 alq71),空军f4在1965年开始滚雷作战,1965-70年前的明星主要是f105和f111,当时的局部制空权,即1968年前后还是在越南手里的。

至于大批f4参战,要在68年中期以后了~

topgun--美国海军武器对抗训练学校,成立于1968年。f4的主要战绩大多在1970年后夺取,那时基本夺取了空中优势。

以下是一对8个战绩的海航f4王牌,来自topgun的教官,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8:53
但F-4B的战绩是在68年前居多吧(战绩还包括几架安-2)? 68年后只有10多架。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8:53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8:24 发表
海航的F4B战绩有2/3是在TOPGUN成立前。


1970年中期后,f4才基本以1:2的平均战绩击败mig21和19,但是依然无法面对地面sam2的威胁,只能说在1970年f4才挽回空中劣势,“米格散件商”的称号也是那时才取得的·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8:54
上面说的只是F-4B的那个6:36。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8:59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01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8:53 发表
但F-4B的战绩是在68年前居多吧(战绩还包括几架安-2)? 68年后只有10多架。


F4B后来加上了m61以及更换j57为j79成为F4C,也称为鬼怪II(1964年改好,65-68年逐渐换装),所以70年后的战绩,多是C型后取得的。所以F4B这一单一型号的战绩便很不起眼~

海航的装备aim9的因素是前期战绩好于空军的关键,在68年topgun成立后,海航更加出众了,以至于1970年夺取战区制空权成为现实---海航的很多经验是极其宝贵的~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9:10
不是说F-4B打的那36架吗,还没机炮的作用。海航F-4B到1967年底止打下的约18架飞机相当部分是麻雀打的(近半),其他都是响尾蛇。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20
谁说的?

呵呵,打an-2这样的飞机,用麻雀是没有问题的哈~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27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9:10 发表
不是说F-4B打的那36架吗,还没机炮的作用。海航F-4B到1967年底止打下的约18架飞机相当部分是麻雀打的(近半),其他都是响尾蛇。


呵呵,65年滚雷行动时的美军空中力量分置图,最左的是65-68年的,看看还有几架4b~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9:29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19:20 发表
谁说的?

呵呵,打an-2这样的飞机,用麻雀是没有问题的哈~

又不只是安-2,主要是米格17,1967年还加上几架米格21。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31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19:29 发表

又不只是安-2,主要是米格17,1967年还加上几架米格21。


自损呢?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19:34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19:27 发表


呵呵,65年滚雷行动时的美军空中力量分置图,最左的是65-68年的,看看还有几架4b~

没标那些VF嘛。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40
说实话我很怀疑海航用麻雀能打下mig19或21来。因为麻雀是中距弹,并不是格斗弹,何况麻雀质量很差。首先海航的F4B加入作战需要用eb66干扰越南地面雷达(压制地面引导和萨姆,但效果很不好),其次才可以用中距弹,但是美国海军和空军当时根本没有预警机,靠f4b的雷达发现mig后已经是近距了,~所以这个距离和mig19或21空战,4b一点优势都没有。若用aim7,发射后还要一直照着,很被动。

就是1971年,以下所述如果属实,mig19依然不是那么软弱的:

http://www.afwing.com/intro/mig19/8.htm



72年 5 月美国恢复对北越的轰炸后,F-6 与美军战斗机发生了第一次空中对抗,1972 年 5 月 8 日,在美军发动的“后卫 I”大规模空袭中,美军第 13 战术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巴顿.P.克鲁少校和凯斯.K.琼斯上尉驾驶飞机在河内上空用一枚“麻雀”导弹击落了一架 F-6。但是很快美军飞行员的恶梦便开始了,1972 年 5 月 10 日,美军第 432 战术侦察机联队的飞行员鲍勃.劳治少校和罗杰.罗克尔上尉驾驶一架 F-4“鬼怪”战斗机前往执行对保罗.杜梅大桥的侦察任务时被北越空军的两架 F-6 击落,飞行员鲍勃.劳治少校当场毙命,罗杰.罗克尔上尉弹射跳伞后东躲西藏,在 23 天后被美军搜索队救回。同一天北越王牌飞行员乐桑岛和李多苏(音译)的 F-6 双机编队击落了另一架该中队的 F-4E,飞行员 J.哈里斯上尉和 D.威金森上尉丧命。在空战中,北越飞行员以自己独特的战术与美军周旋,他们常常趁美军飞行员不备突然发起攻击,在美军编队中造成混乱并寻找机会攻击飞离编队的美机,在美军晃过神来之前便完成攻击退出战斗。这种战术让美国人在北越上空吃尽了苦头。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19:52
aim7的目标平均命中率为8%...

Unlike the Sidewinder the Sparrow was not restricted to stern attacks only, but in close-in dogfights the missile found it difficult to catch maneuvering targets. A large minimum range contributed to this problem, which was exacerbated by the need of the launch aircraft to keep the target 'painted' with its radar so that the missile would guide. At low altitudes radar reflections from the ground reduced the chance of a successful attack,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delicate radar weapon made it unreliabl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kill (pK) in Rolling Thunder was just 0.08.

aim9j为13%~

The Air Force made little attempt to improve air combat training training. Searching for a technolog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t would make one last attempt to improve its Sidewinders in Vietnam with the AIM-9J. However, inadequate testing failed to detect design faults that crippled the missile when deployed in the field. In 1972 the AIM-9J would achieve a probability of kill (pK) of just 0.13.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1:15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19:52 发表
aim7的目标平均命中率为8%...

Unlike the Sidewinder the Sparrow was not restricted to stern attacks only, but in close-in dogfights the missile found it difficult to catch maneuvering targets. A larg ...

这个数字顶楼有的。命中率是不高,广种博收吧。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1:16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19:40 发表
说实话我很怀疑海航用麻雀能打下mig19或21来。因为麻雀是中距弹,并不是格斗弹,何况麻雀质量很差。首先海航的F4B加入作战需要用eb66干扰越南地面雷达(压制地面引导和萨姆,但效果很不好),其次才可以用中距弹,但 ...

海航的F-4B似乎确实没用麻雀打下过米格19,但打下米格21还是有的。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1:59
标题: 回复 26# 的帖子
1,首先海军使用麻雀,这个比较诡异,呵呵因为响尾蛇是海军自研发的武器,优先供应海军,而麻雀是空军的大单,所以以非主流装备加不到8%的命中率(跟放空区别几乎没有),f4b的战绩是不是海航的,都难说。

2,对于mig21.

猎杀f105,106,100这样的废柴肯定没有问题。但是遇到f4,在1966年伊拉克那架叛逃的mig21之前,可以说到1968年-70年,美国海空两军都没有合适的战术对付它。1969年左右,通过实验那架叛逃的mig21,美国军方才搞清21的飞行包线以及飞行姿态和动力的关系。在1969年初的topgun头个课题就是拿f106甚至是法国的幻影iii来模拟mig21,结果得出在8000米以下,高亚音速格斗时,f4可以用大角度盘旋和垂直性能和mig21格斗(但是取胜要素之一还必须和响尾蛇和飞行员素质挂钩)。

以下是分析图,可见,使用麻雀,真的和拿砖头打野猫一样,要是能击中打下来,我看也是集上帝那天的全部好运啊,呵呵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2:21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21:59 发表
1,首先海军使用麻雀,这个比较诡异,呵呵因为响尾蛇是海军自研发的武器,优先供应海军,而麻雀是空军的大单,所以以非主流装备加不到8%的命中率(跟放空区别几乎没有),f4b的战绩是不是海航的,都难说。

2,对于 ...

所以前面问海军的F-4B是否有全响尾蛇的配置嘛。8%是顶楼写的是空军海军大家伙的总成绩吧。响尾蛇13%也不很高。
F-4B不是海航的,那么是?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2:28
F4B首先装备空军,海军之后装备。越战时,投入作战的首先是f105和f100,102,F4A/B型以空军居多,海军则是清一色的F4B。1963年因为f105和f4ab的机炮问题,升级F4B为C/D以及开发了RF4C地面电子战飞机,一切换装在1968-72年左右全部完成,期间交替使用,海军使用的主要是F4B和4C,空军则是4A,4B,4C 4D RF4C。所不同的是导弹,格斗导弹海军明显是大宗,而空军则是雷声公司的买主,很长时间标配aim7~当然,后来也有变化,也就是不同的搭配,比如44,62,81等等,这个配置也适用于海军,比如71年,海军王牌也就是我上面发的那些topgun截图的“vf96 Duke” Randy .Cunningham,j就是44配置~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2:35
按2004年9月<空军杂志>,麻雀打下的米格21还真不少。
Aircraft     Weapons/Tactics     MiG-17     MiG-19     MiG-21     Total
F-4C     AIM-7 Sparrow     4     0     10     14
    AIM-9 Sidewinder     12     0     10     22
    20 mm gun     3     0     1     4
    Maneuvering tactics     2     0     0     2
F-4D     AIM-4 Falcon     4     0     1     5
    AIM-7 Sparrow     4     2     20     26
    AIM-9 Sidewinder     0     2     3     5
    20 mm gun     4.5     0     2     6.5
    Maneuvering tactics     0     0     2     2
F-4E     AIM-7 Sparrow     0     2     8     10
    AIM-9 Sidewinder     0     0     4     4
    AIM-9+20 mm gun     0     0     1     1
    20 mm gun     0     1     4     5
    Maneuvering tactics     0     1     0     1
Total         33.5     8     66     107.5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2:37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22:32 发表
按2004年9月,麻雀打下的米格21还真不少。

AircraftWeapons/TacticsMiG-17MiG-19MiG-21TotalF-4CAIM-7 Sparrow401014
AIM-9 Sidewinder1201022
20 mm gun3014
Maneuvering tactics2002F-4DAIM-4 Falcon4015
A ...


这个不准吧。这样看倒是aim7比aim9命中率高一倍。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2:44
不好说。更惊奇的是B52还打下两架。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2:46
北航学报,04年第5期《非对称空战研究》,以及现代兵器杂志07年第2期《局部战争中的米格歼击机战力》,总结过mig21和f4的战绩。


-------


   米格-21的實戰經歷始於1966年4月越南上空,沒有經過傳統的適應局勢階段磨練,直接投入戰鬥,緊急支援在艱苦條件下作戰的米格-17。在1966年前4個月的戰鬥中,米格-17擊落了美軍11架戰機,自損9架,損失對比為1.2:1。米格-21參戰後,5月至12月美軍損失不斷增加,分別有47架F4和12架米格戰機被擊毀,比例急劇變化,幾近4:1,局勢急轉直下。駐越美軍司令部緊急組織新的飛行員培訓體系,引入空中戰鬥指揮設備,為戰機裝配外掛機炮和干擾發射箱,迅速扭轉局勢。在漫長的戰役間歇(1968~1971年)後,直到戰爭結束前(1973年1月),米格-21開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作戰。  

  8年越戰期間,北越空軍殲擊機(蘇制米格-17、米格-21和中國製造的米格-19)共進行了480次空戰,擊落敵機350架,自損131架,損失對比為2.3:1。其中,F4和米格-21的損失對比為1.4:1。初看之下,米格-21雖然占優,但戰果並不顯著。不過,這一成績卻是在美軍戰機擁有6倍數量優勢的條件下取得的。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2:48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22:46 发表
北航学报,04年第5期《非对称空战研究》,以及现代兵器杂志07年第2期《局部战争中的米格歼击机战力》,总结过mig21和f4的战绩。


-------


   米格-21的實戰經歷始於1966年4月越南上空,沒有經過傳統的適應局 ...

可这段里没写美军战绩里麻雀占多少啊。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2:53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22:44 发表
不好说。更惊奇的是B52还打下两架。


在英国,看jane‘s比较好,一来比较严谨,二来作历史多年。不知简氏有无类似的资料,呵呵~

很多国外军事杂志感觉比较差,比如汉和防务这样的就很多错误(最近最大的笑话是说中国轰6改了整流罩换了发动机就超音速),很多有比较奇怪的逻辑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2:54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22:48 发表

可这段里没写美军战绩里麻雀占多少啊。


是的,这是个题外话。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2:58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2 22:53 发表


在英国,看jane‘s比较好,一来比较严谨,二来作历史多年。不知简氏有无类似的资料,呵呵~

很多国外军事杂志感觉比较差,比如汉和防务这样的就很多错误(最近最大的笑话是说中国轰6改了整流罩换了发动机就超 ...

那<空军杂志>究竟名声怎么样呢?毕竟不是汉和防务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3:19
是美国空军协会Air Force Association主办的AFM?
http://www.afa.org/

这个杂志是主张空中唯一致胜论的~

一般引用其资料,是要批判分析---不是说完全不对,但是有过火的逻辑在里面。

比如关于aim7的命中率,平均不到8%(晚期的e2可以到11%)和约450枚的消耗量这个是很多地方的公论,而高于aim9,显然让人很怀疑

其实很简单,把命中和总消耗一比较,按照表中所列,得到aim7平均11.1%的pk值,要知道这是1972年后aim7eii达到的最大值。而早期的那些放空炮的一下子就没有了~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3:32
打掉50架,耗450发,合11%也不是多离谱。
作者卡尔.伯格也是写越战的老鸟了。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2 23:38
高3个点其实不少了,这恐怕把所谓的“战绩”按照多少次胜利来重复计算从而多出3个点了,美军计算战绩,对于“共同开火击落”这个问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就采用了各人重复记数的办法(即每个开火者各按一架计算)。到了二战后有了更改,美国陆航对共同开火者实行比例分配,用0.25、0.50等小数拆配给各人,海军则采用“偏低”的计算方法。而陆航中的第5、13航空队却运用抽签方法或按指挥官的判断决定应该是谁在他的战绩中加入一架,他们不采用小数分配,所以很乱。

所以不能因“胜利”数字来判断麻雀的实际命中率。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2 23:45
这当然,还有“确认”和“可能”击落的差别。但去掉误差(比如缩个2成),麻雀仍是打下了数量可观的米格21。并非打不了。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23:46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3 00:05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2 23:45 发表
这当然,还有“确认”和“可能”击落的差别。但去掉误差(比如缩个2成),麻雀仍是打下了数量可观的米格21。并非打不了。


战损比1:1.4,上面有的,mig21略优。

麻雀是有战绩的,这一点我没有否认过,只是相对而言海航的格斗战术和近距弹更好些。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3 00:45
这个是的。美国海航比较有格斗的本钱,尤其后期。
关于那个越军击落350,自损131<北航>的原始出处是来自哪里? 是否是越方数字。按<空军杂志>美国方数字,仅美国空军就击落了137。至于美方空战损失统计,相差就更远了。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4 20:45
按<空军杂志>美国方数字,仅美国空军就击落了137。至于美方空战损失统计,相差就更远了。
---

这个能看出互相为失败忌讳的意思了。美国算上f4,f105的损失怎么可能少呢?后者还是战斗轰炸机和纯战斗机比武,能赢几次?呵呵~

mig21和19的性能决定了战绩的略优,战机性能是研判战绩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如中国空军在1965年4月和9月在广西和海南曾经接近f4b到20米凌空开炮(这个战例很著名)将其击落,被俘后的美国飞心员神志依然不清(被吓得吧),PLAF用的就是mig19和mig17~。

北航学报,可以google搜索万方科技数据中的关键字:非对称空战 北航学报,再加上我那个时间。   不过是付费了,相似内容可以看现代兵器杂志的那片。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4 21:06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4 20:45 发表
北航学报,可以google搜索万方科技数据中的关键字:非对称空战 北航学报,再加上我那个时间。   不过是付费了,相似内容可以看现代兵器杂志的那片。

费可不想付。请问现代兵器写了原始数据来源了吗?
似乎美国方面的数两个都对不上。故怀疑是越方单方报的数。
两方误报情况都有,这是个头痛事。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4 21:11
木有啊

现代兵器写的只好通过第三方论证了--比如战术,武备科技,以及性能优劣。正如美军损失数字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地面击毁,比如sam2和高炮,所以美军数据也不可能做到真实。

前不久discover播放的朝鲜空战,号称美军击毁mig15,784-790架,而f86自损80架.... 还说大部分的朝鲜mig15是被击毁的大宗。可是当时连苏联国内装备的mig15也不过是800-1000架吧~呵呵·

故统计学多用加权平均,以一个大致比例和范围代替理想精确,我认为若加以战术以及战机性能的考虑分析,1:1.4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参考·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4 21:24
http://www.centennialofflight.go ... er/vietnam/AP40.htm


带gov的算作官方数字了吧

这里显示65-73年,鬼怪和极个别的“b52",只打下68架 mig21来~

按1:1.4,得出美军空战损失约90架F4,这比较接近了,要知道,在1965年,未参战的中国就击落2架F4了~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4 21:27
68架米格21不就是32楼那个卡尔.伯格给的数嘛。不少啊。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4 21:32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4 21:29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4 21:27 发表
68架米格21不就是21楼那个卡尔.伯格给的数嘛。不少啊。


按<空军杂志>美国方数字,仅美国空军就击落了137。

那137是??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4 21:30
米格21,17,19等总数嘛,见32楼。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4 21:31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4 21:34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4 21:30 发表
米格21,17,19等总数嘛,见32楼。


现在关键是美国人在空战中损失的精确数字含糊不清。击落数字可以说明aim7具有8%左右的命中率,但是到f4和mig21的战损比或者整个空中力量的损失比上,美国人搞不清多少是被mig21击落,多少是被萨姆击落。包括前面我发的那个海航topgun王牌,最后也自称是被萨姆击落--可是他的F4半个尾部都被打掉了,萨姆可不是红外导引头哦!

66架mig21对应多少架损失的f4呢?还有,加上f100,f105,(比如你发的那个空军杂志右边照相枪截图就是f105d的)的损失。

损失数字一比,大概就知道二代机里谁最优了。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5 00:28
萨姆的常有的雷达+近炸+破片或连续钢杆打尾部可能性小些,但也是有可能。
美国空军自报的损失是很低的,总数大约是74架(67空战+其他战斗里7架可能属空战,见附图)。加上海军及其他大概也就100多空战损失,与350相差很远。空军的F4空战总损失要按74架各型总数算,也就30-40,而且不全是MIG-21的成绩。
美国单方面数字,和越南单方面数字一样,不可全信。各自算的击落都难免水分,按说报的损失数可信些,可美国那边确实有有时把空战算防空火力的嫌疑。越方(可能是吧)的130对350,MIG21对F4为1:1.4。及美方的30-40F-4搞掉包括66架MIG21的107.5架(减去F105等战绩),都要打个问号。
看似双方报的击落数水分都有。美方报的损失数亦应有水分。很乱。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6 21:27 编辑 ]
作者: KleinKlauss    时间: 2007-11-25 22:15
呵呵,事故损失很多

发几张当时麻雀秀的截图,第一张是f4的导弹和机炮切换,然后是火控瞄准,接着打出平行线(击空,mig甩开导弹)。


后两张是vf96的王牌兰迪,自称被sam打中,然后爆掉了整个尾部(根据描述的模拟图)
作者: iron duke    时间: 2007-11-26 18:37
5百22万多架次摔5百多架,事故损失已经相当低了。
1960年Gary Powers那架U2不就是被萨姆打下的嘛,是从后面打中,伤了尾部和机翼。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1-26 20:17 编辑 ]




欢迎光临 中国拿破仑论坛 (https://bbs.napol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