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3374|回复: 79

半岛战争简述(1807-18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3 13: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朔风 于 2010-5-18 11:41 编辑

1807-1808的战役
弗里德兰之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方面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个新生的强大国家让英国人坐立不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认为,这个大革命后新生的法国对欧洲的势力平衡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把这个“祸害”给扼杀在摇篮中,英国人用无数的金子凑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反法同盟。第2次反法同盟随着马仑哥的奇迹而消失,皮特也因此下台。但在1804年,英法矛盾不断加深。战争还是爆发了。在奥斯特里兹,奥俄联军大败。在耶拿-奥尔斯泰特,普军灰飞烟灭。弗李德兰的胜利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出了反法同盟,英国也成了“孤家寡人”。欧洲各大势力的代表(除了继续斗争的英国)签定了提尔西特条约(TILSIT),确定了法国在今后日子里对英所采取的策略。由于英国强大的海军,皇帝决定实行“大陆封锁”,禁止所有英国船只停泊在欧洲大陆的港口。可是欧洲还有一个势力不“遵守”皇帝的规矩,这就是葡萄牙。在给葡萄牙王室写最后通牒的同时,皇帝已经命朱诺将军率领法军开赴里斯本。1807年11月30日,葡萄牙王室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逃之夭夭,远走巴西殖民地。朱诺毫不废力的攻下了整个葡萄牙。
1808年3月,以保护西班牙领土和解决王室矛盾为名,一支10万人的法军部队进入西班牙。缪拉元帅占领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畏惧皇帝的实力,因而承认皇帝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5月2号,马德里发生暴动,接着全国人民都反抗法国人。法国部队极为分散,英国又不停以物资支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法运动。在贝伦(BAYLEN),被包围的法国士兵向西班牙游击队投降。号称从无败绩的法国军队败在了一支非正规军手里,欧洲一片哗然。英国人看准了时机,8月1日,在蒙迭戈河的入海口,一支17000人的英军登上了葡萄牙,指挥官就是阿瑟.维尔斯利,也就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从他踏上这快土地起,他从未败过一次。此时,号称“风暴”的朱诺率法军杀入葡萄牙。在8月17日的罗里卡,英法两军第一次在半岛上交手。法军指挥官是朱诺部将德拉波尔得。他谨慎的将法军部署在一个高地上对抗英军。威灵顿采取了中路牵制,两边包抄的传统战术。英军中路军官库克不听号令,在成功抵御法军攻击后贸然反击,不仅中路大伤元气,他本人也被流弹击中而死。一时间,英军中路大乱。阿瑟.维尔斯利并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他先冷静的稳住阵脚,沉着指挥,当两路已经迂回成功时,他下令三路进攻,法军大败。8月21日,威灵顿遇上了法军名将朱诺,两军在维梅罗附近展开激战。朱诺进犯葡萄牙总兵力为26000人,威灵顿只有17000人,法军还是占优。法军的火炮和骑兵都占绝对优势。纵队密集进攻,大炮成群轰击,骑兵冲跨对方阵型都是法军的战术传统,也是皇帝能够在欧洲很多大战中取胜的法宝。可是朱诺怎么也没想到,他遇到了一个指挥能力比他高一截的对手。为了防御大炮群的轰击,为了减少伤亡,威灵顿习惯布兵于山的反面,或是洼地,这就是有名的后坡战术。为了发扬最大火力,威灵顿有创造出呢称为“细红线”的步兵阵型,500人在150米一分钟内可以射1000到1500枚子弹。还有散兵的干扰,士气打击和冷枪。由于英军的布朗贝斯火枪略优于法军的1777步枪,再加上专门给优秀射手配备的贝克式来福枪,英国步兵在战术发挥上优于法军。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战术让法国步兵目瞪口呆。他们先以纵队前进,忽然背后山坡出了一队英军。法军习惯性的一边呼喊一边前进,但英军两排步兵似乎不为所动,静静的等待。法军有些人边走边乱射,英军仍然不动。这种过于镇静的表现令法军感到奇怪。接着,法军开始冲锋。所有人口中大喊:“皇帝万岁!上刺刀!冲锋!”,一边往前小跑。一些人干脆边跑边开枪。到了300米,英军仍然不动,就像一堵红墙。法军在冲锋中阵型已经不能维持了,大家都希望冲上去肉搏。英军开始准备,等敌人到了跟前,忽然一起射击。弹雨如飞蝗一般,法军一排一排倒下,全部乱了阵脚,开始往回逃。后面的部队上来增援,逃兵重新排好阵势,掉头前进,他们发现英军又排回原来的阵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是脚下多出了很多法军士兵的尸体。最终威灵顿取得了胜利,朱诺向英军投降,法军剩余部队返回了法国。由于协定签的过于“平等”,英国怀疑威灵顿故意放走法军,所以把他召回国内进行调查。
英军军队总兵力变成了35000人,指挥官换成莫尔。另外还有125000人的西班牙部队。皇帝决定亲自处理西班牙事务。11月5日,他率15万4千人攻打西班牙。12月4日攻下了马德里。但1809年1月1日,他在连连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回国,把追击英国人的任务交给了苏尔特元帅。他的命令是:“把英国人赶入大海。”
苏尔特元帅被皇帝称为帝国第一指挥官,是个优秀的将领。1月16日,在克伦那,他率法军与莫尔的英军战斗。莫尔战死,但英军却平安回国,苏尔特没能歼灭它。
1809-1814年的战役
也许是天意,在皇帝离开西班牙的三个星期后,威灵顿率另一支英军再次登陆葡萄牙。苏尔特作为皇帝委任的全权指挥官率法军向葡萄牙推进。威灵顿的英国部队有葡萄牙军的支持,由于这次兵力上占优,他决定分兵二路。一路他亲自指挥,另一路军他交给贝尔斯佛德,任务是迂回到法军后面将其包围,然后全歼法军。其余军队保卫里斯本。英法两军在葡萄牙北部波尔图交战。苏尔特防守的波尔图城极为坚固,西面是大西洋,南面是杜罗河,是个坚固的人工要塞。这次双方兵力几乎相等,法军大炮较多,英军则有葡萄牙军支援。苏尔特对威灵顿的计划估计错误。他认为,威灵顿会从西面依仗皇家海军来进攻。他对南面的杜罗河没有重视。因为他先前把所有渡河工具都毁了。威灵顿看到了波尔图东面和南面防守薄弱的特点,决定从东面抢渡,打个措手不及。终于他找到4艘葡萄牙人暗藏的运酒船。他先在对岸布置18门大炮,以火力掩护。再命部队一批一批渡过去。法军本身对这个地方就不重视,站岗的还以为是瑞士部队,根本没防备。威灵顿先头部队就这样过去了。出其不意的攻击取得了成效。英军希尔将军表现出色,同时威灵顿还在东面6千米派一支部队迂回。波尔图就这样落到英国人手中。这次威灵顿显示出他不仅善于稳扎稳打,也能打快攻和奇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威灵顿虽然是西方人,却懂得中国兵法最基本的奥义。可惜苏尔特却不知道“兵半渡而击之”。
这次败仗使法军处于战略上被动局面,威灵顿在后面紧追不舍,苏尔特一路上几乎丢掉了所有物资逃跑,法军最终逃脱了英军夹击。在法军经历一系列败仗的同时,皇帝本人在东面也败给了卡尔大公。6月12日,皇帝命令一支新军队由苏尔特,内伊和莫提挨共同指挥向西班牙前进。1809年7月,威灵顿向马德里前进。南边的西班牙军被法国的维克多元帅打的找不着北,西班牙军古斯塔将军向威灵顿求援。威灵顿虽然鄙视西班牙人“拖后腿”的风格,但为了不引起政治风波,他还是率军南下支援古斯塔,同时威胁马德里。维克多是个聪明人,他收拢部队向马德里方向撤退,并向约瑟夫请求援军。6月27到28日,英军和法军在塔纳维拉交战,那时候维克多还没有回到马德里。这次英军损失比前几次都多。由于西班牙人的临阵脱逃(据说是被自己人的枪声给吓了)和不配合,英军处于被动。但良好的战术瓦解了法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第2天法军的行动仍然改变不了局面,损失越来越大,被迫撤退。英军又取得了胜利。这次威灵顿损失了5365人,法军损失了7000人。威灵顿得知另一支法军部队正向葡萄牙挺进,并威胁自己的补给线,威灵顿决定撤退。他把4000伤员留给西班牙人,但西班牙人把他们全部“送”给了法国人。这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威灵顿一撤退,约瑟夫就大言不惭的声称:“后悔没有把英国人全部抓起来。”皇帝以为法军胜了,就给富歇写信说英军有6000人死亡,8000人被俘虏,法军赢了。其实威灵顿手下参加塔纳维拉的不过20000人左右,如果真损失了14000人,也太不实际了。在瓦格拉姆之后,英国人又成了皇帝的唯一敌人。这段时间内,皇帝重新处理西班牙事务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他亲自来,肯定是十几,二十万大军。此时的威灵顿却有着惊人的自信心。他写信说他保证能守住葡萄牙。他的观点是,皇帝肯定会亲征。因为现在欧洲各个地方都听命于他,只有西班牙一直是个火药桶,为了不开辟第二战场和两面受敌,最明智的选择是亲自征讨,如果能取得胜利也能让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但也许是和平生活让皇帝的目光变的短浅起来,他没有亲自征讨,反而忙碌于与其他势力进行外交。11月19日,法军在奥康纳打败西班牙军。英军已经返回葡萄牙,也许这也是皇帝不亲自出征的原因之一。围绕着里斯本,威灵顿构筑了一条实用坚固的防线,名字叫托尔维德拉防线。它依山傍海,巧妙的把葡萄牙首都保护起来。它的西面是大海,南面是里斯本,东面是塔古斯河入海口。在防线后面,英军可以用舰船源源不断的运输补给。尽管皇帝放弃亲自出征的念头,他还是不敢对西班牙掉以轻心。他委任自己部下最有能力的元帅之一,绰号“胜利宠儿”的马塞纳。威灵顿对这个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视,他对部下说:“Gentlemen, we are in the presence of one of the first soldiers of Europe.”这个曾经以卖水果为生的孤儿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皇帝命马塞纳先攻下葡萄牙东面的阿尔梅达和罗德里格。马塞纳连续占领了这两座要塞。皇帝迫不及待想听到英军被歼灭的消息,他给马塞纳写信催促道:“英军不过25000人,法军有60000人,大炮也是他们的四倍。”他催促马塞纳进攻。9月27日,马塞纳的法军在布萨科与威灵顿的英军交战。马塞纳战前得意的说:“威灵顿冒着丢失所有荣誉和名声的危险与我军交战,如果他真这样做,我一定俘虏他。明天我们就会占领整个葡萄牙。”马塞纳有3个军,共65974人,3位军长为内伊,朱诺和雷尼尔(REYNIER),114门大炮。威灵顿有7个师,60门炮,共51340人。威灵顿巧妙的利用地形和后坡战术,打退了法军多次进攻。马塞纳无法突破威灵顿的右路,这样迂回战术就不能实施。内伊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他命手下两个师继续进攻。直到4点,法军的进攻没有任何成效。威灵顿在山谷内谨慎反击,令法军有很大伤亡。法军有4486人死亡,包括四名将军。英军只有1254人。这次威灵顿发挥了擅长防御的特点,打了场出色的防守反攻战。他可以安心的向托尔维德拉防线撤退了。到了这条防线后,英军的位置可以说是坚如磐石了。600门大炮掩护三条主要防线,无数人工和天然障碍。马塞纳本人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么一条坚固的防线。他明白里斯本已经没有被夺取的可能性了。内伊和苏尔特都不愿意支援他。西班牙游击队也破坏他军队的补给。马塞纳被迫撤退。远在巴黎的皇帝也开始重视起这个英国将军,他说:“在欧洲,只有我和威灵顿能有这样的军事成就。”
1811年英军又取得两场胜利:奥诺罗和阿尔布挨拉。在奥诺罗,威灵顿指挥的英军在兵力相差一万的情况下有力的防守了自己的位置。阿尔布挨拉英军表现则很差,不过指挥的是贝尔斯佛德,他的能力显然比不上苏尔特,几乎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要不是英军表现顽强,这场仗有可能败。这两仗决定了法军以后的动向。他们已经无力进攻了。
1812年威灵顿开始转防守为进攻。7月15日到21日,他面对的是马尔蒙率领的“葡萄牙军”。由于法军运动速度太快,威灵顿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撤退。但在1812年7月22日,他把握住了机会。因为法军过于自信的追击,给了威灵顿一个好机会。他在萨拉曼卡杀了记漂亮的回马枪。战场全部由山地组成。马尔蒙发现南边尘土飞扬,他断定这是威灵顿在撤退。于是他命令部队前进攻击。他发现在他前面的只有2个师,他在攻击这两个师的同时,命主力部队饶到英军背后去切断英军和他认为正在撤退的英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威灵顿让隐藏的部队防卫南面。下午2点,威灵顿识破了马尔蒙的伎俩。他自己亲自跑到英军最右翼。他下令骑兵给想迂回到英军右翼的左路法军迎头痛击,他的原话是:“Do you see those fellows over there? Throw your division into column, and drive them to the devil.”法军遭到了突然袭击,双方开始展开肉搏战。威灵顿又跑到英军中路,他命第4师和第5师攻击,第6师,第7师和2个葡萄牙旅掩护,从中路切断法军。又命左路英军牵制攻击右路法军。最后中路和右路英军夹击左路法军,法军部队被切割的四分五裂,大败。英军有5000伤亡,法军有7000人伤亡,7000人被俘,损失14000人。因为法军兵力依然很强,双方悬殊太大,威灵顿觉得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开始撤退。同年,皇帝也率手下部队撤退,只是他是从莫斯科撤退到巴黎。
1813年威灵顿开始了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反攻。1813年17日,他占领马德里。6月21日发生了有名的维多利亚之战。英军第一次在兵力上占优势。法军这次败的非常彻底。约瑟夫被赶出了西班牙,威灵顿率领英军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法国的南部。苏尔特也无力回天,他得知皇帝退位的消息后就放弃了战斗,威灵顿占领图卢斯,半岛战争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17: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写得很精采, 很详实。我试作一点分析。
威灵顿在半岛能够取得如此战绩,除了高超的战术和指挥外,也是战略的成功。
法军采用的是征粮制,无很大给养负担,在意大利战役中基本上想打哪就到哪,机动灵活,行动迅速。加上火炮强大,步兵纵队突击力强,部队总数众多,看似很难战胜。
英军粮食靠海运和到富粮区买,用骡子陆地运输,一个旅后面的骡子接近个骑兵团,士兵也常揣不少。很吃给养的骑兵炮兵供不起很多。英军人数常年在3-5万,加上威灵顿手下的西,葡部队最高也就10万多。
威灵顿为对付散兵+火炮+纵队发明了散兵+后坡+细红线组合。对付法军征粮制的办法是坚壁清野和持久战,让法军在贫粮地区作战。这样法军征粮速度很慢,战略机动大打折扣,而且粮还征不够,常让部队饿着。马尔蒙曾在接到拿破仑让他援救巴达霍斯的命令时回信道,去了给养也就够呆3天,根本没作用。另外一个作用是,持久战中法军反复征粮,只能从被征了多次已吃不饱的民众手里抢。如此,更众多被激怒的民众参加游击队,于是更少人种粮,更多的抢粮事件,然后是更多游击队。游击队在最终战胜法军起了关键性作用。除了消耗了大量法军兵员,也让他们无法快速集中。
威灵顿利用法军较分散时攻其一部,行动隐蔽,并使用欺敌术。如维多利亚战役,威灵顿只带3万部队大张旗鼓进军,而6万主力交给格拉汉姆从人际罕至的小路行军。最后9万大军突然出现在法军面前。
从战略设计上看,威灵顿和拿破仑一样,摆脱了前人攻占+击退的战略,而以打击敌方整个战争体系为目标,是个很大的飞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2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忽略了一些战略性的东西。英军后勤补给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皇家舰队源源不断的运,也没有什么游击队来骚扰。到富粮区买粮是否是为了应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23: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啦,半岛战争内容太多,不易写全。WELLER都很少写战略方面。
英军在本土买粮可能不是应急。因为英国本身粮食产量很低,军粮不少也是从美洲,亚洲运的。葡萄牙有些产粮区的粮价比海外运便宜,英军就用金币就地买。在法国南方时也是用平价买,所以法国人对英军无什么恶感,也没有游击战。
还有个小疏漏。贝兰战役法国杜邦将军是被西班牙正规军卡斯塔尼奥将军的部队围歼的,而不是游击队。杜邦部队有2000精锐的近卫军陆战队和瑞士部队,但新兵不少。
除了贝兰战役,西班牙正规军总体表现不佳,不过还有些部队打得不错。在埃尔布埃拉一支西班牙部队挡住了名将吉拉尔将军的大规模混合纵队进攻,也很值得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4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夸奖。还想问你个问题,法军的征粮制是怎么运做的?难道可以不付钱就得粮吗?我记得法军在意大利的粮食都是抢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4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的资料给得不是很详细,有些只好推测。希望能以后补充。
法军的征粮是以团级派出征粮队,也有大量零星部队人员自行搜索。不好征粮的地方则是很大规模各自搜集,如艾劳战役后,约60000人散布搜粮。我认为可能很多情况是不付钱就要,一般人是会给的,要么有人支持法军,要么害怕。如果真不给,那就是抢了。在粮食充足的意大利,搞些粮食问题不太大,拿破仑又是速战速决,对地方骚扰不该很重。在西班牙,俄国就难了。
普奥前期多是靠后方运送,但比英国差很多。英国是先海运,牛车转运前线,骡子前端运输,效率较高。普奥则只能全部路运,行军前准备就是一段时间,真行军是速度只能到法军一半左右,战略上完全被动。
拿破仑在耶拿以后打不出很多快速机动也和后勤很有关,部队大了,作战地区粮食也相对少,不得不部分回到传统的后方运粮制。而普奥则在可行时部分采用了征粮,机动性的差距就小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4 23: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所谓“粮草先行”,后勤其实很重要。威灵顿本人十分重视这一点,当然英国也不存在什么大的后勤问题。一来英军兵少,二来方法保险。意大利战役是有不少意大利人支持法军,书上说皇帝教会士兵怎么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生存”,这句话其实就是抢粮。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农民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富饶,大部分人不愿交出自己的粮食,看来抢是唯一手段了。不过也有个矛盾,在意大利,皇帝明文规定不许骚扰农家,还枪毙了几个军官,但为什么还纵容抢粮?法军占领米兰后意大利也有起义和暴动,只不过是小规模的。埃及也有,不过那是因为宗教问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5 0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是拿破仑不允许过度扰民,尽量靠动员(可能包括吓唬)要居民拿出一部分粮食,尽可能不强抢一空,不能有其他暴力行为。也许有时也付些钱。
法军在缺粮时,不少将领也是和士兵一起吃苦的,记得1807年圣诞,拉萨勒给老朋友缪拉送了份重礼,不过是块面包和一瓶葡萄酒,这还是拉萨勒很不容易省下的,特派了专使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0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缪拉已经很有钱了,因为他是皇帝的妹夫,在巴黎还有间豪宅呢!可惜拉撒勒。。。。。。唉,只能靠军饷度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大家对半岛地理不熟悉,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战史,我传幅比较清楚的地图。[attachmentid=680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2:02 , Processed in 0.0369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