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守业 于 2011-11-10 10:01 编辑
1813年初的中欧形势分析以及法军战略探讨 之前曾在论坛发过一个探讨法军1813年第二阶段的帖子,现在感觉法军在第二阶段的种种不利均可以在第一阶段加以避免的,所以觉得有必要发帖分析下1813年初的中欧形势,以及探讨下该形势下的法军战略。
1813年初的中欧形式 1812年经历了俄罗斯战场的惨烈性溃败后,先后进入俄国的60万法国及其盟友军队在死伤、溃散、逃亡后仅有2万大军团残部撤过涅曼河。接着就是普鲁士倒戈实践,由于联军的步步逼近法军先后放弃维斯杜拉河(1月中旬)、奥德河(2月底)、易北河(3月中旬),最后退守萨勒河一线。随着德累斯顿、柏林、汉堡等城市的相继失陷整个北德意志掀起了反法狂潮。 乍看来法军似乎处在四面楚歌之中,然而如果再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1813年初的法军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在1812年11月俄国以10万主力兵团追击法军时,由于要在法军破坏的地区行军,当12月份到达维尔诺时已经不足3万人,大炮也损失殆尽。越过国境后交通线的加长意味着俄军将要面临更多的补给问题。而臭名昭著的哥萨克骑兵更是能招致当地居民对俄军的本能仇视。正如拿破仑所预料的那样只要俄军前进一步他们的困难就会增加一层。而1813年以库图佐夫和鲁缅佐夫为首的斯拉夫主和派就是俄军在遭遇种种困难的一种表现。 当俄国内部矛盾还没有解决时,沙皇在拉拢普鲁士时又出现了问题,因为已经困扰欧洲十几年的波兰问题又不合时宜的出现了。虽然已经下定决心反法,但是仍然为1807年的背叛耿耿于怀的威廉三世,在没有新领土的保证下绝对不会放心让已经渡过维斯杜拉河的俄军占有整个华沙大公国的。因为如此一来,霍亨索伦家族东部各邦受到的威胁就像西部来自马格德堡法国人的压力一样严重。(波兰问题的详细介绍请参考拙文《拿破仑时代的关键词之波兰问题》) 虽然亚历山大免除了鲁缅佐夫的职务并责令俄军继续前进,虽然沙皇在承诺普鲁士将获得不少于1806年之前的领土而明智的将波兰问题放在一边时,他又有多少力量去扳倒拿破仑呢?通过前文介绍我们知道此时库图佐夫指挥的俄军主力兵团已经不足3万,普鲁士能立即投入战斗的也只有3万人。虽然淳朴的俄罗斯农民不会阻止他们的子弟去为沙皇卖命,但是这对经济不怎么景气的俄国来说军队的扩张不可能立即实现;虽然普鲁士已经下达了全民动员令,但是要将全部的预备人员组织并投入战斗也需要时间。(各国军队动员问题可以参考拙文《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动员》)因此直到三月份北线柏林方向只有普军2万7千人,俄军1万5千人;南线德累斯顿方向普军2万7千6百人,俄军3万3千人。 与此同时法军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欧仁在波森收集从俄国战场上溃散下的败兵另加上从意大利赶来的两个师的增援兵力增加到了4.2万人,渡过奥德河后有5万人。撤退到易北河后再加上第五军与两个骑兵军的增援法军已经扩充到9万人。更重要的是从马格德堡到但泽,从什切青、库斯特林到格洛高的几乎所有的要塞都在法军手里,仅但泽一地就有拉普带领的3万人。面对南北相隔170公里分进的联军,法军完全可以依靠这些要塞和大河实现集结。拥有这些力量的欧仁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战术,然而当这些力量掌握在拿破仑手里,在这个既占据内线优势,又不输数量优势的情况下他会做何选择呢?
如果1813年初拿破仑留在中欧 史实上拿破仑于1812年12月5日离开大军,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渡过别列津纳后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而维尔纳也克服诺贮存的物资足够供应大军残部。在丧失了一支可以征服欧洲的大军后,他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训练出另一支去保卫他的帝国。然而此事不一定非拿破仑不可,他完全可以命令之前一直担任华沙大公国与德意志总督、有不错行政能力的达武去巴黎接替陆军部长的职务,进行1813年新兵的编训工作(类似于1815年的模式)。 而拿破仑留在中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的威慑作用不可能使普鲁士那么早就叛变,而拿破仑可以利用俄普波兰问题,英普汉诺威问题大做文章,进一步减缓这一时刻的到来;军事上他的存在无异于“相当四万大军”,从而使法军士气高涨。而以一贯的手法,拿破仑既可以选择固守奥德河一线,也可以在兵退易北河后面对相隔甚远的联军组织一次强力的反击。而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如果和驻守但泽的拉普3万人保持较好的配合的话,北线的联军都是要遭殃的。
拿破仑在征俄结束后曾对普拉特神父说:“从伟大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是否可以用来形容1813年初的中欧战局,但是如果1812年末拿破仑没有离开大军又会发生什么呢?是的,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