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7661|回复: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名将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0 15: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名: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一级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

  历史地位:泽克特在一战中并没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他军事生涯的前期,也只是作为一个出色的参谋人员而引人注目。他主要的声望来自于战后担任德军总司令是在德军重建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所组建的几乎“无瑕”的“十万陆军”,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他是二战德国辉煌战绩最大的幕后功臣,被尊为“二战德军之父”。

  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于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于1885年作为军官候补生加入皇家亚历山大近卫掷弹兵团。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他很早就体现出在参谋工作方面的才华,于1897年进入柏林的军事学院学习,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1899年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助理,这时他还只是个陆军中尉。1913年被任命为驻柏林的第三军团的中校参谋长后,他任此职直到一战爆发。第三军团隶属于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在德军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在马恩河战役后,第一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泽克特在这次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1915年1月27日,泽克特晋升为上校,转任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的第十一集团军的参谋长。在1915年5月2日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战役的突破中,第十一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这场胜利中马肯森的指挥固然重要,泽克特的精妙策划更是不可或缺。他因此晋升为少将,并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1915年10月-11月,他策划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占领。这一战绩让冯·泽克特得以为他的蓝马克斯勋章添上了橡树叶。

  由于俄军布鲁西诺夫骑兵上将在1916年6月所执行的壮大攻势,奥匈帝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泽克特因此被任命为奥匈联军的参谋长,其任务是进行军队的休整并提升战斗力。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并不容易完成。泽克特很快发现,和奥匈同事交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泽克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背负着再次创造同样奇迹的期望,他于1917年10月被派往土耳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但是这个任务即使是冯·泽克特也无法完成。巴勒斯坦战场上,艾伦比于1918年9月19日发动的进攻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泽克特于11月13日回到德国,保罗·冯·兴登堡让他负责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随后泽克特被晋升为中将,于1919年7月7日-15日期间接任兴登堡担任德军总参谋部解散前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10月11日出任有实权的陆军总参谋长,并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十万人的精锐部队——这是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最大规模。1920年3月,他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这时64岁的他正要开始其人生最大的事业。

  泽克特的个性是“冷淡”、“易怒”、“冷冰冰”,他的外号是“斯芬克斯”,总之,他具有强烈的个性。曼斯坦因如此描述泽克特,“每个人都已感觉到他的内在激情和使他成为军队领导者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不是一名理论家,更多考虑作战层面。他如此表现对于理论家的敌意:“有三件事情是由人类的大脑徒劳无益地与之较劲的:愚蠢、官僚和口号”。泽克特认为人是其军队重建的核心问题。他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委托给能干的参谋,他亲自负责监督训练。他以名义上的“和平时期军队组织委员会”复活了原来的总参谋部,对军官团的训练尤其不遗余力。最后,德国的总参谋部提供了一个小规模但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干部队伍,以便指导其他的核心参谋和战斗队。他的价值在1933-1940年得到了体现,这一时期德军增加了50倍,但同时还使运动作战学说不断完善。在二战中,总参谋部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以及部队参谋和指挥官在作战水平上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泽克特他怀疑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能够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相信小规模的、长期服役的、职业性的、运动的军队。他于1911年发起一次对战争教训的正式研究,这次研究成果形成了《487号军队条令》,泽克特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领导与使用合成兵器战斗”。这本书成为直到30年代之前德国军队训练的基础,从30年代起,他们被修订为著名的《300条军队条令》,一直使用到1945年。新德国军队的学说源于吸取的上述教训。新的学说最显著的部分是关于装甲战与空中力量的一体化。为了对《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坦克和飞机战术进行训练,他以对红军的训练援助换取在苏联建立了秘密的训练中心。这个训练中心包括三个非法的训练项目:装甲、飞机和化学战。

  发展装甲战是对一次大战公认的技术失败所做出的反应。泽克特偏爱歼灭战战略,而不是消耗战战略。他强调运动,他的训练命令是由一句口号开始的——“作战就是运动”。尽管泽克特在许多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但是,直到他去世,他对骑兵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往情深,这一点至今依然被指责为视野狭隘。此外,他从来没有完全赞同过与其他武器和空中力量协调作战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具有强大的能力。虽然泽克特从来没有完全理解机械化战争的力量,对如何精确的进行坦克战没有把握,更多的强调对骑兵师实现摩托化后勤保障。但是泽克特并没有对古德里安等人推动的变革采取具体的反对行动。另一方面,古德里安和其他人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主张大规模陆军和泽克特“贬低大规模军队”二者之间的综合体,他们在军队之中建立了军队——一支小规模由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构成的军队。德国人进一步将二战中的风暴部队战术(即胡蒂尔战术)发展成为机械化全兵种学说。泽克特对空军作战的革命性质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他在新建的德国军队中抽出180名军官,倡导建立独立的空军兵种。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这么做,他组建了影子空军。所有的演习都需要空军的加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仲裁。他的空军学说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为中心,以获取空中优势为最高原则。和美、英两国不同,德国使用轰炸机来实现现在所说的战场空中遮断。为了这一目的,德国人集中建设战斗机,然后是对地面的攻击机,最后是轰炸机。总而言之,泽克特的军队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政治领导和政策的密切整体性、士兵的优先地位、适当的参谋体系和正确的学说。这个时期的德国军队小却几乎无可挑剔,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机器之一。

  综上所述,后来的德国军队具有鲜明的泽克特的个人风格。观察二战战史就不难发现,德军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初期战绩和泽克特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泽克特的计划也存在着若干缺点。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缺点是二战中德军最后失败的部分原因。麦克尔·吉耶对德国军队独立于政治现实之外给予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这导致了意识形态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融合,它推动德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遭到没顶之灾。他认为,泽克特使得德国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作战艺术上,眼光盯在获取战争的快速胜利。把战争的实践者和战略家区别开来的结果导致德国在二战中许多作战的成功都不具有持久性的战略影响。吉耶成功的描述了一支试图脱离政治结构而独立存在,过于追求作战层面胜利的军队是非常危险的,他清楚地展示技术上的卓越本身只是一个空壳。对泽克特军队的最强烈批评是总参谋部的军事视野过于狭隘。以至于到了1934年,总参谋长进一步缩减了沙盘演习训练的重点,从战略作战层面缩减到战术(师和军)层面,这导致了对后勤和情报科目的忽视。正如艾伯特·西顿所写的那样“军队参谋部的行动很少超过大战术的层次,它的许多成员都满足于犹如在真空状态下作战,把200英里半径当作战略问题考虑。”

  最具说服力的批评是一位德国学者指出的:“德国在意志和领导方面的优越感,对他们不断和短视地评估潜在对手的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的一些指责包括:重新武装的努力在经济方面是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国经济的弱点;德国空军在战术方面很成功,却不能完全胜任各种水平的战略行动等等。当然,总的来说泽克特建立的这支军队工作得很好。1940年那次历时7周的攻击战摧毁了法国军队;德国军队随后在北非、巴尔干、特别是在俄罗斯进一步执着于战术和作战层面的胜利。在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军队的领导和学说成功地推迟了希特勒国家的毁灭,尽管盟军在物质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应该说,泽克特出色了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业,将以“二战德军之父”的身份进入历史殿堂。

  1926年初秋,他对君主制的热情断送了他的职位。他允许一名霍亨索伦皇家家族的成员穿上军服出席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这是《凡尔赛条约》专门禁止的,也与当时德国的共和情感上升发生了碰撞。泽克特于10月8日被迫辞职。1930年,他竞选成为议员。在他任职于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的期间,冯·泽克特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交往密切。他于1934年被派往中国协助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中国军队,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他的建议对国民党发动的对江西红军的第五次围剿颇有价值,这次战役引发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此外,他为国民党训练建立的几个德式装备的师在抗战前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初期抗日的核心力量。1935年3月,他返回德国。1936年12月29日,因心脏病卒于柏林。



--------------------------------------------------------------------------------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1860年);普法战争(1870-1871);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0)

  历史地位: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

  “当你们进入法国的时候,要让右翼末端轻拂海峡”——摘自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伯爵于1833年2月28日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位普鲁士将军。最初专攻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加入总参谋部。普奥战争(即七周战争)期间,任职于普鲁士阿尔贝特亲王的参谋部,参加了克尼格雷茨战役(1860年7月3日)。普法战争期间,任职梅克伦堡-什未林第八军腓特烈二世的参谋部。后任第一禁卫枪骑团团长(1876-1884)。1884年,施利芬成为总参谋部战史处处长;1886年晋升少将。1888年12月4日晋升中将,任陆军军需总监和副总参谋长。1891年,施利芬取代了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任此职长达15年之久,直至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其间,于1893年1月17日晋升为地面部队司令。1911年晋升陆军元帅。

  施利芬自其妻1872年死后,变得冷漠和孤寂,经常讥讽同事,但一直致力于尽可能完满地解决德国面临的战略困境。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战略家,尽管对战争伦理漠不关心,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却符合科学规律。在其任总参谋长期间,研究了与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中的战略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假设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即东线和西线。因为俄国不可能很快击败,所以他计划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以侧翼的移动击溃法国。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他只在东线安排10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这一战略计划还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

  在进攻法国时,他计划以距离巴黎178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由重兵(79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8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他在退役后继续完善其计划,要求进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强右翼力量。这是因为,如果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一开始向德国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发被动。他的计划也经常受到批评,因为其计划似乎流于刻板,忽略政治因素,例如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而且对20世纪初的后勤保障和部队的机动能力能力估计也不够现实。此外由于暴露出虚弱的左翼,在执行时还需要统帅具有很大的勇气。当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这个计划在被修改之后付诸实施。但是一些因素导致了它的失败,这些因素包括:德军机动性的缺乏,俄军兵力的增强,法军有效的抵抗,而且计划被谢里芬后继者赫姆斯·冯·毛奇违背原意地修改,从而削弱了德军的右翼,最后面目全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没有俄国人的威胁下,一个施利芬计划的变种被德军采用,这次被证明是成功的。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于1913年1月4日死于柏林。



--------------------------------------------------------------------------------


  全名: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

  生卒年:1857年-1934年12月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里加之战(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战(1918)

  历史地位:在战争史上,胡蒂尔主要是以“胡蒂尔战术”为人所知。这种战术也被称为渗透战术或者风暴部队战术,是德军后来机械化全兵种学说的前身。他对这种战术的发展并没有什么贡献,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该战术的集团军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坚定的指挥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堑壕战为特色的一战中是非常出众的。

  1857年,奥斯卡·冯·胡蒂尔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和拿破仑战斗过,而且他的父亲在普鲁士军队中晋升为团长,并在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中被封为贵族。胡蒂尔的母亲姓鲁登道夫,埃利希·冯·鲁登道夫——后来的德军第一军需总监——是他的表弟。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胡蒂尔即被保罗·冯·兴登堡上校评价甚高:“一位富有天赋的年轻军官,应寄予极大的期望”。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早的亮点。使得他得以在士官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总参谋部。随后胡蒂尔来往于前线和后方,交替担任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两种职务,获得稳定的晋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胡蒂尔首先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于冯·布洛的第二集团军中任职,负责指挥第一近卫步兵师。1915年4月他调往东线指挥第二十一军,该军属于占据维尔纳和科瓦罗地区的赫尔曼·冯·艾希霍恩第十集团军。1917年1月,胡蒂尔被指派指挥位于里加以南的多瑙河一带的“D”集团军,以便于在三个月后指挥第八集团军。正是在指挥第八集团军期间,胡蒂尔建立了使其留名战史的声望。

  在里加战役中,胡蒂尔面对的是俄国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编有161000人、火炮1149门,机枪1943挺。而第8集团军下属3个军,约6万人,火炮2000门,机枪2000挺。胡蒂尔的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展示了德国军队新的渗透战术。该战术是总参谋部基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术发展而来,指实施短时间的密集炮火准备,然后以小的战斗单位(即风暴部队)绕过敌人的强点渗透对方前线。尽管胡蒂尔在这一战术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但他在这一战术使用中体现的卓越和广阔的视野使得英国人称之为“胡蒂尔战术”——这一称呼保留至今。1917年9月3日,胡蒂尔的军队占领了里加。到3天后战役结束,第八集团军以4000多人的损失造成俄第12集团军2.5万人的损失,并推进到里加湾海岸。9月6日,胡蒂尔因其杰出成就荣获著名的“蓝马克斯”勋章。在占领里加一个月后,他的军队成功攻克波罗的海群岛,这是这次大战中唯一一次成功的两栖登陆行动。

  转调到西线后,胡蒂尔指挥新编第十八集团军,充当于1918年3月由鲁登道夫发动的德国大规模春季攻势的先锋部队。参加攻势行动的部队有三个集团军,北面是冯·贝洛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间是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2集团军,胡蒂尔的第18集团军位于最南侧。这次攻势也称为“米夏埃尔行动”,它导致了第二次索姆河会战。3月21日,胡蒂尔指挥5个军、27个师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获得了蔚为壮观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英国将军休伯特·高夫指挥的由12个师组成的第5集团军。通过再次充分使用渗透技巧,他的军队捕获了50,000俘虏并非凡地推进了60公里。他的军队移动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负责侧翼的其他部队被远远的抛在后面。

  两天后,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叶奖章。不过这时胡蒂尔的推进已经开始减缓并最后在日益增强的英法军队的抵抗面前停顿下来,这主要是因为难以通过古老的索姆河战场保证补给。3月27日,胡蒂尔向法国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离巴黎约32英里的蒙迪迪埃镇。4月4日,他被迫停止于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1918年6月9日-13日,胡蒂尔在马兹实施了成功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但他很快被法国人非常有效的防御和德军的资源不足所遏止。随后他的部队在这场战争的其他时间里只能保持防御态势,不过胡蒂尔的巧妙指挥成功地防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停战后,胡蒂尔带领他的军队穿过莱茵河回到德国。他在11月10日对军队发表的告别演说中提出德国军队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被后方的政客“在背后捅了一刀”(包括鲁登道夫在内的许多杰出指挥官也持同样观点):

  “我们不是被敌人击败的,而是因为受制于外部环境才被迫如此。我们不得不放弃了我们经过激战才占领的土地。……我们仍然高昂着头回到我们深爱的祖国……”他于1919年1月退役,并担任德国军官联盟的主席一直到1934年1月。1934年年底,胡蒂尔以77岁高龄去世。在战争史上,胡蒂尔主要是以“胡蒂尔战术”为人所知。这种战术也被称为渗透战术或者风暴部队战术,是德军后来机械化全兵种学说的前身。他对这种战术的发展并没有什么贡献,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该战术的集团军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坚定的指挥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堑壕战为特色的一战中是非常出众的。



--------------------------------------------------------------------------------


  全名:保罗·埃米尔·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少将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爱国起义运动(1900-1901);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东非战役(1914-1918);坦噶之战(1914);马希瓦之战(1917)

  历史地位:莱托-福尔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具天赋的游击战指导者之一。他是一位纯粹的职业军官,极为灵活和机智,经常使正规而保守的英军对手惊慌失措。他长期对抗20倍左右的敌军,却仅仅因为战争正式结束而投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征服过。他还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压倒性的优势敌人作战,获得了他的战士,无论黑人和白人的一致热爱,而且还赢得了他的敌人的尊敬和钦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他和鸦片战争时期的其他侵略者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1914年8月,一战爆发。由于德国遥远的殖民地实际上被强大的英国海军同本土隔离开来,仅仅由相当少的德国卫戍部队防御。英国人预期德国孤立的殖民地将会被英国人轻易的握在手中,以最低成本合并到他们的殖民帝国中。但是就象大多数战前的设想一样,这个设想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德国的非洲殖民地还有南太平洋殖民地迅速被占领,但是德属东非的战役最后被证明是英帝国一场完全的灾难。这应当要归功于德属东非的指挥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才华和英雄品质。莱托-福尔贝克1870年3月20日出生于萨尔路易。他来自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普鲁士军事世家,他的祖先在七年战争和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就参加了普鲁士军队,有着高贵的表现。其父是普鲁士陆军军官,后成为上将。

  1899年莱托-福尔贝克毕业于军事学院,成为炮兵军官。1899-1900年在总参谋部任职。1900-1901年间前往中国,参与镇压义和团的战斗。1904-1908年,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期间在德属西南非(今纳米比亚)任职,了解了在丛林进行战争的困难性和当地部队的作战能力。1906年在一次伏击中受伤,被送往南非治疗,在那里呆了几个月之后返回德国。1914年2月作为中校被任命为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的殖民部队司令官。该部辖12个营,约4000人大部分装备都是陈旧的枪支。这支部队中包括几百个德国军官和预备军官,以及少数欧洲志愿者。但是大多数他的部队是由在德军中服役的非洲土著组成的“阿斯卡里”部队(Askari即土著民兵的意思)。和对德国士兵一样,莱托-福尔贝克对这些土著民兵依照同样的普鲁士标准进行训练,也在战争中赢得了他们地爱戴。他欣慰地看到,这些土著民兵在战斗中证明自己和他们的欧洲同伴一样拥有战斗力。而且,在冯·莱托-福尔贝克的指挥中也看不出对于黑人和白人有着任何的区别对待。莱托-福尔贝克在他的回忆录中怀着极大的骄傲写道,这些民兵的自信随着每次对英军的成功作战而不断增长。

  大战爆发后,莱托-福尔贝克没有因为兵力弱小采取消极态度,而是在8月主动攻击了英国在肯尼亚的铁路,从而开始了他自己的战争。9月他发动进攻试图夺取蒙巴萨。尽管有“柯尼斯堡”号巡洋舰地火力支援,他还是没有成功。1914年11月3日,一支大型的英国和印度入侵部队为了占领德属东非在坦噶登陆,这支协约军对德军占有8:1的优势。但就是从此刻起,莱托-福尔贝克向世人展示了他伟大的战术计划。莱托-福尔贝克将自己的部队后撤了一段距离,但这并不是撤退,而是将敌军引入内陆的交叉火力网,并对其施以了灾难性打击,迫使这支部队返回坦噶湾,撤回到登陆船上。当他们撤离海湾的时候,英国船只成了德军的机枪和火炮的靶子,这使得英国登陆舰队遭到了重创。英军有2000人战死和2000多人受伤,而德军的损失仅仅只有15名德国人和45名民兵。此外,莱托-福尔贝克还从这场胜利中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这是整场战争中最为一边倒的一场胜利。英国政府掩盖了这场羞辱,直到整场战争结束之后。

  在随后的18个月里,英军奉基钦纳之命令采取守势。但是莱托-福尔贝克并不想让英国人平安度日。福尔贝克对临近的英国殖民地肯尼亚和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发动突袭,摧毁了当地的沿着铁路及运输线而建的要塞。他的军队还摧毁了20辆火车,以及一长段英国的铁路。当英国海军在鲁菲吉河迫使“柯尼斯堡”号自沉之后,莱托-福尔贝克将其人员编入自己的部队。他还设法打捞起上面的大部分火炮,并为它们制造马车底座以便于能够在陆地上使用以编入他的战地炮兵部队。1916年3月,扬·克里斯蒂安·斯姆茨带领着一支45,000人的军队从南非出发,对莱托-福尔贝克发动大规模攻击。由于不能和占据10:1这样绝对优势的英国部队正面交锋,莱托-福尔贝克率部缓慢的向南撤退。当英军穿越复杂的地形时,莱托-福尔贝克就转头向英国人发动诡计多端的袭击。斯姆茨行动迟缓,完全被莱托-福尔贝克牵着鼻子走。加上恶劣的气候、地形以及热带病。莱托-福尔贝克的每一次袭击都迫使英军被迫停顿数个星期乃至数月以恢复、整顿和补给。斯姆茨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次进攻,好在这并没有伤害到斯姆茨今后的政治生涯。

  1917年,协约军加大了对莱托-福尔贝克的攻击力度,他开始面对压倒性的敌军。英国人从肯尼亚和罗得西亚,比利时人从刚果,葡萄牙人从莫桑比克分别发动进攻。由于弹药、食物、和衣服等给养严重不足,福尔贝克决定放弃伤员和俘虏以便于展开完全的游击战。“阿斯卡里”指导这支部队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如何制作衣服、药品,和如何获得足够的食物。10月15-18日在马希瓦他率部猛烈阻击拥有4倍于他兵力的英国将军P·S·比维斯所部,使英军伤亡1500人,自己仅伤亡100人。尽管如此,弹药、步枪和炮火的匮乏依然给莱托-福尔贝克的作战带来了极大困难。到1917年12月,他几乎要被英军逐出德属东非。这时莱托-福尔贝克了解到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边界处的要塞群拥有充足的这些给养。于是他发动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攻击,没有损失一个人就占领了这些要塞。成功的夺取了他的4000人部队所需要的所有军需品,莱托-福尔贝克计划转入反攻。他随后率部于1918年7月1日挺进到沿海的克利马内,并于9月末返回德属东非。接着他侵入罗德里亚要塞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的攻陷了它们。11月13日,他夺取了卡萨马(今赞比亚)。

  莱托-福尔贝克计划接下来对英军指挥中心发动一个大规模的攻势。这时他从一个英国战俘那里得知停战协议已于1918年11月11日生效。冯·莱托-福尔贝克现在不得不仔细考虑他的选择。他拥有至少维持对英继续作战2-3年的物资,手下还有3000名士兵,而且敌军难以对他发起有效的攻击。但是他觉得有义务对停战协议表示尊重。11月23日,他在阿伯康(今赞比亚的姆巴拉)向英军正式向英军投降。投降后他仍然留在非洲,安排德军士兵和战俘的遣返工作。1919年1月他返回德国,抵达德国后得知自己已经被提升为少将并成为民族英雄。普鲁士战术和纪律的结合,加上土著民兵关于非洲灌木丛的知识,这些让莱托-福尔贝克的部队成为军事史上最出色的游击队之一。虽然他有时冷淡而不易接近,但是他手下的部队对他绝对忠诚。战后多年他访问非洲,他的数百名“阿斯卡里”老战士集合列队欢迎他。

  在这场战争中,莱托-福尔贝克从来没有指挥超过12000人的兵力。但是他成功的击败了总计30万人的英国军队和130名将军,造成了对方60000名人员伤亡,其中包括20000人的战死者。按今天的物价标准,这场战役花费了英国150亿英镑,但是英国人从来没有能够在战斗中抓住或者击败冯·莱托-福尔贝克。返回德国后,莱托-福尔贝克成为坚定的保守派。他一回到德国就加入了右翼的自由军团,成功的率领一个旅击溃了在汉堡的斯巴达克同盟的部队。他的战争回忆录《我的东非回忆录》很快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1929年5月-1930年7月期间,他担任国会议员。在任期内他试图组织保守派反对纳粹,未能成功。这次打击使得他对政治不满和丧失信心,并不久后决定退出政治生活。

  二战后,莱托-福尔贝克象大多数德国人一样生活窘迫。当他以前的对手斯姆茨听说福尔贝克生活窘困后,联络了以前的南非和英国军官为其提供了一些养老金,以示他们对这位先生的尊敬。这份养老金一直支付到35年后福尔贝克以94岁高龄在汉堡去世,那时是1964年3月9日。



--------------------------------------------------------------------------------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无

  历史地位:提尔皮茨是一个冷酷和狡诈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但作为德国远洋舰队之父。

  提尔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于勃兰登堡的科斯琴,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在1865年加入普鲁士海军,成为基尔海军学校的一名军校生。他随后于1869年被任命为一个小型鱼雷舰队的指挥官,后来他成为这个舰队的监察长。在任职期间,他对于潜艇在战争中的潜在威力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到19世纪80年代,他已成为德国海军中的主要鱼雷专家。1892年,提尔皮茨担任海军参谋长,进入了海军高级指挥层。在1895年成为海军少将之后,提尔皮茨于1896-1897年间在东亚指挥远东巡洋舰队。1897年提尔皮茨被任命为帝国海军大臣,这次任命标志着提尔皮茨与威廉二世亲密合作关系的开始。

  当时的德国海军只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实力上仅和瑞典丹麦相当,或者略强少许。对了野心勃勃的德皇而言,具有优良传统的德国陆军不值得担忧,他所唯一不放心的是海军。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处于全盛时代,不但拥有规模庞大的舰队,而且全英国最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海军,这支舰队守卫着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从印度到南非的几千平方公里的殖民领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对德国具有绝对优势。德国要想实现其野心,必须认真考虑这一严酷的事实。

  提尔皮茨是一个极有胆魄的人物,他不但决意为德国创建一支真正的远洋舰队,而且还希望这样一支舰队能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显然,对提尔皮茨提出的关于扩充德国海军舰队的计划,毫不掩饰自己对马汉的崇拜的这位德国皇帝是十分的热心和渴望。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的胆略和雄心十分欣赏,对提尔皮茨寄予了深厚的信赖,全力支持他的扩充计划,并在不久后封他为伯爵。这种信赖是如此的深厚,以至于提尔皮茨最后获得了“永远的提尔皮茨”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号是因为当他身边的人如走马灯一般来来往往时,提尔皮茨始终保持权力。即使是皇帝的兄弟海因里希,他在和提尔皮茨争吵之后也出乎意料的以一个有名无实的晋升的方式被调离岗位。

  以1898年第一舰队的组建为标志,提尔皮茨宣布他组成完成的新的《海军法》,开始了重新组建海军的过程。第一舰队包括17艘战列舰、9艘大型及26艘小型巡洋舰和其他小型舰只。这个规模的建设计划将使德国舰队与法国比肩,初步具有挑战英国的能力。随后的1900年,提尔皮茨再次修订海军法,开始了第二舰队的组建。他计划在17年之内使德国海军成为一支包括2艘旗舰、36艘战列舰、11艘大型和34艘小型巡洋舰的舰队。提尔皮茨雄心勃勃,毫不掩饰他想建设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舰队。他同时声称:新建“这支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需要指出的是,该计划过于好高骛远,提尔皮茨的组建计划因此被批评为建立在不现实的期望上。这个备战计划极大的刺激了英国,并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本来计划在1906年下水了新式“无畏”号主力战列舰后,稍稍放缓步伐,减少对财政的压力。但面对咄咄逼人的提尔皮茨,温斯顿·丘吉尔如此评论道:“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国人决心保住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加速自己的舰艇制造计划。

  面对英国新开发的无畏战列舰,德国也不甘示弱,提尔皮茨看准了海军发展的潮流,决心步英国的后尘。他再次修订了造舰计划,计划使德国海军力量在1914年达到拥有13艘无畏级战舰、5艘战列巡洋舰、22艘老式战列舰、32艘巡洋舰、114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的规模。同时他在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加强舰艇的建造工作。就在英国无畏号下水一年后,德国也下水了4艘无畏级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为18873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航速为19.5节。与英国的超级战列舰相比,德舰在航速和主炮口径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舰显著的特点是侧重防御,宁肯牺牲航速和火炮口径也在所不惜:它的指挥塔装甲厚达400毫米,水线部分300毫米,明显高于英国军舰。除此之外,根据提尔皮茨的建议,建成的德舰全都舱室狭窄,重重设置水密门,水线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开联络门,以防区域进水后脆弱的联络门被压破。德舰的贮煤舱尽量设计在舰体两侧,起防护作用。显然,面对英国海军的优势,提尔皮茨追求舰艇在战斗中的生存性和稳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一战中,德国战舰较英国战舰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显占有上风。当贝蒂和希佩尔在日德兰海战中交锋时,德军采用近战以很小的代价便击沉了“不懈”号和“玛丽女王”号两艘战列巡洋舰,还重创了贝蒂的旗舰“狮子”号。这一战果中希佩尔的指挥固然重要,但提尔皮茨的功劳更加不可抹煞。

  1911年,提尔皮茨被提升为公海舰队总司令,并晋升为元帅军衔。值得指出的是,提尔皮茨并不希望和英国交战,而是相信通过极大的加强德国海军实力,能够让英国人在采取敌对行动时三思而后行。提尔皮茨的努力没有成功,随着1914年战争的爆发他的期待化为泡影,而且他还受命担任德国海军总司令。这时,德国已经能集合29艘战舰来对抗英国的49艘,其中无畏舰的对比为13:20。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提尔皮茨明白英国在海军军事力量上远远领先,德国舰队显然不能在公开行动中有效的克制英国舰队,他对于两军舰队作战的结果保持悲观态度。这种悲观态度,加上德皇过于担忧心爱的战舰受到损失,以至于日德兰海战成为整个战争期间唯一著名的舰队行动。提尔皮茨从此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无限制潜艇战上,他试图采用隐蔽的消耗手法对付英军舰队,以达到平衡两军舰队力量的目标。然而,德军的无限制潜艇作战的策略受到严重质疑,尤其是认为这一策略对当时还保持中立的美国的影响考虑不足。由于发现自己的政策执行得束手束脚,甚至到了他无权控制潜艇部署的地步,提尔皮茨于1916年3月委婉的提出辞呈以表示抗议。多少有点出乎提尔皮茨的意料,威廉二世接受了他的辞呈。面对过于强大的敌人和期望过高的皇帝,“永远的”提尔皮茨最后还是失去了宠爱,被排挤和冷落。

  1919年,提尔皮茨出版了他的自传《我的回忆》。提尔皮茨对战后社会民主党人所组成的温和政府非常不满。他争取到施特雷泽曼的支持,并成为战后的右翼祖国人民党的领导人。1924-1928年,提尔皮茨担任该党在魏玛共和国国会的代表。1925年,他成功的劝说固执的保罗·冯·兴登堡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统的职位。之后,早已失去原有的大部分影响力的提尔皮茨再也没有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政治角色。1930年3月6日,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死于伊本豪森,并被埋葬在慕尼黑的一个公共墓地。提尔皮茨是一个冷酷和狡诈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但作为德国远洋舰队之父,他当之无愧。



--------------------------------------------------------------------------------


  全名:戴维·贝蒂(David Beatty)

  生卒年:1871年1月17日-1936年3月11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中国义和团起义运动(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黑尔戈兰湾之战(1914);多格沙洲之战(1915);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贝蒂英俊而广受欢迎,勇敢、机智而胸怀大志,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战术才干和领导能力,并对技术发展的需求有着深刻认识,是一战中英国最耀眼的海军将领。但参加过鸦片战争的他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敌人。

  戴维·贝蒂1871年1月17日生于豪贝克,这是爱尔兰柴郡的一个小村落,是戴维·朗费尔德·贝蒂船长的第二个儿子。1884年1月,13岁的贝蒂作为海军军官候补生登上“大不列颠”号训练舰,进入了皇家海军。贝蒂在军中一直表现出色,不断获得提升。1896-1898年期间,他担任尼罗河舰队的副指挥,在埃及和苏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并逐步被提升为战舰舰长的级别(1898年)。在1900年6月开始的对中国义和团起义的镇压中,贝蒂在天津的作战中表现突出,手臂两次受伤,并叙功晋升为海军上校。从中国返回后,贝蒂于1901年和埃塞尔·菲尔德结婚,她是美国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

  贝蒂逐步建立了他精力充沛和咄咄逼人的形象,在1910年他39岁时成为一百年以来最年轻的获得旗舰资格的军官(即海军少将),打破了纳尔逊子爵所保持的(非皇族)最快晋升为将官的记录。他随后担任海军大臣麦肯纳的顾问,但是由于意见不合,工作并不顺心。1911年,贝蒂成为海军大臣邱吉尔的海务次官。1913年被任命为大舰队第一战斗巡洋舰分舰队的指挥官后,贝蒂晋升为中将,任此职直至1914年8月战争爆发。由于时任大舰队总司令的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担心贝蒂的莽撞个性将战斗巡洋舰部队带入德军的陷阱,他分配给贝蒂分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巡逻和侦察,发现敌人部队并在海湾拖住他们直至主力部队的到达。

  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月,贝蒂于8月28日参加了对黑尔戈兰湾进行了突袭,他率领增援部队从德军的伏击中援救了理查德·蒂里特准将的舰队,击沉了德军三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贝蒂在1915年1月获得了进一步的战果,这一次是1915年1月24在多奇沙洲。贝蒂在德军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战斗巡洋舰队第三次袭击英国沿海城镇时,成功的截击了他。贝蒂顺利的击沉了“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并使希佩尔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但是也因为旗舰“狮子”号受创退出战斗,接手指挥的阿奇博尔德·穆尔少将指挥失误,最后德舰得以逃脱。

  贝蒂的名字常常和1916年5月31日-6月10日间的日德兰海战联系在一起。在这次一战最大规模的海战中,他负责指挥战斗巡洋舰和第五快速战列舰战斗分队。贝蒂在主力舰队到达之前性急的进攻希佩尔的诱敌舰队,拉开了这次大海战的序幕。尽管在最初与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队的交战中损失了“不懈”号和“玛丽女王”号两艘战斗巡洋舰,但仍成功地引诱了德国海军中将莱茵哈特·舍尔的主力舰队驶向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统率的主力战列舰队。不过由于杰利科作战中过于保守和谨慎,在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的这次遭遇战中德国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却不能动摇英国此战中在战略上的成功,此后气馁的德国舰队再也不敢贸然出击。

  由于在日德兰海战中没有为英国取得显著的胜利,他和杰利科一起作为主要负责人受到抨击。在杰利科升任海军部第一大臣之后,活跃的贝蒂被视为其当然的继任者。他于1916年11月被任命为大舰队总司令,但是他如此快速的提升也在皇家海军内部引起了争议。贝蒂的策略和杰利科稍有不同,他在强调保持即有制海权的同时更倾向于在对德国进行的重大海军行动中大胆主动地使用无畏战舰。此外,他倡导运用护航体系和进行了几项技术改造。尤其是其中对受首相青睐的护航体系的支持,使贝蒂得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信任和支持。相反,杰利科由于不赞成护航,最终在1917年平安夜被解职。

  在1918年11月21日接到停战宣言之后,贝蒂离开苏格兰海岸接受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其中包括90艘水面舰只和87艘U艇。1919年1月25日,贝蒂晋升海军元帅,并被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贝蒂还获得国会颁给的10万英镑,以作为对他长期服役和贡献的奖励。是年10月,贝蒂成为海军部第一大臣。他在任上,积极倡导保持海军力量。同时,还不顾皇家空军参谋长休·特伦查德爵士德反对,坚持舰队航空力量的独立性,并在新加坡创建了强大的驻垒基地。1921年代表英国出席华盛顿海军会议。直到1927年他退役为止,贝蒂一直保持着他的地位。戴维·贝蒂第一伯爵1936年3月11日卒于伦敦。



--------------------------------------------------------------------------------


  全名: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生卒年: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乌姆杜尔曼之战(1898);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奔向大海”之战(1914);新夏佩勒之战(1915);洛斯之战(1915);索姆河之战(1916);帕斯尚代尔之战(1917);索姆河和利斯河攻势(1918);亚眠之战(1918);福煦的最后攻势(1918);

  历史地位: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6月19日生于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他在牛津大学的克利夫登和伯拉森诺斯学院接受教育,并于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的皇家军事学院。188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的学业,进入第七轻骑兵团。随后的九年间他曾在英国服役,但主要还是在印度担任骑兵指挥官。

  在尼罗河战役期间,黑格参加了1898年4月8日的阿特巴拉河之战和9月2日的乌姆杜尔曼之战。在1899-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黑格担任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参谋长,晋升为上校。战争中,黑格还负责指挥第十七枪骑兵团(即著名的“勇敢与光荣之子”团)在开普省与斯马特的游击队作战。1903年黑格返回印度,在基钦纳的手下担任监察长。1905年,黑格晋升为少将,成为当时英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06年,黑格成为陆军部军事训练局局长。在这三年的任期内,他要协助完成总参谋部和地方自卫队的组建工作。此外,他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和德国之间可能即将展开的战争建设一支英国远征军。其间,他在1907年出版了《骑兵研究》一书。1909-1912年,黑格担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任期中,他于1910年晋升中将。1912年,黑格接管在阿尔德肖特的指挥权。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黑格负责指挥英国远征军中的第一军,这时的远征军司令是约翰·弗伦奇爵士。黑格的第一军在开始阶段十分活跃,先后参加了蒙斯之战、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伊普斯战役。在“奔向大海”之战中,第一军在皮卡第和阿尔图斯进行了大规模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黑格表现活跃,并在是年晚些时候晋升为上将。1915年2月,黑格升任第一集团军司令。3月10-13日,黑格率部在新夏佩勒发动进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被德军轻易阻止。5月9-26日在阿尔图斯发动攻势,被阻于费斯蒂贝尔。9月26日-10月14日他在洛斯再次发动进攻,但所获甚微。到了1915年末,弗伦奇显然不能适应这场战争,他面对获胜的机会往往显得被动和消极。黑格于1915年12月10日取代饱受责难的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的新司令。9天后,弗伦奇回到英国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

  一战中的很多战役均与黑格这个彻头彻尾的骑兵有关。他对战争中的新武器并不非常感兴趣。他在1915年这样说道:“机枪是一种多余的武器”;他对坦克的使用也持类似的观点。尽管如此,值得指出的是,黑格并没有因此而拒绝在这次战争中使用新式武器。对骑兵的过度偏爱和他顽固的性格相结合所导致的害处要等这次战争结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时才会显示出来。1916年6月24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常常和黑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为了缓解法军在年初开始的凡尔登战役中惨重的人员伤亡,黑格不得不将开始进攻的日期提前到8月。黑格在取得了初期战果后继续攻击,保持了对德军的压力。一般认为,因为德军必须将部队从凡尔登转移到索姆河以应付强大的英军,他们在凡尔登的进攻才失去了锐气。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即遭受其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一共有57,470人死去或受重伤。在这场最后于1916年11月13日放弃的进攻中,由于不必要的将大量的士兵送入死地,黑格获得这样一个外号:“索姆河的屠夫”。无论这次战役是否成功,都始终伴随着争议: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相对于微不足道的收获而言,人员损失实在是太高了——黑格付出了包括42万英国人和20万法国人的重大伤亡,仅仅只推进了12公里。

  1916年下半年,黑格晋升为陆军元帅。他随后在法国将军尼维尔的指挥下实施1917年的作战行动。1917年4月9-15日在阿拉斯英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这巩固了他的地位。在4月份尼维尔发动的进攻遭到惨败后,法军濒临崩溃边缘。这迫使他1917年7月31日发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即帕斯尚代尔战役)。在这次持续了3个多月的战役中,英军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代价,最终还是打垮了德军的抵抗。黑格预计1918年初德军将在佛兰德发动攻势,因此强烈要求增派更多的部队,但是他仅仅获得了他所要求的60万援军的六分之一。3月21日-4月5日的索姆河攻势对英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几乎突破了高夫的第五集团军的防御。然而此次危机导致协约国军最高指挥机构的成立,在黑格的推荐下,法国将军福煦任协约国司令官。鲁登道夫于4月9日发动第二次利斯河攻势,这次攻势几乎达成彻底的突破。但是黑格著名的“身陷绝境”的电令激发了英军的抵抗力,阻止了德军的前进。8月8-11日,他在亚眠指挥发动反攻,此次战役中英军大量地使用坦克,在第一天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以至于鲁登道夫惊呼为“德军的黑暗日”。从9月下旬到11月,作为福煦大反攻的一部分,他在佛兰德指挥协约国军发动进攻。

  黑格的作战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他在1907年这样写道:“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黑格看不到机枪和新式火炮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凭借其坚定的意志无视大量的人员伤亡,坚持发动猛烈的直接攻击。他的战术一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被认为是有着深刻缺陷的。但也有人为黑格辩护,认为黑格主要受制于必须在西线持续援助法国人所产生的压力,尤其是1916年在索姆河和1917年在帕斯尚代尔。此外,黑格坚持认为战争只能在西线打赢,而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对这一战略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同时应该通过东面施加压力。劳合·乔治写到,他不止一次的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辞职而不是听任黑格继续他的战略。

  从停战后一直到1921年,黑格接任约翰·弗伦奇爵士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在战后部队的重新编制中,黑格顽固的保护骑兵部队的地位,阻碍装甲部队的建设。1919年他被封为黑格第一伯爵,还被英国政府授予10万英镑的奖励。1921年,他成为贝梅赛德的黑格男爵。黑格还组建了英国皇家军团,在英帝国各地旅行并募集捐款,致力于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于1928年1月28日死于伦敦。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


  全名: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John Denton Pinkstone French)

  生卒年:1852年9月28日-1925年5月22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埃兰兹拉特之战(1899);帕尔德贝格之战(1900);波普勒格罗夫之战(1900);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第一次伊普尔会战(1914);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罗斯之战(1915);

  历史地位:在青年时代,弗伦奇是一位有能力的、认真谨慎和充满活力的指挥官。在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后,他变得犹豫、执拗,毫无生气,不愿意帮助友军。英国远征军最初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部队的素质和各师的指挥官,而不是他的努力。

  1852年9月28日,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出生在肯特郡的里普尔山谷,他的双亲是威廉·弗伦奇船长和玛格丽特·艾蔻兹。1866年,弗伦奇加入军队,作为军官候补生和少年水手在海军服役。在1870年转为民兵后,弗伦奇于1874年正式转入陆军服务,加入第19轻骑兵团。经过一段丰富而出色的职业生涯,他不断获得晋升。1884年10月-1885年4月期间,弗伦奇参加了尼罗河远征队,去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该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弗伦奇因为出色的表现晋升为上校,并在1889-1893年间指挥第19轻骑兵团。1897年,约翰·弗伦奇晋升为准将,负责指挥一个骑兵旅。

  1899年10月第二次英布战争爆发时他被提拔为少将,并前往南非履新,在布勒远征军中指挥一个骑兵师。战争中,弗伦奇参加了10月21日在埃兰兹拉特以及莱迪史密斯附近的重大战斗,并于11月2日在该城被布尔人包围前顺利撤离。1899年11月-1900年2月期间,他重组了他的骑兵师,并招募当地的骑兵部队。在侵入奥兰治自由邦前夕,弗伦奇晋升为中将。2月17日,他率部迂回前进以解金伯利之围,此举使其部队陷入疲惫。3月7日他在波普勒格罗夫实施侧翼机动,但由于布尔人快速撤退以及其马匹的恶劣情况使行动受挫。3月13日,他率部进入奥兰治自由邦首都布隆方丹。6月5日,占领德兰士瓦的首都比勒陀利亚。随后他参加了向阔马提波特的进军(7月21日-9月25日)。1901年1月下旬-5月下旬,他在东德兰士瓦实施清剿战。1901年5月-1902年5月,他在克龙涅角指挥对布尔人游击队的战斗。

  在南非的战斗结束后,弗伦奇回到英国。1902年,他就任阿尔德肖特的司令官。1907年,弗伦奇晋升为上将,转任陆军总监。1912年,约翰·弗伦奇就任英帝国陆军参谋总长,并在一年后晋升为陆军元帅。1914年4月卡勒兵变后,他辞去参谋总长一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伦奇被选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开赴法国。略有讽刺性的是,他的姐姐夏洛特·德斯帕正参与领导着一场反战运动。1914年8月18-19日,约翰·弗伦奇把英军集中于比利时南部,位于朗雷扎克将军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左翼。英军试图阻击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但在蒙斯(8月23日)和勒卡托(8月25-27日)被表现出色的德军击退。弗伦奇对朗雷扎克在克鲁克的攻击下向巴黎东南后撤非常不满。而且蒙斯会战后,弗伦奇对战争的态度更趋悲观,怀疑是否能在战争中最终取胜。之后,弗伦奇对与法军的合作非常不积极,注重于保存他的部队,试图将英军撤退到赛纳河以南。这使得陆军大臣基钦纳不得不于1914年9月紧急视察,进行亲自干预,并鼓舞弗伦奇的斗志。弗伦奇勉强同意参加霞飞于8月30日开始在马恩河实施的大反攻,并率部攻击克鲁克第一集团军暴露的侧翼。这一攻击成功将德军逐退到恩河。随后,约翰·弗伦奇指挥英军在法国和比利时作战,在第一次伊普尔会战(1914年10月19日-11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罗斯攻势(1915年9月25日-11月4日)中均取得良好战果。但是由于继续对与法军合作持消极态度,并在罗斯之战中极为不当的配备预备队,弗伦奇遭到强烈抨击。这导致他在12月15日被道格拉斯·黑格取代。

  被解除了远征军的职位后,约翰·弗伦奇被封为子爵,于1915-1918年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其间,他于1916年镇压了爱尔兰的复活节起义。1918年5月年,弗伦奇被授予爱尔兰总督的头衔,在随后极为困难的时期内履行勒他的职务。1921年初,弗伦奇辞职并接受伯爵头衔。在他退休时,英国政府授予他5万英镑的奖金。约翰·弗伦奇爵士在1925年5月22日卒于肯特的迪尔城堡。在青年时代,弗伦奇是一位有能力的、认真谨慎和充满活力的指挥官。在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后,他变得犹豫、执拗,毫无生气,不愿意帮助友军。英国远征军最初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部队的素质和各师的指挥官,而不是他的努力。



--------------------------------------------------------------------------------


  全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古姆宾嫩(古谢夫)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罗马尼亚之战(1916)

  历史地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1849年12月6日,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出生于萨克森位于维腾贝格附近的豪斯-莱比锡。其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在马上一直活跃到90岁。不过他的父亲路易斯·马肯森这时只是一个土地经纪人,要到1887年才能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马肯森在易北河和莱比锡地区长大,那里是1813激战的战场。祖父的光荣的骑兵生涯和父亲对保皇主义的热爱对马肯森影响颇大,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轻骑兵军官。但是由于担心门第的偏见和昂贵的费用,其父亲并不赞同他的理想。马肯森不得不压抑住热情,在私人指导下完成了高中教育,开始学习经营农业。不久机遇降临,1869年10月1日,不满20岁的马肯森获准作为一年期的志愿兵加入精锐的“死亡轻骑兵”部队。马肯森十分兴奋,决意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1870-71年)让他得偿所愿。

  战争中,“死亡轻骑兵”隶属于第4骑兵师,该师属于威廉王储率领的第3集团军。1870年8月5日初临战场后,马肯森作战十分勇敢。10月5日,他被提升为军士长。奥尔良战役后,他晋升为少尉。1871年战争结束后,马肯森在父亲的要求下复员,并进入哈勒大学学习农业。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选修专业外的战争历史课程。最后他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让他回到军队,成为了一名轻骑兵军官。由此,他开始了一系列稳定而不引人注目晋升。1976年9月,他晋升为中尉。1879年11月21日,马肯森和多萝西·冯·合恩结婚,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1905年多萝西去世。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1880年马肯森进入总参谋部,获得了毛奇的赏识。1884年2月,转任第7团参谋。一年后,负责指挥在梅斯的第9龙骑兵中队。1888年10月15日,他晋升为少校,就任布罗姆博格的第4师参谋。1891年2月11日,马肯森回到总参谋部,担任参谋总长施利芬伯爵的第一副官。在和施利芬相处的两年半里,马肯森获益良多,其表现也得到了好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891年和威廉二世的会面,马肯森对于战史的熟悉留给皇帝很深的印象。1893年6月17日,马肯森转到第1死亡轻骑兵团。他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分别于1894年1月27日和1897年3月22日晋升为中校和上校。

  1898年,他作为副官陪同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巴勒斯坦。马肯森身高六英尺的体形和恳挚谦恭的举止使他在扮演这一角色上大获成功,获得了皇帝的器重。1901年9月,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派往指挥死亡轻骑兵旅。1903年,他调往指挥位于但泽的第36师,同时兼任皇帝的将级副官。同年9月11日,在这个职位上晋升为中将。1908年1月27日,马肯森晋升为骑兵上将,负责指挥第17军。同年4月29日,他再次结婚,对方是列欧妮·冯·奥斯汀。一战中马肯森参加了几乎东线的所有主要进攻。最初他隶属于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对抗入侵的俄军。1914年8月,他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指挥的古姆宾嫩和坦能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胜利充分的补偿了他此前遭到的失败。他随后乘胜追击,参加了于9月9日开始第一次马苏里湖会战。

  9月下旬,马肯森调往新成立的第9集团军,并在11月4日升任该集团军司令。在波兰战役中,马肯森指挥第9集团军进行对华沙的围攻和对罗斯的进攻,其中后者尤为令人称道。他随后因此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在奥匈军1915年3-4月间的喀尔巴阡山攻势惨败后,马肯森带领德军增援兵力南下,于4月出任德奥第11集团军司令。在参谋长冯·泽克特的协助下,他于5月2日指挥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攻势,一举突破俄军防线。在这个夏天,马肯森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力,接连发动了三波攻势,其先头部队俘虏了12万俄军,消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这次胜利使他在6月20日被提升为陆军元帅。马肯森继续挺进,6月22日,率部攻取伦贝格;8月29日,拿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他在这次壮大的攻势中一直推进到巴哥河畔,赢得了作为突破战术大师的声望。

  1915年9月,马肯森被调往巴尔干半岛,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的新攻势。10月7日,他指挥德军11集团军、德奥第3集团军对数量处于劣势和厌战德塞军实施心理攻势。10月9日,即顺利拿下贝尔格莱德,12月4日,即两个月内横扫整个塞维利亚。当罗马尼亚参战趋势明显后,法尔肯海因于1916年春任命马肯森担任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多瑙河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由保军、土军和德军混编而成。罗马尼亚实际参战后,马肯森于9月1日开始向北进攻。分别在9月6日和9月9日攻克图特拉坎和锡利斯特拉,并夺取了从康斯坦察到多瑙河畔切尔纳沃达的铁路线。由于兵力不足,他一度被阻。当得到两个土军师的加强后,马肯森继续北进,11月在斯维什托夫渡过多瑙河,朝东北方向的布加勒斯特挺进。12月1日他曾一时被罗军反攻所阻,但12月6日即在法尔肯海因的第9集团军的支援下进入布加勒斯特。随后,马肯森一直负责指挥罗马尼亚占领军,巩固了对罗马尼亚的控制。

  停战之后,他于1918年11月在诺维萨德被法军拘留。1919年12月,马肯森从军队中退役。之后他涉足政治,于1933年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和政府。1934年6月30日曾和兴登堡联系,以阻止在长刀之夜的屠杀。但他没有成功,结果前国防部长库特·冯·施莱彻尔上将和其幕僚库特·冯·布莱多夫少将被杀。虽然支持希特勒,马肯森依然是一位前君主主义者。已退位的威廉二世于1941年在荷兰去世,马肯森作为唯一一个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出席了葬礼。二战中,实际上处于退休状态的马肯森没有扮演任何活跃的角色。1945年10月8日,96岁高龄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卒于汉诺威附近的策勒。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


  全名: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John Rushworth Jellicoe)

  生卒年:1859年12月5日-1935年11月2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中国义和团起义运动(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战前杰利科作为“费希尔帮”的一员,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一战中,杰利科小心谨慎而且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但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确让一场辉煌的胜利从手中滑过。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约翰·杰利科会成为一个象纳尔逊一样的人物。当然这也是一个参加过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罪人。

  约翰·杰利科于1859年12月5日出生在南安普敦,他是一个英国商船船长的儿子。1872年,13岁的杰利科进入海军。1874年,他在海军学校受训完毕,成为一名候补军官。1880年,他晋升中尉并在1882年的埃及战争中服役。1883年,杰利科从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射击专业毕业,获奖金80英镑。1884年,他成为英国战舰“优异”号上称职的火炮射击军官,军衔中尉。1886年-1888年,他在战舰“国王”号上任射击上尉,这时他已经是一位炮术和鱼雷进攻的专家了。1890年任海军部军械署长助理,后在地中海舰队海军上将乔治·特赖恩爵士的旗舰“维多利亚”号上任职。在1893年6月22日于贝鲁特举行的海上演习中,“坎珀唐”号在的黎波里附近撞沉了“维多利亚”号,包括特赖恩上将在内共有358名军人遇难,杰利科得以死里逃生。从事后到1896年,他在地中海舰队的“拉米伊”号上服役。1897年元旦,他晋升为海军上校,开始在军械委员会任职。1898年,杰利科任英国战舰“森都里安”号的指挥官。1900年6月,他作为海军上将爱德华·西蒙率领的分舰队旗舰舰长,参加了第一次北京“解围”远征。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他在陆上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此留在他的肺中。伤愈后杰利科任海军部第三大臣助理,并于1903年8月被任命为装甲巡洋舰“德雷克”号的指挥官。

  1905-1907年间,杰利科担任海军部军械署长。1907年8月,约翰·杰利科晋升为海军少将,在大西洋舰队任职。1908年,他返回海军部,在约翰·费希尔爵士手下任第三海军大臣,负责海军军械的现代化和无畏级战舰的装备计划。1910年12月,杰利科晋升为海军副中将,指挥大西洋舰队。后调回国内舰队,任第二分舰队司令。1911年11月,获批准正式成为海军中将,任大舰队副司令。1912年监察在英国战舰“雷电”号和“奥利安”号上的射击实验,并采用了派尔希·斯科特的火控系统。1913年,杰利科成为海军部第二大臣,并参加了该年的军事演习,在演习中任红方舰队指挥官。不久,他在乔治·卡拉汉爵士之下任本土舰队副司令官。约翰·杰利科是“费希尔帮”的一员,长期协助费希尔海军上将对海军进行现代化改革,他也是无畏级战舰、鱼雷艇和潜艇的强力支持者。因此,他被费希尔认为是在战争中率领主力舰队的最佳人选。在1914年8月4日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取代乔治·卡拉汉爵士被任命为英国大舰队司令,着手加强舰队的战斗准备。1915年3月,约翰·杰利科晋升为海军上将。

  杰利科是1588年的查理·霍华德以后首位在战争中指挥整个海军舰队的海军上将。邱吉尔曾经如此评论杰利科担负的角色,“交战双方中唯一能在一个下午就输掉这场战争的人”。背负这种沉重的责任,杰利科以斯卡帕湾作为大舰队的基地,静待德国舰队出现,对于海上作战采取谨慎的防御性态度。但公众普遍期待着在北海进行一次特拉法加式的海上主力决战,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常常拿杰利科与他可能的继任者——后来的海军元帅贝蒂——相比,而这种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对杰利科相当不利。但无论如何,皇家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英国远征军的补给和保持对德国的经济封锁。杰利科做得非常成功,一直保持着对德国公海舰队的战略优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愿意让他的战舰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杰利科在1916年5月31日开始的日德兰海战中的表现让很多人感到失望,指责他缺乏热情。此战中,杰利科通过杰出的部署已经使德国公海舰队陷入重围,面临覆灭的危险。但杰利科却因为担心希佩尔发动的鱼雷进攻而采取防御性的转向,这使得舍尔得以率部逃脱。这一点过于谨慎的行动遭到了特别的批评。他受到了辞职的压力。但是公正的说,虽然舍尔在日德兰获取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英国大舰队依然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使德公海舰队不敢出动。可以说,杰利科夺取了战略上的胜利,1916年获颁的功绩勋章是他应得的奖赏。

  1916年11月28日,杰利科取代亨利·杰克逊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即海军总参谋长。他并不适应这个职务,也不理解它的政治意义。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他反对对商船进行大力护航而是努力采取其他的反潜措施。1917年平安夜,杰利科突然被首相大卫·劳合·乔治解职,这是因为杰利科反对在大西洋战役中采取首相所赞赏的护航体系。杰利科从此退出现役,但在1919年,他晋升为海军元帅,并在12月获封为斯卡帕的杰利科子爵。1920-1924年间,杰利科担任新西兰总督,并于1925年获封伯爵和南安普敦的布罗卡斯子爵。1928-1932年间,他担任英国皇家军团的会长。

  战后杰利科出版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了1919年出版的《1914-1916年的大舰队》和1921年出版的《决定性的海战》。约翰·杰利科爵士死于1935年11月20日,葬于圣保罗教堂的墓地。战前杰利科作为“费希尔帮”的一员,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一战中,杰利科小心谨慎而且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但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确让一场辉煌的胜利从手中滑过。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约翰·杰利科会成为一个象纳尔逊一样的人物
摘自北方網軍事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15: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一站名将泽克特不能算,施里芬也只能勉强沾边,前者的主要业绩是在战后重建国防军,后者在一战爆发前就死了,但他的计划发挥了作用。

胡蒂尔,马肯森,兴登堡,鲁登道夫,法尔金汉都可以算一战名将;英国的贝蒂,还有艾伦比也应该算,另外还有俄国的布伦西罗夫,美国的潘兴,土耳其的凯末尔。法国的霞飞,贝当,福熙更不能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5: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認爲所謂的名將 不能應該僅僅算對戰役戰術的指揮吧
為軍隊做出傑出貢獻的也應該算吧
比如英國的坦克先驅帕雷西 霍伯特
大家都熟悉德國的古德裏安 而很少人知道他 其實後者都是靠研究霍伯特的演習 報告 論文 檢討來制定條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16: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名将应该是参加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人。仅仅为战争做出贡献但没有参加战争,指挥军队的人不能算名将,只能算理论先驱。

美国的戈达德研究过火箭理论,后来冯布劳恩研制v2火箭也是参考他的理论,但并不能说戈达德就是二战火箭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2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名将自然是针对战争而言的了,完全不看军事教科书便猛冲猛打的,只能算得上猛将,而局限于教科书的框框而死板的就更是不可救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3 20:31 , Processed in 0.0234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