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6456|回复: 8

英军步兵武器帖(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1-23 05: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而不是5发,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间恩菲尔德兵工厂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用于埑壕战。恩菲尔德步枪通常带有刺刀,但因为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 恩菲尔德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还有基于基本型号持续改进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采用了烦琐而复杂命名方法。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广泛使用。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它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拥有多种改进型号,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1916年投产。No.1改型Mk.III的简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No.2型:采用0.22口径。训练用步枪。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枪管长660毫米,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也称为P-14步枪。1916年转给美国承包商生产并装备英军弥补步枪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装备步枪数量不足,美国将P-14步枪口径改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装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军队。战争结束后,英、美军队全部撤装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No.3型结构上已经不属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但恩菲尔德兵工厂一直将它包含在恩菲尔德步枪名录中。
No.4型:No.1型的改进型,主要改用觇孔式照门,为了更容易生产简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枪托不再延伸与枪口端面,外形上与No.1型很容易区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间一直进行测试而未投产,1939年英国军队选定为制式步枪,1941年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之后英军才广泛装备使用。No.4的基本型号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进型Mk.2主要在朝鲜战争中英军大量使用。No.4型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缩短型,枪管缩短为520毫米,为了克服枪管缩短导致枪口焰过多的问题在枪口安装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用于东南亚战场。
恩菲尔德狙击步枪,是在恩菲尔德步枪加上了一个3.2倍率光学瞄准镜。它具有官方刻度、转换狙击参数。李-恩菲尔德短步枪
类型 手动步枪
国家 英联邦、美国
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
设计日期 1902年
生产期间 1907年-
服役期间 -
经营者 英国、美国
服役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变种 SMLE Mk III*, Mk III* (HT) Telescopic Sighted Sniper Rifle, Mk III* Grenade-Launching Rifle
建造数量 750万支
规格
类别 手动,单发
口径 .303吋
枪管长度 25.2吋(640毫米)
弹药 7.72 x 56.44mmMk VII SAA Ball
弹匣容量 5发,双弹夹
枪机 手动,栓式枪机
全长 44.5吋
重量 8.8磅
射速 约15发/分
出口初速 738 米/秒
有效射程 1000码(914米)
瞄准镜座安装偏出机匣中心线,在机匣左侧,可不妨碍机械瞄准具的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10 贡献 +1 收起 理由
sswaffen + 10 + 1 鼓励!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05: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斯登冲锋枪

二战爆发后,英军还没有一支冲锋枪,直到法国沦陷后英国人才如梦初醒,要求尽快研制冲锋枪装备部队。英国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Enfield Royal Ordnance Factory)的雷金纳德.弗农.谢泼德(Reginald.Vernon.Sheppherd)和哈罗德.约翰.特平(Harold.John.Turpin)两位设计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1941年初,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制造了样枪,并以两位设计师的姓的第一个字母和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命名,就成了著名的斯登(STEN)冲锋枪。
  斯登冲锋枪给人的印象是“加工粗糙,面目寒食”,人们对其使用的安全性也颇有微词。但它广泛采用冲压、焊接、铆接等工艺,减少了车削加工,并采用流水作业,大大加快了生产速度。当时生产一支只需要10.99美圆,最贵的也不到20美圆。因此,制造简单、造价低廉、经济性好、工作可靠、射击准确。在战场上的威力不亚于造价昂贵的美国汤姆逊冲锋枪。
  直到1945年底总共生产了375万余支。二战期间,英国还为欧洲各地游击队空投了不少。战后,斯登冲锋枪广泛用于英联邦国家。60年代英国和欧洲才先后撤装,但在北非和中东一些国家还有上万支仍在使用。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也有使用。  
  最初的型号MK I,有单发和连发设计,左侧供弹,用32发直形弹匣,发射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自动方式采用自由枪机式,闭锁方式为惯性闭锁,开膛待击。全枪质量3.27kg,全枪长845mm,枪管长198mm,6条右旋膛线,战斗射速40-120发/min。
  MK II与MK I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外部结构有所不同。枪管采用冷拉钢管制成,膛线有6条的或2条的,MK II的显著变化是弹匣舱能绕机匣旋转90度,可以从左侧调到下方垂直供弹。MK II大多数配有钢管枪托,也能安装所有斯登冲锋枪枪托,有的还能上刺刀。MK II生产量最大,从1942年到1944年共生产了200多万支。 MK II全枪质量(空枪)2.8kg,全枪长762mm,枪管长197m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05: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轻机枪也称布朗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布伦式轻机枪经过苛刻的测试,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它和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样,能够提供攻击和支援火力。

布伦式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而来。它同ZB26轻机枪一样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弹匣供弹,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将枪管口径改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发射英国军队的标准步枪弹。为了适应英国军队使用的有底缘步枪弹改成弧型弹匣,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取消了枪管散热片,是与ZB26轻机枪明显的区别。在导气管前端有气体调节器,设4挡调节,每一挡对应不同直径的通气孔,可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供弹口、抛壳口、拉机柄等机匣开口处均装有防尘盖。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快速更换枪管。采用两脚架,也可以架在三脚架上以提高射击稳定性(与MG34机枪兼顾重机枪的持续火力的概念不同)。

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投产,命名为“布伦式轻机枪”,“布伦”(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公司(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布伦式轻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装备英联邦国家军队。口径改为7.92毫米的布伦式机枪曾装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由于性能相当出色,二战结束后众多英联邦国家军队继续装备布伦式轻机枪。

到1953年北约欧洲各国统一步枪制式口径,英国将布伦式轻机枪重新设计改进成L4系列轻机枪,以适应北约制式7.62 x 51毫米NATO无底缘步枪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05: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一战老片的朋友对刘易斯机枪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它独具的粗大套管总是令人过目难忘。尽管看起来粗大笨重,但在当时的自动武器中,它的质量并不算大,加之射速高、结构简单、动作可靠、造价较低,被当时许多国家作为步兵制式武器,并在一战的地面作战中建立了赫赫战功。刘易斯机枪的辉煌并不止于此-作为第一支成功搭载在飞机上并在飞行中完成连发发射的自动武器,它还谱写了航空机枪史的开篇。它的设计师艾萨克.牛顿.易斯本人也因此放誉为"航空机枪之父"。可是刘易斯和他设计的机枪在名扬天下之前经历的曲折与冷遇,又有多少人知道?
生于1858年的艾萨克.牛顿.刘易斯曾就读于美国西点军校,1884年毕业后被任命为军官,1911年担任莫恩拉要塞炮兵学校校长。在军队任职期间,刘易斯作为机械和电路技术方面的专家在军械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应布法罗自动武器公司之邀,研制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自动循环的轻机枪。当时,布法罗启动武器公司购买了塞缪尔.麦克林设计的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架的轻机枪专利。后来布法罗自动武器公司将该枪的全套技术资料和生产权都转让给了刘易斯。刘易斯在充分借鉴麦克林机枪结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独具特色的刘易斯轻机枪。
  刘易斯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靠枪机尾部闭锁卡笋做半圆运动实现开闭锁。设有射速调节装置,射速550-750发/分,复进簧类似于钟表发条的扭簧,安装在机匣下方、扳机护圈前的齿轮套盒内。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扭簧销上,另一端用铆钉固定在齿轮套盒的内壁上。活塞杆下半部的齿轮杆与齿轮套盒的齿啮合。射击时,火药燃气经过枪管上的导气孔进入导气管,推动活塞向后运动,齿轮杆带动齿轮旋转,使扭簧旋转绕紧,储备能量。复进时,扭簧反过来推动活塞运动。
  自动武器的散热效果是影响连发射击精度和枪管寿命的重要因素。刘易斯机枪的枪管外包有又粗又大的圆柱形散热套管,里面装有铝制的散热薄片。射击时,火药燃气向前高速喷出,在枪口处形成低压区,使空气从后方进入套管,并沿套管内散热薄片形成的沟槽前进,带走热量。这种独创的抽风式冷却系统,比当时机枪普遍采用的水冷装置更为轻便实用。但在发射时,点射长度超过20发以后就需要稍做停顿,以免枪管过热。即便如此,该枪在6秒钟之内就可将圆形弹盘内装满的47发枪弹全部射尽,射速相当可观。
  当时,尚在军中服役的刘易斯不止一次向美国陆军军械部门的官员们介绍自己设计的新式轻机枪,但该设计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个别固执己见的领导认为是"投机取巧"、"好钻营"。刘易斯深切体会到反对力量的强大,决定为自己的轻机枪另寻出路。
  当时飞机在军用领域内多用于侦察,虽然也有人提出过在飞机上安装武器的观点,但始终没有此方面的成功报道。刘易斯想到,若能把自己的新枪搬上飞机,必将对军事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说服军队内的采购官增加砝码。
  驻扎在马里兰州科勒吉帕克市的航空侦察处负责人查尔斯.德弗雷斯特.钱德勒是刘易斯的旧相识。当时,该处新近接收了一批莱特B型双翼飞机。刘易斯向钱德勒介绍了自己的轻机枪,并提出在新式飞机上进行飞行射击试验计划。钱德勒欣然同意。
  1912年6月2日,天气晴朗,试验如期举行。刘易斯还邀请了一些对新枪感兴趣的媒体到场观看。在飞机库前的草地上铺设了一块长2.1m,宽1.8m的白布,作为射击的目标。托马斯.德维特.米林中尉驾驶着莱特B型双翼飞机升空,钱德勒坐在观察员位置上操控刘易斯机枪向地面目标实施连发发射。试验结果证明,使用该枪在飞行中进行连发发射不会使飞机失去平衡,并且射击效果也不错:部分弹药命中目标,其他也打在目标附近的水池里。而在此之前,当时飞机制造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法国,也曾尝试过将机枪搬上飞机,但由于机枪操控复杂、射击效果奇差而不了了之。
  钱德勒在飞机上使用刘易斯机枪射击大获成功的消息顿时传遍全国,各家报刊纷纷刊登了这一消息和照片。铺天盖地的报道激起个别领导人士的极端嫉恨-刘易斯居然事先没有就此事向上级做任何汇报!
  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陆军军械署迫于舆论的压力,终于允许刘易斯设计的新枪参加军方组织的正式试验。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刘易斯机枪还是再次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军械署不久前刚从法国订购了一批别捏-梅尔谢机枪,即使此枪的性能在很多方面不如刘易斯机枪,也不可能再采纳刘易斯的新枪。至此,刘易斯终于断绝了向美军推销新枪的念头,决定退出现役,离开祖国。
  1913年,时年53岁的刘易斯退役后转赴欧洲,为新枪寻找发展机会,最终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比利时商人应邀观看了刘易斯轻机枪的射击表演之后,决定投资建立"刘易斯自动武器公司",在欧洲生产刘易斯机枪。但是,生产机枪需要的专用设备,在欧洲只有英国的伯明翰武器公司有能力提供,于是刘易斯与伯明翰武器公司签订了机枪生产合同,率先投产,并向其购买了生产设备,准备在比利时的列日建厂投产。
  在伯明翰武器公司的支持下,刘易斯很快就完成了空中射击试验表演的准备工作。1913年11月27日,在英国的比兹里靶场,刘易斯机枪再次被飞机带上蓝天。飞行员马尔库斯驾驶着飞机上升到120m高空,飞临铺在靶场地面的7.5m见方的木制靶标上空。坐在下方座椅上的比利时中尉斯捷里格维尔弗使用刘易斯机枪进行了飞行射击,打空了弹盘里的47发弹,其中有28发命中目标。这一结果,为刘易斯大长脸面,也使刘易斯轻机枪获得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和青睐。
  英国、比利时、俄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很快组成了试验小组,向伯明翰武器公司定购了一批刘易斯机枪,并对其展开了细致的试验。虽然枪管在连续打完一整盘枪弹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过热的情况,但在当时来说,质量轻、射速高、机构动作可靠的刘易斯机枪仍不失为一支优秀的武器。年内,比利时军方率先将刘易斯机枪列为步兵正式装备。这是刘易斯自动武器公司得到的第一单批量生产订货,此后列日的机枪生产就没有停顿过,直到比利时沦陷于德军之手。
  英国皇家飞行大队和皇家海军部队对刘易斯机枪使用价值的认识与比利时军方有所不同,他们更看重它在空中射击试验中的良好表现。在通过试验认定了刘易斯机枪是当时最适于空中射击的自动武器之后,率先确定了它将是航空武器的最佳选择。但是,英国政府在列装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谨慎的作风,没有立即订购。在俄国和比利时大批购买刘易斯机枪之后,欧洲大陆的战火已经燃起,当刘易斯机枪开始有所作为、伯明翰公司不断扩大对刘易斯机枪的生产之时,英国仍然没有列装刘易斯机枪。直到1914年7月,英国直接参战之后,军方才"如梦初醒",紧急定购了10支刘易斯机枪,一周后增加了45支,随后又增加到200支。并在同年9月份,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该枪。从此,刘易斯机枪成为第一支正式装备军队的航空机枪,谱写了军用飞机从侦察转向作战使用的新篇章。一战期间,刘易斯机枪不仅成为英国皇家飞行团、皇家海军飞行大队和法国空军部队的制式航空武器,俄国、美国也先后把它搬上飞机。德国航空兵部队也非常推崇该枪,很乐意从击落或缴获的协约国飞机上拆下刘易斯机枪,安装到自己的飞机上使用。再加上步兵型刘易斯机枪在欧洲西部的前线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并表现不俗,伯明翰公司的订单纷纷而至。一时间,公司很难完成全部订单,只得将12000支机枪订单转授给美国的萨维奇自动武器公司。1915年底,伯明翰公司建立了专门生产刘易斯机枪的新车间,生产能力达到了每周300挺。

◆结构变迁

  直到一战结束,步兵型刘易斯轻机枪的结构都未曾发生丝毫改变,而安装在飞机上使用的刘易斯机枪为适应航空作战的需要,结构几经变迁。
  最初将刘易斯机枪搬上飞机时只是换装了环形表尺,并将枪托换成了铲柄状手柄,以便于在空中射击时持枪更牢固,并且在空中射击时也根本用不着抵肩依托。当时没有明确的命名,只是在MK Ⅱ命名之后才被笼统地称为刘易斯MK I航空机枪。
  刘易斯航空机枪在作战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空中使用时,受空中高速气流影响,抽风式冷却系统不能抽气,比在地面使用更容易产生过热而发生变形;机枪射击时抛出的弹壳会碰伤飞机蒙皮,有时甚至碰伤螺旋桨。伯明翰武器公司根据军队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改了机枪方案,添置了可以容纳94枚弹壳的弹壳收集袋,后来又根据作战使用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加了容量,达到330发。
  刘易斯机枪原来的双层弹盘容弹量为47发,在空中作战中火力持续性明显不足。而且在空中更换弹盘非常不方便,因为射手往往要戴上厚厚的、只有大拇指分开的手套来抵御空中高速气流的侵袭,而带上这种手套后,单手很难抓得住弹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1916年研制成功了新式的4层弹盘,容弹量97发,弹盘的上方还设有提柄,便于单手抓取更换弹盘。
  在刘易斯机枪使用过程中,位于枪管下方的活塞管经常发生损坏,为保护活塞杆,从1915年11月开始在其外面又增加了一个直径6.25cm的金属套。
  上述一系列改进措施,于1916年中期全部落实,改进后的机枪称为刘易斯MK Ⅱ航空机枪。
  由于刘易斯机枪不能使用同步机构,在射击时枪口必须避开螺旋桨的运动范围,因此通常被安装在机翼上方的支架上。最初为安装在这种枪架上的机枪更换弹盘是一项极其危险的"高难度技术活"。飞行员必须解开安全带,两脚离开踏板,在座舱里全身而立,仅用两腿夹紧手柄。以这样的姿势为机枪换上弹盘,危险系数可想而知,而且在实际作战中,又哪里有时间让飞行员如此从容不迫地完成如此复杂的动作呢?
  1916年,英国飞机上开始装备一种专用枪架,简化了为刘易斯航空机枪更换弹盘的过程。由于其发明者是皇家飞行团第11营的法斯捷尔中土,因此该枪架被称为法斯捷尔枪架。法斯捷尔枪架的主体是一个弧形导轨,导轨上设有可以沿导轨上下滑动的滑块,机枪就安装在滑块上。只需解脱位于下方的滑块闭锁机构拉柄,机枪就会滑到飞行员的面前,不但可以单手实施换弹盘操作,也不用从座椅上站起来了。法斯捷尔枪架被广泛用于RAF SE-5a战斗机。俄罗斯工程师诺尔丹也为刘易斯机枪研制了一种类似枪架,用于牛波尔战斗机。有所不同的是,诺尔丹枪架没有可供机枪滑下的导轨,而是采用铰链结构把机枪翻下来,从而更换弹盘。
  同世间万物一样,刘易斯机枪也存在着缺陷,比如在空中的低温环境下润滑油容易结冻失效,因此在射击600发左右就必须及时清理导气装置,否则活塞就会被卡住。在实施长点射时还存在枪管过热的隐患,在激烈的空战中,射手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在连发发射中没有稍做停顿而导致故障产生。
  在英国皇家海军飞行大队服役的刘易斯机枪与英国皇家飞行团使用的略有不同。前者使用的刘易斯机枪去掉了冷却装置,只在活塞管外加了一个保护套管。1917年皇家飞行团派出专家到海军部队考查,发现去掉冷却装置的机枪在空中高速气流环境下反而散热效果更好,而且比刘易斯MK Ⅱ航空机枪更为轻巧耐用。伯明翰公司接到专家意见之后,综合考虑了改进方案,并在进一步减轻质量、提高射速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研制出刘易斯MK Ⅲ航空机枪。该枪还采用了诺尔曼中尉设计的可调风偏的准星。这种瞄具考虑到了飞机自身速度对瞄准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刘易斯MK Ⅲ航空机枪被许多国家的航空部队采纳,其中法国、意大利、日本都直接采用英国的0.303英寸(7.7mm)口径弹药,而美国和俄罗斯则采用7.62mm口径弹药。。
 由于刘易斯MK Ⅲ航空机枪将射速提高到了750-850发/分,加速了自动机运动速度,也就意味着加剧了机件的磨损,同时由于飞机飞行高度越来越高,导致润滑油结冻失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从1930年代初,英军就开始研制更为理想的航空机枪。终于在1936年,列装了性能更加完善的维克斯航空机枪。但刘易斯机枪未被完全淘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英国防空部队的飞机上还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06: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初期,英国人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当时英国人对反坦克火箭弹还一无所知,但他们仍依靠自身技术设计出一种独树一帜的类似于迫击炮的弹射性反坦克武器——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

二战之初,英军装备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波伊斯”反坦克枪和68号反坦克手榴弹。两种武器各有不足,“波伊斯”反坦克枪的穿甲能力有限;而68号反坦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太近,给使用者带来很大危险。

为了尽快摆脱被动局面,英国国防部开始派人研制一种便携式超口径发射器,取名为“婴儿”。1941年6月,“婴儿”开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测试,几经改进之后终于被军方接受,并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产,被命名为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PIAT自此成为二战中英军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到1945年停产时,其生产数量超过了11.5万支。

PIAT的主体是一根37英寸(约1米)长、32磅(14.52公斤)重、直径76毫米的金属发射管。前端上半部敞开,以便装入超口径破甲弹,尾端是包有帆布的T形肩托,结构简单到了让人联想起冷兵器时代的弓弩。发射管内装有一根巨大的弹簧,一头与肩托相连,另一头是撞针。PIAT攻击坦克的有效射程为91米;当做轻型迫击炮对付房屋及建筑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甚至更远。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战役由加拿大部队中用于实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除非一直竖起存放,其他状态下任何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弹药爆炸。在意大利本土作战前,英国人对此进行了改进,穿甲威力有所增强,但引信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以至于在战后英军禁止PIAT的实弹射击训练。

即便存在种种问题,PIAT在当时仍算得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比如PIAT在发射时不会产生尾喷焰,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射击,同时也不会因产生烟雾而暴露射手位置。

1943年,在意大利本土作战的盟军遇到德军顽强抵抗。一次遭遇战中,英国皇家燧发枪团士兵杰斐逊·弗朗西斯用PIAT在不足100米的距离内接连向德军的两辆虎式坦克尾部开火,并将其分别击毁。杰斐逊因此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944年10月21日夜,在意大利北部萨维奥河的激战中,加拿大西佛斯高地步兵营列兵欧内斯特·史密斯用PIAT先后摧毁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各2辆。其中一辆豹式中型坦克是史密斯匍匐到10米左右射击而击毁的,他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人。

作为一种战时的武器,PIAT的生产工艺比较粗糙,并没有完全达到设计目的。其致命缺陷是操作复杂,装弹速度过慢。在PIAT射手中流行着一句话:“你必须第一发就命中目标,因为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弹簧拉力差不多达到90公斤,射手需要有很大的力气和足够的技巧。一般射手都是在站立状态下拉动弹簧,但这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不易做到的。扣动扳机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必须扣住扳机几秒钟后反坦克弹才能发射出去,此时如果把持不住发射器,在最后一刻反坦克弹会偏离目标。

二战后期,由于新式反坦克武器开始普及,PIAT很快就显得过时了。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英国人开始使用美国3.5英寸(85毫米)M20“巴祖卡”火箭筒。1951年,英国正式装备了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座力反坦克炮,PIAT就此退出英军现役装备序列,20世纪的“英格兰弓弩”就此销声匿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2-16 0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英军使用的步枪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6 09: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司登冲锋枪(STEN Gun)拥有几个二战之最,它是公认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最受盟军士兵痛恨的武器。

1940年,英国仓促参战,向美国订购汤普森冲锋枪以解燃眉之急,同时模仿德国MP28设计了兰开斯特冲锋枪。敦刻尔克大撤退过程中英军丢弃了大量武器装备,事后英国军方深刻反省,认为武器装备必须造价低廉,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损失了也不心疼,可以随时补充。1941年,英军提出设计一款新式冲锋枪的要求,主要就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恩菲尔德兵工厂的谢泼德(R. V. Shepard)和特宾(H.J. Turpin)提出的设计被英军采用,被命名为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由47个零件组成,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组件是冲压而成,只有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枪托是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枪身是一根钢管,透过枪栓槽可以看见里面的弹簧。这款枪的设计理念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在满足最基本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正因为如此,司登冲锋枪的造价仅仅 10美元,英国二战期间制造了大约4百万支,不但大批装备英联邦部队,还空投给欧洲各地的抵抗组织。司登冲锋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特点也被敌方赏识,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苦于原料短缺,开始生产MP3008以替代MP40,而MP3008整个就是司登冲锋枪的翻版。

司登冲锋枪全长76公分,空枪重3公斤,使用9 x 19毫米鲁格/帕拉贝鲁姆手枪弹,30发弹匣,枪口初速每秒钟380米,射速每分钟550发,有效射程100米。司登还是二战当中唯一可以安装消声器的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有两个致命弱点,让盟军士兵牢骚满腹。首先它的弹匣和供弹装置照抄德国MP38,经常会卡壳;其次它的保险装置很不可靠,稍微一碰就会走火,不少盟军士兵还没到达前线就被自己的冲锋枪击伤甚至毙命。二战中盟军搞出不少草菅人命的武器,这方面司登冲锋枪跟谢尔曼坦克有得一拼。正因为这些原因,在意大利作战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就拒绝换装司登,仍旧使用汤普森冲锋枪直到战争结束。无论如何,司登冲锋枪庞大的数量和简单的构造,使其依然在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战后司登冲锋枪一直服役到1953年,然后被斯特林冲锋枪取代。

[ 本帖最后由 白星逐日 于 2006-12-18 03: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0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全了,但漏了美国的M1冲锋枪,英国步兵在43年前主要就是用谈暮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05: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ouhaiyang 于 2007-11-16 01:05 发表
基本全了,但漏了美国的M1冲锋枪,英国步兵在43年前主要就是用谈暮生的

汤姆森的价格就使它不可能在英军中占据主导地位。驻意大利的英军全面使用汤姆森是为了减轻补给困难(和美军通用弹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1:38 , Processed in 0.0254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