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leinKlauss

[优秀论文选]狼舞——克里米亚战争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克曼之战

小因克曼之战以后,英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第2师依然固守霍姆山脊,第1师的近卫旅在磨房附近的驿路上。第1师的另一个旅高地旅留守巴拉克拉瓦。第3师和第4师的营地展开于磨房西面。轻骑旅的残余支援近卫旅。重骑旅跟随拉格伦的指挥部。因克曼山脊突兀于彻那亚河南岸,由森林覆盖,最高海拔636英尺,平均400英尺。西南方是卡林那吉峡谷(CAREENAGE RAVINE),峡谷的另一侧是由卡林顿指挥的轻装师把守的维多利亚山脊(VICTORIA RIDGE)。正对英军第2师霍姆山脊阵地的是谢尔山(SHELL HILL)。

  俄军认为英军战斗力弱于法军,因此决定将打击重点放在因克曼的英军。俄军的计划是由索莫诺夫将军率领的19000人从塞瓦斯波托尔出发沿因克曼山脊前进,在谢尔山西部建立炮兵阵地;保罗夫将军的16000 人将通过因克曼桥穿过峡谷占领谢尔山的东半部。这又是一个分进合击的计划,俄军“精于此道”。彼得哥尔查科夫亲王率领22000人牵制右翼法军的行动。索莫诺夫和保罗夫的部队在谢尔山汇合后,由坦兰堡将军统一指挥进攻霍姆山脊,最终目的地是磨房和驿路与沃龙佐夫大道的交汇处。到那时,哥尔查科夫亲王再次从东方加入攻势,完成对英军的包围。俄军的计划雄心勃勃,一旦实现英军将陷入灭顶之灾。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是:俄军的战术素养和技术水平能不能达到计划的要求?

  俄军最高指挥部还希望将法军注意力吸引到对旗杆堡垒的攻击。法军原计划于11月7日进攻那里,但在3日联军指挥官发现俄军有大规模进攻的迹象。俄国尼古拉大公和麦克大公也来到塞瓦斯波托尔,他们希望看到预期的胜利。11月5日凌晨2点,俄军开始移动。前一天夜里开始的一场大雨下了整整一夜。英军前哨放松了警惕,俄军牵引炮车发出的声音被忽视了,他们认为这是补给车队。谁会想到一场大进攻会选择在大雨中进攻呢?因为火药受潮将严重影响火力发挥。到了黎明,大雨变小了,浓雾笼罩战场,俄军的行动被浓雾遮挡,这让人想起滑铁卢的那个早晨。

  轻装师的卡林顿将军在黎明前骑马巡视前沿哨所。当他沿维多利亚山脊前行时,他听见深沉的声音从对面山脊传来,那是俄军包裹的炮车轮子发出来的。突然轻装师阵地的左面传出一声枪响,卡林顿立即策马返回营地命令部队进入阵地。英军前哨终于在浓雾中发现前进中的俄军纵队。索莫诺夫得到新命令沿维多利亚山脊前进但他没有执行,他仍然按原计划从因克曼山脊前进,另有一部分俄军沿两山脊之间的谷地前进。

  浓雾使双方都不能准确评估战场形势,双方指挥官都无法下达适当的命令。战斗变成小规模的遭遇战。双方士兵都被浓雾中莫名其妙飞来的子弹射杀,特别是行进中的俄军。英军弹药桶受潮导致大量步枪无法射击,双方在一些地方发生白刃战。俄军火炮已经被拉上谢尔山,开始准确轰击霍姆山脊的英军第2师营地。法军博斯奎特将军赶到英军阵地问英军是否需要增援。拉格伦谢绝了,因为浓雾使得战场形势不明,他还无法判断俄军的主攻方向,他决定让法军随时待命在需要的时候增援因克曼或者巴拉克拉瓦。英军第2师指挥官彭尼法瑟准将指挥得当,他不断增援前沿哨所,使得俄军进攻被割裂为许多分散的遭遇战。尽管如此,俄军还是不断取得进展。俄军炮兵无情的肆虐英军的营地,索莫诺夫和保罗夫的军队已经快合流了。英军很多阵地弹药开始紧张,几个受重创的索莫诺夫的步兵团撤退后,10000新到的俄军从谢尔山出发向英军进攻。霍姆山脊东北方有两个英军前哨阵地,工具(KITSPUR)和沙包(SANDBAG)阵地,这里的战斗非常激烈,俄军数次被子弹和刺刀挡了回去。最后,俄军终于拿下工具阵地,英军第1师近卫旅被迫撤退,师指挥官剑桥公爵的坐骑也被击中。法军的一个团赶来击退俄军拯救了撤退中的英军。

 到了9点,雨终于停了,雾开始散去。战场情况开始明朗,坦兰堡将军的6000俄军正以梯队进攻霍姆山脊,而联军只能集合3000人应对,此外俄军还有大量预备队。俄军炮兵利用视线转好开始轰击拉格伦的指挥部。拉格伦幕僚斯特朗维将军被炸断一条腿,拉格伦的副官恳求拉格伦撤退到安全地带。战斗进入高潮,第2师、第4师和近卫旅都已投入战斗,英军已无后备力量可以派遣。前线部队已经筋疲力尽,彭尼法瑟策马于各阵地大声命令士兵坚守岗位。
  英军伤亡惨重但俄军还在源源不断的开来。10至11 点间,拉格伦召唤法军立即支援。博斯奎特立即下令法军3个步兵营跑步前来增援。近卫旅的冷河步兵团协同新到的法军通过白刃战将俄军赶出工具阵地。这时,2 门18磅攻城重炮被拉上霍姆山脊轰击谢尔山俄军阵地。俄军阵地很快被摧毁,炮火也虚弱了很多。12门法军火炮加入进来继续轰击,俄军在炮火和一只由第4师和轻装师部队组成的英军反击部队打击下开始溃退。中午12点至1点之间,坦兰堡将军鉴于俄军伤亡异常惨重没有通知他的上级缅希科夫亲王就下令撤退。俄军由瓦拉迪米尔团殿后,有组织的撤出战场,因克曼山脊被联军占领。法军卡洛波特拒绝追击,因为他知道英军已经筋疲力尽,即便法军继续增援英军,英军也不可能扩大战果。

  参战的40000多俄军伤亡10729人,其中包括6个将军和256名军官。英军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负伤;39名军官阵亡,750人受伤。法军士兵死亡130人,750负伤;军官死亡13人,负伤91人。从阵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军死于白刃战。按惯例,受伤的人被后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库台里。但很多伤员死在路上和医院里。拉格伦被授予陆军元帅,博斯奎特被授予军团荣誉勋章(LEGION OF HONOR)。对塞瓦斯波托尔的直接攻击又被推迟了,战斗暴露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野战通讯不足。缅希科夫亲王受到一封来自教会的信谴责法军抢劫了一座俄国教堂,这是战斗后的一个小花絮。

  因克曼的战斗是俄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试图解围的战斗。俄军的战斗计划很有雄心,选择大雨之夜开始进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时限制了联军的步枪优势。在战役开始对俄军十分有利,但总司令缅希科夫没有考虑到地形特点,并且低估了膛线武器的优越性,并且以密集战斗队行与之徒劳的进行战斗,步兵不会以散兵队行作战,造成俄军的巨大伤亡,可见俄军的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导致战斗失利。俄军表现很英勇,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枪可怕的杀伤力。联军方面英军在打击后更加处境不妙,法军将在以后的攻城战斗中承担大部分任务,致使英法联军无力执行总攻塞瓦斯波托尔的作战计划,而转如旷日持久而又艰难的冬季围攻。

  因克曼之战后,英国国内鉴于伤亡巨大而反响强烈,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前方情况并评估是否需要攻占塞瓦斯波托尔。委员会成员观点各异,有的主张立即进攻,有些则干脆主张撤出克里米亚。引发争议的关键是俄军已经凿沉了黑海舰队,英国已经达到攻击塞瓦斯波托尔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胜利的问题。委员会最终决定让英军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过1854年的冬天。对于前线英军来说,这意味着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补给,军队要靠自己的努力熬过冬天。11月4日,一场风暴光临克里米亚半岛,皇家海军舰队损坏严重,英军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无法接纳运输船只进入。英军营地的帐篷被撕成了碎片,补给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队饥寒交迫。在`巴拉克拉瓦,补给品并不缺乏,但军需部门无力将这些物资运到前线的高地,因为没有足够的草料喂养运输用的牲口。骑兵的马匹也因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法军的情况要好于英军,因为法军补给港的条件好于英军,风暴造成的损失较小,而且法军前线离港口距离不远。巴拉克拉瓦战斗的失利导致沃龙佐夫大道的丢失,如果沃龙佐夫大道还在联军手里的话,补给问题将大大减轻。11000 联军士兵整日忙碌于从巴拉克拉瓦到前线营地之间的补给运输,他们没有工具,只能靠人力背负。有些夜里,整个英军阵地上只有300人参与警戒。直到1855 年1月,一条7英里长的铁路建成,巴拉克拉瓦的补给品特别是药品直接送到了前线的高地上,补给危机终于减轻了。英军运输船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鲍瑟也饱受职责。此君坐镇君士坦丁堡,根本不知道前线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很多运输船返回君士坦丁堡时货物被拒收还留在船上。巴拉克拉瓦的码头也是一片混乱:面粉从编织袋里散落出来,弹药箱、木头、火药桶和腐烂的肉制品胡乱堆放在一起。还有一个丑闻被伦敦的新闻界捅了出来:尽管整个冬天士兵们痛苦异常,但军官们却躲在海上的军舰上过着舒适的生活。

  因克曼之战后前线只发生了一些小的战斗。1855年1月10日,俄军对巴拉克拉瓦发动了一次小进攻。 1月17日,俄军攻击了由土耳其军把守的耶夫帕托利亚,那里是联军最初登陆的地方。这些进攻都没有取得成果。1月26日,撒丁王国对俄国宣战,并派兵 15000人到克里米亚。撒丁首相加富尔认为此举有助于法国在奥属意大利问题上支持撒丁。此时英国国内对阿伯丁政府批评加剧,导致阿伯丁政府于1月31日垮台。2月5日,强硬派帕麦斯顿勋爵组阁上台。他立即命令联军发动进攻。2月20日,联军在彻那亚河发动攻势,但因暴风雪而终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一般认为他是因为感到绝望而自杀。但克里米亚远在天边,即使丢失也不是什么大灾难。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在1812年丢失莫斯科的时候都没有绝望过。如果尼古拉一世绝望,那么早在1854年奥地利迫使俄国退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时他就应该退出战争。俄国宫廷一向阴谋重重,沙皇虽然自诩人神合一,有其他君主羡慕的无上权利,但也时时处于危险之中。阴谋家和野心家环伺周围,他们鼓励沙皇冒险使他们自己获得新的荣誉、土地和财富。而一旦失败,却毫不留情的归罪沙皇,甚至阴谋废除沙皇。这种悲剧一直延续到帝俄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长子登极。他立刻召回了缅希科夫亲王,代之以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亲王。后者在多瑙河失败后显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用。亚历山大二世也积极外交活动,他授权在维也纳的俄国大使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亲王考虑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谈判在维也纳开始。哥尔查科夫家族的第三号人物出场了。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是前面两位哥尔查科夫兄弟的堂兄弟,他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后者。年轻的时候他是诗人普希金的同学,普希金在诗里就预见他将来必成大器。1850年,他在处理普奥争端的时候第一次遇见俾斯麦,日后2人将打20年的交道,他也是俾斯麦时代唯一能和俾斯麦抗衡的外交家。对于俾斯麦的蜘蛛网大陆体系哥尔查科夫是少数领会的人,以至英国首相一听到俾斯麦和哥尔查科夫见面就头皮发麻,无比厌恶。1854年,他被派往维也纳担任俄国大使。尽管他预见到英法将参加战争而劝告沙皇不要无谓牺牲,但显然没有得到采纳。4月26日维也纳谈判因为没有任何进展而结束。

  联军的情况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观。铁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劳工到达,西班牙骡子作为运输工具也运到战场,军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贩被赶走。联军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雄心勃勃,准备再次攻击塞瓦斯波托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塞瓦斯波托尔围攻

塞瓦斯波托尔自开战以来从未被完全包围过,从北方和东方俄军可以自由进出。联军还是计划用大规模炮击来削弱要塞防御体系。到了2月,大批法国援军到达战场,法军增加到90000人。而英军只有 11000情况良好的军人,另外23000人不是有伤就是生病。土耳其军队则有20000人和30门大炮。法军现在是攻击主力。此外还有一些雇佣军, 9000德意志军团、3000瑞士军团和1500波兰军团,这些都是英国花钱雇来的部队。(英国常备陆军家底都在克里米亚了)到了3月,撒丁15000人到了战场。尽管联军现在兵力很可观,但攻击仍然很艰难,俄军的防御体系很完备。塞瓦斯波托尔要塞的石墙并不连续,马拉科夫要塞是唯一的石构堡垒。俄军的办法是用削尖的树枝做成栅栏,然后是深沟,再后面是由树枝和泥土构成的步枪发射阵地。阵地后面是又一层树干构成的障碍,地上还有陷阱,里面是削尖的树枝。此外还有大量地雷。俄军经常在夜里派出袭击队,杀死联军战壕里毫无戒备的士兵。

  马米隆(MAMELON,意思是小山丘)在2月22日夜里被俄军占领,俄军随即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马米隆位于塞瓦斯波托尔要塞和法军战线之间。攻占马米隆成为联军的首要任务,因为从马米隆出发,英军可以攻击凸角堡,法军可以攻击马拉科夫要塞。3月6日,得知尼古拉一世逝世,拉格伦敦促卡洛波特立即对马米隆发起进攻,他认为俄军因为沙皇逝世士气低落。但卡洛波特拒绝了,这可能是因为拿破仑皇帝的心腹尼尔将军来到克里米亚监战。尼尔来的目的是征求卡洛波特的建议,皇帝打算直接指挥战斗。皇帝认为除非从各个方向同时进攻,否则塞瓦斯波托尔无法拿下。卡洛波特接受了皇帝的看法,他本人也不想冒险仓促进攻。

  4月9日,联军开始第2次大规模炮击。联军参加炮击的共计520门大炮,发射了165000发炮弹。作为回应,俄军998门大炮发射了90000发炮弹。炮击进行了10天,造成俄军6131人、法军 1587人、英军263人的伤亡。俄军放弃了损坏严重的旗杆阵地,但在夜里修复了其他工事。法军仅仅前进了100码,进一步行动却被皇帝否决了。英法联军的关系现在受到许多夭折的作战计划的困扰。5月2日,英军策划对亚速海的刻赤进行远征。刻赤是俄军的后勤中心,俄国内陆运来的补给物资都堆放在这里。在舰队出发2小时后,拿破仑皇帝的电报来了,他命令舰队返航,任何削弱塞瓦斯波托尔围城部队的做法都不允许。舰队中的法国舰船只好返航,英军失去法国的支援,力量单薄,也只好尾随法舰返航。几天后,卡洛波特向皇帝建议成立了一个联合军事委员会,但并未被皇帝接受。卡洛波特随即向皇帝提出辞职并要求重新当他的师长。5月16日,贝利西埃(PELISSIER)成为法军指挥官,卡洛波特改为指挥第4师。5月22日,贝利西埃在中央堡垒和海湾之间发动了一场残酷的夜间攻击。尽管伤亡巨大,法军成功的达到了目的。他同时批准刻赤远征队继续他们的计划。5月25日,刻赤被联军占领,第2天,联军舰队驶进亚速海。联军缴获了100多门大炮,数千吨谷物和面粉被销毁。俄军的运输船、兵工厂、仓库受到巨大的破坏。贝利西埃多次拒绝皇帝的命令,有一次他甚至切断了电报联系。6月初,他在收到皇帝禁止行动的命令下,计划对马米隆发动一次联合进攻。6月6日,第3次炮击开始。联军主要炮击目标是马米隆。到了9日,法军占领了马米隆而英军推进到凸角堡的面前。俄军组织了一次反突击但失败了。贝利西埃声称他是在马米隆被拿下后才收到皇帝的电报。皇帝命令贝利西埃发动野战打击外围的俄军,贝利西埃答复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他要求皇帝必须让他采取符合战场实际的行动,否则他将辞职。在贝利西埃等待皇帝答复的同时,他又在计划新的攻势。6月17 日,联军第4次炮击开始,英军计划攻占凸角堡而法军的目标是马拉科夫要塞。俄军事先知道了这次进攻,甚至知道贝利西埃和博斯奎特之间的争吵以及贝利西埃将进攻提前到凌晨3点的详细计划。法军在进攻开始后伤亡惨重,早晨8点30分贝利西埃下令撤退。英军同样糟糕,部队在穿越1/4英里长的开阔地时,被葡萄弹和滑膛枪子弹严重杀伤。英军伤亡1500人,法军阵亡1500人、负伤1600人。

  这次行动失败对拉格伦勋爵精神上是一个沉重打击,他已经感到筋疲力尽。霍乱再次光临军营。6月14日,埃斯考特将军宣布拉格伦勋爵患上了严重的痢疾。6月28日,拉格伦勋爵在睡梦中平静的去世。至此,开战时英法两军最高指挥官先后因病去世,联军军营震动很大。7月1日,辛普森爵士(SIR JAMES SIMPSON)继任英军总司令,但他显然经验不足,面对困难束手无策。土耳其在高加索战场吃紧,奥马尔帕夏的土耳其军准备撤离克里米亚去解救高加索重镇卡尔斯。拿破仑三世对此十分不满但围攻只能继续。8月16日,哥尔查科夫集中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渡过彻那亚河向联军发动进攻,英军只有一部分骑兵和炮兵参战,但俄军伤亡了8000人,最后一次解围行动失败。英军指挥官辛普森对战局感到悲观,这使他受到来自伦敦的责备,伦敦在讨论他的继任人选。

    9月8日11点30分,联军开始又一轮猛烈的炮击。40分钟后,联军总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各部队校对时间在同一时刻发动进攻。法军麦克马洪师进攻马拉科夫要塞。这位麦克马洪(MacMahon)日后成为法国元帅并经历了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仅仅10分钟,要塞落入法国人的手中,随后法军又打退了俄军的反击。英军对凸角堡的攻击再次失利。英军部队被俄军火力压制在凸角堡脚下的胸墙后面而拒绝前进,不久他们就转身撤退了。但马拉科夫要塞的失守对俄军来说是致命的,联军炮火可以从这里覆盖整个塞瓦斯波托尔,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天夜里,俄军破坏了全部工事,携带炮兵和后勤设施有计划的撤出了塞瓦斯波托尔。联军在围攻了11个月后终于进入已经成为废墟的塞瓦斯波托尔。俄军在塞瓦斯波托尔防御战上总体是成功的,它是陆海军保卫濒海要塞协同作战的典范,尽管在军队、火炮数量上及武器质量上处于劣势,俄军夜间不断出击及大量运用地雷,和纵深梯次配置防御体系给联军很大杀伤。塞瓦斯波托尔的保卫者在武器、弹药和粮食方面极端困难,他们为沙皇俄国军事、经济上的落后状态付出了血的代价。

  塞瓦斯波托尔陷落后,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俄军进入塞瓦斯波托尔北面的高地,但贝利西埃拒绝皇帝的命令没有反击。巴赞(BAZAINE)将军率领一部分法军在皇帝的催促下攻占了金本(KINBURN),切断了奥德萨的对外运输线。日后他也将作为元帅和拿破仑皇帝一起被普鲁士军队俘虏于色当。到了11月,拿破仑三世准备见好就收实现和平,而英国却宁愿继续打下去。英军得到大量补充,1856年1月,考灵顿爵士(SIR WILLIAMCODRINGTON)接替辛普森成为新的英军总司令,并准备发动春季攻势。这时法军却为疾病所困扰而英军后勤充足,兵强马壮。1856年的主旋律是期待和平,外交行动代替了军事计划,2月克里米亚战场达成停火协议。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2-21 12: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战场

除了克里米亚战场外,最重要的战场是高加索战场。从黑海到波斯边境,俄国和土耳其拥有150英里的边境线。在这条国境线的中央,是古亚美尼亚王国留下的重要堡垒卡尔斯。历次俄土战争这里都发生过重大的战斗,双方对这个战场都再熟悉不过。1854年夏天,俄军进入土属亚美尼亚。7月29日,俄军攻击了驻守在卡尔斯北方的一个土耳其师,土军战败撤退。 8月,驻卡尔斯的土军集中33000步兵、8500骑兵和52门大炮向俄军进攻。俄军的实力是20000步兵、5000哥萨克骑兵、60门大炮和 18000部族非正规军。土军战败退回到卡尔斯。然而俄军在随后的战斗失利,未能扩大战果。联军派出一个军事联络小组到达卡尔斯,协调卡尔斯和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军事联络小组发现卡尔斯的土军士气低落,非常需要增援。从1855年6月到11月,俄军围攻卡尔斯。11月25日,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卡尔斯被俄军攻占。在这之前,土耳其已派遣援军前来解围。1855年9月6日,土耳其最好的指挥官奥马尔帕夏离开克里米亚前往高加索,9月29日他的部队登船从克里米亚出发。另一只土耳其军队在特拉布松登陆也在赶往卡尔斯。得知卡尔斯陷落后,12月8日,奥马尔的部队向高加索山脉的南方撤退。俄军取得高加索战场的胜利。

  在波罗的海,俄军有一支27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联军决定阻止这只舰队可能进入北海。英国海军部派遣那皮尔爵士指挥一个由不熟练水手操纵的舰队执行这个任务,此外这只舰队人员不足、缺乏弹药。为鼓舞士气,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朴次茅斯检阅了舰队。1854年3月10日,舰队出发。此时距英法向俄国宣战还有18天,联军的行动只能解释为蓄谋已久。那皮尔的任务是消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英国舰队首先到达基尔,然后进入丹麦海峡到达哥本哈根的南面,那皮尔认为这里是控制北海出入口的最佳地点。俄国舰队驻扎在200英里外芬兰湾的科琅施塔德,科琅施塔德建有坚固的要塞,拱卫圣彼得堡海上的出入口。那皮尔在哥本哈根呆了3星期,训练船员航海和炮击。战争爆发后,他的任务是封锁芬兰湾和临近俄国港口,拦截俄国运输船和评估占领博马松、莱沃克和其他要塞的可能性。4月17日,那皮尔舰队到达芬兰湾。随后的暴风雨和领航员的缺乏使得舰队退回到斯德哥尔摩。在那里,那皮尔劝说瑞典国王加入战争,但是徒劳无功。5月天气转好,那皮尔舰队再次出动炮击了翰戈要塞。6月,舰队勘察了斯维堡,发现那里的要塞十分强大,8000俄军固守在花岗岩要塞里。一只分舰队被派出袭击俄国运输船队。在托尼亚,一只登陆队遇到强大的俄军损失惨重。6月21日,三艘皇家海军军舰在领航员的带领下炮击了博马松要塞,除了浪费弹药外一无所获。22日,联军的18艘风帆战列舰和9艘蒸汽船向科琅施塔德进发。其中英国战列舰12艘,法国6艘。9艘战列舰和6艘护卫舰被留下监视斯维堡。6月26日,联军舰队到达科琅施塔德外海,发现港内俄国30艘军舰分为三个纵队驻泊。联军仔细侦察了3天,认为己方18艘战列舰无法对付港口要塞和 22艘俄国战列舰,因此放弃了攻击。后来斯皮尔为此遭到严厉的责难。霍乱也在军舰上发生,联军舰队只得返回斯维堡。7月2日,英国海军部通知联军舰队, 6000法军携带10门大炮已经出发将参加登陆作战,目标是博马松或是斯维堡。鉴于斯维堡的强大要塞,博马松被列为攻击目标。博马松有三个炮台,深入大海的主炮台三面环水,拥有120门炮。另两个炮台在内陆的两座山上,分别拥有24门炮,炮台顶部有铁制屋顶,可以抵御炮弹打击。联军11000人(法军 10000人、英军1000人)在博马松的南北两面登陆,包围了博马松。到8月13日,联军炮兵就位开始炮击。俄军炮台没有回击,山上两炮台在2天内被联军占领。联军舰队炮击主炮台,俄军在炮台被摧毁后投降,博马松落入联军之手。联军舰队随后又转向芬兰的阿博。那里有17艘俄国炮艇,通向港口的峡湾两边树林里隐藏有大量俄军步兵。法军拒绝参战,因为法军士兵大量感染霍乱。9月4日,法军舰队撤退过冬。到了10月,英国舰队也分批撤出波罗的海。1855年春天,邓达斯从黑海赶来接替了那皮尔。他此时拥有19艘螺旋桨推进的战列舰和1艘风帆战列舰,14艘护卫舰,12艘蒸汽船,21艘武装蒸汽舰和15艘炮艇。法军有3艘战列舰、3艘护卫舰和10艘炮艇。3月,联军舰队再次进入波罗的海执行封锁任务。联军侦察发现俄军要塞的防御都大大加强,登陆作战变的极为不可能。联军只能从海上炮击,尽管破坏巨大,但没有采取任何登陆行动。11月,联军舰队再次撤退过冬,波罗的海的战斗结束了。

在北太平洋,英法舰队也参加了战争。联军舰队攻击了勘察加半岛的彼得堡巴普罗夫斯克。登陆的陆战队和海员遭受了重大的伤亡。1855年,两个皇家海军编队,后来从香港又派出一个编队加入到北太平洋战区。俄军防御强大,更主要的是这里远离主战场,对战争影响很小,因此,英国舰队没有采取大行动。

  1854年8月,在遥远的白海,3艘皇家海军军舰执行封锁任务。他们一共检查了300艘商船并炮击了科拉半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进程

早在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兹伯爵带着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到达圣彼得堡,要求俄国接受停战。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促使俄国决定停战的关键,俄国已经无力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1856年1 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接受奥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会召开。英、法、土、撒丁和俄国参加,奥地利因为提出“维也纳四点”方案也参加了和会。沙皇希望普鲁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国反对,理由是普鲁士没有参战。3月16日讨论黑海问题时,普鲁士才以1841年《海峡公约》签字国的身份参加。和会上俄国全赖拿破仑三世的支持,后者也不希望俄国遭到过分削弱而英国在近东一家独大,拿破仑三世另一个用心是让俄国更加记恨奥地利而在将来亲近法国。奥地利企图霸占已经占领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但遭到法俄的强烈反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3月30日《巴黎和约》签字,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俄国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国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多瑙河航行自由。和会对国际法的一大贡献是通过了《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附于《巴黎和约》。这个宣言直到今天依然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体系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程保障、战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法军统一对表校正时间进攻马拉科夫要塞是指挥艺术的重大发明。各军事强国在这次战争后都加速淘汰旧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舰,进行新技术军备竞赛,企图以不对称的技术优势击败对手。而在这之前,除了海军,没有国家特别在意陆地上的技术优势。各国对战争理解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英国认为蒸汽动力战舰具有巨大优势,为捍卫海上霸权,英国一直走在海军军备革新的前沿。法国认为新式步枪最具战斗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枪。到了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相对于普军仍然装备有更好的后装填步枪,因此法军在普法战争中的伤亡低于普军。普鲁士看重的是铁路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普鲁士发展铁路的同时就规划了高效率的战时使用方案。奥地利注意到大炮在战争中作用降低,因此加强了火炮的改进。 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拥有更好的火炮。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注意到这一点,到了1870年,普鲁士用优良的大炮逼迫拿破仑三世投降。俄国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军队基数庞大,因此在新军备竞赛中是最落后的,但俄国在陆战兵器的发展上也取得不小的进步,总体看和其他列强差距不大。相比于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战术却停滞不前,甚至低于拿破仑战争时的水平。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没有军事家能够适应这种技术进步,有些人甚至表现拙劣。这也是军事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战术总是落后于技术,两次大战的惨痛悲剧都和这个问题有关联,特别是一次大战。可不可以这么看,从哲学上讲,客观实在决定主观意识,而技术是客观的,战术属于主观的东西。因此战术落后于技术是必然的。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自1815年以来的维也纳体系的终结。俄国丢失了神圣同盟,失去了存在40年之久的大陆优势地位,在巴尔干和黑海取得的巨大利益化为乌有,损失是巨大的。但俄国在巴尔干的挫折是暂时的,英法不可能长期在这里做十字军,奥地利的背叛也使得俄国可以甩开神圣同盟的道义包袱。这场战争的失败其实是俄国外交的失败,政治上的失败。奥地利在1854年两公国立场上的背叛就宣布了俄国的失败,因为即使克里米亚战场打赢,俄国也无力吞并多瑙河两公国,更何况克里米亚的战争是英法强加给俄国的。很多历史学家把俄国在战争中的表现批评的一无是处,实际则不尽然。俄军70万,但俄国幅员辽阔,在波罗的海、多瑙河、黑海和高加索四个战场作战,因此实际能用于克里米亚的兵力并不多。俄军后勤的压力比英法更大,俄国南方没有铁路,而英法却拥有卓越的海运能力。俄军没有克里米亚军用地图被认为是腐朽,但俄军从来没有想过在克里米亚面临入侵,因为俄军百年来对土耳其都是保持攻势的,更何况克里米亚距离俄国中心如此遥远有如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因此没有军用地图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对手英法同样也没有克里米亚军用地图。俄国人自己被失败的耻辱所震惊,使其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 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的衰败,并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应该说俄国人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也懂得知耻后勇。它在战后收敛了许多,对欧洲事务采取了观望态度,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年普法战争中都保持了中立,并和俾斯麦新德国示好,这一时期的俄国外交在哥尔查科夫的领导下是仅次于俾斯麦的水平的。另外俄国将扩张重点放在中亚和远东,以逼开列强的纠缠,这是清帝国的不幸。

     巴黎和会上奥地利企图独自霸占多瑙河两公国的企图没有实现等于奥地利背叛俄国没有得到任何实质回报。在接下来的十年,奥地利受到的打击不断,先是在对撒丁的战争中失去奥属意大利,然后在1866年普奥战争后被普鲁士驱逐出德意志,最后与匈牙利联合成立奥匈二元君主国,才勉强保住列强的席位。哈普斯堡家族的悲剧在于欧洲的民族主义大潮容不下这个志在四海的多民族帝国,没有克里米亚的短视,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存于今世。


  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的霸权始于克里米亚战争后,理由之前俄国具有大陆上的支配地位,而且英国在1840年代以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超强。这个看法过于勉强,因为俄国失败后不久,俾斯麦德国就崛起了。无可否认,从1850年代到1900年前后,英国的国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代。克里米亚战争给英国的重要启示是英国在下一场大陆战争中需要一只好使的手枪,因为英国陆军和列强相比处于劣势。因此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和法国的蜜月期又保持了一段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这个亲密合作的产物。英国甚至一度鼓励拿破仑三世在大陆上武装干预别国事务,借法国之手来扩大影响。但拿破仑三世在一系列欧洲问题上的拙劣表现使得英国慢慢放弃了与法国的亲密关系。法国在1870年完败给普鲁士,英国在观望,俾斯麦德国有意接近英国,但此时英国如日中天根本不需要俾斯麦的善意,它宁愿光辉孤立。

  在1856年《巴黎和约》后,拿破仑三世自认为法国达到了自他叔叔拿破仑一世以来的又一次复兴,法国看起来又成为大陆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国家。然而拿破仑三世的判断到头了。他的最大问题是对遥远俄国的军事胜利并无助于他对中欧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对于历代法国统治者来说,保持中欧分裂是法国随意干涉中欧事务从而拥有大陆优势地位的关键,黎塞留的努力使法国享受了200年。但是拿破仑三世自诩为革命家,他对民族自决的同情和支持将无可避免的改变欧洲的政治版图,并最终无可挽回的毁掉法国的优势地位。拿破仑三世醉心于虚无的大陆事务仲裁者的身份。每当新的危机来临或是他本人对比利时的领土有新的野心,他就企图召开欧洲会议,想在谈判桌上获得他企望的东西。但维也纳大国协调体系被他自己终结,欧洲君主的军事传统也使得谈判只能扮演确认战争成果的工具。结果拿破仑三世希望召开的欧洲会议一次也没有开成。英国鼓励拿破仑三世采取行动来维护新的不稳定的欧洲局势,拿破仑三世并没有他叔叔的军事天才和果断决心,在犹豫和患得患失中什么也没做。

  与此同时,另一位伟大的颠覆者从克里米亚战争中看到了真正的机会,也只有他真正理解了这场战争,他就是普鲁士的俾斯麦。普鲁士在1806年耶拿的惨败使得它名誉扫地,从此沦为五强的末流。这个王国领土是由一群距离相隔遥远甚至不相连的领地构成,它的立国之本是和它国力不相称的相对庞大的军队。这个斯巴达式的国家一旦军事失败就没有什么令人注意的地方。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30年,它实际上听命于沙皇。1850年的普奥争端中,沙皇说:“谁先开枪,我就打它。”于是刚刚准备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优势地位的普鲁士就缩回了头。俾斯麦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知的意义在于没人理解他的作为。在大学时代,他以打架和风月高手而闻名。走入政坛后,他告诉奥地利大使,建议奥地利迁都布达佩斯,结果奥地利政界普遍认为他是一个疯子。20年后奥匈二元君主国成立,俾斯麦的预言成为现实。保守者认为他是一个立志恢复梅特涅时代的保守主义者,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拿旧瓶装新酒的人,是一个保守主义外衣下的革命者。他的革命用最小的代价却比拿破仑一世更彻底的改变了欧洲,无论是版图还是思想。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背叛了俄国,却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困境。在法皇的鼓励下,撒丁像个苍蝇一样骚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土,奥地利经不住挑衅,向撒丁宣战,最后败下阵来,失去了除威尼斯之外的全部奥属意大利。奥地利的虚弱被俾斯麦看在眼里,他清楚的看到,俄国恨透了奥地利,法国的态度是观望,甚至更同情普鲁士民族自决的主张。一旦法国不行动,英国就不会行动。俾斯麦心目中的德国统一的机会来了。通过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归属问题,他联合惟利是图的奥地利进攻丹麦,然后设计了一个陷阱,将奥地利拉入他设计的领土阴谋。1866年,屡战屡败的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没等列强反应过来,特别是坐山观虎斗、准备从中渔利的法国反应过来,奥地利就战败了。俾斯麦不惜以辞职相威胁,以一人之力宽恕了奥地利。政治家的品质应该具有适可而止,懂得妥协和进取的时机。从这一点看,俾斯麦的高度超过了拿破仑波拿巴,后者由于这个缺点,失去了一手建立新欧洲的历史机会。俾斯麦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而不是将其统一到新德国中的原因他本人从来没有进行解释。从均势的角度看,普鲁士吞并奥地利会招来列强的集体军事干预,这可能会变为又一次30年战争,或者是又一次拿破仑战争。后人整理俾斯麦的文稿,发现俾斯麦本人担心天主教的奥地利加入德国会给新教的德国带来不稳定和分裂的因素,甚至战争,因而在开始的设计中就将奥地利排除在德国之外。这位大师的思想真是高深莫测,后来的那位奥地利出身的下士果然毁灭了德国和欧洲。1870 年,俾斯麦将另一位时代领袖和竞争者拿破仑三世击败,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欧洲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发生了最具影响的变化,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欧帝国诞生,这也是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欧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神圣罗马帝国天下一家的思想在1648年被粉碎,摆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面前的问题是新德国的国家前途在何方。俾斯麦开现实政治之端,在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基础上,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蜘蛛网式的大陆国家体系。然而1890 年俾斯麦下野后,他的继承人卡普里维宣称他没有俾斯麦同时在空中玩八个球的能耐。俾斯麦一手创造了一个新德国,但却从没有阐述过这个国家的未来,没有为国家制订长远的国策。总的说来,俾斯麦和普鲁士是克里米亚战争最终的胜利者,尽管普鲁士根本没有参与这场战争。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2-21 11: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2-21 1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俾斯麦自己也和德国天主教会开过战,Kulturkamp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2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一般认为他是因为感到绝望而自杀。但克里米亚远在天边,即使丢失也不是什么大灾难。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在1812年丢失莫斯科的时候都没有绝望过。如果尼古拉一世绝望,那么早在1854年奥地利迫使俄国退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时他就应该退出战争。
==============================
^_^俄国政府的官方说法一如既往是中风
即使这样自杀可能性一样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4:21 , Processed in 0.0249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