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278|回复: 1

[讨论] 日本新航母开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13: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1月号《世界军事》

------


在太平洋上的惨烈搏杀最终摧毁了日本人穷尽几代人的心血打造的战列舰队的同时,日本海军也悄然完成了自己在海军建设思路上的第二次转折,航空母舰正式取代了战列舰,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新一代的海军核心。在1945年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作为联合舰队衣钵传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这种强烈的“航母情结”的影响下,先后数次向航母发起冲锋,其最新的结果就是今日“16DDH”的诞生。

欲速不达:7年内二度折戟

    20世纪50年代,东北亚成了世界上火药味最浓的地方,为了遏制中苏两国,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改变了对日本的态度,开始重新武装日本。1951年9 月8日,美国根据《美日安保条约》,向日本出借多艘二战期间建造的老式轻型舰艇,以此为基础,日本海上警备队正式成军。在这一重建过程中,美国占领当局起用了大批旧日本海军人员,这些人随即成为了重建后的日本海上力量中的骨干。这批在“江田岛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帝国精英们自加入海上警备队的第一天起,就将“重建联合舰队”列为了日本海上力量重建计划的终极目标。而在这些太平洋战争中的海空搏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们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合法”的拥有日本自己的航空母舰。

    1952年,也就是日本“海上警备队”创建后的第二年,原日本海军少将山本善雄和原日本海军军务局长保科善四郎海军中将就联手炮制了一部名为《新日本海军再建案》的研究报告,用以作为日本海军的重建蓝图。在这个所谓的《新日本海军再建案》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4艘护航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当时计划引进的是护航航空母舰4艘共24000 吨,即平均一艘6000吨。

    这项《新日本海军再建案》由保科向美国海军上层机构提交,但是却没有得到美方的同意,对于美国而言,苏联红海军力量此时仍相当薄弱,还不可能对美国海军的霸主地位发起正面挑战,因此美国自然就不需要倚重日本的海上力量。而且,对于美国而言,珍珠港的梦魇依然记忆犹新,他们自然不希望重新唤醒那过去可怕的对手。即便是在日本政府和军方内部,这一计划也是鲜有支持,50年代时的日本百废待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预算进行昂贵的海军再建工作,同时又没有航空母舰保有的舆论准备,因此,这个方案只是稍稍闪现以后便失去了踪影。不过,这个流了产的新海军重建计划,却成为了战后日本航空母舰之梦的开端。并在短短的7年之后便宣告卷土重来。

    从1958年起,美国开始逐步削弱自己在日本的军事存在,为了填补美军撤离后的所谓“防务真空”,日本开始了制定其最初整军计划∶即第一次防卫力整备计划,简称“一次防”,该计划从1958年度开始,到1960年度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再次对航母发起了冲击。

    1959年,日本海上幕僚部中的部分人员开始秘密进行航空母舰的研究行动,同年8月,又委托技术研究所匆匆完成了该舰的草案配备图。并正式将其提交给日本防卫厅,请求将其列入从1962年度至1966年度的第二次防卫力整备计划,进而实现日本保有航空母舰的梦想。根据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解密的有关资料,这种“二次防航母”的主要数据为:全长为166.5米,水线长160米,最大宽度22米,吃水为6.5米,标准排水量约为8000吨,满载排水量在 14000吨左右。该舰的船形呈船艏楼型,其基本格局还是没有摆脱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航空母舰的状态,虽然这个方案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着手设计的,但从这个陈旧的外表也不难令人感受到,日本海上自卫队那种急于寻找回昔日荣耀的执着心理。

    为了能够让这一次的航母方案顺利通过,航母计划的策划者们可谓煞费苦心。他们一方面将其设计为只能搭载直升机的所谓“反潜航母”,以尽量淡化这种航母的攻击力,同时又极力辩称其主要用途在于“护航”,试图通过打“擦边球”的伎俩蒙蔽舆论。然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一大胆的计划实在是太过敏感了,因此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就招致各方的强烈反对。此外,日本战后的新宪法也明确禁止类似的军事计划,同时,这种日方精心设计的航空母舰由于和美国的远东地区海洋战略相抵触,也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正是由于上述阻力作梗,最终,经过日本政府内部的激烈讨论,最终结论“目前保有(航空母舰)的时机依然尚早”,这使得日本人的航母计划再度胎死腹中。

瞒天过海:日本人的“航母大迂回”

    在两次正面冲击均告失利后,一向善于总结教训的日本人决定另辟蹊径,在航母发展上开始采取一种瞒天过海的“迂回策略”,即一方面通过制造各种“防卫必需论”来为航母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舆论环境,一方面采用“改头换面,小步快跑”的形式来逐步接近拥有航空母舰这一终极目标。

    作为这一战略迂回的第一步,日本人首先在“三次防”(1966-1971)期间推出了一种独创的新舰种,即所谓的榛名级“直升机搭载驱逐舰”(DDH)。在这种标准排水量为4700吨的战舰上,前半部建有大型舰桥,并装载有导弹和舰炮等武备,看上去酷似一艘普通的驱逐舰,但一旦转到该舰的后部,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足以同时装载上2架海王式直升机的大型机库和一块大型飞行甲板。整体看起来非常像前苏联“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的缩小版,再考虑到该舰上飞行甲板、大型机库、航空人员,舰队指挥中心一应俱全的现实,再联想一下中国仅仅从俄罗斯进口几艘报废的旧航母时在美日国内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的浊浪,笔者便觉得,即使说日本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航空母舰”,也不是全无道理。


战后日本第一种“准航母”——榛名级直升机搭载舰

    这两艘榛名级是日本战后第一种具有一定载机能力的舰艇,可以说,那是海上自卫队建设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步。在迈出了这一步以后,海上自卫队又将两艘榛名级的后续扩大改良型白根级摆上了船台,这四艘直升机驱逐舰貌似通常作战舰艇,然而航空力量是其主力兵器这一点是不变的事实,即使到了现在,它们依然是海上自卫队舰队的中心力量。

    在建造这4艘“直升机搭载舰”的同时,日本政府和民间的一部分人也在紧锣密鼓的为“合法”拥有航空母舰制造舆论。1981年,在一份由引退了的自卫队高级干部所组成的日本战略研究中心曾经对日本政府和执政党自民党所提出的名为《有关防卫力整备的报告》的备忘录,其中有关水面舰艇的章节中说∶“护卫水上部队应该组成七个‘护卫队群(特遣舰队的委婉说法)’,其中五个,除了各自拥有可以分别连续作战2到3个星期的反潜直升机以外,为了拦截‘对象势力(假想敌的委婉说法)’的陆基轰炸机,还需要配备一艘作为核心的可以搭载截击机和反潜直升机等等的大型护卫舰……”虽然这里“航空母舰”这个单词被“可以搭载截击机和反潜直升机等等的大型护卫舰”所替代,但我们由此还是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航母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执著。

    在两艘“白根”级服役之后,日本人的航母计划暂时沉寂了一段时间,到了1999年,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悉心准备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第1艘具有航空母舰外形直通甲板的舰艇投入了现役,这就是我们都已经很熟悉的大隅级“输送舰”。

    “大隅”号刚刚下水时,其与航空母舰极为相似的外形的确让世界大吃一惊,以为日本已经开始了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但是,在对“大隅”级的内部结构设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后,人们又打消了这一念头。

    首先,“大隅”号的航速为仅为22节,根本达不到现代航空母舰30节左右的航速要求。其次,该级舰的升降机尺寸过小,只有4.5米左右,根本无法运送作战飞机。最致命的一点是,“大隅”级内部的空间十分有限,根本不适合改装为机库使用。从“大隅”的设计来看,该级舰内部具备改装为机库潜力的舱室只有两个 ——坞舱和车辆舱。而且该级舰上的船坞并不能直接连接飞行甲板。所以,可能被改造成机库只能是车辆舱。但是,在“大隅”级的原始设计里,车辆舱原本是为装载90坦克和其他车辆设计的,如果要改为装载飞机的话,空间狭小的问题就暴露无疑。目前大隅可能搭载的固定翼战斗机只有两个选择:老久的“海鹞”或者还未服役的F-35。“海鹞”的机长14.17米,翼展8.31米,机高3.71米,F-35/STOVL的高度为4.57米,长15.47米,翼展 10.70米,就车辆舱的高度(4.5米)和宽度(15米)而言,塞下这两型飞机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对其进行维护和修理了。众所周知,机库是航空母舰最重要的航空保障设备。如果没有机库以及航空整备室,那么舰载机的检修就只能依赖于陆上基地,而如果保障不了舰载机必要的战斗力,那么这艘所谓的“航空母舰” 也就成了一个图有其表的花架子。而且,“大隅”级不仅难以承担航空母舰的重任,而且就是要转成黄蜂级那样的两栖登陆舰也很难。因为缺乏机库,无法对大型直升机提供维护和保养,大隅的远洋登陆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严格来讲,大隅还算不上“准航母”

    但是,“大隅”级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对于日本人而言,建造这级图具其表的“伪航母”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实现在航空母舰保有进程上的一蹴而就。如果非要对日本人建造“大隅”的目的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只能说4个字——“欲擒姑纵”!

    首先,通过建造“大隅”级这种先进的两栖登陆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两栖登陆能力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高。不要小看这一进步的意义,要知道,拥有强大的两栖攻击能力,就使得日本在“周边有事”时对外进行兵力投送,干涉他国事务的意图有了实现的可能。其次,正因为“大隅”级只是一种“形似而神不似”的伪航母,对于它的诞生,外界舆论只能是哗然一时,如今已经显得漠然和习以为常,早已失去了往日犀利的锋芒。而日本人却通过对该级舰的建造,成功的把周边国家的心理底线从“日本不能拥有航空母舰”推进到了“日本不能拥有真正的航空母舰”,为16DDH的问世做好了最后的舆论准备。

终点还是中转:即将问世的16DDH

    和榛名到大隅之间20余年的时间跨度不同,日本人从“大隅”级这种“伪航母”跨越到装备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却只用了短短1年!2000年,日本内阁会议正式批准了日本防卫厅提交的2001至2005年度《新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在这份 “新中期防计划”里,日本人正式公布了他们最新的航母建造计划,当然,日本人自己是不会承认它是航空母舰的,按照战后日本军备发展上一贯的“指鹿为马”传统,这种新型舰艇被冠以了一个“13500吨型直升机搭载驱逐舰(DDH)”的头衔。


护卫舰?估计日本人自己也不信吧?

    从日本人不久前公布的“16DDH最终版”模型来看,“16DDH”将采用直通甲板设计,在舰体中部右舷设有较大的岛型建筑,其左侧有4个直升机起降点,中间2个为待机点,前后甲板各设置1部升降机,机库设在甲板下一层。

    具体数据为:舰长197米,水线长180米,舰宽33米,,吃水7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18000吨;采用全燃动力方式,配备两台美国 LM2500型燃气轮机和两台英国斯佩SM-2燃气轮机,最大输出功率为9.8万马力,航速维持在30节以上,以21节巡航时的续航力为16670公里。舰上的武器系统主要是1座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共16个发射单元,其中4个发射单元装备“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另外12个发射单元装备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此外,“16DDH”在飞行甲板前部右舷和舰尾左舷外飘处还各装有1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正如英国《金融时报》上在有关 “16DDH”的评价所说:“这艘足以花掉一家大银行的钱建造的舰,里面到处是‘优良器官’。

    航空母舰要真正的扮演好“远洋制空舰”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强大的载机能力和空中打击能力,“16DDH”的飞行甲板全长195米,几乎与舰的长度相同,最宽的地方达到33米,岛式建筑处也有24米。在飞行甲板的左舷前部,为了确保甲板面积,有一个类似斜角甲板形状的外飘,这是一条完全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制造的飞行甲板。为了方面飞行员着舰时识别位置,“16DDH”的飞行甲板上还将涂上醒目的数字“45”。按照设计方案,“16DDH”舰上将有2部升降机,布置在飞行甲板中部,前面的1号升降机长约20米,宽10米;后部的2号升降机长约20米,宽13米。两部升降机都能运送MH-53E直升机,设计提升能力约30吨,完全具备承载F-35/STOVL的能力。在机库方面,“16DDH”上的直升机库位于舰内中部,占了2层甲板的高度(第3-4甲板)。实际上,其总面积约在1150平米,具备同时停放12架左右F-35/STOVL战斗机的能力。在第2部升降机的后面还设有直升机维修车间,长20米,最宽的地方也有20米,拥有3层甲板的高度(第2—4甲板),天井上装有吊车,只需要添加必要的设备,就可以满足F-35/STOVL的维护要求。

    除了F-35/STOVL型战斗机外,“16DDH”上还将装备一定数量的SH-60K直升机,根据需要还可搭载MH-53E、MCH-101等日本海自的各型直升机,为此,在设计时,留有装载维修设备、器材的相应空间。目前,日本防卫厅正在论证引进长航时、大范围,可用于早期预警和打击效果评估的无人机的可行性,并在2006年度的预算中申请了研究费用,由此可见,16DDH将来还要装备无人机。初步估算,未来“16DDH”上的舰载机群将由以下机型组成:12架左右的F-35/STOVL型战斗机,主要负责整个舰队的编队防空及远程反舰任务;另外还将装备8到10架各型直升机,负责反潜、中继指导,也许还包括整个编队的远程预警任务。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十.九舰队”的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被公认为是世界各国非航母远洋舰队中的翘楚。如果我们在它原有的“十舰九机”阵容中再加上1艘“16DDH”这样的轻型航母的话,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首先,是反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就“16DDH”的载机能力而言,该舰至少可以搭载8架直升机,其在反潜作战时所能覆盖的海域范围将增加数倍;其次,是日军海上防空反舰能力的质变,“16DDH”服役后,依托舰上的F- 35/STOVL型战斗机,日军的防空半径将明显扩大,并真正的实现所谓的“攻势防御”,即在敌方的战机和军舰发射反舰导弹之前,即将其击落。在反舰方面,随着该机的服役,日军对敌方舰艇的打击半径将由最初的130公里提升到“F-35/STOVL作战半径+反舰导弹射程”,最大可达600公里以上。

    16DDH的建造可以说是与日本控制远洋的野心有直接关系,目前随着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衰败,日本认为来自北方的压力基本消除,感到可以将大部分精力转向对付朝鲜和中国。虽然日本这些年在表面上一直在叫喊着防御朝鲜的弹道导弹,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连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都不放在眼里的日本怎么会在乎朝鲜的几枚导弹,而且,朝鲜用导弹攻击日本的“动机”是否存在?答案自然是否定。
  日本加紧建造海上装备的真实目的其实在新的防卫大纲中已经明确给出答案,就是要对付中国,日本媒体最近也在不断喧嚣要加强东海方向的实力,充实在东海浅海水域的反潜作战能力,甚至有人提出应该重组“八八舰队”,变4个方向部署为2个方向,加强对朝、中作战的实力。
  根据日本新的防卫大纲,在未来20年里,日本至少将建造25艘驱逐舰替换现役的舰艇。16DDH的2艘舰只是日本扩充海上力量的步骤之一,下一步将效仿美国建造日本版的DD(X)和LCS。2艘舰分别于2007、2008年服役,替代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届时,加上现役4艘金刚级和正在建造的2 艘爱宕级驱逐舰、3艘大隅级两栖运输舰,日本将拥有11艘万吨级大型作战舰艇,其中直通甲板舰达到5艘。
  

技术性能
  16DDH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18000吨;舰长197米,水线长180米,舰宽33米,水线宽26米,型深22米,吃水7米 (声呐部9.7米);主机采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双轴,功率100000马力,航速大于30节。人员编制347名,其中本舰322名,司令部人员 25名;另外,由于新增海上油料补给等装备,所以,人员编制可增到371名。
  舰上装载1座16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发射“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2座20毫米近程武器、2座HOS- 303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配置97式鱼雷。最初计划配备3架SH-60J/K反潜直升机,MH-53E或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以及各型直升机。
  总体布置
  16DDH采用全通甲板,封闭式舰首,在飞行甲板右舷侧布置了体积庞大的岛型上层建筑。船体舷侧凹陷部位布置的小艇有11米长的作业艇和7.5 米长的综合作业艇、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舷梯等设备,为了确保隐身性能,在航行时用百叶窗式的折叠门遮蔽,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在舰尾部靠近水线部位并排布置了2个圆孔,用于收放4型鱼雷诱饵拖缆。
  水线以下的船体采用了类似摩周级补给舰的设计方法,两舷各有2个减摇鳍。舰首底部安装了长约40米的巨大的新型声呐罩,从正面看舰首呈圆筒型。
  16DDH在设计上采用类似航母的船型,飞行甲板为加固甲板。舰上的重要舱室大多集中在第2甲板上,军官住舱、战术情报中心在岛型建筑下方第2 甲板中部,舰长室和司令室也在该层甲板。本舰新设的司令部作战室(FIC)也在第2甲板,与战术情报中心相邻。位于升降机前面的第2甲板上还新设了一个多功能区,该区在海陆空联合作战时是联合部队司令部,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还可作为救灾指挥部使用,该区可根据需要用隔板隔开或是拆掉隔板连成一个大会议厅,地板上备有电源和网线插座。军官餐厅在第5甲板,士兵住舱分布在第3至第6甲板。
  岛式建筑
  庞大的岛式建筑沿纵向延伸,包括布置卫星通信天线的前后甲板室在内,全长约70米,宽约9米。燃气轮机组配有2座烟囱,每座连着2根排烟道,在内部贯穿5层甲板,从第1到04甲板。
  第4层即03甲板的前部是舰桥,后部是航空控制室,直升机飞行员待命室设在第1层,又称第1甲板。
  第5层即04甲板的外壁各装有2组舰空导弹火控系统(FCS-3)的相控阵雷达天线,每组由一大一小两部天线构成,在它们的背后是布置相关设备的舱室。前部2组天线装在0度和270度,后部2组装在90度和180度上,4组天线可覆盖360度方位。面积较大的天线用于对空、对海搜索,工作频率为 C波段,小的用于制导“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工作频率为X波段。
  从早期的构想图来看,在岛式建筑前后两个甲板室顶部都布置了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但是为了确保射界,现在将安装位置分别移到了飞行甲板右舷前部和舰尾左舷外飘处。在原来布置2座“密集阵”的地方分别安装了宽带卫星通信(X波段)系统的大型天线罩和略小的美国海军USC-42卫星通信天线罩。USC-42卫通天线还将陆续取代金刚级驱逐舰上的OE-82卫通天线。在服役以后,还将在岛式建筑的前部甲板室上方加装Ku波段的卫通天线。
  在岛式建筑的顶部靠前的位置(05甲板)上配备了NOLQ-3电子战装备的干扰天线,该天线与桅杆顶部的电子支援措施天线是配套使用的。在顶部靠后的位置还有多个较短的鞭状天线,据说是提升电子支援措施能力的装置。
  舰的桅杆也采用了隐身设计,其外形与刚刚下水的爱宕级驱逐舰的桅杆很相似,在中间位置装有OPS-20C对海雷达,最上面是ORN-6E“塔康”天线,桅杆上布置了大小2个白色天线罩,下方体积较大的是宽带卫星通信装置(X波段),小的是ORQ-1C直升机数据链天线,前者与1号烟囱背面的天线配套使用。
  飞行甲板
  16DDH的飞行甲板全长195米,几乎与舰的长度相同,最宽的地方达到33米,岛式建筑处也有24米。在飞行甲板的左舷前部,为了确保甲板面积,有一个类似斜角甲板形状的外飘,这也是不同于以前设计方案的地方。舰上有4个直升机起降点,在岛式建筑的左侧有2个,它们的前后还各有1个,这两个点可起降海上自卫队的MH-53E等重型直升机,而且其宽度也足以起降陆上和航空自卫队的CH-47运输直升机。
  整个飞行甲板都实施了防滑涂装,不仅4个起降点,甲板各处的强度都能承受直升机的起降,甲板上还将涂上醒目的数字“45”,以便飞行员着舰时识别位置,目前涂写位置还没有确定。
  舰上有2部升降机,布置在飞行甲板中部,前面的1号升降机长约20米,宽10米;后部的2号升降机长约20米,宽13米。两部升降机都能运送 MH-53E直升机。另外,舰上还有2部弹药/货物升降机,在飞行甲板前后部各有1部。弹药/货物升降机长4米,宽2米,承载能力为1.5吨。
  在飞行甲板左舷侧有受油装置,在这里布置了航空燃油补给和甲板消防用的软管绞盘。在飞行甲板后部右舷侧设置了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它的前面是国际海事卫星通信天线。
  舰载机
  该舰预计搭载SH-60K直升机,根据需要还可搭载MH-53E、MCH-101等日本海自的各型直升机,为此,在设计时,留有装载维修设备、器材的相应空间。
  SH-60K是SH-60J的改进型,今年8月,第1架量产机已在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厂交付部队。该机新增加了低频吊放声呐、97式鱼雷、反潜深弹等装备,不仅反潜能力更强,而且,由于新增了“海尔法”导弹和机枪,所以,该机还具备一定的反舰作战能力。为了配合SH-60K直升机上舰,在舰内还设计了弹库,以装载机载鱼雷、深弹、导弹等武器。
  配合SH-60K上舰,将装备新开发的ORQ-1C直升机数据链。现在,ORQ-1数据链已发展成系列产品。最初的ORQ-1是配合SH- 60J直升机上舰而研制的,采用模拟信号;ORQ-1B是数字化改进型,曾装在“村雨”号驱逐舰进行海试;ORQ-1C是在1B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可用来与J、K两型直升机交换战术数据。
  飞行甲板上除了装备直升机进场指示灯以外,以后还将装备与SH-60K直升机的自动着舰装置配套的辅助着舰引导装置。与舰载机相关的设备还有直升机牵引车,以便直升机在甲板上移动,另外还有遥控操作的牵引装置、消防车、自行吊车、高空作业车、叉式起重车等,这些设备大部分都是在16DDH上首次装备。
  直升机库位于舰内中部,2个相邻的机库分别与前后2部升降机相连,每个机库长约30米,宽19米,中间由防火门隔开,机库占了2层甲板的高度 (第3-4甲板)。在第2部升降机的后面设有直升机维修车间,长20米,最宽的地方也有20米,拥有3层甲板的高度(第2—4甲板),天井上装有吊车。在这里连MCH-101大小的直升机也不用折叠螺旋桨就可以进行维修。
  目前,日本防卫厅正在论证引进长航时、大范围,可用于早期预警和打击效果评估的无人机的可行性,并在2006年度的预算中申请了研究费用,由此可见,16DDH将来还要装备无人机。
  由于该舰最多可同时起降3架直升机,所以,设置了专门的航空控制室。
  动力系统
  16DDH的主机是4台LM2500燃气轮机,单机功率25000马力,采用COGAG方式布置,双轴推进,在2个机舱之间设有辅机舱。由于本舰采用了航母船型,燃气轮机的进排气管路的布置方式与朝雾级以来的驱逐舰有明显的不同。
  前部的第1机舱连接左舷推进轴,后部的第2机舱连接右舷推进轴,所以,左舷推进轴较右舷的要长。每个机舱占3层甲板的高度(第6—8甲板),分别安装2台燃气轮机和减速装置。第1机舱配备1、2号主机,第2机舱配备3、4号主机。推进装置与日本以前装备燃气轮机的驱逐舰一样,为了降低水下噪声,采用5叶变距螺旋桨。
  舰上还有4台主发电机,单机功率2400千瓦,原动力是燃气轮机,发电量充分考虑到日后还要加装新设备,所以留有足够的裕量。动力操作室兼应急指挥部设在第5甲板中部,室内有主机操控台、辅机监控台、电源监控台、应急监控台等。
  武器系统
  16DDH上的舰载武器系统主要是1座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用于发射“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和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2座“密集阵”近程武器,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4挺12.7毫米机枪。后续舰18DDH也将装备同样的武器系统。
  在16单元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中,4个发射单元装备“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另外12个发射单元装备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在舰内的弹库中还有4单元的备弹,可利用前述的自行式吊车在海上完成装填工作。
  “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作为RIM-7M“海麻雀”导弹的换代装备,从美国引进的点防御导弹,目前已经从村雨级开始陆续替换原来的“海麻雀”导弹。该导弹的射程达到50千米,与从16DDH舰开始装备FCS-3火控系统配套使用,将使日本驱逐舰编队的防空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称为RIM-162“海麻雀”导弹,这种导弹在Mk41垂直发射装置中,1个单元可装4枚,所以16DDH舰的快速反应装弹数为16枚。
  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是日本所有具备导弹垂直发射能力的驱逐舰的标配反潜武器系统,战斗部装Mk46鱼雷。当初,日本预定装备使用97式鱼雷的国产新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但由于成本和研制工作的滞后,大概不会在该舰上装备。
  除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外,该舰的反潜武器系统还有与97式鱼雷配套使用的HOS-303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这种组合也是在该舰上首次使用。该型鱼雷还可由SH-60K直升机挂载。97式鱼雷的弹体较Mk46略长,重量也相应增加,所以,难以用于以前的三联装发射装置和SH-60J直升机。
  如前所述,在飞行甲板前部右舷和舰尾左舷外飘处各装有1座“密集阵”近程武器,该舰装的是最新的block1B型,可对付可疑船或自杀艇等小型高速水面目标。目前,日本正在为金刚级驱逐舰和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换装该型近程武器系统。为了对付恐怖行动和可疑船,在岛型建筑前后的飞行甲板上和左舷前后的外飘处装备了4挺12.7毫米机枪。
  传感器和网络
  该舰首次正式装备的3型近程舰空导弹火控系统(FCS-3)的主要设备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同时搜索、跟踪多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照射导弹拦截这些目标。前面已经提到该雷达由4组大小两种雷达天线构成,布置在岛式建筑上。
  OPS-20C对海雷达是在原来导航雷达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型雷达,这也是本舰首次列装的新装备,搜索范围虽不及以往的OPS-28系列对海雷达,但通过将所用的雷达波由脉冲波束变为CW波束,所以降低了被敌方电子支援措施探测的可能性。
  舰首巨大的声呐罩里装的是曾在“飞鸟”号试验舰上搭载、测试的OQS-XX声呐,罩内前部是圆柱形声呐阵列,它的后面是平面阵列,由于在技术上实现了低频化,所以探测距离比原来的声呐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在浅海水域使用的性能也有所提升。该型声呐与声呐浮标、反潜情报处理装置组合使用,构成了新的舰载声呐系统OQQ-21。
  在论证初期,16DDH驱逐舰就被要求加强与新军事革命相适应的C4I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在岛式建筑和飞行甲板等部分装备的各种卫星通信装置。另外,还有美国海军标配的16号战术数据链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C4I系统,即MOF系统的海上终端。
  上述传感器和C4I系统与舰上的控制系统(如动力、导航系统等)、作战指挥系统(如战术情报处理装置等)通过舰内综合网络相连接,各种信号处理也实现了标准化。
  综合点评
  在设计理念方面,首先,该舰与榛名级不同的是,它要作为远洋反潜作战编队的旗舰。过去日本海自的作战构想是依托三个海峡封锁苏联的潜艇,将其围堵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以内,等待美国海军的舰队前来歼灭之。但是,将来与中国海军作战,海峡封锁战术派不上用场,在广阔的海洋上遂行反潜作战,仅靠8舰和8架直升机难免力不从心,所以必须增加载机数量,就其排水量而言,该舰至少可以搭载16架直升机,覆盖的海域范围将增加数倍。
  一舰多能是16DDH的第二大特点,平时它是反潜作战编队的旗舰,搭载反潜直升机,必要时它可搭载MH-53E或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担负水雷战任务。它搭载的SH-60K直升机可挂载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任务。而且,不能排除日后引进美国海军的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增强编队的制空能力。在需要完成救援任务时,它又是一个各项功能完备的海上指挥部。舰上还装有对付恐怖袭击的武器。
  舰形设计独特是16DDH的第三大特点。如前所述,该舰独到之处是打破了以往驱逐舰和直升机航母的界限。它装备的武器都是一流的,如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配备“改进型海麻雀”、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同时,它又有现代航母的直通式甲板,具备很强的运用航空装备的能力,舰上设有飞行控制室、飞机升降机和武器升降机,并配备了牵引装置、消防车、自行吊车、高空作业车、叉式起重车等设备,以保障航空作战的顺利完成。
  从装备技术来看,该舰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首先,在隐身设计方面,较现役舰艇有较大进步,如隐身桅杆、小艇和鱼雷发射装置布置在舰体内并用折叠门遮蔽,不但保持了舰外形的整洁,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其次,采用新装备提高作战能力,如新装备了FCS-3火控系统和“改进型海麻雀”导弹组合、97式鱼雷和HOS-303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组合、航空控制室和SH-60K直升机等,增强了防空和反潜能力。三是加强了信息作战能力,如宽带卫星通信装备、新型舰首声呐、ORQ-1C直升机数据链、OPS-20C对海雷达、OQQ-21声呐系统等。
  四是为日后增加新装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MCH-101扫雷直升机和无人机上舰。
  在作战运用方面,该舰服役后将使日本海自的作战海域进一步向远洋扩展,作战使用更加灵活,可遂行的作战任务也越来越多。海上编队样式或许也将会随着该级舰的服役而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将来从美国引进F-35B装备该舰后,它将成为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而且其作战能力也是不容低估的,因为F- 35B的作战能力远胜于日本航空自卫队现在装备的F-15战斗机。
  16DDH的舰型、武器系统、网络系统等软硬件还有许多未被公开,不过,该舰再有半年时间将开工建造,它的真实面目不久便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3-1 13:0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F-35/STOVL不能实现垂直起飞,这类似于me262起飞时期需要极力保护的特征。日本16DDH航母以此为载机,是具有不可靠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8-30 05:55 , Processed in 0.0240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