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122|回复: 6

捷克中古史

 关闭 [复制链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6-3 1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捷克中古史
  
捷克 捷克地区的早期国家 .   
捷克 封建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发展   
捷克 德国殖民 .   
捷克 14世纪的经济繁荣
捷克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捷克 胡司的宗教改革   
捷克 胡司战争
捷克 捷克地区的早期国家 

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居住在易北河上游一带。公元5—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解体,开始了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捷克各部落在反对阿瓦尔人的斗争中,逐渐联合起来,公元623年左右形成以萨莫大公为首的公国,史称萨莫公国(623—658年)。萨莫大公率领族人不但打败了阿瓦尔人的进攻,而且还击败了法兰克人的入侵。但是,萨莫公国的基础并不巩固,公元658年,随着萨莫大公死后,公国亦即瓦解。

  9世纪初,以莫伊米尔公(830—846年)为首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家(830—906年),都于维利格勒,版图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等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时期的西斯拉夫人已较为广泛地使用铁器,手工业和商业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莫伊米尔的强大使邻国东法兰克王国感到不安。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干涉大摩拉维亚的内政,推翻了莫伊米尔的统治,让莫伊米尔的侄子罗斯提斯拉夫(846—870年)继位。与此同时,德国人不断对斯拉夫人的领土进行扩张,曾一度占领了整个摩拉维亚。德国人推行歧视斯拉夫人的政策,强迫当地居民信奉西方基督教,并用拉丁语作礼拜。这些自然引起大摩拉维亚人的不满。罗斯提斯拉夫想乘机摆脱德国人的控制,于是请求拜占廷派教士来大摩拉维亚布道。

  863年,拜占廷派遣以西里尔和美多德兄弟为首的布教团前往大摩拉维亚。他们通晓斯拉夫语言,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并将圣经翻译成斯拉夫文。他们还用斯拉夫语传教,作礼拜。他们培养斯拉夫人出身的教士,使大摩拉维亚教会逐渐摆脱德国人的控制而独立。西里尔和美多德兄弟的传教活动得到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支持,却遭到德国教会的仇视。870年,在德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斯维亚托波尔克(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侄子)推翻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统治,夺取政权(870—894年)。斯维亚托波尔克最初得到德国封建主的扶植,但是,不久德国封建主对他表示怀疑,将其逮捕,改由德意志伯爵暂行管理大摩拉维亚,对当地居民进行高压统治,大肆迫害拜占廷的传教士,美多德被捕下狱(西里尔于869年死),遭到严刑拷打。德国封建主的暴行遭到大摩拉维亚人民的强烈反抗。871年底,爆发了由斯拉伏米尔神甫领导的起义,给德国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了镇压起义,德国统治者释放了斯维亚托波尔克,想借其手扑灭人民反抗的烈火。但是,斯维亚托波尔克并未遵照德国封建主的意图行事,而是倒向起义者方面,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德国军队。经过战斗,斯维亚托波尔克重新恢复政权,下令从狱中释放美多德。美多德于885年去世。他死后,拜占廷的传教士在摩拉维亚受到排斥,最后被驱逐出境,德国传教士的势力在大摩拉维亚又占居上风。 o 54'X   
;Y@MqP|   
F72hkMp5   
  9世纪末,大摩拉维亚统治者内讧频繁,国家分裂,最后形成两大政治联盟:一是以兹里察公斯拉夫尼可夫家族为首,中心在里比茨城;一是以捷克公普舍美斯家族为首,中心在布拉格。双方不断进行战争。906年,匈牙利人乘大摩拉维亚内讧之机,大举进犯,将其灭掉。此后,捷克从大摩拉维亚分离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国家。
[
  996年,捷克公依靠教会的支持,打败对手,统一了捷克各部,建立起普舍美斯王朝(996—1306年)。

捷克 封建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发展
捷克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大摩拉维亚时期,发展于10世纪,基本完成于12世纪末。

  10世纪,在波列斯拉夫一世(935—967年)统治时期推行采邑制,受封的亲兵获得大量的土地,成为封建贵族,同时,教会也被赐予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这个时期广大农民农奴化,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11—12世纪,捷克原有的奴隶——阿特洛克被分给份地,他们的地位有所上升,融合在农奴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2世纪,捷克的封建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称为“潘”,由大封建贵族构成;下层称为“骑士”,由中、小封建贵族构成。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之后,捷克的生产力有明显的进步。11—13世纪是捷克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三田制逐步推广,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手工业方面,农村家庭麻纺业和毛纺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其他手工业行业也兴盛起来。

  采矿业和冶金业方面,捷克的采矿业发展较早,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捷克采矿业以采银业为主,同时还开采铁、铅、锡、金等。12—13世纪,银矿的开采发展迅速,捷克的白银产量占欧洲的首位,特西勃尔、古登堡等地都成为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脱离了农业而独立,从而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特别是在矿区,不断有新建城市出现。当时捷克的著名大城市有布拉格、比尔森、埃格尔、阿斯特拉瓦等。
  
  城市兴起之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较快,促进了捷克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布拉格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捷克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与匈牙利、威尼斯、俄罗斯以及西欧都有贸易往来。外国商人在捷克享有贸易特权。

捷克 德国殖民
捷克在历史上曾长期附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11—12世纪,捷克的统治者为争夺政权发生内战,战争结果弗拉提斯拉夫王公获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请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他的政权。这给德国封建主干涉捷克造成可乘之机。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年)国王称号,但王位不得世袭。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为了酬谢捷克公爵帮助德国远征意大利,准予捷克王位世袭。13世纪,捷克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侯之一。
  
  德国封建主对捷克的土地和矿藏垂涎已久。从12世纪起,德国开始大规模地向捷克移民。大批德国人像“蝗虫”一样成群结队地涌入捷克。首先移来的是德国的高级教士,他们大肆掠夺捷克的土地,几乎霸占了捷克全国一半的耕地。这些德国人还控制捷克的教会和修道院,窃取了许多重要教职,例如,主教、修道院院长等。德国人把持的教会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还从德国招来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捷克的土地,奴役捷克农民。

  德国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步德国高级教士之后尘,大量涌入捷克。他们建立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沿用自己的法律。许多德国的商人变成了捷克的城市贵族。
  
  德国殖民对捷克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德国教俗封建主为主体的特殊社会集团,控制着捷克经济、政治命脉。这个集团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享受种种政治特权;一方面,捷克贵族逐渐日耳曼化。他们接受德国人的影响,抛弃本国语言而改用德语,竭力模仿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穿着打扮,并以与德国贵族攀亲为荣。捷克国王的日耳曼化尤其为甚,例如,13世纪的捷克国王瓦茨拉夫一世只讲德语,并用德国语言写作诗文。

捷克 14世纪的经济繁荣

14世纪初,捷克开始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1310—1437年)。捷克经济在14世纪获得很大的发展,其中采矿业尤为突出,白银的产量高达每年10万马克。新开采的库特纳山银矿收益丰厚。此间,冶铁业也获得很大的发展,铁制耕犁以及镰刀、铁斧等被广泛使用。

  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到14世纪末,捷克大约有100座城市,手工业行业多达200多种。首都布拉格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期,捷克的呢绒纺织业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大作坊,捷克生产的呢绒在欧洲享有盛誉。

捷克 胡司的宗教改革
  
领导捷克人民反教会斗争的领袖是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和伟大的爱国者约翰·胡司(约1371—1415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8: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司出生于捷克南部的胡西尼茨村的一个贫农家中。少年时代学习勤奋,顺利通过初等教育,然后,进入布拉格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394年,大学毕业。1396年获得硕士学位,1398年在布拉格大学任教,并成为该校的正式教授。由于胡司学识渊博,待人诚恳,1401年被选为布拉格大学文学院院长,翌年,又当选为该校校长。

  胡司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亲身经历了民族和阶级压迫的痛苦,耳闻目睹了德国贵族的种种劣迹,这些都激励着他要把捷克人民从灾难中解脱出来。胡司大学毕业之后,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活动之中。1400年被任命为神甫。从1402年起,他又在布拉格的伯利恒教堂向人民大众传教。

  胡司在他的传教活动中,对天主教会的贪婪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你们看那些道貌岸然的教士们整天高喊守贫、苦修,可是,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盘算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甚至藏在穷老太婆身上的最后一个铜币,都被无耻的神甫搜刮出来,如果不花在忏悔上,就花在弥撒上,不花在弥撒上,就花在圣徒遗物上,不花在遗物上,就花在赎罪上,不花在赎罪上,就花在祈祷上,不花在祈祷上,就花在埋葬上,难道不能说神甫比强盗还狡猾、还凶恶吗?”

  胡司在传教中,还对高级教士的腐化堕落进行无情的揭露。他向人们讲述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教会丑闻。一天,一个神甫向天主发完愿之后,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有夫之妇拖到祭台上,大干伤风败俗之事。


  胡司的布道击中了教会的要害,使广大捷克民众无不对教会的腐败恨之入骨。在胡司的宣传鼓动下,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在捷克蓬勃兴起。随着运动的发展,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也日臻成熟。胡司借鉴了英国约翰·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张没收教产,收归国有。

  胡司认为教会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教会拥有大量的地产,这是一切腐败之根源。胡司指出只有没收教产归国有,僧侣们的贪婪、放荡才能根除。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夺去狗吃的骨头,狗就不会再咬;剥夺教堂的财产,就找不到教堂里的神甫。”

  第二,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否认教皇具有最高权威。


  胡司认为教权应服从世俗政权,教皇的权威应给予蔑视。胡司痛斥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可耻行径,称罗马教皇是“基督之敌”,号召人们用武力来反抗教皇。在胡司的影响下,1412年6月,捷克民众在布拉格街头举行反教皇的游行示威。在游行时,一个娼妓扮演教皇,免费分发“赎罪券”,使人们捧腹大笑,拍手称快。捷克当局对这次游行万分恐惧,进行了血腥的镇压,3名参加化装游行的年轻帮工被处死。

  第三,主张取消教会的特权,建立廉价教会。

  胡司在吸取前人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的教徒应该一律平等的思想,并且极力主张取消教会的特权。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特权之一是在举行圣餐礼时,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权使用圣杯领取象征基督血的葡萄酒,而一般信徒无使用圣杯的特权。胡司对教会的这种特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受到广大信徒的热烈拥护。后来,在胡司战争中,形成了圣杯派,主张在领圣餐时,一般教徒与主礼僧侣同样享有使用圣杯的权利。


  第四,主张圣经享有最高的权威,是教义的唯一源泉。

  胡司认为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凡是在圣经里找不到的信条都应给予否定,如果主教和领主违反了圣经,那么,臣民就没有执行他们命令的义务。胡司还认为每个信徒都有权按照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来决定信仰。胡司的这一观点,比他前辈的宗教改革家们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第五,主张用本国语言作礼拜。

  胡司认为捷克的教徒在作礼拜时,应使用本国语言——捷克语。胡司字斟句酌地校订了捷文译本《圣经》,对捷克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反映了捷克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意愿,得到广大民众的崇敬和信仰。从根本上来说,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是代表市民阶级利益的。

  胡司不但是宗教改革家,而且还是伟大的爱国者。当外敌入侵时,胡司号召捷克人民奋起保卫祖国,他说:“狗都知道保护自己的洞穴,别的狗想赶走它的时候,就会同它作斗争……德国人压迫我们,而我们却默不作声!”胡司痛斥那些卖国求荣者,认为他们比“狗和蛇还卑鄙。”胡司主张捷克人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认为德国人在捷克土地上的优越地位是同神学教义相抵触的。胡司把爱国主义的宣传与揭露天主教会的黑暗结合起来,受到捷克民众的热烈欢迎。胡司的威望与日俱增。

  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激起了罗马教廷和德国高级教士的仇恨。1411年,胡司被革除教籍,第二年又被逐出布拉格。胡司离开布拉格之后,到捷克南部农村继续从事宗教改革活动,向广大贫苦农民布道,讲述封建主是如何吮吸农民的血汗,号召农民站起来,和一切违反圣经和宗教真理的行为作斗争。胡司利用农村的安静环境,完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宗教著作,其中包括《布道录》、《论买卖宗教职位》等。

  教皇对胡司的“异端”宣传十分恐惧,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1414年,全欧宗教大会在康斯坦茨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通过所谓的“信仰案”,即树立教徒对天主教的绝对信仰,保卫天主教学说免遭所谓异端学说的侵害。当时,胡司的宗教改革学说被教会视为最大的“异端”。宗教大会传唤胡司出席会议,胡司深知赴会凶多吉少,但是,为了在全欧的宗教大会上捍卫自己的学说,公开证明真理的伟大,胡司还是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决定出席会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为了诱骗胡司赴会,诈称要保护胡司的人身安全,还虚伪地向胡司颁发了“安全保护证书。”1414年11月3日,胡司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来到大会的会址。宗教大会要求胡司无条件地放弃自己的学说,但是,遭到胡司的严词拒绝。胡司被投入阴暗潮湿的地窖牢房中,并且多次受到严厉的审讯。胡司在法庭上坚持自己的宗教观点,毫不动摇。他说:“如果由于我的软弱而动摇了人民的信念,那我还有脸面去见苍天,去见千千万万的人民呢?”

  1415年7月6日,宗教会议宣判胡司为异端分子,处以火刑。同日,胡司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城市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地租随之流行。从14世纪开始,捷克对外输出农产品。

  14世纪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捷克王权的加强。国王从采矿业和其他方面取得丰厚收益,成为当时欧洲有名的富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捷克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不断提高,1347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1347—1378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四世。他在捷克大力推行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在他统治期间,布拉格城市特权受到保护,国内市集贸易进一步繁荣。

捷克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封建主享受奢侈生活的欲望。为了攫取更多的货币,他们加紧对城乡人民的盘剥,尤其是移居捷克的德国封建主更是横征暴敛,十分贪婪。14世纪时捷克的德国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的加重,使得捷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在农村,封建主采取所谓“赎买法”来榨取农民的金钱。所谓的“赎买法”是要求农民一次性地交纳大笔现金,以赎买保有土地的继承权,但是,实际上封建主很少履行承诺,农民的土地继承权根本得不到保证。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也使得许多骑士日益走向衰落,他们生活拮据,被迫出卖自己的领地,每况愈下。

  在城市,由德国移民构成的城市贵族控制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他们与捷克贵族勾结起来,对城市中的中、下层居民进行敲诈勒索,激起城市广大居民的严重不满。市民阶级对城市贵族的富有和特权极为嫉恨,总想有朝一日能取而代之;城市平民既痛恨城市贵族的专权又不满市民阶级的盘剥,尤其憎恨移入捷克的德国城市贵族的压榨,因而,城市平民的仇恨具有阶级和民族的双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4—15世纪,天主教会是捷克人民的主要反抗目标。天主教会是捷克国内的最大封建主,霸占了全国一半左右的耕地。高级教士不但占有大量的地产,而且还占有城市。例如,布拉格大主教就占有900个村庄和14座城市。

  捷克教会的上层大都由德国移民构成。这些德国“精神贵族”对捷克广大人民巧取豪夺,将各种赋役重担压在捷克人民身上,使捷克人民生活悲惨,城市中的赤贫者竟占城市人口的一半左右。

  14世纪末,查理一世推行与教皇联盟的政策,使教皇可以通过捷克教会对捷克人民大肆搜刮,以此来弥补因百年战争使罗马教廷在英、法两国所遭受的税收损失。

  天主教会敲骨吸髓般的剥削,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天主教会已成为众矢之的,一场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正在成熟。

捷克 胡司战争
  
胡司殉道的消息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怒,捷克各阶层群众严厉谴责教会的暴行,人们自发地举行暴动,驱逐德国高级教士,拒绝交纳什一税,捣毁教堂,痛打教士。捷克的反天主教会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在1419年7月形成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因为起义者以胡司宗教改革思想为旗帜,以胡司党人为领袖,故名“胡司战争”(1419—1434年)。

  胡司战争爆发的基本原因是捷克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德国高级教士所控制的天主教会。教会的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引起了捷克各阶层人士的普遍不满,因而起义者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教会,要求捷克摆脱德国人的控制。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反抗外族压迫的民族解放性质。

  胡司战争以“掷出窗外事件”作为开端。这一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捷克国王向天主教会讨好,企图召回被捷克人民逐出布拉格的天主教神甫,并由他们取代由人民推选出的胡司派教士,更有甚者,国王还罢免了一些城市议会的议员,任命天主教的教士取而代之。国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布拉格市民的极大义愤。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的平民成群结队地涌上街头,聆听胡司派教士约翰·哲里夫斯基的讲道,他慷慨激昂地向信徒们布道,号召捷克人民对上帝的敌人进行武装斗争,所谓的上帝敌人就是吸吮捷克人民鲜血的剥削者。布道完毕,当哲里夫斯基在信徒的簇拥下经过市政厅大厦时,躲在大厦中的某些市议会的议员公开向游行群众挑衅,抛出一块石头,正好击碎哲里夫斯基手中的圣杯。这个挑衅行为,激起胡司派信徒的极大愤恨,他们冲进大厦,将8名市议员从窗口掷了出去,街上人山人海,刀枪如林,群情激愤。

  这一“掷出窗外事件”成了起义的信号,布拉格全城顿时敲响警钟,起义者手持武器,冲进教堂,鞭打神甫,夺取政权,一场起义的烈火在首都布拉格熊熊燃起。布拉格的起义烈火很快燃遍整个捷克,一场轰轰烈烈的“胡司战争”揭开了序幕。

  战争中,起义军形成两大派别:一派是塔波尔派,因起义者的根据地设在塔波尔山。这一派主要由农民、手工业者、矿工和城市平民组成。他们要求取消教会的各种特权,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建立人民掌权的共和国。他们还把自己的财产放到街上的大木桶里,共同享用。从这一派分化出来的毕卡特派更为激进,要求彻底废除私有制,取消国家,建立没有任何等级的自由的教会公社。塔波尔派为起义军的左派。另一派为圣杯派,因主张俗人也和教士一样享有用圣杯领取圣餐的权利,故名。这一派主要由城市中产阶级和农村中、小封建主构成,他们主张没收德国高级教士控制的教会财产,据为已有;限制大封建主的专横;摆脱德国对捷克的控制,使捷克获得独立;建立捷克的民族教会,以取代德国人把持的天主教教会;实行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圣杯派为起义军的右派。

  塔波尔派和圣杯派的阶级利益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摆脱德国的束缚,争取民族独立。共同的民族利益将这两派团结在胡司宗教改革的思想旗帜下,形成有条件的、暂时的联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甲飞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8: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司战争爆发后,捷克国王西司拉斯四世(1378—1419年)因惊吓而亡。他无嗣,按规定王位应让给他的兄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但是,捷克人民憎恨这个屠杀胡司的刽子手,所以,他不敢去捷克即位,而是任命守寡的捷克王后索菲亚为捷王。

  捷克起义的峰火波及邻国,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都不程度地爆发了由胡司信徒领导的起义,这已危及到罗马教廷的统治。教皇马丁五世和德皇西吉斯蒙勾结起来,组成十字军对捷克起义军进行“讨伐”。十字军主要由德国封建主构成,其他一些国家怀有野心的骑士也参加到这一行列之中。

  1420年,西吉斯蒙率10万大军直扑捷克,妄图一举攻陷布拉格,但是,在布拉格郊区的维特科夫山遭到捷克起义军的顽强抵抗。十字军受到重创,被迫撤兵。第一次十字军“讨伐”以失败而告终。

  起义军的著名军事统帅是约翰·杰式卡(约1376—1424年)。他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破落骑士家庭,年轻时服过军役,英勇善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受胡司思想影响很深,是胡司学说的忠实信徒。他率领起义军于1421年和1422年又击退了十字军第二次和第三次“讨伐”。他在战争中制定了符合农民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其中大车战便是突出一例。这种战术的具体作法是将一辆辆普通的木制大车用锁链连结起来,车上载有若干数量的弹药和轻便野战炮,并且安装遮棚用作战士的掩体。作战时,大车队迅速摆成圆阵,步兵和炮兵隐蔽在大车阵圈内向敌人射击。这种战术是对付封建骑兵十分有效的方法,使敌人闻风丧胆。

  1424年10月,杰式卡死于瘟疫。塔波尔军由大普罗可普和小普罗可普指挥。他们率领起义军于1427年和1431年分别击败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进攻,并率军攻入奥地利、匈牙利和萨克森等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起义军的内部分裂日趋明显。圣杯派已夺取天主教会的教产,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尽早结束进行了10多年的战争。圣杯派开始谋求与敌人谈判,相互勾结,伺机消灭塔波尔派。1433年,教皇和德国封建主与圣杯派秘密谈判并达成协议:允许俗人用圣杯领圣餐,已没收的教产可不归还。

  1434年,圣杯派在天主教会和德国封建主的支持下,在里旁与塔波尔派进行会战。圣杯派方面拥有2万多步兵,几千名骑兵和600辆大车。塔波尔派拥有1万多步兵,800多名骑兵和360辆大车。双方进行了殊死的决战,但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塔波尔军内部出现叛徒,结果惨败,大、小普罗可普阵亡,1万多塔波尔伤员被屠杀。至此,大规模的捷克农民战争失败了,不过,塔波尔城的斗争一直坚持到1452年。

  胡司战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欧洲首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罗马教廷的民族起义,给天主教会和德国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政治的独立性。

  胡司战争期间,塔波尔派的思想传到捷克的邻国,促使这些国家在15—16世纪掀起反封建斗争的高潮。而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对16世纪的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06: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编辑,暂时关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6:31 , Processed in 0.0223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