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永远奋斗

英国人是这样损法国军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6 16: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9-4-14 22:47 发表
问:看到过十万白人军队做有色人种的俘虏么?
答:那一定是英国陆军在新加坡。

请查下战斗序列。在英18师在基本败局以定到来前,所谓白人军队主力是澳军的二流部队第8师,英国陆军不过屈指可数的几个营(印3军和要塞守卫部队里)。后到的英18师也是个菜鸟师,查下诺福克,萨福克那些编号4、5、6营来历就知道了。而且怎么凑也不到10万(加上18师),到不到5万都是问题。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laya_Comm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8: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澳军虽在北非和西欧表现非常优秀,但在新加坡却是开小差的模范部队。

关于亚洲第一要塞的丑闻,威尔士亲王号在入援后,军官登上新加坡发现很多弊端,尤其是要塞指挥团队的混乱,海军的两只军舰本来是为了提升士气的,但是在缺乏必要作战条件时最后以大部分战死为英国尽职,也算悲剧了。

关于新加坡要塞的问题,有一批资料已经出来了,国内比较客观的如下:


“新加坡沦陷是亚洲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前,英国报章 把新加坡形容为“坚不可摧的堡垒”。许多人都上了英政府目中无人 的吹嘘的当,以为它能坚决应付远东可能爆发的任何战争,使大英帝 国的江山稳如泰山。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新加坡转眼便落入日 军手中,对英国的作战努力以至整个大英帝国,不啻是一记沉重的打 击。连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 重的灾难,也是规模最大的投降”。
  
  1993年初,在战争结束48年之后,许多重要的有关官方文件在英 国公开。尽管还有许多档案仍然“保留在有关部门里”,不让人查阅 ,学者们却能从这批文件上挖掘出一些前此不为人知的材料,失陷过 程的真相逐渐显现。其中一位是英国学者彼得·埃尔菲克(Peter Elphick)。
  
  埃尔菲克当过商船船长,在南中国海度过多年航诲生涯,其后担 任过中东多国政府和多家商业机构的海港专家,也成为多项由世界银 行提供资金的计划的顾问。近年来他开始研究与航海和军事课题有关 的历史。1995年,他在研究新近解禁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撰写 了《新加坡:攻得破的堡垒——对欺骗、不和与临阵脱逃的研究》( Singapore:The Pregnable fortress--A study in Deception, Discord and Desertion)一书,揭露英国和澳洲官方战争史的掩盖真 相,包括避免提及大批澳洲军和印度军临阵脱逃的历史事实。
  
  在书中的《前言》里,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详细列出具体证据, 披露英澳两国撰写官方战争史有关部分的主要历史学者,曾经就准备 如何提出哪些“事实”达成了协议,其中的英国历史学者曾私下向人 透露,他受到官方掣肘。
  
  作者写道,在邱吉尔由1951年开始重新当上英国首相这段时期, 英澳两国的官方历史学者正忙着撰写两国历史中有关马来亚战役的内 容。如今英国档案馆公开的内阁档案,就包括了记录英国当年所作所 为的许多信件和内部备忘录。研究这些资料给人的印象是:两国的历 史学者固然想用记实材料把实际情况准确地记述下来,可也同样有兴 趣就两国历史里应提出哪些“事实”取得共识。
  
  负责撰写马来亚战役的英国历史学者,是伍德伯恩·柯比少将( Major-General S. Woodburn Kirby)。1953年他访问澳洲,逗留了 很久,访问目的表明是为了在这方面同澳洲取得共识。他和澳洲撰写 同一部分内容的主要历史学者莱昂内·威格莫尔(Lionel Wigmore) 一起,同许多澳洲官员和一名英国准将面谈。那位准将参加过马来亚 战役,当时居留在澳洲。这次到澳洲的访问,使柯比不但获得了许多 新资料,双方还就如何撰写达成了协议。
  
  英澳官方掩盖重要事实
  
  柯比回国时带了一份文件,内容披露战役期间出现了临阵脱逃的 开小差现象;这个现象对当年战局起了至大作用,使日军攻占新加坡 的时间大为缩短。但是,到头来英澳两国的官方战争史都掩盖了这点 。其实,英国档案馆早些时候便藏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到1993年才 对外公开)。柯比一伙人要不是看不到这些档案,便是奉命不得利用 。无论如何,对于新加坡失陷的史实,这是许多掩盖真相的做法之一 。
  
  埃尔菲克也指出,1956年,澳洲驻马来亚部队的参谋长赛尔上校 (Colonel J.H. Thyer)曾写信给白思华,提到英澳两国的官方战争 史即将面世一事。他写道:“公众的兴趣只会局限于参加过战役的人 和军事史学者,我对此有把握。因此,轻描淡写(watering down) 和其他修改并不叫人担心。有洞察力的人会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隐含的 意思。”
  
  在《前言》里,埃尔菲克援引了一度担任过新加坡总工程师的伊 凡·西姆森准将(Brigadier Ivan Simson)的一封信的内容。这 封信是写给当过马来亚高级文官的布赖扬(H.P.Bryon)的,信中透 露柯比告诉过他,英国内阁委任他写官方历史是有条件的。
  
  西姆森在信中写道:“我从柯比的谈话中了解到,内阁委任他写 官方历史的权限是:不能作出可能损害领袖名声的批评。根据这样的 条件,怎么能写‘历史’呢?”
  
  他接着说:“为何官方要掩盖真相?这样做几乎总是不愉快的事 ,不过是不愿面对真相吧了——连邱吉尔也没有设立调查庭……你知 道,事情的真相是可怕的,(依我看来)它显示领袖们公正不阿的水 平正在下降。”
  
  埃尔菲克也提到1970年8月间英国的一场争论。当时伦敦的《每 日电讯报》刊登了一些来函,讨论官方战争史里提到的一些“事实” ,是否准确无讹。写信的多位历史学者之一的罗伯茨准将( Brigadier M.R. Roberts)为自己辩护道,有人认为他和他的同事 被迫保持缄默,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但埃尔菲克指出,罗伯茨并非 负责撰写远东卷的成员。1968年去世的柯比肯定受到了一些约束。
  
  对英澳官方战争史上讳莫如深的“开小差”课题,书中有很详细 的讨论,并且列为“第13章——不光彩的事”的内容。作者说,有关 在新加坡战役中军人临阵脱逃的记载之多,几乎可以用来写成另一本 著作。
  
  多数官兵士气低落到极点
  
  他把当年的逃兵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在2月15日晚上新加坡 守军投降前逃离岛上的官兵,从敌人后方逃出,或者是获准撤走的人 不在此例。许多官兵在守军正式投降前便登上轮船或舢舨,逃到苏门 答腊和爪哇,最后还是成为日军俘虏。这些人仍然列为临阵脱逃。
  
  第二类包括离开前线,不打算回去的官兵,也包括最初是临阵脱 逃,过后拒绝重返前线的人。这类人比第一类人数多得多。
  
  他说,情形很清楚,到2月10日,参加战斗的多数官兵士气已低 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击证人的报告显示,澳洲军开小差的很多, 其中一些逃离前线时惊慌失措。东西部防区,一些印度军和英军也在 混乱中离开了部队。战役末期这方面的报告更多,主要是针对澳洲军 。
  
  获准撤离的英国军官所作的逃兵报告,最重要的是马来亚司令部 的高级军官、白思华的一级参谋菲利普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H.C. Phillips)所写的。他在报告中说,2月8日晚上,当日军发动 越过柔佛海峡的进攻,“澳洲军实际上并未抵抗或开枪。而当天早上 (按:当时日军开始进攻前的炮轰),据报告澳洲军各个营只剩下 200名低级官兵,其余已逃到新加坡市区。澳洲巡罗队正尽快围捕他 们,送到收容中心,他们又从那里逃走。”
  
  作者说,由于一个营通常有1200人,这就等于说在2月8日早上, 至少有些澳洲部队的官兵超过80%成员不在前线,而日军就在当天晚 上进犯新加坡岛。
  
  白思华一直不愿意投降
  
  菲利普斯还特别提到一个荒谬的小事件。2月8日早上日军炮轰澳 洲军阵地期间,指挥澳洲第27旅的马克斯韦尔准将(Brigadier D.S. Maxwell)竟然到司令部见白思华,主张向日军投降。他告诉白思华 :“在平民生活里,我是个医生。病人一条手臂情况很坏,我会把它 切掉;但如果全身情况都不行,动什么手术也救不了,他就非死不可 。新加坡眼下的局势正是如此——打下去延长它的性命是徒劳的。” 结果被白思华轰走。
  
  获准撤离的另一位白思华的参谋,是苏格兰卫队的阿什摩尔中校 (Lieutenant-Colonel B.H. Ashmore)。他抵达印度时在报告里写 道:“2月10日和11日,西部防区发生激战。澳洲帝国部队这时肯定 已溃不成军,通向西部防区的公路上到处是澳洲军,士气低落的程度 不一。这些人为了找酒喝,抢劫了不少私人住宅,包括我的住宅。码 头到处都是澳洲军,不少人过后终于逃离了新加坡。‘溃不成军’原 因何在难以理解,因为在柔佛州和金马士战役中,澳军打得非常出色,但总之是出了问题。我认为这是由于缺乏纪律。军纪松弛的话, 很容易就会惊慌失措。”
  
  新加坡当时共有1万8500名澳洲官兵,其中6个步兵团、两个机关 枪团和前线支援战斗人员,至少占了1万2500名。据作者估计,逃兵 多达8000名以上(其中3000名通过苏门答腊逃到了爪哇、锡兰和印度 )。如果不算印度军,澳洲军在新加坡的共和联邦部队里占了80%。 由此推算,不包括印军在内的共和联邦军队的逃兵多达1万名以上。
  
  印军方面,根据有关资料,最严重的开小差事件发生在第2110俾 路支步兵团。在2月14日守军正式投降的前一天,退守到巴耶里以 南的这个兵团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营的大约600人全部阵前脱逃,投 向了敌方。他们显然是受到“印度独立联盟”的煽动。如果再加上其 他叛变投向日方的印军,新加坡战役的逃兵总数估计超过了12000 名。难怪作者在书中慨叹,新加坡守军临阵脱逃的规模之大,是“英 军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如果不算1917年俄国沙皇军队叛逃事件,其 严重程度可说是在世界史上高居第一位。而1917年俄军在德国前线投 向布尔什维克一方,情况却是特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8: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二战的日军挺厉害的,打破了英国对亚洲百年的统治,亚洲第一个打败白人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Z舰队,颇有独木难支的悲剧,有些场景感人程度不亚于北洋定镇被击沉前的角色。日军为了击沉这两只舰用了87架飞机,结果被击落击伤30架,阵亡21人。

Z舰队战死军官47名,下士官和水兵793名,(全部军官179名,下士官水兵2742),可算人人为英国尽忠了。反击号舰长获救,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战死,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送走了官兵以后和威尔斯亲王号共存亡。

可想而知,在使用战列舰对抗航空兵的作战里,这个战绩的含金量。

关于反击号沉没时,当时CBS有一篇广播:

“反击号的告别”

 



西塞尔.布朗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广播


当时,我在反击号巡洋舰上,后来同几百名舰员一道死里逃生。海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油,我在这层油中游水逃生的时候,看到威尔士亲王号象一匹疲惫不堪的战马,侧身躺在海水里苟延残喘。从十一时十五分到十二时三十一分,日本飞机轮番轰炸这两艘军舰。在此期间,我不时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直到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通过舰上的通讯系统高声下达命令:“全舰人员准备弃舰!愿上帝保佑你们!”
    我是从反击号下沉时翘起的那一边跳水的,那里离水面大约二十英尺。我把自己的停表按在十二时三十五分三十秒的位置上。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是在一场组织得完美无缺、异常大胆的空袭和鱼雷攻击中被击沉的。九架日本飞机在明媚的阳光下看起来一清二楚, 当它们 排成一条线在一千英尺的空中径直朝着我们飞过来的时候,我正站在反击号前甲板上,日本飞机朝着我们一头俯冲下来,而我们的高射炮则立即开火回击。
    就在第一批飞机即将撤离的时候,一枚炸弹落在离反击号很近的海面上,掀起来的水柱,把我的全身都打湿了。与此同时,另一枚炸弹穿透舰载飞机的弹射甲板,在甲板下面的机库里爆炸了,这样,我们的飞机便无法起飞了。十一时二十六分,舰体下部燃起了熊熊烈火,人们拼命控制这大火蔓延。枪炮兵在不停地射击,同时不停地开玩笑。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是烟囱,它被炸开了两个大洞。
    日本鬼子的飞机轮番轰炸,每一架飞机都投下了三枚炸弹,这样,第一批敌机一共投了二十七枚炸弹。威尔士亲王号在半英里之外的地方,周围还有几艘驱逐舰,它们的枪炮都在一古脑儿地往天上射击,喷射着刺目的火焰。十一时四十分,威尔士亲王号看来被击中负伤了。她的速度显然放慢了。舰上通讯系统传来了命令:“全舰人员参战,实施弹幕射击!”
    于是,反击号上的所有枪炮都开了火。为了免于遭到鱼雷攻击,这条军舰不时猛烈转弯、急停。鬼子飞机飞得很低,一架接着一架轮番俯冲。反击号上炮声隆隆,高射武器在呼呼地射击着,在这枪炮声中,我们不时看到这样的信号:“我们这里有人落水!”
    又有两架鬼子飞机飞过来了,紧接着,更多的飞机来了。我数了数,共九架。这次来的是鱼雷轰炸机,在离我们一英里半到二英里处的空中盘旋。十一时四十五分—现在,更多的轰炸机飞过来了,但它们只在空中一千英尺处盘旋,象老鹰似的。炮声震耳欲聋,无烟火药的气味令人窒息,炸弹的爆炸声简直能撕裂耳膜,海面上激起的水柱没头没脸的泼在人们身上。我身边的一位军官叫道:“瞧,鱼雷过来了!”
    一架日本鱼雷轰炸机直截了当地朝着我们俯冲了过来,飞行高度离水面不过二百码。十一时四十八分,它在距我舰五百英尺处丢下一枚鱼雷、接着来了一个侧身飞,于是,它的侧翼统统暴露在我们的炮口下。这架飞机没有来得及飞开,就以优雅的姿势,一头向海里栽了下去。原来它被击中了,它的身上烈焰滚滚,在海面上炸出一个桔红色的大水柱,撕开了蔚兰色的天空和大海。为了把反击号击沉,其他敌机也都进行这种近于自杀行为的低空俯冲。
    敌机飞得很低,从下面看,连飞行员的身影都能看到,这种勇气,令人吃惊。十二时零一分,又一批鱼雷攻击机飞过来了,这时,除了十四英寸主炮外,舰上的火器全都开了火。站在我身边的信号官把坦南特舰长的话发给威尔士亲王号:“我舰在敌机第二轮攻击中规避了全部鱼雷。”目睹荧光弹向敌机飞去,那可是赏心悦目的事。十二时三分:我们又击落了一架敌机,是在四百英尺之外打中它的,把它打得粉碎。这架敌机的发动机着火了,接着,机身解体了,碎块四处飞扬。
    十二时十五分,威尔士亲王号看来完全瘫痪了。我没有来得及细看敌机如何对她实施攻击,但是,能够想象,她的处境十分困难。她的枪炮一直在射击。我们两条军舰都在挣扎。我没有看周围的驱逐舰,因为敌机并没有攻击它们,而是集中兵力对付我们这两艘主力舰。大火一直在我们周围燃烧,我看见水兵们在设法扑灭大火。全体舰员异常镇定,这令人称羡不已。有好几次,我从前甲板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我看到,在这枪林弹雨中,每一双手的动作都是那样冷静、准确,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即使在给正在射击中的舰炮定送炮弹的时候,人们也在开玩笑。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象他们这样高兴的表情。这些枪炮兵,是战争爆发以来首次参战,这是一场随时有可能牺牲生命的恶战。
    十二时二十分:我看到有十架敌机从远处飞来。现在无法判断敌机要实施轰炸呢,还是鱼雷攻击。从反击号的通讯系统中传来了命令:“实施弹幕射击!”
    有一架敌机在盘旋,开始从我舰左舷外四百英尺处向我舰飞来。它飞过来了,我看见它投掷了一枚鱼雷。这鱼雷朝着我们冲了过来。一个观察兵叫道:“注意规避鱼雷!” 我听到有人说:“这次我们要挨揍了!”说时迟,那时快,这鱼雷击中了离我二十英尺的舰尾。我当时的感觉是:这艘军舰触了礁。我被震得跳起来,跳出去四英尺,但是我既没有摔到,也没有感到鱼雷爆炸,我只感到受到很大震动。几乎在这同时,我感到舰身倾斜了。不到一分钟以后,我感到又一次同样性质和力度的震动,不过这一次是从舰尾左方传来的。
    “在遭到第一枚鱼雷的攻击后,舰上通讯系统冷静地宣布:“全体舰员给各自的救生衣吹气。”正当我给自己的救生衣吹气的时候,另一枚鱼雷命中了反击号。这时反击号开始明显地急剧下沉,舰身迅速倾斜。
    反击号的毁灭看来势不可免了。舰上通讯系统宣布:“准备弃舰!愿上帝保佑你们!” 于是,大家立即忙而不乱地鱼贯走下舷梯。在此以前,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要弃舰逃命;此时此刻,我仍感到反击号即将沉没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事实是反击号向左舷方向倾斜,人们在舰上,已经无法直立行走了。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到了右舷。我看到炮位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战死者,有的被空弹壳盖着半个身子。全舰到处都遭到了严重损坏。有人似乎是被机枪打中而弹亡的。
    在我的周围,人们在匆匆忙忙地脱掉衣服和鞋子,把钢盔扔掉。还有的人沿着倾斜的、只有四分之三露出水面的船体爬着,爬到一个能够避开鱼雷炸出来的大洞安全地滑到海水里的地方。还有的跑到一个离海面较近,适于跳水的地方。我还看见,半英里之外的威尔士亲王号上烈火熊熊,但是,这条舰上的炮火仍然十分密集。
    日本鬼子炸沉威尔士亲王号所用的战术,同炸沉反击号几乎完全一样。据估计,为了炸沉这两艘主力舰,日本鬼子共出动了八十六架轰炸机,除此以外,为了炸沉反击号,还出动了十八架高空轰炸机和二十五架鱼雷轰炸机。炸沉威尔士亲王号用的高空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大约也是这个数字。所不同的是,在轰炸威尔士亲王号时,日本人一开头就动用了鱼雷轰炸机,并没有先实行高空轰炸。在首次攻击中,就有一枚鱼雷命中该舰的尾部。
    有的幸存者则说,在首次攻击中,威尔士亲王号挨了两枚鱼雷,不是一枚,接着,她又连续遭到两次攻击。最后扫尾的是高空轰炸机,它们在一千英尺的空中向威尔士亲王号投弹、扫射。这时威尔士亲王号已经在迅速下沉了,该舰官兵都在甲板上原地卧倒,以保护自己。到这个时候,由于破坏过重,舰身严重倾斜,多数火炮已无法操纵。
十二时三十五分,我从反击号上跳海逃生。
    在这次战斗中,远东舰队总司令汤姆·菲力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一直在舰桥上指挥作战。在鱼雷轰炸机向威尔士亲王号施放鱼雷,并用机枪扫射其甲板时,菲力普上将亲自爬到舰桥和炮塔的顶部,以便更好地观察双方态势,从而更有效地指挥作战。
    威尔士亲王号遭到重创后,这位海军上将向附近一艘驱逐舰上的一位将级军官发布命令,内容是:“向新加坡基地发信号,要求派拖船把我舰拖走。”很显然,上将尚未意识到威尔士亲王号正在下沉。上将最后一道命令是一时十五分发出的,内容是:“全体舰员给救生衣吹气。”
    威尔士亲王号终于沉没了,菲力普斯和里奇是最后离开岗位的,他们一道滑到海水里。他们牺牲了生命,可能是由于他们不愿先于其他任何人离舰。威尔士亲王号尾部下沉,而舰首则高高地翘了起来,这样,附近海面上就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吸力。菲力普斯和里奇可能是被这吸力卷到水面下淹死的。
    我躺在一条凳子上,游了大约一英里,我看到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首。当菲力普命令向新加坡发信号,要求派拖船时,该舰已先后被四条鱼雷击中。同反击号上的战友一样,威尔士亲王号的枪炮兵非常冷静,有些舰炮已经无法发射了,但是官兵仍不撤离岗位,继续守护在那里。当高空轰炸机对该舰实行最后攻击时,所有的舰炮,除十四英寸主炮外,都已失效,但主炮只能平射,无法参战。
    我没见过菲力普斯海军上将。但是,上星期,当我访问停泊在海军基地的威尔士亲王号时,我同里奇上校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是个讨人喜欢的、总是面带微笑的军官,喜欢寻欢作乐,给我的印象是既和善、又精明。威尔士亲王号载有官兵一千七百人,反击号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官兵。威尔士亲王号沉没时,周围海水的吸力竟把五十英尺之外一位军官的救生衣撕掉了。不幸中的万幸是,两舰下沉时没有爆炸,否则死的人会更多。
    海浪很大,再加上两舰下沉时的海水吸力,想穿过浮在海面上的那层油游走,是非常困难的。这两个庞然大物安安静静地沉没了,没有爆炸,直到在海底找到了永久的归宿。我想,这两艘如此精良的军舰大约是为了答谢她们的如此优秀的水兵,才没有爆炸的。

---------------------------------

由此看,泰国是日本的盟国,日本还拉拢“印度支那独立”,这样的蛊惑显然比10万大军还好用,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桂河大桥的故事应该是当时英军愤懑日军“武运”的一个故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9: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的帖子

白人其实不算什么优越性标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的帖子

应该是英联邦军队8万余人
http://www.hbnq.gov.cn/shyy/list.asp?id=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6 14:54 , Processed in 0.0282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