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游牧的汗斡耳朵
从洪武五年(1372年)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离开和林到崇祯七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甘肃大草滩为止,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历任蒙古大汗均不再拥有固定的首都,其政治中心是汗斡耳朵,由于分裂与战乱,历任蒙古大汗的斡耳朵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四处飘荡的游牧状态。
自从爱猷识理达腊的继任人脱古思贴木儿死后,蒙古诸部一度陷入了混乱状态,就象明成祖所说的,“夫元运既讫,自顺帝之后传爱由识里达腊(即爱猷识理达腊)至坤帖木儿,六辈相代瞬息之间,且未闻一人遂善终者。此亦可以验天道。”在一个时期内,连当时的蒙古大汗是谁,各种史料的记载也是大相径庭,更不用说其政治中心--斡耳朵的确切位置了。尽管如此,检诸史料,仍然有很多蒙古大汗的斡耳朵被明军进攻及摧毁的纪录,下面将对此予以探讨。
六.捕鱼儿海
爱猷识理达腊离开和林之后,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死去,脱古思贴木儿嗣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脱古思贴木儿率部游牧到喀尔喀河、贝尔湖、克鲁伦河一带,在此遭到了明军歼灭性的打击。
《明太祖实录》记载以脱古思贴木儿为首的蒙元小朝廷(即是汗斡耳朵)是在“捕鱼儿海”被歼的。所谓的“捕鱼儿海”,即现在的贝尔湖。当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按照蒙古游牧贵族的传统分封亲族时,将兀鲁灰河等地(相当于现在的乌珠穆沁旗一带)封给了同母弟哈赤温的后裔。而邻近的捕鱼儿海亦应该是哈赤温后裔的势力范围。
关于脱古思贴木儿部被歼的过程,《明太祖实录》有详细的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丙辰,黎明至捕鱼儿海南饮马,侦知虏主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以弼(即定远侯王弼)为前锋,直薄其营。虏始谓我军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虏皆不知。虏主方欲北行,整车马皆北向。忽大军至,其大尉蛮子率众拒战,败之,杀蛮子及其军士数千人,其众遂降。虏主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玉率精骑追之,出千余里,不及而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指爱猷识理达腊)妃并公主等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贴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聚虏兵甲焚之。”十多天后,“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
捕鱼儿海之战,蒙元损失十万人左右。而明军的损失却是微不足道,据说是“不费寸兵,以收其效。”
洪武五年和林之战中幸存下来的蒙元军队,主要有蛮子、哈剌章的军队及原属扩廊贴木儿的军队。这些军队全部参加了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他们虽然在和林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却最终在捕鱼儿海末能幸免。
首先,蒙元小朝廷直属的蛮子及哈剌章二人的军队,他们一直承担着保卫蒙元小朝廷的任务,《明太祖实录》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在捕鱼儿海与蒙元小朝廷一起覆灭的过程。其次,还有上文提到的扩廊贴木儿及其部属在和林之战之后跟随着爱猷识理达腊,“从徙金山之北”,也就是说扩廊贴木儿一直跟随着爱猷识理达腊转移到了“金山”,而《明太祖实录》记载扩廊贴木儿“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死亡时间是洪武八年八月,其后,明军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俘虏了蒙元“詹事院同知脱因贴木儿”,脱因贴木儿就是扩廊贴木儿的弟弟,此战之后,各种史料再也没有关于原属扩廊贴木儿的军队的记载,由此可知,包括脱因贴木儿在内的原属扩廊贴木儿的军队,已经在捕鱼儿海被歼灭。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还在捕鱼儿海俘虏了蒙元吴王朵儿只。朵儿只是成吉思汗同母弟哈赤温的后裔。他在世袭的封地上被俘,意味着成吉思汗亲自分封的哈赤温汗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元主脱古思贴木儿及其子天保奴在逃亡途中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杀,与脱古思贴木儿一起逃亡的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于当年投降了明朝。自从元顺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带领百官部属从元大都出逃之后,这个以元帝为首小朝廷经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统激战,至此基本上已经瓦解。
七.成吉思汗的始兴地及其葬地
蒙元小朝廷的直属部队在捕鱼儿海之战几乎损失殆尽,蒙古大汗脱古思贴木儿在逃亡的途中被元世祖亲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缢杀。也速迭儿在瓦剌等部落的支持下登上了汗位,然而,蒙古政局仍然不稳。《明史.鞑靼传》记载:“敌自脱古思贴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所谓“鞑靼”,其实就是明人对蒙古本部的称呼。
明永乐年间,蒙古主要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部分。鞑靼废黜了原大汗鬼力赤,立了一位名叫本雅失里的新大汗,而实权则掌握在权臣阿鲁台的手中。据《蒙古源流》记载,阿鲁台为“阿速人”,而在元朝时,由阿速人组成的阿速卫是元廷的侍卫亲军之一。有学者认为“捕鱼儿海之役,阿鲁台同产兄妹二人被明军俘虏,他本人则似乎在哈剌章部下。后来阿鲁台以呼伦贝尔为根据地,左右蒙古政局达三十年,可能就是在哈剌章旧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瓦剌原分布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据说人口有四万户以上。此时,瓦剌乘蒙古本部的势力日渐式微的机会,开始介入争夺蒙古统治权的战争中。
鞑靼与瓦剌互相混战,瓦剌占领了和林一带。[48]据日本学者冈田英弘的研究,“肯特山(即不儿罕山)以西成吉思汗第三斡耳朵,第四斡耳朵之地的巴儿忽惕加入卫拉特(即瓦剌)后组成了新的卫拉特,而尚未被瓦剌侵占的第一及第二斡耳朵后来合并成了鄂尔多斯。”据此可以认为瓦剌占领的地方为肯特山以西以和林为中心的那一带,当中包括成吉思汗的第三、第四斡耳朵在内。瓦剌向明朝称臣,明朝封其三首脑马哈木、太平、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明朝还对鞑靼进行了招抚。在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遣都指挥金卜歹、给事中郭骥往谕本雅失里”,“本雅失里谓我封其三强酋,杀之”。明成祖大怒,派总兵官淇国公丘福北征鞑靼。丘福前进至克鲁伦河之北时中了鞑靼军队的埋伏而全军覆灭。明成祖遂于永乐八年(1410年)率军亲征,在明军的压力之下,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分道扬镳,本雅失里率一部分人马向西欲投奔瓦剌,而阿鲁台则率另一部分人马东奔。当本雅失里前进至斡难河源时,明成祖亦率领追兵尾随而至,双方爆发激战。本雅失里战败,仅以“七骑渡河遁去”。《明史》对双方的战场作了专门的介绍:“斡难河者,元太祖始兴地也”,斡难河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正式即位的地方,故称之为“始兴地”。
明成祖在斡难河源击败了本雅失里之后,再率师向东,痛击了阿鲁台部。明成祖回师之后,瓦剌杀死了逃亡中的本雅失里,并乘机侵占了克鲁伦河上游一带,其骑兵甚至还南下到了兴和一带,显然,瓦剌又占领了成吉思汗的第一、第二斡耳朵之地。至此,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之地已经全部落入了瓦剌之手。尽管瓦剌早已向明朝称臣,但其在此期间却擅立一位名叫“答里巴”的傀儡为大汗,甚至开始侵犯明境,故明成祖不得不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再次北征,膺惩瓦剌。明军越过克鲁伦河,在撒里怯儿之地开始与瓦剌的前锋发生了接触,当明军继续前进到撒里怯儿与土剌河之间的忽兰忽失温的时候,答里巴、马哈木、太平、秃孛罗等率领的瓦剌主力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双方进行决战。明军一举击败了瓦剌军队,并将其驱逐出了成吉思汗的第一、第二斡耳朵之地,瓦剌可能重新退回了肯特山以西。
此战的战场是忽兰忽失温(蒙语“红山嘴”),位置在撒里怯儿与土剌河之间。而所谓和“撒里怯儿”,即是《元史.太祖本纪》中的“萨里川”,也即是成吉思汗第二斡耳朵的所在地,相传他的葬地就在这附近。当时跟随明成祖一起北征的金幼孜,他在《后北征录》中记载:“(六月初三日)晚次双泉海,即撒里怯儿;元太祖发迹之所。旧尝建宫殿及郊坛,每岁于此度夏。”
由上文可以知道,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将明军引至成吉思汗的“始兴地”斡难河源与之作战;而瓦剌则将明军引至成吉思汗的“葬地”撒里怯儿与之作战。这两个战场都与成吉思汗的遗迹有关,这决不是偶然的。《蒙古源流》记载,全体蒙古人认为“圣主(指成吉思汗)不仅仅是蒙古的主上,而是收服了整个五色四夷的皇天之子”,谁冒犯了成吉思汗的神灵,谁就会“招灾引祸”,《古源流》记载瓦剌太师脱欢在成吉思汗遗下的宫帐中举止悖谬,结果被成吉思汗的神灵用箭射死。关于类似的传说,诸多蒙文史籍均有记载。在现代人的眼中,依靠鬼神来战胜强敌的古代传说当然是失实的,但古代蒙古人对此是深信不疑的。例如《元史.郭德海传》称“三峰山之战,睿宗(即拖雷)令军中祈雪”,认为拖雷靠召来大雪而战胜了金军;而《蒙古黄金史纲》则记载元顺帝逃出大都之后,其子必里克图(即爱猷识理达腊)“祭'扎答'(即祈雪),降了风雪,汉军士马冻死殆尽”,认为必里克图靠召来大雪而歼灭了追兵。本雅失里选择成吉思汗的始兴地与明军作战;而瓦剌选择成吉思汗的葬地与明军作战--反映了蒙古人企图借助成吉思汗的神灵来惩罚明军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