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装甲掷弹熊 于 2011-1-2 02:12 编辑
希望这个帖子能活跃一下写帖的气氛,同时希望坛内高手多加批评,不吝斧正
关于三十年战争,中文网络上最流行的自然是顾剑大人的作品,不过毕竟重点在于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于具体过程着墨并不太多。而艾齐纳哈从前翻译的Osprey吕岑之战又只译到战前,所以打算为此役写一个长帖具体详述一下,主要资源是Guthrie的Battl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和Osprey战役系列的吕岑之战(另外马丁·万·克列威尔德《战争与后勤》第一章 两个世纪的背景也是很不错的背景资料)
一、纽伦堡战役后的机动
当古斯塔夫率领一万八千得胜之师1于6月28日进入纽伦堡时,他们刚从巴伐利亚选侯领地饱掠而出。就军方而言,仅仅在无血占领的慕尼黑,瑞军就至少获得十六万三千塔勒和一百一十九门火炮2——根据席勒的记载,在一门大口径火炮炮膛中,瑞军发现了整整三万杜卡特3。士兵们也是私囊肥足,无论瑞典人、芬兰人、苏格兰人还是德意志人,即便是在三十年战争中,此番巴伐利亚所受蹂躏也罕有其匹,以至于此地的天主教农民们蜂起反抗这些北方来的“新教恶魔”——与威斯特法伦地区恰好相反。无论如何,这是一支久经沙场且士气高昂的部队,他们有新教城市纽伦堡作为后盾,更有近乎无敌的统帅——有“北方雄狮”美誉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在纽伦堡市民和征发来的六千农民协助下,瑞军迅速在纽伦堡周围挖掘起一道深8英尺、宽12英尺的堑壕,此外还修筑了大量的多面堡、半月堡、棱堡以备坚守。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纽伦堡将成为第二个威尔本。弗里德兰公爵将和梯利一样,在瑞军工事面前头破血流,而后可在野战中将帝国军的主力击溃,届时,或许向瑞典军敞开大门的就是苏莱曼大帝也未曾攻克的维也纳了。
上图为美国军事史学家西奥多·道奇所绘纽伦堡战役略图
7月17日,神圣罗马帝国总司令弗里德兰公爵华伦斯坦与天主教同盟领袖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连率领号称五万的帝国和同盟军队抵达纽伦堡前线,在纽伦堡双方展开对峙。4尽管华伦斯坦与马克西米连间的关系过去因归还敕令等一系列问题而变得极端恶劣,但因此时选侯领地已被古斯塔夫的剑与火毁坏得近乎废墟,他唯一的希望便是弗里德兰公爵麾下足足128个团的帝国军队——尽管其中有51个团是新组建的,其余部队里也多有新兵。因而选侯在先前的会面中先是恭敬地称公爵为“梅克伦堡公爵”(讽刺的是1629年华伦斯坦获得梅克伦堡封地后不到一年,便在1630年雷根斯堡会议上因马克西米连等天主教诸侯的攻讦而去职),又慷慨借给帝国军30万弗洛林,这使得二人间的关系暂时显得颇为不错。
华伦斯坦的战略便是依靠己方的轻骑兵和补给优势,深沟高垒,以纽伦堡西南约四英里的齐恩多夫为中心,修筑了长达十六公里的环形防御工事,与瑞典军相持。瑞典军补给路线多次被掐断,帝国军又焚毁了城外所有磨坊(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找到粮食,而在于将粮食磨成面粉),古斯塔夫困守孤城,然而仅凭手中不足两万的兵力又无法撼动缩在工事里的近五万帝国军和同盟军,因而他只能等待各地的瑞典援军到来,与华伦斯坦展开决战。不过在此之前,纽伦堡的四万市民、流入城市的十万难民甚至包括瑞典军队将饱尝饥馑之苦。
然而,华伦斯坦麾下的“五万大军”、不断从帝国各地前来的援军和几乎相等数量的随营人员,以及约四万五千匹战马和驮马,在炎炎夏日猬集于如此狭窄地域,很快便产生了严重的疫情,受害者包括华伦斯坦本人。受到疾疫严重影响的帝国部队战斗力大为下降,不但无力阻止奥克森谢尔纳首相于8月27日将两万四千援军和三千车补给运入纽伦堡,连己方运输车队也屡遭瑞军打击。此时,古斯塔夫已经拥有一支他所集结过的最为庞大的军队,步兵28,000,骑兵17,000,火炮175门。华伦斯坦也拥有31,500名步兵和12,000名骑兵,双方人数相当,而瑞军骑兵无论正规战力还是数量都要更胜一筹。
1 Peter H. Wilson: The Thirty Years War: Europe's Tragedy一书认为古斯塔夫兵力为18,000,William P. Guthrie: Battl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From White Mountain to Nordlingen, 1618-1635:P188认为古斯塔夫兵力为10000步兵,8500骑兵,70门火炮。席勒:《三十年战争史》中译本P193认为古斯塔夫兵力不超过1.6万。
2 William P. Guthrie: P187
3 席勒:P169
4 关于华伦斯坦所部抵达纽伦堡前线的时间,有7月7日和17日等多种说法,经比对,当以格里历17日,亦即儒略历7日一说较为准确。
PS:这个帖子有一部分之前在sc发过,id是Gustavus……除此之外均为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