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476|回复: 2

孔明其人——英杰而非仙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0 2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ermniterd 于 2014-7-30 21:52 编辑

写的比较水,只是coursera上的作业,可以当个初了解诸葛亮的导论,内容错误之处还望包涵。批评褒奖,通通接受以及欢迎。

关于拿破仑的那个地方可忽略。。。。。。不知道有没说错。我是想推广一下给coursera上其他报名注册的学员,让他们也了解拿破仑

孔明其人——英杰而非仙人
发迹之前——乱世中孕育大才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为诸葛珪,汉末为太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为孤儿,跟从叔父诸葛玄学习儒家经典[1],叔父则是袁术所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因东汉当局派出朱皓为豫章太守使得职位出现重迭,而诸葛玄认为袁术靠不住[2],于是带着一家荆州治所襄阳,找老朋友刘表而去。诸葛亮跟随诸葛玄来到了荆州,并且其姐嫁给了名士庞德公的侄子庞山民(靠着刘表的关系)[3],因此使得诸葛亮得以和当地的许多名士结交,例如崔州平、石广元等,还有著名的颍川徐庶。到了16岁后,诸葛亮便和弟弟诸葛均独立生活,躬耕于南阳,苦读圣贤书,并且爱唱《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4]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实理想是当一名将军,从他崇拜并自比管仲、乐毅就能看出他的理想并不是只动脑子的谋士,而且他的身高足有8尺之多[5],这相当于180cm左右,再加上他常年在南阳种地和山东人的背景,不难推测他其实是个山东大汉,不像某些戏剧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如同张良一般的手无缚鸡之力。他在发迹之前关心天下政事,同时仔细研读军事学著作,为的是将来能当上将军,不过看来因为环境有限制,他没有机会习武,我们从未看到一个拿着兵器身披铠甲的诸葛亮,不像姜维那样[6]
崭露头角——从三顾草庐到赤壁之战
    刘备在逃离袁绍掌控,以及为了躲避曹操的追击中投靠了他的同族刘表,来到了新野这个地方。早先时候刘备曾得到了徐庶的帮助,后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因此去拜见了诸葛亮。对于三顾草庐的真相是如何现在难以考证,三国志中也只有短短的“凡三往,乃见”[7]几个字。不过不管如何,总之三次拜见,或者不管几次拜见,都能看得出诸葛亮的确并不是个轻易自己出山的人,他需要遇到个明主,而刘备似乎正好对应而上。在隆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具体想法是:第一,不能和曹操硬拼;第二,孙权可联但不可攻;第三,荆州和益州是可取之地,并且要早取;第四,在上述条件下,派一员上将自襄阳攻洛阳,刘备亲自出汉中攻关中与长安,然后汉室可兴。如不可兴,还可退守益州与荆州二地,等待时机[8]。这是诸葛亮的大致战略方针,与鲁肃版的“隆中对”比较相似,虽然鲁肃给孙权的版本更前,不过这篇隆中对无疑是诸葛亮原创的。至于鲁肃的“隆中对”完全是因为被人发迹在诸葛亮之后,才命名为鲁肃版的“隆中对”。
    后曹操开始南征,刘备毫无招架之力而被打得一败涂地,这时诸葛亮便劝刘备前往江夏,然后联合孙权。事实上诸葛亮联合孙权没有那么戏剧化,这能看得出诸葛亮的功劳以及他在外交上的才能,然而并没有什么舌战江东群儒之说。而且不说这个,就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几个群儒之中有好几个在当时看来都在诸葛亮能力之上,无论是治政的张昭还是艺术高明的虞翻,还是江东大家顾家的顾雍,他们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诸葛亮的决策和战略意图是正确的,刘备当时在江夏整顿的兵力一共只有2000,还是凑出来的,包括关羽的1000水军,刘琦的6700兵力还有自己和赵云从长阪坡撤出来的残兵300[9]。曹操那边83万乱吹牛和虚构,不过再怎么说几万到十几万人马还是有的,灭掉刘备可以说绰绰有余,这时候就只能求助于江东六郡的孙权。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往来于危难之中”是完全符合当时情况的,在临危受命情况下诸葛亮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任务。在后来,周瑜也完成了击退曹操的任务,打赢了赤壁一战,这才让刘备又逃过一劫。至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都是搬用他人的故事或事迹,再加上罗贯中自己的美化而成的。事实上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反而把诸葛亮给写丑陋了,比如无稽之谈的三气周瑜,到没看出周瑜又多小气,反而诸葛亮为了除掉周瑜屡次用下三滥的招数对付,显示出诸葛亮多么心胸狭窄。罗贯中反而毁了诸葛亮原本的高风亮节的形象,实在是一个笑话。赤壁一战之后,刘备趁乱将荆州大片土地收为自己所有,而周瑜死后鲁肃上任,为了联盟的利益鲁肃决定让出江陵一地给刘备。我们所说的借荆州,事实上只是江陵这个地方,荆州之所以在三国时期战略位置显要,也是因为南郡的江陵这个地方正好处于当时整个中国的中心位置,向西向东都可借助长江或入蜀或攻吴,向北可以直取襄阳进而进攻中原地带,向南可退入荆南一带借助崇山峻岭来打游击战。刘备和诸葛亮真正看重的地方,只是江陵一地,后来孙权要讨还荆州时却要连带整个荆南地区,实在是可笑,当然,政治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也没有多少诺言可言。
帐下首席——入蜀到托孤
    早在刘备尚在荆州时周瑜就盯上了益州,可惜的是在半途中病逝。曹操又忙于和西凉地区的马超相争,这样一来益州变成了刘备的嘴边肥肉,而且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益州也是必取之地,再加上有了庞统的辅佐,刘备便决定入侵益州。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是庞统想在宴会上让魏延趁乱击杀刘璋,而刘备认为刘璋是同族岂能随便伤害,还很义正言辞地训斥了自己的部将。这未免把刘备描写得太善良了,真实的刘备诡计多端,政治野心十足,不然他一个胸无大志整天只会投奔的弱主怎能成为三国一霸?又哪来的枭雄说法?真实的刘备意思是认为直接在宴会上击杀刘璋太过于急匆,于是让庞统先别用此计谋,等待良好的时机。正巧,法正和张松愿作内应,刘备趁机说要去进攻汉中帮助刘璋抵御曹操,于是向刘璋借兵粮,刘璋对刘备屡次出尔反尔早已不满,便只满足了一半要求。此计便轻松而成,刘备便名正言顺朝益州进攻。
    诸葛亮在这其中有什么功劳了?首先他人在荆州,处理当地政务,他的不少经验是从赤壁之战中鲁肃、曹操、周瑜等人身上吸取的[10],“借荆州”事实上也是诸葛亮在外交上的一大功绩,而处理荆州当地的事务,治理益州也是他政治才能与行政能力的体现,当然,目前还看不出他有什么军事才能。不过也快了,由于刘备军团围攻名将张任守的雒城久攻不下,再加上刘璋又派兵驻守葭萌关想要断掉后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刘备便下令让诸葛亮带领第二军团火速赶来。收到命令后诸葛亮的动员速度很快,在编制上总司令兼总参谋为诸葛亮,辅助参谋为蒋琬和简雍,前锋军团由张飞担任共15000兵由巴东攻入,后军军团由赵云带领共5000人从水路攻江州。荆州则由关羽驻守,由马良、糜竺、糜芳、士仁(就是傅士仁,传闻他实际上是交州士燮为孙权派去的间谍,也就是在关羽兵败之后谋反的那位,致使关羽只能逃亡麦城)、廖化、关平辅佐。不过在这个军团里大放异彩的是张飞,他的功绩便是与严颜那一战,战后收服严颜且一路而下,早于诸葛亮到达江州。到了江州后诸葛亮将大军团再分成三部分,第一军团由张飞带领收复阆中直逼成都北方;第二军团由赵云带领取江阳反包围成都西方;第三军团则由诸葛亮自己带领继续向西攻德阳,围逼成都东面[11]。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第一次在军事上的作为。之后刘备军团终于攻下雒城,不过期间损失了庞统,法正便顶替了庞统的位置,之后还发生了和马超的一战,最后刘备顺利攻入成都,取下益州天府之国。这里顺便提一下,庞统是在围攻雒城中战死的,而且在他死之前半年诸葛亮就已经带领第二军团进入益州了。
    在这之后诸葛亮的大多数任务就是治理益州,册封旧部和新部,安顿好刘璋的那些原部下,还有处理好旧部的关系。在后来的关羽与黄忠的矛盾中,诸葛亮很好地处理好了这个棘手的问题,这再一次体现诸葛亮的政治处理能力。再后来,刘备攻打汉中,这其中其实也没有诸葛亮的什么事,他留守在成都,并未像三国演义中说的跟随刘备一同进攻汉中,更没有说服黄忠的这回事。在汉中争霸战中,首要功劳归属张飞和黄忠,赵云也在这一战中体现出了不少他的军事才能,而不是像往常戏剧和文学描写中的刘备近卫队长的形象。另外还有一个有待考证的是关于夏侯渊这一战是法正的功劳还是刘备的功劳,不过刘备亲自参与了定军山一战这是确凿无误的,这也能看得出刘备的军事才能实际上并非像三国演义中的描述那样弱。事实上有些原本是刘备的战役功绩也被移到了诸葛亮身上。
    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诸葛亮被封为军事,刘备自立汉中王。在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处于鼎盛时期,只要再下一步刘备就可以攻入长安,然后就如隆中对里所预测的一样。因此在这时候刘备便派关羽开始向北进攻,关羽战事起先顺利,无奈鲁肃的接任者吕蒙是个反刘派,便趁乱偷袭关羽后方大本营,之后关羽兵败被俘,被斩。刘备称帝,然后借此时机东征,当然在著名的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打得一败涂地,靠着陈到指挥的蜀汉近卫军——白耳兵(蜀国精锐步兵,为数只有几百人,靠长枪作武器,训练十分有素,军龄很长,几乎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才勉强撤出,逃到了永安。之后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白帝托孤后刘备驾崩,刘禅继位并且给予了诸葛亮最大的权限,使他这个丞相不仅总理全国政务还手握全国兵权。于是,诸葛亮的巅峰期便来了。
千古英杰——南征北战到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掌权,这个时候他也到了中年。目前他的处境是,国内因为刘备刚驾崩,还有很多遗留事务需要处理;国外北边曹丕篡汉,蠢蠢欲动,东边孙权也想要吞掉蜀国,因此诸葛亮就像当年刚刚到刘备帐下一样,再一次临危受命。上一次他帮助刘备联合了孙权,渡过了难关,这一次他要自己亲自处理,带领蜀国渡过难关。
    首先是对于南中地区的叛乱,诸葛亮尚未立即处理,因为怕大规模在南方用兵会使得东线和北线处于空虚状态。因此他的做法是首先派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去稳定南方,先不让南方叛乱蔓延。接着是和孙权重新修好,这里再一次体现出了他的超人般的外交才能。首先他派邓芝前去说服孙权,和曹魏断绝关系与蜀汉重修和好。接着孙权派张温入蜀答谢,秦宓出色的完成了这一外交接待任务,之前秦宓因为反对刘备东征而被下余,之后被诸葛亮重新平反。再之后,诸葛亮又连续派费祎和陈震出使[12],这样一来便完全解决了东吴的问题,重新完成了隆中对中的部署。不过这一次荆州不在他手里,因此他必须协调吴国从江东攻入曹魏,自己则从汉中出兵。这种战略后来有过几次部分成效,包括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与诸葛恪协调攻入曹魏也有过体现,无奈曹魏不是一口就能吞掉的,且吴国事实上还是想要以自保为主。
    然后是内部问题。诸葛亮重视务农,开展屯田,休养生息。同时又修建水利设施,比如“诸葛堤”,重新设立盐铁公营机关,重视铸铁的手工业,设立管理蜀锦的“锦官”,完善货币制度,这些都是完善蜀国经济的做法[13]。同时诸葛亮严明法律,重视法治,不管是在安息民生的时候还是战时,比如著名的斩马谡,还有废李严和斩陈式(陈寿之父)等,以及北伐失利后的自贬,都体现了他的法治严明。一方面严明法律,一方面他也重用人才,对于原本被忽视的人才都加以重用,许多刘璋旧部和蜀地名士都感到十分佩服;对于廖立这样肆意诽谤并且自身无能的人毫不手软,说废旧废。诸葛亮的法治严明使得当地的一些人叫不满,不过他严而不苛,李严被废后其子李丰仍然担任江州督军,日后还升为朱提太守[14]。而且诸葛亮还很反对滥刑,对于狱吏的选拔和任免也非常注意他们的清廉程度。对于诸葛亮的法治是否严明,还得要结合封建时代的特点而看。如果仅仅因为他对于犯法的标准不满而指责他乱用刑法的话,应该让这些人去体验一下法国革命时期的“法治”措施。不过诸葛亮的法治的确触动了一些士族的利益,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就像在欧洲众多革命的时候,统治者也要避免触动旧王室贵族的利益。
    在一切处理好之后,剩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南部问题。著名的七擒孟获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其详细过程则众说纷纭。七擒七纵的说法是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引得汉晋春秋中的说法[15],不过三国志其他人物的传中则各不相同。著名史学大师吕思勉曾做过详细考证[16],具体可以去参考他的文章。这里不详细叙述,不过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在军事方面的经历,尽管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作战方法有些特殊,但还是为诸葛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就开始着手北伐,这是诸葛亮一生中第三次用兵,也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后的人生阶段。这段历史依然有一个经典的成语概括:六出祁山。限于篇幅原因,这里只是概览一下。这六次北伐或者确切说是五次,因为第六次并没有真正出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上最后都是因为粮草的原因而败的。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是否正确,或者说是否在三次北伐后就达到了某些学者认为的“克劳塞维茨的顶点”[17],这里不作多讨论。不过早期以攻代守的做法,应该还是正确的。总之这六次北伐,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比起之后姜维的“九伐中原”,应该还是为蜀汉锻炼了不少军事能力,并且诸葛亮又善于治军。相比之下,“九伐中原”就真的只能算是空有信仰的准无脑行为了,至少其中有一半的北伐次数是不必要的,并且是空费钱粮军马的。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上了出师表,之后在战前会议中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计谋,有人指责,也有人归结于诸葛亮的谨慎。不过说实话,子午谷奇谋的变量太多,如果真正实行的话会有很大风险,近乎于赌博的做法。诸葛亮不是拿破仑,不会像拿破仑在马伦哥会战中那样玩赌博游戏[18],自然不会去听从魏延的计谋。他的做法是从左侧取道平坦大路,出祁山。这一次的北伐是六次中最好的一次,因为兵贵神速,曹魏完全没预料到诸葛亮的大军,因此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不战自降,大军直逼长安,另外还收了姜维。不过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北伐失败,关于马谡该不该负全责以及诸葛亮用马谡正确与否这里不作多讨论。另外,空城计赵云、曹操、文聘都摆过类似的形式,和诸葛亮没关系。
    第二次北伐,很失败,因为攻城久攻不下空费粮草,最后不得不撤退,撤退时斩了王双。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棋逢对手,当然之后几次也都是如此。这一次北伐做得比较出色,出箕谷并遣陈式拿下武都、阴平二郡,之后受到了郭淮的反击而阻,再加上粮草不足。诸葛亮亲率大军解了围,之后回到汉中。这一次北伐收获了二郡,于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应该见好就收,先着眼于南中的发展,再北伐。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为了粮草问题造木牛,加大后勤力度。这一次北伐他再次围攻祁山,并且逼司马懿出战,大败司马懿。这一次其实也和胜利只有一尺之遥,只是李严的粮草没有及时运到,致使这一次又是前功尽弃。不过,在撤退时伏击了张颌并将他斩杀,以致曹魏接近于没有良将的地步,当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将领已经几乎全都不在世了。这是这一次最大的收获。
    第五次,兵屯五丈原,在北原之战中被司马懿击败,后想与司马懿展开主力会战,但司马懿闭门不战。为了后勤又发明流马,不过最后仍然因为粮草而败,并且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欠佳。第六次北伐,兵未动,诸葛亮最后陨落于五丈原。至此,诸葛亮的传奇一生算是告一段落,结局是谥号忠武候,葬于定军山下。
    纵观其一生,诸葛亮以治理内政和处理外交为主,在军事方面鲜有建树,其军事能力尚可但绝非出神入化。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董允先后继位丞相之职,号称蜀汉四相。但因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势原因,蜀汉终究被灭,吕思勉和易中天都认为士族在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另外刘禅也经常被拿来说事,而姜维的黩武行为也受到了批评。但不管如何,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永远是最为人熟知的历史。诸葛亮的经历使得他在后来逐渐被神化,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有人给他编出出神入化的故事,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下成为了半神式人物。然而那些文学戏剧作品只能算艺术,艺术虽能反映历史和思想,但毕竟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区别。油画可以作为照相时代的相片,音乐可以反映音乐家的内心对于时代的想法,但都带有主观因素。文学亦是如此,诸葛亮从一个英杰,一个伟人逐渐成为了一个神人,一个妖人,也是拜文学所赐。这的确为他赢来了大量的粉丝,然而在年龄增长后却会对这种神化的行为感到反感。理由很简单,神化的诸葛亮是仙人,多有些神话妖怪意味;真实的诸葛亮是伟人,是真正的英杰,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向往成为的人。他的经历是在现实情景中深受佩服,而非神话仙境中被膜拜。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宙斯,而是华盛顿。


[1] 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中西书局 1982

[2] 陈文德 诸葛亮大传 p21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4

[3] ibid p22

[4] 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中西书局 1982

[5] ibid

[6] 陈文德 诸葛亮大传 p36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4

[7] 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中西书局 1982

[8] 吕思勉 三国史话 p65-66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9] 罗肇前 三国征战史 p197-200 岳麓书社 2009

[10] 陈文德 诸葛亮大传 p185-186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4

[11] ibid p190

[12] ibid p307-319

[13] ibid p322-334

[14] ibid p330

[15] 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中西书局 1982

[16] 参见 吕思勉 三国史话 p111-113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17] 罗肇前 三国征战史 p382 岳麓书社 2009

[18] 关于马伦哥会战和其它拿破仑的战役,可以阅读 英国将领和军事作家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的 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这里推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23: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的政治和发明才能自然没的说,但是谋略的确不是他的强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5: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ermniterd 于 2014-8-22 16:10 编辑

前几日再读的时候发现有一些错误。日后再发现再补充,这里要指明的是:
1、第四次北伐是曹魏主动进攻,蜀汉防御
2、姜维的行为也并非全是黩武,至少每次出击都是抓准曹魏内讧或是和吴国交战等时机出击的

再次发现两个错误
1、虞翻医术高明,打字打错
2、刘备帮助刘璋抵御不是曹操而是张鲁,张鲁降曹是刘备取了益州之后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2-4 01:48 , Processed in 0.0405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