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597|回复: 0

[翻译] 卡尔大公谈散兵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8 2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译自日莫季科夫《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

法军的对手渐渐意识到有必要用散兵对抗散兵,但他们依然试图限制散兵战规模。卡尔大公在他出版于1806年的将领手册中解释说:
……如果你遵从了源自人类内心的经验和知识,就会承认一点,如果个别敌军散兵在我军队伍周围徘徊,用火力袭扰我军,命中队列里的个别人员,那就很少能发现还能沉着到继续保持密集队形的部队——特别是在经历过漫长的战争之后。
这样一种暴露在散兵火力下的展开队形很快就会自行瓦解:要么以散乱队形攻击敌军,徒劳地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自卫并逐走敌方散兵,要么是每个人只考虑自身安危。在这种状况下,要是敌军在散兵后方留有一支密集队形的预备队,那不就稳操胜券了吗?
因此,面对拥有散兵的敌军,就必须以相同的兵种展开对抗,只是有必要确定投入散兵战的适当比例而已,但一定不能遗忘的原则就是只能让少数部队解散队列摆出散开队形,大部分人员仍然必须一直留作预备队,等待决定性的一刻。
散兵的比例取决于敌我双方的部队数量和质量、将要展开战斗的地形状况等等,简而言之,它取决于具体的战况。[1]

[1] Grundsatze der höhern Kriegs-kunst für die Generäle der österreichischen Armee. Wien, 1806, S. 87-88 (第二版中位于: S. 41-42, 俄译文见: с. 82); 也见: Beyträge zum practischen Unterricht im Felde für die officiers der österreichischen Armee. Wien, 3 Heft, 1807, S. 89-91.

很多人认为1796年的一份奥军教令也出自卡尔之手,两相比较,可见十年的战争足以改变许多人的想法:
轻步兵在村落、森林等地的交战中不应当立刻全部铺开投入散兵战,而要留下至少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预备队,用它不时轮换散兵[Tirailleurs] ……
……就算一群散兵完全由英雄组成,他们也没有任何力量,只有密集队形的支持才能给他们提供动力、能量和抵抗力……
在佛兰德进行的战争中,由于当地存在极多的断裂地形,军队就不可能以密集横队[geschlossenen Fronten]作战,这带来了不幸的后果,颠覆了普通士兵乃至军官的想法,使得他们不了解冲击敌军的正确做法。即便是在战列步兵当中,即便是在最重大的场合下,以散开队形[en Tirailleurs]发起的冲击也几乎成了惟一的做法,或者说,至少随着战斗的烈度削弱了步兵原有的行进秩序,冲击也就沦落到散乱的地步。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滥用散开队形的做法,因为它削弱了冲击的力度,要是面临敌军突如其来的抵抗,它就可能会导致我军丧失原有的优势,要是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敌军骑兵,正沉浸在胜利中的散兵就会面临无可避免的死亡,除非援军及时到来,否则战斗将会以失败告终。
正规的、训练有素的、坚定的步兵,如果能够列成密集队形,在炮兵支援下迈开大步[in gestreckten Schritten]勇敢前进,就不可能被散兵[Plänklern]挡住。因此,步兵必须无视散兵,不要停下来抽调散兵应战或是以分队为单位射击 [Abtheilungsfeuer,指以排或分营为单位射击],即便是面对敌军横队,也要到后者[以分队为单位射击]能够收到很大成效时才停下来开火。应当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齐整的队形迫近敌军,将其击退,迅速结束战斗。
这种方法才是真正珍惜生命的方法;一切射击和散兵战都只会造成伤亡却毫无决定性。
因此,应当用尽一切方法把部队维持到一起,让士兵列成密集队形,在冲击或追击中都不能容许分散和散乱,在退却中就更不能这样。如果进攻村落或树林,而且认为有必要让几个连以散开队形[en Tirailleurs]战斗,那就要以列成密集队形的连或营支援散兵,而且应当告知散兵,只要连长命令鼓手敲响“警戒”[Allarm]信号,就要立刻重新集结归队。[1]

[1] «Observationspunkte für die Generale bei der Armee in Deutschland im Jahre 1796» // Gallina J.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s österreichischen Heerwesens. Wien, 1872, Erstes Heft, S. 137-139; 这份教令的节译文本和其他相关例证见: Дельбрюк, op. cit., т. 4, с. 296-298 (德文原版见:Delbrück, op. cit., Vierter Teil, S. 468-4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3 16:07 , Processed in 0.0212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