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9822|回复: 20

[转贴] 0.618与战争:拿破仑大帝败于黄金分割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5 16: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618,一个极为迷人而神秘的数字,而且它还有着一个很动听的名字——黄金分割律,它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律,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竟然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
   也许,0.618在科学艺术上的表现我们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0.618还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残酷的战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军事上也显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
    0.618与武器装备
   在冷兵器时代,虽然人们还根本不知道黄金分割率这个概念,但人们在制造宝剑、大刀、长矛等武器时,黄金分割率的法则也早已处处体现了出来,因为按这样的比例制造出来的兵器,用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发射子弹的步枪刚刚制造出来的时候,它的枪把和枪身的长度比例很不科学合理,很不方便于抓握和瞄准。到了1918年,一个名叫阿尔文·约克的美远征军下士,对这种步枪进行了改造,改进后的枪型枪身和枪把的比例恰恰符合0.618的比例。

  实际上,从锋利的马刀刃口的弧度,到子弹、炮弹、弹道导弹沿弹道飞行的顶点;从飞机进入俯冲轰炸状态的最佳投弹高度和角度,到坦克外壳设计时的最佳避弹坡度,我们也都能很容易地发现黄金分割率无处不在。

  在大炮射击中,如果某种间瞄火炮的最大射程为12公里,最小射程为4公里,则其最佳射击距离在9公里左右,为最大射程的2/3,与0.618十分接近。在进行战斗部署时,如果是进攻战斗,大炮阵地的配置位置一般距离己方前沿为1/3倍最大射程处,如果是防御战斗,则大炮阵地应配置距己方前沿2/3倍最大射程处。

  0.618与战术布阵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发生的一些战争中,就无不遵循着0.618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晋厉公率军伐郑,与援郑之楚军决战于鄢陵。厉公听从楚叛臣苗贲皇的建议,把楚之右军作为主攻点,因此以中军之一部进攻楚军之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之中军,集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卒,攻击楚之右军。其主要攻击点的选择,恰在黄金分割点上。

  把黄金分割律在战争中体现得最为出色的军事行动,还应首推成吉思汗所指挥的一系列战事。数百年来,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像飓风扫落叶般地席卷欧亚大陆颇感费解,因为仅用游牧民族的彪悍勇猛、残忍诡谲、善于骑射以及骑兵的机动性这些理由,都还不足以对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还有别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仔细研究之下,果然又从中发现了黄金分割律的伟大作用。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大不相同,在它的5排制阵形中,人盔马甲的重骑兵和快捷灵动轻骑兵的比例为2:3,这又是一个黄金分割!你不能不佩服那位马背军事家的天才妙悟,被这样的天才统帅统领的大军,不纵横四海、所向披靡,那才怪呢。

  马其顿与波斯的阿贝拉之战,是欧洲人将0.618用于战争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在这次战役中,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把他的军队的攻击点,选在了波斯大流士国王的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结合部。巧的是,这个部位正好也是整个战线的“黄金点”,所以尽管波斯大军多于亚历山大的兵马数十倍,但凭借自己的战略智慧,亚历山大把波斯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这一战争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仍清晰可见,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就是采用了类似的布阵法打败了伊拉克军队。

  两支部队交战,如果其中之一的兵力、兵器损失了1/3以上,就难以再同对方交战下去。正因为如此,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军事大国都采取长时间空中打击的办法,先彻底摧毁对方1/3以上的兵力、武器,尔后再展开地面进攻。让我们以海湾战争为例。战前,据军事专家估计,如果共和国卫队的装备和人员,经空中轰炸损失达到或超过30%,就将基本丧失战斗力。为了使伊军的损耗达到这个临界点,美英联军一再延长轰炸时间,持续38天,直到摧毁了伊拉克在战区内428辆坦克中的38%、2280辆装甲车中的32%、3100门火炮中的47%,这时伊军实力下降至60%左右,这正是军队丧失战斗力的临界点。也就是将伊拉克军事力量削弱到黄金分割点上后,美英联军才抽出“沙漠军刀”砍向萨达姆,在地面作战只用了100个小时就达到了战争目的。在这场被誉为“沙漠风暴”的战争中,创造了一场大战仅阵亡百余人奇迹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算不上是大师级人物,但他的运气却几乎和所有的军事艺术大师一样好。其实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运气,而是这位率领一支现代大军的统帅,在进行战争的运筹帷幄中,有意无意地涉及了0.618,也就是说,他多多少少托了黄金分割律的福。

  此外,在现代战争中,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实施具体的进攻任务时,往往是分梯队进行的,第一梯队的兵力约占总兵力的2/3,第二梯队约占1/3。在第一梯队中,主攻方向所投入的兵力通常为第一梯队总兵力的2/3,助攻方向则为1/3。防御战斗中,第一道防线的兵力通常为总数的2/3,第二道防线的兵力兵器通常为总数的1/3。

  0.618与战略战役

  0.618不仅在武器和一时一地的战场布阵上体现出来,而且在区域广阔、时间跨度长的宏观的战争中,也无不得到充分地展现。

  一代枭雄的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0.618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地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地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9: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 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19: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出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论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军事余秋雨”(秋雨先生是历史方面的x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6 0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nietzsche 于 2008-2-6 02:09 发表
为什么在防御战斗,己方大炮的最佳射击距离在己方前沿阵地呢?配置炮兵阵地的原则真是如此吗?


也是因炮种而异。如果是大口径炮,可以组成炮群部署在纵深持续开火,俄军一般喜欢这么做。而相对的小口径炮与骑炮在防御中一般是部署在前沿,或靠近前沿的地方,直接支援步兵作战。英军加农炮口径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摊开部署在步兵阵线前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6 0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楼文章的“大炮最佳射击距离为最大射程的2/3“如果说得是拿破仑时代,那可以肯定是胡扯。因为大炮最佳射击距离是不固定的,依据情况而变。大口径的固定炮群最佳距离也未必是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

而“如果是防御战斗,则大炮阵地应配置距己方前沿2/3倍最大射程处”就更可笑了,大炮阵地距离已方前沿三分之二倍最大射程处,意思就是如果12磅炮最大射程是1800米,那么就应该部署在距离我方阵地的1200米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6 02: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炮最佳射击距离为最大射程的2/3
如果是防御战斗,则大炮阵地应配置距己方前沿2/3倍最大射程处。”

为什么在防御战斗,己方大炮的最佳射击距离在己方前沿阵地呢?配置炮兵阵地的原则真是如此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 0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是国足的那些人是中国的耻辱一样,占据了显赫位置的人有多少能够名副其实?
他们是专家教授,不是因为水平有多高哦,而是因为中国需要有专家教授而已。
很多“新理论”看似“一针见血”,且能“自圆其说”,这之下就是荒谬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2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乔良还在百家讲坛上见过一个什么专题,谅也没什么可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2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是这么写的!
查了下“西洋军事史”,没提黄金点什么。看来是从靠地图“近似”附会了一把。

干脆把拿破仑的步兵营4连常规步兵,2连侧卫步兵(掷弹和尖兵)也算黄金分割得了
信手翻翻战史,你一定暗暗吃惊,0.618,如一条金带蜿蜒隐现于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春秋时期的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率军伐郑,与援郑之楚军决战于鄢陵。厉公听从楚叛臣苗贲皇的建议,以中军之一部进攻楚军之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之中军,集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卒,攻击楚之右军。其主要攻击点的选择,恰在黄金分割点上[5]。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阿贝拉之战,马其顿人把他们的攻击点,选在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结合部,巧的是,这个部位正好也是整个战线的“黄金点”[6]。

  --------

  [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册,P257-273,附图1-26,军事译文出版社。

  [6]见《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P117,富勒著。该书对阿贝拉之战除有精当论述外,另附有直观而形象的战场态势图。

  数百年来,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像飓风般席卷欧亚大陆颇感费解。因为仅用蛮族人的悍野、残忍、诡谲以及骑兵的机动性这些理由,都还不足以对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还有别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果然,黄金分割律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我们发现,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大不相同。在它的5排制阵型中,重骑兵和轻骑兵的比例为2:3,人盔马甲的重骑兵为2,快捷灵动的轻骑兵为3,又是一个黄金分割!你不能不佩服那位马背思想家的天才妙悟,被这样的统帅统领的大军,比在战场上与它对峙的欧洲军队更具冲击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8-2 2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19: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恰好有这本书,呵呵,这本书是被称作“中国的新纳粹思想”的《超限战》
枪械问题偶是外行,但是具我所知就拿UZI来说,大多人还是拆掉枪托喜欢拿它当手枪,和0.618的比例完全无关
战术部署更是谬不可言,与毕罗式的三角理论有何本质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9-2 03:18 , Processed in 0.0292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