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9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0日 “北有长城,南有都江堰”,于是乎,我慕名前往都江堰。
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守,一切便在这样一个稀松平常的任命中悄悄改变。从此,都江堰为蜀地的百姓默然输送着汩汩清流,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一跃成为天府之国。至今,这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还巍然屹立,昭示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真谛。
乘车驶入简朴的都江堰市,我们步入草木葱茏的景区。隐隐地,前方涌动着潮水般的声响,喧嚣而不刺耳。循声登上伏龙观,倚栏观澜亭,凝望宝瓶口­——唯见江水股股融汇,滚滚东逝,突然间撞击坚坝,柔弱的水竟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如擂响千万面战鼓,准备着与“铜墙铁壁”进行一场卓绝而壮美的战斗。而这场战斗的策划者,却是那以火烧石、凿穿玉垒山麓的李冰——他决心以人类的智慧指挥水流,以人类的豪迈扭转乾坤。
还依稀记得,七岁那年登长城,幼小的我不知疲倦地向上攀登,把一个个烽火台甩在身后。而今又临都江堰,儿时那对长城的向往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都江堰的啧啧赞叹。忆往昔嬴政一声令下修建长城,笨拙地展示着人类的蛮力,保存的是石块的僵硬;李冰集思广益浚理岷江,巧妙地显现着人类的睿智,留下的是流水的灵动。那夹带着自我安慰的古城墙早已破旧不堪,天下大同的趋势让无力的“堵截”成为笑柄,其价值只属于时代;然而,都江堰造福万代的辉煌却诉说着“疏通”的内涵,它的意义便照亮古今。都江堰是美的,因我相信苏格拉底“美在功用”的哲思在此尽情地彰显。
心惊胆战地踏过长余500米的安澜索桥,仿佛摇摇欲坠。登临祭奠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望着那些游人虔诚地向二人致敬,我终于欣慰地看到,人们朝拜的,不再是沾满铜臭的纸扎,而是绽放着真正的生命价值的花朵。总有一天,都江堰也会不复存在,但只要“造福于民”的夙愿是人类智慧的初衷和归宿,李冰的精魂便不会坍弛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疆域。
时过境迁,/消逝的是岁月,/你却亘古不变。
都江堰,/请守候在九州一隅,/直至沧海桑田。
7月11日 细细数来,巴蜀的文化名人众多,一言难尽。公元759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寓居四年,留下诸多华彩诗篇,于是便有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之赞誉。
漫步在草堂的水榭厅堂,竹林花径之时,仿佛也在古诗苑内徐行。
少陵,从大唐的兴衰史中向我走来,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向我走来,我摩挲着诗史堂中他古旧的铜像,悉心聆听他在一个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悲啼出一曲曲沉雄浑厚的绝唱。那瘦削的面庞,棱角分明;紧蹙的双眉,锁定着民生的疾苦;犀利的目光,刺穿浮华背后的弊病。
穿过一条树影斑驳的小径,。那日光被又细又密的树枝的树枝切割成细小的冰凌,路到尽头,转过弯去,眼前一亮——好一个花木的海洋!葱茏的竹柏,精巧的盆景,团簇的花球,勾画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幽园,也勾画出少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蓝图——目光冷峻的他又何尝没有过粲然笑意?
然而现实却总是无情。我步入那简陋昏暗的茅屋,也步入了那个凄风苦雨的晚唐。晚年的少陵“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他清醒地撕烂世间每一片虚假的伪装,那双目如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对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此刻我终于相信,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曾知晓,作为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始终掘出真相的人,他必然缺少的,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在八月的西风中,他蛰居的茅屋颓然倒下,渴盼千万广厦,竟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宁肯“吾庐独破”,又是何等旁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
少陵碑亭前,我久久伫立,凭吊着这位现实主义之巅的巨人。少陵不需要我为他的悲苦唱起挽歌,他唯愿以他的一生唤起时代的良知,唯愿后世者富于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此的入世者,怀柔的是四海,心系的是苍生,关注的是人民的福祉。“而人民”,雨果如是说,“人民实际上就是人类。”在人类漫长的史河中,少陵,一座不朽的丰碑。
登临望江楼,俯瞰静静的锦江,吟唱出一代才女薛涛的至情。
我对薛涛知之甚少,然而, 江畔园内,弥望的是翠色苍苍的竹林,在那百余种竹的交错辉映下,我看到了她清丽的身影,看到了她不染的内心。纵然是乐伎的身躯,也掩不住她纯净淡然的魂灵。早年的营伎生涯和她对自由恋爱、平等夫妻关系的向往,在那样一个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青灯古祠的桑榆晚景也成了她必然的归宿。又有几人听得到她向历史请求着更加公正而深刻的评说?
短暂的拜谒,只在心中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却经久不灭……
7月12日 穿过住处门口的马路,径直地,我们进入武侯祠——大门处的三足巨鼎内沸腾着魏蜀吴的争霸往事,若是我们也能如此轻松地进驻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幼时浏览着插图精美的《三国演义》,就被“反曹拥刘”的观念所引导。8岁时游北固山——刘备招亲处,园内立着三国故事的人物塑像,我便感怀着“刘氏”那“桃园结义”的义盖云天,感怀着“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渐渐地,我不愿为他人强加的观念所奴役,决心独立地接受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于是,孟德那份舍我其谁的霸气,伴随着他悲壮的建安诗风,以一个更成熟的姿态走入我的视线。独挡一面的枭雄,于我心中,排挤走了那个温顺平和的玄德,和那个公忠体国的孔明。
而今,我于惠陵,放缓步伐,环绕着玄德安息的土丘,吊唁他的英灵——貌似平庸柔弱,却以他的善感召着仁人志士。
武侯祠祠堂内供奉着诸葛孔明祖孙三代的塑像,正中那个端坐的身躯,羽扇纶巾,气宇轩昂,平静地望着前方,眼中却闪现睿智的光芒。鞠躬尽瘁,只为报知遇之恩,从古至今顺应着国人的价值取向罢。
桃园漫步,一切景致都那样祥和安宁,就像玄德的秉性;绿树以葱葱郁郁的倩影回报甘霖的滋润,也继承了孔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看到这些,我无意再去评说那些功过是非——孟德一代枭雄,在中华历史的关键处推波助澜,对他景仰依旧;而在这个呼唤安定和向善的时代,也许玄德的个性注定写不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却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踏出大门前,我良久回望,暗许自己,在心灵一隅,为那份人性中的温良留下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