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sanSays 于 2014-3-7 13:52 编辑
上月电脑意外失窃,所有存稿丢失
作为懒人表示,让我再打一遍宁愿去开新的……
五、六章请见35楼,七、八章请见39楼
被诬蔑的元帅——苏尔特(Soult: Napoleon's Maligned Marshal)
原作 彼得·海曼爵士(Sir Peter Hayman)
第一章 元帅之路——德意志地区革命战争
1769年,让-德-迪厄·苏尔特元帅、威灵顿公爵、拿破仑皇帝先后降生。苏尔特出身朗格多克地区,祖上数代都是当地小商人和官吏。苏尔特家族原姓苏尔(Soul),信奉新教,南特敕令废除后,他们便明智地改信天主教(注:南特敕令废除后,新教在法国为非法),同时也改姓苏尔特。元帅的祖父让·苏尔特(族中第三个取此教名者)曾是圣阿芒堡(St-Amans-Labastide)稽税员。他有十三个孩子,其中一个也叫让的儿子娶了年轻女子玛丽-布丽吉特·德·格勒尼耶·德·拉·皮埃尔(Marie-Brigitte de Grenier de la Pierre)为妻。女方家族——“塔恩(Tarn)绅士兼玻璃制造商”——颇具名望,原籍黑山边区,信仰天主教。遍布黑山的广袤森林蕴藏煤炭,此家族的谋生之道便是以煤炭制玻璃。13世纪圣路易封他们为贵族,玻璃制造商们便以国王的名义同清洁派等异教斗争。南特敕令废除后,他们中大部分人也变成了天主教徒,不愿放弃新教的那些人移民去了英国,但仍同法国宗族保持密切联系。18世纪时玻璃制造工艺变得更加精妙,曾经煊赫的玻璃制造商家族虽然保持贵族头衔,实则沦于贫困。让·苏尔特是村里的公证员,他比玛丽-布丽吉特大上好几岁。老让·苏尔特并不太热心这桩婚事,尊贵的格勒尼耶家族也觉得让·苏尔特配不上玛丽-布丽吉特。然而人届中年的公证员还是克服了重重阻挠,1765年他迎娶了年轻的妻子。四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后来又有了三男两女。
也许是因为玛丽信仰虔诚,也许是受让的兄弟——传教士阿贝·苏尔特——影响,苏尔特夫妇给长子取了一个不寻常的名字——“让-德-迪厄”。让-德-迪厄是16世纪天主教一个小教派创始人,出生在葡萄牙,早年曾随查理五世的军队征战安达卢西亚。这个名字颇有预言色彩,因为让-德-迪厄·苏尔特日后常年转战半岛。苏尔特的很多后代都以让-德-迪厄为教名。多年来一直扣在苏尔特头上的“尼古拉”从未在他的受洗、婚姻、死亡证明书以及法国元帅、法国贵族封授书中出现过,事实上“尼古拉”是他的外号,曾于形形色色的场合使用,对头奈伊的部下尤其爱用。1809年苏尔特攻占波尔图,人们认为他试图自立为王,某次成谜的小插曲后,奈伊军就常用“尼古拉国王”嘲笑苏尔特。“尼古拉”一直伴随着元帅,甚至一些历史学家和工具书也这么称呼他。巧合的是,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途中曾在法国南部被乡民贬称为“尼古拉”——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老魔鬼”,苏尔特也和他差不多。 苏尔特一家的石屋位于圣阿芒堡小村“大街”(Grande Rue),连它在内全村只有五间房子带二层楼。公证员让·苏尔特和神父一同管理整个村庄。圣阿芒堡地处黑山脚下,18世纪时它极度偏僻贫穷(拉布吕埃尔以南的山峰上有座纪念碑,纪念该村二战期间的抵抗中心地位,但直到今天该地依然鲜有游客问津)。传说苏尔特在路易·菲利普治下任陆军部长时,圣阿芒堡附近的大镇马扎梅(Mazamet)因供应法军布料闻名,这纯属乌有之谈。但苏尔特和紧承他的后代们的确为家乡发展出了不少力,苏尔特死后一百年,他的数名后人都在众议院任塔恩代表。真正对塔恩布料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皮埃尔-埃利耶·乌莱斯(Pierre-Elie Houlès)和他的后代,当地很多幸福的家庭至今仍然从事高级纺织业。 18世纪,黑山里外的小村落生活非常艰苦。山区不通公路,只有小径,山民们只能自给自足。苏尔特家以面包为主食,又在后院小花园种满卷心菜等蔬菜。冬天,为了让湿冷的小屋稍微暖和些,让-德-迪厄和弟弟们得去森林里捡柴火,甚至得在马扎梅到圣蓬斯(St-Pons)的山路上拾马粪。少年让-德-迪厄长得最健壮,又能吃苦耐劳,各种累活不在话下。多年后,某个谄媚者问苏尔特首相是否嫌饰有穗带的制服太沉,他讽刺道这还没他从小就扛惯了的重物沉。 让-德-迪厄十岁那年,让·苏尔特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玛丽-布丽吉特依然精力旺盛,她打算在长子接手家业前继续公证业务,但事情没那么简单。让-德-迪厄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他只跟阿贝叔叔学了点基础功课——此事令他抱憾终身。孩提时代,让-德-迪厄说话也带浓重的朗格多克口音,有时还讲黑山方言(与加泰罗尼亚语同源,当地有些山村的老一辈仍然使用它)。事实上,有说法称:从人种学角度看,黑山居民是加泰罗尼亚人衍生到法国南部的分支。这是苏尔特和西班牙的又一联系,尽管他从未在加泰罗尼亚打过仗。多年来苏尔特一直纠正着自己的语音,在军队里他不曾被语言问题困扰,但是从政后在议会发言时,浓重的方言口音让议员们经常听不懂他的话。 除了没上过学,少年让-德-迪厄还欠缺管教,相对安稳些的他已然成了村里那些玩闹小孩的头。一为了制儿子的傲气,二为了让他继承家业,母亲连续两次将他送去别的村子当公证员学徒,但均已失败告终:第一个村子比圣阿芒堡还散漫粗野;第二个村子的公证员专横独断,让-德-迪厄憎恨他。阁楼小房间差不多是小学徒的牢房,1785年2月寒冷的一天,快16岁的苏尔特翻窗逃跑了。他逃回家中,却发现地主管家上门问他贫穷的母亲催债。苏尔特一直厌烦当公证员,他心底悄悄藏着从军的渴望。见此情景,他当机立断,立马去了附近的拉·朗贝格堡(chateau of La Rembergue)投身志愿军。为此苏尔特得了10克朗,他随即交给母亲还债了。 苏尔特无疑从母亲那儿继承了活力与坚韧,又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对秩序的热爱。和很多意志坚决的人一样,苏尔特很尊敬家中三个最重要的女性——母亲玛丽、长妹索菲及妻子路易丝,他尤其深爱母亲。玛丽-布丽吉特一直活到90多岁,苏尔特回乡次数很少,但一有机会他就会赶回圣阿芒堡待一阵陪她。他和路易丝大宴宾朋时,总是让母亲坐在他右边的尊位。 接下来两年,苏尔特在隶属路易十六、驻于圣让-丹热利(St-Jean d’Angély)的步兵团服役,他感到前途困厄,焦虑不安。虽然他已是伍长,但无望升为军官,因为当时贵族青年垄断了军衔。苏尔特平日里总是不耐烦,举止粗鲁暴力,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最后他对军队只剩下厌倦与失望,打算退伍回家开面包店。苏尔特回到拉·朗贝格堡的兵站,但没能获准离队,从此他注定会在决定历史的重要军事行动中愈发显眼。尽管眼前事业不顺,苏尔特也以一贯作风同拉·朗贝格堡的家族维持了亲密关系。大革命期间,此家族大部分人投靠了国外流亡贵族的军队,仅有一支拥护革命。苏尔特也同旧日一些战友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个人叫拉波特,他一直是个列兵,最后成了巴黎苏尔特宅的园丁。 苏尔特的军事生涯重启于1792年奥地利与普鲁士入侵革命法国之时。苏尔特就任路易·菲利普的陆军部长后,行事严厉,反对者们便翻出了他的早年经历,指控他是革命党积极分子,说他在住地附近发表激烈演说、攻击那些“代表社会平等的光荣秩序的反对者”。其实这些斥责比起祖国遭侵时热血青年一时迸发的激昂演说好不了多少。和新生革命军中很多未来同僚不同,没有证据表明此时苏尔特参与过重要政治活动,事实上繁忙的军务让他根本无暇顾及革命政治。国民议会急需壮大军力,下令各地新政府征募志愿营。除了中校来自正规军,志愿军所有军官均由士兵选举产生。现役军官可保留正规军军衔并在新设联盟营任职。眼下正规军已有大批军官辞职,他们要么退休,要么去了莱茵河对岸投奔流亡贵族的军队。约2000个空缺军职只能靠现役人员补充,苏尔特等人的机会来了。苏尔特所在的国王步兵团现更名23步兵团,驻于阿尔萨斯舍勒斯塔特(Schelestadt)。苏尔特自己已是caporal fourrier,即军需下士,6月他晋升中士,1792年初他当选上莱茵省国民卫队第1营教官,同时擢升掷弹营少尉(这一职位正是为列兵中提拔上来的出色年轻人预备的)。苏尔特的任务是把这些纯粹的新兵训练成正规军人。志愿营的军官基本都是些没经验的老人,没几个月苏尔特就被全营一致选为代理中校,成了第1营实际指挥。他平生首次努力施展自己卓越的训练与组织能力,十年后他在布洛涅军营创建大军团时最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拿破仑·波拿巴也靠选举当上了科西嘉阿雅克肖志愿军中校,当时他和苏尔特都只有22岁。 法国革命军随后同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组成的联盟打了一场奇怪的战争——双方一直在德意志南部拉锯。对法国将军来说,战败的惩罚可能是断头台,尤其是那些难讨驻军政治委员——“人民代表”——欢心的人。苏尔特的两任上司即落得如此下场:一个是迷迷糊糊献身革命、绰号“胡子将军”的屈斯蒂纳;另一个是未来帝国皇后约瑟芬的前夫德·博阿尔内。苏尔特只是个初级军官,这种事还轮不到他。他简洁的军事回忆录提及这段经历时很少影射政治,尽管他也说有些上司急于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消极”,甚至会因此下达恐怖的决定。年轻的中校是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当下的灾难与混乱中,唯有军队保留了法兰西的荣光。”然而就连苏尔特这种一向谨慎的人也险遭厄运,他因为“对革命政府肆意发表意见”被某个可怕的人民代表列入黑名单。看来是罗伯斯庇尔的倒台救了他,也救了很多其他人。 对苏尔特来说,真正重要的还是战斗。战争初期,屈斯蒂纳从美因茨匆匆撤退时,苏尔特处于战事中心,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团级指挥官。后来在维桑堡,他指挥了人生第一次进攻战,用两个营给奥军造成大量伤亡,打响了胜利围攻的前奏。1792年结束前,军队陷入一场漫无章法的前哨战,苏尔特在这些战斗中显示了极强的主动性与决心。1793年联军入侵阿尔萨斯,1795到1797年,法军年年入侵南德意志,苏尔特从中领悟到紧密军事合作的必要性。好在对法军来说,联军的组织同样糟糕,但苏尔特照样尖锐批评自己的总指挥儒尔当——“战线拉得太宽,各军团无法互相支援。”同波拿巴兵力集中的意大利军团相比,苏尔特认为儒尔当犯了个巨大错误,他不该同时发起多个单独进攻,也不该把这些进攻交给经常独立行事的次级指挥官们。法军的确需要一个比小贩伙计儒尔当更好的指挥官,他因总打败仗得绰号“铁砧”(注:原文为“Jourdan, who was nicknamed ‘The Anvil’ because the enemy so often hammered him. ”“hammer”系一语双关)。苏尔特后来经常同为人古怪、热爱国家但犹疑不定的儒尔当争执,尤其是后者成为约瑟夫·波拿巴的参谋长后,苏尔特与约瑟夫国王无休止的争吵总是跟儒尔当有莫大关系。 苏尔特培养的另一能力是同上级军官搞好关系,一些人便批评他谄上鄙下。他有时是会一个劲儿拍上司马屁,但奉承乃古今常态。引起上级注意是革命军人最好的升迁途径。 第一个同苏尔特亲近的高级军官是奥什。“胜利的谋划者”、公共安全委员会陆军部负责人拉扎尔·卡诺让法军编制总数翻了一番,他还创设了参谋部前身“文印局”。卡诺的总动员令使得军事训练和参谋部组织尤为迫切。1793年“混编令”创建了一个正规营同两个志愿营合组的半旅,苏尔特和他的志愿兵于是转入摩泽省奥什军。为了丰富经历,他申请参谋职位。奥什当即应允,苏尔特遂去了茨韦布吕肯(Zweibrücken)塔波尼耶(Taponier)将军帐下。当时参谋官和指挥官差别不大,苏尔特奉命率一支像旧王朝军一样由各色人等组成的部队进攻尼德布龙(Niederbronn)的奥军。他相当擅长指挥这种混编军,战后押着约300名俘虏胜利归来。此后奥什经常夸张地力劝他做一个“真正的无套裤汉”,且不断分派给他独立任务。 1794年1月苏尔特成了摩泽军团前卫指挥勒费弗尔少将的参谋长。同“年长”英勇的勒费弗尔(此时他40岁)建立联系对苏尔特前程影响重大,这段关系也是他第二珍视的军旅友谊。6月,法军在布鲁塞尔附近的弗勒吕斯打败奥军。此战战略意义不大,因为维也纳方面已经决定至少暂时撤出奥属尼德兰,但是勒费弗尔师依然表现不凡。勇敢的阿尔萨斯人勒费弗尔缺乏卓越的战术能力,但他深得士兵拥戴,又有参谋长苏尔特的出色辅佐。“这15小时战斗之激烈为我生平所见之最。”苏尔特在回忆录中写道。传说战局进展到紧要关头时,情绪激动的马索冲进勒费弗尔的司令部,他说自己急需增援,若不派兵就把勒费弗尔的脑袋揍开花。苏尔特军衔比马索低得多,但他设法安抚了马索的情绪,平静地告诉后者回去候援。马索采纳了建议,据传他事后说道:“你给我上了一堂终身难忘的课,你教会了我冷静。你才是胜利者!”这种洋溢传奇色彩的故事可不符合苏尔特回忆录严谨写实的风格(注:这个故事是假的,苏尔特回忆录只字未提,它最早出自1838年苏尔特访英期间的泰晤士报),但他的确强调过自己一直力劝勒费弗尔坚守至奥军撤退。“我们意志坚定,”他写道,“只为从‘火山’中赢得胜利。”十三年后血腥的埃劳战场上,当拿破仑陷入逆境时,苏尔特保持了弗勒吕斯时期的冷静顽强。苏尔特和马索成了好友,但马索1796年战死。 弗勒吕斯战役后,苏尔特参加了滑铁卢附近的混战,折损了三匹坐骑。二十多年后,苏尔特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任拿破仑的参谋长。战后流放期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显然他急于向路易十八示好,因此很自然地忽略不提早年曾在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悲哀之地”征战。遗憾的是,二十多年前他毕竟曾在滑铁卢郊野战斗,但1815年6月拿破仑皇帝却没太在意他的建议。 苏尔特说给勒费弗尔当参谋长的日子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快乐的岁月。勒费弗尔很信任他,但他也是个严格的上司。苏尔特倒是乐于繁重的工作,很喜欢参谋兼指挥的混合职务。某位法国历史学家认为,苏尔特回忆录对这段时期着墨过多,他声明这是1815年前自己唯一一次当参谋长,借以正名滑铁卢战役时拿破仑饱受非议的参谋长任命。此说有失公允。苏尔特一直对军事组织怀有强烈兴趣,甚至超过对战斗本身。在西班牙,他对约瑟夫有些傲慢,但仍不失为一名干将。不过威灵顿公爵对苏尔特的著名评价倒有几分道理——他很擅长战前调兵遣将,但战场上就未必了。 弗勒吕斯战役后,儒尔当军成了桑布尔-默兹军团。它从未赢得波拿巴麾下意大利军团的荣誉,这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指挥官的无能,但军团士兵对拿破仑未来荣耀的贡献不亚于阿尔科拉和利沃里的战士。德意志地区的革命军同意大利军团行事风格不同:一个绰号“清教徒”,更为规范正统;另一个更为热情放松。二者互相看不顺眼。莱茵河对岸既有儒尔当、贝尔纳多特这种“共和国信徒”,又有迪穆里埃、皮舍格吕、莫罗等叛徒,但拿破仑正是从对他抱有潜在敌意的莱茵军人中收纳了一批最好的部下。在桑布尔-默兹军团,苏尔特必须拼上全部意志才能在马索、克莱贝尔、贝尔纳多特等强横之徒面前保住自己的立场。这也是军官们青云直上的时期。苏尔特第一次接触奈伊,他们的军事生涯注定将交织多年。两人生日不过相差几月,性格却大相径庭。苏尔特既是精明的军人,亦是日后练就大量政治技巧的优秀组织者,表面冷静自制,内里热情洋溢。“勇中之勇”奈伊不打仗时为人懒散,他绝不像常见说法那样是个宽容骑士,倒是个好争吵、狡猾、难相处的人,总是令马塞纳、苏尔特等同僚失望,甚至让拿破仑失望。瑞士籍的约米尼曾当过奈伊的参谋长,他的战术能力帮了奈伊不少。与其说他是一个能干的将军,倒不如说他被称作“大军团战马(Grande Armée chargers)”之一。多年来苏尔特和奈伊互相鄙视,1809年两人在加利西亚的卢戈大闹一场。“你们以为管着苏尔特或奈伊很轻松吗?”拿破仑懊丧地评价这次著名的争吵。不过革命战争期间,桑布尔-默兹军团是他俩共同的家。 1795至1797年间,苏尔特所谓“邪恶又无能”的督政府打算让桑布尔-默兹军团充当法军在南德意志三股主攻军力的先锋。尽管波拿巴在意大利抢了风头,桑布尔-默兹军团在低地国家和莱茵河的早期胜利空前拓展了法国疆土。苏尔特现在指挥半旅,充分投身了这些战斗。1796年进攻战时,他位于阵线最左端。阿尔滕基兴(Altenkirchen)战役,他顽强地抵御了优势奥军,以小损失换来了3000俘虏。接着,苏尔特半独立的部队在黑博恩(Herborn)遭军力显著占优的敌军袭击,但他一直坚守到克莱贝尔来援,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回归大部队,一炮没丢,一旗未失。然而,恶劣的法国财政及糟糕的补给系统迫使国外军队在驻地自谋生路。苏尔特认为靠劫掠为生既不利于军纪,又会激怒法军驻在国。有“尊贵的”王室军队为前例,拿破仑毫不留情地奉行以战养战政策,但这给皇帝和他的部下们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法国与征服地民众的关系日益严峻。最初,无论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四处传播的革命理念的确赢得了德意志、意大利和低地国家一些人民的拥护,尽管反响没有革命军预期的热情。但是“就地补给”和无休止的战争削弱了民众好感度,就连随和的莱茵居民也痛苦不堪。作为一个有些缺失个人温情的严格纪律主义者,苏尔特照理会惹外国人厌恶。他最早与外国百姓打交道是在1795年的波恩。年轻自信的准将当时26岁,他按惯常做法,坚持要当地百姓给他送上丰盛的餐食与酒水,且遵循法国政府的要求征收巨额财产。习惯了选帝侯科洛涅主教温和统治的莱茵居民抗议法军之举,苏尔特便把一位市政官员投入监狱,威胁要对波恩动用极端手段。他的上司勒费弗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管市议会叫“一无是处的流氓”,恐吓说要让四处遍布“战火与鲜血”。苏尔特相对更收敛些,最终他和所在城市建立了还算和平的关系。 一件事情无疑影响了他对外国人的看法。1796年1月,苏尔特的半旅驻于贝格公爵领地索林根(Solingen)。当地自中世纪起就以刀剑制造工艺闻名,至今仍是鲁尔重要的刀具产地。贝格公爵同沙皇家族有姻亲关系,他对法国无甚好感,日后拿破仑为了扶持妹夫缪拉废黜了他。索林根居民听闻了法军在莱茵的暴行,他们很警惕这个年轻气盛的准将。苏尔特将司令部设在索林根前市长、刀剑制造商约翰·亚伯拉罕·贝格的遗孀弗劳·贝格(Frau Berg)家。约翰虽然姓贝格,但和统治者贝格公爵没有任何关系。苏尔特刚到索林根就照例下达沉重的军事征收令。他现在越发喜欢舒适生活了:他在喧嚣的桑布尔-默兹军团“步步高升”;他经常宴请勒费弗尔等将领,所以他的餐桌需求相当可观,不过他也细心地确保整个半旅给养充足。现在苏尔特日益自傲,比起同僚尤甚,他甚至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印章——他的大名位于共和国徽章之上。 弗劳·贝格24岁的女儿路易丝正同法国流亡者、军官迪菲厄·德·拉·格朗热(Duffieux de la Grange-Merlin)恋爱,两人已经在策划私奔。秉承18世纪的优良传统,迪菲厄忙着招募莱茵的德意志居民加入英军。然而此时苏尔特出现了。据说他在司令部楼道遇见路易丝后坠入爱河,决心非她不娶。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指挥一群“赤脚流浪汉”的朗格多克农家子弟(原文如此)强娶富裕的索林根手艺人之女,威胁说如若不得就施以残忍报复,恐慌的居民只好恳求弗劳·贝格促成这桩婚事。但是索林根的档案显示,弗劳·贝格本就不喜欢路易丝同流亡者纠缠,尤其是法国革命军就驻扎在城里的当口,因此她乐得拆散女儿与苏尔特的情敌。更有甚者,随着桑布尔-默兹军团逼近,公爵政府也越来越烦恼法国流亡者的存在。弗劳·贝格出身显赫的莱茵家庭,为人精神饱满。她对女儿做了大量工作。路易丝最终同年轻勇敢的将军订了婚,迪菲厄再也没出现过。 从画像上看,路易丝显然不是倾倒众生的大美人,但她是一个宜人的伴侣。踌躇满志的苏尔特娶她,无疑也是想同殷实的资产阶级联姻。他当然不是什么农家子弟,他是公证员的儿子,他的社会地位不输贝格家族。苏尔特回忆录对这段婚姻的评价秉持了一贯的低调:“妻子给我的幸福历久弥坚。”尽管他屡屡出轨,她却是一位模范太太:他在热那亚英勇突围时身负重伤、被奥军俘虏,她精心照料他;他在布洛涅指挥大军团,她处理社交事务;不论是在巴黎大学街(Rue de l’Université)的豪宅还是在圣克卢附近的郊区住宅,她都尽到女主人的职责。路易丝很理智,与苏尔特的所有副官都能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她又非常强势。拿破仑不仅赏识男人才干,通常也能对女人慧眼识能:“苏尔特雄心勃勃,但他老婆制得住他!”1804年,苏尔特的女儿出生。拿破仑祝贺了他,还表示希望她长大后尽可能像她母亲。奥尔唐斯·苏尔特(Hortense Soult)的确是个相当能干的女子,她后来嫁给了自由政治家莫尔奈侯爵(Marquis de Mornay)。 1804年苏尔特一家已在帝国站稳脚跟,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路易丝的人格魅力。她是拿破仑母亲——令人敬畏的“太后”——的荣誉女官。惟命是从的大卫所作《拿破仑一世加冕》中,只有几个元帅夫人露脸,路易丝正是其中之一,她坐在太后右边,但她和苏尔特也许根本没参加加冕!路易丝和约瑟夫·波拿巴的妻子都没去过西班牙。战火遍野、血腥游击战不断的半岛非双方将领之妻宜居之地,这令皇帝不太高兴,但路易丝并不介意。事实上,后文会提到她唯一一次输给拿破仑是在1813年的德累斯顿,彼时她试图劝阻皇帝收回再次将丈夫调去西班牙的命令。她失败了,那场决定性的战役最终以图卢兹之战告终。路易十八复辟时苏尔特任陆军大臣,路易丝顶住了王室女大公们的怠慢。可怜的阿格莱·奈伊就不同了,革命前她曾在宫廷任一个小职位,现在遭到回归的波旁王室无情嘲讽。滑铁卢后的危险时期,苏尔特被迫流放,而路易丝尽了最大努力帮助他。她一直同德意志老家保持良好关系,苏尔特离开法国后便先后在索林根及附近的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安家。他在国外期间,她孜孜不倦地设法让他归来。后来苏尔特的人生迎来又一次重大转机——他成了路易·菲利普的高级大臣,这其中自有路易丝的影响力——索林根向法军供应刀剑等其他器械。当时他们已经住在他为晚年生活修筑的苏尔特堡。她只比丈夫多活一年。 有人认为路易丝是凭借头脑才得以平布青云,此说无甚证据。她家乡的档案自然充分记录了她的传奇一生——一个普通的索林根女孩嫁给“达尔马提亚”(这头衔名很诡异)公爵,成了拿破仑法国大人物;路易·菲利普统治时期,她又成了王位继承人奥尔良公爵德裔妻子的好友,凭此发挥更大影响。当地文献描述苏尔特时也是用浪漫口吻:他是索林根的“大恩公”——一位“温和的主人”,驻扎索林根时广受欢迎。二十年后苏尔特流放时,索林根再次以最友好的态度接待了他。当然了,他和大多数共和国将军一样对经济利益很敏感(不过也没什么证据证明他比同僚更好劫掠)。苏尔特同法兰克福不少富有银行都有往来,这更使他同莱茵地区牢牢绑在一起。婚后离开索林根时,他已同当地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后来他不时重返该地,保护它免遭过度军事役使。 1797年,苏尔特又在他相当崇敬的奥什手下供职。先前奥什曾邀他一同与英国海军支援的保王党作战(奥什后来在基伯龙取胜),但苏尔特拒绝了。波旁复辟后,他在回忆录里提及此事,谨慎地写道他不愿向同胞开战。如果奥什没有早逝,法国统治者也许就不是波拿巴了。若在奥什治下,苏尔特的军政生涯也会更加顺利。苏尔特在回忆录里说,如果波拿巴是凯撒,那奥什会变成庞培,至少,他也许会阻止雾月政变后一些政治变动。 1798年,苏尔特第一次与英国有了直接联系,这个国家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不过这个最初的联系没有意义。苏尔特进入了所谓的英格兰军团,指挥布吕赫与根特之间的旅。督政府真的打算进攻英国吗?如果他们确有此意,那远征的准备实在少得可笑,很可能整个行动不过是为了打发唯我独尊的波拿巴。结果波拿巴去了埃及,英格兰军团就更成宣传幌子了。不管真假,远征还是需要财力支持的,苏尔特照例给自己无力负担的旅弄来一大笔钱。当时法国将英国视为头号敌人,一小股英军成功袭击奥斯坦德(Ostend)要塞后,苏尔特自然也和大众一样充满敌意,他恶毒地称这次行动是“毫无军事意义的远征,除了将战争法则破坏殆尽一无是处。”年末,荒唐的英格兰军团解散了,苏尔特也回到了德意志。 波拿巴去埃及前迫使奥地利签订了屈辱的坎波福米奥和约,但他走后维也纳便卷土重来。奥地利加入英俄组织的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初对法宣战。战局有四个中心:低地国家、南德意志、瑞士和意大利。联军若集中兵力足以侵入法国、摧毁督政府,何况法国当时只能启用几个能干将领:莫罗、茹贝尔,最优秀的当属马塞纳。对年轻准将们来说大机遇来了。苏尔特去了南德意志儒尔当麾下指挥前卫。施塔卡赫(Stockach)战役中,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指挥大股军力。奥军兵力远超己方,但他拔剑在手,率军直袭侧翼。他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奥军随后站稳脚跟,并在卡尔大公指挥下有力反击。最后儒尔当放弃战斗,退回莱茵河。施塔卡赫战役让法军严重受挫,但苏尔特无可指责,他最初的进攻几乎成功了。大军撤退时他负责殿后,暂时接管了一个师。 莫罗接替了儒尔当。他比儒尔当称职,但为人谨慎、强烈嫉妒波拿巴,而且忠诚度可疑。征战瑞士的马塞纳比莫罗能干得多,苏尔特想追随他。德意志地区无数法军官兵都心怀壮志,年轻的准将不过是他们中一分子。他的确在尼德布龙、黑博恩和施塔卡赫展示了优秀的军事能力与强势冲劲,特别是指挥混编部队的能力。他是勒费弗尔聪明能干的参谋长,是桑布尔-默兹军团的卓越组织者。他工作勤勉,为整合志愿军、将自由散漫的“乞丐”改造成组织有素的正规军立下汗马功劳。尽管有些疏远下级军官,他深得列兵崇敬。更重要的是,他给不少上级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著名的有杰出的奥什、勇敢的老兵勒费弗尔,其实那会儿苏尔特心中的英雄就是奥什、勒费弗尔和马塞纳。最后,他同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打交道时,比大部分同僚都更具手腕和政治敏感性。总体来说,很少有同僚比他更胜任高级军职。现在苏尔特的首要任务是直接投身一流将领帐下,他选择了狡猾贪婪的马塞纳。波拿巴在埃及时,马塞纳将拯救法国。
附图:
出生证明
故居
母亲
叔父
革命时期的苏尔特
妻子
妻子的父母
第二章 元帅之路——瑞士与意大利
1799年4月苏尔特实现了眼下志愿,去了马塞纳的瑞士军团当师长。当时,瑞士共和国地区对法国构成最大威胁。伦敦《泰晤士报》称瑞士“被纳入法国督政府的混乱体系……只得屈从专制政府的凌辱。”施塔卡赫战役后,卡尔大公认定从这个分裂的小国家直接进攻乃入侵上策。瑞士各州不喜欢法国,也憎恨奥地利,彼此间又互相鄙视。苏尔特颇具政治敏感性,征战瑞士期间,他将争取瑞士人的友谊当做重要目标。如果督政府尊重了瑞士的中立,它本会守护好法国边疆。 苏尔特先在巴塞尔待了一阵,后奉命镇压瑞士南部施维茨(Schwyz)、乌里(Uri)、温特瓦尔(Unterwald)三州反抗。局势相当严峻:法国人遭谋杀;附近的恩加迪内(Engadine)有奥军驻扎;圣戈特哈德山口地区激战正酣,阿尔特多夫(Altdorf)成立了独立州政府。苏黎世的马塞纳给了苏尔特充分自主权,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独立指挥,他立刻着手恢复法国在此荒凉山区的地位。他越发熟于这种军政事务,照莱茵的成功例子对当地人恩威并施。在艾因西丹恩(Einsiedeln)大巴洛克修道院附近举行的会议上,苏尔特含糊带过近日瑞士人对法国人的袭击,赞扬了瑞士人的勇气传统,且利用施维茨乡民对奥地利君主的恐惧同他们达成协议。很多人参加了法军,但他们的条件是将令人反感的苏黎世瑞士部队从苏尔特麾下调回马塞纳那儿,马塞纳勉强默许了。苏尔特对这些事件的评价一反常态地坦诚。“我不会忘记这些善良居民对我的好意,”他写道,“在回忆录里提到他们不禁让我重温了当时的快乐!”然而邻近的乌里和温特瓦尔就颇为棘手了,苏尔特得在今圣戈特哈德隧道穿过的山区作战。他最后在艾罗洛(Airolo)击败爱国者,平息了骚乱。现在苏尔特开始关心自己的“公共关系”了,他对卢塞恩湖(Lake Lucerne)的威廉·退尔圣殿做了一次“朝圣之旅”。苏尔特将行程交给十二个瑞士船夫安排,其中很多人都在对法作战中失去了亲人。拜访结束时,他同原先的瑞士敌人已像好友一样告别。 繁忙的两个月过去后,苏尔特得赶回苏黎世支援马塞纳。负责山区战事的勒古布纯粹因为数量劣势被逐出恩加迪内,卡尔大公和霍策将军(Hotze)的两路奥地利大军更是威胁法军在瑞士的阵脚。苏尔特位于苏黎世防线右端。6月,第一次苏黎世战役爆发,约7000人的苏尔特师同两倍于己的奥军激烈地短兵相接,双方都损失惨重。苏尔特用苏黎世湖的船只装载大炮——这是他镇压瑞士起义军时发明的军事策略。他坚决固守阵地,最后亲率仅剩的预备队上阵。苏尔特命令这700名新兵不要浪费火药、尽量拼刺刀,最终击退了奥军。马塞纳给巴黎政府的报告说苏尔特的勇气与军事才能堪当盛誉。但第一次苏黎世战役并未成功阻止联军前进,不久马塞纳就得撤出苏黎世。在德意志、低地国家和意大利,共和国也是命悬一线。苏尔特用鄙视的语气拿法军其他将领糟糕的合作同马塞纳组织得力的部队相比。不过这回法国又交了好运,因为联军的组织更差。维也纳统治者宫廷会议依然垂涎奥属尼德兰,一时之下犯了大错。卡尔大公被调去德意志,瑞士境内仅剩霍策和经验相对不足的俄国将军科尔萨科夫(Korsakov),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塞纳的压力。与此同时,法军在诺维(Novi)败于卓越的俄军将领苏沃洛夫之手,茹贝尔将军也战死了。联军最高指挥苏沃洛夫的计划是让霍策和科尔萨科夫正面进攻,自己则亲率一部包抄后方。 决定性的第二次苏黎世战役从9月打到10月,历经十五天。如果马塞纳战败,或者苏沃洛夫抢先,法国就会遭受强力入侵,此时波拿巴的军团远在埃及,那法兰西将面临一场灾难。马塞纳军同督政府的其他军队一样缺乏粮饷,但它在苏黎世湖与林特河(the River Linth)边紧密结成牢固防线,苏尔特师即驻扎林特河。法军当务之急是在强大的苏沃洛夫赶到前击溃奥俄联军。 苏尔特的第一要务是在苏黎世湖东端渡过林特河。林特河既有霍策军的严密防守,又有泥泞难逾的河岸。苏尔特当即组织士兵进行小而善攻的突击队训练。他在回忆录里清清楚楚写道,目前法军不仅缺乏操练,身体素质也普遍较差。法军必须学会在身负重物时加快行军脚步、加长行军里程,必须适应山区作战,他们没有理由达不到奥军和瑞士军的水平。步兵使用火枪时应当更效率更专业。长期以来,革命军的步兵都比骑兵更需要训练。新式军队中不止苏尔特一人笃信这类同18世纪常见阵地战关系不大的观点。他很可能比同僚们更坚信此道,几年后在布洛涅军营,他出色地将这些理论大规模付诸实践,半两栖的林特河渡河作战不过是英吉利海峡渡海作战的小小预演。在林特河当前局势下,麻烦的修桥工作不太现实,苏尔特又像镇压瑞士起义者一样征集了十二条大渡船、一些小舟和三艘可载火炮的舰艇。他还下令全军大部必须“像古典时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马上学会游泳。 苏尔特照例亲自上阵侦察。他装成一个持枪列兵,在下士的陪同下假装放哨,实则仔细观察泥泞的河岸以决定最佳渡河地点。苏尔特向精心训练后选出的160名游泳健将详细说明了渡河计划。这160人大都身配长矛与马刀,头顶手枪与弹药匣。约20名鼓手也参与了这次行动,他们将军鼓系在头顶,准备到时发出进攻信号。这支特别小队的任务是在两个半小时内渡河并攻占重要据点,他们需严守时限,且尽可能一枪不放,若是中途遇上顽强抵抗,鼓手就擂鼓,瑞士人就用德语大喊“大家逃命吧”惊吓奥地利人,整个师会立即从对岸发动进攻。工兵会尽快搭建浮舟以运辎重。 最后苏尔特奇袭成功,奥军还没缓过劲来就丢了河岸。霍策战死,一些俄国团损失惨重,法军至少俘获了8000人。马塞纳认为横渡林特河对他在苏黎世赢得伟大胜利相当重要,苏尔特也视此为自己的一大战绩。林特河战役同他的其他胜利并列家乡圣阿芒-苏尔特的纪念性墓碑上。 在马塞纳帐下,苏尔特现在指挥莫尔捷(注:常译“莫蒂埃”)师、卢瓦宗(Loison)师和居丹师。莫尔捷是苏尔特的好友,后来也成了元帅;卢瓦宗是苏尔特在半岛的对头;居丹则干劲十足。苏尔特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正沿伦巴第平原进军的苏沃洛夫同战败的科尔萨科夫会师,彻底将他逐出瑞士。苏尔特严谨平实的回忆录里写到这里时却尖锐批评“当代历史学家”,这种口吻在全书都少见。他埋怨历史学家将在山区抵抗苏沃洛夫的功劳归到勒古布头上。事实上,苏尔特越来越娴熟地扮演实质上的军长角色,是他令下属的师分兵迎击苏沃洛夫。他又去了熟悉的圣戈特哈德山区,准备在格拉武斯(Glavus)同苏沃洛夫决战,俄军虽然避开了,但是丢下了伤兵、火炮和3000俘虏。苏沃洛夫深感无法同奥军协作,失望地撤退了。和同时代人相比,苏尔特大概对俄军入侵有着更敏锐的观感,他将苏沃洛夫之败和俄军的撤退视为法国摆脱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战争威胁。“也许有一天,”他写道,“整个欧洲得联合起来对抗俄国。”苏尔特很快接到北调机动师守卫莱茵河左岸的命令,其中加赞师(加赞本人是苏尔特在西班牙的参谋长)在康斯坦茨(Constance)大胜俄军与法国流亡者的联军:法国人在街道上追歼法国人,将敌军赶到莱茵河对岸,城里最终卸下了波旁旗帜。 大雪结束了1799年伟大的瑞士战役。苏尔特在康斯坦茨湖附近的莱茵费尔登(Rheinfelden)建立了冬营。他的师疲惫不堪,而且由于督政府的缘故无法避免缺少军饷的困境。苏尔特得筹钱,他试图在瑞士故技重施,但当地人比莱茵居民更能看紧钱袋。无论如何,以苏尔特为前锋的马塞纳还是成就了壮举。兵力多达7万的强大联军原本要侵入法国,最后却伤亡惨重地退出瑞士。奥军的霍策战死,俄军的科尔萨科夫蒙上战败之耻。苏沃洛夫选择撤退,没几个月俄国就退出了反法同盟。瑞士恢复了和平,对法国态度也不再那么不友好了,混战各州的秩序也重整了。法军约有6000多人战死,一大批伤员不久就归队了。苏尔特称赞马塞纳是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都崇敬马塞纳,二人后来在半岛遇上的问题无损这份敬意。苏尔特还表扬了各位师长和勇敢的士兵。他自己也建立了卓越的声誉,他证明了他是勇敢优秀的战术家,而不是什么军事莽夫。他显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指挥如横渡林特河、毅然率前卫军追逐苏沃洛夫之类突击行动的天分。他同瑞士人打交道既耐心又强势,已然树立了不错的公共形象。革命军中很少有人同时具备以上素质。马塞纳写信祝贺苏尔特,特别赞扬了林特河战役以及“用如此精力和技巧四处追击敌人。” 拿破仑从埃及归来,发动雾月政变,一跃成为第一执政,此举大大振奋了所有法军。苏尔特毫不掩饰这一事实。滑铁卢战后一两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彼时王室政府诋毁拿破仑,而“拿破仑神话”又尚未诞生,一贯谨慎的苏尔特如此写道:“拿破仑是法兰西的守护者,他保护了她,平息了革命的邪恶激情与罪恶力量。他不仅以辉煌战绩证明自己是卓越的军事统帅,也有着无限自信。军队的给养、装配与欠薪初步有了盼头,且确有改善。” 尽管俄国退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奥地利仍无意求和,确切地说,它不愿放弃在意大利的牢固地位。经历了军事失利和大举撤退,当地的法军形势相当危险。马塞纳军守卫热那亚,驻于从亚平宁山脉开始沿新利古里亚共和国边境延伸的狭窄战线。莫罗军在南德意志对抗强势奥军,它主要由六年来在德意志境内作战的军队组成,规模远超马塞纳军。第一执政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维也纳,他已在第戎筹建预备从南德意志或意大利进攻维也纳的主力大军。苏尔特的军事生涯迎来了重要一刻。作为桑布尔-默兹军团的老兵,照理他会重返莫罗帐下征战德意志。事实上莫罗的确去了莱茵费尔登找苏尔特,他在那待了一整天,显然同年轻上进的师长谈了一些问题。他们先是讨论瑞士战役,但话题很快就转到波拿巴的人品上。苏尔特在回忆录里坦承上层政治对当时的他来说就像天书,不过他已经察觉儒尔当、贝尔纳多特等桑布尔-默兹军团的将领喜欢关注巴黎政局。当然苏尔特很荣幸来访的莫罗“如此健谈”。莫罗称赞波拿巴的军事才能,但尖刻地贬低他的野心,他说自己之所以接受执政府的任命不过是为了提防新任第一执政。莫罗显然在拉拢年轻有为的将军,但他失败了。苏尔特明白莫罗的野心不比波拿巴的小,此人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嫉妒,而且苏尔特认为一到战局紧要关头他就会跟个蠢货似的犹豫不决。然而更重要的是,苏尔特已经收到了马塞纳的信,后者用肯定的口吻请他去热那亚指挥右翼。“我获准招募所有我高度赞赏、深深喜爱的将军,”马塞纳写道,“我已安排妥当,你很快会在意大利军团任职。”和脾气不好、果敢不足的莫罗相比,选择马塞纳无疑明智得多。 苏尔特喜欢不间断的服役生活,此后十五年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他没有拜访巴黎的政客们,仅仅带路易丝去了圣阿芒堡见母亲,然后他就去意大利了。现在他31岁。 马塞纳上任前曾去了趟巴黎,他抱怨军官有余兵力不足,而且几乎没有补给。这种局面部分归咎于无能的督政府吝于支援,但雾月政变后情况反而恶化了。波拿巴几乎把所有可用兵员都投入第戎的预备兵团,腾不出多少人手。更糟的是,一贯精明的马塞纳回热那亚途中竟在马赛被军需官骗走了钱。“难道我们的军队,”苏尔特评论道,“不过是这群压榨士兵的腐败生物的玩物?”此外,基思勋爵的英国舰队严密封锁着海面,补给很难运抵热那亚,这无异雪上加霜。表面看来,热那亚战役是一支法军在10万奥军和英国海军重围下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之败,但实情不止于此——波拿巴难辞其咎。第一执政故意抛弃了他热爱的意大利军团,抛弃了他最初成名之地——阿尔科拉和利沃里——的英雄,他一意率预备军团直取维也纳,不惜牺牲他们。波拿巴的第一选择是联合南德意志的莫罗,而最初的第二选择很可能是进攻意大利的奥军,他该选哪个呢?“结果,”梯也尔写道,“意大利军团的勇士被他们保卫的国家抛弃了,最终毁于困顿。” 苏尔特还没见过拿破仑,但是在意大利军团,他首次体会到了此人无情透顶的一面——当他决意实现某个目标时,他不会在乎下属官兵的命运。1800年2月苏尔特来到热那亚,法军的处境令他惊恐。马塞纳只有3万人,还得分兵防守热那亚和萨沃纳,实际可用野战兵力仅剩一半。士兵们“面色苍白、身形疲惫、饥肠辘辘、灰心沮丧,看起来好像幽灵;局势比我之前见过的都糟。”苏尔特写道。 到了暮冬,由于英军的死死封锁,法军粮草已严重短缺。军中瘟疫肆虐,医院景象凄惨——数百名病号或躺在地上,或躺在肮脏的草垫上。苏尔特的前任、军事史学家(注:忍不住吐个槽,小马尔博充其量只能算回忆录写手吧)的父亲马尔博将军只得强行从城中药房征收药品,最后他自己也死于恶疾。值得称道的是,马尔博从未怨愤过自己的年轻继任者,他在苏尔特手下当了短短一阵师长,他的死令苏尔特很难过。热那亚和萨沃纳的居民——尤其是富人——对法军无甚好感,也制造了一些麻烦:许多间谍装成意大利难民混入法军,山区盗匪猖獗。法军士气消沉,逃亡不断,甚至有整支分队试图逃出热那亚回家之事。 在此局面下,马塞纳靠着贫乏的补给尽力而为。苏尔特负责军团右翼,他在利古里亚山区的阿奎(Acqui)建立了指挥部,手头三个师总共不过18000人。军团左翼由絮歇率领。日后在布洛涅,絮歇服务于苏尔特帐下;半岛战役期间,他表现出色;但是1814年在法国南部作战时他不太配合苏尔特。此时奥军指挥官梅拉斯的确掌控了局面。絮歇的小部队同马塞纳的主力割裂了,于是他退到尼斯。如果奥军只留小股兵力封锁热那亚,派大部队追赶絮歇,不等拿破仑从第戎起身他们就能抢先侵入法国南部。事实上拿破仑现在进退两难。由于莫罗在德意志的进展太慢,他决定改变主攻方向,将预备军团从第戎投入北意大利。此举当然使马塞纳和苏尔特的任务更重要了。 苏尔特又一次成了马塞纳名副其实的右手。他的回忆录将接下来的战事分成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他得恢复士气,尽可能拖延动作缓慢但无法阻挡的奥地利大军前进。凭借出色的能力,他试图靠训练与军纪重振军心。但是苏尔特的战线太宽,他想夺取东塞斯特里(Sestri Levante),以抵御拉斯佩齐亚(La Spezia)方向的威胁、稳固长长的海岸线,但他主要还是在山区及远离热那亚的西部海岸线发起快速猛攻。苏尔特麾下的加赞师驻守重要补给基地沃特里,由于英军的紧密封锁,沃特里的地位更为突出。在惨烈的战事中,法军甚至被迫食用匈牙利掷弹兵的尸体!这一阶段以一场联合行动告终:为了解萨沃纳之围、重新打通与絮歇之间的交通线,马塞纳沿海岸线进军,苏尔特在山区作战。因为奥军兵力远超法军,他们失败了,马塞纳和苏尔特只得丢下萨沃纳退回热那亚。萨沃纳陷落后,他们同絮歇彻底断了联系。 第二阶段持续了几周,双方互有攻守。苏尔特经常出城挑战五六倍于己的奥军,而且总能带回俘虏。这虽然有助于法军士气,但对粮草渐稀的热那亚来说,抓俘虏不过是添了几张要吃饭的嘴。 4月末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此时法军面对优势奥军唯有采取守势。拿破仑已经完成跨越大圣伯纳德山口的壮举进入意大利,令奥地利人大吃一惊。热那亚的地位显然极为重要,因为它能拖住相当一部分奥军。马塞纳的使命是至少坚守到6月初。除了自己的完全胜利,拿破仑从不考虑其他东西,他并没有马上救援被困的热那亚守军。一艘法国船偶然避开了英舰,然后一个参谋溜进奥军包围的热那亚,他带来了拿破仑鼓舞士气的信。但是第一执政的唯一目标是摧毁伦巴第的奥军主力,马塞纳和苏尔特只能奋力守住热那亚。 到了守城战最后阶段,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一样严重了。由于围困和饥荒,利古里亚政府倒台了。居民痛恨法军,热那亚起义者同围城奥军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苏尔特一向有恩威并施的镇压能力,但这回他主要负责军事事务。马塞纳靠一个特别委员会勉力维持政府运转,他强迫一些市民充当支持法军的辅助角色。此举收效甚微,不久他就宣布禁止热那亚人举行大型集会,违者枪决。法军濒临断粮绝境,马塞纳的头发也白了。 苏尔特同这些治安管理没有直接关系,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冒险突袭围城奥军。热那亚周边的地形像一个圆形竞技场。“竞技场”以山为框架,有一系列要塞守卫,其中两个最重要的要塞“德·弗雷尔”(Deux Frères)和“戴蒙德”(Diamond)一边经受奥军猛攻一边沐浴英舰炮火。“德·弗雷尔”落入敌手,“戴蒙德”也被封锁了。苏尔特发起了最成功的一次突袭,这次他也下令不用子弹只用刺刀,亲自率军夺回了“德·弗雷尔”,又解了“戴蒙德”之围。这一出色战果极大振奋了热那亚守军。苏尔特同士兵们并肩激战,这是他一生中的英雄时刻。马塞纳说:“只要我在这里,苏尔特在‘德·弗雷尔’,我们就能赢。”唉,他一语成谶。胜利鼓舞了苏尔特,他开始谋划一个更大胆的行动——进攻北部的克雷托峰(Mount Creto),好进一步缓解围城压力、夺取急需的谷物。苏尔特只能动用2400人奔袭,但他让加赞从“戴蒙德”发动佯攻。尽管霍亨索伦亲王的奥军兵力占优,苏尔特却自信满满,而且抱着相当大的取胜希望。总爱对苏尔特吹毛求疵的蒂埃博(Thiébault)在《热那亚围城日记》中说,马塞纳起初不太赞同克雷多峰计划,但是“德·弗雷尔”的胜利让他充分相信了年轻下属的能力与勇气。 结果整个作战彻底乱了套。一场突发山洪阻滞了加赞的行动,加赞自己亦负重伤。这意味着苏尔特要独自对付霍亨索伦亲王的整个大军。尽管陷入寡不敌众的绝境,苏尔特依然英勇作战,试图重整队伍。但他自己受了严重腿伤,于是命残部丢下他安全撤回热那亚。骑兵小队指挥皮埃尔(苏尔特的弟弟)和副官于洛中尉(Hulot)本想带他逃走,但他伤势太重,无法在湿滑的山路上行走,结果被俘了。 当时双方高级将领对待彼此的态度还比较绅士。苏尔特的个人财物在战场遭洗劫,但是霍亨索伦亲王安排他在司令部附近的小屋住下,还让人将他的佩剑送交马塞纳。苏尔特觉得奥地利医生都很无能,不过他得到了霍亨索伦的允许,于是拿奥地利医生的弓背当桌子写了一封信,让马塞纳送他最喜欢的法国医生科特内(Cothenet)过来。科特内获准进入奥军阵地,但是还没等他到,受伤的将军就从奥地利医生手中拿过手术刀给自己做了个初步手术。苏尔特说手术“很简单,但是也很疼。” 做出这些堪称大胆的举动后,苏尔特被带到更舒适的亚历山德里亚主教宫殿养伤。他忧心战事,烦躁不已,但只能无奈地躺在床上,他的弟弟、副官和科特内医生则在屋顶上用野战望远镜观察马伦哥激变的战局。奥军战败后一片混乱,苏尔特便打算趁乱逃跑,但他的伤势恶化了,坏疽可能会永远夺走他的腿。因为坏疽的威胁,加上当时普遍认为战争要结束了,苏尔特便在奥军面前做了战俘宣誓。现在他有了完全自由,开始稳步恢复健康。他的前副官、也是他最喜欢的骑兵将领弗兰切斯基(Franceschi)过来陪他。弗兰切斯基带着给拿破仑的信,奇迹般地冲出了英军封锁的热那亚。他原先是个雕塑家,最初在“艺术团”(Régiment des Arts)参军。弗兰切斯基是苏尔特最忠实的仰慕者之一,自身亦被荣誉笼罩,但他在半岛时不幸被俘,后来病逝狱中。路易丝随后也来了,她精心照料自己的丈夫。 热那亚的局势更危险了。没有苏尔特的勇敢突袭,情况变得更糟,正和马塞纳悲观的预言一模一样。马伦哥大捷之前,马塞纳被迫率顽强勇敢、病弱半饱的军队投降,但他享受了败者特殊礼遇。艰苦的热那亚围城战分散了奥军兵力,拖住了大队奥军,没有热那亚的坚持抵抗,拿破仑的胜利无疑也是空谈。拿破仑后来刻薄地批评马塞纳,责怪他同絮歇失去联系、没有及时退回法国。皇帝总是嫉妒杰出的下属。事实上,马塞纳撤回法国南部会严重阻滞第戎的预备兵团筹建工作。 也许该趁此时同蒂埃博算算账。此人对苏尔特最有偏见,他在《热那亚围城日记》和回忆录中对苏尔特做了不少恶意评价。拿破仑时代史学家路易·马德兰说蒂埃博“恶毒地用上好几页纸肆意诋毁苏尔特、达武和贝尔蒂埃。”在《热那亚围城日记》中,蒂埃博斥责苏尔特不时奉承马塞纳,后来又骂他和絮歇为了私利在马塞纳面前贬损自己。蒂埃博还说马塞纳后来的贪污问题是苏尔特造的谣。在他眼中,此时的马塞纳不可能犯错,其实马塞纳的金钱欺诈问题已成军中典型,他一度为此停职。蒂埃博有被害妄想症,在苏尔特的第四军当准将时,他觉得因为自己的热那亚日记没有充分赞扬上司,苏尔特故意阻止他升迁。蒂埃博还编造了一段对话,说马塞纳同意他的看法,狠狠批评了苏尔特。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正是靠马塞纳的强烈推荐,苏尔特才从相对无闻的意大利军将领荣升帝国元帅。最后蒂埃博又反对他所爱的马塞纳了,指控他在西班牙“衰老无力”。 阿奎的山泉泥浆浴最终治好了苏尔特的腿伤,但他终身只能轻微跛行了。他批判第一执政没有尽快结束战争。他对奥军的誓言妨碍了未来的前途,直到莫罗在霍恩林登取胜,法军才用俘虏的奥军将领换回了壮志满怀的年轻将军。 与此同时,苏尔特的军事生涯出现了一段奇特的插曲。尽管他还没有被正式“换走”,但因为当时古怪的战争法则,他能在几乎被法国控制全境的皮埃蒙特自由履行一些“半勤务”职责。北意大利局势动荡,侵略的奥军一路摧毁了法国建立的一连串共和国,但马伦哥战役又将格局重新洗牌。皮埃蒙特和瑞士一样成了法国本土的重要缓冲带,孱弱的统治者查理·伊曼纽四世(Charles Emmanuel IV)逃亡撒丁岛,当地成立了法国保护下的临时政府,这是完全吞并的前奏。苏尔特在桑布尔-默兹军团的前上司儒尔当现在是都灵长官,这位老共和派之所以得此任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雾月政变后需要将他调离巴黎。“铁砧”对外交不感兴趣,所以直到1800年末,在马塞纳的继任者、新任意大利军团司令布吕内(注:常译“布律纳”)麾下治理都灵的其实是管军务的苏尔特。他得训练重组两支病弱的师。这次照例没有资金,他从懦弱的临时政府那儿弄来了足够的现金维持军队、守卫多个重要据点、解决陆军医院糟糕的管理问题。苏尔特走到哪都会遇上一片混乱,但是经历了热那亚围城战后,在都灵重建秩序对这个睿智顽强的纪律主义者来说不是太大的难事。在皮埃蒙特其他地区,所谓的意大利爱国者们制造了不少麻烦,查理·伊曼纽的支持者和法兰西共和国的支持者互相攻击,此外山区还充斥绰号“须鸳”(Barbets)的强盗。处理这一切不仅需要指挥能力也需要组织水平。苏尔特用他在瑞士的老办法对付“须鸳”,组织游击部队在山间发起速攻,最后迫使强盗们求和。然后他就像对待瑞士各州一样,摆出一副调和的姿态,迫使一些匪盗充当起山区警卫。苏尔特在回忆录里简单写道:“我像以前一样,谨慎地尊重我所管理地区的风俗与信仰。”都灵临时政府对他的工作颇具溢美之词。然而奥斯塔地区(Aosta)更严重的反叛较难镇压,苏尔特尽了最大努力,上司布吕内给他写了一封热情的信,表扬了他的军事行动。“皮埃蒙特问题的妥善解决完全是靠你的智慧和积极行动,”布吕内写道。苏尔特帮助士兵们对抗剥削的军需官和皮埃蒙特匪徒,再次赢得了他们的全部信任。他也更加享受光鲜的生活,作为军务间隙的放松,他在都灵宫殿办了一场奢华舞会。晚会主宾似乎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据说苏尔特对她很着迷。 然而,不幸的苏尔特常常输给传记作者们。他的儿子、未来的法国驻柏林大使在父亲留下的文件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这四个月——那是一段忙碌的日子,勤务逐渐让步于战事。但近来一位历史学家却用某种不太友好的口吻总结了苏尔特的四个月,“他镇压‘须鸳’的做法有点见识,但是除了征兵、医院管理、后勤整顿等和平事务他就没什么要做的了。” 这出插曲快结束时,苏尔特终于同奥地利将领施波克(Spork)交换了。1800年底,他恢复了正式军职。老上司勒费弗尔和马塞纳强烈要求他来巴黎见第一执政。但是政治形势依然充满变数,精明的苏尔特决定继续留在军中当“一个普通士兵”。因此他没去巴黎,而是去了南意大利,在缪拉的“地中海观测军团”任中将,该军团司令部位于塔兰托。从此他与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结下了战场情谊。苏尔特坚定平稳的军事能力正好能制衡缪拉的急躁冲动。第三次反法同盟期间,他俩的多次合作对拿破仑大有裨益。此外,现在的缪拉对苏尔特来说很有利用价值——他是拿破仑的妹夫! 苏尔特在塔兰托有三个主要任务。首先他要同南意大利人建立友好关系。懒惰逍遥的那不勒斯人与顽固的热那亚人和皮埃蒙特人不同,很快就让他实现了目的。古怪的意大利靴跟——普利亚(Apulia)乡间匪盗肆虐,当地至少未来一个世纪都像北非一样不开化,但是苏尔特通常能在教堂的帮助下很好地驯服贼寇。他和拿破仑一样都不是信徒,但是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充分利用天主教的影响力。 苏尔特的第二个任务是全面巩固塔兰托和普利亚区其他小港口的防御,以抵抗英国海军的进攻,从而为埃及远征军构造重要补给基地。但苏尔特才到塔兰托四个月这项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埃及军团投降了。他再没和埃及打过交道,直到快40年后他才和这个国家有了交集,那时他是路易·菲利普的首相,同帕默斯顿勋爵(Lord Palmerston)斟酌解决穆罕默德·哈里的问题。 苏尔特的第三个任务强烈地吸引着他——将塔兰托打造成各种跨海作战的基地,使它成为亚得里亚海的直布罗陀。坎波福米奥和约签署后,伊奥尼亚群岛归于法国治下,但是法军在意大利战败后,它们又归俄罗斯和土耳其联合统治。二战期间,英军发现塔兰托和普利亚其他港口是跨亚德里亚海秘密作战的绝佳基地。苏尔特的儿子记录了父亲如何立即同渴望与法国恢复关系的伊奥尼亚岛民接触,也记录了他同急于和拿破仑友好往来的可怕土匪头目、“约阿希尼之狮”(Lion of Janina)阿里·帕沙(Ali Pasha)接洽。根据他的秘密情报,苏尔特告知法国驻那不勒斯大使阿尔基耶(Alquier)伊奥尼亚群岛蕴有大量契机:英国在科孚岛(Corfu)外的影响力几乎绝迹,俄国舰队也离开了,现在正是重建法国势力的好时机。缪拉赞赏他准确拦截了英军外交信件、深入探究了伊奥尼亚群岛乃至伊庇鲁斯等希腊本土地区的普遍舆论。然而随着事态发展,由于别处事务影响,苏尔特在亚德里亚海沿岸的秘密活动收效甚微,这对法国来说是个遗憾。要不了十几年,伊奥尼亚群岛就会迎来英国统治、英国板球、乃至英国总督格拉德斯通先生(Mr Gladstone)!凑巧的是,这次伊奥尼亚之行是苏尔特一生最接近公爵封地达尔马提亚的时刻。 受贪婪奢侈的马塞纳和缪拉影响,苏尔特无疑既看到了军旅生涯的艰苦,也看到了它的优势。上司们的金钱运作自然感染了年轻中将。他的确喜欢富足日子,但不该就这一点过分苛责他,他只是重复了常胜将军和侵略军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依然是一个热情的职业军人,有着确切的政治天分和赢得治下居民好感度的实在能力。缪拉带苏尔特回了那不勒斯,信心十足地说“他已在南意大利为法国结交了很多朋友”。实际上未来的那不勒斯国王推荐苏尔特继任地中海观测军司令,但这个军团很快解散了。无论如何,苏尔特即将迎来一个比地中海司令灿烂得多的未来。
第三章 “远征”
蒂拉尔(Tulard)教授的《拿破仑传》引用了于贝尔(Ymbert)所著《行政道德》(Moeurs Administratifs)中的文字:“只要一个人有才干,拿破仑就用强有力的手臂拽住他的头发,将他安放在基座上,基座上书:‘看,我的工具。’”苏尔特当然不是什么“工具”,不过相对无名的南意大利将军之所以马上调到中央,其中确有此种关系作用。33岁的苏尔特沉默寡言,他非但不是拿破仑从老意大利军团提拔上来的年轻人,甚至从未见过第一执政,那为何1802年3月他突然晋升近卫军上将?在执政卫队就职让苏尔特迅速同拿破仑建立起经常接触。这可谓整个拿破仑时代最快的升迁之一。 苏尔特得此职位,离不开马塞纳的力荐,拿破仑的妹夫缪拉也热情称赞苏尔特的才华。但更关键的是,拿破仑正在寻找同雾月政变后激变的巴黎政局没有牵涉的年轻将军。执政府年代充斥着阴谋与背叛,很多野心勃勃的军人都认为自己和拿破仑一样有统治法国的资本,此外,军中还有数不尽的保王党、理想主义者以及纯粹出于政治策略投奔共和派的人士。不忠与密谋是巴黎常态,但这么多干政将军、或者说共和国将军的存在严重影响军队,因此第一执政急需一批既有军事素养又有管理能力、行事较一般将士审慎、尚无明确政治立场的年轻将领。拿破仑最重要的副手有极擅参谋但不懂指挥的全能陆军部长贝尔蒂埃,有能干又忠心耿耿的达武,有作战勇敢但不懂军务管理的拉纳,还有如前所述、与其说是聪明的将军不如说是“战马”的奈伊。只有苏尔特最符合拿破仑的要求:他是称职的将军、严格的纪律主义者、优秀的管理者,而且政治水平日益见长。这大概就是为什么1803年8月28日,苏尔特凭贝尔蒂埃的命令在圣奥梅尔(St-Omer)就任预备入侵英国的海峡军团大本营总司令。事实上,布洛涅军营的官方名称一直是圣奥梅尔军营。巴黎陆军部对圣奥梅尔的认知停留在以往经验水平,他们打算在那建立司令部,但是务实的苏尔特很快改了主意。1803年9月3日,他从圣奥梅尔给参谋长安德烈奥西(Andréossy)写信:“圣奥梅尔什么也没有,我要去布洛涅。我们会在这儿建个临时司令部,但远离海岸线实在令人讨厌。”他几乎再没来过圣奥梅尔。 入侵英国并不全然是第一执政的创意,1798年督政府就可悲地尝试过一次,苏尔特也曾参与那次行动。1801年他在意大利时,纳尔逊强力指挥的舰队集中入侵布洛涅,但他罕见地失败了。法军虽有损失,但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这次胜利有些鼓舞了第一执政。他一直视英国为头号宿敌,但直到滑铁卢战役他才当面同其交手。从短命的法英亚眠和约破裂开始,直到第三次反法战争爆发,法国不断往大西洋海岸线上倾注军力。第一执政不怀好意的同学兼秘书布里昂同一些评论者和历史学家一样,在回忆录中说远征不过是个政治烟雾弹,堪称“史上耗资最巨、效用最少的荒唐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其实是一次精心谋划的正式行动,马尔蒙等回忆录作者都肯定这一点。苏尔特的英国朋友、半岛战争史学家乔治·内皮尔爵士问他拿破仑是否真的打算侵英,他回答说拿破仑确有此意。内皮尔又问如果远征真的启动能不能成功,苏尔特答道:“先生,那就是另一个大问题了(Ah, Monsieur, c’est une autre grande question)。” 英国历史学家很少对法国的这次大举“入侵”感兴趣,但理查德·格洛弗是个例外,他在《海峡边的不列颠》一书中详细研究了此事。格洛弗强调,除了1940年希特勒的恐怖入侵计划,所有这类战事中拿破仑的准备最周密。拿破仑和希特勒一样,可利用大部分欧陆地区谋划事业。他的计划是动用总兵力过15万人、大小不等的八个军团侵英。从布雷斯特湾的奥热罗军到低地国家的马尔蒙军,军团或沿海岸线而布,或位于内地训练营。远征军主力由三个军团组成:左翼奈伊军,驻于工事牢固的蒙特勒伊(Montreuil)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埃塔普勒(Etaples)的小入海口;右翼达武军,最初驻于布吕赫,因为按原计划该军团主要由巴达维亚傀儡政府的小型舰队运送,不过后来计划有变,达武军遂移至格里内角(Cap Gris Nez);核心力量自然是最初位于圣奥梅尔、现驻扎于布洛涅的中路军,兵力约46000,相当于奈伊军与达武军的结合。这支军团不需依赖巴达维亚政府,它将完全由法国舰队护送。中路军指挥正是苏尔特,在奈伊到达之前,他还负责指挥蒙特勒伊的左翼。 所以苏尔特是远征军中“同辈第一人”。他很快在布洛涅尚莱尔馆(the Hôtel Chanlaire)建立了正式司令部,这栋住宅的主人是革命后很快支持新政权的贵族家庭(后来为了建学校,尚莱尔馆被拆了,今天布洛涅到巴黎的火车经过它的原址)。苏尔特军有四个师:组成布洛涅“右营”(camp droit)的第1师,师长为聪明的圣伊莱尔;组成布洛涅“左营”(camp gauche)的第2师,师长为能干但夸夸其谈的旺达姆;位于布洛涅附近昂布勒斯特(Ambleteuse)的第3师,师长为身材高大的拉格朗日;位于维姆勒(Wimereux)的第4师,师长为苏尔特在热那亚的老战友絮歇。近卫掷弹兵指挥乌迪诺也归于苏尔特麾下。此外他还有大量援兵,包括马尔加龙(Margaron)将军的轻骑兵旅。苏尔特军的确和其他军团一样,逐渐变为兵种齐全的半独立军团(二战期间布洛涅毁损严重,曾是“右营”所在地的老城渔民区彻底毁了,如今当地只有现代建筑,但在美丽老城保存完好的区域仍可见到“左营”)。 这段期间拿破仑总共来了布洛涅六次,停留总时间大约十四周,布洛涅史学家管他的来访叫“布洛涅的百日王朝”。拿破仑的司令部建在流亡者丢弃的蓬-德·布里克堡(Pont-de Briques)(二战期间该堡损坏,直到战后修国民大道要从其大门穿过时才花了番功夫修复它)。1803到1805年是执政府迈向帝国的转折点,有句描述这段时期的话说得很对:“法国的心脏在这个小城堡内跳动。”蓬-德·布里克堡是拿破仑第一个皇家司令部,滑铁卢战场上的卡尤(Caillou)农场则是最后一个。蓬-德·布里克堡只能容下拿破仑的贴身随员,但附近有地方安置他的家属。贝尔蒂埃的一大批班子住在城里的德桑德鲁安馆(the Hôtel Desandrouin),该地后来改名帕莱皇宫(Palais Imperial)。苏尔特一行的住所只在贝尔蒂埃的十几米外,以便他们集中办理远征陆军事务。海军方面更为重要,“全国侵英舰队上将”布吕克斯将军的司令部也在附近,海军部长德雷斯(Décrès)将军亦有住处。布吕克斯和德雷斯彼此厌恶,与他们不属同一兵种的苏尔特倒是更易同两人都保持良好关系,但他与布吕克斯更亲近。 厄斯塔什·德·布吕克斯(Eustache de Bruix)生于约瑟芬皇后的家乡圣多明戈(San Domingo),现年40岁,独立战争期间海战表现出众。他同拿破仑来往密切,雾月政变中大力支持他。布吕克斯能力不错,待人热情,性格外向,甚至有些暴躁。他还是塔列朗的好友(同他一起花天酒地)。同年轻的苏尔特相比,他显然在政界涉足更深。布吕克斯受封荣誉头衔“海岸总监将军”(Inspector General of the Coasts of theOcean),与苏尔特等新晋元帅同级。如果不是身体原因,他很可能会替代倒霉的维尔纳夫。1805年布吕克斯死于肺炎,这对法国来说是个遗憾。 工程师斯甘津(Sganzin)的地位同战士和水手一样重要,他实际掌控布洛涅及整个沿海地区的海港建设,但拿破仑的书信表明,港口主要使用者之一苏尔特也密切参与了设计施工。最初负责修建维姆勒、昂布勒斯特船运基地及其保护设施木制小要塞的正是苏尔特的工兵军官贝特朗,此人后来还在圣赫勒拿岛陪伴拿破仑。最后,卓越的海军工程师福尔费(Forfait)监督整个欧洲西北部的平底船制造工作,这些船只将运输远征军。 为使布洛涅全军保持紧张状态,皇帝会随时突然来访。他会骑马巡视周边,极目舒展视野,然后他会召集布吕克斯、苏尔特和斯甘津共进晚餐,细述一番对最新进展的赞赏。有时他会在苏尔特和布吕克斯陪伴下匿名出访,最远到过加来海峡。与属下们的讨论“比一堆纸上报告好得多”。拿破仑贴身助理之一萨瓦里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布洛涅的情况:士兵“枪镐不离手”,在无休止的训练和登船演习中自己筑造了布洛涅港、维姆勒港和昂布勒斯特港(1940年的德军有托德组织帮忙,但19世纪的法军没有)。萨瓦里写道:“大家一同热情细心工作的观念从未如此深入人心。”观念是拿破仑的,但将它在军中付诸实现的主要是苏尔特。 拿破仑和高级官员的前卫司令部设置在布洛涅和维姆勒之间的海岸线上。该地以建于罗马时代、毁于17世纪的灯塔命名,唤作图尔·德奥德尔(the Tour d’Ordre)。图尔·德奥德尔视线极佳,可以纵览布洛涅的海港峡湾、位于上方的锚泊地以及英国海峡。早在1803年,拿破仑就命布吕克斯在此建立前哨司令部。布吕克斯很快在百年战争的英军营垒遗址上建造了一个小型barraque,即小型营房。拿破仑的房子较大,苏尔特和贝尔蒂埃的位于其侧,构造类似但体积较小。营房呈马耳他十字形,并有泥土加固,皇帝饶舌的男仆康斯坦管它们叫barraques sauvages(野人的屋子)。即使是拿破仑的房子也很简朴,只有一间会议室和一间卧室,但皇帝经常在此宴请高级军官。拿破仑说在图尔·德奥德尔能用高倍望远镜眺望多佛城堡的一片忙碌,就像从杜伊勒利宫看巴黎郊区的瓦莱安峰(Mont Valérien)一样方便。维克多·雨果等人深情描写了这些营房。尚不清楚房子的使用频率,但可以确定它们是拿破仑多次海岸之行的基地。来自布洛涅的无尽信件和指示实际出自图尔·德奥德尔,但拿破仑要求弗朗西斯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帝号、改称奥地利皇帝的正式通信是在布洛涅写的。拿破仑无疑也在图尔·德奥德尔同贝尔蒂埃、布吕克斯、苏尔特等主要副手商谈了很多远征计划。 布洛涅与巴黎之间的快速通信也很重要。大革命前,沙普(Chappe)兄弟为法国引入了一套在山顶和高大建筑顶端设置旗语信号的“电报”系统。第一执政大大发展了这一创新,不吝时间、金钱与人力将沙普线延伸至布洛涅。布洛涅的信号站位于贝尔蒂埃、苏尔特与布吕克斯司令部附近的钟楼。1803年平安夜,苏尔特第一次用这个系统发信,但是信息未能送达,因此他拒绝再发“电报”,直到1804年5月皇帝直接命他每天用沙普线和巴黎联系两次。这种“电报”天气恶劣时无法使用,但苏尔特在布洛涅期间,它仍然是两地间的常规通信方式。 苏尔特指挥远征军的主力,管辖范围远抵加来海峡。1803到1805年,他负责贯彻远征陆上事务的大部分命令。其他军长当然也有自己的军要管,但布洛涅的苏尔特地位最重要。拿破仑亲临布洛涅时便通过贝尔蒂埃下令,但他不在时,关于远征问题的很多信件都是直接交给苏尔特。他负担的繁重军务可归为五个方面:其一,不仅要保证大军与辅助人员的战力,还要保证他们能渡过海峡,这同布吕克斯的登陆舰队、斯甘津修建的海港及防御要塞大有关联;其二,作为陆军司令充分参与远征计划的讨论;其三,抵御从布洛涅到加来一线英国海军的经常性进攻;其四,采取安保措施对付英国和保王党派来的精明间谍,并且在密谋盛行的当下协助拿破仑完全掌握大军的忠诚情况;其五,充当重要的“公众人物”。拿破仑在这方面是个大师。1804年法国在图尔·德奥德尔后面的泰尔林克坦(Terlincthun)圆形竞技场举行了著名的荣誉军团授勋仪式,而且还计划在附近建一座纪念柱。此二事苏尔特均深涉其中,它们既是高水平的公共活动,又是塑造拿破仑传奇的重要因素。 大军最初位于圣奥梅尔等法国北部地区,后来屯于布洛涅基地及海峡其他港口。官兵虽然有实战经验,但成分混杂,要将他们改组成侵英劲旅是个大工程。苏尔特在回忆录里提到瑞士战役的林特河之战时已经批评了法军孱弱的体格、生疏的技巧以及步兵匮乏的训练,现在他无疑面临更大的挑战。远征军不仅得进行大规模陆上操练,还要演习迅速上下平底船。除了战斗,他们也要学会划船。此外还要为骑兵的战马、装配和各种火炮做特殊安排。一名历史学家总结道:“问题最终在于使步兵适应海洋,使他们能在远征舰队上宿营。冬季让成千上万人整日整夜待在数百艘平底船里实在是一个全新的主意。骑兵也得适应‘平稳船只’的艰苦条件。布洛涅军营逐渐确立了真正的‘骑士道’,每个步兵和骑兵都急于起航远征。”此话可能有夸张,尤其是关于军队“热情”的部分,但贝尔蒂埃、苏尔特、布吕克斯等人组建的两栖大军同仅仅五十年前代廷根(Dettingen)与丰特努瓦(Fontenoy)训练有素的“当地”士兵恐怕区别不大。 将法国全境及低地国家逐步制造的小船集中到布洛涅和海峡一带其它小港口来很困难。这些实验性的新设备造得很慢,而英军封锁又很紧。法军有首尾皆设迫击炮、能载100人的平底船;有长过30米、载员150人的大型平底帆船;有长达20米、载员55人的船载舰;有体积大得多、运送骑兵及其战马与轻武器的护卫舰;有体积同样较大、运送炮兵部队的炮舰;有可载一个步兵连、由货船改造成的双桅船。使用各种船只时,苏尔特和布吕克斯需联手确保陆军和海军相处融洽。解决内部军务问题有多种途径,如尽量将陆军士兵与其军官分到同一名海军军官主管的同一艘船上。部分陆军暂时住在一些大型船舰上,同海军一起执行日常勤务。有些海军则参加陆上训练,以便在大军登陆时保卫舰队。要用平底船在防守严密的海岸登陆,其难度不会亚于1944年盟军面临的困难。总而言之,所有海陆联合操演都很关键。 苏尔特也参与了斯甘津与布吕克斯修筑扩建小海港的艰巨工程。这些港口是远征舰队的出发基地,为首的布洛涅吸纳了大部分土木工作,包括掘深海港、拓宽海湾。在邻近的维姆勒与昂布勒斯特小水湾,在埃塔普勒等海峡沿线入海口,施工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布洛涅、维姆勒与昂布勒斯特属苏尔特直辖,拿破仑利用他的动力与热情实现自己宏大的远征构想。布吕克斯对胜利有些怀疑,但苏尔特向来乐观。塞居尔描述了1805年戏剧性的一幕,那时远征似乎就要开始了:“8月2日到布洛涅后,拉普和我宣布皇帝明日到来,远征军即将启行。苏尔特元帅完全沉浸在喜悦里,高兴地在房间里跳来跳去。”这是沉默寡言的苏尔特难得的真情流露。当然了,这是最后的决定性错误讯号。远征是取消了,但伟大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揭开了序幕。 布洛涅时代,拿破仑给苏尔特写了一堆信札,其中有些很好地折射出年轻总司令的繁杂职责。如果说整个远征是皇帝想出来的,那把它变成现实的是苏尔特、布吕克斯与斯甘津。但皇帝并不愿意就这么放手让属下们自己干,他密切关注着工作每一细节。随便举一些信为例。皇帝肯定了苏尔特的维姆勒港修建草案,但是维姆勒附近的地形可靠吗?昂布勒斯特、格里内角和加来的工程计划听起来不错,但是现在军队里共有多少病号?每个师又分别有多少?所有的士兵必须学会划船,必须经常进行上下船的操演。法军一艘小单桅船在敦刻尔克被英军俘获,应当批评达武不够小心。所有的信都满是细节和指示,甚至涉及钩蒿、滑膛枪部件及可携式热水容器! 苏尔特是怎么解决这一切的?据副官圣沙曼伯爵(Comte de Saint-Chamans)描述,他按照苏尔特的指示,就勤务、补给、宿营、警务、军纪、医院等各种事务夜以继日地书写命令。“他从不遗漏任何事情,”沙曼写道,“无论大局还是细节他都细心留意。”另一个年轻的中尉布兰·德·维尔雷(Brun de Villeret)后来成了苏尔特的副官与忠实仰慕者,他提到曾陪同当时的上司参加苏尔特的军务会议,苏尔特在会上问了无数问题,而且只要精确答案,不要模糊的建议。在这方面及其他许多方面,他都越来越像拿破仑了。沙曼说苏尔特每天不是去司令部外视察军队,就是去营地和小海港查看正在进行的浩大工程。苏尔特每周举行三次连续十二小时的调动演习。“布洛涅军营是最好的军校,”他写道,“它所培养的优秀官兵比史上任一军校都多。” 圣沙曼的任命本身就有重要意义。苏尔特的副官中,舒瓦瑟尔(Choiseul)和勒卡龙·德·特鲁叙尔(Lecaron de Troussures)有贵族血统,其他人则是平民。正如托克维尔记录的,军中盛行共和主义,迄今为止,每个人都因革命获利,因此对它抱着固有的强烈兴趣。但是在阴谋蔓延的当下,拿破仑开始拓展军队和全国的统治基础,帝国初期的封帅之举便体现了这一政策。至于与此同时的“布洛涅训练期”,一名历史学家详细写道:“共和国老兵中加入了前王党,这些人来自旺代,只能在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贵族出身的年轻人或是成为团级军官,或是进入参谋部;所有人都想凭自己的勇气与能力对抗法国的敌人。”苏尔特对此变革持中立态度,这的确加快了变化进程,但他的作用并不值得夸大。新来的特权者并不被所有列兵爱戴,旺代还是会暴动,军中密谋也会继续,甚至对苏尔特造成不利影响。不管怎么说,布洛涅军营还是给拿破仑大军增加了一批贵族青年。 不过布洛涅的日子也不是只有训练与调遣。法国人擅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总司令也鼓励士兵利用内地的森林和海滩的石头自己建“房”。这些房子排成长长的整齐队列,还附带种满鲜花与蔬菜的小园。同很多军队驻地相比,布洛涅凭此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圣沙曼曾惊讶满具活力的34岁上司为了掌控一切细节舍弃了“正常娱乐”,但苏尔特也不全是他所谓的沉默“工作狂”。就如在莱茵和意大利,年轻的总司令不工作时就尽情享受生活。第一执政欲以高级将领和官员为基础培养一批“新贵族”,苏尔特因此得了一大笔钱,加上之前的收入,他在巴黎大学街买下了塔列朗家族的一幢大宅,又在圣卢克附近的维勒讷沃·莱唐(Villeneuve I’Etang)买了一座乡间住宅。路易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两个地方照顾孩子。1802年他们的儿子埃克托尔(Hector)出生,1804年女儿奥尔唐斯出生,拿破仑和约瑟芬是孩子们的教父教母。虽然路易丝照顾孩子,她也经常来布洛涅。马尔尚将军一些未出版的信件描述了总司令夫妇与40名客人的一次常见夜生活,他说宾客们多在跳舞打牌。又有一次,马尔尚陪自己的上司奈伊去赴苏尔特夫妻的晚宴,这说明出身桑布尔-默兹军团的两个年轻对手现在还保持交往。晚餐结束后,苏尔特以夫人的名义举办了一次奢华舞会,路易丝身穿缀满钻石的高贵黑长裙出场。舞会花了约六百万法郎,其中有些来自高级军官赞助。马尔尚希望奈伊不要以阿格莱的名义举办类似的舞会,因为他和战友们出不起钱! 1804年4月,拿破仑的长兄约瑟夫·波拿巴成了苏尔特军第4团上校,这对苏尔特来说喜忧参半。指挥上司的亲戚总是尴尬的,而且约瑟夫自我感觉良好。他以波拿巴家族族长自居,帝国建立后,他也被视为预定继承人。约瑟夫还是参议员,在冗长的吕内维尔和约磋商期间出任法方代表之首。拿破仑给苏尔特的信骄傲地写道,约瑟夫·波拿巴议员立志当一名军人——仅仅在政界为国家效力还不够,他还要用剑和勇气报国!无论苏尔特心里怎么想,他擅长应付这些浮夸的念头。他当日的命令宣称,全军对“法国最重要人物之一”加入他们倍感荣幸。军事史学家比加尔(Bigarré)是约瑟夫的强烈支持者,日后也是他在西班牙的主要副官。比加尔说约瑟夫短暂的布洛涅之行非常成功,他参加了几次苏尔特的登船演习,帮忙改善了陆军和海军的关系。苏尔特和布吕克斯几个月来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看法也许就和比加尔的大相径庭了。事实上约瑟夫在布洛涅没待多久,他很快就因为政治事务出差了,走之前也没请求许可,甚至没告知总司令。拿破仑给贝尔蒂埃的信狠狠批评了自己的哥哥“完全未经允许的”行为,但是皇帝对兄长最严厉的批评还是出自给苏尔特的信,他说约瑟夫一厢情愿地对待军队,试图靠分钱讨好士兵,而且他花了太多时间享乐,没有真正履行军职。皇帝赞赏了苏尔特坚定的态度,说约瑟夫应该坚守苏尔特的命令,而且他已向约瑟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悦。 于是苏尔特第一次卷入波拿巴兄弟的争执,以后这种事例还有不少。拿破仑虽然不满约瑟夫的无能,但他并不打算和哥哥彻底摊牌。因此苏尔特和约瑟夫的关系毫不意外地紧张起来了,甚至濒临断交边缘。这一点在西班牙尤其明显,彼时两人地位逆转,约瑟夫是国王,而苏尔特是他的主将,后来又是他的安达卢西亚总督。拿破仑的男仆路易·康斯坦是个好奇心切的好事之徒,他的回忆录讽刺苏尔特与约瑟夫在布洛涅争夺来自敦刻尔克、绰号“城市之花”的才女法冈夫人(Madame Fagan)。圣沙曼的回忆录曾戏称上司为“风流鬼”,不过他又说苏尔特在强大的德裔妻子面前总是乖得像个小孩。有本传记认为苏尔特日后对约瑟夫的态度部分源自布洛涅的情场嫉妒,事实上这些对法军半岛局势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争吵显然有更重要的原因。康斯坦的故事大概多多少少是编造的,他的回忆录是波旁复辟后出版的,出版商又是个不尊重史实的人。布洛涅军营的确不缺女人带来的欢乐,但现代严谨的研究者们考证发现,布洛涅的城市档案从未有所谓法冈夫人的记载,敦刻尔克的也没有。不管怎样,蒂拉尔教授认为康斯坦回忆录毫无史学价值。 苏尔特的第二个任务同远征的陆上战略有关。当然了,拿破仑所有的战争都是自己决定总体战略,但他肯定同海陆两军将领、特别是驻扎在布洛涅基地的将军商量了侵英计划。皇帝对海军的无知出了名,法军最终未能掌握哪怕一刻的制海权,这注定了远征失败的宿命。 拿破仑也低估了登陆后可能遇到的困难。最后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时,他还是坚持自己荒唐的念头,认为英国有对他抱好感的“内奸”。他觉得只要在伦敦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人民就会在大革命理念鼓舞下反抗政府。他还固执地相信英国对侵略毫无防备。在岛上他同英国医生奥米拉(O’Meara)吹嘘自己通过英方和法方间谍搞到了大量情报。亚眠和约签订后,苏尔特的参谋长安德烈奥西曾出任英国大使馆馆长,他必然利用这一短暂和平弄到了一些信息,但法国其实对英国政治形势不甚了解。苏尔特的一些工程师乘私掠船巡视肯特(Kent)海岸,试图给海滩炮台定位。法军还从渔民处买情报,但得到的大部分都是假的。敌方信息之严重匮乏可称硬伤,但拿破仑还是出奇地自大,或者说装作如此。法国铸造了一枚注明“产自伦敦”的漂亮勋章,勋章一面是皇帝头戴月桂冠,另一面是赫尔克里士在掐死代表英国的人鱼。拿破仑本人准备搭乘的船古怪地名为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des Galles)。1805年夏天,一个歌舞剧团来到布洛涅,准备在“去伦敦途中”表演助兴。更严肃的讯号是苏尔特接到的命令——发明一套登陆后的特殊联络系统。格里内角竖起了一座非常高的沙普信号塔,旨在向多佛堡类似的沙普塔传信,多佛之后法军会使用信号板一路通达伦敦的英国海军部系统。 人们习惯低估英国的防备。其实经常被骂的总司令约克公爵有一支相当大的正规军,此外他还有民兵和大量未训练志愿者。多佛、查塔姆、朴茨茅斯等地均守卫严密,著名的圆形炮塔圈更是不容小觑的防御力量。拿破仑似乎打算从迪尔(Deal)和马盖特(Margate)之间的港口登陆,绕过多佛,突袭查塔姆,然后直取伦敦。如果拿破仑的准备足以承受他后来那些战争的损失程度,他也许能取得一些战果,但进展无疑会比他想的慢上许多。用平底船载运15万人需要四五次涨潮,他很可能需要额外措施来削弱多佛,然后才能照计划拿下朴茨茅斯、蹂躏英国海军。在此背景下,德国历史学家基尔赫艾森(Kircheisen)认为,除非全军已经就位,拿破仑不大可能亲自去英国。帝国初期他不大可能冒被俘的风险横渡海峡,也不大乐意卷入守军的激烈反抗或多佛、朴茨茅斯的额外大战等军事混战。虽然现在谈侵英纯粹是假设,但指挥远征军主力的总司令苏尔特可能会打头阵。贝尔纳多特这种人要是独自在英国恐怕会不可靠,但苏尔特在很大意义上依然是“拿破仑的人”。他擅长同外国人打交道,显然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如果苏尔特指挥了远征,他的第一个对手将是肖恩克利夫兵营(Shorncliffe)的试验来复枪兵,约翰·摩尔爵士负责将他们训练成快速机动的轻步兵,以掩护主力的前进与后撤。1808年摩尔在科伦纳撤退时,后卫中就有这些精锐来复枪手,而当时紧紧追击摩尔的正是苏尔特!但是苏尔特的侵英之举只能是设想,事实上他要等上30多年后才能来伦敦,彼时他代表路易·菲利普国王祝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半岛战争史学家威廉·内皮尔深深崇敬苏尔特,称他为“英国人最爱的法国敌人”,因此假想一下他1805年登陆英国可能受到的待遇实在有趣! 苏尔特的第三个任务是与布吕克斯一同保护逐渐在布洛涅及其他小泊点集中的舰队,使其免遭英国海军的迅猛突袭。他们在布洛涅一带的海角及海上建立要塞,又精心设置陆上炮台支援,此外还安排骑兵沿岸巡逻。欧陆沿岸船坞制造的平底船队往布洛涅集合时多次遭遇英军。除去损失,到1803年底约有1000条平底船到达,相对来说被俘或沉没的只占一小部分。法军最严重的一次损失反要归咎拿破仑。1804年夏天,拿破仑宣布称帝。不久他来了布洛涅,不顾布吕克斯的反对执意在港口内外举行大型海军演习。当时是晚上,下着雷雨,还有英军干涉。苏尔特向陆军部长报告了演习结果:八条船搁浅,折损80人。伦敦的情报显示损失严重得多,但据英国报纸(报纸就是拿破仑获取英国情报的主要来源)报道,拿破仑对苏尔特说演习非常成功,在伦敦都引起了一片恐慌!康斯坦不靠谱的回忆录记载了一个相当添油加醋的故事:拿破仑和布吕克斯就演习之事爆发了激烈争吵,前者用马鞭威胁后者,后者报之以半拔佩剑。这也许纯属胡编,但拿破仑对布吕克斯的态度显然比对苏尔特的严苛得多。 年轻总司令肩上的另一重责是同保密与反间谍有关的军队忠诚度。拿破仑一定认为同党派政治无涉的苏尔特最适合向他报告军队政治立场、尤其是士兵对频变政局的看法——先是第一执政,又是终身执政,没多久又要称帝了。拿破仑逐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早在1803年夏天他就让苏尔特“详细报告军队对这些变化的态度”。军中仍然有强烈的共和主义情结吗?自从乔治·卡杜达尔(Georges Cadoudal)为首的英国人来后,自从莫罗、皮舍格吕等疑似叛徒受审后,自从年轻的当甘公爵被绑架杀害后,保王党的阴谋活动更加猖獗。皇帝急需知晓远征军对局势进展的观点。其实革命引发的鲜明政治分歧没太波及布洛涅的大军。拿破仑很幸运,持续的艰苦劳作、严格的军事训练、全军一致的目标和布洛涅内外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士气大有裨益。尽管士兵们日益厌倦久无战事,但拿破仑的激励与苏尔特等将军的训练使他们在对皇帝的热爱下越发紧密团结。苏尔特善于用适当浮夸的语言传达士兵的感受。莫罗和皮舍格吕受审时,他“代表圣奥梅尔和蒙特勒伊的军营”致信第一执政,呼吁惩罚这些“用最大恶意威胁法国的恶魔”,早日实现正义。 安全与反间谍措施同上述情况密切关联。在当时及现代很多国家都存在复合性、重叠性职务,布洛涅亦不例外。当地既有直接向巴黎的富歇汇报的警察,又有萨瓦里将军的治安部队,这支队伍在拿破仑卫队中权力渐涨,正是他们主要执行了绑架杀害当甘公爵的命令。王党领导人和英国间谍常在法国北部的海峡登陆,那儿无疑是最危险的地方。萨瓦里虽然也负责该地警务,但弭平地区危险的职责大部分落在苏尔特身上。共和主义在布洛涅占上风,但作为王党流亡分子的主教同此地有很多纠葛。支持国王者人数不少,更令人惊讶的是,附近的英国商人和平民也是间谍们极佳的情报来源。阿贝·勒克莱克(Abbé Leclerque)的活跃间谍组织在布洛涅和加来都有基地。精力旺盛的教士先生不仅雇佣了大量间谍,还用丰厚的报酬吸引渔民给英国送去法国军政信息。 莫罗、皮舍格吕及保王党领袖的审判正在进行,拿破仑不仅及时告知苏尔特事件进展,还继续要求对方汇报军队意向。第一执政的信还得传阅给达武等他来不及写信的人。拿破仑清楚布洛涅作为远征军司令部的关键地位,指示苏尔特同市长等市政官员举行秘密会议,以协同海岸线上的安保措施:外国人不得逗留城中及附近;任何形迹可疑者都应逮捕起来当做间谍处理;凡可能跨海送信的渔民都应被捕受审。拿破仑相信布洛涅有一群刺客正谋划刺杀他,派了一个新的宪兵长官协助苏尔特。宪兵与巴黎的警察一同便衣执勤,三个掷弹连驻扎蓬特-德·布里克附近的村庄,充当司令部特别警卫。苏尔特监管这一切,在布洛涅和加来进行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政治迫害。他同阿贝·勒克莱克的间谍圈打交道时逮捕了一批可疑分子,有十五个王党被送到鲁昂审判,其中六人被枪决。最神奇的被捕者是一名英国间谍,他在袖子衬里和身体之间藏了一块皮制假皮肤,上绘整个海岸线的详细地图! 苏尔特最后的任务同这些秘密事务恰恰相反。尽管为人内敛沉静,他却和拿破仑一样懂得戏剧化大场面的公共效应。拿破仑称帝时,苏尔特趁机对全军做了一次高调演讲。“今天是一个新时代的伊始,”他宣称,“法国将幸福永固。我们一直铭记在心的忠诚誓言也是对国父爱的誓言!让我们宣誓永远效忠帝国与皇帝!”三军热情地回应:“我们宣誓!”这是一时兴奋之举,有些人将它视为苏尔特试图讨好皇帝陛下的奉承话。事实上帝国早期军队的确需要一些激情演说,它们同日后拿破仑的大军团公报夸张乃至撒谎的陈述风格一致。 皇帝登基后在泰尔林克坦的大竞技场颁发荣誉军团勋章,苏尔特等人为这一盛典做了细心准备。整个计划是拿破仑定的,但现场管理措施多是苏尔特执行的。此举大大助长了全军士气。苏尔特同其他远征军将领都获得了大鹰级别勋章。他已同另外十六人受封荣誉军团第4区步兵团长官头衔,该区覆盖法国北部很多地区,大部分都和苏尔特没有一点实质关系。但近卫上将之职使他在帝国体系中属于皇帝亲卫队,更重要的是,他和属下能享受大军团其他人嫉妒的近卫津贴。 综合这些因素,1804年苏尔特成为帝国首批元帅之一就不奇怪了。拿破仑封帅的原因多种多样,大部分人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皇帝想安抚共和主义者,但苏尔特、达武、奈伊等人是凭借未来潜能才上位。苏尔特同生病的好友布吕克斯一起去了巴黎,参加皇帝的加冕礼。 后来布洛涅又有一事主要归苏尔特办理——修建宏伟的“大军团纪念柱”。从那时起纪念柱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如果不是苏尔特的热情与理财能力,它现在根本不会耸立。在布洛涅期间,苏尔特过问工程的所有预备工作。为了筹集资金,他克扣了自己的军团所有人一天的工资。对此蒂埃博又质疑士兵们是否出得起钱,还不忘嘲讽一句:“如果苏尔特成就伟绩的本事的和搜刮钱财的本事一样强,那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纪念柱基座上一块显眼的饰板描绘了苏尔特向拿破仑呈递修建计划,于是人们又不友好地认为这是他自命不凡的又一证据,不过此说也许确有真实性。大军团纪念柱旨在纪念这次根本没有发生的远征,而且直到拿破仑退位才开工。纪念柱后来的命运悲喜交集。路易十八时期,有人建议用波旁英雄“纳瓦尔的亨利”换下柱子顶端的拿破仑,路易·菲利普时期又有别的建议占了上风。最后柱子终于修好,但讽刺的是,为了不让落成典礼显得太军国主义,路易·菲利普的陆军部长苏尔特被禁止参加!二战期间纪念柱严重毁损,但是后来又重新修复。在戴高乐政府治下,1962年法国举行庄重仪式,重新竖起大军团纪念柱,皇帝雕像位于纪念柱顶端,苏尔特最初的构想今天或多或少实现了。 无论人们对苏尔特的热情演说、荣誉军团授勋仪式、大军团纪念柱修建工程等事业作何评价,它们的确极大鼓舞了士气,且从此成为拿破仑神话的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尚不是苏尔特在布洛涅的繁重工作的全部。作为同远征联系最紧的三四人之一,他训练了日后征战欧洲的大军团,在军中充当拿破仑的忠实仆人,在陆上采取措施抵御英国海军、防备王党和英国的间谍,此外还助长了大军团独有的高涨热情。也许1851年12月14日(苏尔特过世后不久)国民议会发布的公告最好地总结了他在布洛涅的工作:“苏尔特元帅不仅创造了布洛涅、维姆勒、昂布勒斯特等港口,还完成了其他壮举。最重要的是,他训练了大军团,增长了战士们的智慧,赋予他们韧性、能力与军纪,使他们能够完成日后许多使命。”就像苏尔特有一次对皇帝说的:“不能挺过我所受疲乏的士兵会留在兵站,挺过来的那些将征服世界!”
附图:
子女
拿破仑司令部
贝尔蒂埃司令部
苏尔特司令部
布洛涅“右营”所在渔民区旧貌
法军计划用来渡海的炮舰模型
布洛涅海域的英法海战
布洛涅时期的苏尔特
沙普信号系统
拿破仑写给苏尔特的信
“St Cloud 9 Floreal Year XI, Citizen General
Soult,
I have given orders to the Minister of Marine to equip the transport ships with as many oars as they can take. Let me know urgently how many are needed and how much work will be needed to provide them.
Napoleon Bonaparte.”
“St Cloud 10 Germinal Year XIII, Cousin,
[A]letter from Admiral Verhuel assures me that the port of Ambleteuse cannot take “sloop gun ships” because he claims that in[?] the inner basin[?] there is only five feet of water... Send me a report on this subject.
There was certainly a tremendous “sanding up” this winter. I want everyone to work as hard as possible to dredge the harbour. Let me know how much “sanding up” there has been. It is infuriating that, six months ago, the harbour was full of water. God keep you in his holy care.
Napoleon”
苏尔特的命令
大军团纪念柱上一处浮雕,场景为苏尔特建议拿破仑修建纪念柱
最后没有放在大军团纪念柱上的苏尔特像
第四章 “欧洲第一战术家”
尽管远征军三年来不断进行军事操演、身体锻炼、登船演习等细致训练,这支热情饱满、给养充足、组织有素的大军却不大乐意面对艰苦的渡海行动及英军的顽强抵抗,他们宁愿发起一场陆战。有些人说宁可去西伯利亚也不要去英国,1812年后他们还会这么想吗?法军的远征念头已然幻灭了,现在他们非常乐于同奥地利和俄罗斯作战。9月,海峡军团更名大军团。计划虽然完全改变了,但苏尔特等军长并不意外,1805年3月他们就接到做好应急措施的秘令了。 有说法称拿破仑在蓬特-德·布里克对军需总监达吕详述了将大军从海峡调至多瑙河的计划,此说很有夸张之嫌。真相更可能是皇帝拟定了一个大概构想,然后从布雷斯特到低地国家的八个军团军长就在这宽泛构想范围内根据贝尔蒂埃的计划具体调兵遣将了。规模巨大的第四军共4师40营,总计约4万人。虽然絮歇师不久就调到其他军团去了,保留了圣伊莱尔师、旺达姆师和拉格朗日师的第四军军力仍居八军之首。苏尔特军像其他军团一样组织得力,凭借步兵、马尔加龙的12个骑兵中队和炮兵(炮兵部队在王室军队基础上大有发展),它足以独立作战。革命战争期间苏尔特有丰富的混编部队指挥经历。调动这么多兵力需要精心处理,比加尔(Bigarré)将军并非苏尔特的朋友,但他在回忆录里称,苏尔特是“最擅长调动大型军队并在战场上充分利用他们的元帅。” 苏尔特用了29天将第四军从布洛涅调至南德意志的施佩尔(Speyer),中途无一人掉队。步兵在马背上的上校们率领下沿道路边缘行军,骑兵占据道路中央,将军则乘车。这听起来井然有序,但据说部队完全不成队形,只是一群塞满了道路和田野的人海。步兵每天早上5点出发,每小时走上4英里,然后按规定进行halte de pipe,即半小时休息。他们每天能走30到50英里,过午后不久就得停下来休整、寻粮。每个士兵背包里都有应急口粮、斗篷和备用军靴,但他们的装备是按渡海作战安排的,因此总体来说显得不足,没多久他们的靴子就穿烂了。 理论上会有一个参谋官或军需官走在前面筹备当夜食宿。通常给养是由平民intendants、即平民后勤人员准备的,但全军一致认为这些人是混蛋,很快就把他们甩在后面。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法军故意不设置补给车队,结果大军又得在驻地自谋生计了,就像拿破仑说的那样:“以战养战!”在法国这样做没什么大问题,在南德意志时居民也很友善,但是进入敌占区后,法军的寻粮变成了抢劫,这引起了居民的痛恨。前文提过苏尔特回忆录写革命战争时强烈批评了这种做法。苏尔特现在面临的纪律问题也达到了高峰。粗野直率的旺达姆在施佩尔请营长们吃饭,因为所宿宅邸的主人未能及时招待他们,旺达姆就揍了他一顿,差点闹出人命。圣伊莱尔的准将蒂埃博是个动不动就生气抱怨的家伙,他现在已经一肚子不满了。除此之外第四军士气高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官兵们相处融洽,这主要归功于拿破仑所谓“布洛涅伟大的纪律主义者”苏尔特。 第四军一个月内在施佩尔利用浮舟渡过了莱茵河。马克将军和斐迪南大公的大股奥军屯于乌尔姆,约翰大公的军队则驻于蒂罗尔。拿破仑最初认为马克肯定会退至蒂罗尔与约翰大公会师,但奥地利将军没有这样做,于是皇帝立刻采用了军事史学家钱德勒教授所谓的著名战略“背后机动”(la manoeuvre sur la derrière)。为了切断马克同约翰大公的联系,最大的苏尔特军奉命在远离乌尔姆的多瑙河下游夺取一处阵地。此举乃整个战略的关键,也是拿破仑迄今为止最大的“超常战略”。 与此同时,奈伊和拉纳在乌尔姆遏制马克,达武和贝尔纳多特将在大队俄军之下掩护侧翼安全,不过库图佐夫的俄军距大军团尚有距离。苏尔特拥有主要的建桥设备,他驱赶军团以最快速度奔走在熟悉的南德意志,毕竟革命战争期间他曾随桑布尔-默兹军团在此作战。皇帝原想让苏尔特在英戈尔施塔特(Inglostadt)渡河,但是大军团中最早到达多瑙河的旺达姆师在多瑙沃特(Donauworth)夺取了一座破损的桥,还俘虏了马克的侦察兵(马克以为拿破仑大军还在法国)。因此苏尔特得以在多瑙沃特渡河,他留下圣伊莱尔驻防后便率另外两个师迅速往奥格斯堡(Augsburg)进军。 拿破仑来到奥格斯堡的苏尔特军中,他仍然推测马克会撤退。仅剩两个师3万人的第四军被马克和约翰大公夹在中间,形势看来很是危急,但奥军其实还滞留在乌尔姆。有传言说英军在法国北部登陆了,法国本土还爆发了暴动。不管怎样,马克认为乌尔姆既是半个德意志咽喉之地,又是蒂罗尔的屏障。因为奥军没有撤走,他们在乌尔姆乡间遭到奈伊和拉纳的猛烈攻击。为了收拢包围圈,苏尔特奉命沿斯瓦比亚山脉(the Swabian Alps)的崎岖道路向梅明根(Memmingen)进军。他迫降了梅明根,俘虏5000人。拿破仑在此热情表彰了他迅捷有力、为马克的投降做出突出贡献的盘旋运动。“整个战略的名声将十倍于马伦哥,”拿破仑写道,“如果我仅仅想击败敌军,我就不需如此疲乏的行军了——我的目标是俘虏他们。”苏尔特的下一任务是切断奥军在比伯拉赫(Biberach)的最后退路。要是马克拒不投降,苏尔特会继续沿伊勒河(the River Iller)快速进至乌尔姆。苏尔特冒雨在险路上迅猛奔袭的勇气却遭到蒂埃博一贯的恶毒评价,此人嘲讽了一次侦察不力的行军。既然速度是第一要义,侦察怎么可能完美呢?蒂埃博说苏尔特的步兵、骑兵与炮兵都“乱作一团,这种场面足以成为一个上校军事生涯的污点,更何况他是个元帅呢!”大军团第6期公报对苏尔特评价较好,肯定了他切断马克退路的重要功劳。然而在这种“没有胜利”的场合下,拿破仑忍不住照例挑苏尔特的毛病,说他竟然让敌军部分步兵和骑兵逃到蒂罗尔去了。无论如何,第四军还是对奥军最初的灾难贡献卓著。 拿破仑没怎么给奥地利喘息时间。10月26日苏尔特第四军在慕尼黑接受皇帝检阅,然后它同拉纳第五军、缪拉骑兵军充当大军团的前卫。大军团进抵维也纳,随后北上迎战摩拉维亚的奥俄联军。追击行动很激烈,但也有些混乱。明智细心的苏尔特再一次归任性的缪拉指挥(此种情况日后常见),苏尔特的副官圣沙曼当时甚至说,缪拉是“我见过的最笨得可怜的总司令!”苏尔特与拉纳迅捷的前卫试图在霍拉布伦(Hollabrunn)切断库图佐夫同俄军主力的联系,但因为贝尔纳多特渡过多瑙河的动作太慢,作战未取得全面胜利。接着又有一事令拿破仑震怒:缪拉同意暂时停火,让库图佐夫顺利撤走了,现在他已同奥尔米茨的奥俄联军会师。奥皇和沙皇来到奥尔米茨(Olmütz)御驾亲征,拿破仑在则布吕恩(Brünn)建立了大本营。此时联军在战略上具备压倒性优势。经历了从海峡开始的长途强行军以及中途穿插的乌尔姆胜仗,法军现在筋疲力尽,士兵们据说活像稻草人,而且他们的交通线也拉得太长。虽然法军拿下了维也纳,可蒂罗尔方向的奥军仍然构成重大威胁。普鲁士没有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但它是个潜在敌人。俄军主力同奥军联军包括华丽的皇家近卫在内多达9万人,法军仅有6万人。更糟的是,苏尔特军、拉纳军、缪拉的骑兵和法国近卫军正冲在前面,而达武军和贝尔纳多特军正分别从维也纳和波西米亚边界加速强行军赶来。 尽管战略形势险恶,拿破仑却秉持了一贯的大胆自信,他决定引诱兵力远胜己方的联军进攻。除了守住贫瘠难居的摩拉维亚,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耻辱地退回维也纳和多瑙河谷。他的计划是以在乌尔姆战役中扮演支援角色、甚至可说关键角色的苏尔特军为首发起一场新的战役。尽管絮歇调走了,第四军仍然是兵力最多的军团。它有圣伊莱尔、旺达姆、拉格朗日三个师,还有炮兵和支援的轻骑兵。从法国远行至此的军团缺乏火炮,苏尔特和上司都懂得火炮在战场上的地位。他原打算从维也纳收集一些缴获的奥军重炮,但未来得及付诸实行。蒂埃博在圣伊莱尔麾下指挥一个旅,但他已同苏尔特吵了架,再次显示了自己难以驾驭的本性。比起蒂埃博,苏尔特更想让莫朗指挥第1旅,圣伊莱尔战死后他也想让莫朗接任师长。 11月21日,苏尔特和拉纳奉命占领普拉岑高地与奥斯特里茨村。这两处阵地同奥尔米茨的距离很近,对该地周围的联军颇有吸引力。接着苏尔特与拉纳又故作混乱地撤回普拉岑高地之下的哥德巴赫河(the Goldbach stream),他们出色完成了这一任务。与此同时,萨瓦里去联军司令部请求议和,好让法军显得处境艰难。这些策略是为了争取同达武和贝尔纳多特会师的时间。 11月29日拿破仑分派了阵地。拉纳军位于左翼,以桑顿山(the Santon hill)为基,紧挨拉纳军的是缪拉的骑兵预备队、乌迪诺的掷弹兵和皇家近卫军,贝尔纳多特赶到后也将驻于近卫军所在区域。苏尔特军占据哥德巴赫河后方的战场中央:旺达姆师与圣伊莱尔师直面普拉岑高地,拉格朗日师位于阵线右端的佐科尔尼茨村(Zokolnitz)与特尔尼茨村(Telnitz)。达武第三军的前卫师很快会来支援拉格朗日,但最初守卫法军半个阵线的是苏尔特军。 联军司令部会议上,诸人争执不休。年长的奥皇倾向静观其变,沙皇则举棋不定,但随着争论激化,他周围那些急性子的人都主张立刻进攻,而所谓的“懒惰将军”、俄军老将库图佐夫好像睡着了。尽管奥军在联军中数量较少,最后却是奥地利纸上谈兵家魏罗特尔(Weyrother)的意见占了上风。魏罗特尔凭参谋学院的口才说服同僚们接受了他的计划:联军应趁其薄弱之时猛攻法军右侧、推转拿破仑的侧翼、切断他到维也纳的退路,最后消灭他。 法军司令部据说上演了又一出“奥斯特里茨轶闻”,其实很多插曲都被后日传说夸大了。据传拿破仑不在时,缪拉、苏尔特和拉纳建议法军暂时撤退,以避开明显占优的联军。但是皇帝一回来苏尔特就改了口,他保证说自己的军团准备充分,可以立刻进攻。拉纳总是在和其他元帅吵架,尤其爱同缪拉、贝西埃尔和苏尔特吵。此时他指控苏尔特背信弃义地改了主意,要和他决斗。皇帝严厉地制止了拉纳,说他和苏尔特都有明显更重要的事要做。最近一个拉纳传作者便以这个故事为基础,拿苏尔特的“奉承花招”衬托拉纳的“坦诚直率”。在这些场合下,沉默冷淡的苏尔特从不以牙还牙,他只是继续做自己分内之事。 现在他的确领到了一个重大任务。拿破仑已经知道联军会主攻他的右翼,苏尔特得用佐科尔尼茨与特尔尼茨的拉格朗日师奋力守住阵脚,直到快速奔袭的达武军前卫赶来。与此同时圣伊莱尔和旺达姆将席卷普拉岑高地,威胁联军暴露的侧翼。拉纳军、贝尔纳多特军与缪拉的骑兵则在阵线左侧抵御巴格拉季翁的强攻。 战事即将爆发,这一关键时刻也是对“布洛涅军校教育”的检验。第四军一直在运动,它先是高速奔过欧洲大陆,然后进行了艰苦的侧翼迂回,以切断乌尔姆与东南方向的联系,接着它又与拉纳军一同充当大军团前卫,强行军深入摩拉维亚。苏尔特的高级军官里有直言不讳、不服管束的旺达姆,也有脾气恶劣的蒂埃博。不管同军官们关系如何,苏尔特在列兵中很受拥护。他们未必爱他(士兵的爱日益保留给皇帝自己了),但他们深深敬仰这个在海峡沿岸毫不留情地强训他们的指挥官。一名法国历史学家说苏尔特带着那种纯熟的“时机感”依次对每个团讲话。他问第10轻步兵团的老兵是否还记得在瑞士击败俄国人的经历,他们回答说绝不会忘记。事实上直到最近的战争之前,元帅中只有苏尔特和马塞纳(当然他现在不在这里)与俄国人交过手。这些场合中苏尔特显示了拿破仑激励下属的天才,除去人格方面,军事上他同拿破仑的相似度已达极致了。局势大变后两人会爆发激烈冲突,但现在他无疑还是“忠诚的苏尔特”。决定性的12月2日早上3点,苏尔特同拿破仑最后探讨了战术方案,拿破仑对他说:“这是你的战争”(à vous la Bataille)。苏尔特的任务是早上7:30进攻普拉岑高地。 对苏尔特军沿普拉岑高地进军的描述恐怕不少于对法军史上任何一次行动的描述。普拉岑高地下方的斜坡仍然笼罩在浓雾与法军营地的烟气中,接着,右侧的圣伊莱尔师和左侧的旺达姆师前进了。高地烟消雾散,“奥斯特里茨纯澈耀眼的太阳”突然露了出来,这一景象必然令人难忘。两个师排成三路纵队行进,跟在后面的散兵则成之字形。与惯常做法不同,军乐队成员留在每个团中央。军事史学家夸涅上尉(注:是不是只要写过回忆录作者都管他叫军事史学家啊)参加过这场战斗,他说自己所在团的乐队拼命演奏:一个约60岁的老兵走在前头奏起熟悉的激励曲调,同时鼓乐队队长将鼓擂得震天响,甚至能“让一个瘫患者动起来!”俄军大举进攻法军右侧,圣伊莱尔师和旺达姆师便攻击他们薄弱的侧翼,如拿破仑料想的一般给对方造成严重伤亡。沙皇身边的知己亚当·恰雷托夫斯基亲王(Prince Adam Czarytowski)目击了苏尔特军爬上高地进攻俄军侧翼的决定性之举,他已对战局彻底失去了信心。上午9:30,第四军两个师都在高地上了。 与此同时,拉格朗日师正顶着巨大压力。开始时他的任务的确比奇袭普拉岑高地更为艰难。他的步兵中有两个科西嘉营,尽管他们没有在布洛涅受训,但作战很勇敢。拉格朗日还有一些外籍部队,如来自意大利的一小队波河散兵(tirailleurs de Po)(外籍部队会逐渐在大军团占据更大比例)。尽管有马尔加龙的轻骑兵和一些火炮支援,拉格朗日的步兵却不是两倍于己的联军主力对手。佐科尔尼茨与特尔尼茨都失守了,激烈的战斗使两个村子的主干道挤满了死伤者,想从他们中穿过去都困难。达武军逐步赶来营救被围困的拉格朗日师,后者一直固守到第三军弗里昂(Friant)师与布西耶(Boucier)师增援。苏尔特的参谋们小心翼翼地指引着第三军前行,但是谷中雾气还未散去,结果一片混乱中分属两个军团的团交火了,这导致了一些伤亡。 左侧战事也很激烈。巴格拉季翁的俄军旨在完全牵制法军左翼,好让联军主力猛攻其右翼。巴格拉季翁取得了一些进展,这部分归咎于缪拉调动重骑兵时有些迟缓。 真正决定战局命运的还是普拉岑高地。苏尔特完全掌控了高地,但俄军正在组织强大反扑。库图佐夫匆忙调转了原本要进攻法军右翼的部分俄军纵队,这些士兵连同预备队一起奋力反攻,试图夺回高地。苏尔特让莫朗指挥圣伊莱尔师第1旅是个错误,此人能力有限,“脑子出了名的小!”蒂埃博旅努力挽回局面,但是圣伊莱尔都一度考虑部分撤退了,最后还是靠他亲自指挥的刺刀攻击法军才稳住了阵脚。苏尔特调来六门12磅炮,设法使它们派上用场。左侧的旺达姆也陷入鏖战,不过他顶住了。战斗非常激烈,蒂埃博称法军接到的命令是不留活口。中午时苏尔特已将普拉岑高地牢牢握在掌心,战役的转折点到了。拿破仑在普拉岑高地顶端的圣安东(Saint Anton)小教堂见到苏尔特,并在此建立司令部。 高地上还剩最后一场战斗。联军最后的预备队俄国皇家近卫(骑兵近卫中包括贵族青年)投入战斗,对旺达姆落单的一个旅造成严重打击。在布洛涅隶属约瑟夫的第4团丢了鹰旗,他们一边高喊皇帝万岁一边匆匆撤退。苏尔特久经苦战的部队需要休整,拿破仑遂命正在左翼对抗巴格拉季翁的贝尔纳多特军连同贝西埃尔与拉普麾下的近卫骑兵收拾战局。法军蹂躏了俄国近卫骑兵,以至于引发了又一则奥斯特里茨传说——“圣彼得堡的很多淑女当天心都碎了。” 联军正在佐科尔尼茨与特尔尼茨同达武军与拉格朗日师残部激战,法军接下来的行动是让旺达姆师与圣伊莱尔师进攻其侧翼与后方。传说苏尔特提出了大意若此的建议,皇帝回答:“尽管去干吧,我亲爱的元帅,你和我一样清楚该做什么。”同时他对参谋们说现在是苏尔特在指挥。这个传言并不可信,做出最终决策的显然是拿破仑,不过付诸实行的主要是苏尔特军。皇帝很少会让别人扮演决定性角色,但是宫廷宣传员画家大卫获准画一幅表现拿破仑接受俄军骑兵将领列普宁(Repnin)投降的画。画中苏尔特站在拿破仑身边,但眼睛看向别处,似乎专注于指挥前方激烈的战斗。 联军主力现在处于绝境:前有达武与拉格朗日包围,后遭苏尔特在皇帝不耐烦催促下进攻。联军拼命想从法军包围圈杀出一条路。有些人死在附近湖里的冰水中,但人数没有大军团公报说的那样夸张,很可能远远少于2000。此外还有很多人被俘。同时法军左翼的战局依然艰苦,巴格拉季翁至少完成了牢牢牵制敌军的任务。拉纳最终赶走了俄军,但他旋即就因大军团公报对第五军表彰不够心存不满,索性离开了军队,这算是他同苏尔特战前争执的奇怪结局。 另一则奥斯特里茨传说真实性倒不用质疑:战争结束后,拿破仑盛赞苏尔特立了头功,称他为“欧洲第一战术家”。将如此荣誉授予他人对皇帝来说是反常之举,显然他说话时正处于伟大胜利后的狂喜状态,不过做出主要贡献的的确是苏尔特和第四军。 也许该趁机澄清一下蒂埃博四下散布、并且收入他回忆录的愚蠢谣言。他混乱的批评大意是说,圣伊莱尔和旺达姆在进攻中几乎没看见他们的军长。军长先生因为眼神不好只好戴上个绿色眼罩,他没给普拉岑高地派去骑兵支援,留给拉格朗日的兵力更是少得可怜!因为他的种种无能之举,拿破仑拒绝封他为奥斯特里茨公爵。这些话简直跟蒂埃博对奥尔施塔特的达武的评价如出一辙,事实上奥尔施塔特战役是达武的伟大胜利。所有这些不过是一个自认能够升迁却最终失望者的发泄罢了。可怜的蒂埃博从没升到中将以上,他与苏尔特可说截然相反。历史学家盖男(Guénin)与努亚克(Nouillac)对蒂埃博的评价很公平——“总是不满的家伙!” 有人认为苏尔特在战役中的表现很谨慎,比如那个并不一直可靠的副官圣沙曼就经常这么说。对此我只能说,苏尔特曾在德意志、瑞士的革命战争与热那亚山区的守卫战中亲自率军勇袭敌军,但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指挥三个师各司其职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热那亚受伤被俘的经历也许对他有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把握圣伊莱尔、旺达姆、拉格朗日的行动需要纵览全局。苏尔特的确没让骑兵支援普拉岑高地,但那是因为马尔加龙的骑兵预备队都被任务艰巨的拉格朗日占用了。蒂埃博嘲讽他因无能失去奥斯特里茨公爵之衔,但真相其实很简单——马伦哥、奥斯特里茨、耶拿、弗里德兰这四个最伟大的胜利是拿破仑自己保留的,他不可能分给其他人。 联军大约战死15000人,另有12000人被俘。法军损失约为7000。一名英国历史学家称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最巧妙、最“经济”的胜利。战役一结束奥皇就请和了,奥地利旋即退出反法同盟。 苏尔特在奥斯特里茨的名望建立在诸多基础之上:著名的“布洛涅军校”令大军团主力受益;杰出的第四军离开海峡后经历了强行军与激烈战斗,但仍然保持昂扬士气;苏尔特军三个师中有一个扮演决定性防御角色,另两个则在“奥斯特里茨的太阳”下向普拉岑高地发起了伟大进攻;此外,他的军团还参与了对被困联军的最后绞杀。这些因素使得苏尔特为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立下头功。
附图:
奥斯特里茨战役示意图
拿破仑写给苏尔特的信
“Schobrunn 24
Brumaire, Cousin,
I have had your letter. Continue to send me information. Strongly support the manoeuvres of Prince Murat. Bernadotte must provide
support too. St-Hilaire [commanding one of Soult’s divisions] must remain here until tomorrow. So as to lose no time I have sent Cafarelli’s division to Stokerau. St-Hilaire’s division must stay here until tomorrow. God protect you. Napoleon. St-Hilaire will arrive at the same time by a forced m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