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8749|回复: 22

[吐槽] 中国功夫缺乏竞技力 世界第一只是狂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6 08: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上,中国队在武术项目奖牌榜上稳居第一,共摘得3枚套路金牌和4枚散打金牌。而备受关注的自由搏击项目中,中国选手全军覆没。事实上,就竞技力来说,中国武术不仅不是世界第一,甚至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在世界级的格斗竞技场上,不仅很少出现中国功夫的身影,而且成绩惨淡。这背后,是文艺作品的放大化带来的虚幻强大。

  承认中国武术的虚幻和落后,才是真正走向“天下第一”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起来都不那么容易。这届武搏会的举办,但愿不单是再为表演性武术添一把火,使人们更深地沉迷到“中华武术“的神话中,而是能够正视武术缺乏竞技力的现状,增进武术选手与更高竞技舞台的交流,这才能真正让武术走向世界。

  狂想 >>>

  ,经力量孱弱而欲望发达的文人的想象发挥,结合同样是源远流长的神秘主义,创造了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武侠世界。通过从王度庐、平江不肖生到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经典作家的描述,一代代下来,纵然武术没有那么神奇,但肯定威力无限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在国人心中扎根:在遥远的古时,或在当代的某个不为人知的处所,肯定一些人具备着超凡的搏击能力。但这些都是虚构的,假的,从未证实的。

  影视作品中制造的“无敌”功夫

  自有影视以来,那活色生香、直观精彩的画面愈加强化了这一认识。通过影视传播而最令国人心仪的武术家莫过李小龙,人高马大的洋人在其铁拳加嗷嗷声中望风丧胆,充分证明了中国武术足可打遍天下无敌手。

  事实上,在真实的生活中,李小龙并非是一个搏击高手,他的身高172cm,体重在60公斤左右,并且还有高达500多度的近视。从医学的角度讲,近视到了这个程度,头部受到重击容易导致视网膜脱落甚至粉碎。李小龙获得的最高水平的搏击类冠军只是“香港高中业余拳击赛冠军”——一个香港青少年赛事。至于盛传所谓“全美空手道冠军”更是子虚乌有,他甚至连一场正式的格斗比赛都没有参加过。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父亲没有参加这些竞标赛(搏击比赛),因为在哲学上他认为这样的比赛不符合武术的理念。”而李小龙甚至在与毫无武术根基的导演罗维、黄握中等发生争执时直接拔刀相向,引来警察调查,屏幕上的拳脚顿时作了废。

  事实上,李小龙带来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因为银幕上让美国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格斗方式,以及他向美国人所传递的武术哲学。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他真正的格斗实力被放大化了。

  各种中外对抗赛虚假“强盛”战绩

  如果说文艺作品中的武术被放大化属于创作需要,那么近些年来风行的各种中外搏击对抗赛则是一种虚假的“强盛”。

  事实上,在各种中外对抗赛的“强盛”战绩背后,不是夸大对手水平,就是使用规则限制对手发挥。例如2009年1月份在广东举行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中,柳海龙的对手伊贺弘治就在赛前被曝出成绩造假,原在日本31场比赛21胜10负的真实战绩被主办方修改为2负,并被包装成日本修道高手的身份,实际上,当时的伊贺弘治已经32岁,比柳海龙大4岁,早已过了巅峰期,比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另一个讽刺的比赛是中国武协举办的“中泰警察散打对抗赛”,既然是“警察对抗赛”,也就是业余比赛,而非职业比赛。刚开始泰方一直派出真正的警察来参赛,中方派出的是解放军和武警系统选手参赛。泰方根本搞不明白,中国的解放军和武警体系,有大量专职从事文艺和体育工作的人员,即职业化选手。如散打王柳海龙和孙涛,工作关系在军队和武警,却是真正的职业散打运动员。在规则上,不准对方使用泰拳的“肘”、“膝”进攻;泰拳无摔法,泰拳手向来不擅摔,而散打有摔法,中方选手多以摔人得分获胜。

  屡次落败之后,泰国人发现了其中的猫腻,2003年,泰国人把在日本顶级直立搏击比赛K1打拳的职业泰拳手潘求(轻量级)请回来,给他安了个假的“警察身份”,取了个假名“颂巴·万差明”来中国参加比赛,面对比他重10KG的散打王孙涛,潘求仅仅用了两局就直接迫使中方教练扔出象征投降的白毛巾。这一来一回,可谓讽刺。

  剖析 >>>

  过分夸大的背后,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民族自信心的不足,从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到陈真横扫虹口道场,武术变成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强大的一种寄托。在影视作品的夸大化下,中国人习惯于“武术天下第一”的思维,更促使了许多商家利用这一心理打造的各种中外对抗赛事,在票房爆满的背后,这种自信的不足演变成了“自欺”。

  一个真正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自信的中国人,不会将中国武术等同中国;更不会将中国武术的尊严和中国人的荣辱系于一场拳赛的胜负。

  全运会体制限制武术对外交流

  搏击,要的是体能、力量、速度和狠劲。这需要针对对抗性竞技的科学的长期训练,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武术目前所缺乏的。

  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指出:“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要打K-1这样的职业联赛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但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K-1。参加K-1的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并不尚武

  尤其要提到的是,作为非扩张性的农耕文明,中国文化从来不尚武,“子不语怪力乱神”,“力”,也即技击所用的暴力,就是这位中国圣人排斥的事物之一。

  非攻,尚文,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武术的源远流长,不过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途径,最多是“防身”的需要,汉字“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不是鼓励人好勇斗狠,而是劝诫人放弃武力。高水准技击所需要的尚武精神,与中华文化在根子上互相排斥,根源上,是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进入了大一统的社会,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而不像西方社会,有着特定的武士阶层,而主流社会也崇尚这种竞技精神,并以此为荣,这也使技击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以进攻、扩张、征服为价值的西方人不同。

  (晓易)

  事实 >>>

  公认的顶级竞技比赛,如K-1、MMA等自由搏击比赛中,中国选手很少参与,在各类国际性赛事中,中国武术历来成绩惨淡。

  从1999年起,也有多名散打运动员参加过K1比赛;2002年,获得国内“散打王”70公斤级别冠军的浙江籍张加泼直接参加了第一年举办的K1-MAX赛决赛,首轮负于泰国选手高兰,除他之外,其余中国选手均未能进入最终决赛圈。在中国选手参加的K1比赛中,他们的胜率不足50%。

  1990年,北京武术散打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参赛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当时带队的散打创始人梅惠志坦言:“我们对世界上的整体搏击状态并不了解。”

  有人理解其为“散打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但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由港澳台地区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也仅有一场平局,其余都告失败,而且败得相当惨,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泰国拳王曾声称可秒杀中国武术,中国人怒斥其“狂妄”之时,可能不了解这些记录。

  民间武术竞技力低下

  也有认为,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员不能算武术家,人们固执地相信,真正的中国武术掌握在“门派”的“掌门人”、也就是道士、和尚、武师之类的人手里,或者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散打创始人梅惠志说,“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传统武术缺乏对抗训练导致了许多悲剧。1987年,在一次两省警察的集训中,某省一名练习传统武术的警察与另一省份练习散打的警察对练,结果因为前者从未做过对抗训练,在被摔起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意识与技巧,头部直接坠地,导致死亡。

  武术赛场沦为表演舞台

  “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脚。”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在谈到中国武术现状时说道。

  在民间武术学家赵道新看来,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从根本上说称不上是技击训练。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与对抗性极强、按照生理规律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海外搏击界比,中国武术实质上只能算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就变成了表演性压倒对抗性的套路武术,今日全运会的武术项目依然如此。而在各种武术比赛上,更常见先来一番武侠小说里常见那种鞠躬作揖的礼仪,然后你“白鹤亮翅”,我“黑虎掏心”,这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最佳注脚。如此运行,也就很好理解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国际技击界为什么历来是二流水准。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0: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铁鹰锐士再次诞生,武卒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9-6 20: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文章打破了我對中國武術的尊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和搏击是在我看是两个概念。
武术毕竟不是以搏击为目的的,而西方以及东南亚的搏击都是以击倒对手为最终目标的。
武术结合了美感与力量,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实际上在武侠小说的武术让许多人曲解了武术的奥义。

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才是武术的终极目的。
李小龙所说也不错,那些竞赛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霍元甲、叶问、陈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3: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ViveI'empereur

万恶的帝国主义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08: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武术一定脱胎于搏击,也就是说,练武的最终目的应该还是以击倒对手为原点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仅仅是练武的又一个层面而已,但那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武术的主要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重在术,就像学术那样,想拿来实用打架,是不成的。武学是能够来研究的,又不是为了炫耀谁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08: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道最初当然是搏击之术,不过发展到现代,古代武道更多的是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形式,具有表演性质,而不是竞技搏击项目。职业的竞技搏击选手,有专门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训练,拥有出色的体质,招式追求实用性,而且不同的搏击项目,规则也五花八门,中国武道难免“消化不良”,毕竟时代发展了。但我认为中国武道有其特殊性,像西方那样走职业化道路不太容易,比如规则该怎么制定,道具用什么,是否允许把人打残,这些都要考虑。中国散打,虽然口头上说是混合了古代武道和现代搏击,实际上我看招式全都是搏击的,没看见什么古代武道的痕迹。再有,中国武道有一部分流派,招式繁多,但是像K-1和WFC什么的,基本是速度+力量+少数实用招式,那些流派的招式放到现代搏击场上就不实用了。这就好比日本的剑道和居合道,剑道只注重有效打击部位,还有滑步等技术,街头打架或是擂台上乱打,未必就实用(当然,八段大师例外...)。居合道也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技能,练习kata这类剑形,要说真的拿刀砍人,居合道高手未必打的过一个臂力发达的持刀者。古代武道要想在现代职业竞技场上取得突破,只能改变本质使其更符合现代竞技(比如删除没用的招式,只保留几招必杀),并且走职业化路线,进行严格的肌肉训练,营养方面也要调节,体重和身材都保持在接近完美的程度,但那样的话,古代武道也无非是沦为打架杀人的技术。《精武英雄》里说了,如果目的纯粹是把人打倒的话,干嘛不直接用枪呢。武道是有其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这点中国和日本都是共通的,只有泰国野蛮人才注重纯粹的杀伤力,他们想打架杀人的话还不如去德克萨斯购买一些轻武器更省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08: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中国武术是为了强身吧。某年国庆我在中原一带旅游时,去了那么多旅游地方,对少林寺印象特别深刻,也最为喜爱。观看中国的武术表演,给人以美感与力量,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5-9 07:57 , Processed in 0.0240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