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朔风

[整理] 法军在奥尔施泰特战役作战序列(资料补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usterlitz 于 2007-5-3 04:07 发表
文件中保存了当时的部分回复,刚刚发现有一条mars的回复提到这次战役中法军为28936人,其中骑兵1622人,普鲁士人有大约56000人,其中骑兵7500人。
和朔风的数据就吻合了


多谢文章,达武打进攻战时的“卤莽”应该是指他打进攻时不如他打防守时那么有耐心去策划。达武进攻特点主要是两个字:一是“稳”,二是“猛”。达武在进攻据点时,考虑的是如何把手中的部队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又不顾牺牲。因此达武担当进攻任务,虽然不能像马塞纳,苏尔特那样一个小时内风卷残云横扫敌人(这两位多是进攻阵地,达武的任务通常是攻据点),但他指挥的战线可以永远保持主动对敌人施压,靠连续的强攻拿下,有点像拉纳的进攻方式。除了在波若季诺,达武的进攻通常都是很成功的,只是不如苏尔特等人那么精彩迅速。

该文后面的几个评论挺有意思,可惜那几位现在都在热烈讨论二战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拿破仑 于 2007-5-2 10:38 发表
阿萨耶战役--威灵顿早期成名战  朔风


这是铁公爵兄的作品,改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 16: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5-3 10:26 发表

多谢文章,达武打进攻战时的“卤莽”应该是指他打进攻时不如他打防守时那么有耐心去策划。达武进攻特点主要是两个字:一是“稳”,二是“猛”。达武在进攻据点时,考虑的是如何把手中的部队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又不顾牺牲。因此达武担当进攻任务,虽然不能像马塞纳,苏尔特那样一个小时内风卷残云横扫敌人(这两位多是进攻阵地,达武的任务通常是攻据点),但他指挥的战线可以永远保持主动对敌人施压,靠连续的强攻拿下,有点像拉纳的进攻方式。除了在波若季诺,达武的进攻通常都是很成功的,只是不如苏尔特等人那么精彩迅速。

该文后面的几个评论挺有意思,可惜那几位现在都在热烈讨论二战呢吧


完全同意。攻坚战可算拿破仑时期难度最大的任务,双方很少有火力上的压倒性优势,所以就更强调进攻的强度,不顾牺牲,反复冲击才有获胜的可能。在博罗蒂诺我觉得不能怪他,一个平行攻势很难取得突破,达武没有让战斗形成僵持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了。而且同样是进攻巴格拉季昂堡,达武和内伊一比,两人用兵之道的差异就体现出来,达武让部队沿南线森林的边缘前进,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敌方炮火的杀伤,而内伊就直愣愣地往前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08: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usterlitz 于 2007-5-3 16:27 发表


完全同意。攻坚战可算拿破仑时期难度最大的任务,双方很少有火力上的压倒性优势,所以就更强调进攻的强度,不顾牺牲,反复冲击才有获胜的可能。在博罗蒂诺我觉得不能怪他,一个平行攻势很难取得突破,达武没 ...


攻坚战需要强大的炮火准备,对付有准备而不孤立的守军,攻坚战指挥的再好也很难一鼓作气拿下。达武在瓦格拉姆的攻坚,正面指挥2个师强攻,侧面派2个师迂回侧击,逼迫敌人将阵线后撤,减缓正面进攻部队承受的压力,是比较高明的举动。

内伊在波若季诺那次正面进攻刚开始很有进展,但韧性不够强,巴格拉季昂使用重骑兵反击又把法军赶回了出发点。达武军虽然没被敌人的反击打倒(有缪拉骑兵掩护,情况好一些),但阵地也是反复易手,军官们从上到下全部带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00: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不难看出达武的战术对腓特烈大帝留下的线式队型是可以有很好的阻遏作用的。50年前的东西果然是50年前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05: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皇帝的刺刀”描述,1807年的普军线式队形是非常僵硬的。
下面那个图中 a) b) c) d)  e) 5个变化步骤才能从纵队转为横队。先从分连行军
纵队转连纵队b),再收拢成紧密纵队 c), 平行移动d)-e),后排前进 e)。
到1812年方改革为类似法国的营机动方式(图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05: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5-5 05:56 发表
按“皇帝的刺刀”描述,1807年的普军线式队形是非常僵硬的。
下面那个图中 a) b) c) d)  e) 4个变化步骤才能从纵队转为横队。先从分连行军
纵队转连纵队b),再收拢成紧密纵队 c), 平行移动d)-e),后排前进 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07: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5-5 05:56 发表
按“皇帝的刺刀”描述,1807年的普军线式队形是非常僵硬的。
下面那个图中 a) b) c) d)  e) 5个变化步骤才能从纵队转为横队。先从分连行军
纵队转连纵队b),再收拢成紧密纵队 c), 平行移动d)-e),后排前进 e)。 ...


这个图显示的挺清楚的,看罗森堡的书里讲大革命以前腓特列的线式队型的纵队变横队法成为各国的绝对榜样。从图上看,这样转变的好处可能是能够在转变过程中保持一定阵型,各队之间贴的比较紧,转变过程中步兵队型没那么不堪一击,不过的确是僵硬无比,对付散兵与队型更加灵活的部队就没有什么优点了。
我觉得这样的队型变化对火炮的防御力应该是最弱的,达武在奥尔施泰特一战安置了3个炮群(他手头有70多门炮),让普军很难施展,普军骑兵一冲过来就遭遇方阵与炮群的双重火力,很快溃散。

后来的普军改革,加入了前排散兵线的概念(1个营),散兵线150码后有支援战线,也是1个营。这2条战线后才是正规步兵,同时队型变换变的很灵活。(根据罗森堡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4 07:32 , Processed in 0.0270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