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6206|回复: 6

经典民谣 Blowing In The Win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5 2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歌曲简介:                                                                                    

       1962年,当时还只是二流音乐人的鲍勃·迪伦(Bob Dylan)用他特有的沙哑嗓音演绎了这首忧伤的曲子《Blowing In The Wind》整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美国叛逆青年,弹着老吉他,哼唱着这首为反对越战创作的曲子,奔赴全世界各个角落追逐他们的梦想。32年后,这首歌被选作《阿甘正传》的主题曲,与奔跑的阿甘一道成为一种前进精神的象征。每每听起,心难免有所感。。。

       原名叫Rebert Allen Zimmerman(罗伯特.阿兰.泽默尔曼)的迪伦在1962年正式改了名,这件事一直是他的传记作者们考证不完的话题,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这位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辍学的年轻歌手喜欢读诗,荚国诗人Dylan Thomas(狄伦.托马斯,人称“疯狂的狄伦”)就是他的灯塔之一。可不是吗?如果所有的诗都像《Blowing in the Wind》那样又简洁又深刻,词句间流淌着智者的光华,同时又朴实得像民歌,那么当代的现代派诗人们就不会抱怨读者看不懂诗了。诗歌对干鲍勃·迪伦来说,是智慧的源泉,但不是全部,他似乎天生是一位民谣歌手,要汲取社会和青春的养分。在某些特别的年代,例如发表《Blowing in the Wind》的1962年,青春被更大小力量所裹挟,化作勇气和缝刃介入了社会运动之中。鲍勃.迪伦刚刚因弹唱的魅力而崭露头,马上就因为对政治的关注、对青年的唤起而跃升为巨星。瞧啊,那真是个思想的年伏,不用谈论爱情、只需社会责任感就可以成为偶像!

       1963年,鲍勃·迪伦22岁,一把吉它,一只架在脖子上的口琴、真正的破嗓子,还有乱糟糟的发型,他出现在有4万6千人参加的第三届“新港音乐节”上,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爱好思想的一代人的初次爱戴。8月27日、美国历史上鼓舞人心的一天,20万人参加了著名的华盛顿公民权大游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四射,有如神助,发表了名垂青史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而鲍勃.迪伦,则用他的抗议歌曲真正站上了时代的顶峰。想起这些,有些人的血会热起来,有些人则并下动容,因为斗争这件事,当然不是我们的义务。但从那风云激荡的往事中,我们似乎可以领悟到民谣的价值所在,它吸取了一代人的共同感受、凝聚了人们生活的世界的特征,再由一个保留着个性的人唱出来,当然会有它神奇的力量了。

       《Blowing in the Wind》更因为它歌词的智,而成为时时提醒人自省的名作。“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称作男人?白鸽要飞过多少大海,才能在沙滩长眠?炮弹要飞行多少次,他们才会忘记战争?......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够听到们的哭泣?”读起来真真有点像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诗歌领袖北岛一一“镀金的天空中飘荡了死者弯曲的到影......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一种冷峻的思考通过迪伦散漫的演唱流露出来,让人不得不喜欢上他粗糙随意的风格,他越是随意,这歌也就越能接近人心中未经修饰的部分。请不要说,只有在理想主义的国度人们才会弃形式而重思想,事实上,就是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精美、琐屑的空间里,迪伦的歌还是那么雄辩,有点旧,但却高傲,让人甘心从花花世界抽身出来,听一听、唱一唱。这是为什么?答案在风中飘荡......






       下面这个版本是Joan Baez唱的,《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妻子珍妮就是以此人为原型的。Joan Baez,有拉丁血统的诗人歌手,反战的先锋人物,她是Bob Dylan 的追随者,两人后来更成為恋人,不过这段感情最后无疾而终。





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必须走过多少路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被称为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支白鸽必须飞过多少海洋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睡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加农炮还得飞行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会被永远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飘在风里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飘在茫茫的风里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能存在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会被冲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一个人要经过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获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可以掉过头去几次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飘在风里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飘在茫茫的风里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得仰望几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见蓝天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得有多少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还得多少人死亡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死去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飘在风里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飘在茫茫的风里

[ 本帖最后由 guqi5 于 2008-3-16 14: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20 收起 理由
法兰西胸甲骑兵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23: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关于这首歌歌词意象的分析: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飘在风中(Blowing in the Wind)听过无数遍,关于它的伟大也读过无数篇,然而我始终没有感觉到它有那么大的魅力。常常被迪伦苍凉脱俗的嗓音吸引,几小时静静坐在幽暗的斗室,仔细品味迪伦每一句唱词,却也从不是飘在风中,不是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不是战争贩子(Master of Wars),也不是上帝在我们一边(With God on Our Side)或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这些被评论界高度评价的作品。

       我常常自度,也许是出于这样四方面原因。其一是自己的英语水平尚不济,对其遣词造句的魅力不敏感;其二是英语文学性修炼不足,不能顿悟文学的魅力;其三是对歌曲出现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缺乏感同身受,而歌词却被赋予了每个美国人的经历和激情;其四是,媒体褒奖是因为它符合纯文本诗的某些审美观,给文人墨客提供了明喻、暗喻、双关或象征等尽情发挥的线索。可在我看来,飘在风中的九个问句的单调结构大大削弱了迪伦歌中一贯丰富的意象悬念,每一句追求象征意义而冲淡了意象本身的鲜明与连贯,与铃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巷(Desolation Raw)和飓风(Hurricane)等歌曲绚丽、惊奇和诱人的风格相比黯然失色。值得注意的是,飘在风中是迪伦第一张正式专辑中的第一首歌,刻意迎合评论界的用意十分明显。而随着迪伦的声望日隆和逐渐排斥唱片公司的商业干预,这种迎合在以后的专辑中越来越少。迪伦承认自己只欣赏并试图模仿过一部自己的作品,这就是铃鼓先生。

       我猜这人(Alan Weberman)是个工作勤奋的人,如果他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想他会做得很出色,但可惜他选中了我的歌曲。而我不认为我的歌中有足够内涵,可供一个人成就大业。迪伦曾在采访中说道,“我的意思是,像这样的人最好去写关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弗洛伊德……对那些有宏篇巨制的人做真正的大剖析。而我这里只有这么一点录音。有人花这么多时间在它们上面,大量的内容他根本没听过、读过,……我都忘掉了。你记得吗?……我读过他写的文章,挺机智。但其中许多地方是扇我的耳光,我不希望有人对他写的信以为真。”

       我觉得自己喜欢的迪伦和迪伦喜欢的自己更接近,而与其他评论人士有所不同。我认为自己也意识到迪伦意识到的一点:歌与诗是两回事,歌与音乐也是两回事。迪伦所不愿看到的,正是有人用研究诗的方法研究他的歌。当我们评说歌曲的魅力时,其实应该尽力排除其它概念对兴趣取向的影响,而不是用各种其它观念的综合标准来衡量歌曲。那样固然也会有乐趣和收获,但那呈现的不是歌曲最质朴的魅力本源,不是世世代代打动多数人的基本魅力所在。

       可评论界偏偏对飘在风中青睐有加,他们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迪伦攻击过的这位Alan Weberman以搜集研究迪伦家的垃圾而创立垃圾研究学出名,后成为著名的迪伦研究专家。读过他对飘在风中的象征手法分析,他认真严肃的工作相信反映出多数文人剖析歌词魅力的手法及相应的飘在风中的风貌。也得承认,他的确为歌曲的寓意和影响平添了驰骋文学想象的余地。

       我们都知道飘在风中是60年代一首重要的民权运动主题歌,但中国知道民权运动主题歌的人甚至多于知道民权运动含义的人。这才使得有人把这首歌与反越战扯上关系,与嬉皮扯上关系。若是为了掌握理解歌曲含义的基本方法,了解Weberman的分析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当人称呼?
       白鸽要飞过多少海洋,才会眠于沙上?
       炮弹纷飞还要多少次,才会被永远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很显然歌曲的第一句就含蓄地点出了民权主题:什么人当时不被用Hey,man称呼,而是Hey,boy,是黑人。Weberman认为走路显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指生活。不过我倒认为这与字面意思不无关系,它可以与1959年黑人基督教民权组织倡导的和平游行抗议相关,歌曲出版后更与日后马丁·路德·金率领的著名的伯明翰、华盛顿和平游行密切相关。歌中的走路,不正应和了无数黑人民众的步伐?歌曲之所以成为运动的主题歌,与它直接伴随运动的作用显然有关。

       下面Weberman认为,白鸽显然象征和平,海洋则如迪伦歌中一贯象征,为人性,良知(humanity)。想象一下白鸽眠于沙中的蹊跷意象,除非寓意的是白鸽死于污秽。Weberman的解释的确使人眼界顿开,但我认为这几个象征应稍作修正。白鸽象征从事和平抗议的人们,他们在被杀害之前能唤醒多少人们的人性良知?炮弹纷飞一句被国内许多人联想到越战,纯属无稽之谈。越战成为刺激美国人的问题是远在1965年之后的事,而这首歌作于1962年4月。同样,说1964年保罗·西蒙写于英国的歌曲On the Side of a Hill,1965年改成Canticle用于Scarborough Fair的歌词内容是越战,也是孤陋寡闻导致的牵强附会。Weberman没有特别解这一句,不过我认为它是指针对黑人的暴力活动:炸弹、水龙、皮靴、棍棒,还有刀枪……从迪伦继承民谣反战传统题材的角度理解,反冷战,反美国对外好战政策也解释得通,不过这样会有偏离民权主题之嫌。

       最后一句涉及到这首歌名的理解与翻译,我曾见到过无数种译法:答案在风中,迎风飘扬,随风飘去,等等等等。答案当然不会像纸片一样飘飞在风中。像声音?飘散还是传来?希望还是失望?我们感觉得出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既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失望。但作为声音又怎么能如此?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困惑的所在,也是一直不知道该如何翻译歌名的主要顾忌。         

       Weberman的点拨颇具启发,他认为“什么飘在风中?旗帜,美国国旗。”不过他又怀疑思想左倾的迪伦不会用这样民族主义化的意象。我倒认为此刻的迪伦怀有对年轻总统肯尼迪的一线希望:看他把美国带往何处?看他让国旗如何飘扬?如果这样理解合理的话(我认为合理),歌名译为飘在风中既严格对应原文,又隐含其寓意。其它译法便不值一提。

       一个人要多少次仰望,才能看到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
       多少死亡才能让他明白,牺牲的人已经太多?

       不见天日的意象是我们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象征,与Weberman解释天空象征未来是一致的。下面“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要看到多少死亡”,既指尚未觉悟的白人民众,更像是指有改变局面能力的肯尼迪和政要们,因为此处的意象和寓意中显然有挖苦的成分。

       山峦存在多少年,才会被冲入海洋?
       有些人要存在多少年,才会被赐予自由?
       有人还要背过脸多少次,假装他看不见?

       此处用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譬喻理解山峦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或阻碍前进道路的崇山峻岭会有点不合适。因为海洋仍象征人性,歌中是山峦汇入了海洋,而不是海洋冲毁了山峦。Weberman解山峦为黑人这个整体,他们何时才能汇入人性关爱的海洋?这恰是下一句更平直说法的形象譬喻:黑人在美国土地上生存了数百年,还要多久他们才能真正得到自由?

       歌的最后两问是最平实的点题之笔:“黑人何时能获自由?白人何时能良心发现?”

       迪伦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由于犹太民族经历过希特勒种族灭绝的苦难,因而在美国的许多犹太白人本能地同情黑人,从一开始就参与民权运动,迪伦正是这些人当中的积极分子。他对黑人真诚的关爱,使他的歌中充满超常的深刻和热情。飘在风中只是迪伦最早、最有名的一首为黑人权利呐喊的歌曲。

       Weberman的解析的确能引发人对作品更深、更丰富的联想和理解,但显然这是字面上的,是在运用评析诗歌的方法和标准。迪伦的魅力靠这样的说文解字是不足以完全真实展示的。当你读迪伦时,他的确有如诗的魅力,而当你听迪伦时,他的魅力远远超出诗与音乐。

[ 本帖最后由 guqi5 于 2008-3-15 23: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6 09: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民谣这样的英文歌曲.楼主介绍得很详细.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迪伦说过,他的歌并没有影射政治,他从不认为自己的歌是政治歌曲,他说他从不理会政治这种小事。虽然我们能从歌词里听到明显的政治意味,但时过境迁,处于21世纪的人们任然对这首歌情有独钟,因为歌曲里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也许这才是迪伦真正所追求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科书吗,楼主高人啊,看来有混这行的潜质.提供资料和说明的确有助于更深入地欣赏,不过我不太喜欢搞什么意象分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那些所谓的评论分析家总是画蛇添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0: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得仰望几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见蓝天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得有多少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
再进来赞一下这首歌以及阿甘和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22: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绝对是很乡村民谣蒂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6:28 , Processed in 0.0280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