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21 13: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6-7-7 23:03 发表
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兒不死,吾无葬地也。”
杨阜说曹公曰 ...
就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贯态度,我都不会明显倾向于某种势力或某人,惟独在三国这个时代,我绝对反对用三国演义来定论历史人物,因为作为小说作者给予作品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何蜀汉政权一定是正统?曹操对于结束天下纷争所作出的贡献,为何不能得到后世的尊重?当然他本人也不在乎这些.
说到马超,我认为他错投了刘备,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好的结果.大家看看五虎上将构成,两个是结拜兄弟,那不用说了.赵云对于刘备,那份感情色彩也不用多说.刘备假仁假义把儿子都丢了,那种感动他还会有异心呢?黄忠一个年迈的老兵,也不会对政权有任何威胁.但是西凉锦马超呢?
论出身,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取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统。
论实力,三国演义中描写马超: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董卓死后,在对李傕、郭汜的战斗中斩杀敌将王方,生擒李蒙,当时他年仅17岁,可谓三国中最年轻的少年将军。公元209年,马超之父马腾被曹操所害,马超兴兵讨伐曹操,三国演义中马超曾在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在渭河也一度打败曹操,曹操亦赞:“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在渭河岸北马超大战魏将虎痴许褚二百余合,许褚裸衣上阵斗马超,成为成语“赤膊上阵”的由来。后因中曹操谋士贾诩的离间之计与韩遂翻脸,在曹操与韩遂合攻之下溃败,曹操的手下杨阜曾将马超比做汉初的韩信和英布,劝曹操严加防范。三国志中马超因原凉州刺使韦康旧部杨阜、姜叙起兵卤城,自己手下梁宽、赵衢叛变关闭冀城,马超进退无策,只好投奔汉中张鲁。公元211年,马超应张鲁之命,刘璋之请,攻打葭萌关,在葭萌关前与张飞恶斗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众人皆惊。后因张鲁下属杨松之流言,被张鲁所拒,刘备派李恢劝降马超。公元212年,马超带兵直逼成都城,劝说刘璋投降。刘备重用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诸葛亮曾书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 之杰。。。”
当时马超被孔明用计逼迫的走投无路,投了刘备,其后的命运也就是用一句"英雄无用武之地"来概括了.刘备称汉中王后封马超为左将军,小说中封马超为五虎上将,名列第四。
公元221年,升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进封莱乡侯。公元222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追谥为威侯。
其实马超真正的死因是抑郁不得志,他投刘备是为了替家人报仇,但是以后的岁月里诸葛亮把他当尊佛供了起来,支到边关吓唬羌兵,后来也再没什么仗可打了,无论那里有战事都不会启用他,抑郁终日,而后病死。可叹!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还假惺惺的跑到马超坟前痛哭一场,说什么五虎以折四位,若马将军若在之类话。我觉得刘备的那一套孔明也传染了.都说诸葛亮不会用人,此言不虚,马超,包括魏延这等良将放着不用,却用廖化之流,落了个“蜀中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柄。
如果说马超能够不计家仇,投曹操会如何呢?一定会受到公正对待.至少不至于架空.庞德不就是吗?当然全家200多口死于曹操之手是一个很深的血仇,但是原因主要也是马腾先有反叛之意,换做任何人都不免如此吧?反之曹操面对杀死自己的长子和爱将典韦的降将张绣又是如何的呢?就算是几次险些要了自己命的吕布部将张辽,就算没有关羽求情结果我想也是一样的.特别提到吕布,如果不是吕布求错了人,让刘备来求情,结果也许曹操一样会饶恕他.用人不疑,唯才是举.曹操是真英雄真性情.我觉得真小人远胜于伪君子.
[ 本帖最后由 sswaffen 于 2006-7-21 13:1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