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5 19: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枪械的主要部份
一. 子弹: 近代的子弹是一窝蜂的朝小型, 高初速的方向发展. 德国人在二次大战时首先发展了7.92mmX33, 俄国人以7.62mmX39跟进, 这两种子弹都是先有子弹后有枪. 美国人在50年代才以 .222 Remington为基础, 发展了.223 Remington,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5.56mmX45. 俄国人在70年代又进一步的缩小, 以5.45mmX39作为AK-74的弹药.
高初速小子弹的第一个好处是携带的弹药可以大为增加, 因此作战时的再补给的需要不是那么急迫. 第二点是枪械自然可以小型化. 比较一下M1和Mini-14的枪栓, 两者的作业原理相近, 只有尺寸的差异.
但是高初速子弹的膛压高, 容易磨损来复线. 早期发展5.56mm班用机枪的厂家, 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在射击了五千发以后, 膛线严重磨损. 枪管的寿命太短. 几乎要放弃使用5.56mm作弹药的班用机枪的想法. 后来普遍降低射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如FN的M249, 射速只有每分钟750发. 相对于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的MG42, 使用7.92mmX57子弹, 每分钟达到1200发.
枪的重量在近代也有朝轻巧发展的趋势, 但是由于后座力的作用, 没有一定的重量, 在射击时会有极大的反作用力, 造成射手的不适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枪械的跳动也无法控制, 导致弹着点的散布过大, 浪费弹药. 最好的解决方式, 是增加装弹或是在枪托部位, 装上备用弹匣, 这样可以增加枪重, 又不会增加枪械的净重, 如果需要轻便行动时, 将弹匣取出即可.
重心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重心点不但关系到枪械携带的难易, 更重要的是影响射击的稳定性, 平衡设计良好的枪械, 有出枪瞄准, 自然指向目标, 不易偏移的优点.
二. 枪托. 枪托长度, 以枪托抵住上臂, 食指可以舒适的扣板机为准. 不当的长度会使射手的手臂和颈部处于不自然的姿势, 易于疲惫, 射击不准确, 甚至于受伤.
由于各国军队都讲求整齐划一, 枪托即使可以伸缩, 也常要求放在同一长度. 另一个解决的方法, 是将枪把扳机部造成活动的, 射手可以将其前后移动, 如此以来, 可见差异便不易看出来, 仍可达到枪长个人化的目的. 板机本身与作用组件之间, 可以用钢线连动, 钢线可以用螺丝固定于枪把里, 随板机移动而调整.
三. 枪管: 枪管的作用是赋予弹头速度, 提供飞行方向以及在有来复线的枪械, 提供弹头旋转. 在过去几百年之中, 除了生产方式和材料改变之外, 其他的变化不大.
枪管必须承受高热和高压. 在射击的过程中, 枪管内的温度有可能高达摄氏900度. 但是热量很快就传递到枪管的外部. 与汽车引擎的瓦斯缸相比, 枪管的寿非常短, 如果连续使用, 只能维持几十分钟.
人类很早就发现, 在炼铁的过程中加了一些碳, 能改善其韧性和硬度, 含碳量在0.5%以上者称为熟铁, 在2%以上者, 称之为钢. 碳钢相对而言比较脆, 较好的钢材还会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 以给予钢材某些特定的性质, 改善其工作性能. 很多枪管的钢材加入铬和钡, 可以改善钢在高温情况下的性质及硬度, 还可以抗腐蚀. 近代有许多枪厂使用不锈钢来制造枪管, 不锈钢含有10%以上的铬, 其耐用及防腐蚀能力都非常强. 不锈钢并不是不会生锈, 只是相对而言, 比一般的钢材, 对抗腐蚀性的能力要强了许多.
枪管制造和设计中, Forcing Cone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份. 所谓Forcing Cone的定义, 是指的当子弹上膛之后, 从弹壳口到来复线开始处的一段距离. 一般也称为喉头(Throat).
头在这一个阶段, 并没有完全的支撑, 当发射药点燃开始推动弹头时, 弹头等于是跳进来复线区的枪管. 而喉头凡目的, 是提供弹头一个顺利的过渡阶段, 进入来复线区, 在此, 枪膛与枪管应该是完全隔绝的. 这也是枪管中最易受磨损的部位, 它是取决枪管能不能继续使用的一个重大因素. 当喉头受损时, 会向枪口部位延伸, 导致瓦斯汽泄露, 减低初速, 影响精度.
一般喉头的斜度在1:5到1:10之间, 手枪在1:30左右. 在弹壳与枪膛之间, 也要有一些空隙, 一般在0.05mm到0.25mm之间.
在易受损的重要部位, 使用衬垫, 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例如M60在枪膛到喉头部位使用Stellite, 一种极坚硬的钴, 钡, 钨合金钢, 以延长枪管的寿命.
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 膛线的作法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 使弹头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虽然在15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 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 要到18世纪才得以普及.
枪管中下凹的部份称为阴线, 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 一般而言, 枪械的口径应是从来复线的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但是例外太多, 已成不了一个原则. 比如说.38和.357是一样的口径, 只是一个量的是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一个量的是阴线到阴线的距离. 当然, 两者的弹头长度有所不同, 但光以口径而言是一样的.
膛线的数目, 没有一个标准, 从春田兵工厂的1903A3的2条到Marlin所谓的Micro Groove的22条.
阴线的深度在现代的枪管中, 大部份是在0.004到0.006寸之间. 但是阴线和阳线的形状, 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见下图.
丹麦的Rasmussen和英国的Metford(William E. Metford), 这种圆形的阴线据说可以减少枪管的残留物, 日本的99式步枪就是使用这种阴线. Mannlicher是奥地利的兵工厂, 这种阴线上宽下窄, 据说弹头比较容易旋转, 因此出枪口的初速会比较高而可以及远. 另外常听到的有Ballard膛线, 它是一种黑火药时期有名的长射程步枪, 这种膛线采用宽浅的阴线, 和现代Marlin 的Micro Groove类似.
来复线旋转的程度, 称为缠距. 如果须要愈长的距离来完成360度的旋转, 称为慢. 较短者称为快. 例如说在12寸之内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内完成一圈的慢. 缠距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使弹头稳定, 不稳定的弹头除了沿着目标线旋转, 还会翻跟斗, 产生靶纸上产生Keyhole的现象.
枪管的长度对射击的初速, 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长度内, 越长越好, 这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各国使用的步枪枪管长达30寸以上, 因为当时的战术想法是想要步枪兵能及远. 但是在一定的长度之后, 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 只是徒然增加重量, 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后来标准的步兵武器枪管长度, 大多减少到20寸到24寸之间.
近来有人开始使用合成材质如碳纤维等, 包裹钢管, 一来由于弹头仍需在高速和高压的情况下通过枪管, 因此内部仍以各式各样的钢材最为理想, 但是外部使用合成材质可以增加散热性, 减轻枪管的重量, 这样的枪管目前仍然十分稀少昂贵, 而且直径远大于普通枪管. 相信将来的发展应是朝此方向, 以内外物理性质相异的材料, 经由加工合成.
枪管的要求不只是坚硬, 抗压和高温. 另一个必备的特性是轫性, 也就是说枪管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否则太硬会造成金属太脆的结果. 有一些早期生产的M1903A1, 其枪管即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持续射击, 有造成炸毁枪管的结果. 巴西的枪厂金牛座(Taurus), 在1998年开始, 推出了一系列以钛(Titanium)为材质的左轮枪, 号称又轻又耐久, 几乎不可能生锈, 但是它的枪管部份, 还是须要用钢材, 因为钛金属虽然坚硬, 却仍然无法满足作枪管所须的各项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