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7636|回复: 10

[其他] ]退休后的朱熔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9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道眉毛不羁地挑着,细长的眼睛射出锐光,宽厚的鼻头前挺闪亮,上唇撇起来时透着一股子倔和拗-----这是朱熔基当总理时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退休后的朱熔基,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渐渐淡去,面相温和慈祥了不少,笑容 也日趋增多。他现在的最大原则是不跟任何人谈工作 ,但喜欢同普通人聊天。他 看书、练书法、拉胡琴。兴致来时,还会与夫人劳安一起“妇唱夫随”地来一段 京戏。他的每一天平和而充实,正过着一个退休老人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一、闭门谢客 在家读书
2003年3月,朱熔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温家宝接任总理。
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熔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 迹。时至今日,一年过去,不见踪影的朱熔基,一切都好吗?这位昔日威风八面 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一年前,朱熔基任期届满时,海外媒体曾热衷揣测他的去向,有说他可能回 清华教书,有说他可能回故乡归根,有说他可能以某种方式尽余热。
至今看来,这些揣测无一正确。
正式退休前,朱熔基在最后一次听取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时,曾向在场 询问其去向的记者透露:退休后,将闭门谢客,在家读书。
果然,告退政治生涯后,他深居简出,低调异常,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退休后的朱熔基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朱熔基,常以“一介草民”幽默 自称,他的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
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大,日子不好过。现在,他无官一身 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二、最大原则 不谈工作
退休后,朱熔基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已不在职的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再和他谈工作。
离开中南海的总理座椅后,朱熔基并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过上海,去过 湖南,也去了广东。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都极力避免与地方官员接触时 谈及工作。中国的惯例是,即使退下来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某地休养,当地领导人 亦会进行礼节性拜访。每当这些官位在身的人来访时,快人快语的朱熔基总是开 门见山先行表态:不谈工作。
朱熔基在任时,是个公认的“工作狂”。自一九五一年朱熔基从清华大学毕 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包括被打入“右派”的监督改造在内,他总共工作了半个世
纪又两年。五十多年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第二生命,不过一年前, 他说放下就放下,丝毫不留余地,也足见他的个性。
朱熔基之所以如此重视“不谈工作”的问题,自有其深刻的考虑。他作为前 任,已经把工作彻底交接给后任温家宝,如果他再恋栈地指手划脚,不仅对国务 院新班子的领导不利,与自己的做人风格也不符。为此,聪明的朱熔基避免与任 何人谈论涉及“工作”的话题,不愿意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被动影响。为求双重保 险,他同时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把关,婉言谢绝亲朋好友之外的拜访者。

三、文笔上乘 不著为憾
朱熔基在位时,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日的阅读量仍然相当大,除了文件和 汇报材料外,坚持阅读国内报刊、香港等海外报刊、英文原版报刊。那时,海外 各个层次的来访者,只要和朱熔基见面交谈过,几乎无不佩服他的知识面和记忆 力。现在,虽然?肟?苏?挝杼ǎ??有∨嘌?鹄吹脑亩料肮撸?疵挥惺裁锤?变。只不过,现在他无需再读文件和汇报,可以把更多时间转向兴趣阅读。退休 后,他开始有计划地阅读过去想读但没时间大块读的书籍,文史哲、科学、人物 ,种类繁多。
过去,人们对朱熔基的记忆和口才有所领教,但对他的文笔水平可能知之甚 少。朱熔基在历来重学的湘风薰染下,年轻时文笔就表现出色。据他的中学同学 回忆,朱熔基在湖南长沙一中就读时,有两门功课颇为突出,一门是国文,一门 是英文,他的国文作文和英文作文常常被学校作为范文陈列于玻璃窗中。在此不妨录一段他从长沙一中毕业时给同学的惜别信:“人生聚散本无常,偶然聚合便 顷刻要分离,虽然遗憾,又何必悲伤,命运难期,何处不能要逢。我愧无嘉言懿 行,足为兄助,但愿他日重逢,耿耿此心依旧,为兄一饮庆功酒。”短短几句, 朱熔基的文采与情愫尽展。
朱熔基上大学虽然选择学习工科,但他曾对记者这个行当表现出浓厚兴趣。
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参与主办过一份名为《晓露》的校内油印报。他身兼数职 ,又是采写,又是刻板,又是给读者复信,虽然很辛苦,但乐此不疲。1999年春 节前夕,朱熔基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前往国务院参事室拜年,见到时为参事室副 主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吕德润时,高兴地对吕德润说 ,:“你曾经是我的偶像。”,并欣然与吕德润合影。
朱熔基迄今为止尚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文笔,无疑是件憾事。他会否利用淡定的退休生活,撰写一本回忆录,目前很受关注。外国领导人退休后,往往会把自 己的从政经验和所涉历史,以回忆录形式记载下来。此举无疑是件好事,有助于 后人对史的研究和对前人的借鉴。但海外媒体有传,朱言绝不写回忆录。
前人大委员长**2003年6月出版了一本《众志绘宏图----**三峡日记》,
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2003年11月出版了《外交十记》。明达的朱熔基,何 以要那么决绝地回避历史?他应该以更开放的眼界让退休生活别具意义 。我们希 望他能追忆往事,为人们留下珍贵的历史片断。

四、喜欢京剧 擅长拉琴
朱熔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他是个遗腹子,还未从母亲腹中降生,父亲便已 因病过世。10岁时,他母亲又撒手人寰。他从小被三伯父朱学方收养。
据《明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朱熔基传》所述,三伯朱学方喜欢京 剧,会拉京胡,耳濡目染下,朱熔基也成了小戏迷。后来,朱熔基考入长沙一中 ,正巧教师中也有京剧爱好者,于是朱熔基的京剧瘾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票友老 师的训练下,朱熔基不仅唱得有板有眼,而且拉得也有腔有调,在长沙一中时还 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 寄宿于学校的朱熔基,经常在宿舍里与同学们自娱自乐,每逢节假日,只要 朱熔基在,宿舍里就会传出胡琴声。有个舍友学会了两句《击鼓骂曹》,就去找 朱熔基伴奏,结果“平生志气运未通,好似蛟龙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 会风云上九重。”被唱的荒腔走板,与朱熔基的胡琴无法合上调,恼的朱熔基调 侃挖苦,“我这真是对牛弹琴啊!”引得宿舍的同学大笑不止。 少年时的爱好,现在又成了朱熔基老年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熔基这 个老京剧迷,变得愈老弥坚,拉胡琴已然成为他退休后的一大乐趣。朱熔基在副 总理和总理任上,曾比较低调对待自己的京剧爱好,所以内地人基本上都不知道 朱喜欢京剧,更不知道他拉京胡还有一手。 朱熔基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胡琴拉的蛮有水平,为此朱熔基不时会同这位身边人切磋琴艺,有时还会谦虚地向他学习两招。更幸运的是,朱熔基的夫人劳 安也是个京剧爱好者,她过去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朱熔基夫妇二人在清华读时,曾先后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现在,当两人兴致都起时,在家来场

五、 乐于聊天 谈笑风生
朱熔基与劳安夫妻俩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说好。朱熔基与 劳安的结识,得益于朱熔基中学时的一位同窗好友,劳安是朱熔基一位名为劳特 夫同学的妹妹。劳安性情温和,且干练。她嫁给朱熔基后,无论朱熔基政治上受 到什么冲击,她始终不离不弃,与他携手共患难。在朱熔基卸任前,她以总理夫 人身份露面时,总是面带微笑默默地伴在夫君一侧。朱熔基自然也以这样的妻子 为荣,他曾经公开说过,“她很可爱呀。” 生活中,劳安对朱熔基的关怀无微不至,从起居到饮食。朱熔基以前在领导 岗位时,只要不是必须,他都回家吃饭。朱熔基与毛泽东同是湖南老乡,众人皆 知毛泽东酷爱吃辣,但朱熔基却不怎么吃辣,他吃得比较清淡,对湖南的笋子和 干菜情有独钟。朱熔基不抽烟,不喝酒,身体运动基本以散步为主,讲究的是持 久而非剧烈。
朱熔基已过了七十五岁,进入晚年后,身体上难免有些小毛病。朱熔基退休以来,做过一次小手术,切除了一个良性肿瘤。听说,这个小瘤子曾让劳安分外紧张,甚至让她寝食难安,当朱熔基的小肿瘤割下后送病理检验证实确为良性时 ,劳安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之前,其实所有知情者都认为那不过是个良性小瘤, 不会有大碍,所以连中央有关部门都没有报告,但唯有劳安对那小瘤放心不下, 直揪心到水落石出。 别看朱熔基以前严肃得吓人,现在他去医院看眼、看牙时,其人到哪里,笑 声就跟到哪里,且谈笑风生的水平煞是了得,医务人员经常乐成了一团。医务人 员反映,退休后的朱熔基很愿意聊天,喜欢像普通人那样东扯西拉。那次,他回 忆与中共中央七常委一起去清华大学参加九十周年校庆的情景时,绘声绘色地表 示,其它领导人进入会场的时候,掌声一般,他进去的时候,掌声雷动。他低头
垂目,有意不看大家,但是掌声由不得他控制。他对此心中忐忑不安,诙谐地感 叹,“这不是害我吗?”
朱熔基一旦聊起来,甚至有点刹不住……有时,他会自嘲地说,“现在不是 怕我没时间聊,是我怕你们没时间聊。” 而每次朱熔基的幽默,劳安都是最会意的听众。
.........
六、清官留名 不返故里
朱熔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市,所以朱 熔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有说朱熔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 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熔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熔基 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熔基选 择入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入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熔基再未回过老 家。 朱熔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 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熔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朱熔基并非对故乡没有情 感,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 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其实,像这样少年离开乡下老家从此未返的不止朱熔基 一个,邓小平从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乡下赴法勤工俭学,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任西南局政委常驻重庆时也没有返回家乡,最后仍是终老未归。
朱熔基主导国务院时,曾经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上刻录的一 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熔基说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 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他曾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退下来后,老百姓 只要给他一个清官的评论,他就很满足了。 注重晚节的朱熔基,至今仍视清名高于一切,所以他很注意防范自己的名声被不当使用,对故乡也同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9 1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挺喜欢朱熔基,是个有能力的清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9 1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也要让人家老朱消停一会儿吧。知道一个清官,一个想改革弊政的独行侠在中国官场有多难吗?老朱一个人和整个体制性顽疾作战,下层民众又缺乏支持其改革的力量,只能诉苦;所以其结局和唐吉珂德差不多,最终也只能”人亡政息“,”不谈工作“。

但愿中国中下层人民的觉悟和团结能有所提高,光靠清官无济于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9 16: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命的好官好总理,多几个这样的清官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9 19: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当官的时候都痛恨腐败,当了官后都腐败.,整个社会风气就这样,你若不同流就很难上去.最后是由不得你不贪.
前一段时间有个医生因为不收红包,不从病人身上刮油而被开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不容正直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第三届领导集体退休后很多人都在出书啊~尤其是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不过看了后窃以为写的一般~

要说李岚清在音乐方面还真有些造诣,至于李肇星么,在诗歌的问题上也有些研究,领导人们也多才多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T OF NAPOLEON 于 2006-10-22 12:04 发表
看看第三届领导集体退休后很多人都在出书啊~尤其是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不过看了后窃以为写的一般~

要说李岚清在音乐方面还真有些造诣,至于李肇星么,在诗歌的问题上也有些研究,领导人们也多才多艺呢~


感觉这些人装的成分很大。
论政治家多才多艺,西方政治家有很多是有真实学问的,许多在求学期间都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德维尔潘的诗集写的好,还写过一部厚400到500页的拿破仑历史书,弥补了百日王朝的空白。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安德雷马尔洛就是个著名作家,《西班牙战争》,《拿破仑自述》等书都是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4: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T OF NAPOLEON 于 2006-10-22 12:04 发表
看看第三届领导集体退休后很多人都在出书啊~尤其是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不过看了后窃以为写的一般~

要说李岚清在音乐方面还真有些造诣,至于李肇星么,在诗歌的问题上也有些研究,领导人们也多才多艺呢~

《学哲学,用哲学》纯粹是一本李瑞环“重要讲话”资料汇编,我在书店翻了几页就放回书架了。总感觉中国官员即便有点学问,著作也严重缺乏个性,总是以乏味的大报告,打官腔的形式出现的,没有鲜活的内容,不敢恭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4: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6-10-22 12:10 发表


感觉这些人装的成分很大。
论政治家多才多艺,西方政治家有很多是有真实学问的,许多在求学期间都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德维尔潘的诗集写的好,还写过一部厚400到500页的拿破仑历史书,弥补了百日王朝的空白。戴 ...

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些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4: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外长的诗歌我认为不错,诗这种东西就是“言志”的,能够说出心里话并且能和人产生共鸣,就是好诗。何况现在自命为诗人的人并不受人待见呢。
      这批领导人虽然并没有太大才情,但能力都比上一批强,为以后政治人物陶冶情操开了个好头,本届领导更进了一步,以亲民、和谐为宗旨,不再一露面就谈大道理,给人感觉高高在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12 20:28 , Processed in 0.1712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