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0186|回复: 11

[博采] 德国歌剧帖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2-12 06: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是德国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全剧共三幕,于1821年6月21日,在柏林皇家歌剧院作首演。
在德国民间传说里面,Der Freischütz 指的是百发百中的射手,因为他拥有神奇的魔弹。歌剧的中文名字《自由射手》是将德文名字拆解翻译过来的,欠准确。而且在剧中,毫无与“自由”沾边的情节,因此译名《魔弹射手》更能表达原意。
作品背景
在意大利与法国歌剧盛行的时代,德国作曲家韦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次将德语与歌剧完美的结合展现给世人,他开辟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道路,也影响了之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

《自由射手》是浪漫派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他对当时通常的管弦乐配置作了部分动来配合歌剧的需要,在文字与舞台造型方面也精心打磨。韦伯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独具特色,用圆号代表猎人,单簧管则代表黑猎人,而给予森林、狼谷的音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色彩。歌剧取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著的《德国鬼故事集》,脚本作者是约翰·菲德利希·金德,剧中黑猎人卡斯帕这一角色,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
歌剧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单独曲目演奏,其以奏鸣曲形式开始,精炼的提示出全剧的几大主题,管弦乐的运用自如,圆号的出场尤为精彩。第一幕中,射箭比赛失败的马克斯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由带有波希米亚风格的圆舞曲引出,轻快的节拍一转而失,将马克斯的低调放大,开始是结构松散的宣叙调来讲述自己的失败,接着是抒情的咏叹调带出往日欢乐的回忆,表达自己心中的绝望,当中宣叙调与咏叹调反复交替,旋律速度变化,最后单簧管奏出卡斯帕的主题将全曲推向一个高潮,这样一来就暗示出马克斯内心矛盾的产生,为后来他向恶的力量屈服作了铺垫。另外,这一幕中的三重唱及合唱也很有特色,马克斯唱出了沮丧的心情,护林官库诺安慰他,而卡斯帕则心怀阴谋,三种个性由三种曲调表现,相互交织伴着合唱将矛盾冲突推至舞台前。全剧中阿加特有几首十分优美的咏叹调,如第二幕的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的祷告带上天"和第三幕的"即使云层密布,阳光依旧灿烂",阿加特这个角色代表着人性中的善一面,属于她的音乐在序曲中及结尾都有出现,表示善终胜恶。第三幕第六景的带有民歌风格的"猎人大合唱",极为雄壮,可以听到熟悉的圆号声勾勒出一片山上森林的自然景色。除此之外,次要角色安琴也有不错的唱段,如第三幕中的"新娘的脸上不需要眼泪"等,其音乐色彩轻松活泼。
剧情大纲
三十年战争后,波西米亚某庄园主的领地
第一幕:
一天的射击比赛结束,村民们在森林中的一间酒店里为获胜者庆祝,而不幸落败的马克斯(Max,男高音)背对着他们独坐一旁。如果明天的比赛他再输的话,那么他不仅继承不到"森林守护官"这个位置,也无法娶守护官库诺(Kuno,男低音)的女儿阿加特(Agathe,女高音)为妻。受到村民嘲笑的马克斯非常沮丧,而角落里的另一个猎人卡斯帕(Kaspar,男中音)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卡斯帕是一个将灵魂卖给魔鬼的坏猎人,为了换回自己的阳寿,现在他正在寻找替死鬼,马克斯的绝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库诺及其他猎人都鼓励马克斯,但他的心中仍充满了恐惧,他是那么害怕第二天的到来。身后的人们欢欣热闹的跳舞唱歌,马克斯却沉溺于对往昔的回忆,曾经那一片从森林到森林的广阔草原便是他的天地,当他的自由巡游结束后,可爱的阿加特会满面笑容的迎接他,而现在,他将失去这一切。是他的错吗,为什么原本是射箭能手的他今天竟连一箭也没有射中,对此他已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有一种阴冷发毛的感觉,魔鬼萨米尔的阴影正投射在他的面孔上。卡斯帕不怀好意的接近他,一边劝他喝酒,一边向他讲述一个有关"狼谷"的传说,据说那里的魔鬼萨米尔(Samiel,口白)拥有一种能百发百中的魔弹。卡斯帕表示只要拿到魔弹,那明天的比赛将易如反掌,接着说今天晚上没有月亮,正好适合打造魔弹,并约定午夜十二点的时候同去"狼谷"。起先马克斯有点犹豫,但看到卡斯帕所展示的一支魔弹后被说服了。
第二幕:
另一边,阿加特与表妹安琴(Annchen,女高音)正在家中,墙上的一幅老祖先的画像突然落下来碰伤了阿加特。把这视为不祥征兆的阿加特闷闷不乐,快乐的安琴劝她勿要自寻烦恼。其实,阿加特的心中确有烦恼,今天森林中的一个隐士(男低音)告诉她在她的身上将要发生可怕的事情,并送她一枝白色的蔷薇花作为护身符,她只希望草原上那轻柔的微风能够将她的祈祷吹上天,求神保佑。
这时马克斯来了,他表示马上要离开,并借口说是要去"狼谷"猎一头雄鹿。阿加特与安琴都阻止他,因为"狼谷"是传说中的鬼魅出没的地方,尤其是深夜。但马克斯决意前往,可能失去爱人的恐惧令他软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所有的希望都落在那神奇的魔弹上,他必须去。
没有月亮的夜晚,阴森荒凉的"狼谷"死气沉沉。卡斯帕走进一片黑森林,他呼唤起魔鬼萨米尔的名字,要求用马克斯的灵魂换回自己的,还要求七颗魔弹。萨米尔应允了六颗,而第七颗魔弹是无法控制的,这愚弄的报应不是落在马克斯身上便是落在卡斯帕身上。兴高采烈的卡斯帕奋力打造起魔弹来。
马克斯朝着狼谷出发,一路上他的心里非常矛盾,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了母亲的亡魂来阻止他,但一想到第二天的比赛和阿加特他又坚定的向前走去。马克斯找到卡斯帕,卡斯帕正在对炼造魔弹的熊熊火焰祝福,妖魅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十分可怕。随着一颗颗魔弹从火中诞生,周围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忽而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忽而妖魔鬼怪、磷光幽幽。最后,所有的魔弹造好了,卡斯帕疯狂的笑起来,他一颗一颗数着,突然,魔鬼萨米尔出现,他取走了惊吓过度昏倒的马克斯的灵魂。
第三幕:
第二天清晨,阿加特的房间,已经穿上新娘礼服的阿加特为马克斯祈祷,她相信马克斯一定能够在射击比赛中获胜。虽然如此,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感到不安,因为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恶梦,梦见她自己变成了一只白鸽,被马克斯的枪射中。她担心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希望纵使乌云将天空遮盖,太阳仍然安居在天上,不久将露出云端,将灿烂的光芒照射向大地。安琴进来,看到阿加特愁容满面便安慰她,说在新娘的脸上不需要忧伤的眼神。这时一群村姑进来,她们带来了阿加特的花冠,并向她祝福。阿加特打开装花冠的盒子,里面装的却是一顶葬礼用的白色花冠,阿加特尖叫着将它扔在地上,周围的姑娘也震惊的呆立着。一会儿后,阿加特恢复了镇定,她拿出前一个晚上神秘隐士送给她的白色蔷薇花交给安琴,安琴取来丝带将花编制成一顶新的花冠。阿加特走到镜子前带上这顶花冠,希望真的如那隐士所说,可以凭此度过一劫。
庄园内的林场,猎人们兴致高昂的在等待比赛开始,对他们来讲,这世上的事情要数打猎最快乐。比赛开始了,所有的一切竟跟阿加特的梦境一模一样,一只白鸽飞过,马克斯拿起枪瞄准,阿家特大声呼叫阻止他。马克斯的手一颤抖,子弹射向了躲藏在树后的卡斯帕。在一片惊讶声中,马克斯急忙赶去照看阿加特,人们都以为马克斯杀死了自己的新娘,为这悲惨的意外而哀悼。但不久,阿加特睁开了眼睛,她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那是因为她头上的花冠救了她一命。被磨弹射中的卡斯帕在断气前发出诅咒的声音,他诅咒魔鬼将自己玩弄。
面对庄园主的责问,马克斯承认了一切,说自己为了取胜而和魔鬼进行交易,庄园主愤怒的要将马克斯驱逐,但神秘的隐士突然出现,他说服了庄园主给马克斯一年的时间改过自新。众人也为马克斯求情,终于庄园主同意了,马克斯紧紧握住阿加特的手流着眼泪感谢上苍,他发誓永远不再背弃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6: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帕西法尔

《帕西法尔》是华格纳最后一部歌剧作品的名字,也是男主角的名字。帕西法尔的故事情节与中世纪的圣杯传说密不可分。这部歌剧虽然充满了基督教的仪式情节与传说,然而其中心的传达理念却接近佛教的“慈悲”与“同理心”。
华格纳创作这部歌剧所参考的素材,最主要是来自沃夫兰·冯·艾森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这位中世纪最伟大日尔曼爱情歌手的传奇作品。在原始的故事中,这是个帕西法尔经由考验而成为“完美的骑士”的过程。华格纳在歌剧中却将帕西法尔这个人物的遭遇处理成一个经由考验成为圣人的过程。
剧情
幕启前的故事
传说盛过耶稣基督圣血的酒杯,也就是圣杯,与士兵刺穿耶稣胁下的圣矛,被天使交托给纯洁的骑士提督瑞尔(Titurel)保管。提督瑞尔为守护圣矛与圣杯,在现在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建筑了一座城堡,名叫蒙沙瓦(Monsalvat)。因为有圣杯法力的保护,只有被圣杯选择的纯洁的人才能发现通往圣杯城堡的道路。在这城堡里,提督瑞尔率领了一群被圣杯召唤来的纯洁男性,组成圣杯骑士团。圣杯骑士具有圣杯所赋予特别的法力,接受圣杯的指派出外行善。他们不需要普通的饮食,只要在例行的圣餐仪式中见到圣杯,就能受到祝福充满气力与健康。
有一位渴望加入圣杯骑士的年轻人,名叫克林索尔(Klingsor),他因为耽于淫欲,一直被圣杯拒绝。为了加入圣杯骑士团,他竟自宫希望能断绝淫欲的诱惑。这种违反自然的作法,触怒了圣杯。他不但没有加入成功,还被圣杯放逐。恼羞成怒的克林索尔遂改习魔法,在距离蒙沙瓦不远的地方也盖了一座城堡,里面有各色美艳的花妖,专门诱惑外出的圣杯骑士。被花妖诱惑的圣杯骑士就堕落在他麾下,成为他的奴隶。
克林索尔的势力逐渐庞大,使蒙沙瓦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提督瑞尔逐渐老去,遂将他的王位传给儿子安佛塔斯(Amfortas)。年轻气盛的安佛塔斯继任后,便亲自出征,带著圣矛想要剿灭克林索尔的势力,然而在往魔法城堡的路上,他却遇见一个美丽得可怕的女人,这个女人诱惑了安佛塔斯,使他跌下马来。克林索尔此时现身,不但夺去了圣矛,还用圣矛将安佛塔斯刺伤。安佛塔斯麾下忠心的骑士古内曼兹(Grunemanz)赶到,拼命将国王救回圣杯城堡,捡回一条命。
回到蒙沙瓦的安佛塔斯,身上的创伤一直不痊愈,使他身心受到严重的折磨。因为定时主持圣餐仪式,圣杯的法力保他不死,但他对于曾被诱惑而失去圣矛的过失感到无比羞耻,他只能向圣杯祈祷,渴望能从这痛苦中解脱。终于在他多次祷告后,圣杯显示神谕给他:“只有纯洁的愚者能拯救,他因同理心而得大智慧。”
第一幕
第一幕幕启后,场景是蒙沙瓦附近的森林中。清晨,资深的圣杯骑士古内曼兹对四个年轻的骑士讲述过去圣杯城堡的故事。讲到一半时,一个粗野的传讯女子,名叫昆德丽(Kundry),飞马来到,她从远方为安佛塔斯带来一小瓶药,希望能对他的伤势有益。年轻的圣杯骑士对昆德丽有些轻视,但是古内曼兹却说昆德丽曾为圣杯骑士做了很多事情,不能因为她外表疯疯癫癫又粗又脏就看不起她。看起来疲累已极的昆德丽送到药以后,便滚在路边喃喃说著要睡觉。
清晨往森林温泉疗养的安佛塔斯归来,经过古内曼兹与年轻的圣杯骑士身边,他赞美清新的森林与温泉,确实减轻了他一些痛楚,然而仍不能治愈他的伤口。安佛塔斯一行人离去后,古内曼兹告诉年轻的骑士有关国王受伤的经过。
这时有人通报有天鹅被射杀了,凶手是个一问三不知的少年。因为天鹅是蒙沙瓦神圣的鸟类,古内曼兹很生气的前去盘问这个射天鹅的少年。但是问了半天却问不出什么东西,他发现这少年是个笨蛋,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昆德丽在旁看到,便插嘴说,她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他母亲的住所,知道他的母亲已经死了。听到自己母亲的死讯,少年感到困惑又悲伤。古内曼兹看少年虽笨,却是个心地纯真的人,于是将他教训了一顿,少年看著被自己射杀的天鹅尸体,感到很后悔,便将自己的弓折断,答应从此不再射杀天鹅。古内曼兹突然想起,圣杯的神谕提到有一个纯洁的愚者,况且必须是圣杯接受的人才能走进这一片森林,接近蒙沙瓦。他决定带这少年前去参加圣餐仪式,也许会有些帮助。
接著是第一幕著名的换景音乐,场景由森林换到蒙沙瓦的城堡内部。少年惊奇的说,我似乎没有走几步,却好像走了很远!古内曼兹说,孩子,在这个世界,时间与空间都不再那么清楚了。进入圣杯城堡后,古内曼兹要少年好好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看他知道些什么。
圣杯骑士排成两列,鱼贯进入城堡大厅,准备举行圣餐仪式。侍从将安佛塔斯抬到祭坛前,并将圣杯匣摆好。安佛塔斯看到圣杯,知道自己的痛苦又要持续一段时间,他不禁感到悲伤。然而不只圣杯骑士需要圣餐,他年老的父亲提督瑞尔也等著接受圣杯的祝福以延寿,安佛塔斯只好打开圣杯匣,举行仪式祝福大家。
少年在旁边看到国王的痛苦,不知为何也觉得心头一阵刺痛。然而仪式结束后,古内曼兹问少年到底懂不懂刚刚发生的一切,少年茫然的说不知道。古内曼兹觉得自己白忙一场,便叫少年快点离去,不要再来了。
第二幕
幕起时,场景在克林索尔的城堡内。克林索尔得意的呼唤疲倦的昆德丽,用各种名字呼唤她。原来昆德丽是当年耶稣基督背著十字架的路上,不但没有同情祂,反而大声嘲笑祂的那个女人。因为她没有同情心,结果落入了许多世的苦难中,她不断想要做善事去弥补过去的罪行,然而却随时都可能被黑暗的势力诱惑而做坏事,经过几次轮回,她在这两边疲于奔命,只求安眠。
克林索尔自从夺得圣矛后,更加处心积虑想要得到圣杯。他打算呼唤昆德丽再去诱惑圣杯骑士。这时,第一幕出现的愚笨少年却拿著武器要杀上城堡了。克林索尔于是派出昆德丽去诱惑这个傻瓜。
少年凭著天生神力,很容易的就闯进克林索尔的城堡花园,他在那里被一大群花妖包围,每个花妖都想要他,少年不知道花妖要的是什么,只是看著花妖们为了他在争风吃醋。
这时从高处传来一声呼唤:“帕西法尔!”少年若有所悟的回头,站在那里的竟是极美丽的昆德丽,正在叫他。花妖们慑于昆德丽的美丽和力量,都消失了。少年从昆德丽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名字原来叫做帕西法尔,他的父亲是战死的,为了不要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他的母亲刻意让他隔绝一切外界接触,让他愚笨,这样他就能避免祸害。但是有一天,帕西法尔看到穿著闪闪发亮铠甲的骑士,还是抛下了母亲离开家了。
昆德丽说的都是真的,帕西法尔陷入茫然中。昆德丽试著用性诱惑他,抱著他要亲吻他。亲吻的一瞬间,帕西法尔突然想起了那个受伤的国王,想到国王的伤口、想到国王的羞耻.....帕西法尔很快便挣脱了昆德丽的怀抱,他突然懂得了那城堡里发生的事情。克林索尔看到昆德丽的诱惑失败,便亲自现身用圣矛攻击帕西法尔。但帕西法尔却隔空抓到了圣矛,画了一个十字架后,克林索尔的城堡、花园、花妖,全部都倒塌毁坏消失了。帕西法尔对昆德丽说:你知道哪里可以见到我。然后就离去了。幕落。
第三幕
时间又过了好几年。古内曼兹已经年老,退隐在蒙沙瓦附近的森林里。一个春日清早,正是圣星期五(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日子),古内曼兹在他的房子附近的草地上,发现沉睡不知道多久的昆德丽。他将昆德丽唤醒,昆德丽醒来后不再说话,只是默默的帮助古内曼兹做事情。
古内曼兹看到远远的来了一个黑衣骑士,显得非常疲惫,他上前迎接这个客人,但对方都不发一语,直到古内曼兹发现这个骑士竟带著圣矛,他惊喜的赞美这奇迹,然后才认出这个客人就是当年愚笨的少年帕西法尔。帕西法尔离开克林索尔的城堡后,便到处流浪,经历许多苦难,始终找不回往蒙沙瓦的路。古内曼兹告诉他,安佛塔斯为求一死,已经拒绝继续执行圣餐仪式,得不到圣杯祝福的骑士们逐渐衰弱,只能出城去捡食维生,甚至连他的老主人提督瑞尔也在日前因为年老而死去了。今天他就要去参加提督瑞尔的葬礼,还有圣杯骑士逼迫下,安佛塔斯要主持最后一次圣餐仪式。帕西法尔自责未能解除安佛塔斯的痛苦。蒙沙瓦凋零至此,帕西法尔听了以后不胜感慨。但是圣矛终究是回来了,原来帕西法尔真的就是神谕中的纯洁愚者,古内曼兹决定替帕西法尔施洗,加冕他为圣杯之王。
接著是著名的“圣星期五的奇迹”段落。施洗后,帕西法尔睁开眼睛,看到美丽的春日原野,便赞叹这清晨,古内曼兹告诉他,这是圣星期五的魔力呀。帕西法尔想到今日是耶稣受苦的日子,不禁感到悲伤。古内曼兹说,不是这样的,你所看到的,便是至高的牺牲与救赎的喜悦,耶稣的慈悲使小草也蒙恩,那草上的露珠,便是他们欢喜感激的眼泪。帕西法尔看著在他脚边替他洗脚还用头发擦干的昆德丽,温柔的将圣水洒在她头上,为她施洗。昆德丽长泣拜倒,终于解脱了累世的痛苦。
正午时分,帕西法尔带著圣矛,与古内曼兹、昆德丽出发前往蒙沙瓦城堡。葬礼的丧钟敲响,如同多年前帕西法尔所见的圣餐仪式,衰弱的圣杯骑士抬著提督瑞尔的棺木到安佛塔斯的面前,要求他再开圣杯匣,让大家领受圣餐。安佛塔斯痛苦至极,大喊要大家直接杀掉他,结束这生不如死的折磨。正当混乱时,帕西法尔带著圣矛进入,高声说:“只有圣矛能治愈你的伤口!”然后便用圣矛碰触安佛塔斯的伤口,治愈了他的痛苦。接著帕西法尔打开圣杯匣,主持圣餐仪式。在神圣的光芒中,昆德丽缓缓倒地死去,得到安息。全剧在崇高的合唱终曲中结束。
关于音乐
帕西法尔是华格纳的最后一部作品,故其中充满著最圆熟的音乐技法。管弦乐的编制虽大,但并不因此而混乱庞杂,反而时时散发著精妙、神圣的音响。前奏曲的沉思性,帕西法尔出现时的华丽庄严主题,森林音乐的轻灵曼妙,第一幕换场音乐的壮丽,骑士合唱的崇高,安佛塔斯独白的痛苦和恐怖,花妖(花之少女)合唱的官能、耽美,以及第二幕结尾那几近疯狂的戏剧性音乐,都是这作品中极为吸引人之处。厚重的铜管乐,轻柔的法国号,如鸟叫声的木管,清澈的弦乐,常常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这部作品有神圣的圣杯骑士,也有邪恶的妖女及魔术师,所以它的音乐可说综合了天使与魔鬼的要素,天使大体用自然音阶及和声来表现,但魔鬼却常用半音阶和声及旋律,有时甚至近于无调。也因此,“帕西法尔”可说是当时最先进、新潮、前卫的作品,与其宗教庄严的气氛形成对比。这给后辈的作曲家布鲁克纳、马勒、德布西、史克里亚宾、艾尔加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天使与魔鬼都不是人间的事物,本作品却著力的描写它们,所以带给人一种超脱尘世、超自然的神秘感觉。这也使“帕西法尔”恰如其分的成为作曲家死前的天鹅之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一部三幕的幻想喜歌剧。
作曲家: 奥托·尼古拉
脚本: Salomon Hermann Mosenthal,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
首演: 1849年3月9日柏林皇家歌剧院,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剧长: 大约2.5小时
情节的时间和地点: 温莎, 17世纪初
人物
约翰·法斯塔夫爵士 (男低音)
弗特先生(Herr Fluth),温莎市民 (男中音)
莱希先生(Herr Reich),温莎市民 (男低音)
芬顿(Fenton) (抒情男高音)
斯巴利奇地主(Junker Spärlich) (男高音)
卡祖斯医生(Dr. Cajus) (男低音)
弗特女士 (女高音/花腔女高音)
莱希女士 (女中音)
少女安娜·莱希 (女高音)
酒店老板 (对话角色)
酒店店员 (对话角色)
市民甲 (男高音)
市民乙,丙和丁 (对话角色)
弗特先生的两位仆人 (默角)
合唱和芭蕾。温莎的市民与妇女,儿童。 带着精灵,仙女和其他鬼魂,蚊子,野蜂面具的人和服务员。
情节
第一幕
已婚妇女弗特和莱希女士发现她们两人同时收到破落贵族法斯塔夫的情书。她们决定要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以后不敢再来骚扰。她两人于是商量计策去了。此时弗特和莱希先生上场。莱希先生的女儿安娜已到了适婚年龄,三位先生欲得其芳心: 卡祖斯医生,一位浮夸的法国人,却很得莱希女士的喜欢,莱希先生则看上了腼腆的容克斯巴利奇,而安娜则对清贫的芬顿情有独钟。
换场
弗特女士故意装作邀请法斯塔夫来跟自己幽会,法斯塔夫一上场就动手动脚。就在这时莱希女士在约好的时间上门,告诉弗特女士,她那多疑的丈夫弗特先生正要回来捉奸。那位老骑士就被硬着逼到洗衣篮子里躲避。但他很快就被连人带衣服扔到水沟里去了。弗特先生找遍全屋,都没有找到证据,只好承认自己妻子的清白。
第二幕
在酒店里,法斯塔夫从刚才那沐浴中回来,还唱起粗野的饮酒歌。一个信使带给他又一封信,信中弗特夫人又提议来一次幽会。弗特先生换了一套衣服并声称自己叫巴赫,和法斯塔夫谈到后者的艳遇。法斯塔夫毫不知情,只顾吹牛,说自己和弗特夫人这样那样,激得弗特先生大怒。
换场
斯巴利奇和卡祖斯在安娜的窗地下蹑手蹑脚的走来走去。当两人积攒够勇气去靠近一步的时候,又被芬顿的小夜曲给吓着了,两人慌忙躲入灌木丛中,并看着那两口缠绵的爱情场景。
换场
又是法斯塔夫和弗特女士,又是莱希女士回来拉警报说弗特先生回来。这次胖骑士只能穿上女士服扮洗衣女。弗特先生又一次无功而返,但他临走的时候把那胖洗衣女扔到屋外面去了。
第三幕
弗特先生和莱希先生最后还是成了两位女士的同谋,他们四人计算要给法斯塔夫来一次最终打击。在温莎的森林里又一次化妆舞会,他们要老骑士出尽洋相。莱希夫妇还各有自己的算盘,他俩都准备在舞会中把自己的女儿交给自己的心水贤婿。但女儿安娜却和芬顿约好,夜里在森林里面相会。
换场
音乐描述了一轮明月上空,舞会开始。法斯塔夫装成海涅骑士,先是被两位妇女吸引住了,但很快就被一群鬼魂,精灵和昆虫打扮的人吓着了。摘下面具后,人人都嘲笑法斯塔夫。这时安娜和芬顿出来了,在森林乐队的伴奏下两人户表心意。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大家互相谅解,大团圆结局。
创作
奥托·尼古拉在1845年-1849年为该剧谱曲。之前他凭自己的意大利歌剧取得了不少成功,但这部歌剧是他德语歌剧里面最成功之作。他对歌剧脚本作了轻微的改动。
音乐
这部歌剧是歌唱剧,编码音乐和对话交替。一如标示所示,这是一部幻想喜歌剧,尼古拉将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浪漫歌剧和当时很受欢迎的阿尔伯特·罗晴的喜歌剧结合在一起。安娜与芬顿的爱情场景,鬼魂与精灵音乐还有月出一景属于偏于浪漫剧一边。而法斯塔夫,两位丈夫和两位求婚者则属于丑角。
歌剧的序曲生动活泼,轻松优美,深受喜爱,经常被独立出来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很多指挥大师并没有录下全剧,但却会录制这一部序曲,如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
上演情况
当初就连找一个让几位“娘儿”安心表演的场地都成问题,但歌剧一上演旋即获得巨大成功,直至今天仍然是受观众喜爱的曲目。虽然剧本和布景现在显得过时,但是就凭优美的音乐,这部歌剧就能一直上演下去。

威尔第就同样的题材创作了歌剧《法斯塔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德里奥

费德里奥是乐圣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歌剧的最终版本是两幕剧,但首演的时候是三幕。
细节
音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脚本:约瑟夫·菲迪南德·冯·宋莱纳,乔治·弗里德里希·台治克根据让·尼古拉斯·保依为皮埃尔·嘎伏的歌剧《利奥诺拉》所作的剧本
首演:180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
第二稿:1806年3月29日在维也纳
终稿:1814年5月23日在维也纳
演出时间:大约2.5小时
剧中人物:
唐·费南多,大臣(男中音)
唐·皮扎罗,国家监狱长(男中音)
弗洛伦斯坦,囚犯(男高音)
利奥诺拉,弗洛伦斯坦之妻,化名“费德里奥”(女高音)
罗可,监狱看守(男低音)
马捷琳娜,罗可的女儿(女高音)
雅丘诺,门卫(男高音)
第一位囚犯(男高音)
第二位囚犯(男低音)
合唱(守卫士兵;囚犯;群众)
地点:西班牙国家监狱,离塞维利亚几里远
时间:18世纪
情节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第一幕
皮扎罗怕自己的罪行被弗洛伦斯坦揭发,罗织了罪名让弗洛伦斯坦入狱。弗洛伦斯坦之妻利奥诺拉女扮男装并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到监狱看守罗可手下工作。罗可的女儿马捷琳娜爱上了费德里奥,并且冷落自己的未婚夫雅丘诺。费德里奥利用罗可对自己的信任,说服罗可,让自己也可以跟随着与囚犯接触。但罗可有一个条件,就是费德里奥不能接近一名被特别关闭的囚犯。利奥诺拉猜想,这就是自己的丈夫。
皮扎罗来视察,因为他收到风,大臣回来监狱视察,所以他一下子就提高了警觉。若大臣发现了弗洛伦斯坦没死,把真相就会大白。所以不是弗洛伦斯坦死,就是他亡。他命令罗可下手谋杀掉弗洛伦斯坦。罗可开始还拒绝,但后来在金钱的诱惑下还是服从了。他要和费德里奥为弗洛伦斯坦挖一个墓。利奥诺拉十分愤怒,她请求罗可,让囚犯们出来透透气,暗中观察一下,丈夫可在里面。但遗憾在囚犯中并不见弗洛伦斯坦的身影。皮扎罗对罗可得自把自为十分愤怒。
第二幕
在地牢里,弗洛伦斯坦出现幻觉,看到妻子利奥诺拉像天使一样出现了。利奥诺拉请求罗可,给这囚犯一点酒和面包。他很快就认出了囚犯就是自己的丈夫,但弗洛伦斯坦却没有认出她。皮扎罗来了,弗洛伦斯坦与之争论起来。皮扎罗手里拿着匕首上前。 突然,利奥诺拉上前插在二人之间,拿出一支手枪顶住皮扎罗。千钧一发之际,嘹亮的小号声宣布着大臣来了。皮扎罗要逃跑。弗洛伦斯坦和利奥诺拉得救了,互相拥抱。大臣认出了弗洛伦斯坦,擦出了真情,释放了监狱的囚犯。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作曲过程
1894年春,贝多芬收到维也纳剧院委托,要写一部歌剧。脚本是约瑟夫·菲迪南德·冯·宋莱纳 根据让·尼古拉斯·保依为皮埃尔·嘎伏的歌剧《利奥诺拉》所作的剧本。据说这是法国大革命时的真人真事。贝多芬一下子就被剧本的内容吸引住,并且立刻开始创作。但《利奥诺拉》的首演几经推迟,期间还于180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被禁演。但首演并不成功,贝多芬只能不断去修改它。 后来1806年3月29日的演出在歌词上做了些修改,序曲改为利奥诺拉第3号。后来还作了一次修改。这个浩繁的工程真使贝多芬花尽心血,他为此还记下了250页的笔记。宋莱纳的脚本经台治克加工,更加精炼(由原来的三幕改为两幕),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更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彰显,就是利奥诺拉那种具体的高尚的救夫行动被强调了。 18154年5月23日歌剧以名字《费德里奥》上演并获得成功,这已是9年时间了。刚来时的时候还是用了以前的序曲(新的序曲还没完成),三天后就以费德里奥序曲开场了。
一共有4首序曲。1号可能根本没正式上演过(它是为布拉格的演出设计的,但演出取消了)。2号是首演时用的,3号《大利奥诺拉序曲》让贝多芬觉得内容太广了。现在大多的做法是,在第2幕终场前演奏,作为过渡,并为背景转换赢得时间(马勒首先这么做)。第4号费德里奥序曲,是贝多芬在终稿时创作的,从此,就用这最后一首作为歌剧的序曲。
音乐
《费德里奥》是一部带有对白的编号歌剧, 特别是第一景,监狱看守罗可的性格就是通过对白大大变的鲜明起来的。(但现在的演出对白都会被大大删减的)。第一幕里罗可的咏叹调,马捷琳娜与雅丘诺的二重唱听起来是如此的柔和,简朴又明快。他们三人加上利奥诺拉的四重唱是歌剧的高潮。还有在第一幕里有着歌剧史上最出名最动人的场景,囚徒的合唱。
在费德里奥和罗可为弗洛伦斯坦掘墓的那一景,他两人之间的对白有乐队伴奏。人们称之为旋律剧。
利奥诺拉和弗洛伦斯坦的对手戏中的音乐,从分体现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思维,他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人声的特质。这一段对演唱者来说是难度极大的。 乐队的伴奏在监狱的场景里渐渐变的尖锐和不和谐(特别是皮扎罗的复仇之歌以及皮扎罗和罗可的二重唱里面。) 而利奥诺拉在第一幕的咏叹调和弗洛伦斯坦第二幕的咏叹调都是先有一段吟诵,然后再接入的。
影响
首演反应平平。直到第三稿时演出才算成功。
1822年扮演利奥诺拉的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威海敏娜·施罗德·德瑞安使得该剧在海外名声大噪。她还使得瓦格纳体验到歌剧的魅力。据瓦格纳本人提到,这对他自己日后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1904年马勒的演绎为后世确立范本。1928年在列宁格勒的无产阶级版引起大轰动。宣布大臣到步的小号声响起后,在背幕上打出大字:后面的情节是国王释放了所有囚犯。这有违我们的阶级思想,我们要揭下这假面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Hänsel und Gretel)是一部3幕后浪漫主义歌剧,是19世纪90年代初成曲,由英格伯特·洪普丁克作曲。脚本是Adelheid Wette根据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改编的。作品标识为三幕童话剧(Märchenspiel in drei Bildern)。歌剧1893年12月23日在魏玛首演,由理查德·施特劳斯指挥。歌剧长约2小时,是当今歌剧院的常演剧目之一,特别会被安排降临节上演。
人物
彼得,捆扫帚匠 (男中音)
格尔图德,其妻 (女中音)
汉泽尔,男孩 (女中音)
格蕾太尔 (女高音)
女巫 (女中音,可以是男高音)
沙仙女 (女高音)
露水仙女 (女高音)
儿童 (两声部儿童合唱)
情节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第一幕
穷捆扫帚匠彼得的家里,只有汉泽尔和妹妹格蕾太尔两个孩子在家里(儿歌“Suse, liebe Suse”),做着交代下的工作,编袜子和捆扫帚。屋里面没有吃的,两个可怜的孩子饿得发慌。男孩子汉泽尔发起牢骚,妹妹格蕾太尔却尽力逗他开心,给他看早上邻居送来的牛奶,又搬出爸爸(虔诚的信徒,无怪他叫彼得)在鼓励妈妈时说的话“危急关头,上帝,我们的主,会给我们伸出援手的”。后来格蕾太尔带头跳起舞来(著名的民歌“哥哥仔,来跟我跳舞吧”),拉起笨拙的汉泽尔,并且教他步法。两个于是很开心的在屋子里跳着舞。
这时母亲回家来了。看到两个孩子这样不听话,她想教训一下他们,怎知道她自己不小心把牛奶碗子给打破了。愤怒中她将两个孩子赶出家门,要他们到危险的森林里采草莓。她回头看到家里一穷二白,伤心地哀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时候,微醉的爸爸彼得回来了。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La la la”的兴奋喊着进了屋来,狠狠地吻了一下妈妈。彼得给了母亲一个大惊喜,他带来了一篮子的食物,原来他当天生意做得很好。两人欢乐的唱歌,但这时父亲发现兄妹二人不见了。当他得知了母亲把两个孩子赶到了森林,他又是怒又是惊(“Juckt dich das Fell?”),并告诉对森林一无所知的母亲,在森林里住着一位女巫,她会用饼干面包引诱孩子,然后用魔法将他们变成蛋糕,然后把他们吃掉!母亲未等他的话完,就疯也似的跑往森林,父亲也跟着跑出去了。
第二幕
汉泽尔和格蕾太尔采好了整篮子的草莓。忘乎所以之间,他们把草莓自己吃光了。这时天色渐暗,他们才发现自己迷路了。森林里的回音,还有渐起的雾,让两个孩子心慌起来。沙仙女出现,安慰他们,又撒了沙子进孩子的眼睛。两个孩子晚祷后,就睡在草地上了。14位天使降临,拉起手围成一圈守卫着他们。
第三幕
早上太阳升起,露水仙女叫醒了两个。他们认为自己,梦见了14位仙女。突然他们发现背后有一所用姜饼和甜食铺的屋子。他俩当然没有犹豫,立刻偷偷啃起来。正值他俩忙着的时候,女巫出现了,她想用更多的甜食引两个孩子进屋。但两个孩子不喜欢这位老婆婆外表的陌生人,于是要逃走。女巫对他们用魔法,抓住了汉泽尔。格蕾太尔被命令去生炉,等女巫把汉泽尔做成蛋糕。但格蕾太尔放了汉泽尔,两个聪明的将女巫自己推到炉子里。一刹那,两人发现周围全是姜饼孩子。这时远处传来爸爸“La la la”的声音。歌剧在一片颂赞上帝的甜美合唱声中结束。
成曲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这个故事可能来自于中世纪波罗的海地区。但同类题材可能流传得更早。格林兄弟(他们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曾祖父,维也纳大学教授提奥多·冯·卡拉扬的好朋友)则赋予这个故事目前见到的形式。故事经过翻译,流传渐广,但已失去了原来格林兄弟的形式。很多人又对故事进行了加工。但无疑,洪普丁克的歌剧使得这个童话达到了目前这个接受高度。
当时洪普丁克36岁,在祖国德国还没有什么名气。他的姐姐Adelheid Wette有意写一部童话剧,主题是汉泽尔与格蕾太尔。她请求英格尔特为其中一些诗句作曲。后来这个版本的音乐剧在小范围里面非常受听众欢迎。瓦格纳甚至亲题指点,要洪普丁克将作品写成大型歌剧。姐弟两人决定,将它写成一部歌唱剧。最后洪普丁克热情高涨,根据自己幼年时一次在森林的经历,同时他在乡间田野散步之中也获得了不少灵感。他终于将汉泽尔与格蕾太尔加工为一部幕中无间断的歌剧。歌剧首演时就已获得轰动性成功。马勒立刻称之为大作。
音乐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可谓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幕中不间断,动机提示。但又有别于后者的大型歌剧,汉泽尔与格蕾太尔中,民歌处处可闻(有些由洪普丁克所做的旋律本身就成为了民歌)。动机简明,并不像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的长大。例如在第一幕中格蕾太尔唱到“当危难来临时,上帝,我们的主,是会给我们伸出援手的”时,乐队所奏出的虔诚的动机。
歌剧的序曲是一首经常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出的曲目。序曲中很好的组织了剧中的动机,等于是一个剧中主要主导动机的陈列,也是为观众“预热”。
剧中旋律,其实只有三首是真正民歌来源: Suse, liebe Suse, was raschelt im Stroh?,Ein Männlein steht im Walde和Schwesterlein, hüt' dich fein!。
接受史
汉泽尔和格蕾太尔目前仍是最受欢迎的儿童歌剧。洪普丁克在剧中运用的旋律优美,非常容易感染听众。
1984年有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这部儿童歌剧,其实像其他儿童文学(如小飞侠)一样,是一部为成人而写的儿童歌剧。他们在剧中找到了自己在同年中的回忆,并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体会到做父母的忧愁苦楚。
但故事本身并不是被齐声叫好的。二战后在慕尼黑举办的一次童话书展上,有人不能忍受书中关于女巫屋中炉子的插图,因为这让他们想到了集中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流寡妇

风流寡妇是弗朗兹·莱哈尔一部三幕的轻歌剧。脚本由维克多·里昂和莱奥·斯坦根据Henry Meilhac的轻松喜剧L'attaché d'ambassade改编而成的。首演于1905年12月30日在维也纳的维也纳剧院。歌剧长约80分钟。
风流寡妇是莱哈尔最成功的轻歌剧。从1905到作曲家逝世的1948年,该剧上演超过300000次!
人物
泽塔男爵,旁特维德林驻巴黎大使, 男中音
瓦伦切娜,其妻 (女高音)
丹尼洛·丹尼洛维奇伯爵,大使秘书, 男高音/男中音
汉娜·伽瓦里 (女高音)
卡米尔·德·罗斯隆 (男高音)
农耶古,顾问,说角
故事发生于巴黎。种种前因,如家庭出生,阻挡着伯爵丹尼洛与领地上前女仆汉娜交往。他试图通过巴黎的轻佻女郎去忘却这一不快。同时汉娜却和一个富有的银行家结婚了。但银行家在婚礼当天就去逝了。在驻巴黎大使一个宴会上他们两人重遇。汉娜现在是富甲一方的寡妇,在场的男士都莫不想和她结婚。巴黎大使却是个爱国者。他不能忍受一笔这么大的财产流出自己祖国。他要求丹尼洛尽全力和汉娜结婚。丹尼洛开始还铁口说不,但慢慢又重燃了自己对汉娜的旧情,但又不敢直言。但后来两人毕竟还是走到一起,丹尼洛答应娶汉娜为妻。汉娜说,根据前夫遗嘱,她一旦结婚,财产就被剥夺了。但丹尼洛还是要娶她。汉娜这才说,财产虽然被剥夺,但是却会转到其新夫婿身上。歌剧以大团圆结束。
轻歌剧当时引起的轰动是有原因的:全新的理念,众多优美的曲调。有主见有能力的女主角周旋于男人的世界中,确实是当时很新奇的。
歌剧中的名曲俯仰皆是。最出名的曲调为:
“双唇静默”
"我要去Maxim"(Maxim就是巴黎的俱乐部夜总会)
“Trippel, trippel, trippeltrapp”(Grisette之歌)
“嗯,研究女性是很难的”
“为祖国去继承,很好”
微莉亚之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露露

露露是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一部未完成的歌剧。这是一部由十二音序写成的名作。
法兰克·维特金的两部悲剧《潘多拉的魔合》和《地精》都是以露露为主角的。贝尔格将它改编成三幕歌剧。而歌词是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歌剧上了。也有人认为,伦敦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系列谋杀案(连续谋杀),也是催生此部歌剧的事件之一。
1937年6月2日上演了露露的片断。弗里德里希·切哈把歌剧补充完整,并于1979年2月24日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首演,指挥是皮埃尔·布列兹。
早在歌剧完成之前,贝尔格就已完成了露露组曲。
剧情概要
全剧分为一个序幕和3幕
序幕
是一个马戏团导演在介绍团内的各种动物。当介绍最后一种动物时,露露被抬到台上,并被导演称之为蛇。
第一幕
第一景:露露是一位年老的医生戈尔的妻子。她请人到家里给她画肖像。而博士勋也在场。勋在过去把露露从贫民窟里带携出来。他俩有暧昧关系。不久,勋的儿子阿瓦来了。没多久勋就和阿瓦走了。这时肖像画家乘机勾引露露。谁知道戈尔医生走进来了。戈尔发现他们俩独处一室,顿时心脏病发死亡。露露毫不动容。
第二景:现在露露和肖像画家结婚了。但她接到了勋博士的一封电报,电报内容很直接--向露露求婚。但露露觉得这是勋的发难。这时露露有客人,她叫师歌希,一个妓女,看得出她过去对露露来说很重要。这时勋博士来了。他对师歌希撒谎,说自己是露露的爸爸。他来的目的就是要求露露以后在他的眼前消失。露露还是毫不动容。当露露出去的时候,露露的丈夫,那位画家进来了。勋博士向画家揭了以前自己与露露的暧昧关系,并要画家让露露与之对质。画家走了出去,表面上去和露露对质,其实是走到角落去划破自己的喉咙。露露也没有动容。她还对勋博士说:"这回你可以跟我结婚了。“
第三景:露露成了一个舞蹈演员。她将要有一场演出。演出前她跟阿瓦坐在化妆间,说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其中之一是说到了有一位王子,他也爱上了露露并打算娶她。刚要开始演出,露露说不上台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勋博士和他的未婚妻一起坐在观众席上。勋博士到后台劝她上台。当两人独处时,露露说,她打算和那位王子去非洲。而勋博士知道,自己没有露露就活不下去。他反而被露露说服了,要写一封信给未婚妻毁掉婚约。而且,信是露露口授的。写好信后,露露眉毛也没耸一下,就上台表演去了。
第二幕
第一景:现在露露和勋博士结婚了。但对于露露有这么多的追求者,勋博士吃醋吃得很厉害。追求者之一女同性恋者格舍维兹来邀请露露去参加舞会,但勋博士一万个不同意。格舍维兹没趣,只好离开。后来露露和勋博士离开房间。格舍维兹偷着回来了,还找地方给藏起来了。露露不久回来了。另外两个追求者--一个杂技演员和一个小学生喋喋不休的缠着露露。这时,阿瓦也来了。两个追随者也只好躲起来。阿瓦向露露表白。勋博士回来了,发现了藏起来的杂技演员,并开始跟露露理论。说着说着,还让他发现其他藏起来的人。他受不了了,他递给露露一把左轮枪,让她自行了断。但露露反倒射死了勋博士算是交差。警察赶来,以谋杀罪逮捕了露露。
间奏:是一段配乐的默片,里面展示了露露被捕,收审,宣判有罪,入狱。后来露露故意染上霍乱,以求得保外就医。格舍维兹女伯爵去看望她,竟和露露交换衣服让露露逃跑。
第二景:地点还是第二幕第一景的那个房间。格舍维兹,阿瓦和杂技演员都齐齐在那等着师歌希。师格希愿意顶替女伯爵去医院冒充露露以拖延时间。杂技演员声称,他要娶露露,然后搬到巴黎并共同表演杂技。师歌希带着女伯爵离开。后来又掺着露露回来了。露露的那幅病容彻底打消了杂技演员的好梦。杂技演员却倒打一耙,走去警察局举报露露。露露叫师歌希去买火车票。剩下露露和阿瓦两人互衷情愫,并决定一起离开。
第三幕
第一景:露露和阿瓦住在巴黎,这一景设在一个赌场里。杂技演员和一个皮条客要挟露露,要她到开罗的一所妓院。露露还在因为谋杀勋博士一事而被通缉。如果露露说不,他们两个就去告发她。这时师歌希来要钱。露露把师歌希说服了,要后者把杂技演员勾引去一所宾馆然后把他谋杀掉。他们刚走,一条消息传来,在座各位都购买了的一铁路股票,跌破了。现场顿时大乱。露露乘机跟一个男人换了衣服,跟阿瓦逃走了。警察没过多久就来到了,但扑了一个空。
第二景:露露,阿瓦和师歌希现在贫困潦倒避着追缉躲在伦敦。露露成了妓女。她带着一名主顾进来了,是一位教授(由戈尔医生的扮演者饰演)。这时格舍维兹带着从巴黎那拿回的露露肖像来了。阿瓦把肖像挂到墙上。露露走了出去没多久,就带了第二个主顾回来了,一个黑人(由画家的演员演唱)。他拒绝先付款,并在争斗中杀死了阿瓦。当师歌希处理尸体的时候,格舍维兹打算自杀,但当她想到,露露并不在乎这一切,她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决定要以一个女权运动拥护者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最后,露露在外面带着第三个主顾(由勋博士的扮演者串演)进来了。他跟露露砍价。两人先是谈不拢,主顾要走,这下露露只好愿意降低身价跟他睡一晚。这个主顾,其实是开膛手杰克。女伯爵突然听到露露尖叫。她立刻要赶去看看发生什么事。这时候杰克过来了,顺便灭了女伯爵的口。大幕降下,只听见女伯爵向露露说过了:“我爱你。”,也就跟着死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歌剧,他自己称之为一部三幕剧。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被视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特里斯坦和弦)。
作品材料来源
该故事的情节,最早来源于凯尔特人的故事集中关于阿图斯国王与特里斯坦的传说,后者见于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13世纪)的一长篇诗体小说。瓦格纳不但读过这中世纪后期的文字,而且还把同时代奥古斯都·冯·帕拉藤,卡尔·利特和尤利乌斯·摩瑟的改变版本。
除此之外,剧情中也可见诺瓦利斯的诗集“夜之颂”的踪影。
写作经过
1842年 瓦格纳读到了尤利乌斯·摩瑟的特里斯坦之诗,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
1854年 逃亡瑞士之时,瓦格纳读到了卡尔·利特的特里斯坦戏剧,这激发了他要将之改编为歌剧并编写剧本的欲望。但当时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1857年 与维森东克的恋情使得特里斯坦计划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尾,瓦格纳与其妻子敏娜迁入维森东克在苏黎世的花园公寓。瓦格纳与其赞助人维森东克的妻子有暧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创作了歌曲集《维森东克的歌》,后来更是停下手中《齐格弗里德》的谱曲工作,全力投入到特里斯坦的创作之中。剧中人物因而有了自传的意味:瓦格纳和马蒂尔德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奥拓·维森东克就是马克国王。9月18日特里斯坦诗稿完工,瓦格纳将作品给玛蒂尔特过目并在朋友圈内朗诵。12月完成第一幕音乐初稿。
1858年 8月末,第一幕总谱完工,瓦格纳到威尼斯旅游,并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幕。
1859年 3月,瓦格纳回到瑞士,在卢塞恩他完成了第三幕。8月中,整部歌剧完工。
1862年 在维也纳,经过艰难的谈判后,歌剧才得以彩排,但经过77次的排练后,在1863年,首演仍然是被搁置下来了。
1865年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促成了歌剧的首演。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和国家剧院首演举行。由汉斯·冯·彪罗指挥。主角由Ludwig Schnorr von Carolsfeld和其妻子Malvina担任。
管弦乐编制
3支长笛(第3长笛也担任短笛),2支双簧管,英国号,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3支巴松,低音大管,4把圆号,3把小号,3支长号,低音大号,1 对定音鼓,钹,三角铁,竖琴,16把第一小提琴,16把第二小提琴,12把中提琴,12把大提琴,8把低音提琴。(瓦格纳的指示:弦乐尽可能的完善。)舞台音乐:英国号,6把圆号,3把小号,3把长号。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的结束和弦并非和传统的一样以乐队全奏完成,英国号有间断,理查德·施特劳斯称之为:毒药起效了。
角色
特里斯坦(男高音)
马克国王(男低音)
伊索尔德(女高音)
库尔文纳(男中音)
梅洛特(男高音)
布兰甘特(女中音)
牧羊人(男高音)
舵手(男中音)
一个年轻海员(男高音)
水手,骑士和乡绅,伊索尔德的侍女
情节
幕前历史
在一次康沃尔针对爱尔兰(前者向后者索取进贡)的战争中,特里斯坦杀死了伊索尔德的未婚夫爱尔兰人莫洛尔德,但自己也受了重伤。他用化名在伊索尔德下得到了医治。伊索尔德在特里斯坦的剑上找到了一处缺口,正好与莫洛尔德头上伤口所藏的碎片吻合,她正要报仇。但当特里斯坦睁开眼睛的时候,她就爱上了后者,剑也沉落下来了。
第一幕
康沃尔国王马克派遣心腹特里斯坦到爱尔兰,迎接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到康沃尔作王后。在乘船去康沃尔的途中,伊索尔德受不了屈辱,要侍女布兰甘特取出毒酒,将自己与特里斯坦双双毒死。但是布兰甘特竟给出了爱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堕入爱河。这时,船到康沃尔。
第二幕
伊索尔德与特里斯坦不顾布兰甘特的警告,在午夜值马克国王打猎之际幽会。这是歌剧史上最长的爱情二重唱之一。国王随从梅洛特预感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关系,并且建议国王回程。因此国王正好撞上两人的幽会。特里斯坦也不辩护,只问伊索尔德,是否愿意以死相随。梅洛特拔剑刺伤特里斯坦。
第三幕
特里斯坦的仆人库尔文纳将特里斯坦带到布列塔尼自己先辈留下来的半破落的城堡中,让后者养伤。特里斯坦虽然已神志不清,但仍在等待伊索尔德的到来。最后船出现在地平线上,特里斯坦在伊索尔德的怀中死去。这时出现了第二艘船,库尔文纳认为是敌人到来,便关上了门。这其实是马克国王,他想成全两人。库尔文纳拒绝让他们进入。双方开始打斗,结果库尔文纳和梅洛特伤重死亡。马克国王看到特里斯坦已死,十分惊愕。伊索尔德在特里斯坦旁边唱尽一曲《爱中死》("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直译:恬淡轻柔如同他的微笑)后悄然逝去。
唱片录音
指挥大师卡拉扬当年就是以指挥此剧赢得神奇的卡拉扬的名声。后来他在1952年在拜罗伊特音乐节登台指挥该剧。70年代,他与一组著名的艺术家共同录制了此剧的立体声版本。
德国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也录制过这部乐剧的录音室版本。主角是苏特豪斯和弗拉格斯塔德。
在拜罗伊特的现场录音中,最著名要数卡尔·伯姆在1966年录制的版本。主角是温德伽森和比尔吉特·尼尔森。
另外,小克莱伯的版本也属经典之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伍采克

《伍采克》(Wozzeck)是阿尔班·贝尔格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歌剧。
歌剧根据德国剧作家乔治·布什纳未完成的作品《伍采克》写成的。贝尔格将它改编为三幕歌剧,每幕由五个场组成。
贝尔格于1917年动笔,这时的他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退役。歌剧完成于1922年。埃里希·克莱伯在1925年12月4日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了歌剧的世界首演。
伍采克是无调性音乐的最佳典范之一。无调性的音乐很好的深化了主题,特别是用于表现疏远以及疯癫的变化。贝尔格深得老师阿诺·勋伯格的遗髓,甚至试图将人物的情感搬到舞台上以展现其变化。他的音乐的确成功的描述了这些东西,不单上面提到的两样东西,就是爱情和人性,以及伍采克与其他普通人一度,为了尊严而作的斗争都被他的音乐包容到了。贝尔格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使得他能够驾轻就熟地真实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酒店一场—玛丽房间内外)
人物
伍采克,一个士兵
玛丽,他的情妇
队长
安德雷斯,另一位士兵
医生
鼓乐队队长
玛格丽特
剧情大纲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第一幕
第一场:伍采克帮他的队长修胡子,队长就一边教他怎样活个永垂不朽。伍采克就反驳,他穷,就别指望他能够干干净净的过日子。
第二场:伍采克和安德雷斯在日落的时候砍柴。伍采克突然有不祥之感,安德雷斯要安慰他,但没什么效果。
第二场:玛丽房子外有一支部队经过。玛丽不安分,玛格丽特就去奚落她。伍采克回来,并告诉了玛丽刚才自己的不祥之感。
第四场:医生责备伍采克没有按照他的医嘱去做。(伍采克为了玛丽,给医生去做活体试验赚外快)但当听到伍采克精神不正常后,他反而高兴起来,想到自己的试验成功了。
第五场:玛丽暗恋着她房间外的鼓乐队队长,而队长也没放过机会去上一步,玛丽欲拒还迎。
第二幕
第一场:玛丽教孩子去上床睡觉,而后自己就试戴队长送的耳环。伍采克突然驾到,还问她耳环哪里来的,她着实吃惊不少,胡诌说耳环是捡的。伍采克给了她点钱就走了。玛丽深责自己太大意。
第二场:医生和队长在街上急步走着,医生嚷着要慢点。医生接着就吓队长,绘形绘色的给队长描述什么痛楚会降到队长身上。伍采克来了,前面两个人就联合起来,笑伍采克戴绿帽。
第三场:伍采克与玛丽对质,玛丽没有否认伍采克的怀疑。愤怒的伍采克要动武,玛丽就说,就是她爸爸也未敢碰她一个指头。
第四场:伍采克透过人群看到玛丽和鼓乐队队长跳舞。猎人合唱过后,安德雷斯问伍采克怎么回一个人坐着?一个工匠酒后在长篇大论的胡扯,一个白痴走近伍采克,突然大喊,说伍采克有血腥味。
第五场:营房一夜,伍采克睡不着,也没让安德雷斯睡得着。鼓乐队队长醉着进来了,还跟伍采克打起来了。
第三幕
第一场:玛丽房间,时间是晚上,玛丽念着圣经。她突然大喊,请求宽恕。
第二场:伍采克和马丽在森林里池塘边上散步。玛丽想逃,但伍采克没让她得逞。红色的月亮升起,伍采克横下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用刀刺死了玛丽。
第三场:酒店里人在跳舞。伍采克进来,看到玛格丽特,和她跳舞还把她拉到自己膝盖上坐着。他骂她,然后要她给唱首歌。她唱了,然后才看到伍采克手上和肘上的血迹。人人都向他开枪。迷乱的伍采克冲出了酒店。
第四场:回到凶案现场,伍采克想到凶器--刀会成为呈堂证供,就把刀给扔到池塘里去了。血红的月亮又出现了,伍采克步入池塘里淹死了。医生和队长路过,听到伍采克的呻吟,惊惶的走开了。
第五场:第二天,在日光下一群孩子在玩耍。消息传来,玛丽的尸体找到了,他们就一股脑地冲去看。除了玛丽的,他们还看到另外一具紧跟其后的尸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7: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ö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作品背景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之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之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有着浓厚的共济会特征。
剧情大纲
第一幕
在遥远东方的一个小国,王子塔米诺,别离家园。希望能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
第一景 流浪途中,在穿越日和夜的分界时,塔米诺遇到了一条凶恶的大妖龙,就在和它恶斗、力尽不支而昏迷的时候,为夜后的三位侍女所救。在这里,塔米诺认识了一位天真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吉诺。并从三位侍女处得知夜后的女儿帕蜜娜公主,被妖人萨拉斯妥拐禁在日之界。这个妖人,曾经是帕蜜娜父亲的得力助手。当公主之父过世后,他偷走了大日轮。从此。日和夜便分开了。
第二景 王子看到帕蜜娜的画像,顿生爱慕之心。立誓要救出公主。
第三景 夜后把帕蜜娜许配给塔米诺,并赠给王子一支魔笛,也赠予巴巴吉诺一具魔铃,这两件逢凶化吉的法器。另派三个仙童带路,好去救出小公主。夺回大日轮,恢复世界的秩序
第四景 美貌温柔的帕蜜娜公主,不堪看守摩罗的骚扰,决心出逃,不幸失败,在挣扎中昏倒。就在这时,和王子失散的巴巴吉诺正好经过,他奇特的捕鸟装扮吓走了摩罗。巴巴吉诺告诉公主,母后找到了一位英俊勇敢的王子,前来救她,帕蜜娜听了好生欢喜。
第五景 在三个仙童的引导下,王子塔米诺来到了日之界。那儿有三个入口,分别是慧(理性)、 天(自然)、悟(智慧)。塔米诺试了慧和天,却被神秘的声音斥回,王子并不就此而灰心,他接著走向悟,这时有一位辩者从悟走出来。辩者告诉塔米诺,萨拉斯妥并不是如王子所想的,是一个恶魔。相反地,他是一位有大爱的圣者,正在努力恢复世界的平衡,重建人间天堂。由于夜后想要以迷信、仇恨和奴役来统治世界,帕蜜娜之父在死前把大日轮交给了大祭司。为了不让帕蜜娜公主受到夜后复仇思想的影响,所以把她留在日之界。任何入如果想要进入日之界,必须通过考验。塔米诺对辩者的话半信半疑,准备离开。但在听到神秘声音说帕蜜娜边活著时,为了救出公主,塔米诺决定接受考验。
第六景 在等待中,塔米诺吹起笛子,美妙动听,林间的动物都出来共舞,令他心旷神怡,也感受了魔笛的法力。他心中想著帕蜜娜,笛声更高扬。远处传来巴巴吉诺的排笛声,王子便循声寻找。
第七景 帕蜜娜和巴巴吉诺听到王子的笛声,更加快脚步,同笛声的方向跑去。不巧又被摩罗率众啰喽赶上前来。巴巴吉诺情急之余,祭出魔铃。摩罗和众啰喽从未听过这种天音,乐得手舞足蹈。与被铃声所引来的动物一起拥舞进了林间。
第八景 俩人才松了一口气。不想又碰上萨拉斯妥出巡到来。巴巴吉诺吓得四处躲藏,公主则决定说出为何要逃跑的原因。萨拉斯妥宽恕了帕蜜娜,但还是不准她回夜之界去见母后。这时辩者带领塔米诺到来,虽然素昧平生,然而俩人心有灵犀,一见钟情,立即相拥在一起,互许了终身。
第二幕
第九景 世界各地智者,为了解决日夜不调所引起的民生疾苦,纷纷前来加入萨拉斯妥,群聚苦思解决之道。萨拉斯妥告知他们,由于一个年轻王子的来到,日夜圆融可期。因为帕蜜娜怀有启动阴,也就是夜的月轮,和大日轮结合,日夜循环就恢复了。塔米诺年龄出身足以和帕蜜娜相配,同时他具有美德,既勇敢又仁慈,当王子通过测验后,也就是他让贤的时后。世界秩序将由年轻的一对来重建。由于测验非凡人肉身所能承受,萨拉斯妥向天神祝祷,祈求赐给力量。祈祷后,为激励塔米诺,大祭司使唤帕蜜娜来和王子一见。帕蜜娜苦求王子不要接受这凡身无法通过的试验,然而,王子已下了决心。
第十景 两位僧人前来为塔米诺和巴巴吉诺作测验的准备。王子一心只想救出公主,意志非常坚定。捕鸟人则是不情不愿的。僧人说,想不想要一个芭芭吉娜呀?巴巴吉诺才勉强留了下来。俩位僧人离去后,三个侍女从地底钻出来,要塔米诺和巴巴吉诺跟著她们离开。因为这个考验并不是凡身所能承受,恐有性命之忧。但塔米诺不为所动。三个侍女的动静被发现后,祭司召来大雷。把她们轰回了地底。两位僧人进来恭喜塔米诺和巴巴吉诺,测验通过了。
第十一景 在萨拉斯妥圣殿后花园里,美丽的帕蜜娜公主在花丛中睡著了。不死心的摩罗蹑手蹑脚的进来。看到帕蜜娜的美睡姿,又起心想偷吻公主,却被突然现身的夜后吓得躲了起来。夜后认为塔米诺受了萨拉斯妥的影响,已经背叛了她。大怒地拿出一把银匕首来,要帕蜜娜杀了大祭司,不然母女永远不会团圆。自从大日轮到了萨拉斯妥的手上之后,夜后的法力渐渐地在消退。然而公主却不认为这是背叛。因为她死去的父亲,生前非常认同萨拉斯妥的理想,一度想要加入他的僧团。夜后呼唤了所有的复仇之神的名字后,怒气冲冲的离去。在一旁窃听的摩罗立即跑出来威胁公主,被萨拉斯妥斥退。帕蜜娜向萨拉斯妥求情,请他放过她的母亲。大祭司说:他知道夜后及其随从正潜入了圣殿地底,四处找寻复仇的机会,但是,她们不会得逞的。他也不会以报复的方式去对待她们。因为在这神圣的地方,只有爱和宽恕,才能使人类得救,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十二景 塔米诺和巴巴吉诺的第二个测验是沉默。捕鸟人不理王子一再的提醒,直吵著要喝水,就来了一个样子丑陋的小老太婆,拿了一杯水给他,又说她芳龄十八,有一个男朋友名叫巴巴吉诺,捕鸟人正错愕间,一声大雷轰走了她,也叫巴巴吉诺吓破了胆。这时三位仙童把被僧人收走的魔笛和魔铃带来,又送了一桌酒菜,巴巴吉诺酒醉饭饱之余,聒噪不休。塔米诺则吹著魔笛,心里想著公主。帕蜜娜循笛声到来,见到塔米诺,满心欢喜,然而王子却不理她,爱说话的巴巴吉诺在这时偏偏想起之前的大雷声,也不答公主的话。帕蜜娜以为王子变了心,伤心而去。
第十三景 在道场里,萨拉斯妥和众智者,感谢天神让塔米诺通过了头两个考验。接下来就是危险的火和水的考验。
第十四景 虽然没有通过第二次测验,然而巴巴吉诺漫不在乎,僧人告诉他,已经没了加入日之界最高层的希望,不过天神懒得罚他了。乐天的捕鸟人只吵著要喝酒,因为这些有关世界甚么的话,还不如一杯好酒来得实在。巴巴吉诺被留在洞穴里,也得了一大杯酒。喝得兴起,唱起酒歌来,但恨没有女人作伴。那位被大雷轰走的小老太婆又出现了,并说,如果巴巴吉诺不答应娶她,那他就终生出不了这里,捕鸟人勉强答应了。小老太婆现出本相来,原来是一个年轻可爱的小姐儿,身穿捕鸟装,名叫芭芭吉娜。俩人正要相拥,僧人出现强拉走了芭芭吉娜。
第十五景 伤心欲绝的帕蜜娜公主,以为永远见不到塔米诺了,想要用夜后给她刺杀萨拉斯妥的银匕首自杀。三位仙童及时到来,告诉公主,王子没有变心,为了对人类的大爱,塔米诺已把自身性命置之度外。
第十六景 在面对火和水的测验时,帕蜜娜及时赶到,愿和王子死生与共。魔笛本是帕蜜娜之父采千年古木,在二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特殊时辰制成。只要吹著它,任何危险都可安然度过。在帕蜜娜的陪伴下,塔米诺吹起魔笛,通过了火与水的考验,脱胎换骨,成为日之男的一份子。
第十七景 巴巴吉诺四处的找寻芭芭吉娜不果,最后决定使用苦肉计,希望可感动天神还他芭芭吉娜。他试著以上吊来博取同情,可惜无效。幸好三位仙童又及时的来到,并教他使用魔铃,果不其然,叫出了芭芭吉娜。共结连理,作一对快活的人间夫妻。
第十八景 摩罗恼羞成怒,便去游说夜后。夜后答应将帕蜜娜公主赏赐给他,条件是带领她们一行人从地底密道进入萨拉斯妥神殿里,好把七环大日轮抢回,从而以她的方式来统治世界。在进到地底不久摩罗误触机关。这条密道,就永远的被封了起来。
第十九景 在神殿里,萨拉斯妥把大日轮传给了塔米诺。从此阴阳和谐,世界的秩序也恢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3 20:48 , Processed in 0.0250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