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6244|回复: 13

[原创] [杂谈]我心中的德军第一名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5 09: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鄙人文采不好,只是原创罢了,杂谈下我个人看法 .5[9:*_
VQ #`<j
德国人的祖先日耳曼人就是个爱动武的民族,也是罗马人少数几个未征服的民族,罗马帝国的灭亡也要算到他们头上。从12世纪的红胡子巴巴罗萨到二战中驰骋欧洲的将领们,德意志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优秀的用兵人才,也正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名将辈出才使得德意志民族杀出欧洲的混战重围,屹立于欧洲民族之颠和世界民族之林。 1kpL[^B
YeC]CC
这里我只想从我个人的角度妄论下二战中的德军第一名将,在我看来有能力争夺头牌的只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两人。
=n^
G;DtA
“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可能早已失败了。”--利德尔·哈特
s[8$-b
W&~-{R$!
看到这句话后很多人都知道是谁了,对了我心中的德军第一将领就是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只有对二战的历史进程有真切了解才能明白利德尔·哈特的话。可以假设没有曼施坦因话就没有“曼施坦因计划”也不会有克里米亚半岛的奇迹和哈尔科夫的奇迹;没有隆美尔也就不会有非洲战场的出色表演,隆美尔的运动战永远是那么吸引人的眼球,北非战场可能早就陷落;也可以假设没有莫德尔德军在二战后期可能会崩溃的更快;没有邓尼茨也许英国人在战争中“呼吸”会更流畅,第二战场会更早的开辟,二战的整体进程也会加快;而没有古德里安的战争······· TW Das|?Vm
')-(QLb9
利德尔·哈特曾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三人的回忆录写过序,也可以当做利德尔·哈特为这三人做的评价,他评论曼施坦因是“罕见的军事天才”,隆美尔是“有深厚的战术、战略修养”,而对古德里安的评价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了。固然德国的装甲部队并非是古德里安一个人创建的,但是没有他的努力和奋斗德国建立能战斗的装甲部队至少要推迟二十年,所以利德尔·哈特的评价是公允的。
%v$>!gN)T}
7 8G rsw5
在我说明古德里安第一的理由前我先说下曼施坦因不能任第一的理由。这里先把话题拉远点,因为很多问题不研究清楚,就很难明白我的理由。
_{L&C E
I4XIV S-sO
研究欧洲战争史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德国涌现出诸多精通战争的人才,其中既有乾坤独断的强人统帅如巴巴罗萨、菲特烈大帝等,也有理论研究大师克劳塞维茨,更有精通指挥艺术的一流将领不计其数,可以说德意志的战争人才是欧洲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民族特性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德国地处中欧,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欧洲不论东南西北哪个国家有事,都关系到德国的利益,德国独特的战略位置决定她必须参与到全欧洲的事物中去;在欧洲和平统一进程开始前,她也必须参与到欧洲的战争中去,从“三十年战争”起欧洲每次战争几乎都有德国的影子。
Q[@YELnQT
0~8rrR/D
从七年战争结束,俄国开始介入到欧洲事物之后,德国一直面对的战略态势就是两线作战,从18世纪开始德国的政治领袖研究最多的就是也就是如何在将要爆发的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德国的军事领袖研究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无法避免的两线作战中摆脱困境,也就是说在将来不可避免的战争中如何最大的发挥内线优势首先击败一个敌人,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取得优势,要进行内线作战就要进行机动作战。机动作战永远比静态战斗能更好的锻炼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锻炼一个军官团的军事素质,那么我们也就能解释二战中德军将领纵横欧洲的原因,因为他们比其他国家的将领更了解机动作战,因为他们擅长机动作战,他们敏捷,他们灵活,他们迅猛,他们狡猾,他们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因为不这样,德国人早在几百年的两线作战中被咬死了。
!G'rH+pQ
_Im* R%
二战中德军将领最擅长机动战的将领非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莫属,而对战争艺术最精通就莫过于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早在贝克任国防军参谋长时就是参谋部的作战次长,按照参谋总部的传统作战次长就是下任参谋总长的人选。这一切并不是偶然,曼施坦因在入侵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战略问题把握游刃有余的气势,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内线作战,在哈尔科夫的外线机动作战更表现出曼施坦因对“大战术”的驾御能力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德国的很多其他将领都希望过由曼施坦因来出任陆军总司令或陆军参谋总长一职,古德里安更是称赞他为总参谋部培养出来的“最智慧的大脑”。
>+o)3"
HH)SPr1y
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沙恩霍斯特为普鲁士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以来,德国的总参谋部就是战争指挥艺术的带名词,这个团体奉行一种独特的处事方式,就是参谋人员和平时应该默默无闻,但在战时却能驾御一切。(有点神秘,但这确实是老参谋本部培养政治军官的初衷,军官的政治性直到720刺杀事件才体现出来)在这个优秀的军官团里诞生过克劳塞维茨这样的超级理论家,也有老毛奇这样的伟大沉默者,更有伟大计划制定者施利芬。曼施坦因在“曼施坦因计划”制定实施前后都很好的奉行默默无闻的原则,在俄国战役之后曼施坦因才从台后走到台前。二战是传统的德国总参谋部最后的表演,而曼施坦因则是她最出色的演员!
(`EbxlK
T@/w6JC$
隆美尔从来没有处在过战略决策者的位置,所以也没办法评价他的战略素养,请不要引用《隆美尔战时文件》中他对大战略问题看法的记载,因为当你阅读二战其他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你会发现,他们对德国的大战略问题都很有见解,因为他们大多是接受正规参谋培训过的,军事不是数学,但可以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她有着内在的规律,我相信总参谋部培养出的学生都会具有大战略修养。通观隆美尔的北非作战,可以说他对“大战术”的把握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uDa;u)? g
\U-?p7*c[
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传统作战艺术的嫡系后代,他也是参谋部作战艺术的传承者(这也是他为什么在44年接受解职命令而不参与任何推翻希特勒的行动的一种解释,一个参谋军官要默默无闻),他更是把德国的机动作战艺术发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我为曼施坦因下的定义是战略与战役(或大战术)的统一,一个战略与战役能力统一而突出的人固然很耀眼,但他在星空闪耀的德国星空下就不那么明亮了,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第一将领的原因。
LBQH K;aw
\zds@T"d,
“多数名将都只是以使用他哪个时代所已经习惯的工具和战术去作战,只有少数的天才会去最求新的工具和方法。新战术的发展常是由少数的军事思想家所领导,足见地把他的思想传播给下一代具有进步头脑的青年军人。所以创立理论的人是很难有机会去试验自己的理论的,可古德里安却偏偏得到了这个机会。把他的幻想力和精力结合在一起,就使他对于这个机会可以充分地加以发展--因此就获得了一个革命性的结果。”--利德尔·哈特
j>|pS O?P&
[UB_tQY}
如果说曼施坦因是战略和“大战术”的统一结合体,那么古德里安首先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 "<k_gHD{lC
WSe7=a?%]
17世纪初的瑞典诞生了一个位国王,他的名字叫古斯塔夫·阿道夫,这位国王一生致力于改革战争样式,他在雇佣兵盛行的17世纪建立了以征兵为主的国家军队,创建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各司其职的现代意义上的军队,最终他把这支军队带上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战场,以他卓越的统帅能力击败所有欧洲的旧式军队和德意志的军事天才华伦施坦因,由此欧洲国家开始了近代军事革命,这位天才国王,被西方军事学家奉为“现代军事之父”,但毕竟过去了四百年了,所以我把古斯塔夫·阿道夫叫成“近代军事之父亲”,古德里安才是“现代军事之父”。
NR %Y]hR=
p~.Y BXz(
正如所有国家军官一样古德里安也是热衷机动作战和进攻作战的,可一战残酷的堑壕战打破了这种幻想。面对机枪火炮铁丝网编制的噩梦,战胜国军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他们片面的认为下次战争还会是一场绞肉机式的战争,高伤亡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西方战胜国害怕战争;而战败的德国,被凡尔塞条约剥夺了武装权,每个德国军人心里都在思索在将来的战争怎样打破这种静态的桎梏,如何让德国陆军再次获得机动能力,再次通过机动作战在将来的两线作战的来取得优势。任何德国将领都不怕机动作战,可他们此时缺丧失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Q5@^5C
a.@2KaD|a
古德里安最终成为了这场探索中的胜利者,在富勒等人的理论启发下,他最早在德军中系统的提出把战车作为中坚战斗兵种来使用,面对德国陆军中的守旧派,尤其是骑兵派系的反对,他没有退缩,在他和鲁兹等人的努力下,更有元首对新式机械化战争的关注,最终内燃机战胜了马匹,火炮战胜了长矛。所有新生事物的支持者都有着固执且窄视的一面,哪个时代除了“战车制胜论”以外还有着很多别的理论,如“空军制胜论”,“潜艇制胜论”等等。而古德里安恰恰没有这样的窄视,他可不是那种单纯的“战车制胜论”的固执者,他的观点一直是诸兵种合成的作战模式,他在理论著作《前进--战车!》中提出只有当战车以外的诸多兵种能够达到和战车一样的速度和防御力伴随战车作战,作为陆战主角的战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他更是形象的把装甲兵作战比喻成乐队演出:“如果战车是主旋律的话,那么炮兵、步兵、空军、工程兵等就是高音、低音等,只有共同配合默契才能演奏出壮丽的战争‘交响曲’”。他是通讯军官出身,对坦克集群的通讯联络协调,坦克和炮兵,工程兵,步兵混合编组及协调,空地配合都有他独创的贡献。这是富勒机械化战争的衍生,也是现代化合成作战的先驱。
7:-k," K
wH(dz`*WA
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对未来战争的描述一样“下次战争将是机械化的·····我们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再次获得机动能力·····而这种机动能力是我们在一战时所不敢想象的·····”古德里安为德国建立的装甲兵要比他提出的“闪电战”理论重要的多,后者只是一个参谋本部学生对德国军事指挥艺术在新时期的一次提炼和升华,而前者则是为这个时代的整个世界军队带来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21X%y.<
p1X2WP LOI
“当情况已经边得毫无希望的时候,古德里安才做了参谋总长,这个时候他的指挥范围还只限于东线战场,而且希特勒又遇事都要加以干涉。假使战争真的能够完全照他的理想去打,那么今天也许历史就要重新改写过,地图也要重新该画过。”--利德尔·哈特
_7%@z q>3
>MwR &AD
其次古德里安又是一个“大战术”与战略统一的结合体     jf43h
m$U7S's)2
在波兰古德里安率领装甲兵六天之内横扫波兰走廊;在西欧他又不顾上级迟疑,独立大胆的迅猛推进,在色当突破和他在而后直趋海峡的迅雷追击就直接决定了法兰西的命运;一年后,又是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所领导的追击几乎使得苏联军队总崩溃;在基辅,纵使是苏联人犯了太多的错,但他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歼灭战的参与者,在古德里安第一次被解职前他对于“大战术”的把握能力也是无人企及。
aX.MQal;8
rH Lo5 
在对战略问题的把握上古德里安虽然不会超越曼施坦因,但二人也是难分伯仲。曼施坦因在关于阿登突破的技术问题和古德里安探讨过,才最终形成了“曼施坦因计划”的初步蓝图,但很快曼施坦因遭到陆军高层排挤,在“曼施坦因计划”刚提出的时候就被调任一个步兵军长,“曼施坦因计划”其实是个未完成的工程,对于入侵计划陆军部只是有个大体轮廓。前面和古德里安的探讨虽然是技术问题,但在后来3月份的A集团军群军事汇报会议上,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了“在色当突破后,最高统帅应该决定我的目标是巴黎还是亚眠,就我个人的观点,正确的路线应该是经过亚眠直向英吉利海峡,斩断盟军的退路。”但其他将领首先都不相信古德里安的战车可以渡过默兹河,所以直到战争开始“曼施坦因计划”也只有一个大体框架,陆军总部对后续的计划都很模糊(这也许和德军将领热衷于随机应变的灵活指挥有关)。真正明白这计划的战略含义我看只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二人而已,后来的一切演变都是作为突击部队指挥古德里安根据自己判断进行的。
2tLHpzn\
x>Km07:R
正如大多数军人一样,古德里安也十分反对在结束对英作战前侵略苏联开辟第二战场。但希特勒最终还是作出了决定,作为第二装甲集群的司令,就第一阶段“中央”集团军群的包围目标问题,他和陆军司令部和希特勒三者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古德里安提出第一突击作战的包围圈封口点应选在斯摩棱斯克进行深远的包围;希特勒认为深远突击会招致失败,提出应把包围圈封口点选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的地域,而陆军司令部采用了折中的办法,第一阶段突击的包围圈最终被定在了明斯克,这就是后来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明斯克围歼战。如果按古德里安的观点包围圈封口在斯摩棱斯克,在第一阶段作战就很可能歼灭包括苏联预备方面军在内的苏联中央阵线全部主力,如是则没有后来的斯摩棱斯克血战,就可直捣莫斯科!这就是古德里安要把第一阶段突击目标定在深远的斯摩棱斯克玄机所在,是一暗藏杀机的狠招,不过风险也是巨大的,但最终“巴巴罗萨”计划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的普通计划。
_O6R.
C3&U,.
希特勒从波兰战争开始后就对德国陆军一直有种不信任感,诚然入侵苏联前德国的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或多或少和希特勒逆参谋部而行有关,所以在东线开始后,陆军的意见就一直听不进去,南北分兵就是一例,在莫斯科失败后他更是拉了一大批陆军将领做替罪羊,可到了斯大林格勒失败后,希特勒隐约的感觉出了自己在军事问题上的缺乏经验(这些缺失主要是由于希特勒没有经过正规的参谋培训造成的),于是他又有所收敛,逐步听取专业人事的意见。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投闲置散的古德里安复出后出任装甲兵总监,蔡兹勒接替哈尔德就任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开始真正的在战略层次上有所有发挥,在装甲兵刚刚完成整编后,参谋总长蔡兹勒提出的库尔斯克攻势的“堡垒”计划。这次悲剧攻势为什么会发生,是很值得推敲,前线的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以航空侦察为依据反对攻势,古德里安激烈反对不要发动攻势,凯特尔坚持为了政治原因发动攻势,克鲁格含糊其词的赞同,此时曼施坦因的意见就显得至关重要,他首先说攻势在4月份发动就有成功的可能,7月发动攻势就要增兵但又不可能增兵,此时的希特勒是十分摇摆的(决定前希特勒曾说过:“我听到这个攻势就未免作呕。”),曼施坦因的回答可谓是词不达意,曼施坦因作为一个优秀军事人才不会没有认识到这次攻势的危险,却没有站出来激烈的反对(此后他没有过,也许和他的参谋人员理念有关)。这个攻势发生的部分甚至主要责任,要算在参谋总长蔡兹勒和前任预备参谋总长曼施坦因头上,作为参谋总长提出了一个失败的计划,集团军群司令没有据力力争都是不应该的。最终悲剧攻势还是发生,德军丧失了在东线取得一个“体面和平”的最后机会。
#B%Ds8$A
U,?)c|be
对于西线的作战失败,古德里安有两句话概括“西线的10个装甲师不仅担负着西线胜败的命运,他们还担负着拯救德国的命运,可我们的部署却决定了我们必定失败。”(在登陆的初期只有一个装甲师直接用于作战,其他的部队都在开进中被盟军空军炸的损失惨重,甚至有党卫军第二装甲师还在法国南部打击游击队)“在我们还有点运动战资本的时候却不去利用,现在我们的装甲兵力全部消耗完了,又被敌人逼着进行运动战,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对西线的部署实在是爱莫能助,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注定的命运!
I#$@^izU"
>I|9q g6
“参谋总长一定要有三分疯狂的气质,不怕他偏,偏到极点也就是正了。古德里安正是这样一个有偏见,有疯狂气质的军人。”--蒋百里
Y'' ,ExU/3
Xmg:C0'
这里的疯狂气质,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军人的冲劲、动力,也是一种对抗独裁的勇气。一个前线将领在做到参谋总长的位置时还保持惯有的冲劲是难得的,这种性格放在参谋总长的位置上就是一种直言敢柬的性格!早在43年库尔斯克悲剧发生之后,古德里安就认识到德军的最高统帅的指挥问题,他从43年7月到11月间分别接触了不同部门戈培尔、希姆莱、约德尔等人来试图劝说进行最高统帅的改组,希望希特勒能任命一个自己感觉可以信任的有实权的参谋总长,这个位置最好由曼施坦因出任,而希特勒则只过问最高战略方针等,结果这些人不是告密就是搪塞,44年1月在的一次私人会面他向希特勒本人提出改组问题,最后还是没有成功。720事件后古德里安被任命为参谋总长,在这之后用古德里安的话就是“我和希特勒之间天天无不在冲突之中,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无处不在的争吵一直持续到古德里安第二次解职为止。首先就是44年末的悲剧阿登反攻之战,接着是主次防线问题,再者是兵力调配问题,封堵中央集团军群的缺口,还有库尔兰的取舍问题等等。这一连串的争吵在2月17日达到了高潮,当天的会议是就希姆莱是否出任集团军群司令指挥作战(实际上希姆莱希望去指挥作战只为了赢的一个铁十字勋章或别的什么奖章),古德里安对于一个外行任集团军群司令是不能同意的,认为最起码要派自己的副手温克去将军希姆莱的司令部实际指挥,而希特勒认为希姆莱能独立指挥,双方就唇枪舌剑的苦战两个小时,古德里安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对抗独裁者,最后希特勒妥协地说到:“好吧,希姆莱,今晚温克将军到你的指挥部去,并负责指挥,古德里安,请继续开会,参谋本部今天又胜利一次。”事后参谋部的人回忆到,这可是希特勒出任陆军总司令以来其他人首次从他手中夺回指挥权的胜利!可惜的是这是参谋本部最后一次胜利。3月份又发生了古德里安单独接触外交部长的事件,3月28日再次发生争执后,希特勒再也无法忍受这样一个直言不讳的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被解职了。 gE&)!5j
/MiRPi y
传统的德国参谋本部终于划上了句号,用古德里安的结尾语--“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
s]ASE3 Ctk
}"?zTr R8#
同时古德里安也是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
:t|3oe 7^f
XX j(8<
在41年前德国的战车年产量不足1000辆(古德里安语),在莫斯科战役后德国的战车工业开始了改组,但是即便改组后的产量仍然赶不上苏联,43年初的德国战车工业和军队,除了数量问题还有资源分配问题,部队组织问题,新武器研发问题等等。在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后这些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古德里安是43年3月任装甲兵总监的,任职后就面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损失惨重的装甲部队,处理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装备问题,紧接着又把东线的所有德国装甲部队进行改编,使得7月份德军“有了一支装甲部队”可以进攻。面对战车种类繁多,装备参次不齐的现象,古德里安又坚持在保持4号战车产量的前提下扩大“虎”式“豹”式战车的产量同时逐步取消其他战车的产量。在44年初,由于德国战车工业的改善和古德里安的努力,最终为西线装备了10个装甲师做为对抗盟军登陆的资本。这是个监督装备生产,编组训练装甲部队的行政工作,他居然也能干得很出色。
c,1JL=}M%
=&ka*bN
在希特勒大肆逮捕OKH(陆军参谋本部)人员为刺杀事件买单后,近于瘫痪OKH对危如累卵的东线形势没有一点帮助,接任参谋总长后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古德里安就把整个OKH重新改组完成度过危机,这次改组后的OKH人员基本都是古德里安的老部下和装甲兵出身的将领(我认为这不是任人唯亲,东线就是机动作战,把一群不懂大规模机动作战的人放在OKH绝对是错误),改组后的OKH更适应东线作战,这是44年底东线德军面对绝对优势苏军而没有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xg]hg
TS2e oYs@
就战略和“大战术”的造诣,纵使曼施坦因更高一点也不过是个传统德国将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在“星光闪耀的德国星空就不那么明亮”的原因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同为德国总参谋部的杰作,在这方面是不分上下的。
(Cn5D;o?f
yb1e. Q \
而古德里安为二战德国和其他国家再次获得机动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他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一战以来崇尚防御的浊潮,同时是他拉开了现代意义上军事革命的序幕,但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个天才,在实践中总结问题更是他的特点,在一线带兵的情况也证明他是个猛将,在任装甲兵总监和参谋总长之后古德里安在战略问题的上的造诣也是世人瞩目的,同时他的性格又使他能站在德国利益前对抗独裁者,最后他也是个出色管理人才。
/M]x:n)
}n`8w#BSS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古德里安有个其他德军将领所没有的幽默感,在他渡过默兹河后第一个通知的是哪个在战前军事会议上质疑他能否过河的布西将军,还有诸如默兹河上不能游船,愤怒让人口渴之类的冷幽默,这种幽默感是德国军官团所不常见的,所以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 +-ZW1A*7
N|Iq|7y
古德里安才是德国陆军的第一将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1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除去用”元首“这个令人厌恶的词外是不错的,不过有些地方也可以讨论一下,如下。

其中既有乾坤独断的强人统帅如巴巴罗萨、菲特烈大帝等,也有理论研究大师克劳塞维茨,更有精通指挥艺术的一流将领不计其数,可以说德意志的战争人才是欧洲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红胡子和腓特列二世都无法进历史超一流级别,与皇帝,亚历山大不可同日而语。拿破仑时代法国也有许多能打仗的将军元帅,就如同二战德国有一批军事家一样,但这并不能就因此说明”法国的战争人才是欧洲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从“三十年战争”起欧洲每次战争几乎都有德国的影子。


这个不太准确,三十年战争时还没有德国,”德国“应该是拿破仑时代以后才有的。


抛开其对纳粹的信念不提,我个人也是很喜欢古德里安的,这篇文总结的真是很好,比较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仑战争是强人时代的终结,历史证明法国大革命后的战争是全民战争一个人不可能统帅全局,而德国的从战者在七年战争开始就有参谋部性质的组织,普鲁士参谋部在莱比西战胜了皇帝,近代法国人不适应战争是众所皆知的,德国的战争艺术是在他不利的战略地理位置的约束下,被逼迫而成的,我始终认为穷人的儿子早当家。

法国从来没有这样的战略劣劣势,唯一的两次,一次是太阳王时代的和欧洲诸国的战争,另一次是拿破仑时代的对全欧洲的战争,分别诞生了杜伦尼与孔代还有拿破仑,而其后的战争,法国都是在战略优势或均势的情况下打败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6 06: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证明法国大革命后的战争是全民战争一个人不可能统帅全局,而德国的从战者在七年战争开始就有参谋部性质的组织


很抱歉,但我不得不说德国七年战争后的参谋部什么用都没有,1806年照样被打个大败。普军8月备军的时候,法军在中欧仍然分散着,可惜参谋部从8月一直辩论到10月,“被打败就不足为奇了”

普鲁士参谋部在莱比西战胜了皇帝


在莱比西战胜皇帝的可不只是普军,当时欧洲联军功劳都很大,如奥地利和瑞典。普军出了不少出色的参谋长,这倒并不能证明普军的参谋系统多么多么优秀,无论是参谋还是一人统帅全局,一切都在于当时的局势与指挥官的能力。

德国的战争艺术是在他不利的战略地理位置的约束下,被逼迫而成的,我始终认为穷人的儿子早当家。


德国的战争艺术形成主要在于受耶拿教训太惨烈,普鲁士第一批军事理论家实践家也是那个时候出来的。

法国从来没有这样的战略劣劣势


太阳王以前法国难道不是一直处在所谓的两线作战劣势?南面和东面都有敌人。黎塞留那会更糟,法国南边大半部分都是敌人掌握的。

近代法国人不适应战争是众所皆知的


请问拿破仑时代是不是近代?若说第一帝国的法军不适应战争,那么不知道滑铁卢带兵3万进攻穆东8000法军,久不能胜的比洛会怎么想,也不知道克拉斯内统兵万余的进攻几百法军打了一天拿不下的库图佐夫会怎么想。

如果说二战,当时不只是德国有装甲战理论,当时英国美国法国都有能人,只不过德国进行实践而已。要骂就该骂政府,不能说“法国人不适应战争”。。。更何况是近代,近代拿破仑战争几乎影响了一个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2-6 07: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鲁士参谋部在莱比西战胜了皇帝

外加30万人这个决定性优势。

法国从来没有这样的战略劣劣势

战略劣势四个大字很难讲,比如普法战争刚爆发法军就注定要输(战略失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6 15: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说近代法国人不适应战争,在一战中法军表现的还是很优秀的,马恩河战役以及凡尔登战役中表现的不逊与德军,只不过在二战中思想太落伍了,敌不过强大的德国装甲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8: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6 06:13 发表


很抱歉,但我不得不说德国七年战争后的参谋部什么用都没有,1806年照样被打个大败。普军8月备军的时候,法军在中欧仍然分散着,可惜参谋部从8月一直辩论到10月,“被打败就不足为奇了”

拿破仑战争之前的德国总参谋部是一个雏形而已,1806年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本部时的失败应该算在落后的军事体制和国王头上,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6 06:13 发表
德国的战争艺术形成主要在于受耶拿教训太惨烈,普鲁士第一批军事理论家实践家也是那个时候出来的。

德国的战争艺术是从巴巴罗萨时代开始的,在七年战争后达到了新高度,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只是使德国的战争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6 06:13 发表
太阳王以前法国难道不是一直处在所谓的两线作战劣势?南面和东面都有敌人。黎塞留那会更糟,法国南边大半部分都是敌人掌握的。

太阳王以前法国没有真正登上欧洲的战争舞台(英法百年除外,那是亡国所迫),直到黎塞留利用欧洲三十年战争打破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保卫后,法国才从欧战幕后走到幕前,与欧洲各过兵戎相见,此时的法国不说是战略优势至少是战略均势以上的,后来的所谓法国被两线保卫基本都是英国,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陆地两线危险。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6 06:13 发表
请问拿破仑时代是不是近代?若说第一帝国的法军不适应战争,那么不知道滑铁卢带兵3万进攻穆东8000法军,久不能胜的比洛会怎么想,也不知道克拉斯内统兵万余的进攻几百法军打了一天拿不下的库图佐夫会怎么想。

如果说二战,当时不只是德国有装甲战理论,当时英国美国法国都有能人,只不过德国进行实践而已。要骂就该骂政府,不能说“法国人不适应战争”。。。更何况是近代,近代拿破仑战争几乎影响了一个世纪。


说实在的近代法国实在不怎么样,近代除了拿破仑时期就没说头了,中法战争连清军都战不过,退一步说拿破仑能不能算法国人,我也要怀疑一下,只是法国刚征服的地方出了个杰出人物挽救了法国近代的尊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星逐日 于 2007-2-6 07:42 发表

外加30万人这个决定性优势。

战略劣势四个大字很难讲,比如普法战争刚爆发法军就注定要输(战略失误)。



莱比西确实是一个集体战胜了一个人,整个莱比西战役前的盟军进军计划都是格赖泽瑙为首的参谋本部制定的。

德国统一战争到普法战争,德国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劣势,而法国不存在这点,最后打败了只能说技不如人,军队体制、士气,战争艺术都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23: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军是格奈森诺的参谋部起了很大作用。但作为主力的奥军,还有拉德茨基的奥国参谋部,其水准当时和普军比未必逊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0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仑战争之前的德国总参谋部是一个雏形而已,1806年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本部时的失败应该算在落后的军事体制和国王头上


那二战法军的失败应该算在落后的军事理念与政府头上,而且1806年的普军失败是“最后打败了只能说技不如人,军队体制、士气,战争艺术都不行” 当时他们可没两线作战。

德国的战争艺术是从巴巴罗萨时代开始的,在七年战争后达到了新高度,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只是使德国的战争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请问巴巴罗萨对世界军事思想做了什么贡献?


太阳王以前法国没有真正登上欧洲的战争舞台(英法百年除外,那是亡国所迫),直到黎塞留利用欧洲三十年战争打破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保卫后,法国才从欧战幕后走到幕前,与欧洲各过兵戎相见,此时的法国不说是战略优势至少是战略均势以上的,后来的所谓法国被两线保卫基本都是英国,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陆地两线危险。


。。。当时宗教战争战火早烧到法国了,黎塞留的老家几乎就是前线了。

说实在的近代法国实在不怎么样,近代除了拿破仑时期就没说头了,中法战争连清军都战不过,退一步说拿破仑能不能算法国人,我也要怀疑一下,只是法国刚征服的地方出了个杰出人物挽救了法国近代的尊严。


近代对军事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拿破仑战争,要不德国在现代也没说头了

莱比西确实是一个集体战胜了一个人,整个莱比西战役前的盟军进军计划都是格赖泽瑙为首的参谋本部制定的。


这个“盟军进军计划”进行的真好,莱比锡压倒性兵力优势,损失几乎和法军一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5:45 , Processed in 0.0360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