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8 2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备
主炮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采用了两门由德国克虏伯生产的35倍径260毫米后膛炮作为主炮,北洋水师的“平远”号巡洋舰也装备了这种火炮。
炮重22吨,炮长9,100毫米,膛长8,320毫米,有60条膛线,弹重275千克,炮口初速度530米/秒,穿甲能力为571毫米,有效射程12,200米。
两门主炮分别布置在艏、艉的甲板中线,采用中心回旋炮架( centre-pivot carriage)。由于遮蔽甲板两端分别有一个倾斜面,因此为主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射界(射击扇面达240°)。主炮的旋转通过布置在火炮和防护甲板下面的液压机械完成,液压机械通过一根连到甲板的传动轴来驱动回旋炮架底部的小齿轮,以此完成火炮的水平旋转。这也是日本军舰第一次在火炮上采用液压机械来完成回旋动作。为了保险,每门炮配备了两套液压动力系统。火炮的俯仰则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来完成(弧形齿条和齿轮),最大仰角为+14°,俯角为-5°。
主炮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瓦维瑟尔”(Vavasseur)驻退复位机,火炮在发射后自动复位,驻退距离0.84米,全部由液压控制。
主炮为固定式装填,装填位置在遮蔽甲板内,有钢板防护。装填区域内有弹药提升架,可以将发射药和炮弹从弹药库送到装填口。装填动作全部由液压机械完成,但是火炮必须回旋到0°,以+14°仰角进行固定式装填,因此降低了主炮的射击速度。
整个主炮炮架的设计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完成,采用的液压动力机械是在先前乔治·伦道尔露炮塔设计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伦道尔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采用液压动力机械完成火炮的装填与回旋,他可以说是舰炮机械化的先驱。
随着“浪速”号于1891年成功完成了射击试验,日本海军不再使用发火绳进行手动开炮,开始采用电击发的方式进行射击,而这减少了发出射击指令到实现射击之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提高射击精度。
副炮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采用了六门由德国克虏伯生产的35倍径149.1毫米后膛炮作为副炮,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经远” 号、“来远”号和“平远”号都装备了这种火炮。
副炮炮重4.5吨,炮长5,220毫米,膛长4,810毫米,有36条膛线,弹重51千克,射速1发/分钟,炮口初速度530米/秒,穿甲能力为323毫米,有效射程11,000米。副炮采用J·瓦维瑟尔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的中心回旋炮架,有钢板防盾加以保护。
两舷各配备了3门副炮,安装在间距相同的舷台上,火炮射击扇面达130°。虽然共装备了6门副炮,但舷侧齐射时只能发挥一半的火力。
轻型火炮
为了对付鱼雷艇等轻型目标,“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还装备了轻型速射火炮。
“浪速”号装备了两门诺登菲尔德6磅速射炮(Nordenfeldt Gun),口径57毫米,炮长2,721毫米,膛长2,479毫米,有24条膛线,弹重2.722千克,炮口初速度655米/秒,穿甲能力为147毫米。
“高千穗”号则装备了两门哈乞开斯(Hotchkiss)3磅速射炮,该炮由法国哈乞开斯公司生产,北洋水师的“济远”号等舰装备了此炮。口径为47毫米,炮重235.5千克,炮长2,048毫米,膛长1,881毫米,有20条膛线,弹重1.5千克,射速20发/1分钟,炮口初速度610米/秒,穿甲能力为105毫米,射程4,575米。
以上这两种速射炮配置在前部舰桥的两侧。
此外,“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还装备了10门4管诺登菲尔德快炮,配置在遮蔽甲板的两舷,该炮是美国人诺登菲尔德于1878年发明的,口径25.4毫米,其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用手转动一个把手,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该炮曾在1883年左右由金陵机器局引进生产,在中法战争时为中国军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清军对此炮特别青睐,北洋水师的“经远”号、“来远”号等舰也装备了这种“四门神机连珠炮”。
在两个海军桅的战斗桅盘内还各有两门有防盾的11毫米10管加特林机关炮(Gatling MG),这是在美国内战期间由里查德·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1903)在1862年发明的,用手把摇动6~10个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火力十分猛烈。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机枪,美军于1866年将其列为制式装备。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在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仿造,中法战争中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军大规模采购了加特林炮,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致远”号和“靖远”号也装备了这种“十门连珠格林炮”。
礼炮
日本军舰通常会安装铜制礼炮,但击发却经常出问题。因此,当“浪速”号于1893年11月到夏威夷水域巡航时,常备舰队司令同意将6磅炮作为礼炮。此后不久,舰上的铜制礼炮即被拆除。
探照灯
在“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前后飞桥的两翼安装了4座英国格莱姆型(Gramme)强光探照灯,完全可以照亮舰体周围的所有区域,可以使本舰在夜间受到轻型快速鱼雷艇的袭击时进行抵抗。电力供应由轮机舱内的4台格莱姆型发电机提供(2个电级,80伏特、75安培、24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法国和德国生产的探照灯直到1884年5月1日之前都还未开始进行对比试验。1897年,“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发电机换成了2台爱迪生型(Edison)(4个电级,80伏特、200安培),探照灯也换成了日本海军喜欢的德国西门子的产品。
鱼雷
根据最初的建造合同,“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并没有配备鱼雷装备,两舰根据1885年2月签订的补充合同才开始装备鱼雷武器。因此在完工后,两舰安装了4具由德国黑头鱼雷厂生产的356毫米鱼雷发射管。每舷2具,布置在防护甲板之上,为固定式发射器,在舷侧下方设有发射口,只能向舷侧发射。共备雷12条,早期采用84型鱼雷,后期为88型鱼雷。
——炮备的变化
根据甲午战争时黄海海战的实战经验,日本海军参谋本部要求用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更换射速慢的克虏伯149.1毫米副炮,日本海军随即于11月份向阿姆斯特朗发出订单。1895年4月1日,海军部要求在吴港和佐世保海军基地进行换装工作,但1895年7月17日又要求“高千穗”号改在横须贺海军基地进行换装。“高千穗”号于1896年4月完成速射炮的换装,“浪速”号于5月在吴港完成了同样的改装。
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为40倍径,炮长6,331毫米,膛长6,096毫米,有28条膛线,弹重45.36千克,炮口初速度670米/秒,穿甲能力为430毫米。
在更换副炮的同时,对付鱼雷艇的轻型速射火炮也有了变化。4门4管诺登菲尔德速射快炮被拆除——“浪速”号换上了4门3磅炮,“高千穗”号换上了2门3磅炮和2门6磅炮。战斗桅盘上的4门11毫米10管加特林机关炮也在1898年被拆除。
1898年7月,日本海军参谋本部要求海军用阿姆斯特朗203.2毫米速射炮替代260毫米克虏伯主炮,但海军没有马上回复此要求。1900年2月26日,海军参谋本部又提出将2门203.2毫米速射炮改为4门152.4毫米速射炮,因为操作203.2毫米速射炮对于日本水兵来说负担太重了。3月19日,根据海军的要求,参谋本部同意将计划更换的4门152.4毫米速射炮减至2门。
1900年5月11日,海军部指示吴海军基地负责将“浪速”号的2门260毫米克虏伯主炮换成152.4毫米速射炮。在更换锅炉的时候,也拆除了剩余的6门4管诺登菲尔德速射快炮,换装了4门3磅炮和2门2.5磅炮。佐世保海军基地也在1900年6月7日接到指令,对“高千穗”号进行了类似的改装。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换装工作分别在1900年9月和1902年2月完成,此时两舰共装备了8门配有防盾的40倍径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作为主炮,以及10门3磅和2门2.5磅炮作为反鱼雷艇的轻型火炮。
在改进武备的同时,两舰还进行了其他的改装:1)将旗语信号装置后移;2)在操舵室上方安装了巴尔-斯特劳德型(Barr & Stroud)1.5米测距仪;3)取消了舰艏的皇室舰饰;4)重新调整了海军桅,拆除了战斗桅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