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8035|回复: 10

[求助] 请教装弹技术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9 1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了博物馆内滑膛枪相关介绍,很受启发,但还有一问题向各位渊博之士请教.滑膛枪装弹时,先将纸弹筒内火药倒入枪口,然后再将铅丸装入,装铅丸时是否将包裹在铅丸外的纸弹筒剥离?还是将包裹着铅丸的弹筒纸一并塞入再用装弹竿塞紧?有的文章中所说的填弹塞是否即为塞紧后介于铅丸与火药之间的弹筒纸?论坛内技术问题的好贴不少,但未见有关于这一细节问题的解答,还请朔风和铁公爵等方家指教.
    此外,<致胜的科学>中讲到要培养士兵除站姿外的卧姿和行走间装弹技巧,但不知道这是否为当时各国操典中的规定,实际实行时是否普遍?
    <九三年>这部经典小说中讲到旺代叛军的长技之一即为冲锋时装弹的技巧,因此叛军与巴黎来的革命军交战时,一旦取胜则枪声不断,盖其可边追击边装弹射击,而革命军取胜后则枪声寥落,因为革命军追击时无法装弹续接火力,其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十分传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0 0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一点我实在了解不多,希望武器达人能够来解答。印象中不用把铅丸外的纸弹筒剥落,先装火药再装子弹进枪管即可。
请问把纸弹筒剥离的合理性是什么呢?一旦发射的时候,无论剥离还是不剥离,高温都会让纸弹筒融化的吧。

关于《致胜的科学》,我一会去查下原文的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0 0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dengshahe介绍棕贝斯的图片里看见,是把纸一起塞进枪管,倒完火药后将子弹筒翻转联通纸一起塞到枪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0 0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这个联通纸有什么具体用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0 15: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装弹时弹药纸并不是在垫在火药和子弹之间,而是垫在子弹的上面。用通条把火药压实,同时也把松散的纸团压紧。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密封枪管作用,又可以防止向下射击子弹慢慢晃出枪管。乾隆朝“铁将军”阿贵在征缅甸时,士兵如果向下射击,子弹就动不动从枪管里滑出。于是往枪里塞干草或布块并压实这才解决问题,同时还发现这样居然可增加一定射程,其实阿拉伯及欧洲国家早就这么干了。
  呵,至于说什么 “无论剥离还是不剥离,高温都会让纸弹筒融化” 属无稽之谈。因为现在的猎枪和当时的火枪,除点火方式和装弹外,发射原理是一样的。早期的猎枪弹壳除了底火周围一点点是铜的外,整个弹壳就是纸的,这种弹壳的缺点在于,几乎每次射击后,弹壳都由于子弹爆炸后产生的膛压紧紧压粘在管壁上,我经常要用手指一块一块往外抠,而且一扣就碎了,非常麻烦。现在料弹壳较多,(纸壳有个好处比塑料弹壳便宜)。但从未发生过什么高温把纸弹壳烧掉的。射击馆的师傅跟我聊过这方面,原因很简单,子弹在枪膛里从点火爆炸到弹丸飞出枪口就是零点零几秒时间,虽然会产生爆炸火焰和热浪,但在产生火焰同时就被高压气体崩出枪管外了。根本就没时间去融纸弹壳或者火枪填充物,就是想点也点不了,气浪速度早把火推出枪口。感兴趣的人可以观察爆竹。爆炸时所有的包裹纸全是被气体崩碎的,没有立马燃掉的。而且弹塞的作用是和爆炸同时发挥的(因为是起密封作用的)在高压气体将它崩出枪管时他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就是崩碎也没关系。  还有有人可能会觉得发射后枪管残存的热量会不会把纸弹壳烧掉 ,也不可能,因为猎枪的装药量和火炮没个比,所产生的热量不大,在连开20枪以前,枪管只是微微有些烫手不会烫伤,再过个一分钟管都要凉了,把纸壳融掉更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0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窗明 于 2007-6-10 15:25 发表
呵,至于说什么 “无论剥离还是不剥离,高温都会让纸弹筒融化” 属无稽之谈。因为现在的猎枪和当时的火枪,除点火方式和装弹外,发射原理是一样的。早期的猎枪弹壳除了底火周围一点点是铜的外,整个弹壳就是纸的,这种弹壳的缺点在于,几乎每次射击后,弹壳都由于子弹爆炸后产生的膛压紧紧压粘在管壁上,我经常要用手指一块一块往外抠,而且一扣就碎了,非常麻烦。现在料弹壳较多,(纸壳有个好处比塑料弹壳便宜)。但从未发生过什么高温把纸弹壳烧掉的。射击馆的师傅跟我聊过这方面,原因很简单,子弹在枪膛里从点火爆炸到弹丸飞出枪口就是零点零几秒时间,虽然会产生爆炸火焰和热浪,但在产生火焰同时就被高压气体崩出枪管外了。根本就没时间去融纸弹壳或者火枪填充物,就是想点也点不了,气浪速度早把火推出枪口。感兴趣的人可以观察爆竹。爆炸时所有的包裹纸全是被气体崩碎的,没有立马燃掉的。而且弹塞的作用是和爆炸同时发挥的(因为是起密封作用的)在高压气体将它崩出枪管时他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就是崩碎也没关系。  还有有人可能会觉得发射后枪管残存的热量会不会把纸弹壳烧掉 ,也不可能,因为猎枪的装药量和火炮没个比,所产生的热量不大,在连开20枪以前,枪管只是微微有些烫手不会烫伤,再过个一分钟管都要凉了,把纸壳融掉更不可能。


原来如此啊,十分感谢指正:)
看来不实践的话就会被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理论所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14: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当时的纸包子弹就明白了
[img][url=http://cartridgecollectors.org/glossary/paper_cartridge.gif[/img]http://cartridgecollectors.org/glossary/paper_cartridge.gif[/img[/url]]

铅丸是突出的一个捻子,用牙齿连弹丸带纸咬下来,弹塞用的是后面的纸筒,包着铅丸的纸已经在嘴里了,吐掉就成(《边城英烈传》里有墨西哥士兵吐纸的镜头),自然不用一起塞进枪膛。
至于朔风的问题,还记得边疆小说《无头骑士》吧?里面的坏蛋不就是因为用带签名的纸做塞弹纸,没烧光的纸被吹出来挂在树上而露馅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16: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  “ 铅丸是突出的一个捻子,用牙齿连弹丸带纸咬下来,弹塞用的是后面的纸筒,包着铅丸的纸已经在嘴里了,吐掉就成(《边城英烈传》里有墨西哥士兵吐纸的镜头),自然不用一起塞进枪膛。”

     你说的那个是为了包扎牢固用的突出纸头,而真正要用牙咬掉得捻子是在火药包那头,(比那个为了方便包扎多出来的纸头长很多,方便用嘴咬) 再者讨论的是要不要把剩余的弹药纸(包括那个纸头,拆下来没必要)塞枪管里,而不是用嘴咬掉那个捻子。实物照片及操作过程,在 dengshahe 介绍火枪的帖里有 。http://bbs.napolun.com/thread-24875-1-1.html
    至于小说吗, 三国演义里还有“以炮为号”的字眼(类似明朝三眼铳的东西 ,发信号用)以此为根据,都可以证明早在三国,而并非唐末就有火药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4 08: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窗明 于 2007-6-10 15:25 发表
装弹时弹药纸并不是在垫在火药和子弹之间,而是垫在子弹的上面。用通条把火药压实,同时也把松散的纸团压紧。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密封枪管作用,又可以防止向下射击子弹慢慢晃出枪管。乾隆朝“铁将军”阿贵在征缅甸 ...

经典之谈啊。这下又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窗明 的帖子

很详实的介绍,多谢,阁下是否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光从书本上很难有如此具体而微的细节体验,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19 05:57 , Processed in 0.0298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