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7452|回复: 7

[原创] 隆美尔战时文件解析(5)草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2 18: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击的成功,显然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是,就像马克思总结的,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英军当时在北非的实力为了支援希腊而遭到最大限度的削减,同时在北非的几支部队也将近被拆空,但是相对当时的隆美尔的部队仍然具有数量和技术上的一点优势,而且英军占据的内线,如果指挥得当,还是不会让轴心国军获得那么大的便宜。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第一击达成后,英军显然已经从刚开始的混乱中恢复过来,而且,此时的隆美尔却被困在了一个叫托普鲁克的要塞这里。这个要塞相当的难以攻克。可以说当时韦维尔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靠托普鲁克要塞拖住德军主力为自己争取时间。从
49日到12日隆美尔在此处发动了第一次进攻,但是因为意大利人迟迟没有将要塞的地图找出来,使得德军损失惨重。此间,德军的先头侦察部队已经到达埃及边境,并且将卡普佐(玩过使命召唤2的一定记得这个打了n遍的鸟城吧!)、拜尔迪和塞卢姆等要塞都攻了下来。一直到14日,隆美尔再次尝试对要塞进行强攻。由于第五轻装师对侧翼火力的部署不到位,德军还是被英军撵了出来,德军有一小部被陷在城里围了起来,最后遭到了全军覆没的厄运。当然隆美尔还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解围,一直到17日才宣告再次失败。后来地图终于到了隆美尔的手中。他心里就开始盘算着能在四月底五月初集中步兵兵力发动一次人海攻势彻底拿下托普鲁克,而当时意大利步兵却还在后面磨蹭,隆美尔几经催促才等来了几个步兵师。不过时间已经不容许他再继续等待了,虽然塞卢姆的边境地带仍然很寂静,但是后面的英军在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他必须尽快把机械化部队从托普鲁克抽调出来以便机动防御使用。四月30日傍晚,轴心国军开始最后一次强攻,可是到了五月2日,隆美尔才意识到轴心国军的兵力根本不够拿下这样的一座大型要塞,因此隆美尔干脆就放弃掉进攻,从而努力维持当时轴心国军的补给线和埃及边界附近的防御。
   

从这次激烈的要塞攻防战中不难看出,即使是闪电战这样的战法仍然不是万能的。就像约米尼所说,太阳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尽善尽美的。从富勒将军的《装甲战》一书和二战的历次战局中不难总结出闪电战的五大特点:

1、奇袭:这是闪电战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少了这一要素,就会像《闪电战:机动战的风险与优点》一书中所描述的:突破装甲部队的补给线会被防御部队渐渐地关闭起来,从而陷入重围。然而正因为闪电战所需要利用的是对方的心理,所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能使对方的高级指挥部陷入手足无措这一境地的最为有效的办法。而正因为“奇”所以也会给前线的部队带来排山倒海之感,由此也可以把闪电战视作相当经典的心理战的一种。欧洲一直将阿登地区视作天险,没有人认为在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能开坦克,但就是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古德里安的突破就像一根矛刺向一张纸一样冲过了马斯河,而前线的法军部队就开始谣传说色当的突破口涌进了5000辆坦克,当时法军的士气真可谓是不攻自破。更有趣的是,由于法军正面和B集团军群陷入了苦战,法军统帅部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更高的战略层面,究竟德军的主攻目标和主力在哪里?就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足可以看到奇袭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对闪电战的成败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奇袭牵涉到了人的心理这一感性问题,所以对于效果的判断往往极不准确。这也是闪电战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对于双方的意志来讲,都难免处于一种迷雾状态,只能从兵力的部署和调动来判断对方的意图,所以要真正地用好闪电战还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

2
、机动: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快得像闪电,这条特性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战略性的。就像孙子说的:“其作战也,贵胜(速),久则顿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在1940515日,就在古德里安的部队一路向着大西洋狂飙猛进的时候,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他们已经失去了这场战争,而丘吉尔却信心十足地告诉雷诺:“按照1918年的经验,这种攻势很快会被制止的。”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因为德军的速度导致了法军并无足够的时间抽出预备队来对付德军的突破,而唯一的一次在阿拉斯的反击也因为准备时间不足而被隆美尔挫败。孙子兵法的势篇里这么说:“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用在这里倒也觉得恰如其分。

3
、防护:《装甲战》中对防护一点相当的重视,书中这么说:“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地区战争中就没有明确受威胁的前线,因此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将日益重要。……防御中的防护与与进攻中的防护基本相同,由于主动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因此,尽力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是极其重要的。”这句话已经基本点出了防护的特点:就是需要预备队,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在防御的情况下,这种预备队事实防护就被称为机动防御,机动防御是一种比较积极的防御方式,与单纯的线性防御不同,这种防御通常是将机械化部队集中在步兵战线的后方以防备敌方对步兵战线突如其来的进攻。这种战法是古德里安总结过的,而在孙子兵法的形、势两篇中都有极其精辟的论述。进攻中的防护重点基本在自己的补给线上,但是又不能占据太多的部队数量以免影响第一线的部队作战。在北非战役中交战双方通常是英军从南面迂回意图切断轴心国军的补给线,但是进攻部队自己的补给线却因为防护手段不到位而被隆美尔切断。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解释更具有幽雅的浪漫主义色彩:“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曹操在旁边注解道:“出其必所趋,攻其必所救。”北非战役的魅力,或许就在于隆美尔对抗英军时所采用的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避实击虚的战法吧。

4、渗透、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有位叫胡提尔的将军自称“发明”了一种在面对坚强据点时从两侧绕开再包围或从后进攻的战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一战术。(笔者并不认同此战术系胡提尔所原创)在当今的特种部队战术中这被称为“渗透战术”。而在二战时闪电战在遇到坚强据点的时候通常也会采取类似的渗透,避免因为一个小据点而影响整体的突破速度。而这样的渗透在像隆美尔在1941年的情况时却相当的危险。他不得不将本已经很少的部队拆散来应付来自埃及和托普鲁克的压力。在1944年的突出部战役中,曼托菲尔也曾经因为无法迅速攻克巴斯托尼而采取渗透的战术,其恶果就是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中部溃疡”,在巴顿将军的进攻下,整个突出部南肩角的德军战线被撕成碎片。由这两个战例可以看出,为了要对坚强据点进行监视继而对补给线进行有效的保护,闪电战对兵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当然如果环境允许,也可以像1795年拿破仑在意大利那样进行围点打援,正如隆美尔后面所做的,不过历史上能真正成功完成那种天才式战役的实在属于凤毛麟角。

5
、空中支援:这是隆美尔与西方盟军交手所得出的经验,在书中隆美尔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盟军的空中优势对己方所带来的不便。虽然当时空军的投弹系统很不准确,偏差很大,但是对德军战略调度的影响是极大的。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隆美尔之所以将装甲部队前调,主要还是考虑到盟军的空中优势。在66日登陆后德军调度的半瘫痪就证明了隆美尔观点的准确性。当然,必要的兵力和物资是上述一切的前提条件。
   

再来看看隆美尔对托普鲁克攻城战失败的意见:`在这次突击中,包括阵亡、负伤和失踪的,我们一共损失了1200多人。这可以证明,一旦机动战变成了阵地战之后,损失的曲线就会直线上涨。在机动战的行动中,最重要的物资,而人力尚在其次。机动战中假使没有战车、大炮和车辆,则虽有最优秀的战士也没有用处。所以一支机动部队,只要战车被击毁了,那么尽管人力损失很小,它也就丧失了它的战斗价值。阵地战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只要有战防炮和障碍物来对付敌人的装甲攻势就可以了。所以阵地战是一种“杀人”的战争,而不像运动战是以“毁物”为目的的。
   

隆美尔的最后一次进攻失败后,他就把自己的机械化部队抽调出来,与此同时,东面的韦维尔也开始有所动作了。隆美尔此时也已经在心中权衡利弊后大体制订了一个计划:

1.对托普鲁克实行围攻(意为保持压力)。

2.
守住塞卢姆、西迪欧麦尔这一边境地区的静态战线。

3.
守住拜尔迪。515日,由高特将军率领的英军第七装甲旅和二十二近卫旅对边境的德军展开进攻。韦维尔此举显然是希望能够给隆美尔来个出其不意的突袭。然而,英军在穿过哈尔法亚隘道推进到西迪阿柴兹以后一听说德军已经攻取了侧后方的卡普佐以后,就立刻退却以待大部队的到来。李德尔·哈特指出,这次撤退也反映了英军指挥官的一丝忧虑。所以说隆美尔所认为的,英军“始终未曾认清我们的实力”也不是没有理由的。526日,德军攻克了哈尔法亚隘道,英军并没有用心抵抗,事后这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并直接导致了夏季攻势的失败。
   

这次小小的接触双方并没有占多少便宜,但是双方都已经再为后面的战斗做准备了。隆美尔在6月初已经根据情报判断到了英军的进攻,而英军同时也希望能在德军第15装甲师到达时一举歼灭德军。15日凌晨四时,预料中的英军攻势展开,由英军印度第十一步兵旅向哈尔法亚和塞卢姆要塞地区展开进攻,二十二近卫装甲旅和第四装甲旅从高地的南面对德军战线实施迂回。第一天英军战果累累,不仅在黄昏时分包围了卡普佐,并且已经向在拜尔迪地区南面的德军战线展开进攻。但是英军在哈尔法亚却被轴心国军拖住了,这个阵地给英军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使得这些英军没有余力再次折向塞卢姆发动进攻或者是掩护两支装甲部队漫长的左侧翼。此时,在卡普佐北面集中的第十五装甲师第八战车团与英军的装甲矛头展开激战,隆美尔也在拜尔迪南面集中起第五轻装师主力和十五装甲师的一个战车营,计划展开反攻。他判断英军的主力装甲部队可能直接指向西迪阿柴兹以及卡普佐的当面。他命令第五轻装师在16日上午向西迪欧麦尔进攻,随后折向哈尔法亚隘道;装十五师从卡普佐两侧展开向南钉住英军装甲主力。他在书中说:“我的计划是把两个装甲师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面,而且是敌人最敏感的一点上,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第二天,两支部队都按照计划向各自的方向展开进攻。第十五装甲师在卡普佐一头和英军装甲主力撞上,不得不放弃攻势;第五轻装师从西迪阿柴兹西面一直推进到西迪欧麦尔,和英军第七装甲旅展开遭遇战,经过苦战,前者将后者扫开,并且直趋西迪苏来曼。对于装十五师的受挫,隆美尔的反应也很快,他立刻命令装十五师的机动兵力迅速脱离和英军的接触,调往第五轻装师的北翼,一方面支援西迪苏来曼,另一方面也对第五轻装师薄弱的北翼进行保护。
   

面对这样的劣势,英军仍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主动权。英军为此向卡普佐发动牵制性进攻,而隆美尔早料到英军此举,因此就先下手为强地命令第五轻装师向西迪苏来曼展开进攻。第三天清晨德军就向西地苏来曼猛攻,激战之后英军全线瓦解,德军两个装甲师于下午4时攻回了哈尔法亚隘道。而英军因为补给线被切断导致了大规模的溃败。至此,英军的夏季攻势结束,隆美尔完成了他在北非的第二个胜仗。
   

在整个只有
3天的夏季攻势中,可以说英军的战略意图,战术部署都没有很大的偏差。而他们的失败主要还是在于投入兵力的不足以及进攻时对补给线的保护缺乏经验所导致。隆美尔本人也对英军的这次攻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其实,韦维尔对于这一次攻势的战略计划很优秀。他和其他的英国将领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具有伟大的战略勇气和善于取舍的决心,他能集中自己所有的兵力于一点上,而不被敌人的行动所左右。”在英军的攻势的第一天,可以看得出一条单纯的沙漠防线在机械化时代是如此的容易遭到迂回,而英军本身却没意识到这点,而在加扎拉掘壕死守,最后还是被击败。第二天的战局其实英军已经败势突显,在绵长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给了德军,虽然装十五师的进攻失利使隆美尔稍稍调整了他的计划,把原来的两翼突破式的坎尼计划改成了以南线为重点的补给线切断,但是这也反映出了隆美尔对战局的把握、指挥能力是相当高的。曹操曾对孙子的势篇中“奇正”作了一个注解,说:“合战为正,后出为奇也。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也就是说把奇正从一线部队与预备队的角度作了一个划分。而隆美尔当时将突击失利的装十五师的机动兵力抽调到南面不仅是避实击虚,而且还对第五轻装师的侧翼作了良好的防护。能审时度势地对部队作出如此精妙的部署,就是隆美尔指挥艺术的高超之处。而英军的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首先,英军在第一天突破后留下的绵长侧翼缺乏保护,这也与投入作战兵力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侧后缺乏保护对于突破来说是致命的。其次,在第二天的德军攻势中,英军坦克因为笨重而无法及时调往德军的突破点也是一条重要的战术因素。再次,就是隆美尔反复在书中强调的,轴心国军在哈尔法亚隘道和塞卢姆的固守牵制了很多的英军,使得德军能够在像西地欧麦尔这样的硬仗中尽可能减轻劣势。

[ 本帖最后由 diaoduoxi 于 2007-10-23 10: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30 收起 理由
朔风 + 30 不错的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自己坐,首先声名一点,这是本人的读书笔记,专门针对一本书,而且现在又不可能有时间去参考更多的书目,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错误肯定少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0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不错,鼓励之。
除曼图亚围点打援是在1796年而非1795年发生之外,找不出其余错误。虽然个人认为北非战局在海洋上已经决定了,但陆战也是很有看头的。隆美尔挫败英军“战斧”行动的作战指挥的确实不错,是以少胜多的胜利。但需要注意正面得以守住主要得益于88毫米炮对英马蒂尔达坦克的致命杀伤,若没有18门88毫米炮救命,英军数量占优的坦克部队会一举打垮非洲军正面战线。隆美尔的第5轻装和第15装甲也腾不出手去打侧翼反击了。

另值得一提的是,英军在该战中损失不到1千人,坦克损失的多些,但很快便可得到补给。此外英军坦克部队面对德军装甲师的迂回时奋战5个小时,消耗了大量德军坦克,当然只是暂时性是这些坦克失去战斗力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了一下,没有改动任何词句,只是把章节分得更清楚一些。

阁下高中阶段的封笔之作这就算完成了?意犹未尽吧。这篇文章感觉就是隆美尔刚到了突尼斯,似乎还有点玄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5: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军当时在北非的实力为了支援希而遭到最大限度的削减,同时在北非的几支部队也将近被拆空,但是相对当时的隆美尔的部队仍然具有数量和技术上的一点优势

隆美尔的部队除了第5轻型师,还有意大利的公羊座师,布雷西亚师等部队。意大利大部分师遭过打击,士气兵力较弱,但公羊座是支不错的部队,参与了隆美尔的攻击行动。第5轻型师初建有20辆4号,75辆3号,45辆2号,25辆1B(上述未全都参战)。平均看质量还是可以的。
英国战初前线的部队仅有英第2装甲师的第3旅,澳9师,印度第3机械化旅。澳9师战初部署分散。装甲主力英第2装甲师第3旅下属各团中,国王亲卫第3骠骑兵团使用轻坦克,正在改用缴获意大利的M13;第6皇家坦克团用的是意大利M13;第5皇家坦克团用的是“十字军”,3个团总共仅52辆处战斗状态。
数量和技术上说,皆不如隆美尔的部队。
简短行动(Operation Brevity)中,英军装甲部队主力为第2皇家坦克团29辆翻新的A9,A10坦克,第4皇家坦克团的26辆“马蒂尔达”。攻坚阶段第4皇家坦克损失较重(5毁,13损),所剩坦克不多,后劲不够了。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7-10-23 16: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0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动战斧行动时英军的坦克数量则要高于德军了,300辆坦克对隆美尔的150辆,只是德军的88毫米炮打慢速的“马蒂尔达”太轻松了一些。韦维尔的指挥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06: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违纪的说法: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Battleaxe
战斧行动前,英军运到亚历山大港的238辆坦克因为机械问题(包括没有防沙过滤器),并非全部能用。总共上阵190辆。第7装甲旅使用了约90辆坦克(50辆“十字军”,38辆旧型号),第4装甲旅100辆马蒂尔达。
德意军坦克为196辆,不过质量大大不如英军,仅107辆装了炮,剩下的是装机枪的坦克。
但是德军的88mm真是发挥了奇效,而且一色装备2磅炮的英国坦克在远距离无法有效使用爆破弹压制88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粘首歌上来,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二难听的歌~(不知道怎么通过纳粹审查的,只能说格培尔相当有品位,或者说这样的曲调在当时很hig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0:08 , Processed in 0.026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