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172|回复: 5

《星球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2-5 04: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starwars.vicp.net/bbs/bbs ... alNo=649301&bbsPageNo=1&topicKind=1:
没想到卢卡斯原来在恶搞历史?
 乔治·卢卡斯创作的《星球大战》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读者和玩家为之痴迷。狂热的“星战迷”们在对电影、卡通、小说、漫画和游戏的故事情节津津乐道的同时,也更愿意去探寻这博大精深的“《星球大战》世界观”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或者说,至少,这脍炙人口的《星战大战》系列电影在暗示着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连乔治·卢卡斯自己都无法回答。不过,已经有无数人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解释《星球大战》剧情线索的来源和比喻义,比如古罗马政治史、越南战争、亚瑟王的传说、基督教教义、日本武士、古印度传说、中国道教教义、神话英雄轮回(Mythic HeroCycle)理论或各经典科幻故事与魔幻故事的综合等。诸如此类当然都能从《星球大战》的故事中找到痕迹,但真正贯穿《星球大战》电影情节始终的线索却来源于希特勒的发迹史及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早在1977年《新的希望》公映后,观众就发现许多二战的场景被搬到了这部太空史诗剧中。银河帝国军人的制服和达斯·维德的头盔就是仿造德军的制服和钢盔;太空战机的缠斗明显在模仿二战空战影片的场景;一些太空战舰的声效录自于B-17轰炸机;汉·索罗的手枪仿制于德国毛瑟C96手枪,帝国冲锋队的来复枪仿制于英国斯特林L2A3轻机枪。最重要的是,银河帝国的法西斯倾向完全以纳粹德国为蓝本。比如银河帝国推崇“人类中心论”,帝国高级官员几乎都是人类,没有其它智慧生物,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至上论”。反观起义军联盟的成员来自于各个智慧种族,就好比二战时的同盟国汇聚了从社会主义的苏联到资本主义的美国等各种类型的国家。另外,很多以《星球大战》为主题的科幻小说都提及帝国在一些星球上大搞种族灭绝,利用生物武器把某个非人类的智慧生物种族彻底清洗。这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斯拉夫人的种族大屠杀如出一辙。
  事实上,从《魅影危机》的一开始我们就能发现希特勒那些盟友的影子:贸易联盟的总督说着带有日本口音的英语,而他下属的口音则明显受到意大利语的影响,这位下属很快因为无能而被解职。贸易联盟的盟友是帕尔帕庭。这位来自纳布星的参议员对权力近乎疯狂的渴望和历史上那位来自奥地利的暴发户在1933的上台是如此的相似。他们都看到了共和国的腐败;他们都利用了共和国民主制度的缺陷;他们都擅长阴谋诡计;他们的演讲都是那么的蛊惑人心;他们上台后所推行的政策都是近乎病态的恐怖。《魅影危机》向观众展示了帕尔帕庭出色的政治手腕,这就好比希特勒在把他的征服世界计划付诸实施前也推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外交活动。《克隆人的进攻》承接《魅影危机》,野心勃勃的帕尔帕庭继续顺利地开展着他的政治工作,就像希特勒在入侵俄国前巩固着他的独裁统治和进一步扩大在国外的军事胜果一样。在《西斯的复仇》中,乔治·卢卡斯似乎更关注于安纳金·天行者如何转变为达斯·维德以及电影情节如何与《新的希望》衔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希特勒仿佛不见了踪影。不过,帕尔帕庭最终还是和希特勒一样,在议会宣布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独裁统治体系,走上其在政治道路上的巅峰。
  《星球大战》中人物和地点的名称大都有两个来源:双关语或非英语中的相关词汇。这些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主要是武器)、所在的场景,甚至背景音乐都和二战有所关联。它们的名称如果来源于法语、日语、印地语等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则多半意味着这些人物或场景在电影中的情况类似于相关国家在二战中的情况。尤其是许多小人物的名字更有可能涉及二战的某一方面。甚至连电影的副标题都仿照当年人们对希特勒的描述:“潜在的威胁”(StealthIntimidation)、“匈奴人的进攻”(Attack of the Huns)和“纳粹的复仇”(Revenge of theNazi)。
  当然,从前面的比较中我们就已经能发现,帕尔帕庭的沉浮录并不完全与希特勒的兴衰史相吻合。帕尔帕庭较之希特勒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在于,他把自己的野心和真实身份一直隐藏得很好。在称帝前,帕尔帕庭就已经巧妙地登上了共和国最高元首——议长的宝座,他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干涉共和国的各项立法和行政程序,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希特勒在自封为“元首”前并没有这一优势,他的政治野心路人皆知,他所能操控的也不是魏玛共和国的立法和行政机构,而仅仅是一个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显然,在这一点上,《星球大战》把一个强人崛起的过程处理地更具有戏剧色彩。如果帕尔帕庭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昭然若揭,那故事情节毫无疑问会变得索然无味。
  除了帕尔帕庭,另一位在《星球大战》中代表二战大人物的角色就是杜库伯爵。他象征着约瑟夫·斯大林。“杜库”(Dooku)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格鲁吉亚语单词“Dzhuga”(ჯუღა),意思是钢铁。而斯大林的姓就是“Dzhugashvili”(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在格鲁吉亚语中的意思就是“钢铁之子”,就连“斯大林”(Сталин)这个笔名都来源于俄语“Сталь”,即钢铁。杜库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头衔——伯爵,而斯大林同样有着苏联唯一的“大元帅”军衔。杜库的西斯名号是“DarthTyranus”,“Tyranus”来源于拉丁语单词“Tyrannus”,即“暴君”,暗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大清洗”政策。杜库是独立星系同盟的元首,而“独立星系同盟”的英文缩写是“CIS”(Confederacy of IndependentSystems)。这个缩写恰好和“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States,CIS)的缩写相一致。因此,杜库在这里不能不让人想到独联体的前身——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杜库伯爵从一名受人尊敬的绝地大师转变为阴险的西斯勋爵,还试图取代帕尔帕庭统治银河系。这一过程暗示了斯大林从反法西斯主义者转变为希特勒貌合神离的“准”盟友(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又从希特勒的“准”盟友转变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领袖的历史过程。意志坚定、政治嗅觉敏锐的温斯顿·邱吉尔让人想到了早就对西斯的威胁有所察觉的尤达大师;从魁-刚·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却又英年早逝的弗兰克林·罗斯福;欧比-旺·克诺比和哈里·杜鲁门一样,继承了前人的遗志,兢兢业业,但时而疏忽大意。
  虽然二战时期的大部分主要人物都在《星球大战》中或多或少有所暗示,但还是有一些重要人物被忽略了,比如格奥尔基·朱可夫、夏尔·戴高乐、埃尔温·隆美尔、伯纳德·蒙哥马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等。不过有趣的是,“恩维尔·霍查”和“约瑟夫·布罗兹·铁托”这两个名字分别在《Yodaark Rendezvous》和《Dark Nest III: The SwarmWar》这两本有关“衍生宇宙”的小说中出现过。《星球大战》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安纳金的“未来”角色——达斯·维德——帕尔帕庭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这个人物其实汇集了希特勒手下两个得力助手的特征。一方面,他像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一样到处实施恐怖计划。另一方面,他又像赫尔曼·戈林元帅一样是帝国的二号人物、空军司令、出色的飞行员。而且,希姆莱和戈林在第三帝国灭亡前就已经不再听命于希特勒,寻求向西方盟国投降,达斯·维德也是在最后一刻背叛了帕尔帕庭,把他投入了万丈深渊,回归到原力的光明面。
  在《魅影危机》中,贸易联盟对纳布星的入侵是真正含有历史比喻义的,只不过贸易联盟在这里承担了双重角色。贸易联盟的机器人军队一开始代表着希特勒那支走着鹅步(正步)的褐衫冲锋队(注意机器人的颜色和步伐)。但由于先前提起过的口音问题,它们又同时象征着希特勒的同伙日本和意大利。由此推论,入侵纳布象征着日军入侵中国(注意阿米达拉女皇的服饰也带有中式风格)和意军入侵埃塞俄比亚。但同时,纳布又是帕尔帕庭的故乡,因此入侵纳布也可以看成德军入侵希特勒的故乡奥地利。
  《魅影危机》最后机器人大军和刚嘎人大军的决战更是再现了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的全过程。刚嘎人的骑兵暗示了二战时期尚未淘汰的法国骑兵。而机器人则像德国人一样装备了更先进的坦克。刚嘎人依靠番巴构筑起的能量护盾在表面上看起来就像马其诺防线一样固若金汤。但机器人大军如同历史上的德军那样,巧妙地让这一战略屏障形同虚设。随后刚嘎人的一触即溃让人想起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刚嘎人的投降也像法国人的投降一样迅速。不过最后,刚嘎人还是赢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其实是纳布太空军和年幼的安纳金为他们得来的。这仿佛在暗示二战法国的解放其实是依靠英美盟军和苏联红军。
  在《克隆人的进攻》中,比喻义的表现更为精妙。一场吉奥诺西斯战役几乎反映了四场二战时期的重大战役。吉奥诺西斯人的领袖——博格尔大公说着模仿斯堪的纳维亚口音的吉奥诺西斯语。他蜗居的巢穴叫斯大尔加辛(Stalgasin)。这个地名很明显是斯大林格勒和赫尔辛基两词的综合变体。由于一开始是杜库指挥着这场战役,因此它一开始代表了苏联入侵芬兰。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次军事阴谋的幕后主使是帕尔帕庭和杜库两个人时,这次战役似乎又有着苏德两国从东西两面夹击波兰的味道。至于博格尔大公,他既可以被看成亲斯大林的芬兰领导人库西宁,也可以被看成希特勒的傀儡——挪威法西斯领导人维德孔·吉斯林。如果把他看成后者,那由尤达(邱吉尔)率领的克隆军的突然介入就同时意味着英军阻止德国人在挪威的登陆。最终,杜库的机器人大军被击败很显然在暗示苏德战争初期红军的大溃退,因为帕尔帕庭议长的克隆兵身着全白色的制服,简直就是身着全黑色制服的德国党卫军的翻版。当然,我们无法确定卢卡斯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把二战的四场战役融合到了电影里的一场战役中,如果是有意的话,那无疑这是银幕上的比喻义经典案例。
  在《西斯的复仇》中,二战的影子就相对较少了,毕竟这时候的杜库伯爵及其继任者格雷沃斯将军已经很难再和斯大林大元帅划上等号了,但有关希特勒发迹史的内容却多了起来。已成为达斯·维德的安纳金·天行者在实施绝地圣殿大屠杀后,绝地圣殿燃起的熊熊烈火不禁让人回忆起那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此时绝地武士的处境几乎和当时德国左翼人士的遭遇没有区别。希特勒诬陷以共产党为首的左翼人士是德国的叛徒,并大肆加以迫害、逮捕和屠杀。而绝地武士也被帕尔帕庭宣布为叛乱分子,以《第66号指令》和绝地圣殿大屠杀为开端,残酷的“绝地大清洗”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绝地大清洗”的主要执行人是达斯·维德,而当年指使冲锋队在国会大厦纵火,并下令捕杀共产党的也是赫尔曼·戈林。与此同时,帕尔帕庭在参议院发表《新秩序宣言》的情景让人想起了希特勒当年也是在一番虚伪的慷慨陈词后强迫国会通过了《授权法》。这两份文件都最终确立了一个新专制帝国的诞生。另外,在《西斯的复仇》小说版中提到,当尤达和帕尔帕庭对决到高潮的时候,尤达意识到,西斯早在绝地们还沉湎于古老的经典战法时,就已经发现了原力黑暗面的秘密,并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这和二战初期的情况惊人的相似,即德国的闪电战彻底颠覆了欧洲传统的阵地战,而闪电战的雏形(速战速决)早在欧洲各国沉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对射时就有了。小说的这一细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星球大战》所具有的二战比喻义的戏剧性总结。
  很显然,《星球大战》的第一集、第二集和第三集更多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而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和“衍生宇宙”仅仅融入了一些二战的表面元素。

本文主要参考这篇文章:《Star Wars, Adolf Hitler and World War Two》。当然,我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删,故称“原创编译”,大家凑和着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2-5 2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更认为帕伯丁的政治进程更像拿破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球大战我还没看过呢,听说有什么激光束就没敢看,怕伤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1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好有才,这都能联想到一块,不知道老卢卡斯是怎么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1 18: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深入彻底的分析 不过有些内容还是过于牵强了
我前几天把星战1~6又重新看了一遍 里面的隐藏要素确实非常的多
不过前传和正史的画面差的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1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星球大战里面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民主,总是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走向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9-3 03:44 , Processed in 0.0641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