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9367|回复: 19

[整理] [整理]腓特烈大帝的几次辉煌胜利(“为了普鲁士的荣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7: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图西茨会战
查图西茨会战(英语:Battle of Chotusitz;德语:Schlacht bei Chotusitz),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2年5月17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会战之起

1740年12月,腓特烈大帝和施维林元帅率领八万普军南下突击西里西亚,在穆尔维茨村引发莫尔维茨会战。普王腓特烈亲率2.16万人奈伯格将军统率的1.9万奥军在此处决战。最后奥军因不敌普军的猛烈炮火,被逼撤退。在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与法国、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结盟进攻奥地利,以加强攻势。1742年1月,奥军主动进攻巴伐利亚,以逼使巴伐利亚退出战争,并从而进逼波希米亚。腓特烈亲率普、法、萨克森三国联军共3.4万人进逼至奥地利边境,在解除巴伐利亚与波希米亚的危机后,普军调兵北向。卡尔洛林亲王便率3万奥军拊其侧背,从摩拉维亚方向抄后路向腓特烈进攻,于是1742年5月17日爆发查图西茨会战。

▲两军交锋

这次战役,普鲁士的战前侦察仍旧不好,腓特烈曾经判断奥军将从南面进军,只有7、8千人,而实际上,奥军主力28,000人从北面进逼普军副司令,小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二世率领的普军2/3兵力。侦察不力使得普鲁士在开战的时候有被分割消灭的危险,所幸腓特烈最终查知真实的战场形势,应对极为迅速,5月17日凌晨5点强行军向副司令小利奥波德亲王所部靠拢,7点半抢在奥军进攻之前会合。因此查图西茨战役是两军主力的一场遭遇战。时间紧迫,普鲁士军队没有时间充分展开队形,腓特烈的策略是,让两翼的骑兵率先发动进攻,以争取时间,把步兵列成阵线。实战序列,普军在北奥军在南,普鲁士右翼布登布罗克中将的35个骑兵中队,然后是腓特烈亲领23个营步兵,隐藏在一列小丘后边,奥军看不到他们。战线中段是吉茨中将的12营步兵,以查图西茨小镇为支撑点进行防御,再向左是瓦尔道中将的35中队骑兵。整个战线中段和左翼(吉茨和瓦尔道的部队)由小利奥波德亲王统一指挥。实际上,这个序列是后来才形成的,开战之初,普军两翼骑兵发动攻势,为步兵争取时间,起初普鲁士右翼的骑兵攻势进展顺利,突破了奥地利防线,但是巴登布鲁克中将没有能及时发展这个突破,反而停下来休整,重新编组队形,给了奥军一个组织反击的机会。在奥地利主力的反击之下,普鲁士骑兵被逐退,上午9点半被赶出战场。在左翼,瓦尔道将军的运气好一些,经过激战,不仅突破奥军战线,而且向战线中央迂回。

比两翼所发生的激战稍晚,奥地利卡尔亲王集中中央步兵主力,向普军支撑点查图西茨小镇猛攻,利奥波德亲王也集中力量死守,吸引奥军攻势。上午9点,小镇在猛攻之下失守,但是普鲁士军队没有崩溃,而是稍稍后撤,在镇外又组织起一条防线,显示出顽强和镇静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奥地利主力渐渐地被吸引到小镇周围,猥集一团,完全没有察觉到侧翼隐蔽的腓特烈所率普军。10点半左右,当腓特烈看到时机成熟,命令所部23个营步兵向奥地利中央卷击。普鲁士生力军就象在训练场上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形,和着军乐鼓点,以纵队接敌,左转成横队,排枪齐射。在那个单支枪械火力和精确度不高的年代,排枪齐射密集火力的杀伤效果是惊人的,奥地利中央主力受到奇袭,几乎立即土崩瓦解,再加上迂回战场的普鲁士骑兵的打击,30分钟之内,这场战役胜负已决。普鲁士损失4,800人,奥地利损失6,330人(各方数据对死亡人数数字有很大出入),腓特烈获得了由自己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役的胜利。

▲会战结果

因为和上次胜利之后一样的政治和战略理由,腓特烈并不想对奥地利穷追猛打。反而跟玛丽娅·特蕾西娅达成停战协议,奥地利承认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普鲁士则单独退出战争,结束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留下英法奥巴伐利亚各方继续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罗斯巴赫战役
罗斯巴赫会战(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在1757年11月5日的战役。以普军大胜作结。此战被誉为是腓特烈大帝最辉煌的战绩,18世纪欧洲经典战役之一。

▲战前形势

科林战役后普鲁士战略形势极为严峻。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有奥地利主力,与腓特烈的普军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挡住,但是普军却于9月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惨败于阿普拉什金元帅的俄军。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吃惊不小,再加上补给困难,战后反而向后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解除了指挥职务。

黎塞留公爵元帅的法军在8月迫使英国王子威廉·奥古斯都 (坎伯兰)(Cumberland)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军投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门户洞开。所幸法军作战并不积极,黎塞留本人是个花花公子,浪费了乘胜前进的机会。腓特烈向西方向派去布伦斯威克的费迪南亲王,从此以后,费迪南德一直独当一面,仅凭着一支小小的各国联合部队,化解西方方向法军的所有进攻,西方向在1757年以后,再也没有成为腓特烈的麻烦。不能不说,布伦斯威克亲王费迪南德元帅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帅才。

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军夏尔·德·罗昂 (苏毕兹亲王)(Soubise)会合了德意志诸侯联军(他们是集合在奥地利皇室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总兵力6万以上,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腓特烈。腓特烈现在是四面楚歌,只是他占有内线作战优势,希望可以利用各路联军配合上的失误,集中兵力快速各个击破。

▲战鼓响起

面对四方大军云集,腓特烈留下贝费恩公爵的41,000人,命令他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道恩元帅的10万大军。自己带少量普军,以塞德利茨为骑兵总指挥,星夜赶去迎击西南方向的苏贝斯。同时,腓特烈给西方的法军黎塞留元帅送去一笔贿赂,买得他按兵不动,将费迪南德亲王的部队也抽调回来集中。正当苏贝斯和腓特烈之间的大战将要开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道恩元帅分出哈迪克(Haddik)中将的一支3,400人的小部队,偷袭柏林得手,腓特烈连忙去救,所幸哈迪克只占领柏林一天就撤退了,腓特烈反正赶不上救援,又回到罗昂亲王指挥的联军正面。联军41,000人对21,000普军,几乎占有2比1的优势,苏贝斯决定发动进攻,以求一战定乾坤。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开始。

▲联军大败

罗斯巴赫是为数极少的腓特烈取守势的战役之一。战场在萨尔河(Saar)北面,普军防线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联军上午上午11点走出营帐,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军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军人数占绝对劣势,联军统帅部判断腓特烈有可能后撤避免会战,下午腓特烈判明法军进攻方向之后,才命令军队收拾营帐准备迎战,而法军正好以为普军开始撤退,加紧以纵队前进接敌。实际上,腓特烈计划以阵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于右翼,把左翼回缩,将法军引诱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陷阱,加以歼灭。法军还蒙在鼓里,三路行军纵队还没有等到展开,就遭到普鲁士前锋塞德利茨4,000骑兵的迎头痛击,先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告捷并不穷追,收拢部队,因为法军毕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了旋转运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杀进乱成一团的法军,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激战中,德国北方骑兵用方言喊出的呼号“Gah To”,竟然被法军错听成法语“蛋糕”的谐音,官兵更加摸不着头脑。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开火,但是一个半小时之内,法军已经溃不成军,死伤3,000人,被俘5,000人。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回国修养,没有能参加下一场洛伊滕会战。

▲辉煌战绩

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军勇敢善战的形像被毁坏殆尽,路易十五竟然还在战后授予罗昂亲王法国元帅军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屡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代,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痛苦的记忆,而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德国人的民族精神。而且罗斯巴赫战役是腓特烈斜线式战术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凯撒斯多夫会战
西泽斯多夫会战(Battle of Kesselsdorf),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5年12月24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奥地利经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四次大战役全部失败,但是玛丽娅·特蕾西娅大公的抵抗决心仍然坚韧不拔,1745年年底,奥地利准备集中主力从波希米亚出发,撇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大帝,向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这次,坐镇首都柏林的“德绍老头”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一世亲自出马,率领留守本土的25,000普鲁士军队,上溯易北河,迎着奥军正面东进,在腓特烈领主力赶来增援之前 ,在西泽斯多夫会战中大败31,000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这次胜利,彻底打消了奥地利和萨克森与普鲁士为敌的信心,为免损失加剧,奥地利、萨克森在衡量得失后只得在该年圣诞日与普鲁士签订《德雷斯顿和约》。奥地利以西里西亚全境割予普鲁士为代价,换取普鲁士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奥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兰茨·史蒂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退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宣告结束。




洛伊滕会战
洛伊滕会战(Battle of Leuthen) ,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57年12月5日的战役。以普军大胜作结。此战与罗斯巴赫会战被誉为是腓特烈大帝最辉煌的战绩之一。

▲战前形势

罗斯巴赫战役之胜并不能改变科林战役之后的劣势。就在腓特烈奔向西南打击法军的时候,他留下来守卫西里西亚的贝费恩公爵,连续大败于道恩元帅和卡尔亲王的奥军主力,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陷落,全境几乎被占领,贝费恩公爵本人被俘。腓特烈闻听噩耗,留下费迪南德亲王少量部队挡住西方向法军北返,尽管他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可以立足的基地,但是腓特烈以奇袭突然占领奥军在Neumarket的补给中心,出乎奥地利统帅部的意料。他们以为腓特烈在罗斯巴赫战役之后,应该进营地过冬了。奥军卡尔(洛林亲王)和道恩元帅有65,000人。腓特烈尽管疲于奔命,但是仍然信心十足地以39,000普军,寻找奥军主力决战,因为腓特烈错以为奥军只有35,000。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展开。

▲战鼓响起

奥军拥有84个步兵营和144个骑兵中队,占领一条南北走向的防线,面对西方。左手和背后有一条小河。奥军中央以洛伊滕村为支撑点,左翼由Nadasti将军指挥,跟小河之间有一段距离。右翼由Luchesse将军指挥,左右两翼顶端相距近6英里,调动兵力不便。腓特烈有48个营24,000步兵,128中队共12,000骑兵,总兵力仅仅39,000人,但是他拥有一个优势:比奥军熟悉地形,因为数年前普鲁士曾经在这同一片地方举行过秋季演习。腓特烈知道,在奥军右侧(北侧)前方,有一片高地,叫Borne山,可以用来遮蔽敌人视线,秘密机动部队,准备对奥军左翼到小河之间的空隙实施打击。

腓特烈的部队从西北向东南进入战场,前锋横越奥军防线面前,在前哨战中击溃奥军骑兵5个团,占领Borne高地,掩护主力从高地后面隐蔽继续向南行军,向奥军南侧左翼集结。因为Borne高地在奥军北翼当面,右翼指挥官Luchesse将军把当面展开的普军掩护兵力当成主力,误判普军主攻方向在北,连番向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告急,卡尔将9个营预备队从南方调到北方,进一步削弱了自己左翼。普军主力从容集中,并迂回了奥军左翼顶点,下午一点,齐腾的骑兵和莫里茨亲王的步兵,突然打击在Nadasti将军的身上,从南向北卷击。Nadasti措手不及,一面向总部告急,一面试图发动骑兵反攻,但是被普军步兵击败,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Nadasti的奥军左翼被碾碎,卡尔亲王不得不以中央的洛伊滕村为轴,将南翼收缩,整个防线由向西旋转成向南。

下午3点半,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洛伊滕村的攻防成为焦点,奥军凭藉数量优势死守,大量兵力挤压猥集在洛伊滕周围,普军莫仑道夫(Mollendorf)近卫旅经过苦战,以数次冲锋占领该村,但是奥军稍稍向北退后,继续顽强防御,普军苦于无法从村里冲出,战局有陷于胶着的危险。

▲奥军溃败

下午4点,战役进入第三个决定性阶段。原来奥军北翼的Luchesse将军,带骑兵主力70个中队完成集结,位置在中央洛伊滕村以西,面向南方,准备向洛伊滕附近的普军步兵主力左翼发动强有力的反攻。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位置,正好夹在洛伊滕村和更靠西的普鲁士德里森(Driesen)中将40中队骑兵之间。当奥军骑兵发起反攻的时候,普军骑兵马上从外翼发动侧击,顿时奥地利骑兵进攻队形大乱,Luchesse阵亡。得胜的普军骑兵继续向中央奥军主力发动侧击,而腓特烈本人和齐腾将军率领骠骑兵,迂回到奥军主力背后,整个奥地利防线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毁灭,奥地利大军崩溃。腓特烈乘胜发动坚决的追击,第一次把战场胜利发展成战略上的追亡逐北。普军虽然大战后非常疲惫,但是士气高涨,连夜喊着口号行军。此役普军伤亡约6,300人,而奥地利在战场上损失了22,000人,其中12,000被俘,战后齐腾指挥骑兵穷追不舍,又俘虏奥军2,000人。此外,整个西里西亚被收复,布雷斯顿的奥地利守军17,000人也向腓特烈投降。

▲辉煌战绩

总共算起来,腓特烈在洛伊滕战场上消灭的奥军,在4万人以上。军事史家把洛伊滕战役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一样。也有评家把发生在1个月之内,互相有内在联系的罗斯巴赫和洛伊滕两大会战,看成一个整体的大战役。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Battle of Hohenfriedberg,德语:Schlacht bei Hohenfriedeberg),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5年6月4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战火之起

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奥地利并不甘心于屈辱的议和条约,因此便与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结盟进攻反奥阵营除普鲁士外的其它盟国,战事重启。普鲁士不愿见到任何一方获得全胜,尤其害怕奥地利获胜之后,会回头追讨西里西亚,因此于1744年重新加入战争。8月17日,普鲁士再度施展突袭攻势,这次普鲁士兵分三路:施维林元帅一路16,000人,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二世15,000人,自率主力4万人以齐腾的1,300骠骑兵为先锋,三路大军采向心攻击姿态,从西里西亚出发,大败萨克森 ,再指向西里西亚正南方波希米亚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占布拉格,继续以62,000人的主力向维也纳进军,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正式揭幕。与上次一样,奥军因普军的突然袭击而在最初的数个月被其大败。奥军只得转打消耗战,奥地利军总司令卡尔洛林亲王率5万人回援,采取坚壁清野的方针派兵偷袭普军的补给线,以截断其弹药及粮食供应,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亚境内遭遇后勤补给困难,威胁腓特烈后路并成功消灭普军近1.2万人,约占其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诱敌深入

当腓特烈缓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时候,曾经想引诱卡尔出来决战,但是10月份已经天寒地冻,卡尔亲王又会合了萨克森盟军,兵力增加至10万人,于是腓特烈承认战略上已无利可图,准备缓慢撤回西里西亚。1744年11月26日,普军因欠缺弹药及粮食供应,只得退出布拉格,撤至西里西亚,转为战略防御,尽管战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战场上并没有失败,他将计就计,装做向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撤退,引诱卡尔亲王走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山地,追击到西里西亚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干净利落的战役彻底击败奥地利。1745年初,奥军击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并于该年5月,攻至西里西亚。5月26日, 普军约5.9万人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堡埋伏。6月4日清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爆发。

▲普军进攻

1745年战局开始,卡尔果然率领6万奥军入侵西里西亚,腓特烈先故意示弱,向布雷斯劳方向撤退,6月3日晚9点,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命令军队以强行军连夜接敌,6月4日凌晨秘密运动到奥军营地附近,命令部队就地休息两小时,他本人也裹着斗篷在露天和衣而卧。凌晨2点普军再次出发,揭开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的序幕。

6月4日凌晨4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普军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奥军发起进攻。普鲁士右翼骑兵太急于求成,反而把奇袭发展成了一场混战,但是在左翼和中段,普军获得完满的成功。在中段,利奥波德二世亲王的21个步兵营排着整齐的横队,冒着奥地利炮火勇敢无畏地前进,忍受着伤亡,一枪不发,一直走到火枪瞄准的有效射程以内,随着一声令下,排枪齐射,他们的火力是如此地具有毁灭性,据说第一排齐射就打倒了敌军的50%。普鲁士战线南段的骑兵由齐腾少将和拿骚(Nassau)中将指挥,要以6,000人对付奥地利的7,000骑兵,而且中间要越过一条河流障碍。但是齐腾率领普鲁士骑兵精锐中的精锐,贝叶斯(Bayeuth)团10个中队冲锋,20分钟之内,就拿下9门大炮,67面军旗,俘虏2,500人,自身仅仅94人阵亡。 这场骑兵战斗,有点象后来拿破仑大军的骑兵预备队冲锋,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点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标志着普鲁士骑兵的成熟,腓特烈在战争间隙的两年间,对骑兵建设所付出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

▲战役结束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是一场干净漂亮的奇袭,早晨9点战斗已经结束,普军以少数的伤亡换取奥军五倍的损失,获得无可争议的胜利。此战之后,查理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达成了解除西里西亚威胁的战略任务,向波希米亚追击了一段距离,划一个顺时针的大圈,主动撤回西里西亚,准备谈判结束战争。但是奥地利军队却于9月29日夜突然发起另一次索尔战役(Soor)。  








罗布西茨战役
罗布西茨战役(Battle of Lobositz),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56年10月1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1756年8月29日,普鲁士先发制人,大举进攻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本土之间的萨克森,一个月之内占领首府德雷斯顿,然後南下入侵奥地利的波希米亚,在那里等待奥军总司令布劳恩(Browne)元帅到来。1756年10月1日,28,500普军背易北河向西列阵,迎战布劳恩元帅的34,000奥军,爆发了罗布西茨战役。

布劳恩的意图,是利用地形隐蔽主力,绕过普军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鲁士占领的萨克森领土。但是普鲁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卫骑兵的猛烈进攻,使奥军无法脱身。奥军数量上占有优势,普鲁士军队一次又一次进攻被击退,他们依靠素质优势弥补数量的不足,每一次被击退,都能够有秩序地撤下来重新编组,再发动进攻。到下午,普军犟攻终於拿下奥军防御支撑点罗布西茨村,但是奥军拥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战线仍然稳定。腓特烈召开会议,大多数将领主张撤退,唯独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提出反对意见,力主坚持。结果奥地利军队没有那么坚犟,在大雨中撤出了战场,承认失败。实际上此役双方损失相当。





李格尼茨战役
李格尼茨战役(Battle of Liegnitz) ,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俄国联军在1760年8月15日的战役。以普鲁士军胜利作结。

1760年战局仍然是以普鲁士的挫败为开始。这一年,普鲁士在各个战场的兵力,总和只有11万,还不如南战场道恩元帅的奥地利军队多。道恩分出两支部队,分别由劳顿和莱西将军指挥,与主力配合作战。6月,普鲁士留守西里西亚的Fouque中将12,000人被劳顿消灭,Fouque本人被俘。同时,腓特烈大帝想甩开当面道恩主力,捕捉莱西将军4万人的军团歼灭之,虽然成功地夺取了莱西的辎重,却被莱西溜掉了。8月,莱西、劳顿、道恩三军大会师,115,000大军以4倍的数量优势铁壁合围,普鲁士仅有3万人。这一次,道恩必欲置腓特烈於死地而後快。在道恩看来,腓特烈在1比4的劣势下,应该不敢孤注一掷地接受会战。为了不让腓特烈溜掉,奥军又分出劳顿将军24,000人,绕道腓特烈背後。正面则由道恩和莱西9万大军逼近。

8月14日夜,腓特烈悄悄地转移营地,让道恩主力的打击扑了个空。乘奥军主力和劳顿还差几英里没有会合的空隙,让齐腾掩护後方,全军悄悄向南,迎击劳顿的24,000人军团。8月15日凌晨3点,也在连夜行军的劳顿没有料到会遭遇普鲁士全军, 急忙以左翼骑兵发动一次冲锋,争取时间,主力占领阵地,呈向西的弧形,中央内凹。普军很快击退了奥地利骑兵进攻,进一步以炮火轰击奥军右翼,发展初期胜利。普军中央步兵14,000人向东进攻奥军防线中段,本来地形不利,必须仰攻,但是奥军事先对打这一仗也没有准备,清晨6点,劳顿将军开始有秩序地向後撤过Katzbach河,道恩元帅的奥军主力赶到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奥军损失3,000人,受到一个意外的挫折,但是并没有伤及元气。李格尼茨战役之後,齐腾晋升骑兵上将。





科林战役
科林战役(Battle of Kolin) ,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57年6月18日的战役。以奥军胜利作结。

奥军换帅

布拉格战役之后,奥地利野战军撤退,布拉格被围困。维也纳改派战争会议主席,老资格的道恩(Daun)元帅出任总司令,此后,道恩在整个七年战争中,都是腓特烈大帝最大的对手。

腓特烈在布拉格战役大胜之后,以为奥军主力已经一蹶不振,自率主力围攻布拉格,仅仅派中将贝费恩公爵带24,000人监视道恩元帅的奥地利野战军,将奥军赶到远处。没有想到奥地利人恢复的能力是惊人的,道恩在6月间就率全军反攻,腓特烈先是自带一支小部队,驰入贝费恩公爵军中主持,又急调布拉格城下的安哈特-德绍亲王莫里茨来援。腓特烈的基本判断是,奥地利经过连番挫败,这次是回光返照,战斗力不强,只要再给它一个打击,奥地利就会屈膝投降。基于这个过于乐观的判断,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35,000普军,进攻道恩元帅坚固设防的53,000人,打响科林战役。

两军交锋

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贝费恩公爵和齐腾都不主张贸然发动进攻,而莫里茨亲王主张打。腓特烈决定发动战役。科林战役中,普军是以行军姿态处于一条东西向的大道上,奥军在大道南边占领高地掘壕固守。腓特烈的计划,是以行军前锋(向南展开以后是左翼)齐腾的骑兵和许森(Hulsen)少将的步兵向东延伸,迂回到奥军右翼顶点发动进攻。但是当他看到齐腾进展顺利,改变主意,不让中央莫里茨的主力跟随齐腾迂回,而改为就地发动正面进攻,普军后卫曼施泰因师也同时投入战斗。这样,造成齐腾的迂回兵力不足,被奥军右翼站住脚跟,骑兵旅长Krosigk少将身披两刀一炮阵亡,上校塞德利茨挺身而出接替指挥,终于打开突破口。但是普军是向上仰攻,数量上又处于劣势,陷入苦战之中。战至近晚,普军投入最后的预备队,贝费恩的8个营,但是没有料到道恩元帅也正在此时投入强大的预备队反攻,晚8点,普军被击退回到大道。幸亏天色已暗,否则灾难会更大。普军损失 14,000人,布拉格解围。

普军战败

这次战役非常艰苦,腓特烈又犯了当年第一仗莫尔维茨会战的毛病,在作战过程当中把指挥权交给莫里茨,自己退出战场休息。科林战役是腓特烈军事生涯打的第一个败仗,在此之前,他屡战屡胜,未尝一败。这次战役,从军事上总结,腓特烈过低估计了敌人,当初在布拉格战役大胜后,没有穷追不舍,而是停下来围攻坚城,给了奥军喘息之机。而战役中,又没有撤出围城的大军,仅凭部分兵力轻率发动进攻。战役过程中,又改侧翼迂回为正面强攻,实际上奥军数量占优,又占地利,强攻是最不足取的方法。总的来说,腓特烈的优势感是太强了。

科林战役虽然不大,但被认为实为七年战争最关键的战略转捩点,因为此役之后,腓特烈已经不可能在法国和俄国参战之前迫降奥地利,战略上合围之势已成,速胜希望破灭。此后辉煌的罗斯巴赫会战和洛伊滕会战,在战略上也无法改变普鲁士的绝境。





克施道夫战役
(Battle of Burkersdorf) ,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战前形势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著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去了两个犟敌。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犟於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道恩元帅82,000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2,000普军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到达不久,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要他不再援助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腓特烈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军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两军交锋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军选择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线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5,000守军。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军来得这么快,分散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过3万人。普军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後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首先犟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线退却。

战後影响
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於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後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於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托尔高战役
托尔高战役(Battle of Torgau) ,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0年11月3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战前形势
李格尼茨战役後,腓特烈大帝率军指向西里西亚,道恩尽管仍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还是谨慎地撤出西里西亚,采取守势。整个8月份,道恩的8万人和腓特烈、亨利亲王兄弟会合後集结的5万普军对峙。但是整个战略形势对普鲁士仍然严峻。10月,东线俄军分出Totleben少将和切尔尼谢夫(Chernyshev)中将两个军共17,600人,突击柏林,一开始被守军击退。但是10月7日,莱西将军率从道恩主力分出的18,000奥军,与俄国远征分队会合,再次进攻。10月9日,柏林投降。腓特烈急忙率军来救柏林,俄奥联军遂放弃柏林,俄军回到奥得河上的主力营地,奥军莱西部南下,与道恩主力会师於萨克森境内,共53,000人,屯兵於奥得河以西,托尔高城下,面向南方摆开阵势。11月3日,托尔高战役开始。

两军交锋
腓特烈的兵力有48,000人,246门大炮,其中包括181门重炮。这次战役,腓特烈的计划有新的特点:他命令齐腾率18,000人(11,000步兵和7,000骑兵)在南方正面牵制奥军主力,腓特烈本人率领主力3万人,分3个纵队行军,悄悄从奥军右翼外侧绕到北面,奥军的背後发起攻击。普军主力清晨6点半出发,中午时分腓特烈自己所在的第一纵队绕到奥军阵地背後,但是第二第三纵队还有大部分重炮没有跟上来。奥地利军中的克罗地亚轻步兵侦察到这个动向,向道恩报告,道恩立即从南方正面分兵向北抵挡,形成一个空心大方阵。下午两点,腓特烈为了抓紧时间,不顾迂回部队还没有到齐,命令发动攻击,由於奥军开始有了准备,炮火猛烈,普鲁士第一梯队10个营掷弹兵,死伤2/3,退下来,紧接著,第二波攻击也告失败。一直到下午4点半,普军北方战线逐次投入兵力,始终未能突破奥军防线 。腓特烈国王本人被一枪击中,子弹穿透几重棉衣,却没有透入身体。

在南方正面,奥军莱西面对著普军的齐腾。齐腾本来担任的是佯攻任务,但是他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一次接一次的冲锋,缓慢地把莱西推向东北方向易北河边。这样,莱西和背後及右翼的道恩主力间拉开一段距离。下午4点,齐腾突然兵锋一转,向西北方向冲进这个缺口,以本身4个骑兵旅,加上萨尔登(Saldern)将军的近卫骑兵旅,猛攻道恩主力。北方许森(Hulsen)将军率领第二和第三纵队最後赶到的兵力,也发动最後的突击,正好与齐腾形成前後夹击。奥军总司令道恩元帅受伤,代司令奥唐纳(O' Donnell,爱尔兰人)看到阵地已不可守,下令总退却。


战後影响
这一战普鲁士取得了胜利,但是代价高昂:奥地利损失15,000人,普鲁士方面的损失,各种资料估计从16,600人到24,700人不等,大约总在2万以上。後世的评价,拿破仑认为腓特烈在这次战役中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理应遭受惨重的失败才对。而克劳塞维茨则认为,腓特烈是在实验现代战争中把部队分为几个部分,协同作战的新方法,只不过这次不太成功而已,因为下一次战役腓特烈就成功运用了这种手段。  


[ 本帖最后由 参谋长贝尔蒂埃 于 2008-2-11 20:2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50 贡献 +3 收起 理由
朔风 + 50 + 3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7: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仓促,未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很不错,以前读《战争论》时就对腓特烈的战例感兴趣,今天终于有机会较全面的了解了。

感觉腓特烈的胜利至少一半要得益于普军的专业性。腓特烈之前的统治者也都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腓特烈登基后已经有约8万得到优良训练的正规军。此外腓特烈很善于步骑炮协同,每样兵种又都是当时欧洲的精锐。斜型序列就不用说了,腓特烈最经典的创作。不过腓特烈式的战争可能只代表了旧体制战争的最高峰,面对经历过全新变革的法军,旧式的普军在各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8: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腓特烈大帝在普鲁士练兵场上训练出一群如机器人般作战的部队。
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出现,也许他就要算欧洲近代最伟大的统帅了。
很遗憾,皇帝没能在战场上和其一较高下。否则的话,那可真算巅峰对决了。
不过,我相信皇帝和大陆军必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8: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对腓特烈来讲较不公平,毕竟大军团是经过改革的陆军,具备腓特烈指挥的旧体制军队所不具有的快速行军力,阵型灵活性与战术多样性。这些战术变化也使得拿破仑时代的战略与大战术变化更多,腓特烈时则感觉死板了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关于腓特烈二世的评价很多,这里再提一提腓特烈二世的父亲,一个标准的“军人国王”。他是练兵高手,但不是用兵高手,普鲁士士兵行军都要正步走的传统正发端于此人的治军方略。为了凑齐兵员,他在提高士兵待遇的同时,还在德意志各邦“绑人”——用类似买奴隶的方法强行征兵……
在他之前的欧洲君王们,被人画像时要么穿袍服,要么穿盔甲。是他开创了被画像时,君王身着新式军服的惯例,这种惯例仍然常见于今日欧洲保留君主的国家
不过他搞经济是外行,轮到腓特烈二世即位时,发现偌大的国库仅剩几百塔勒……

[ 本帖最后由 苏联派 于 2008-1-28 09: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尔十二这张算不算新式军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8-1-28 09:13 发表
卡尔十二这张算不算新式军服?

这是骑装吧,也可以视同军服
西方学者自己认为是普鲁士开创了这一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想买一本腓特烈的传记,可惜国内的书店好像对这种书不感兴趣,反正西安的书店我是跑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1 13: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腓特烈我一直就知道沙皇死了他侥幸赢了,一次打仗时他又不小心淹死了,现在真是长眼了。有关腓特烈的TXT版电子书不知“苏联派”阁下有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10-2 05:53 , Processed in 0.0512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