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4647|回复: 8

源自禅宗的常用词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1 12: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野狐禅   学道而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这里有一件著名的公案:昔有一老人,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结果五百生为野狐身。后承百丈怀海禅师代下一转语:“不昧因果》”老人遂脱去野狐身。(见《五灯会元》卷三)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 慧开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关》)后以“野狐禅”泛指歪门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羚羊挂角   禅宗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悟”》。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又如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典,《埤雅 释兽》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

欲火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经文是:“淫习业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磨触,暖相现前业相。二习相燃,故有铁床铜柱诸事(业果)。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淫是最重的贪惑,又是生死根本,禅定重障。《楞严经》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后以欲火指沉湎色情,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宿命   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琅*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夭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

弹指   原是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 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声亥,俱共弹指。”智*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世说新语 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 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云,弹指一挥间》。”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翻译名义集 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

随缘   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生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随缘)为“来”(色法与心法)。“如来藏”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绝待统一体。“随缘”之义,谓“如来藏”中一切清净法,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诸佛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楞严经》卷三、卷四)。后以“随缘”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北齐书 陆法和传》:“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 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雁塔题名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饮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陨。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此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同知》:“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社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

悲观   佛教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 普门品》云:“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注曰:“以大悲观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今指消极失望之意,与乐观相对。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 智*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唯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 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 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感应   语出《法华经》卷一:“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又《大日经疏》卷一:“妙感妙应,不出阿字门。”指众生由虔诚祈念佛菩萨而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俗语中泛指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解脱  系梵语MuktiMoksa的意译。《维摩诘经 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唐代窥基大师对此有明确的解释:“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脱,如唐 白居易《自觉》诗云:“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解脱的内容是脱离生死苦海,如明 李卓吾《与周友山书》谓:“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从脱离生死轮回的意义来说,“解脱”与“涅磐”的意义是相似的。佛教中关于解脱的说法很多。举凡一切摆脱束缚、负担、烦恼、痛苦者,均谓之解脱。今用解脱一词,基本上是沿袭与引申了佛教上的意义。如: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痴心忘想   比喻荒廖至极,不可相信。宋代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记载:唐代龙朔年间,有异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间。有人问:“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问他是“何国人?”回答:“何国人。”李邕据此为僧伽作碑云:“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说罢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按,隋唐时有一个西域城国,名为“何国”,居那密水南,为碎叶国的属国,与汉地有来往。西域僧人多用国名为姓,如安世高是安息国人,康僧会是康息国人。僧伽来是何国,自称姓“何”,不足为奇。看来,“痴人说梦”不是别人,倒是惠洪了。此外,《五灯会元》作“痴人前不得说梦”。卷二十谓:“佛说三乘十二分,顿渐偏园,痴人前不得说梦。”意谓佛法广大深奥,应时说机,难以对愚痴人随便讲说,恐其执着误解。俗语多用之。如《镜花缘》第十八回:“今大贤说他注的为最,甚至此书一出,群书皆废。何至如此?可谓痴人说梦!”又如邓拓《燕山夜话 不要空喊读书》。“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亦作“痴儿说梦”、“痴人说梦话”。例如:清 钱泳《履园丛话 考察 墓碑》:“后之人习焉不察,以为昌黎曾有此例,刻之文集中,而其子孙竟以原稿上石者实是痴儿说梦矣!”

雷声大 雨点小   原为禅语。《景德传灯录 大法眼文益禅师》载:“有僧问:‘从上宗乘事如何履践?’文益答道:‘雷声甚大,雨点全无。’”这句机锋话的含意是说,该僧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来势很大,但是完全没有“见性”。文益主张“佛法现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践”之类问题,就不免涉于“他求”而不“现成”了。后俗语衍为“雷声大,雨点小”,谓虚张声势,说得多,做得少。如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写完题目,就有些踌蹰,怕空话多于本文,就是俗语之所谓‘雷声大,雨点小。’”

境界   本指疆域,佛家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僧多粥薄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已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 

慧眼   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大乘义章》说:“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就是这个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他们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无量寿经》:“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就是说慧眼能照见诸法无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脱。《翻译名义集》有“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无法不识”之语。后借用作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目光敏锐,见解高超。常用来称赞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如说慧眼识才,独具慧眼等。

醒醐灌顶   “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赞叹   称美赞扬,谓之“赞叹”。如雄伟壮观的秦代兵马俑引起了中外游客的赞叹。“赞”梵语Stotra(戍怛罗),谓以偈颂赞美佛、菩萨的功德,又称为“赞呗”、“赞叹”。隋.智Yi《法华经文句》卷二说:“发言称美,名赞叹。”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说:“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赞叹一般用于做佛事时,用梵音的,称为“梵赞”;用汉语的,称为“汉赞”。如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俗谓之“唱赞子”,是有着一定的曲调的。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辩才无碍   能言善辨,谓之“辨才无碍”。如《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口似悬河,辨才无碍。”原指佛、菩萨具有“广长舌”,善于说法。如《华严经》说:“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辨才无障碍;若能辨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辨才”出于智慧。据《起信论》说,佛、菩萨在完全了解“宿命”、“未来”和“他心”等基础上对机说法,故能义理贯通、言辞畅达、方便善巧、毫无滞碍。《华严经》说有“四辨”,即法无碍辨、义无碍辨、辞无碍辨和乐说无碍辨。在娑婆世界,佛主要以音声为佛事,重视“声教”。佛说法既有超越时空,专为圣贤而说的“密音声”;也有应时对机,广为凡夫而说的“不密音声”。

螺蛳壳里做道场   在简陋狭窄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6: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宗教用语,增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缘啊... 感应....解脱啊.....这类词汇是你们女生最喜欢使用的了 早就不是宗教用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2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男生常用的词汇有哪些,想入非非?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野狐禅这个真的是好几次想去查查的,今天在这里遇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09: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狐禅一词在上海如今用得很普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1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狐禅在北京亦常被引用 教训黄口孺子用的最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1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轻视黄口孺子哦!
馬良諫曰:「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先主曰:「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同为离经叛道,比之犬儒主义,我还是愿意做个野狐禅

[ 本帖最后由 sswaffen 于 2008-2-22 18: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3 02: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太卖老了,陆逊指挥那次战役时已经四十岁上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3 02: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犬儒学派,我是比较讨厌的。。说白了就是古希腊时代的“朋克学派” 看看现代犬儒特征:
典型“现代犬儒”

◆ 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一个人就成了犬儒。
◆ 肯思考的人才会变成犬儒,变成犬儒后你就可以不再思考。
◆ 犬儒的口头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自由能当饭吃吗?”
◆ 当强权在欺侮弱小时,犬儒的态度是:“都不是好东西,我谁也不帮。”
◆ 犬儒不分善恶,但他不一定是不知善恶。犬儒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
◆ 犬儒不进行积极的抗争,犬儒只是消极的嘲讽,但权势是不在乎嘲讽的,“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也许不应该把犬儒视为罪恶,但犬儒是罪恶的存在条件,是犬儒使罪恶成为可能。
◆ 犬儒本来未必全是势利,但是他既然抹杀了善恶是非,结果到头来就只剩下了势利。
◆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中间只有不显眼的一小步。
◆ 犬儒病:气血亏虚,中年后易得此病。
◆ 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
◆ 犬儒主义者未免太自卑了,他们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犬儒主义者又未免太自大了,他们以为只有他们才对现实感到不满。
◆ 绝对的权力令人腐败,绝对的无权也令人腐败,因为两者都容易使人相信权力就是一切。
◆ 专制的目的是把人变成犬儒,而犬儒却以为只有他们才看透了专制。
◆ 极端主义看上去是犬儒主义的死对头,其实不然。在每一个极端主义的内心深处,无不隐藏着深刻的犬儒主义。
◆ 给别人奋斗泼冷水的人,往往不是从不奋斗的人,而是那些自己曾经奋斗过、但没有成功、然后放弃了奋斗的人。
◆ 犬儒很有些象道家,原本是积极的消极,后来却变成消极的消极。
◆ 犬儒主义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他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他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
◆ 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两个字:鄙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9-6 16:13 , Processed in 0.0256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