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5682|回复: 17

一条用鲜血铸成的二战最伟大的航线:驼峰航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4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 这也是整个“二战”期间,中美两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十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总共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50%!美国“驼峰”空运总指挥滕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个同盟国家间飞行,它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对德国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作者:刘小童  转载自新浪读书

                                                                   “驼峰航线”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为抗击日军侵略,先后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和外界的联系,以便获得战略物资供应。但随着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部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对外通道也被迫中断。到了1942年2月以后,日军转向缅甸发起全面进攻,切断滇缅公路,抗战中的中国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国政府决定打破日军的封锁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同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致电中国政府,同意开辟中印空中航线,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
经过勘察试飞,当时的航线只能从印度的萨地江、汀江再到中国的昆明、叙府(宜宾)、泸州、重庆等地。由于整条航路大部分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上空穿越,而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在满载情况下,最大飞行高度也不过是6000米,甚至还要更低,飞行艰险和飞行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要在起伏的连绵不断的山谷间穿行,无论是飞行线路还是所经过的地形都犹如骆驼的“驼背”,于是,“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之地,“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之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航线(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中最具危险性的一条,飞行员们要在820公里(南线)和1150公里(北线)的航线上(由于南线经常遭受日本战斗机攻击,故飞行员们宁可绕远也要走北线,这就更增大了因恶劣气候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以及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攻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
坠毁就坠毁,被日机击落就击落,谁能过去就过去。 一架飞机,一直要飞到最后的坠毁!
“驼峰”空运几乎每天都要坠毁几架甚至十几架飞机,使中国航空公司和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十航空联队付出高昂的代价!仅在1944年11月25日深夜,日军空袭,为防止遭受更大的损失,在云南境内的整个盟军和中国空军导航站奉命全部关闭,此时,在“驼峰”上空共有14架飞机(其中美军12架、中国航空公司2架),已经经历万险穿越“驼峰”的14架飞机在喜马拉雅山的这一侧到了竟然比穿越“驼峰”还要艰险的境地,导航站的关闭使这些飞机犹如盲人失去了手杖,14架飞机无一幸免,全部坠毁!
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更加坚定了中国四万万同胞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决心,为抗战取得最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这也是整个“二战”期间,中美两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十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总共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80%!
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50%!美国“驼峰”空运总指挥滕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个同盟国家间飞行,它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对德国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即便是现在,只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如果沿着当年的航线飞行,会看到白雪皑皑的峡谷间闪烁着晶莹的亮点,这就是当年坠毁的飞机铝片反射阳光所致,所以“驼峰”又被称作“铝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滇缅公路被切断的后果!
老蒋的国军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4: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平地说,第一次远征军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但是高层指挥的不统一和各国对缅甸战场的态度决定了最终的胜败,如果我说,表现最差的无疑是大英帝国军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我记得看电视历史记录片"二战风云"里面也说了大英帝国军队水平不行,而且对国军不友好,也不配合作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7: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军队战初只有2个营的英国兵。主要为印,缅部队。主力印17师为临时拼凑的部队,指挥官斯麦思在锡塘之战指挥失误,丧失了大量部队。后虽有英国第7装甲旅增援,也只能作到掩护撤退了。第7装甲旅和中国部队配合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年看的电视.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当国军进入印度时,英军好象不怎么欢迎,还不准中国军队进入要塞,或者很刁难中国军队.反正不太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8: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大英帝国”军队,自然是包括印缅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xi 于 2008-6-24 17:53 发表
我去年看的电视.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当国军进入印度时,英军好象不怎么欢迎,还不准中国军队进入要塞,或者很刁难中国军队.反正不太友好.

估计是个把英国官僚不友好,英军的装7旅是几乎和孙立人部并肩战斗杀出来的,不大会不友好。

During this period 'C' Squadron, 2 RTR, stayed with the Chinese 38th Division until the 26th, acting as their rearguard. On their last day about eighty-five members were each presented with one rupee by the grateful (and impoverished) Chinese unit. The commander of 'B' Squadron, 2 RTR (Major Bonham-Carter) set off for Pyawbee with two scout cars to meet the Chinese and a mile from the town he suddenly encountered three Japanese tanks 75 yards away, but their fire was much too wild. At about the same time  a troop of 7th Hussars ambushed a column of enemy transport on the Toungoo road and wrecked most of the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的说法说第一次远征军的部分部队退到印度的时候,地方官员禁止中国部队携带武器进入印度,甚至有要把中国军队送入难民营的说法。
整个二战中,大英帝国陆军的表现总的来说实在是那个了点,殖民地军队拖后腿也就罢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他们的保守态度,对中国军队的歧视是一方面,我看到的另一篇文章提高,在古德伍德作战中,英军装甲部队因为等待工兵来破坏铁路以便轮式侦察车辆通过而停止进攻来喝午茶,同时德国人则从他们被炸到乱七八糟的阵地里把自己的坦克挖出来,英国人的时间概念实在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德伍德?
* To mount the attack all three armoured divisions had to cross two water obstacles and a minefield prior to crossing the start line. The Orne River and the Caen Canal ran laterally across the British front, directly in the path of the armoured divisions. Only six small bridges were available to move over 8,000 vehicles, including tanks, artillery, mechanized infantry, engineers and support vehicles such as ammunition and fuel supply vehicles, medical units and so forth. It was obvious that a traffic control problem would ensue. Dempsey's proposed solution was disastrous—he directed his Corps Commander (O'Connor) to move the tanks ahead, leaving behind everything else including the infantry, engineers, artillery etc until all the tanks were across. Thus the British combined-arms team was broken up before the Germans fired a shot. Having crossed the bridges, a British minefield laid only days before by the 51st Highland Division had to be traversed. The minefield was a mix of antitank and antipersonnel mines. This obstacle could have been overcome by strong engineer support prior to the battle. However, because the Germans had the minefield under observation from the steelworks, a mineclearing operation would have alerted them to the attack. In the event, several one-tank wide gaps were cleared in the minefield at night. It was known that this would further constrain the movement of Corps vehicles.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08-6-24 19: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4:24 , Processed in 0.0294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