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2630|回复: 9

索尔仁尼琴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8 16: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著名作家、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8月3日逝世了。索尔仁尼琴因发表小说《古拉格群岛》而闻名于世;在二战结束后,他曾因批评斯大林遭流放,但在他看来,“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索尔仁尼琴挑战共产专制的智慧和勇气,使他不仅在西方世界,而且在俄国民众中都享有巨大的声望。

大事记
●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前线被捕。此后,被以“反苏”罪名劳改八年。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1956年,解除流放,1957年,恢复名誉。
●1962年11月,发表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
●1970年,瑞典皇家学院以“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
●1994年,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
●2008年8月3日晚间,索尔仁尼琴因中风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1962年11月,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1968年,旨在暴露斯大林时代阴暗面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和描写政治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
    流亡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有:《和平与暴力》(1974)、《列宁在苏黎世》(1975)、《小牛撞橡树》(1975)、《缓和》(1976)、《1916年10月》(1984)和《1917年3月》(1986-1988)等。

[ 本帖最后由 nofer 于 2008-8-8 17:0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16: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对索尔仁尼琴的熟悉,主要来自他对专制主义的反抗。即使是流亡二十年回到祖国后,索尔仁尼琴依然不懈地批评“民主化”的叶利钦政府。

  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因写信批评斯大林被捕,在服役期间被关进他后来称为古拉格的苏联集中营。他在传记中写道,被捕的那天,是认识到悔改并走向神的开始;他的第一间牢房,是他的情人,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在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最后找到上帝。在蹲监禁和做苦力的双重煎熬下,祸不单行,他又得了腹腔癌。

  但真是祸兮福所至,在手术做完的后半夜,他和躺在另一张手术台的一位基督徒囚犯进行了对他一生来说最关键的交谈。据他回忆,虽然在黑暗中看不清对方的脸,但那位同样反对斯大林专制的基督徒医生,详细讲解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怎样从犹太教转成基督徒的心路历程。在那个漆黑的夜晚,索尔仁尼琴不仅听清了那洋溢着福音的声音,而且那些话语,像光,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像盐,给了他后来作为作家试图治疗人类心灵腐烂的永恒药方。

  也许是上帝的旨意,那位基督徒医生和他讲完话后,第二天清晨就死在手术台上,荣归天国。正是由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情怀,使他的作品继承了俄国伟大的基督徒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所高扬的道德传统。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书面致词中,曾极力赞赏陀斯妥也夫斯基,称他是一个具有洞见真理能力的作家,一个很奇妙、充满智慧之光的人。

  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是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伊凡·丹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著作艺术性并不十分强、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并不是斯大林对人不人道,而是人对人的不人道;斯大林并不是历史上人性进步过程中的某个失常状态,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小说的主人公伊凡这个形象的闪亮之处,是他那种忍辱负重、坚守最起码的人性尊严底线的努力,他展示,无论专制的残暴把人贬低到何等地步,都无法把人性彻底泯灭。人虽在原罪驱使下堕落,但上帝的影像依在;本来属灵的人心可以被邪恶败坏,同样也可以藉上帝的恩典而得到救赎;“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

  后来索尔仁尼琴写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病房》等作品也是这样,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也是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在这些作品中,索尔仁尼琴对苏联共产制度的谴责和批判,不是注重其政治上的罪恶,而是它的道德性的罪恶。

  他在领取诺贝尔奖的书面演讲词中清晰而坚定地表示:“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而这个价值观,就是基督信仰,就是《圣经》中的绝对道德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16: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流亡生活回国后,索尔仁尼琴对新的俄罗斯感到失望。他拒绝了戈尔巴乔夫提议的奖励,也拒绝接受叶利钦颁发的奖项。

  索尔仁尼琴1974年2月13日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开始长达二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先是到当时的联邦德国,但很快就来到美国。1976年,索尔仁尼琴定居在美国维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小镇,自此以后很少离开这里,集中精力进行创作,他称在这里生活的18年是自己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

  1990年,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恢复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1991年对他进行的叛国罪起诉也被撤诉。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回到俄罗斯。

  回到俄罗斯后,索尔仁尼琴对现状并不满意,一方面他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感到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他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相当蔑视,他认为叶利钦把俄罗斯经济搞垮了,而且叶利钦对于北约东扩无能为力并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外叶利钦容忍寡头攫取国家财富扩大影响力也让他十分不满。

  对于叶利钦的统治,索尔仁尼琴认为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三大混乱时期之一,因此当叶利钦授予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时,后者拒绝接受。2000年,叶利钦下台,当时索尔仁尼琴认为应该起诉他。

  当叶利钦命令授予他最高国家勋章时,他说,“我无法从一个将俄罗斯带进一个如此可怕的困境的政府手中领奖”。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在叶利钦当政时期并没有受到很大重视,他也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古拉格劳改营的但丁

89高龄的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3日晚间辞世,他是一位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同样具有崇高道德影响力的人物,一个世代以来,将同胞渴望美好未来的希望化为具体文字,成功破坏苏联政权的道德基础,间接带动苏联崩解。有俄罗斯诗人称其为:“从地底带来活生生文字的但丁再世”。

  索尔仁尼琴拥有第三颗原子弹

  据中央社报道,十月革命过后两个月出生的索尔仁尼琴,以果戈里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传统先知定位自己,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为俄罗斯良心发声,反对苏联极权压迫与后共产时代的俄罗斯黑手党、以及麦当劳式的物质主义。除此之外,他以自我投射的角色回忆古拉格,以俄罗斯诗人乔科夫卡亚的话来说,他成了“从地底带来活生生文字的但丁再世”。

  索尔仁尼琴生于布尔什维克掌权、苏联发生内乱之后,1945年被判劳改八年,后来战胜癌症与国家安全委员会(KGB)的暗杀企图,二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自我选择与外界隔离,晚年以他在后苏联俄罗斯看到的道德沦丧书写痛苦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的索尔仁尼琴虔诚信奉列宁主义,甚至到他赴前线当炮兵军官时,都还曾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会很高兴地把生命奉献给列宁。”不久后,他就因为在给同僚的信中批评斯大林被捕。1945年,一切都变了,他被发放到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劳改营,以古拉格标准看来,这里的条件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忍受,但他故意换成哈萨克劳改营痛苦的劳动,并分摊普通囚犯的工作量,这种典型的自我苦行,差点让他送命。

  斯大林死前几个月,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索尔仁尼琴获释,花了三年时间自我精神放逐,一度罹患癌症而后痊愈,后来屈就利珊一所学校教书;1961年,他以《伊凡生命中之一日》一书崛起文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难打从心底欣赏索尔仁尼琴披露劳改营世界带来的爆炸性冲击,他的友人就曾对着此书手稿哭泣说,世界上有三颗原子弹,肯尼迪有一颗,赫鲁晓夫有另一颗,而你拥有第三颗。

《伊凡生命中之一日》在俄罗斯畅销

  《伊凡生命中之一日》在俄罗斯《新世界》杂志刊登后,两刷85万本一推出随即售罄,后来的估计显示,如果苏联允许民众买书,约有850万人会购买此书。

  苏联当局当时不知该如何处置索尔仁尼琴,1971年,索尔仁尼琴突然中暑,后来根据参与者表示,那是因为索尔仁尼琴在一间拥挤商店被偷偷注射蓖麻毒素,意图致他于死而起。1974年KGB终于决定流放索尔仁尼琴,他待在瑞士两年后,移居美国佛蒙特州偏远村庄,撰写以俄国革命前的事件为基础的虚构小说《红轮》(Red Wheel)。

  世界开始发现另一个索尔仁尼琴,一个强烈抨击西式作风与制度、呼吁以基督价值重整道德的人,这让他在东西方都渐渐失去朋友,最后只能隐世过活。

  索尔仁尼琴1994年的衣锦荣归,预告着“反高潮”的结局,新建立的俄罗斯对他来说,就像过去的美国一样疏离,他在俄罗斯“ORF”电视台节目中固定与观众分享这个观点,直到这段节目后来被电视台抽掉为止。

  他的著作销售量就像苏联崩解一样地快速下滑,1998年短篇作品集《崩解的俄罗斯》出版一刷仅卖出五千本。索尔仁尼琴之后继续在俄罗斯各地旅游,对小众演讲,偶尔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但由于观众骤减,多数时间淡出国家舞台。

  书店里也越来越难找到他的书,对富裕的“新俄罗斯人”子女来说,索尔仁尼琴的世界就像哥德与拉辛一样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8-8 1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厮终于挂掉了,连同我那本《1914年8月》一起进垃圾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8 17: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又让人想起了布罗茨基、纳博科夫、高行健……这些流亡作家,或许只有在文字里才能找到家~

《癌症楼》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抗争,让我想起加缪和他的《鼠疫》……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怎能不令人唏嘘!

“索尔仁尼琴对苏联共产制度的谴责和批判,不是注重其政治上的罪恶,而是它的道德性的罪恶。”  一直不相信“文以载道”的我,面对他时,又何尝不相信,那分明婉转着的“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9 09: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他早就驾鹤西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9 17: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普拉东诺夫、杜金采夫,这些人的作品描绘了苏维埃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9 21: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为人知,而是某些人竭力想要它们不为人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0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愤世嫉俗老头儿~~不知道走得是否安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1:37 , Processed in 0.0281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