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5320|回复: 20

普鲁士历代国王(名将录续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 0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鲁士历代国王(名将录续篇)近代普鲁士是欧洲重要国家,陆军强国。与奥地利,法国,俄罗斯并列为欧陆四大国。对近代欧洲政治格局,经济文化都起到了十分可观的影响,本文是《近代普鲁士名将录》续篇,介绍普鲁士历代国王
图为普鲁士国徽

附件 800px-Flag_of_Prussia_1892-1918_svg.bmp (1.46 MB) 2008-4-3 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I腓特烈一世(1657~1713)
Friedrich I
  普鲁士王国第一代国王( 1701~1713 ) 。原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称腓特烈三世 。1657 年7月11日出生于柯尼斯堡 。为勃兰登堡大选帝侯威廉·腓特烈之子。1688年即选帝侯位,在宰相E.唐克尔曼帮助下,使领地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并继续推行其父的领土扩张政策,建立起比较稳固的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和庞大的军队。在国内采取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措施,致力于增加王国的收入,建立新的工业,鼓励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创立哈勒大学、艺术学校和柏林科学院基金会等机构,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外联合奥地利、英国和荷兰反对法国,并通过贿赂和“允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帮助哈布斯堡王朝的办法,换得奥地利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承认,使普鲁士公国升为普鲁士王国。1701 年 1月18日在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自己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一世。此后,积极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继续扩大领土,获得林根、默尔斯、上盖尔登、诺因堡等地,此外还买得泰克伦堡和奎德林堡,为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打下基础。
附件 friedrich1 -1prussia1657-4.jpg (27.43 KB) 2008-4-3 1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Wilhelm I腓特烈·威廉一世 Friedrich Wilhelm I  霍亨索伦王]—1740年在位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大帝)之父。他的父亲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鲁士变为一个王国,而他本人则大大加强了这个王国的军事力量。
腓特烈·威廉一世实行极端的重商主义军国主义政策。他大大加重赋税,把普鲁士军队从4万人增加至8万人,并强迫农民当兵。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普鲁士参加了反对瑞典霸权的
北方战争,但所得甚微。只是由于彼得大帝俄国打败了瑞典,腓特烈·威廉一世得到了直到奥得河河口的波美拉尼亚
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以极其粗暴的军人作风对待臣民,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但是也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準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他還有一個
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綁架身高偉岸的巨人,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國王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佈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麼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 。他因此得到一个绰号“军曹国王”。
家庭
妻子:
汉诺威的索菲亚·多萝西娅(Sophia Dorothea of Hanover)(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之女)
子女:
1.
拜罗伊特的威廉敏娜(Wilhelmine of Bayreuth)(1709 - 1758)
2.
腓特烈二世 (1712-1786)
3.弗雷德丽卡·路易莎公主(Friederike Luise) (1714-1784)
4.菲利普妮·夏洛特公主(Philippine Charlotte) (1716-1801)
5.索菲亚·多罗西·玛丽公主(Sophie Dorothee Marie) (1719-1765)
6.
瑞典王后路易莎·乌尔丽卡公主(Luise Ulrike of Sweden) (1720-1782)
7.奥古斯特·威廉亲王(August Wilhelm Prince of Prussia) (1722-1758)
8.
普鲁士的安娜·艾米丽亚公主(Anna Amalia Princess of Prussia) (1723-1787)
9.
海因里希亲王(Prinz Heinrich)(或译亨利亲王,普鲁士名将)(1726-1802)
10.奥古斯特·费迪南王子(August Ferdinand) (1730-1813)


附件 Friedrich Wilhelm I.jpg (31.8 KB) 2008-4-3 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II腓特烈二世(1712~1786)
Friedrich II
  普鲁士第三代国王(1740~1786)。史称腓特烈大帝 。1712 年 1 月 24 日生于柏林 。腓特烈二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 ~ 1740在位)之子 。年轻时曾受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的影响。1740年即位后,取消新闻检查,废除宗教歧视。为了充实柏林学院,他召回流亡的德国学者,并聘请外国科学家任教。他遵循“强权即公理”的原则,推行侵略性 的外交与 朋友进 餐的腓特 烈大帝( 绘画 )政 策 。在1740~1744年和1744 ~ 1745年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击败奥地利 ,几乎把整个西里西亚据为己有。在1756 ~ 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普与英国结盟。1757年 6 月普奥在科林交战,普军惨败 。翌年夏 ,普军击败法、奥 、俄三国联军 。通过1763 年的胡贝图斯堡条约(见《 巴黎条约 》) ,普鲁士保住了西里西亚,并确定了普鲁士在中欧的强国地位,形成普奥元制争霸的局面 。腓特烈二世则被奉为大王 。1772 年参加第一次瓜分波兰,掠得埃尔姆德和西普鲁士等地,使普鲁士领土扩大并联成一 片 。1785 年联合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君主,组成反奥的诸侯同盟,扩大了普鲁士的影响。在内政方面,致力于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腓特烈二世还自认是“误生王家”的艺术家,提倡发展文化和艺术,同伏尔泰等作家和艺术家结交;但又加强思想控制,把文化的发展也纳入符合专制国家和军事扩张的轨道。

外交与战争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啟蒙哲學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繼位被當時人們認為這將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親的巨人擲彈兵團(留一個中隊作儀仗護衛),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當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就曾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說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時間真就能從歐根親王那裏學到些什麼本領,但是歐根確實曾經盛讚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邁年高的歐根親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的對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這場戰爭,普魯士沒有全程參與,只打了一前一後兩段,全都是為了吞併奧地利西里西亞省,對於普魯士來說,就稱為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所以這兩場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一部分。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腓特烈初次親身領軍,在幾次戰役中盡顯了他的軍事才華。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里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占整個普魯士歲入的1/4。在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準備。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從來也沒有忘記臥薪嚐膽,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餘四國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發動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準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會面過。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即是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的地位,可能僅此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偉人。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有譯為軍事教令,德語: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羅斯巴赫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家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 後世拿破崙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1785年西里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將軍(Cornwallis),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啟蒙老師。

附件 FriedrichII.jpg (86.69 KB) 2008-4-3 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Wilhelm II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国王(1786年8月17日 - 1797年11月16日在位)。
腓特烈·威廉二世是普鲁士王子奥古斯特·威廉与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小姐路易莎·艾米丽的儿子,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次子,腓特烈大帝的弟弟。
腓特烈·威廉二世是一个意志薄弱,缺乏主见的人,经常处于宫廷集团的影响之下,且具有神秘主义倾向。他曾于1788年制定了一套严厉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以压制言论自由
腓特烈·威廉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同为最顽固的反对法国大革命欧洲君主。1791年,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在皮尔尼茨会晤,发表皮尔尼茨宣言,宣称要以武力对待法国革命。1792年2月,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缔结反法的军事同盟,这是后来欧洲形成的一系列反法联盟的基础。

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
出身与早年生活
腓特烈·威廉二世是普鲁士王子奥古斯特·威廉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儿路易丝·艾米莉娅的儿子,生于柏林。奥古斯特·威廉亲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第五子,腓特烈大王弟弟。他母亲的姐姐是腓特烈二世的王后。由于腓特烈二世没有子嗣,他的父亲奥古斯特·威廉成了普鲁士王位的继承人。1758年父亲去世,他成了普鲁士的王储
腓特烈·威廉长相英俊,年幼时性格随和,但做什么事都不能持之以恒心理素质不高,意志薄弱,缺乏主见。他天资聪明爱好文艺。在他的倡导下,普鲁士的文化事业非常兴旺。他曾是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的赞助人。他的私人交响乐队享誉欧洲。在他的王储时代,腓特烈二世曾聘任他许多的职位,然而腓特烈二世对他的性格和周围环境公开地表现出疑虑。
普鲁士国王
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后,腓特烈·威廉继承了普鲁士王位成为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他刚上任的一些政策似乎使人们消除了疑虑:他减轻了人民负担改革沉重的法国式的征税制度、通过减少缴纳关税鼓励贸易、修建道路水渠,还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一切使腓特烈·威廉二世很受民众欢迎
但没过多久,腓特烈·威廉二世就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主见的性格,他完全处于一个叫约翰·克里斯托福·冯·沃尔纳(Johann Christoph von W鰈lner)的神秘主义者的影响之下。1788年,腓特烈·威廉二世颁布了“宗教敕令”,确认了宗教信仰的自由,维护基督教反抗启蒙运动”,加以诸多限制,如限制传教,限定神职人员只能信仰新教同年12月18日,制定了一套严厉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以压制言论自由
1787年,联省共和国发生反对联省共和国执政威廉五世的起义。9月13日,腓特烈·威廉二世为了保护他的妹妹,威廉五世的妻子而入侵联省共和国。联省共和国各省在普鲁士军队入侵下纷纷投降,威廉五世复辟。1790年,普鲁士参与了俄奥对抗土耳其的战争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获得领土,这场战争后普鲁士放弃腓特烈二世以来的反奥传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腓特烈·威廉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同为最顽固的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欧洲君主。1791年,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在皮尔尼茨会晤,发表皮尔尼茨宣言宣称要以武力对待法国革命。1792年2月,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缔结第一次反法同盟,这是后来欧洲形成的一系列反法联盟基础
18世纪80年代,被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第一次瓜分后的波兰的中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代表掀起爱国运动,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1792年,俄罗斯入侵波兰,普鲁士背叛了与波兰的联盟。1793年1月23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第二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得到了格但斯克托伦波兹南等大波兰地区,共5.8万平方公里、110万人口;俄罗斯获得相当于今日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的领土;奥地利由于忙于反对法国大革命没有参加这次瓜分。1794年3月,波兰民族英雄塔杜什·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ściuszko)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4月占领华沙,建立革命政权。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1795年10月,俄、普、奥3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议: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 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波兰灭亡
为了维护普鲁士在波兰利益,1795年普鲁士以及西班牙、黑森-卡塞尔与法兰西共和国签定巴塞尔和约法国归还了在反法战争中占领的莱茵河以东的领土。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普鲁士被其他君主国视为叛徒,在欧洲被孤立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普鲁士的国土面积由3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但普鲁士欧洲的威望下降,政府无能,财政一片混乱,国债高达4800万塔勒;军队老化。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个近乎破产国家
附件 friedrich_wilhelm2_kronprinz.jpg (12.88 KB) 2008-4-3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Wilhelm Ⅲ,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
一、早年生活腓特烈·威廉三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弗里德里克·路易丝的长子,1770年8月3日生于波茨坦。在他幼年时,他父亲正与情妇威廉敏妮·冯·利希特瑙(Wilhelmine Enke, Gr auml;fin von Lichtenau)打的火热,将小腓特烈·威廉交给家庭教师抚养。他常在腓特烈二世时代的老兵汉斯·冯·布伦蒙塔尔伯爵(Hans Graf von Blumenthal)的领地帕雷茨生活,与汉斯的儿子一起长大。腓特烈·威廉在帕雷茨的生活非常开心,以至他长大后买下了这块领地。腓特烈·威廉是个忧郁的人,个性优柔寡断,虔诚忠实。腓特烈·威廉青年时代加入了普鲁士军队,1784年成为中尉,1790年晋升上校。他参加了1792年至94年的反法战争。 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的父亲去世,他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
二、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成为国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1803年,普鲁士的中立立场使她得到了希尔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区、明斯特教区的一部分、库尔美因茨的艾希斯菲尔德、爱尔福特等地。180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与法国皇帝拿破仑签定条约,法国将汉诺威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保持在未来战争中的中立态度。俄罗斯曾诱劝普鲁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汉诺威的诱惑没有出兵。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建立了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这威胁到了普鲁士的利益,引起了普鲁士的不安。由于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了欺骗,反法情绪高涨。180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也光荣牺牲。10月27日,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受到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保护。 180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易北河以西的领土被拿破仑整合为威斯特法伦王国,他的弟弟热罗姆成为国王;普属波兰成为华沙公国。 1812年,普鲁士出兵2万助法国入侵俄罗斯。同年底,法国在俄罗斯惨败,普俄签署停战协议,次年3月普鲁士对法开战。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将军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莱比锡战役联军胜利后,普军直指巴黎,在受到几次挫败后1814年3月31日联军进驻巴黎。在次年拿破仑百日复辟后,各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吕歇尔与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维也纳会议使普鲁士重新得到拿破仑战争失去的领土,但在瓜分萨克森时,与其他列强发生分歧,几乎与英、法、奥发生战争,后来达成了妥协。普鲁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萨克森领土和莱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将波兰让给俄罗斯。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三、普鲁士的改革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施泰因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被解职后,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侯爵(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于1810年继承了他的改革事业。他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行会特权等。另外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了《普遍兵役制》。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四、晚期统治拿破仑战争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统治变得保守,奥地利外交部长克莱门斯·梅特涅对他有一定影响。他不仅没有实现给普鲁士一部宪法的诺言,还强烈制止立宪运动。作为神圣同盟的一员,普鲁士出兵镇压了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地的革命。他在位的最后25年里,普鲁士国势渐弱。腓特烈·威廉三世于1840年6月7日在柏林去世,终年69岁。
五、婚姻与子女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793年12月24日与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郡主路易丝(1776年—1810年)结婚,有五子四女: ·长子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 1823年与巴伐利亚王国伊丽莎白公主结婚,无嗣。 享年65岁。 ·次子威廉·路德维希(Wilhelm Ludwig,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1829年与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的奥古斯塔郡主结婚,1861年成为普鲁士国王,1871年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有一子一女,享年91岁。 ·长女弗里德里克·路易丝·夏洛特·威廉敏娜(Friederike Luise Charlotte Wilhelmine,1798年7月13日—1860年11月1日),1817年与俄罗斯大公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未来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结婚,改信东正教并改名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 享年62岁。 ·次女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卡洛琳·阿玛莉(Friederike Auguste Karoline Amalie,1799年—1800年) ·三子腓特烈·卡尔·亚历山大(Friedrich Karl Alexander,1801年6月29日—1883年1月21日),1827年与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卡尔·弗里德里希的女儿玛莉·路易丝结婚,有一子二女, 81岁时去世。 她的妹妹奥古斯塔后来嫁给了卡尔的次兄威廉·路德维希。 ·三女弗里德里克·威廉敏娜·亚历珊德琳·玛莉·海伦(Friederike Wilhelmine Alexandrine Marie Helene,1803年2月23日—1892年4月21日),1822年嫁给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保罗·弗里德里希,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二世之母。 ·四子斐迪南·弗里德里希·尤利乌斯·利奥波德(Ferdinand Friedrich Julius Leopold,1804年—1806年) ·四女路易丝·奥古斯特·威廉敏娜·阿玛莉(Luise Auguste Wilhelmine Amalie,1808年2月1日—1870年12月6日),1825年嫁给荷兰国王威廉一世的小儿子腓特烈。 ·五子腓特烈·亨利·阿尔布雷希特(Friedrich Heinrich Albrecht,1809年10月4日—1872年10月14日),1830年与荷兰国王威廉一世女儿玛丽安妮结婚,1849年离婚,有一子三女。 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824年续娶了奥古斯塔·冯·哈拉赫女伯爵(Auguste Gr auml;fin von Harrach)为第二任妻子并封她为利格尼茨女亲王(Fürstin von Liegnitz),二人没有子嗣。
附件 国王.jpg (19.35 KB) 2008-4-3 1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Friedrich Wilhelm IV腓特烈·威廉四世 (1795年10月15日柏林 - 1861年1月2日逝于波茨坦) 是普鲁士的国王,1840年1861年在位,也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的长子。
腓特烈·威廉少年时曾在1814年参加解放战争,对抗拿破仑的军队。他对建筑学及风景园林颇有兴趣,是当时著名建筑家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的老主顾。他在1823年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路多薇卡 (Elisabeth Ludovika von Bayern) 结婚。二人没有子女。
1848年3月1848年革命爆发。这位国王想以军队镇压革命,但在3月19日就决定撤军,并自任政府元首。他马上投入德国统一的事业,组成了一个自由主义政府,并召开国民议会和下令草拟普鲁士王国宪法。但是,腓特烈·威廉在后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稳固后,就马上命令军队包围柏林并在12月解散议会。
虽然如此,他仍然支持统一运动。于是,在1849年4月3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邀请他出任统一德国的皇帝,却被他拒绝。腓特烈·威廉认为自己不能接受“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结果令议会被迫解散。他尝试成立爱尔福特联盟议会 (Erfurter Union) ,企图统一德国而排除奥地利于统一德国之外。然而,基于奥地利的强烈反对,他被迫放弃计划,在1850年11月29日签署奥尔米茨条约
虽然腓特烈·威廉三世反对民主的国民议会,却没有恢复官僚统治。他始终成立了一个新的宪法,设置两会制的议会,由贵族代表上议院、下议院则由民选产生。下议院由所有纳税人选出,但选举资格则基于缴税额,所以不能实现普选。宪法容许国王任命部长的权力,并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议会与州份议会,也保证国王能操纵军队与官僚。这种制度比以前更为自由,但始终是一种保守制度,让国王、贵族与军队阶层掌握大权。这种宪法一直到1918年普鲁士王国被废除后宣告结束。
1857年,腓特烈·威廉被中风影响,身体局部瘫痪并患上精神病。所以,从1858年开始,他的弟弟威廉出任摄政王,直到兄长在1861年去世。摄政王后来即位,成为威廉一世
附件 Friedrich_Wilhelm_IV.jpg (16.73 KB) 2008-4-3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9: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Wilhelm I威廉一世 (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 是普鲁士国王(1861年——1888年在位)和德意志帝国皇帝(1871年1月18日——1888年在位)。他的全名是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 (Wilhelm Friedrich Ludwig) 早期生活和军事生涯

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母亲为路易斯王后,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所以只接受了很少的教育。1814年2月入伍参与反拿破仑战争,服役报告称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1815年后,他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外交家。1848年他成功地粉碎了针对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政变,得到“霰弹亲王”的绰号。1857年威廉四世患精神病无法料理国事,1858年10月他出任摄政。
1861年1月2日,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親王登基為普魯士威廉一世。他登位後,國王和議會的鬥爭仍然存在。他被認為是一個政治中立的人,因為他比他兄長較少干預政治。但他只不過是尋找一個謹慎的解決方法,去解決鬥爭:他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首相。根據普魯士憲法,首相只需對國王負責,並不需對議會負責。俾斯麥樂於看見他和威廉的工作關係是一個臣子對他的封建長官盡忠。但是俾斯麥仍有效地管理政局,內部和外交都取得成功;他得到成功的數個機會是因為威廉不同意政策,他都揚言要辭職作威脅。
普军在
普法戰爭取胜,1871年1月18日,威廉在巴黎凡爾賽宮,亦即路易十四的皇宮称帝,亦即德意志皇帝。儀式過後,北德意志邦聯 (1867-1871) 轉改為德意志帝國 ("Kaiserreich", 1871-1918) 。這帝國是一個封建國家;皇帝是封建君主們的國家元首總統。新领地包括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國王;巴登黑森大公爵漢堡呂貝克不萊梅參議院。威廉不情願地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名號。他曾提議“德國皇帝”的名號,但明显地封建君主們不會接受。


在俾斯麥的回憶錄裏,俾斯麥认为威廉是一個傳統、謙恭、絕對有禮的紳士,是名副其實的普魯士軍官。他有些判斷偶爾會被“婦人之仁”所影響。
1878年5月11日,叛亂者Max Hödel柏林企圖行刺皇帝威廉一世,但失敗。這成為清除社會主義法1878年10月21日設立的原因。法例由俾斯麥的政府提出,並受到国会的大力支持。法例目的是打擊社會主義者工人階級的行動,并剝奪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合法地位。它禁止所有黨組織、工人大眾組織、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階級的刊物,并可用以裁決或充公社會主義者的文學作品,但又給予社會民主主義者賠償。法例每二、三年擴大一次。後來,賠償政策的鬆弛,令社會民主黨增加对基層的影響。基於大量工人階級行動的壓力,法例於1890年10月1日被廢除。

附件 国王2.jpg (28.07 KB) 2008-4-3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0-2 1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魯士軍隊訓練嚴格,僅靠紀律維持軍隊的質素,所以最後都被拿破崙打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 18: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那要看是谁在指挥。腓特烈二世如果在的话,恐怕拿破仑赢得不会那么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8-15 05:56 , Processed in 0.0329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