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5795|回复: 9

阿拉伯的劳伦斯---英雄末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0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电影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的侵略军,占据埃及的英国军队准备向中东发动进攻。百无聊赖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认为,应当联络阿拉伯人对抗土耳其,而不是单纯地等待援军和军火。在政客的纵踊和帮助下,他得到了一个任务——在三个月内到阿拉伯腹地麦地那找到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说服他们帮助英国打击土耳其。

    劳伦斯在艰险的跋涉途中遇见了阿拉伯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等人,这个剽悍的阿拉伯人给劳伦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们协助下,劳伦斯终于到达费萨尔处,亲眼目睹了他的大本营遭到土耳其飞机的轰炸,他建议费萨尔带领各个部族为了阿拉伯人的独立自由而战斗,费萨尔决定采纳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登上王位铺平道路。

    劳伦斯以取得黄金为诱饵,说服了阿拉伯各部族的勇士,冒着炎热与风沙奇袭亚喀巴。途中,阿拉伯人之间的不团结使得行动危机重重,劳伦斯亲手枪毙了一个阿拉伯武士,震慑了军队。最终,阿拉伯联军穿越沙漠,攻入了全无防备的亚喀巴,歼灭了该处的土耳其人。但是,阿拉伯武士们没有找到劳伦斯许诺的黄金,并在寻找黄金中捣毁了电台,劳伦斯无法向英军报告情况,不得不留下支付金币的许诺,象圣经中的摩西一样横穿荒凉的西奈半岛,向开罗求援。在生死挣扎中尽管随从被流沙吞没,劳伦斯还是胜利到达开罗。新上任的艾伦比将军支持了他的行动计划,晋升他为少校,并让他携带金币和武器重新回到阿拉伯人中间。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美国记者捕捉了这个消息,把连篇累牍的报道发往欧洲。
    在艰苦的征战中,劳伦斯一方面享受着阿拉伯朋友们拥戴信任所带来的胜利荣耀,一方面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身为白人所承受巨大心灵压力而苦恼,在一次奔袭中,他被土耳其人俘获并被施以残酷的刑讯,尽管阿里很快救出了他,但他的精神状态陷入了低谷。他离开阿拉伯阵营,请求艾伦比解除他的任务并返回英国,艾伦比没有答应,告诉他英军准备进攻大马士革,并通过条约把那里居为己有。劳伦斯告诉艾伦比:他将带领阿拉伯人率先占领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将会是阿拉伯人的。

  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遇到了烧杀阿拉伯村落的土耳其败兵,他不顾阿里劝阻,带领阿拉伯军队猛扑上去,把所有的土耳其人剁成了碎块。美国记者看到这种景象,愤怒地指责劳伦斯为屠夫。尽管如此,劳伦斯带领的阿拉伯联军还是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了大马士革。艾伦比将军无可奈何地看着劳伦斯和费瑟王子成立了阿拉伯议会,行使对大马士革的管理权。

    阿拉伯人辉煌地胜利了。但是,阿拉伯人显然没有做好胜利后如何接管大马士革的心理准备,他们不懂技术,不会管理,聚集在议会大厅里吵闹不休,劳伦斯的权威不再发挥任何作用。得胜后的各部落先后离开城市,返回沙漠。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一愁莫展。最终,他被英国和阿拉伯的政客们共同排挤出政治舞台,失意地退出了军队。

   回到英国后,劳伦斯重新归于平凡的生活,1935年在一次乡间的交通意外中死去。

   这部片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无愧为一部历史巨片——气势磅礴的镜头运用、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壮观的战争场面等等。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影片结尾劳伦斯行将告别大马士革时的一段电影对白:劳伦斯被千头万绪的城市管理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终于让英国军方抓到了机会赶下了台。情绪低沉的劳伦斯不再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恢复了军官劳伦斯的身份,默默地站在阿拉伯人代表费瑟王子和英国代表艾伦比将军后面。

     费瑟王子:“我的朋友劳伦斯。”......“多少人会宣称,他们有权那么说呢——太光荣了!”......“他期盼着祖国的绿地,他渴望在苏利(苏格兰?)的哥特式房屋,对吧?他已经在想象着他在钓着鳟鱼,从事英国绅士的所有活动......”

     艾伦比将军:“你说的是我,不是劳伦斯上校。”......(对劳伦斯)“你升上校了。”

     劳伦斯:“是,为什么?”

     艾伦比将军:“接受这荣誉吧,上校,表现出一点热忱来!”“身为上校,在船坞那边,你会有栋小木屋。”

     劳伦斯:“谢谢你。”

     艾伦比将军:“那么,愿上帝保佑你。”

     费瑟王子:“这里不需要战士了。我们在讨价还价,那是老头子的工作。”

     “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跟希望。老人则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跟戒心。一定是这样的。”

     “我欠你的,多到数不清。”

      ......

      艾伦比将军起身送行,劳伦斯缓慢离开会议厅。

      费瑟王子对艾伦比将军:“劳伦斯象一把刀的两面利刃,我们都庆幸除掉他了,对吧?”

      若干年后,狂魔希特勒这样奚落英国首相丘吉尔:"作为军人,他是一个蹩脚的政客,作为政客,他是一个蹩脚的军人!"他讲丘吉尔讲错了,但道理讲对了:英雄从来都是这样---浴血奋战之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只是为政客们的交易铺平了道路,而政治舞台从没有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劳伦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得不回归平凡,这就是英雄的结局,但谁又敢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THE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伯的劳伦斯原名为托马斯-劳伦斯,生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加不列颠博物馆幼发拉底河卡赫美士考古队,任普通队员。他除了是一个军人和阿拉伯语专家以外,还是一个作家,主要作品有《七根智慧之柱》(1926,私下传阅)。《沙漠暴动》(1927)等。他死后,事迹被改编为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艺作品广泛传播。
从1916年起,原英军北非情报员“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带着对古老帝国遗留的热情与自信率领阿拉伯人抗击土耳其军队。作为一个英国人,他在语言、服装和生活习惯上却能完全地融入阿拉伯人中,他的形象因此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到了10月,这个奇怪同时又饱沧桑的人攻下了大马士革,还出席了巴黎和会。然后,他令人不可思议地在1922年舍弃了公职和传奇式的身份,用假名罗斯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RAF),成了一名普通的空军士兵。身份暴露后他又改名为肖加入皇家坦克军团,后又于1925年转回皇家空军。1935年退役。
1935年5月19日,以阿拉伯的劳伦斯闻名的T-E-劳伦斯上校因6天前在英国多塞特郡发生的一起摩托车事故中受重伤去世。这位世界大战中率领阿拉伯人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领袖是为了避免在一条宁静的山路撞着一男孩而急转弯时受伤致死的。被认为是天才的劳伦斯在他的《七根智慧之柱》一书中说他“把遗嘱写在满天星斗之间了。”
摘自百度知道  回答者: gm151617


[ 本帖最后由 达武元帅 于 2008-11-3 00: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有足够多的内容,值得一看再看。
单从历史来说,故事是一战背景下的中东战场,英国在中东的主要对手是德国的盟友土耳其,双方争夺最大目标就是阿拉伯地区丰富油资源。当时阿拉伯地区是土耳其势力范围,但土耳其对阿拉伯人采取高压统治,引起阿拉伯人强烈反抗。英国就采取资助金钱、军火、派遣军事顾问等各种方式煽动阿拉伯部落对土耳其的反抗。劳伦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派遣到中东的阿拉伯部落。劳伦斯是一个阿拉伯问题专家,很快就得到阿拉伯人的信任,奇袭阿喀巴,更使他在整个中东声名大震,同时劳伦斯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希望为阿拉伯人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取得独立,成立民主同盟,与英国成为永久盟友。其后他组织阿拉伯部落武装破坏土耳其的铁路运输,袭击据点等手段最大限制了土耳其后防补给,配合了英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但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终极目标是取代土耳其成为当地统治者,最大攫取当地的资源。同样,阿拉伯上层贵族也不认可西方那一套民主模式,一心回复以往的统治地位。而劳伦斯的悲剧也就在于此。当他率领阿拉伯武装夺取大马士革后,就被授以上校军衔,阿拉伯人将他当作英雄来崇拜,他却因为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而满怀惭愧而离开中东。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劳伦斯从一个彬彬学者变成一个嗜杀的沙漠枭雄,是战争扭曲了人性还是战争诱发了人的恶的一面。而他种种杰出的表现是否是源于极端自我的表现欲(本人很不同意这种看法),等等问题都值得探讨。
而几处战争场面都为人物的心理起了很好的铺衬作用,如阿喀巴之战象征自由、奔放,而未段屠杀土耳其溃军显露劳伦斯被扭曲的人性。这种作用,我还未在另的导演作品能起到如此作用,这点至今仍未被人所超越。
有兴趣可以找找《智慧七柱》这部劳伦斯自传作品看看。
                                                ----摘自百度知道  回答者: zhongxq3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不在于导演是英国人或者由英国出品,而是其中的人物。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校,以及《桂河大桥》中的指挥官尼古尔森,都是最典型不过的英国人,有着旁人模仿不来的脾气。

劳伦斯历史上真有其人,原是一名研究阿拉伯的学者。在战争中,劳伦斯穿起阿拉伯的服装,指挥着阿拉伯部落军队攻城略地,被当地人尊称为“圣者”。他在沙漠中对于异族文化的迷恋和献身,是一个奇迹。沙漠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乌托邦,劳伦斯在那里被唤起的激情,包括被唤起的优越感,使我无法不想起《现代启示录》中那个在湄公河深处称王称霸的美国上校,尽管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们分属正邪两道。我认为将劳伦斯调离阿拉伯实在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战争结束了,劳伦斯在英国的乡间小镇重新成为凡人,最终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车祸。

劳伦斯带着50名阿拉伯人穿越尼福德沙漠,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他发现一个年轻人掉了队,便执意要回去寻找。一个头目企图阻止他:“你带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了你的自负吗?”

当劳伦斯返身,终于从大漠中将奄奄一息的掉队者带回来时,一个圣者就此诞生。这一段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画面,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这样评论这一段摄影:“(宽银幕)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地盯着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的苍茫,就像他们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只有在这样的镜头中,你才能理解劳伦斯救回掉队者这件事。劳伦斯像圣人一样驾云而来,他离开了自己在英国乡间世俗的生活,他离开了自己偶然的肉身,在战争造就的乌托邦中与一种伟大的精神不期而遇。抑或,劳伦斯在这一刻,就是那伟大的精神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我必须再次强调将劳伦斯调离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在他的眼里,战争和别人的生命都是一个舞台,让他的献身精神得以展现的舞台。而他的献身,其实与生死无关。

这个人物比指挥官尼古尔森更加纯粹,他的脾气是形而上的,尼古尔森所遇到的困境对劳伦斯而言,根本不存在。他的困境超越于国家民族与世俗的正义之上,他的困境其实就是和平,或者说是世俗的生活。

一离开阿拉伯,劳伦斯就已经死了。那个驾着摩托在英国乡间遭遇车祸的人,只不过是劳伦斯陌生的肉身。
                                        摘自百度知道    回答者: chenhuimin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1-3 00: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化了......一战里面这样的人多了,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神父一家,到谢斯蒙特爵士,再到劳伦斯,各方都想方设法在敌人背后放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2: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看见达武元帅的大作了!
传奇人物,传奇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部片子使人最感动的不是历史真实度如何,  而是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劳伦斯在英雄和凡人之间的性格徘徊,    与阿拉伯勇士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面对平民被杀戮时的疯狂复仇,  都是点睛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1-8 11: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达武元帅 于 2008-11-8 09:01 发表
其实这部片子使人最感动的不是历史真实度如何,  而是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劳伦斯在英雄和凡人之间的性格徘徊,    与阿拉伯勇士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面对平民被杀戮时的疯狂复仇,  都是点睛之笔.

这片子的历史真实度差劲的离谱倒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2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艰苦的征战中,劳伦斯一方面享受着阿拉伯朋友们拥戴信任所带来的胜利荣耀,一方面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身为白人所承受巨大心灵压力而苦恼,在一次奔袭中,他被土耳其人俘获并被施以残酷的刑讯,尽管阿里很快救出了他,但他的精神状态陷入了低谷。
=============================
进入集镇刺探军情时被当地土耳其驻军俘获,可能被J奸
最后土耳其人放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23: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哪个版本的劳论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8-15 05:57 , Processed in 0.0277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