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电影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的侵略军,占据埃及的英国军队准备向中东发动进攻。百无聊赖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认为,应当联络阿拉伯人对抗土耳其,而不是单纯地等待援军和军火。在政客的纵踊和帮助下,他得到了一个任务——在三个月内到阿拉伯腹地麦地那找到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说服他们帮助英国打击土耳其。
劳伦斯在艰险的跋涉途中遇见了阿拉伯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等人,这个剽悍的阿拉伯人给劳伦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们协助下,劳伦斯终于到达费萨尔处,亲眼目睹了他的大本营遭到土耳其飞机的轰炸,他建议费萨尔带领各个部族为了阿拉伯人的独立自由而战斗,费萨尔决定采纳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登上王位铺平道路。
劳伦斯以取得黄金为诱饵,说服了阿拉伯各部族的勇士,冒着炎热与风沙奇袭亚喀巴。途中,阿拉伯人之间的不团结使得行动危机重重,劳伦斯亲手枪毙了一个阿拉伯武士,震慑了军队。最终,阿拉伯联军穿越沙漠,攻入了全无防备的亚喀巴,歼灭了该处的土耳其人。但是,阿拉伯武士们没有找到劳伦斯许诺的黄金,并在寻找黄金中捣毁了电台,劳伦斯无法向英军报告情况,不得不留下支付金币的许诺,象圣经中的摩西一样横穿荒凉的西奈半岛,向开罗求援。在生死挣扎中尽管随从被流沙吞没,劳伦斯还是胜利到达开罗。新上任的艾伦比将军支持了他的行动计划,晋升他为少校,并让他携带金币和武器重新回到阿拉伯人中间。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美国记者捕捉了这个消息,把连篇累牍的报道发往欧洲。
在艰苦的征战中,劳伦斯一方面享受着阿拉伯朋友们拥戴信任所带来的胜利荣耀,一方面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身为白人所承受巨大心灵压力而苦恼,在一次奔袭中,他被土耳其人俘获并被施以残酷的刑讯,尽管阿里很快救出了他,但他的精神状态陷入了低谷。他离开阿拉伯阵营,请求艾伦比解除他的任务并返回英国,艾伦比没有答应,告诉他英军准备进攻大马士革,并通过条约把那里居为己有。劳伦斯告诉艾伦比:他将带领阿拉伯人率先占领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将会是阿拉伯人的。
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遇到了烧杀阿拉伯村落的土耳其败兵,他不顾阿里劝阻,带领阿拉伯军队猛扑上去,把所有的土耳其人剁成了碎块。美国记者看到这种景象,愤怒地指责劳伦斯为屠夫。尽管如此,劳伦斯带领的阿拉伯联军还是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了大马士革。艾伦比将军无可奈何地看着劳伦斯和费瑟王子成立了阿拉伯议会,行使对大马士革的管理权。
阿拉伯人辉煌地胜利了。但是,阿拉伯人显然没有做好胜利后如何接管大马士革的心理准备,他们不懂技术,不会管理,聚集在议会大厅里吵闹不休,劳伦斯的权威不再发挥任何作用。得胜后的各部落先后离开城市,返回沙漠。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一愁莫展。最终,他被英国和阿拉伯的政客们共同排挤出政治舞台,失意地退出了军队。
回到英国后,劳伦斯重新归于平凡的生活,1935年在一次乡间的交通意外中死去。
这部片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无愧为一部历史巨片——气势磅礴的镜头运用、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壮观的战争场面等等。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影片结尾劳伦斯行将告别大马士革时的一段电影对白:劳伦斯被千头万绪的城市管理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终于让英国军方抓到了机会赶下了台。情绪低沉的劳伦斯不再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恢复了军官劳伦斯的身份,默默地站在阿拉伯人代表费瑟王子和英国代表艾伦比将军后面。
费瑟王子:“我的朋友劳伦斯。”......“多少人会宣称,他们有权那么说呢——太光荣了!”......“他期盼着祖国的绿地,他渴望在苏利(苏格兰?)的哥特式房屋,对吧?他已经在想象着他在钓着鳟鱼,从事英国绅士的所有活动......”
艾伦比将军:“你说的是我,不是劳伦斯上校。”......(对劳伦斯)“你升上校了。”
劳伦斯:“是,为什么?”
艾伦比将军:“接受这荣誉吧,上校,表现出一点热忱来!”“身为上校,在船坞那边,你会有栋小木屋。”
劳伦斯:“谢谢你。”
艾伦比将军:“那么,愿上帝保佑你。”
费瑟王子:“这里不需要战士了。我们在讨价还价,那是老头子的工作。”
“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跟希望。老人则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跟戒心。一定是这样的。”
“我欠你的,多到数不清。”
......
艾伦比将军起身送行,劳伦斯缓慢离开会议厅。
费瑟王子对艾伦比将军:“劳伦斯象一把刀的两面利刃,我们都庆幸除掉他了,对吧?”
若干年后,狂魔希特勒这样奚落英国首相丘吉尔:"作为军人,他是一个蹩脚的政客,作为政客,他是一个蹩脚的军人!"他讲丘吉尔讲错了,但道理讲对了:英雄从来都是这样---浴血奋战之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只是为政客们的交易铺平了道路,而政治舞台从没有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劳伦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得不回归平凡,这就是英雄的结局,但谁又敢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