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4220|回复: 8

[转贴] 毛泽东:如果真出了海瑞 我也受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 2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www.stnn.cc/reveal/200902/t20090216_979699.html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朱元璋以一个落魄和尚的出身,十五载而成帝业,是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卑微、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毛泽东对这种现象深有感触,他通过对比,得出了不要小看“大老粗”、“老粗出人物”的结论。朱元璋大字不识一个,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多谋而又善断。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948年11月,明史专家吴晗辗转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将他在当年8月份写完准备再版的《朱元璋传》的修改稿送请毛泽东阅正。正在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挤出时间仔细阅读了书稿,还约请吴晗深谈了两次。隔了几天,毛泽东在退还《朱元璋传》原稿时,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信。信中对吴晗苦心为朱元璋立传称道有加,但又指出吴晗“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毛泽东和吴晗在对朱元璋的评价问题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毛泽东眼中,唯物史观亦可称做“奴隶史观”,认为是底层人民在创造历史,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程度不同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的首领,亦当做如是观。而吴晗的《朱元璋传》却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显然没有贯彻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20: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后,吴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从1954年开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重新写了《朱元璋传》,并再次呈送毛泽东以博指教。毛泽东对吴晗的修改表示满意。

 称朱棣“搞得比较好”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位没几天的建文帝朱允炆焚死,朱棣夺取了帝位。

  毛泽东在读清人谷应泰所撰《明史纪事本末》时,仔细揣摩了朱棣造反夺取皇位的过程,并多有评论。朱棣在与南京对峙的过程中出生入死,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特别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白沟河战役(战场在今河北雄县),朱棣将李景隆等率领的勤王之师打得大败。但在随后的东昌战役中,朱棣骄傲轻敌,结果被盛庸等击败,被擒斩万余人。当时朱棣身处重围,奋力死战才得以逃脱。毛泽东在对比了两次战役之后评论道:“白沟河大胜之后,宜有此败。”这就是说,朱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注定会有闪失。毛泽东曾多次告诫军事将领不要“犯大胜之后骄傲的错误”,想必是从中得到过启发。

    朱棣后来重整旗鼓,千里奔袭,竟然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多次派人前往朱棣大营,许以割地求和。但朱棣不为所动,口口声声要捉拿“奸臣”,显出咄咄逼人的架势。毛泽东读至此写道:“始终以索战犯为词,使南京无法答允。”言下之意,朱棣是有意将矛盾尖锐化,以遂其夺取天下之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2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登上皇位后不久迁都北京,并屡次北征。在其治下,幅员之广超越汉唐,受朝命而入贡者几达三十国,可谓武功赫赫,威震殊俗。特别是他迁都北京更是明智之举,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业,其雄武之略不减其父,所以毛泽东称赞朱元璋、朱棣父子在位“搞得比较好”,同属于有作为的皇帝。

  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

  除了朱元璋父子,毛泽东提到较多的另一个明朝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明朝由盛到衰,嘉靖当政是重大的转折点。但人们谈到明朝的历史,大都以为万历皇帝对明朝走向灭亡负有重大责任,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

 其实不然,《明史》在评价嘉靖皇帝时写道:“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所以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从嘉靖开始的。

  毛泽东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说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嘉靖初登大位时曾大刀阔斧地革弊图新,裁汰特务机关,广行宽恤之政,颇有明君气象,但不久便玩弄权术,耽于享乐。他倚重严嵩等奸臣残害忠良,经常廷杖大臣,又特别崇信道教,醉心于斋醮、方术、祥瑞等无聊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2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鉴此,御史杨爵沉痛进谏,期望嘉靖“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览臣所奏,赐之施行”。可是嘉靖皇帝非但不听,还将杨爵下狱论罪。毛泽东在读《明史·杨爵传》时旁批了四个字:“靡不有初。”下笔似有无限感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见诸《诗经》,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对“海瑞精神”心存矛盾

  杨爵获罪后,朝臣无敢言时政者,唯独海瑞冒死进谏。毛泽东熟读《明史·海瑞传》,被海瑞等忠直之士在国难当头之时表现出的气概所打动。1959年4月,上海会议期间,他大力提倡“海瑞精神”,号召大家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种种失误大胆陈言,将“五不怕”精神与海瑞的直言进谏结合起来。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到他曾建议彭德怀读《明史·海瑞传》,又问周恩来看过没有,周恩来说看过了。毛泽东这样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推荐海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期望党内讲真话,以便及时纠正政策失误的急迫心情。

 但在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党内出“海瑞”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早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提倡讲真话的同时,就提醒大家讲话要善于选择说话的时机,不讲策略也不行。他举例说:“明朝反魏忠贤的那些人,不讲策略,自己被消灭,当时落得皇帝不喜欢。”即使在上海会议大力提倡“海瑞精神”期间,毛泽东还私下对人说:“讲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因此,当时胡乔木分析说,毛泽东号召大家学海瑞,实际上还是要求不要出“海瑞”式尖锐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2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在对“海瑞精神”上的矛盾心理,说明从历史中吸取教益也并非一件易事,它受到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披肝沥胆上陈“万言书”,结果被冠以“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毛泽东对此事件的解释是:“海瑞搬了家了,海瑞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阶级和经营商业中的大官僚。现在搬到右倾司令部去了,向着马克思主义作斗争。这样的海瑞,是右派海瑞。”“海瑞历来是左派,左派海瑞我喜欢。现在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评缺点,是对的,我支持左派海瑞。”

细品明诗,笔记小说

  毛泽东在研究明史的过程中除关注其兴衰治乱外,还特别留意明朝的文学源流及其成就。

  在一般文人乃至文学大家心目中,明朝的诗词创作乏善可陈。毛泽东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通过阅读《明诗综》等史料,他改变了看法。1957年1月,他同诗人袁水拍、臧克家等人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毛泽东对作为“初明四杰”之一的高启推崇有加,尤其喜爱他创作的一首咏梅诗。1961年11月6日,为查找这首诗的全文,毛泽东一天内给秘书田家英连写了三封信。早晨6时,毛泽东请田家英替他找宋人林逋的诗文集。8时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写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不久,再写信说:“又记起来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原诗为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田家英很快查明该诗为明朝高启写的《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是:“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随后,毛泽东用草体书写了全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朝是一个以小说见长的王朝。明代近300年间,小说的题材之广、种类之多、成就之高均令人叹为观止。鸿篇巨制便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毛泽东对这几部小说均有大量的点评,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就毛泽东评点明代笔记小说的情况做些介绍。

  在毛泽东的书房中,保存了大量的明代笔记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毛泽东留下不少即兴评点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体察他的内心世界。明末大才子冯梦龙所编的《智囊》一书,是毛泽东评点最多的一部笔记小说。其中《兵智部·制胜》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冯梦龙接着又引唐太宗说自己“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战,则知其强弱”的话,说这是用孙子之法也。毛泽东发挥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人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文/ 胡长明 来源:《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第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15: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永远奋斗 于 2009-3-2 20:11 发表
其实不然,《明史》在评价嘉靖皇帝时写道:“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所以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从嘉靖开始的


目前随着百家讲坛开播,廉价的历史学家和国学家开始遍地开花,所谓廉价,在于观点反复,媚俗不精。

就比如红字,说明朝走下坡路至少有3个版本,1,明英宗被俘虏,2,嘉靖开始,3,万历开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何况政治?一下子就画3个“转折点”,信口雌黄,愚民媚上。要如红字所说,那么张居正时代明朝财富国力到达顶峰又如何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15: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朱元璋大字不识一个,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多谋而又善断。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评论:

这水平也要意思写文章。朱洪武确实早年文盲,但是之后和刘基宋濂学的非常不错,皇陵碑写的多么之好! 怎么说大字不识一个?洪武后来自己处理政务,当时可是没有内阁和票拟的,全是自己一本本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15: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毛泽东还私下对人说:“讲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因此,当时胡乔木分析说,毛泽东号召大家学海瑞,实际上还是要求不要出“海瑞”式尖锐的人物。“

评论:

私下对谁说?有录音还是有速记?胡乔木的分析够大胆啊,这分析就能定性毛泽东的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22: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海瑞走的是极端路线,很孔不主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19 07:32 , Processed in 0.026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