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1239|回复: 13

[书籍] 新书:怒海争锋(奥布里系列)小说第一部译林版《舰长与指挥官》书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12: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怒海争锋系列目前一共出了两本:极地征伐和这本舰长与指挥官,个人认为翻译质量还算可以,虽然看得出比较外行,不过态度不错。我在卓越上写了份书评:

译林出版的第一本奥布里系列小说是《极地征伐》,那册中的战斗场面很少,难怪许多人抱怨说无聊。《舰长与司令官》在这方面就不会让人失望,里面不仅有杰克.奥布里的苏菲号与各色商船、私掠船斗智斗勇,还有他俘获吨位远比自己大的西班牙巡航舰卡卡弗戈号的精彩战斗,更有一窥1801年阿尔荷西拉斯海湾英法大舰队角逐的机会。德赛号(书中译为“狄赛”)74炮战列舰和苏菲号这样一艘斯鲁普船比航海性能的那一段是特别愉快的阅读体验,尤其法国74炮舰是最优美、最均衡、个人最喜欢的风帆战舰。

《舰长与指挥官》的翻译算是中规中矩,看得出译者功底不错,尽管没有多少生花妙笔,不过基本能把故事讲得流畅清楚,不会妨碍到读者享受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点比《极地征伐》的译者有些生硬的笔触要好。

当然,要找错误的话是很多的,译者对风帆海军史显然是外行,许多术语译错或者不确,首先书名就错了。Master&Commander是像奥布里这样以海军上尉衔指挥斯鲁普舰(小单桅船)的临时职位,译成“舰长与司令官”是很奇怪的,让人以为是在说奥布里与狄龙两个人。另外,master是航海长sailing master的略称,书里后来又把苏菲号的航海长马歇尔译成了马歇尔“船长”。commander更不能抬高到司令官,而是海军里比lieutenant高,比captain低的一个军衔,由于海军里的captain实际上等于陆军里的上校团长,所以一般翻译成海军中校。

如果这是本海军史或者技术史著作的话那这些错误是无法容忍的,但在一部历史小说的翻译中,文学性应放在第一位,细节术语的疏漏是可以原谅的,但也请译林的译者们加强相关知识的补充,改进类似的缺憾。

总的说来这册《舰长与指挥官》的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值得放在每一个对风帆海军史和冒险小说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书架上。奥布里系列小说一共有20本,希望译林能再接再厉,把这套小说出好出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12: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书简介:

  奥布莱恩在二十本系列海上冒险小说《怒海争锋》中,以惊人的博学和叙事天赋再现了一段拿破仑时代的海战史和一个神秘的海上世界,而一对个性互异却配合绝妙的拍档,杰克·奥布雷舰长和马图林医生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显示出作者在刻画人物、构思情节时的机智与洞察力。
  《舰长与司令官》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本。年轻的英国海军舰长奥布雷和潦倒的医生马图林在一个音乐会上偶遇,马图林决定作为随军医生出海。两个乐迷在拿破仑海战时代的相契相随是全世界读者的幸运。他们的友谊拉开了一段充满炮火硝烟、历险与奇遇,并始终有音乐点缀的文学航程的序幕。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1914—2000),爱尔兰小说家、传记作家、历史学家,因其二十本描写拿破伦战争时代海上风云的历史小说系列《怒海争锋》,常被与简·奥斯汀和荷马等人相提并论。这个系列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历史小说,而他本人也被《时代周刊》称为“最伟大的历史小说家”。此外,他还翻译过西蒙·波伏瓦的作品;他为好朋友毕加索撰写的《毕加索传》也获得文学大奖。

导读:

同名史诗巨片囊括十项奥斯卡提名并终获两项大奖
海上风云大系畅销全美数十年
文学与历史,畅销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史上最好的历史小说。
                          ——《纽约时报书评》

  最伟大的历史小说家。
                          ——《时代周刊》

  《怒海争锋》系列远非简单的编年体历史小说,它内中脉动的是人类性情与本质这样超越时间的主题。
                          ——《华盛顿邮报》

  我重读这些令人惊叹的小说,是因为内中每一位人物刻画的深度,以及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大量的两百年前的自然与科技知识。
                          ——《连线》

  情节上峰回路转,出人意表,对话则机智诙谐,妙趣横生,细节描写处处显露出作者的博学。这是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亚马逊》读者网评


作者的话

  人们在讲述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皇家海军的战争史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对其实情做充分的描述,因而难以实事求是地反映这些事件;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往往在小说里一个个不真实的故事被杜撰出来。然而,无论怎样激情满怀,怎样富有想象力,也无法再现如下场面:海军准将纳尔逊从他自己那艘千疮百孔的七十四门炮战舰“司令官”号跃起,跳进八十门炮战舰“圣尼古拉斯”号尾舱舷窗,征服了它,之后立即跑过甲板登上高大的一百一十二门炮战列舰“圣何塞”号,就这样,“在西班牙的一艘一级战列舰的甲板上——虽然听起来显得有些玄虚——我接受了战败的西班牙人交出的指挥刀。我将那些刀交给了我的一个名叫威廉·费恩尼的驳船船长,他极为冷静地将它们夹在了腋下。”
  在彼特森和詹姆斯的笔下,在《海军编年史》和档案局的海军军部文件里,在马歇尔与奥布莱恩的传记中,充满了对各种海战战例的描述。那些描述虽然都不如纳尔逊的表现那么惊心动魄(世界上只有一位纳尔逊),但都充满了战斗精神,都不是可以随便创作出来的;即便能够凭空想象出来,也不会令人完全信服。所以我在这部小说里所描写的战斗场面都直接来自原始记录。在那些极其丰富的对英勇战斗场面的真实纪录中,我挑选了一些我格外欣赏的片断。因此每当我叙述一次战斗,我的案头总有关于那次战斗的航海日志、官方文件、当年的有关评论,甚至参加过那次战斗的人员所写的回忆录。这样,我所描述的每一个战斗场面的真实性就有了可靠的保证。然而,另一方面,我又不呆板地拘泥于原始记录对海战时间的详尽记叙。例如,海军史学家们可能会注意到,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战中,詹姆斯·索马里兹爵士参加战斗的时间推迟到了葡萄收获之后;又比如,在描写“索菲”号参加的各次战斗中,至少有一次完全是另外一艘战舰出战的,当然那条战舰与“索菲”号的吨位和火炮配置完全一样。事实上我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充分地利用能够得到的文件、诗歌及信件。总之,我从一切能找到的资源里获取所需要的创作材料。在保持小说内容的历史准确性前提下,我更改了人物的姓名,事件发生地点,以及次要事件的事实,以满足故事的需要。
  我的观点是,当时海军里的那些众多人物,那些科克伦斯们,拜伦们,福尔克纳们,西摩们,博斯科恩们,以及更多不那么著名的海员们,都或多或少成了我笔下人物的原型。他们广为人知,不是因为人们为他们想象出了各种战斗,而是因为他们亲历过那些壮丽辉煌的海战。人物的真实性是最难能可贵的,他们所说的话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此,我愿感谢档案局及格林威治国家海军博物馆的耐心、博学的工作人员,感谢国王陛下所属“胜利”号战舰的司令官,他给了我最友好、最全面的帮助。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9: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算新书吧?
不过好歹这个系列终于有引进了,我们这些英文菜鸟终于有个盼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5: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卡宾兄评价一下:这个系列的第一本中文译本《极地征伐》翻译的术语怎么样?

这个系列第一本我一定去买,《极地征伐》买过了,感觉不错。

补书的封面:



《怒海争锋之极地征伐》中文翻译第一本,系列第十本,译林出版社,锡兵翻译

《怒海争锋之舰长与司令官》中文翻译第二本,系列第一本,译林出版社,袁凤珠、张宝欣 翻译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拿破仑 于 2009-5-12 16: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2: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极地征伐》的译笔不如《舰长与司令官》(姑且还是这么称呼吧)。奥布莱恩的文风是轻快幽默,和杰克船长不拘小节的性格一样,而这本的译笔却有些拖沓沉重。另外有些乌龙实在不应该,比如记得有一句杰克说“火红地狱和血腥的死”,这明明是一句英国式的脏话,哪里用得着直译出来呢?航海术语就算了,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4: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更换了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4: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资料

怒海爭鋒極地征伐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電影背後的歷史小說與作者

三年前有一部電影怒海爭鋒極地征伐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 ... ilm_id=fmen80311113), 描述十九世紀初, 法國拿破倫厥起後, 在歐陸發起一連串的戰爭拓展帝國勢力, 在海上, 也積極與當時的海權強國英國做對. 影片中, 船長傑克歐布雷(Jack Aubrey), 帶著一艘火力不強的戰艦驚奇號(HMS Surprise), 與一艘火力強大的法國軍艦遭遇, 從大西洋一路南下繞過合恩角, 追到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群島 (拉丁美洲太平洋岸), 才發現法艦的蹤跡. 歐布雷以欺敵戰術, 讓法軍誤入陷井, 再以小搏大,擄獲敵艦. 片中還有一個靈魂人物, 隨船軍醫史蒂夫馬秋林(Stephen Maturin). 他不但醫術精湛 (片中有一幕他在甲板上為一名老砲手動開腦手術, 引來全船水手圍觀的場面), 還是個博物學家, 對發現新物種, 蒐集珍奇的動植物標本極感興趣. 這一對船長與軍醫, 不但是好朋友, 還是樂迷, 歐布里拉小提琴, 馬秋林擅大提琴, 兩人閒來無事, 還喜歡來段弦樂二重奏. 這部電影, 雖沒有多艘古船艦一字排開做殊死對決的浩大場景, 其中對古英國海軍的船上生活, 如在風暴中登上桅桿換帆的驚險, 演練船砲射擊的震憾, 對違紀水手行鞭刑之殘酷, 行經赤道無風帶(doldrums)的了無生趣, 登敵艦與敵人刀刃相接的刺激, 與痛失戰友的哀慟, 倒也有生動的描述. 喜歡看Tall ship的帆友, 應該會喜歡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 是根據英國小說家歐布萊恩(Patrick OBri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trick_O'Brian )以歐布雷與馬秋林(Aubrey/Maturin)為主角的一系列歷史小說精華改編拍攝而成. 這一系列的小說 (http://www2.wwnorton.com/pob/pobhome.htm), 共二十集, 從歐布雷與馬秋林的不打不相識, 結為莫逆之交開始, 一路寫來, 對歐布雷在英國海軍不甚順遂的仕途, 馬秋林的秘密情報工作, 兩人的女人愛情故事, 配上每一集中歐布雷被派與的任務, 近自英吉利海峽, 地中海, 遠至印度洋與南中國海, 履建奇功. 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 讓人想一本一本看下去. 這系列小說, 第一集Master and Commander, 在1969首次出版, 到1999年的第二十集Blue at the Mizzen (2000年歐布萊恩去世後, 世人發現他正在寫第?21集, 這部未完成的遺作在2004年出版), 已成了英國歷史小說的經典. 書評家把它與荷馬的史詩相題並論. 他的摯友,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書評家Ken Ringle在他死後一場由Smithsonian Institute主辦的研討會中提到, 文學中有六大主題: 人對抗命運, 人對抗大自然, 人對抗人, 人對抗女人, 人對抗社會, 人對抗自己 (Man against God or Fate; Man against Nature; Man against Man; Man against Woman; Man against Society; Man against Himself). 歐布萊恩在這一系列的小說中, 細膩而深入地探討了不只一個, 而是每一個主題.


雖然歐布萊恩這一系列小說得到這麽高的評價, 在初期卻是叫好不叫座. 只在英國擁有一小群忠實讀者. 在美國乏人問津, 連出版商都興趣缺缺. 直到1991年, 才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挖到這塊瑰寶, 捧為有史以來最佳歷史小說. 這系列才再次在美國出版, 從此暢銷不斷. 歐布萊恩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作家. 在此之前, 他在寫Aubrey/Maturin小說之餘, 還得靠一些翻譯工作才能糊口度日. 人生境遇, 令人唏噓.

歐布萊恩生前隱居法國南部, 對自已的私人生活保密到家, 死後有人考究, 揭露他不為人知神祕而陰暗的一生. 有時間, 下回再論. 倒是為了導引讀者, 有人出了一些圖文並茂的導讀書, 詳細介紹書中描述的一切背景細節, 諸如英國海軍的船隻, 人力配置, 重要港口, 海戰策略, 當時海軍內部的權力鬥爭, 到書中提及的各種飛禽走獸(馬秋林是個博物學家), 甚至各地特有的佳餚名產與都有解說. 我還發現有人出了音樂CD專輯, 介紹書中的音樂( http://www.amazon.com/Musical-Ev ... Vol-2/dp/B0000008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拿破仑 于 2009-5-13 14:44 发表
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更换了译者。

这个就不清楚了,不过看出版日期,一个是2007年12月,一个是2008年7月,才相差几个月,不太像是临阵换将而是本来就交给两拨人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感觉现在的译者太浮躁,一些名著宁肯看老一辈的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21: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恐怕不在译者自身。现时翻译赢利小风险大,好的翻译并不比写作轻松多少,收入却要比写作低,这类小说读者群本来就窄,还有很多人不想掏钱买正版,译者都是职业工作,工作没有回报如何能倾力付出呢?
这个和以前显然不能比,以前娱乐稀缺讯息闭塞,读翻译小说是很时髦抢手的,不是图书馆要排队预约,号称一套三个火枪手可以换辆自行车么~这样的关注程度下出来的东西自然也精致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21:36 , Processed in 0.0288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