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8552|回复: 11

太阳王麾下的双子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4 1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剑写的

17世纪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结束之时,欧洲大地的政治势力版图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曾经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所统治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两帝国,彻底没 落了。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瑞士联邦从奥地利统治下独立,早已是既成事实,现在就在1648年的威斯特法里亚和约中得到正式承认。西班牙破产了,其海 上霸主地位被英国和荷兰夺去,德意志分裂成三百多个小邦,帝国皇室毫无权威可言。(详见拙作“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 因”)  
  哈布斯堡家族的两大帝国衰落以后,这个权力真空由谁填补呢?英国还在忙於内战,荷兰的独立地位仍然脆弱,必须面对西班牙和 法国的威胁,俄国当时还是僻处穷边的蛮荒之地,只有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冉冉升起的又一颗“太阳”。年轻的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以5岁的冲龄继位,和东 方的康熙基本上处於同一时代,他将在位长达72年(死于1715年)。在他统治下,法国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他本人也以“太阳王”的 别号留名后世。
在路易十四朝的前期直至鼎盛时期,法国的军事扩张依赖两位名将,杜伦尼元帅(Turenne,很多中文书也译为蒂 雷纳)和孔代亲王(Conde)。这两个人出道于三十年战争的晚期,真正在战场上叱吒风云则是在1643年到1675年之间。他们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上承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下启马尔巴勒公爵邱吉尔和欧根亲王,数十年间,杜伦尼和孔代所率领的法军,几乎战无不胜,把太阳王的国威推向巅峰。而这两位名 将之间,既是终生的好友和合作伙伴,又曾经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作为对手历经七次大战,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还是一同归于太阳王的旗下,为法国的霸业而战。
杜伦尼和孔代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杜伦尼是法国色当公爵的次子,而他的外公,是领导荷兰独立运动的奥兰治亲王“沉默者”威廉(不是后来1688年接任英国 王位的那个奥兰治亲王威廉,那个威廉晚半个世纪),他的舅舅,是接替威廉指挥对西班牙独立战争的拿骚亲王莫里斯。莫里斯对早期荷兰军队编制和战术改革的试 验,直接启发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最优秀的统帅,“现代军事之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实际上,莫里斯亲王是古斯塔夫本人崇拜的对象(见拙作“古斯塔夫阿道 夫和华伦施泰因”)。
杜伦尼生于1611年,小时候体弱多病,身材纤弱,虽然头特别大,但是却有点迟钝,怎么看也不象会成为著名 统帅的样子。12岁的时候,杜伦尼的父亲死了,长兄继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兰舅舅莫里斯亲王那里,加入军队见习战争艺术。杜伦尼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干 起,两三年内晋升到上尉军衔,很快显示了与纤弱的体质不相称的巨大勇气和毅力。当然,公爵的儿子和亲王的外甥,跟普通士兵不可能一样,那个时代,军队里的 晋升是非常看重门第的,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行伍中锻炼那些爬冰卧雪的作战技能。不过杜伦尼十五、六岁时作为上尉,亲身管理一个连队, 而他的这个连队,是整支军队里训练和纪律最好的连队之一,这也说明起码杜伦尼和那些在军队里混日子的贵族浪荡公子不同,他是真正学到管理基层部队的经验, 也体验过普通士兵生活的。 
1630年,19岁的杜伦尼回到法国,在法军中被任命为团长。但是这次他只是短期回国,不久又回荷兰舅 舅军中去了。直到1635年,才又最终回到法军。这一年,随着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两位大英雄先后去世(新教一方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阵亡于1632年的吕 岑会战,帝国的皇军总司令华伦施泰因于1634年被皇帝派人刺死),和瑞典军团在诺德林根战役被帝国军队击败,站在新教一方的法国再也无法坐视德意志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一步步强大起来,於是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从幕后走到台前,使法国向皇帝宣战,西班牙也向法国宣战,这样,三十年战争进入第四个阶 段,法国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整个战略形势上讲,法国当时有四个战场:东北方向跟荷兰合作,与驻西属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和帝国军队作战。东方是主战场,在莱茵河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帝国军队作战。东南方向在北意大利,跟西班牙军队作战,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战。  
  23岁的杜伦尼,在法国元帅红衣主教瓦勒泰(La Vallette) 的军中担任marechal de camp的军衔,相当于现代的准将,瓦勒泰的这支法军,配合由德国萨克斯公爵伯恩哈德(Bernhard)指挥的法国莱茵战场主力(大部分由德国雇佣军组 成),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作战。1636年,瓦勒泰的法军击退帝国加拉斯(Gallas元帅,在华伦施泰因死后接任皇军总司令)对莱茵河一线的进攻,保护 了正在围攻Joinville 的伯恩哈德军的侧翼安全。  
  1637年,杜伦尼随瓦勒泰的军团调到意大利北部庇卡底 (Picardy)跟西班牙军队作战,26岁的杜伦尼已经晋升为中将军衔。1638年,杜伦尼再被调回莱茵河战场,帮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个月的时间,攻克 布雷沙赫要塞(Breisach),期间跟帝国的援军历经三次小战三次大战,这时的杜伦尼,开始以能战善战出名。 
  杜伦尼真正开始 扬名,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隆巴第独立指挥的皮埃蒙特(Piedmont)进攻战。他先是佯攻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要塞,等皮埃蒙特各 地的守军闻讯组成援军前来解围,杜伦尼故意在要塞包围圈外围留下一个缝隙,放援军进城,请君入瓮。之后,他却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要塞守军,指挥 主力攻占守备空虚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战场的杜伦尼已经是法军意大利军团的副总司令。当时法国宫廷贵族 一次反对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密谋败露之后,杜伦尼那个继承色当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牵连被捕,后来虽然释放,但是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交出了色当公爵领地。 因为这件事,杜伦尼多多少少也受些牵连,见疑于黎塞留,和接替黎塞留出任法国首相的红衣主教马萨林。164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病死,年仅5岁的路易十 四登基,由母亲安娜摄政(就是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里那位首饰送给了情夫英国白金汉公爵,不得不派火枪手秘密取回来的法国王后),实权掌握在1642 年黎塞留病死后继任首相的马萨林手中。1643年5月16日,杜伦尼获得法国元帅权杖。  
  1643年12月,消息传来,在莱茵主战 场作战的伯恩哈德公爵,大败于图林根地区,被打回阿尔萨斯,公爵本人也因天花或水痘一类的病而死。1644年,杜伦尼受命危难之际,独立指挥法国莱茵战 场。杜伦尼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好学,善於总结经验的人。这时的杜伦尼,已经从三位上司和有经验的将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录的说法,他从莫 里斯亲王舅舅那里学到了如何选择阵地,和进行围城战的技巧;从伯恩哈德那里学到了不骄不馁的气度,和随时总结经验的习惯;从瓦勒泰那里学到了怎样与士兵交 流。现在,是轮到他来运用这些经验,独立应付复杂的局势的时候了。  
  让杜伦尼沮丧的是,他这次接手的这支军队,新败不久,士气低落,而且法国本土拒绝增援。这一点让我很费解:既然莱茵河战场是主战场,为什么法国要分兵于四个战场而不突出重点呢?如果是因为朝廷并不信任杜伦尼,那么 为什么又让他出任主战场一支主力军团的统帅呢?自来成霸业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主次不分,半心半意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欧洲军事学普遍的 战略指导水准,当时只有极个别的军事天才才能不囿于这种通病。 
  杜伦尼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整顿部队,然后从洛林出击,小胜一支帝国方 面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军队,提高了士气。於是他率领这支军队出发面临一次真正的考验,以5千步兵,5千骑兵,20门大炮的实力,试图解边境重镇弗赖堡之围。 他的对手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军主力Mercey元帅。但是他的军团素质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伦尼首次独立指挥一个战场,却出师不利,又丢了弗赖堡,法 国宫廷震动,马上派来一位刚刚在法国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的年轻王族将军,带1万兵力前来增援,并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这位新来的将军,就是孔代亲王。杜 伦尼和孔代的恩恩怨怨,将从此开始,并纠缠30年之久。
杜伦尼的出身已经很显赫了,孔代的门第则更高,实际上孔代的真名叫作“路易。波旁”,跟历代波旁王朝的路易国王同名,他的家族实际上就是王室的一个旁 支。所谓“孔代”Conde,实际上不是名字,而是法语“亲王”的意思。严格地说,1643年的时候,孔代还是公爵的封号,只有1646年他的父亲死后, 他继承亲王爵位,才能正式被尊称为“孔代”。不过史籍中约定俗成,军事史上提到此人,一般都称“孔代亲王”而不名,本文中也就依照这个习惯了。1641 年,20岁的孔代由父母作主,跟首相黎塞留不满13岁的侄女结婚,这段充满了猜忌和憎恨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可能对后来孔代跟黎塞留、马萨林两位红衣主教 首相的政治矛盾和冲突也有影响。  
  跟他的王室血统十分相称,孔代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也是个出奇英勇的战士。他常常都会在最危险的战 场带领骑兵冲锋,每当有进攻敌人的机会,孔代也从不放过,在那个大多数将领讲究机动技巧、避免正面作战的时代,孔代充满攻势进取精神的指挥风格,实在要算 一个异数。1643年,22岁的孔代,就在法国东北尼德兰战场(今荷兰、比利时) 取得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会战胜利。  
  当时, 年仅轻轻的孔代因为他的王室出身,担任了东北战场的统帅,跟驻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他仅仅从军三年,谈不上有军事经验。一般来说,以出身门第任命指挥 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弊病,但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孔代身上。当时的形势,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梅洛斯(Melos)元帅率军2万7千人围攻法军据守的洛克罗伊 要塞,孔代率2万3千人前往解围。洛克罗伊要塞周围是一片平原,西班牙军队在此驻扎,平原外围则是茂密的森林,只有几条放射状的林间大道通向要塞周围的平 原。那个时代的欧洲军事有一条不成文的禁律,就是不能在林间作战。其实山林地带作战在战争史上并不新鲜,古罗马时代有,后来的拿破仑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时 代也有,更不用说两次世界大战了。但是在17和18世纪,火枪不发达,只能靠集火齐射才能发挥威力,因此保持线式战术队形非常重要,穿越林地,就意味着一 线式队形被打乱。因此,孔代的最关键选择是:会战之前怎么样才能穿越林地开到中间的平原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似复杂的战术问题,在年轻气盛 的孔代面前却非常简单:他根本不在乎战争的清规戒律,以极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森林外围,然后一马当先,毫不停顿地就率领全军穿越林间道路,想以速度给对方一 个出其不意。而西班牙元帅梅洛斯,恰恰是一个经验丰富,但有点循规蹈矩的将军。一方面,他的确有点措手不及,他的一部分兵力(六千人)还远在森林外围征粮 没有归队,另一方面,梅洛斯有自己的算计:他正确地估计到孔代兵力比自己的总兵力少,而且兵员素质不如自己身经百战的西班牙军团,如果把对方放进这块四面 森林的绝地,对方一旦战败,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自己可以一战成功。因此,梅洛斯一边召回己方兵力,一边故意不去截击法军,让孔代毫无困难地越过森林,在 平原上扎营。第二天,1643年5月18日,双方出营列阵准备会战,双方的炮火准备都非常猛烈,持续了一整天,结果反而没有真正交锋。5月19日,决定性 的会战来临,孔代和梅洛斯,各自都在己方军队的右翼,开战之初,他们两人的主攻方向各自都击败了对手面对自己的左翼。一时间,似乎双方都处於危机中,在崩 溃的边缘,但双方都还有胜机,就看谁坚持得更久了。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年轻的孔代的活力:他在将西班牙左翼骑兵逐出战场之后,又率领法军骑兵兜一个 180度的大圈子,从西班牙的阵线背后绕回来,打击在正在乘胜追击的西军阵线另一端背后,这一下,西班牙军队骑兵全部溃散。但是西班牙的中央步兵方阵主力 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岿然不动,处在法军包围下,他们用一排步兵遮蔽敌人视线掩盖住己方炮位,法军冲到50步之内才突然散开露出炮口,猛轰法军进攻队 形,就这样打退了对手三次进攻。但是这已经无法改变战局了,因为他们没有骑兵,不可能利用法军冲锋失败的短暂混乱发展胜利,而法军可以从容地撤下来重新编 组。最终,在法军步骑兵的重重包围下,这支精锐的西班牙主力军团被全歼,主帅阵亡,而且,梅洛斯为孔代准备的陷阱最终害了西班牙军队:因为这象牢笼一样的 地形,战败的西班牙军团无处可退,除了逃散的骑兵,被围的方阵步兵几乎被红了眼睛的法军杀光。这一战,西军1万8千步兵,9千人阵亡,7千人被俘,死亡率 相当惊人,在那个时代的战役中闻所未闻。此次压倒性的胜利之后,孔代作为法国名将的声誉鹊起,立刻就成了宫廷的战争明星。正当杜伦尼在东部莱茵战场遭受挫 折之时,法国宫廷很自然地就调孔代前往统一指挥东战场,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
德意志境内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西班牙 并不认为自己战败,继续跟法国在西班牙本土、尼德兰、和意大利北部展开较量。法国西班牙战争迁延下去,不过这场战争,双方都打得半心半意,谁也没有全力以 赴。倒是法国国内的局势出现戏剧性变化。人民对马萨林政府的财政措施怨声载道,巴黎人心浮动,而贵族上层也反对马萨林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贪吝,於 是巴黎市民和宫廷贵族形成了一个反马萨林首相的政治运动,史称“投石党”(Fronde),最初,孔代和杜伦尼由於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党份 子。但是马萨林控制了政权,能够左右摄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於是巴黎民众和贵族起义,法国内战爆发,孔代作为投石党的领袖,被马萨林逮捕投入监 狱。杜伦尼则逃亡荷兰,跟法国的敌人西班牙合作,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攻法国。这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不折不扣的“法奸”了,在那个时代也是叛国罪。不过 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从道德上,那个时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不象今天那么强,出於自己利益或者客观形势改变效忠对象,为外国服务的比比皆是,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的 历任皇军总司令,除了皇储以外,几乎就没有德意志人,这多少有点象中国春秋战国时候的情形。不过这一次,杜伦尼所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不积极,被法国的杜 普莱西斯公爵(Duplessis)在1650年的Champ Blanc战役打得大败。1651年,马萨林作出妥协,同意自我放逐,全国大赦,杜伦尼也回到法国,孔代被释放。第一次投石党内战结束。  
  没过多久,巴黎投石党人再次暴动,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党战争爆发。这一次,杜伦尼铁心站在宫廷一边,率军保护流亡的法国国王和王太后,而孔代 则是反叛的投石党首领。从他们初出道的三十年战争末期,直至整个军事生涯中,其实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对手(只除了二十年后的帝国皇军总司令意大利人蒙特 库库尼之外)。现在,两位朋友站到了对立面,他们就要面对一生中最强大,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对手了。  两人第一次过招是在巴黎城外进 行的。最初,杜伦尼只指挥两支王军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挥的反军则以一贯的速度和主动性先行击溃了另外一半法军,再挟胜势扑向杜伦尼。杜伦尼了解孔代的速度 和冲力,没有被打个措手不及,预先占领好阵地挡住孔代的进攻路线,保护住宫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胜,就只身回到巴黎,安抚那里不稳的民心。杜伦尼就乘 机突然离开自己的阵地,快速行军,把孔代的反军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开,因为这个胜利,杜伦尼重新获得宫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挥所有勤王法军,的确,此 时马萨林和路易国王都认识到,除了杜伦尼,他们也没有什么将领可以用来对抗孔代这位当时法国最负盛名的统帅了。    就在这个杜伦尼大 占上风的时候,马萨林又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掣肘行动来:他召来洛林公爵的军队勤王。洛林原本是法德交界处一个独立的公国,前代洛林公爵,曾经是法国胡格诺 宗教战争期间天主教联盟的首领,主持了臭名昭著的“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后来法国在加强王权的过程中,黎塞留剥夺了洛林的领地并入法国,这位洛林公爵流 亡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中为帝国和西班牙效力,曾任皇军司令,一直就以法国为敌。这次马萨林在优势之下出此昏招,居然引狼入室招洛林前来勤王。洛林率军赶 到战场,倒也干脆,直接就进了巴黎倒向投石党一方。不过洛林对投石党的立场也不感兴趣,他所想的,就是抢劫而已。等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又出城屯兵巴黎附 近,立场暧昧。杜伦尼本来就反对马萨林请来洛林公爵,现在不得不收拾局面,率兵突然出现在洛林的大营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签约同意永远离开法国领土。这之 后,法国宫廷又给了洛林无数财物,才打发走这位瘟神。  
  插曲过后,孔代重整军队,出巴黎城与杜伦尼交战。孔代的兵力较少,但他从来 都不以兵少而避战。但他身后的巴黎城,刚刚遭受过洛林公爵的抢劫,这时民心又变,趁孔代出城之机,又再背叛,关起城门拒绝投石党或者王军任何一方入城。顾 剑笑言:巴黎的民众,真是历史上最富有起义传统的民众,后世法国大革命时代和普法战争时代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原来早在16、17世纪就有这个传统了。孔代 和杜伦尼接战于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后城门又毕,处於危境之中,幸亏一位贵夫人出面,说服守城的民众,开城放进孔代。孔代此时虽然有心据守巴黎,但是城 里民心难测,二来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和抢劫,巴黎已经没有粮食供应军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伦尼保护着法王路易十四入城,重占巴黎。这一回合,以杜伦尼胜 利告终。 
  孔代撤出巴黎以后,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来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伦尼又一次交战,最初不分胜负。但是西班牙军队的统帅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诚意,致令孔代无功而返。  
  1654年,杜伦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于阿拉斯战役。此时孔代已经是西班牙国王任命的法国东北部西属尼德兰战场(今荷兰比利时附近)总司令,指挥自己的投 石党军队和西班牙军队。但双方合作仍然常出问题。孔代率联军围攻法国的阿拉斯要塞。法国一方有三支军队来援,除了杜伦尼,还有当年杜伦尼的老上级,瓦勒泰 公爵,和法国元帅霍金科特(Hocquincourt)的两支兵力。三名法国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间偷袭联军驻地。但届时离会合地点最近的霍金 科特却没能赶到。瓦勒泰和杜伦尼决定无论如何都发动攻击,结果大溃西班牙军队营地。孔代闻讯,反应也很快,立即集合本部人马夜间出营反攻法军,击溃了胜利 之后秩序紊乱的瓦勒泰军,但杜伦尼所部非常稳定,等瓦勒泰重整部队,霍金科特也随后赶到,孔代受三面围攻,不得不败退。此战联军死伤3千人,63门大炮全 部丢失。善於学习的杜伦尼每一战必有提高,现在已经证明了自己与昔日的老师瓦勒泰相比是青出於蓝,此战之后,被任命为战场总司令,统一指挥三支法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1656年,孔代与杜伦尼再次交手。现在,杜伦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军队,由杜伦尼统一指挥,围攻谢尔德运河(Scheldt)上的 Valenciennes,总数将近3万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国王菲利普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为尼德兰战场总司令,孔代为副。胡安年轻没有什么战场经验, 有没有出色的军事天分,孔代实际指挥解围战。他先利用地势,打开运河上的水闸,使下游河水猛涨,切断分据运河两岸扎营的杜伦尼和瓦勒泰两军的联系,使法军 忙於防洪。2万西班牙军队由孔代率领集中于杜伦尼营垒当面,孔代天天夜里都出兵,小规模地袭击杜伦尼营垒的不同地点,以疲惫法军。7月9日至10日夜,突 然集中全力,夜袭瓦勒泰大营。瓦勒泰连日来忙於防洪,又以为西班牙军队进攻的是杜伦尼,完全没有防备,杜伦尼被河水所隔无法及时救援,结果孔代在一个小时 之内就大获全胜,瓦勒泰的一支法军几乎全军尽没,仅仅逃出2千人。这一次交手,孔代虽然没有直接跟杜伦尼过招,但成功地证明了,除杜伦尼之外,即使法西两 国最好的将领,也无法望其项背。
1648年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西班牙和法国继续交战,期间还搀杂了法国的投石党内战,孔代投入西班牙一方作战。1658的沙丘之战,实际上是这场战争最后最有决定性的战役。这次战役,还加入了英国的因素,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在三十年战争前期,英国是站在新教徒一边的,但是很快,英国爆发革命,无瑕顾及欧洲大陆上的战争。1648年,英王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在内战当中,克 伦威尔崭露头角,模仿当时最先进的瑞典古斯塔夫军事制度,建立起一支规模虽小,但很精锐的新型军队,号称“新模范军”。内战以后,克伦威尔成为英国事实上 的独裁者,称“护国公”(Lord Protector),他办了两件事,一是侵略并扫平爱尔兰,二是重新开始介入欧洲大陆事务,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跟新独立的(也是新教国家) 荷兰打了“第一次荷兰战争”(1652-1654年),主要是海战,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跟克伦威尔的护国政府相对,流亡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这时在 欧洲,欧洲列强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时支持查理,有时跟克伦威尔结盟,但是基本上没有定准。在1657年,英国袭击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多米尼加,根据 “敌人的敌人是自己的朋友”的原则,西班牙支持流亡国王查理二世,而法国跟克伦威尔结成盟友(后来克伦威尔死后,支持查理二世复辟的,也是法国的路易十 四)。法国跟英国达成协议,派出新模范军的6千步兵,在法军总司令杜伦尼的指挥下作战,而杜伦尼则应该攻取北部港口重镇敦刻尔克,交给英国。  
  为什么是敦刻尔克呢?因为历史上,这个港口一直是由英国占领的,说起来还是几百年前英法百年战争的遗产,英国虽然最终输掉了百年战争,但是并没有完全从 欧洲大陆上撤出,敦刻尔克就是从那时起一直保留下来的一个据点,直到英国革命的时候,才相继被法国和西班牙占领。对敦刻尔克这个地名,喜欢军事的网友想必 不会陌生,二次大战中的1940年,英国曾从这里撤退了三十多万远征军。1658年的沙丘会战,就是在近3百年后英国远征军撤退的那同一片海边沙滩上进行 的。作战的一方,是由杜伦尼统帅的,围攻敦刻尔克要塞的英法联军,他们的对手是谁呢?英-西联军,不错,双方都有英军在内,西班牙的一方,是流亡的英国王 党军队。西班牙总司令唐胡安手下,除了孔代以外,还有英国的约克公爵,查理二世的弟弟,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查理二世登基,他死后,就是这位约克公 爵继位,成为英王詹姆斯二世,1688年被“光荣革命”推翻。这是后话了。  
  杜伦尼率英法联军围攻敦刻尔克要塞港口,驻兵布鲁塞尔 的胡安赶去解围,为了快速,没有听孔代的规劝,放弃炮兵辎重,以致后来会战时火力处於下风。双方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滩上列阵,法军在西,西班牙军在东。杜 伦尼有8千步兵(以6千英军为主力)和6千骑兵,还有10门大炮和海上英国军舰的炮火支援。胡安有6千步兵和8千骑兵,双方兵力相当,但西班牙方面火力劣 势。开战前,孔代和约克公爵都劝胡安不宜接受会战,不妨先撤下来,胡安不听。他向西展开兵力,右翼依托海边的一系列沙丘部署了四个大步兵方阵,中央是约克 公爵的5个英国步兵团,左翼是卡拉塞那(Caracena)侯爵的德国雇佣兵,整个第二线是骑兵。胡安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一是他的右翼暴露在大海上的 英国军舰火力之下,另一个是他忘了,大海有涨潮退潮,开战之后大海退潮,他的右翼再也不是依托大海,而是出现一个空隙。 
  1658 年6月11日清晨8点双方开战,起初法国方面的英国盟军经过苦战,攻上中央偏右的沙丘至高点,西班牙方面约克公爵的英国兵也是死战不退,两边的英国士兵进 入刺刀和枪托的肉搏格斗,争夺白热化。正在此时,杜伦尼发现了西班牙右翼顶端在大海退潮以后的暴露状态,立即寻暇抵隙,投入骑兵预备队,在海上英舰炮火支 援下,插入西班牙右翼顶端,卷击西班牙战线。在战线左侧督战的孔代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一战要糟,他的应对,是率领本部人马,力图从左侧(法军右 翼)贯通敌方战线,到达敦刻尔克城下:你迂回我的右翼,我也迂回你的右翼,就算至不济,我还可以打通跟要塞的联络,有一个安全的退身之地。但是杜伦尼也料 到孔代的这个做法,他亲自从中央增援,挡住孔代的三次骑兵冲锋,孔代坐骑被击毙,整个西班牙阵线右翼已经崩溃,眼看败局已定,只好率领本部还算完整的人 马,掩护全军撤退。沙丘战役,西班牙方面阵亡1千人,大多数是英国军人,还有4千人被俘,11天后,敦刻尔克要塞投降。经过这次战役,杜伦尼一劳永逸地打 垮了西班牙人的战斗意志,也在和孔代的七次较量之中,清楚明白地占据了上风。今日的杜伦尼,已非当日吴下阿蒙,不是那个打了败仗要孔代来救援的杜伦尼了。  
  1658年底,西班牙被迫和法国签订和约,承认失败,就此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又迁延10年的法西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约中,西班牙除了割让一系列 领土之外,还将年幼的西班牙公主玛丽。特雷萨嫁给20岁的法王路易十四。这个条款,日后引起无数纠纷:盖因路易十四从此就可以以女婿的身份,在西班牙国王 菲利普四世死后要求继承西班牙的一部分领土。西班牙人当然不会那么傻,在和约中预先写明了,一旦公主的嫁妆付清,法国自动放弃任何继承权。但是这笔嫁妆的 费用太大,西班牙政府破了产,始终也没有付清。直到42年以后,西班牙公主已死多年,路易十四也是一垂垂老翁的时候,仍然据此为他的孙子要求西班牙王位的 继承权。这就为四十多年以后又一次全欧大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是后话,不属於本文的范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西班牙的战争结束以后,法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路易十四此时已经年登弱冠,可以亲政了。1659年法国战争胜利实行大赦,孔代曾经被缺席判处的死刑 就不再有效,他终於能回到法国重新做他的亲王殿下。但是要让他掌握兵权,宫廷还是不能放心,路易十四毕竟还是不能忘记年幼的时候投石党占领巴黎,自己被迫 出逃的那一幕。相反,杜伦尼因为战功,此时成为法国军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1660年,杜伦尼受封“国王陛下的陆军大元帅”这个独一无二的头衔,很多人都 预测,将来再有战争的时候,杜伦尼会是所有法军的总司令。1661年,权臣首相马萨林病死,年轻的太阳王正式亲政。几十年前,前任首相黎塞留使法国打破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圈,打赢了德意志的战事,处於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现在,路易十四雄姿英发,野心勃勃地准备从这个战略位置跃进到欧洲霸主的顶峰。他的 目光,投向法国边境以东,这里北接刚刚独立的荷兰,向南是西班牙控制的尼德兰地区(今比利时),再向南,法国正东方和东南方,隔莱茵河是分裂的德意志诸 邦。另外,1658年英国的克伦威尔病逝不久,流亡的斯徒亚特王朝在法国支持下复辟,新英国政府跟法国继续保持良好关系。  
  从 1659到1667年间,有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路易十四利用这个时间加强军队建设,法军装备了新型的燧发枪,普遍装备了结合式刺刀,可以使火枪兵不用依 赖长矛兵的保护,同时刺刀又不影响火枪发射(早期的刺刀是插在枪管里的,不能开枪) 。路易十四组建了陆军部,由路弗伊斯(Louvious)侯爵出任陆军大臣,实际是国王本人的参谋部,方便国王亲自指挥军队,这是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的举 措,同时也意味着,无论如何杜伦尼都当不成法军总司令,这个职位将由国王本人出任。法军建立了一整套后勤仓库补给系统,又重用沃邦(Vauban)元帅, 在边境建立起一整套要塞防御体系。这位沃邦,是杜伦尼的部下,虽然不是以善战出名,但是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一点都不比杜伦尼和孔代逊色。沃邦是一位杰出 的军事工程师,他使得当时的筑城技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他设计的要塞堡垒,火力体系完整合理,城防坚固,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在路易十四亲政前期 的十几年间,通过沃邦的不断努力,在法国周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要塞防御体系,使法国本土先利於不败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经他手设计的这些堡垒,经过修改完 善,直到现代的一次大战、二次大战期间还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能不说,此人是个奇才。 
  路易不必等待太久,1665年,西班牙国 王,路易十四的岳父泰山大人菲利普四世去世,路易立即以女婿的身份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全境(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的一部分)。这时,正好英国正在和荷兰为了 海上霸权打“第二次荷兰战争”。荷兰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和法国一样是西班牙的敌人,两国关系良好,订有攻守同盟条约,因此路易向英国宣战。但是实际 上,路易已经想向荷兰扩张了,而且英法两国关系也不错,两国达成秘密交易:路易撤回对荷兰提供的援助,而英国默许路易侵占西属尼德兰。1667年到 1668年,杜伦尼和孔代两人再次在法王的百合花王旗下联手,提兵入侵尼德兰,杜伦尼占领Lille,而孔代在15天之内占领Franche-Comte 全境的一系列堡垒,由此重新赢得了国王的信任。 
  因为担心法国势力过於强大,英国和荷兰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未分胜负的情况下签订和 约,总体来说,英国处於下风,连泰晤士内河的军港也被荷兰海军将领德-路特袭击。仅仅三年以后,路易十四意图吞并荷兰全境,他向不甘心荷兰海上霸权的英国 建议,两家联手。1672年,英法向荷兰宣战。在海上,法国海军建立不久,战斗力奇差,每次都是临阵脱逃,让英国人独自面对荷兰海军德-路特的打击,英国 人对法国海军的行为痛恨不已,1674年就签订和约,由荷兰付出赔偿金,英国退出同荷兰的战争。但在陆地上,路易十四是志在必得,他倾全国之兵,十万大军 御驾亲征,这是当年华伦施泰因之后,欧洲从没有过的大规模军队,而实际指挥这支军队的前锋,是杜伦尼和孔代两人。荷兰弹丸之地,在海上或许很强,但在陆地 上,自知没有办法抵御法军,狠下心来,放开海闸,不惜水淹整个国土,也要抵抗到底。其实开战之初,杜伦尼和孔代不约而同地向国王和陆军大臣建议,放弃荷兰 边境的一系列要塞线不攻,绕过去以闪电般的速度直取阿姆斯特丹。这个计划,在当时的军事发展水平下,是匪夷所思的:当时欧洲战争就是围绕着围城战进行的, 而两位名将却不约而同要绕过堡垒现孤军深入,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唯一合理的做法:法军兵力强大,又有完备的后勤供应体系,不必担心孤军远征和后勤补 给,而快速打击阿姆斯特丹,可以在荷兰人没来得及开闸放水之前就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没有战争经验的路易十四无法理解他们这样超出时代局限的思路,而是采 取陆军大臣路弗伊斯的保守思想,步步为营,这样就失去了迅速征服荷兰全境的战机,一旦水淹七军,则法军的行动马上接近瘫痪,再加上陆军部非要在每个要塞都 留下守军,平均分配兵力,结果使得法国人的兵力优势也无从发挥。  
  这些,孔代都不用担心了,因为他在开战不久,就在阿纳姆 (Anheim,1945年蒙哥马利“市场花园”行动的地方)附近强渡莱茵河的时候负伤,回后方修养去了,而法军前敌总指挥杜伦尼,也只有暗自叹气而已。 不久,杜伦尼也得到了解脱,不必在陆军部瞎指挥之下受气。因为德意志皇帝派蒙特库库尼(Montcuculi)元帅带兵1万9千人,还有勃兰登堡选帝侯率 领2万4千人前来救援荷兰。路易拨给杜伦尼1万2千兵力,让他独自率领去阻挡援军。虽然杜伦尼的兵力远为劣势,但是这些年来杜伦尼的军事艺术水准,真正是 “与时俱进”,此时已近炉火纯青的境界。杜伦尼径直迎向两支敌军,背后还有刚刚康复的孔代率8千人增援。杜伦尼以出色的机动能力,始终把两支优势敌军隔 开,使他们无法会合,最终不费一枪一弹让他们无功而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1673年,杜伦尼被派去防守法国东南方向临近莱茵河的阿尔萨斯,因此没 有阻止德意志皇帝手下最优秀的战场指挥官蒙特库库尼率2万4千皇军与荷兰军队在波恩会合。1674年,英国退出与荷兰的战争,而荷兰人抵抗激烈,西班牙和 神圣罗马帝国又直接支持荷兰,法国只好签订布列达和约,结束了法荷战争。这一次,法国虽然获胜,并赢得了一系列领土收益,但是没有完成路易十四完全吞并荷 兰的构想。
1674年的法国,处於扩张之后的暂时防守状态。杜伦尼和孔代, 和三十年前他们相识时差不多的战略位置上:孔代负责法国东北部的荷兰前线,杜伦尼负责正东方和东南方莱茵河一线和阿尔萨斯。8月,孔代与荷兰的奥兰治亲王 威廉会战于Senef战役,和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一样,这时的孔代,仍然大胆泼辣,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带骑兵发起冲锋,以重大的代价赢得了这次战役。  
  而杜伦尼比三十年前成熟了不少,他以攻为守,再次从菲利普斯堡抢先渡过莱茵河,侵入德意志,在辛斯海姆(Sinsheim)战役中,重创正在等待集结兵 力入侵法国的Caprara元帅,然后安然退回河西岸。10月,杜伦尼又一次先发制人,以2万2千人渡过莱茵河,不为人知地神速推进,在安茨海姆战役 (Entzheim)中,面对3万5千帝国军队,主动发起进攻,集中兵力击破对方左翼战而胜之,显示杜伦尼的信心和作战技巧都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稍 后,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军队加入皇军,使杜伦尼的敌人增加到5万7千人,开始进攻杜伦尼。但杜伦尼以巧妙的机动,不是阻挡住敌人的进攻路线,就是切断对手的 补给线,每次都让对方欲进不能,欲罢不得。最后,眼看到了冬季,帝国和巴伐利亚联军只好按照当时的惯例,准备进入冬季营地过冬休战。但是杜伦尼猫捉老鼠的 把戏才刚刚开始,他的1674-1675年冬季战役,将作为平生最高水准的代表作,载入军事史册。英国军事理论家立德尔-哈特,在其著作“间接路线战略” ( 又译战略论) 中,对杜伦尼的这个战局赞不绝口。  
  11月中旬,杜伦尼按照那个时代作战的惯例,进入冬季营地,他的德意志对手 们也以为这一年的战局已经结束,也开始休整过冬,并分散兵力筹粮。但杜伦尼其实早有其他的打算。仲冬时节的11月29日,杜伦尼悄悄集中自己的全部野战部 队2万8千人,翻越孚日山脉南进洛林,在进军过程中,他甚至把部队分散成几支,分道机动,每天规定好前进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只有杜伦尼一个人事先知道, 直到预定的会战之前,才把沿山脊道路挺进的各路部队集中起来。他的对手布伦维里元帅对这种一反战争常规的做法吃惊不小,但是依仗自己兵力雄厚,还力图把法 军阻止在牟罗兹地区。但是法军如潮水般急卷而进的动量,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已经势不可挡,对於每一支试图抵抗的部队,法军都把他们隔离开,或者围困起来,帝 国军队很快被击败,不得不沿斯特拉斯堡轴线退却。但在科耳马尔附近,勃兰登堡选帝侯的援军开到,稳定了战线。1675年1月2日,杜伦尼又一次面对兵力优 势之敌,进行了图克海姆(Turkheim)之战。此战杜伦尼以三路纵队(注意,不是那个时代一贯的线性横队)先行抢占被对手忽视的敌右翼顶点图克海姆 村,敌数次反攻不果,损兵2千,不得不承认失败,撤出战场。这次战役,杜伦尼的目的不在於打歼灭战,他的兵力不足,而在於在气势上压倒对手,摧毁对手抵抗 的勇气。此战之后,整个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遂转危为安,勃兰登堡选帝侯也丧失了斗志,领着本部军队一直撤回北德意志的本邦。 
  冬季战 役的胜利之后,杜伦尼才转回营地过冬。1675年,德意志皇帝再次任命蒙特库库尼出任皇军总司令,想重整兵力进攻阿尔萨斯。蒙特库库尼是当时帝国方面唯一 在机动能力上可以跟杜伦尼一较长短的将领,双方在莱茵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捉迷藏式的机动,都想要么挡住对手的进军路线,要么绕道对方身后截断补给线。只有一次,两人不约而同地想以夜战奇袭对手,却不料互相撞到一起。杜伦尼准备接受会战,但蒙特库库尼却转身退走了。杜伦尼准备进攻蒙特库库尼,在7月27日 萨斯巴赫(Sasbach)附近组织强渡河流时,被一颗炮弹击中阵亡,从而结束了三十年的军事生涯。后来,杜伦尼被葬在巴黎Saint-Denis 的国王墓地里。两百年后,拿破仑出於崇敬,又把他的遗体重新迁葬到巴黎残废军人院。在这最后几年里,法国元帅沃邦,和后来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卢森堡公爵,及 范多姆(Vandome)元帅、维勒洛依(Villars)诸元帅,都在他手下服役。1674年,他的军队里,还有一位年轻的英国中校,随他参加了辛斯海 姆和安茨海姆两次战役。他的名字,叫作约翰。丘吉尔,是二次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远祖,日后将成为又一位一代名将,在路易十四晚期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 屡挫法军,并受封为第一代马尔巴勒公爵。关于马尔巴勒公爵和德意志欧根亲王这两位名将的事迹,笔者将在以后的另一篇文章里讲述。  
  杜伦尼的死,对法国是一个严重打击,沃邦元帅暂时接替了他的指挥权,尽管沃邦是一代伟大的军事工程师,但在战场上却不是蒙特库库尼的对手,很快被击败。於 是,最后一次,老朋友孔代被派来接替杜伦尼未完成的任务。孔代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蒙特库库尼解除对海格瑙(Haguenau)要塞的围困,并撤回莱茵河 以东。这是孔代和杜伦尼最后一次合作,也是孔代本人的最后一次战役了。此战之后,孔代功成身退,回到自己的宫殿里安度晚年,直至1686年病逝前,再也没 有出来指挥作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5 09: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的战争还是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期,火枪兵横队至少有6排,并且与长矛步兵混编。奇怪的是,书上说路易十四时代的步兵阵列是中央由长矛手组成,左右由火枪兵遮护,我倒是觉得很奇怪。因为按常理来讲,火枪兵正面杀伤力最大,而侧面最怕骑兵,所以应当由火枪兵处于中央,长矛兵左右遮护才合理。

孔代是那个年代我最看重的名将,不过他与蒂雷纳各有不足。孔代勇猛,敢于冒险歼敌,但过于重视荣誉,用兵不计伤亡。蒂雷纳能力全面,但似乎没打过歼灭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6 00: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联想到1600年的关原之战,双方的战术就是火绳枪站在第一排展开,随后后面是长矛步兵横队数排,阵后是骑兵。火枪射过2轮后呈左右分开跑向阵后骑兵后面装弹躲避。随后长矛兵就上。这个战术也不错,估计火绳枪数量较少的缘故,和路易十四时代欧洲战术不同。

不知道拿破仑时代法军是否有三段射击的战术?
比如进攻中,呈纵队的法军第一连100人站在第一排50米距离上和对方的横队同时射击,射完后幸存者立刻左右散开跑向最后一排,整队装弹。随后第二排100人上前射击,再跑向第一排后面。前后10排以此类推 这样的战术是否可行?(有效提高射击频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6 18: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打法提高不了射击速度。100人的正面有60米左右宽,前排绕开,中间的人要走30米。等前排清空,即使按每分钟80米的快步,也要23秒。这只能到每分钟2.5发子弹射速,和正常射击将将持平。可是队伍易乱不说,而且根本就没法前进了。
如果多排(三排以上)提高射速,卡尔大公的“传送带”式递枪理论上能做到,但实际上仍太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1: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段击指的是交替射击吧...也就是第一排齐射后,向后退两步,第二排向前一步,齐射,第三排前进一步,替换原先第二排的位置,反复交替。帕维亚战役似乎有过六段击的例子。这种战法我觉得的确可以提高射速,不过火力密度要大打折扣。按兰开斯特方程,火力密度的重要性要大于射速。再有,燧发枪的上弹速度要快于早期火枪。早期火枪为提高射速还有过多人使用一支枪的方法,在燧发枪时代已无必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17:41 , Processed in 0.0258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