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9046|回复: 16

一家之言,东西方军事我来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5: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说西方所谓的军事家们都不怎么样,中国随便一个都顶过他们一大群,更有毛爷爷天下第一的神话。有这些看法的并不奇怪,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庞大的统一国家,2000年的唯我独尊思想不知不觉的影响了我们,虽有近代耻辱,但这种思想却在中国人心中扎了根,即中华民族是优等民族,中国为天朝上国云云,一旦中国再次崛起,中国人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再一次不可一世的去藐视西方军事。我是一个军事迷,尤其对古典和近代的军事喜爱至深,现在我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指点迷津。
    首先,说军事就必须搞清楚他的时代和科技,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将近代以前的中西方军事史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阶段(公元前600年以前):以古代埃及,希腊和古代中国为代表。第二阶段为先秦和希腊时代。第三阶段为罗马秦汉时代:以罗马和中国为代表。第四阶段为黑暗时代(即欧洲的中世界和中国的唐宋元明)。第五阶段为燧发枪时代(即三十年战争开始到普法战争的结束)。
第一阶段:原始洪荒阶段
    先说原始洪荒阶段,首先要知道那是一个原始的低文明时代,战争主要集中在欧洲,主要是埃及的征服和希腊城邦战争,中国的改朝换代,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军事学并没有独立,依然有君主率领三军出征,是一种拼消耗试的战争,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脚,谁人多谁赢,谁的人勇敢谁赢,谁的人力气大谁赢,好像还没有什么战略可言。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围攻特洛伊和中国的牧野之战了,围攻特洛伊到底什么样子我也不大清楚,木马计也十分笨拙,是有是无还待定,牧野之战是一场剩勇追穷寇的作战,得道多助。这是我们不列军事家,不要说姜子牙,姜子牙长于政治,军事上也有建树,可那时的战争实在太低级。
第二阶段:先秦和希腊时代
讲这一阶段我们着重讲两场战争,一为中国的列国兼并战争。公元前8世纪到前4世纪,周王朝在内乱中趋于瓦解,各诸侯列土称王,雄霸一方,华夏土地霎时间烽火连天,经过了长期的争霸和兼并,最终形成了七强并立的局面,这就是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分裂,第一次是战国时代;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第三次则是五代十国。而战国时代的分裂最引人注目,因为这时的战争和政治比较耀眼。在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乱使得中国军事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领袖和军事家,如吴起,李牧,白起,孙膑之类。但在此又必须要说,列国争霸的结果是秦王朝一统华夏,为什么秦王朝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不是齐国或楚国,这就要看其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外交的文明阶段的局限。与其说秦国生在军事上,倒不如说是胜在外交上,秦王朝之所以胜利,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利用了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取舍,拉一个打一个,然后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秦王朝这种计谋之所以得逞,是受其文明程度决定的。战国时期还处于低文明阶段,人民还没有觉醒,反抗和民主意识没有被激活,而诸侯国的君主也没有多少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毕竟战国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于是外交上的胜利决定了一切。而此时,在世界的西方,随着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的没落,在地中海的一隅,爱琴海的边缘,一个崭新的文明悄悄苏醒,这就是古代希腊。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城邦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此时西方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这里,前期为希腊城邦抵抗波斯入侵的战争,后期为希腊城邦的争霸战争。抵抗波斯入侵的战争,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因为没什么说的,与其说是在打仗,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打架。最著名的要数温泉关战役,但历史的记载很明显是杜撰的,300勇士抵抗波斯100万大军,这可以算恶搞了,在此不说了。重点要强调一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希腊城邦的争霸战争,这其实是一种内乱,最后斯巴达虽然战胜了,但希腊也由此盛极而衰了。用马克思的话说:而在大家这样你争我斗的同时,马其顿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希腊文明可以分为两阶段,前期是雅典斯巴达文明,后期则是马其顿文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时代,为什么要独立说亚历山大,只是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是军事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技术含量有了大大提升,军队也有了明显的建制和分工,有统帅,将军,中军的划分,尤其在中国,军队变得庞大,结构变得复杂,还有独立的参谋长(即军师),这一时代最出色的统帅要数亚历山大大帝,他也是人类史上少有的征服者。为什么亚历山大能够横扫欧亚?我想应该是由马其顿方阵决定的,亚历山大的胜利是一种战术上的胜利和文明的胜利,文明上的胜利在分析秦王朝的时候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在此我们只强调亚历山大的战术性胜利,为什么我不说战略?因为亚历山大战略的表现不突出,突出的只是他在战役中的大战术,当然也是一种战略协调,因为他善于协调兵力的布置,所以他赢得了一场场会战。对于亚历山大的东征,在战略上我是不敢苟同的,他的战线绵延上万里,已经是兵家大忌。在那个时代或许可以,但是如果将它放到17世纪的欧洲,无疑他也会全军覆没,就像拿破仑在西班牙的失败一样,亚历山大也会被游击队摧垮,只是个时间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亚历山大的征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会战模式,波斯被几场会战就摧垮了,而后来的拿破仑在耶拿也摧垮了普鲁士,但普鲁士很快就爬起来了,继续战斗。举个例子,亚历山大对付的是一个没有精神的大力士,一旦被打倒就没兴趣爬起来了;而拿破仑对付的是一个百折不挠的拳击手,你可以打败我,但你无法征服我!这就是文明程度决定军事的胜败。总之,此时的东方在文明上与西方基本持平。而在军事上,东方似乎更重于一种谋略。东方人似乎生来就有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思维,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因此诈降,叛变,倒戈,谗言之事数见不鲜,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之类已经成为军事用语,打仗之前先派个间谍把你的统帅干掉,或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个里应外合,举个例子,李牧被赵王杀害,廉颇被赵王罢免都是因为谗言,因而赵国焉能不败,赵括无能,纸上谈兵,遂成就白起一世英名。这些也只能用于民族内部战争,当面对的是另一个民族时或文明外国家时,他们将可能不起作用。所以西方人说中国人不诚实,中国人不诚实从古代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则说西方人一根筋,呆板,死脑筋,因此也就看不起西方军事。白起应该算是战国最杰出的统帅了,公平的说,两军对垒,白起不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对手,亚历山大对兵力布置的敏锐洞察力,显然是赵括之流无法可比的,而白起胜长平,胜在赵括的无能,长平之战白起一战成名,而亚历山大经历大规模会战无数,无一战败,自然技高白起一筹。由于这是冷兵器时代,不可知因素太多,士兵的勇敢,和肉搏技巧都可能改变战局,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战略已变得十分重要,但战术的影响仍然是高于战略的。这一阶段的军事家主要有:理论家孙武,孙膑。军事巨匠:亚历山大大帝,白起。其余如廉颇,田忌,项燕,李牧等等只能称为名将。
第三阶段:罗马秦汉时代
    罗马秦汉时代是古代军事的一个里程碑,这时东西方生产力有了大大提高,并有了统一个文明国家——罗马,迦太基,安息和秦汉。这一时代的战争主要集中于西方,以罗马和迦太基的争霸战争为主线。罗马军团的出现使得军事分工更加细节化和系统化,这一时代的特点是产生了独立的军团和独立的统帅,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投石机,弓箭手被广泛的用于战场上,拉大了战场的距离,使得战术变得多样化。首先说罗马与迦太基的争霸,三次布匿战争前后打了100多年,最终罗马夺得了地中海霸权,在这一阶段,最出色的要数汉尼拔,汉尼拔是一个亚历山大式的天才军事家,他率领4万人纵横罗马16年,屡屡击败罗马军团,常常打的是歼灭战,因此罗马损失异常惨重,尤其在砍尼战役中,罗马军队阵亡者高达5万,迦太基方面损失了仅6000人。可见当时战役的惨烈。这可能是历史上单天单次战役阵亡最多的一次,瓦格拉姆战役双方阵亡和不过3万人,滑铁卢战役双方阵亡也不到2万人,诺曼底战役盟军当天阵亡也不过1.2万人。世界的东方出现了彪悍的匈奴,与匈奴的作战是中国第一次与外民族作战(虽然中国说匈奴人是中国人,但后来匈奴迁往了欧洲,定居在现在的匈牙利和罗马利亚和欧洲融合了,因此,中国历史的说法也是很牵强的),打得很辛苦。这也不是汉朝军队不善战,主要是两个兵种的差异。匈奴是一个很传奇的民族,他们游牧兼作战,每一个人都是战士,主要以骑兵为主,数量庞大,作战不要后方,机动灵活,骑士十分彪悍,而中国主要是步兵为主,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机动能力差,骑兵打步兵,那真像袁腾飞说的,跟德国队踢中国队没啥两样,给你留面子我5分钟进一个,不高兴我半分钟进一个,180比0。直到汉朝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先后北击匈奴,终于将匈奴彻底赶走,他们开始西迁,这便引发了欧洲的不幸,这在黑暗时期我将会提到。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凯撒大帝,他使罗马走向了全胜,凯撒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凯撒打仗十分善于选择阵地,因为罗马时军团方式作战的,又带有大量的投石机和重型弩,因此阵型变得非常重要,他是欧洲后来很多军事巨匠的老师,包括拿破仑。这一阶段虽然军事学有了大大提高,但还是冷兵器时代,战术的是取胜的关键,如罗马军团的鱼鳞阵,汉尼拔在砍尼的半月阵地。这一时代的军事家是很多的,欧洲主要是汉尼拔,凯撒,庞培,小西比厄,费边。东方主要有王翦(秦),韩信,周勃,周亚夫,卫青。其余如项羽,蒙田,樊哙,霍去病,李广等为名将
第四阶段:黑暗时代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一个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由于蛮族入侵,罗马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历史似乎出现了一种倒退,而这一时期的战争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黑暗时代的战争要分为两阶段和两个地域,前一阶段是蛮族争霸阶段,后一阶段是城堡骑士阶段。
先说蛮夷争霸阶段,此时的欧洲大陆除了罗马人之外还有北方的日耳曼人和都东方的匈奴人,另外诸如条顿,哥特等都为次要。自中古时代的开始,日耳曼的部落就遍布罗马帝国,基本上他们是手持斧头和剑来徒步作战,有时候也会穿戴简单的装甲,例如头盔和盾牌,并且组成战斗团,由首领(注意是首领,没有分工)来领导。虽然他们是凶猛的战士,但也是一群毫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受过训练的罗马军团,长久以来十分成功地抵抗这些日耳曼部落,部份原因是以感情维系的军队通常会非常脆弱。但是,当帝国快要结束的时候,罗马军团的素质便已衰落,使日耳曼部落有机会往前越过边界。同时对罗马发动大规模入侵的还有东方过来的匈奴,前期已经说过,匈奴人是骑兵为主的马上作战方式,机动灵活,他们的西迁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波斯和多瑙河流域的部落根本无法抵挡匈奴骑兵的入侵,阿提拉期间,匈奴盛极一时,洗劫了欧洲大部分村落,在奥尔良城外才被罗马的将军阿吉纽斯击败(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会战之一),失败后的阿提拉率领残兵10万匈奴骑兵入侵了罗马,并在得到大量的赔偿后离去。西罗马帝国亡于满蛮族入侵,而最致命的一次就是阿提拉的入侵。这一时期的战争是一种低级的自发的战争,于汉尼拔时代相比战术性和战略性都要大大的落后,这是由当时部落的生产力决定的。
查理曼时代,查理大帝可能是继凯撒之后的欧洲又一代雏鹰,他统一了中西欧,并使得日耳曼民族由部落过渡到封建国家,查理曼帝国是欧洲第一个封建帝国,查理曼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在政治和历史影响力方面,可与亚历山大,凯撒,秦始皇并肩。可是他的帝国并未维持很久,在其死后帝国随即分裂,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了三块,最后形成了现在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查理曼时代的军队可以说是罗马军团的翻版,因为法兰克的步兵不在只是原始的斧头和剑徒步作战,正是因为他们引用了罗马军团的作战方式,直接促使了它的成功,这说明,此时的欧洲军事还倒退停留在砍尼战役以前的水平。查理曼帝国是蛮族争霸的产物,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欧洲蛮族争霸的结束,城堡开始兴起。

城堡骑士阶段。
伟大的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可能是整个世界历史上最传奇的一座城市,在1000年的时间内,抵御着整个东方的入侵,是整个欧洲的东大门。从后来的波斯,阿拉伯帝国都没能攻破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在巨炮和重大的损失之后再攻破城墙,灭亡了拜占庭帝国,而到此时,欧洲黑暗时代也就结束了。
骑士和弓箭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兵种,骑士造价成本昂贵,因而各国的统治者都避免发生野战以减少其军队的损失,于是大大小小的城堡在欧洲兴起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可谓无聊透顶,就是单纯的拼消耗,拼补给,直到火炮的出现。火药由中国引入,在欧洲随即被用于军事,火炮的出现平衡了战争的双方。过去的战争一直是贵族占有优势,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城堡,但坚固的城墙在火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火炮的出现使得战争又回到了平原上,野战成为主要的战争手段。野战的兴起,骑士时代随之来临,欧洲的兵种主力几乎都是重骑兵,武装到牙齿,只留两个眼睛,这样固然能提高他们的防御力,但是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机动能力,导致了后来的溃败。英国人开始发现弓箭手的价值,因为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中,他们的统帅就是被弓箭手射中而亡。弓和弩的出现使得骑士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尤其在百年战争中,法国大受其害,克里斯战役中法国骑士受到了弓箭手毁灭性的打击,此后骑士开始衰落,步兵开始兴起,并成为战场上的主力。
此时的欧洲军事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一切似乎都不比汉尼拔时代更高明,城堡的出现更是限制了战争的战术性。这一时期的战略无外乎就是夺取重要的富庶地区以迫使敌人媾和和补充自己的给养。奥尔良战役并不是什么战略杰作,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的刻研究性不多,但在政治上他却是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自奥尔良之前,法国在百年战争中是节节败退的,它的意义就相当于中国的平型关战役。这一时代唯一比较有价值的或许就是威廉的黑斯廷斯战役了,这一战可以说是那一时代最具有决定性的野战。克里斯战役虽然英军以少胜多,但那是一种新武器的使用所取得的效果,完全是士兵战术性的胜利。
此时的欧洲我们不列军事家,因为我不知道该列谁,列谁都不合适。


所谓的黑暗时代仅仅指的是基督教世界,而世界的东方又是什么样子呢?在此我们有必要说一下东方的中国和阿拉伯帝国。自汉帝国瓦解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也是历史上最模糊的时期,直到隋朝统一。在这期间40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军事水平显然要高于西方很多,中国的弩,弓,剑,枪,战车,投石机被广泛的用于战场,战争错综复杂。这一阶段最出色的军事家我认为要数北朝的斛律光。

在经历的长期的分裂后,隋唐延续了长达300年的统一局面。在此期间选个代表—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领土向西直到大液池(今咸海),此时的世界有四个大帝国组成,查理曼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东方的唐朝,就军事实力而言,最强大的要数阿拉伯。阿拉伯强盛时占领了南西班牙,北非,西亚和中亚,幅员辽阔,军事实力强劲,阿拉伯的作战方式也是以骑兵为主,与8世纪与唐朝接壤,两国展开了一段时间的攻伐战,互有胜负,但是唐军的装备显然略高于阿拉伯一筹,最后阿拉伯发现无法征服唐朝,遂停止了战争。黑暗时期的军事水平中国一直是高于西方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列出中国的军事家是有必要的。在这一段时间内,能称得上军事家的我认为有下列人物:曹操,斛律光,李靖,岳飞,成吉思汗等。
蒙古的西征
在西方历史中,蒙古的西征被称为是一场“黄祸”,因为欧洲的重骑兵首次遇到了蒙古的轻骑兵和骑射手,被杀的惨败,这并不是蒙古人在战略上多么的高明,只是战术上和兵种上占据着重大的优势,他们的机动能力比欧洲的骑士要灵敏,在马背上射杀敌军骑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很像当年的匈奴,我甚至一度怀疑蒙古人有没有匈奴血统。蒙古人在欧洲屡屡得手,所向披靡,但在叙利亚遭到了巨大的失败,原因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埃及的马穆努克骑兵也是蒙古式的轻骑兵,因而蒙古遇到了对手,终于被击败。由马穆努克最后悲惨的倒在拿破仑脚下的结局,可以联想蒙古骑兵对抗燧发枪手也是一样的结局。蒙古是一个匈奴式传奇名族,在世界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成吉思汗可与拿破仑比肩的说法我是完全否定的,拿破仑吃定成吉思汗,同样韩信也可以吃定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的战略思想并不高明,他们只是懂得弯弓射大鸟和搏斗的战术技巧。

第五阶段:黑火药-燧发枪时代
从大的历史角度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代,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近300年的烽火燃遍整个欧陆,世界由古代步入近代又步入现代,由城堡时代到火器时代又到装甲时代。 在这特殊的三百年,世界历史发生了大逆转,领先的东方开始被西方赶超,最终沦为西方的附庸。在军事上,西方军事学发展迅速,武器的革新使得西方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因为整整领先了东方一个时代,导致西方的近代军队与东方的封建军队作战鲜有不是压倒性胜利的。此时的军事史可以说是欧洲引领世界,因而这一时代的名将我们只说西方。
从时代人物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群星荟萃、名将辈出的时代,古斯塔夫雄狮怒吼、欧根亲王一马当先、腓特烈力挽狂澜、拿破仑决胜千里;
从军事学上看,这是一个战略战术大变革的时代,是世界战略史上最璀璨的时代,战略开始取代战术成为战争的首要决胜因素,亚历山大、汉尼拔的战术时代已经过去,拿破仑告诉世人,如何以少胜多,以弱制强。

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线形作战的盛行,从古斯塔夫时代的启蒙到腓特烈的巅峰再到拿破仑时代的衰落。
线性作战原则是有其装备决定的,17世纪是燧发枪取代火绳枪和长矛的时代,由于滑膛枪射程一般,精度低,装弹麻烦,因而密集性弹雨就成为了提高其杀伤力的唯一方法,线性战术开始取代原来的方阵作战,所谓的线形战术并不是铁板一块,上万人毫无间隔地排出个一字长蛇阵。而是由各个小的线形横队而组成的交叉层叠火力,这种阵型能最大的发挥士兵的火力优势,对打击敌军的士气和阵型特别有效;不足的是降低了军队的抗冲击能力,容易被骑兵冲垮,特别是侧击。后来的腓特烈基于这些弊端予以改进,更有效楔形战术开始出现,楔形战术实质上还是线性战术,只不过稍稍灵活了一些,这种战术在七年战争曾配合腓特烈的主力斜击思想而大放异彩,但随后又在拿破仑时代迅速衰落,是有它的内在原因的。因为不管是线性战术还是楔形战术,其进攻能力很受限制的,一旦遭受骑兵冲击,几乎没有不溃散的,拿破仑时代火炮开始大规模的被用于野战,在散弹和炮火的轰击下,这种进攻阵型往往造成极大的伤亡,而极易溃散。拿破仑改进了这一战术,先进行密集的炮火覆盖,摧垮敌人的士气,动摇敌人的阵型,然后以一群散兵打头阵,主力随后跟进,因为散兵分散,敌人因此找不到还击的重点,往往零星的发挥火力,这就导致了普军在耶拿的溃败,被法军主力当做靶子打。线性战术为什么没有被彻底放弃,为什么一直延续到克里米亚战争?虽然这种战术容易造成极大伤亡,但我们前面说过,他能最大的发挥火力,它的密集性提高了士兵的团结,能对敌人造成一种心里压力,例如法军禁卫军在滑铁卢的最后冲击,它的气势远远大于它的战斗力。

第二:野战开始取代攻城战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堡,中世纪的战争大多都是城堡攻坚战,火炮的出现平衡了战争的双方,促使了城堡时代的没落。有人说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战争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役,因为他开了大野战的先河。事实上,在奥斯特里茨之前野战早已在欧洲盛行,像布伦海姆战役,丰特努瓦战役,洛伊藤战役,只不过奥斯特里茨战役最具有决定性,它以一次决战的方式决定了整个战争的结局。从战略上看,拿破仑在被意大利的作战最能反映这一问题,拿破仑将奥军逼到曼图亚后并没有强行攻城,而是以曼图亚为诱饵吸引奥军的一次次增援,通过自己杰出的野战指挥和部队机动予以歼灭,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最终曼图亚不攻自破。拿破仑创造了一个接触的围点打援的典范,将军事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三:机动赢得战争
随着火器的改进,步兵的机动能力大大提高,机动作战也成为各个将领普遍追求的战略,因为,机动作战就是为了避免皮洛士式的胜利。第二,机动作战为以少胜多提供了可能,因为我们必须得认识到,在古代,以少胜多是靠士兵的战斗力和外界因素决定的,比如天时,比如地利。举几个例子,淝水之战,东晋战胜前秦,是靠会战赢得的吗?不是,因为在淝水根本没有发生大规模战役,只是个前卫接触罢了,但前秦为什么一溃千里,第一是秦军军心不稳,乌合之众,第二是河流阻挡,才成就了东晋的草木皆兵。再举赤壁之战,这是最为中华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战例,但是我们深层的观察,就能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曹操败在会战上?败在战术上?恐怕谁也不能这样说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以说,孙刘联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曹军不战自溃耳。回过头来,我们将目光聚焦西方,我们来看奥斯特历次战役,奥斯特历次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联军兵力并不是压倒性优势,但它为何在军事史上占有如次高的地位?分析一下就明白了,首先从天时上看,双方都一样,没有优势;从地利上看,普拉岑高低还在联军手上呢,地利优势也没有;再看人和,法军士气高涨,难道联军就萎靡不振,好像没有哪本著作这样说过,联军更是摩拳擦掌在为乌尔姆的失败复仇呢!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再看攻守双方,法军是守吗?恐怕不明显吧,拿破仑都打到奥地利腹地了,不能算守吧。联军是守吗,这场战役是联军率先发起攻击的,恐怕不能说是守吧。攻守由统帅自己决定,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拿破仑以65000人击败联军86000人,难道不是一个壮举吗,难道不是指挥艺术的体现吗。所以,恩格斯的话并不为过,奥斯特历次战役是战略史上的奇迹,只要有战争,它就不会被遗忘。这样的战役,在中国也是可以找到的,比如说秦赵的长平之战。燧发枪时代在战役上以少胜多变得很艰难,因为各国装备都差不多,士兵战斗力也相差无几,这种情况下,靠士兵的作战技巧来以少胜多是不现实的。因而,统帅们追求的就不再是战役上以少胜多,而是战略上的最大机动,以便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军队,降低自己的损失,实现战役上的以众击寡。因而,我们说,这一阶段是战略史上最璀璨的时代,战略开始取代战术,成为决胜的第一要务。举个例子,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征战,正式这一原则的最大体现,虽然他在总兵力上远占劣势,但是我们又发现,他每次战役中都能集中比奥军多一点的兵力,从而每战必胜,唯一的例外就是利沃里战役,但这场战役中,拿破仑在突击方向也使用了比敌人更多的兵力,利沃里战役因此成为了拿破仑的军事杰作。
总之这一阶段的战争,可以用拿破仑的几句军事语录来概括,个人认为这些是拿破仑军事语录中最精华的部分:“集中你的兵力,切勿使他们分开,保持适当的预备队以左右战局并实施追击。战役的核心在于歼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一味的攻城略地。火炮的集群射击应放在主要突击的点上。”无论作为战略家还是战术家拿破仑都是非常卓越的,从战略上看,他在意大利创造了神话,从战术上看,他的每一场战役都成为了军事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从个人指挥上看,无疑他越过了一般的军事家,我们可以在其传记上看到,很多大型战役,拿破仑都口授作战命令给每一个师,甚至每一个团每一个营,比如弗里德兰战役。

这一阶段军事家是很多的,在此列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排名不分前后)
野战大师:克伦威尔,古斯塔夫二世,马尔伯勒公爵,萨克森伯爵,弗里德里希大帝,拿破仑
战略大师:欧根亲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拿破仑,冯·毛奇
杰出军事家:克伦威尔,古斯塔夫二世,蒂利伯爵,华伦斯坦,蒂雷纳子爵,维拉尔公爵,孔代亲王,马尔伯勒公爵,查理十二,欧根亲王,萨克森伯爵,道恩公爵,苏沃洛夫,弗里德里希大帝,拿破仑·波拿巴,安德烈·马塞纳,路易·尼古拉·达武,卡尔大公,库图佐夫,阿瑟·威尔斯利,罗伯特·爱德华·李,冯·毛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7 16: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很仔细,大概也同意楼主的观点。在我看来,近代西方的科技发展是东西方军事差异的分水岭。
秦汉时代和唐宋时代的东方比西方略高
到了明清时期,西方渐渐超越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7 18: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曾经讨论过近代西方军事发展如何超过东方和中国。
当时个人认为大约是在明朝中后期至清初,即大航海时代至克伦威尔的新军,西方综合上实现了赶超。军事理论在拿破仑时代明显超出。
现在觉得军事理论方面可能要提早,大约腓特烈至拿破仑战争前,西方已开始领先。除了腓特列本人,还出了布塞、吉贝尔一班“先知”。还有约翰&#8226;埃瓦尔德根据美国独立战争总结的<论轻步兵>,<论非正规战>。邓达斯的<操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1: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10-3-27 18:50 发表
以前曾经讨论过近代西方军事发展如何超过东方和中国。
当时个人认为大约是在明朝中后期至清初,即大航海时代至克伦威尔的新军,西方综合上实现了赶超。军事理论在拿破仑时代明显超出。
现在觉得军事理论方面可能要 ...


其实我现在觉得东方军事理论更具备持久性,尤其是战略与作战方略这一领域,至今也难以被西方超越。西方在近代超越东方的一方面是武器技术,另一方面是战术学,战术学又是根据武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归根到底东方还是落后在技术上。从战略思想上看,即无视技术差异,那么东方战略思想在近代我认为是被西方追上,而不是被超越。比如,威灵顿在19世纪运用的作战策略在孙子"形"篇与"虚实"篇中大多有所体现:
----------
形第四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
而美军在二战后进行的多场战争之不利,也是犯了孙子指出的兵家之忌。
--------
作战第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5: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很多最基本性的原则,古近都是相通的。《孙子》高度凝练概括了很多这种最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但是,军事的基本原则只是军事理论的元素之一。可以对比一下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许多内容和《孙子》接近。不同的是,韦氏的书虽不及《孙子》精炼,但提供了一些具体实现那些原则的方法和实例。韦氏有关原则的那些内容,同样具有持续性。

形第四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6.在战争中,有利的时机通常较之胆量更值得依凭。
31.优秀的统帅只在情况有利或十分必要时才下决心投入正面交战。
32.兵不血刃而以饥馑屈人之兵者,乃为上。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优秀的将帅应当知道,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斗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因此,当你准备实施白刃格斗时,一定要首先争得地利之助。

要始终赶在敌人前面将兵阵布好,因为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选择对你最方便最有利的布势,增强部队的信心,折损敌人的锐气。谁能毅然果断地向对方发出挑战,谁就是强者。当敌人看到对面的队伍布阵严密,他先自胆怯了三分;加之你和你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备战有序,而他们却尚在列阵,且大有惧色,这就更强化了你那高屋建瓴之势。这时候你已经赢得了部分胜利:战事未启,而已陷敌于慌乱之中;且不说有利条件下的突然进攻或出敌不意的袭击了

会战之所以成功往往就是捕捉到了下述大好时机,例如:敌人因行军急促而疲惫不堪;因涉江渡河而分割了队伍,陷身于沼泽地中或山脊陡壁之上而动弹不得;要么就是星星点点地分散在野地上无忧无虑地在消闲或者都在自己的驻地睡大觉等等。由于敌人正被其他事务缠身,在其尚无力做好作战准备之前便遭了殃。


按马尔蒙《军事学院精神》所说,军事基本原则是有限的,但是在应用中的组合是无穷尽的。军事理论要超越,不一定要在原则上超越,可以有多个其他方向。比如因地制宜,根据现实的政治地理环境的战略研究。伴随新技术的新式战役组织方式等等。

从七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武器技术的变化很小,军事基本原则也没有变化。可是仅从战术这一个方面,就融合了组织和体制方面的重大进展。比如华盛顿的大陆军,在福吉谷接受了腓特烈当年副官施图本的真传后,兵是一样的兵,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施图本的操典《蓝皮书》在美军一用就是30多年,一些训练思想一直持续到现在。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10-3-31 05: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军事基本原则是有限的,不过《孙子兵法》以六千余字之言概括提炼了几乎全部军事原则,而西方同时期却并没有可与之比拟的作品。韦格蒂乌斯的《兵法概述》的出现要晚了《孙子兵法》很长时间。即使是《兵法概述》,对原则的阐述也似乎不如《孙子兵法》。从引文上看:
6.在战争中,有利的时机通常较之胆量更值得依凭。
31.优秀的统帅只在情况有利或十分必要时才下决心投入正面交战。
32.兵不血刃而以饥馑屈人之兵者,乃为上。

这三点孙子在《兵法》里都有所涉及,但孙子形篇中“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兵法概述》里不知可有?“立于不败之地”不单单是指战前情况对我方有利,也不是指有利就一定要“投入正面交战”,而是有更深远的涵义,如威灵顿在构筑坚固防线后,又依靠英国的海权运输补给,便是“立于不败之地”,交战只是其次。韦氏却直接阐述交战,这便仍是从大战术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战略上。

优秀的将帅应当知道,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斗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因此,当你准备实施白刃格斗时,一定要首先争得地利之助。

要始终赶在敌人前面将兵阵布好,因为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选择对你最方便最有利的布势,增强部队的信心,折损敌人的锐气。谁能毅然果断地向对方发出挑战,谁就是强者。当敌人看到对面的队伍布阵严密,他先自胆怯了三分;加之你和你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备战有序,而他们却尚在列阵,且大有惧色,这就更强化了你那高屋建瓴之势。这时候你已经赢得了部分胜利:战事未启,而已陷敌于慌乱之中;且不说有利条件下的突然进攻或出敌不意的袭击了

会战之所以成功往往就是捕捉到了下述大好时机,例如:敌人因行军急促而疲惫不堪;因涉江渡河而分割了队伍,陷身于沼泽地中或山脊陡壁之上而动弹不得;要么就是星星点点地分散在野地上无忧无虑地在消闲或者都在自己的驻地睡大觉等等。由于敌人正被其他事务缠身,在其尚无力做好作战准备之前便遭了殃。


这部分,韦氏所讲与孙子虚实篇从本质上讲似乎并无区别,只不过在文字描述上更为丰富多彩,而孙子行文是言简意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韦氏仍然在讨论大战术问题,即攻阵与守阵,以及地形优劣。可是孙子虚实篇却几乎涵盖战略战术双重范畴。如“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以及“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无论是用于战略上的兵力部署还是用于战术上的攻防部署,都是绝对真理。相反,韦氏说的列阵严密或是涉江渡河分散部队则属于战术范畴,无战略实用意义。

军事基本原则的确是可以被无穷组合的,但是孙子能提炼这些原则并一针见血的概括利害关系,且从战略意义上分析这些原则,并且这些原则大多数至今仍然有效。兵书有局限性是难免的,所以从战略入手的兵书要更具持久性,因为战略原则不会很快变样,而从战术入手的兵书则容易被淘汰。在拿破仑时代以前,西方兵书似乎多是研究战术,直到拿破仑时代才有两本统合战略战术的巨著出现。那么这至少能证明拿破仑时代以前东方在战略学思想上是领先西方的,因为西方并无出现过可比拟《孙子兵法》的著作。拿破仑时代以后,西方战略学达到东方水准。至于战术学思想,单就冷兵器时代而言,我认为东西方各有千秋。热兵器时代而言,西方是整体上超越东方。但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东方在思想与技术上的落后,由于不重视一些兵器,也就不会让使用该兵器的兵种成为军队中的主力兵种,那么战术研究仍然是围绕过时的兵种展开的。

因地制宜,《孙子兵法》里似乎早有描述。现实的地缘政治战略研究,东方有《左传》,《战国策》。新式战役组织方式,这的确是近代东方缺少的,但是东方很长时间忽视了新式战役,这又是因为忽视了能够给战争带来巨大变革的武器技术,归根到底似乎仍是技术上落后。

即使是同样的兵器,战术当然也可以更上一层楼,除了七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之外,二战中坦克,潜艇和航空母舰的战术也有积极改进的发展轨迹,这点我不否认。我的意思主要是东方落后于西方,即横向比较,东方是先落后在技术上,才导致没有发展出围绕该技术的先进战术。如果是西方战术学或东方战术学纵向比较,那么很显然即使是同样的武器,战术也有优劣之分。问题是,东方在战术学上落后西方的时代,并不是和西方用同样的武器。而在东西方在武器上还未分出明显优劣的时代,如明朝中期,双方的战术仍然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明朝中世.近代战术即阵型可以参考戚继光的书。

[ 本帖最后由 朔风 于 2010-3-31 08: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5: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原则,韦氏的书阐述得也是比较全的。比如战前立于不败之地粗挑一下有:
如果说能否做到上述各点足以反映我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兵法掌握运用达到何种程度的话,那么我们能否捕捉住敌人因经验不足和失误为我造成的有利时机大加发挥,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我的这些有关兵法的简要陈述是以相当权威的典籍为基础的。任何认为值得一读这些简述的人想必都急切地想知道决战是怎样设定的。两军正面冲突往往不过两三个钟点的事,此后败北一方就会丧失斗志。因此,必须事先对一切都考虑周全,而且要在事情走到这种命定的状态之前就把一切都安排妥帖。优秀的将帅从来不会到正面开战时才去谋划如何杀伤或者惊扰敌人,而又保存自己的兵力不使遭损。

关于在战前更远如何立于不败,多是融于一些具体手段,比如第三节如何预先安排供给等。
http://warstudy.com/theory/ancient_west/de_re_militaris/009.xml

前面讲的因地制宜,主要不是说这个原则,而是因地制宜的更具体的理论。比如象战前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是双方都希望达到的目标,怎么在现实条件下实现,固然要看统帅的能力,但结合当前战场情况,理论上也可向具体实用化发展。比如攻城,孙子提出由于消耗、诸侯的威胁,不宜久战。而韦氏所在罗马时代,类似诸侯威胁不大,他注重用兵速度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变围城被动的方法,不仅有搜尽城附近的物资,使守军断绝供应等古典方法,还有整一卷(第4卷)探讨攻城的战术和器械。还有第5卷探讨海军的用途。

战术确实容易被淘汰,但是军事的理论除了不变的原则,这些淘汰-发展的战术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战术上东西方拉开差距和技术有很大关系,<练兵实纪>,<纪效新书>里的内容当时很有效,但到18世纪,作战方式已经完全变了。在1792战争爆发前,已经有了<邓达斯操典><1791操典>,各国对七年战争的战术,也进行了新一轮改革探索,法国曾经在演习场上实验了912人营纵队直到8000人的师纵队。拿破仑战争前,除了战术的发展,战略理论上也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主要并非增添了原则,而是在系统化上。比如布塞,吉贝尔等人的论著,提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彼此配合战斗的合成军团,全民体制,利用地方物资的方法,“因粮于敌”“分进合击”并非新原则,新理论是在如何有效实现上提出的较成型系统。这些战略构想配合纵队战术、和后来贝尔蒂埃的参谋长手册等战术性的内容,为大军团提供了基础。

西方的战略学在拿破仑战争后,以<战争论>和<战争艺术>为代表,可以看作是集原则、方法、分析、博弈、系统、实例并适应近代作战环境的综合体系。而这些成果的雏形在腓特烈后至革命战争前,已经在快速发展。自马基亚维利,地缘政治对战略的影响益发受重视。吉贝尔的书也中有不少篇幅分析欧洲的形势和体制。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10-3-31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8: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战术易为淘汰其实是非常宽泛而不谨慎的说法。
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前,严格来说,战术学最基本的原则都是没有改变过。所谓被淘汰的,不过是基于这些战术原则之上、与当时历史背景结合而产生的具体操作方法。
至于所谓战略学,可以说,到现代共和制国家出现前,并没有将整个国家纳入战争的大战略,而只有立足于某一更大战场,较战术更为抽象但仍基于战术学原则与具体背景的战争策略。
谈到东方军事理论,孙子兵法都是个残篇,其他的理论著述较西方少太多了,实在不好做什么比较。但我想表明的是,理论上的高下固然有助于战斗力的提高,但亦非决定性因素。在大多数情形下,经验主义者较理性主义者更容易在战争领域取得成就——但这种成就的上限,却不如那些试图将战争纳入理论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9: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战术也是继承上演进的,象韦氏第3卷的第5种阵法,如果把轻步兵和弓箭手换成散兵,其实与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术很相似。



[ 本帖最后由 iron duke 于 2010-3-31 19: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23: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追求的用兵境界是"全"与"无形"。所谓"全",即是从全局,使用综合力量,去指导一场战争。所谓"无形",则意味着军事学中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把所有情况下所有正确战法都在一本著作中列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孙子的著作似乎比韦氏更缺少实用性。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孙子著作领先韦氏的地方。因为战争充满变量,孙子是给了指挥官指示一些极为重要的原则,告诉指挥官战争都有什么样的变量,但并没有太多的从操作角度去探讨如何在充满变量的情况下打赢,因为本身打赢的方法就是不能拘泥一格的。相对而言,韦氏作品更有实用性,但那些实用性的方法却肯定是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而战场实际情况又是千变万化,那么那些方法的实用性便要打折扣了。比如韦氏的七种决战阵法,敌阵都是固定的左中右三军,那么如果敌人使用的是斜形阵怎么办?如果敌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阵法又怎么办?或者敌人忽然撤退,作为主帅是追还是不追?以这种情况为例,那么敌人又可能是心里胆怯,也有可能是预先设有伏兵,这些情况是要具体分析的。一本兵书也许可以写千万字,但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组合都写进去。因此,从战术学角度看,韦氏的书与孙子一样都提出了很多大战术原则,虽然战例和涉及阵型的内容更多,但实用性未必就比孙子更强,战术学上东西方打个平手。从战略学角度看,韦氏的书似乎无任何战略学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步兵战术,围城术与海战等。孙子则从第一篇开始,对该从哪些战略角度指导一场战争做了很多描述。韦氏站在罗马角度上看,似乎忽略了孙子所重视的"全",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国力等等内容。孙子反复指出应在开战前综合评估敌我实力,"得算多者胜",韦氏则仅仅探讨战术上该如何打胜,最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评估战争是否值得去打,韦氏并没有提及。还有,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从战略上孤立对方,虚弱对方,而韦氏则没有提到这点。韦氏在战略上缺乏的内容还是较多的,孙子则是缺少细节操作法,不过好处是战略战术上都可适用,韦氏的原则更适用于战术而不是战略。

从拿时代的实例上看,威灵顿所处的时代也有各国步兵操典与战术书,但威灵顿在研究对手的战术之后,构思出可以克服对方战术的打法,在野战中连续取胜。那么,威灵顿取胜的方法是当时任何一部战术手册中都没有提到的,由此可见取胜之道仍在于随机应变,根据对手来变化,在于无形,在于知已知彼。如果一名将军处于威灵顿的位置,他想打败法军,那么单是借助当代固定的战术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单依靠韦氏那样的战术手册是无法连接胜利的,但假如他领悟孙子所说的"无形"与"避实击虚",则有可能构思出新的战法击败法军(当然未必一定是后坡战术与细红线)。又比如,塞纳蒙按照当代炮兵战术学说,很难取得他所取得的功绩。再比如,法军被威灵顿新式战术连连击败,却不思进取,在滑铁卢被"driven off in the old style"(威灵顿语)。以上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战术组合是很多的,取胜之道千变万化,战术书上讲的战法大多是较典型的几种,实际作战中实用意义有多大则很难说。孙子虽然较少这类教条性操作法,但也免不了有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等论断,但孙子强调"无形"与"知已知彼",讲究探索敌人弱点而击破之,韦氏则似乎局限于强调击破敌人布阵薄弱处,仍然是从战术上,而不是从战略和思想上分析问题。泛用性要比孙子小很多。

拿时代西方战术要比东方优秀这是肯定的,不过东方在那时也没有可类比西方的兵种,战术操作法是围绕特定时代的武器技术发展而来的吧,战术操作法容易被淘汰也是无疑问的。东方在武器上落后,也就没有相应的战术操作法,自然是综合性的落后。因此我认为战略思想上东方在拿时代以前领先于西方,而战术思想上东方从近代开始落后,而这一落后首先又是对武器技术带来的变革不重视所导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5 12:05 , Processed in 0.0265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