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5988|回复: 7

一俊难遮百丑-评鲁登道夫将军在一战的表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06: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发表于2009-09-23 09:22:57

埃里希.鲁登道夫是德军总参谋部培养出的又一个人才。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在一战期间,他曾经担任冯.兴登堡将军的参谋长,后又任首席军需总监,即副总参谋长。他在这些岗位上指挥德军奋勇战斗,表现出色。作为军事理论家,他又写了一部《总体战》流传于世。然而,撇开鲁登道夫的个人光环,单从历史事实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鲁登道夫身上一些致命的不足之处。如果鲁登道夫只是一个方面军参谋长,这些不足之处几乎无足轻重。然而作为总帅,这些不足之处却足以葬送一场战争的胜利。甚至在担任首席军需总监之前,鲁登道夫将军就犯了战略决策错误,之后他主宰总参谋部,进行无言的独裁,更是连续犯错,最终丧失了提前议和的机会。

1,坦能堡战役的大胜归功于谁?
1914年8月26日至30日,德国第8集团军在东线打了一场气势雄浑的歼灭战-坦能堡战役,以不到2万人的代价全歼俄罗斯的第2集团军约25万-28万人。

这场大胜经常被归功于第8集团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然而事实上呢?冯.兴登堡将军与鲁登道夫将军是在1914年11月被正式任命为第8集团军司令和参谋长的,替代无能的普里特维茨将军。在8月23日,两人还处于德国开往东线的列车上。当两人抵达马里安堡的时候,第8集团军的全体部队已经开拔,并开展了作战计划。那么,到底谁是这场胜利的最大功臣?答案是,马克思.霍夫曼中校,时任第8集团军高级参谋。霍夫曼中校发觉了战机,并着手制订计划,之后又说服第8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将军及其参谋长瓦尔德泽将军。

事实上,德军在8月20日便已经开始行动。除了一个骑兵师负责观察俄罗斯第1集团军之外,第8集团军所有部队已经全部南下,对俄第2集团军实施合围。而8月23日冯.兴登堡与鲁登道夫还在列车上,连指挥部都没有。当他们到达马里安堡建立集团军指挥部的时候,第8集团军已经开始作战了。

鲁登道夫在列车上也制订了几乎完全相似的计划,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功劳终究要归于霍夫曼中校。当然,在后世的历史书上,霍夫曼中校不如鲁登道夫将军那样名声震耳。但参谋军官本就应该甘居幕后。在1917年,霍夫曼中校升为少将,名义上是巴伐利亚亲王的参谋长,实际上是东线兵团的总指挥,最终为德国赢取了东线的和平。

格利茨在《德军总参谋部》一书中称是两位将军的完美配合,打出了坦能堡会战的胜利。然而,格利茨注重的重心并不是军事,他那本书更像是总参谋部的演化史。在日期上,格利茨称两位将军在23日即抵达马林堡,然而事实上德军在20日便已经行动了。具体可以参考美国陆军上校迪普伊的书籍。

2,西线还是东线?
1915年是关键性的一年。由于施里芬计划已经以失败告终,小毛奇辞职,接任总参谋长的是冯.法肯海因将军。他对一战的总体战局做出如下评估:德国对法国目前居于优势;西线胜利的关键在于阻止英国陆军向大陆登陆,也就是说要占领欧洲海岸线,阻止英国继续向大陆运兵。

在这个思路主导下,冯.法肯海因发起了针对海岸线的攻势,导致了伊普雷战役的爆发,双方均损失惨重。这造成了西线的僵局。然而,冯.法肯海因将军仍然认为胜利取决于西线。此时,鲁登道夫将军却有不同看法。德军在东线节节胜利,鲁登道夫认为应该先解决东线的俄国,再调头对付法英。冯.法肯海因将军则坚决反对,他认为让俄罗斯退出战争是不可能的,除非德军深入俄罗斯本土,然而那样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德国在东线最好的结果是大量歼灭俄军,然而俄罗斯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东线战势很难快速结束。

不幸的是,由于德军在西线经历了血腥而无果的战斗,再加上鲁登道夫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在东线节节胜利,德皇威廉二世终于采取了鲁登道夫将军的提议-将重心放置于东线。很显然,鲁登道夫将军肯定明白深入俄罗斯本土是自杀行为。他的想法可能是,在东线发动一些决定攻势,让俄罗斯短期无力再战,以便可以专心对付西线。然而,鲁登道夫将军的决策却很难说是正确的。

正如冯.法肯海因将军指出的那样,只有彻底击败俄罗斯,或者在政治上予以努力,争取停战,否则在东线的短期攻势并不会取得多么大的成果。一战期间,大军的补给要依靠铁路,越向东边挺进,补给就越艰难,而俄军却可以源源不断的接受弹药补给。

事实上正是如此,德军在1915年的东线攻势中,多次击败俄军,攻占了波兰与白俄罗斯,然而最终在俄罗斯帝国门前停住无法深入。就在此时,俄罗斯又有新的预备兵团顶替那些被歼灭的部队,挡在德军面前。只待德军一走,便开始进攻。

事实证明了冯.法肯海因在东线问题上的正确性,然而不幸的是,威廉二世是个军事白痴,对他来说军事决策是“非黑即白”的。鲁登道夫将军错了,那么他就认为冯.法肯海因将军必然是正确的。在1916年,他采取了冯.法肯海因的建议,主攻西线,最终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三方均损失惨重。

3,无言的独裁
冯.法肯海因将军因为西线一系列的失败,失去了威廉二世的宠信,如同小毛奇一样辞职了。接替他的,是冯.兴登堡将军,而鲁登道夫将军任首席军需总监。冯.兴登堡将军是一个思想较单纯,极为爱国保皇的传统普鲁士军人,政治觉悟十分单一。他对鲁登道夫将军无比信任,几乎言听计从,很少予以反对。冯.兴登堡将军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野心,事实上他对德国内政的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护皇帝与第二帝国。鲁登道夫却不同,可以肯定他没有当独裁者的野心,但政治上却极为积极。他一直认为,德国缺乏一个真正的强力领导者,所以他有“义务”暂时担当这个职责,领导德国渡过难关。在他担任首席军需总监期间,德国经历了一个独裁期,所有事情必交总参谋部过问,而冯.兴登堡只是一个象征,实际处理事务并决断的是鲁登道夫。威廉二世甚至都不敢反对这位威严的军需总监。就这样,拥有政治雄心的鲁登道夫在他不熟悉的国际大战略领域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

4,波兰问题
当时的德国已经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并且外交上越来越被孤立,似乎急需一个俾斯麦式的人才来挽救。时任宰相的冯.贝斯曼-霍尔维格拥有俾斯麦式的头脑,但缺少俾斯麦的硬气与手段。当时华沙总督向德皇建言,建议让波兰独立成一个国家。他的理由是,如此一来,便可以从法律上让波兰为德国提供百万大军,以补充德军在东线兵力的不足。否则,以现有的宪法,波兰无法实施广泛征兵制。

霍尔维格坚持反对这一做法。他当时正在与身处瑞典的俄罗斯帝国代表商议停火协议。他认为,让波兰独立将会使所有东线议和的可能性消失,因为俄罗斯不可能容忍其传统的敌人波兰新建国家。冯.兴登堡将军也支持这一看法,虽然他政治上不太懂,但作为一个老普鲁士人,他认为波兰人对德国人有极大仇恨,哪怕能提供百万人也是不可靠的。可是,鲁登道夫将军却支持让波兰独立。他唯一的论据与波兰总督的别无二致,那就是军事上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军队。鲁登道夫当时已经获得威廉二世完全信任,霍尔维格只有黯然退场。

波兰得以建国,然而正如霍尔维格所料,俄罗斯方面十分愤怒,停止了一切与德国的外交沟通,也正如冯.兴登堡将军所料,波兰人没几个愿意为德国人当兵。

5,比利时问题
霍尔维格还在思考另一个外交方向,那就是与英国人议和。当时西线形成僵局,谁也无法占得优势。德国还占领着比利时,以及法国北部,还有阿尔萨斯-洛林。这些领土都是用来议和的最佳筹码。如果有人认为议和是德国的失败,那就大错特错了。想想看,德国参与一战是什么情况?两面作战。这种情况,不被灭亡已经很幸运。如果能获得一个稍稍有利的和约,便是胜利了。老毛奇一直认为,同时两面作战的德国已处于最坏局势,只要保证两面领土都不减少,便是胜利。霍尔维格以归还比利时领土的条件与英国开展外交谈判。英国开战的主要借口是德国侵犯了比利时,而法国人力资源几乎见底,也已无力再战,在此僵局之下展开谈判,德国至少与英法同样有利。更何况,德国开战后攻占了更多领土,英法却没有攻占德国任何领土。

然而,鲁登道夫将军显然并不满足现有的状况。他认为,德国目前在西线与东线虽然处于僵局,却也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土,如比利时。把这些领土归还,来换取一个和约,他认为无法接受。在鲁登道夫的领导下,德国政坛成立了吞并派。该派包括帝国议会的极右党派如德意志同盟以及一些军工企业,他们的观点是德国至少应该兼并比利时,法国北部与波兰东部。霍尔维格虽然很有想法,却无法获取政治支持,外交努力再次成为泡影。

6,虚假宣传
在鲁登道夫统领德国期间,他实施了严密的言论控制,并对人民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俄罗斯挑起的,然后英法助纣为虐。同时还称,英法从比利时进攻德国,所以德国反击是名正言顺的。由于成功的宣传,再加上鲁登道夫在东线获得的光环,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在1917年,大多数德国人都认为德国会获取胜利。在帝国议会中,只有社会民主党支持霍尔维格的议和想法,而威廉二世不可能听信一党言论而议和,更何况还是历史上反皇最积极的社会民主党。

7,无限制潜艇战问题
由于德国不可能争取到海权,潜艇战似乎成了唯一能够击垮英国的手段。使用潜艇战的支持者主要出自海军,鲁登道夫作为陆军统帅对海军知之甚少。然而,在听了海军人士的汇报之后,鲁登道夫认为潜艇战确实可行。潜艇战又有无限制潜艇战,即不给出任何警告,突然进行攻击。对于潜艇来说,这是有效攻击的唯一手段。因为给予警告,那么目标就会溜走。然而,当时的潜艇对目标分辨能力有限,时常误伤民船,因此国际法又规定不得不给出警告便随意击沉船只。

早在1915年,德国的潜艇便违反国际法击沉了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1000多平民丧生,包括128名美国人。美国政府对此十分生气,强烈要求德国禁止这种战法。

然而,该问题在1916年底又被再次提出。由于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击败英国,鲁登道夫准备给无限制潜艇战开绿灯。这遭到了宰相霍尔维格的强烈反对。鲁登道夫却对威廉二世说,如果不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所有军事后果我都不再承担;相反,如果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我将承担全部后果。威廉二世点头,再一次,鲁登道夫将军不可饶恕的犯了错。

4月2日,威尔逊总统向美国国会慷慨陈词,要求对德宣战。国会强烈响应,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宣战。一百万美国人将奔赴欧洲。鲁登道夫将军为德国增加了一百万新的敌人,与一个强大的敌国。

8,霍尔维格辞职
独裁最黑暗的时刻来临了。鲁登道夫将军以铁腕控制军政,从来不与宰相商量。宰相霍尔维格不满鲁登道夫的独裁专政,向威廉二世表示,如果他不能获得军队的情报信息,他将无法在帝国议会回答其余党派的问题。鲁登道夫立即反击,建议威廉二世解除霍尔维格职务,他说,霍尔维格造成德国内部的言论不统一,将影响对外作战的效率。威廉二世犹豫不决,此时,鲁登道夫使出最后一招,他与冯.兴登堡将军威胁要辞职。威廉二世终于同意,1917年7月13日,霍尔维格辞职。从此,德国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判断形势的人。

霍尔维格辞职后,鲁登道夫建议威廉二世采用粮食部长米凯里斯为新宰相,这个人选是鲁登道夫一个旧部将建议的,无论是鲁登道夫还是威廉在先前都没有亲自面见过这个人。威廉还是采纳了鲁登道夫的人选。这种任人唯亲的安插在整个德国历史上恐怕都是罕见的。

9,渗透战术,军事上的杰作,但能否打赢战争?
面对西线的僵局,鲁登道夫普及了一种新的战法-渗透战术。这套战术主要是在短促的炮火准备后,携带大量轻型自动化武器的精锐突击步兵,选取敌人阵线薄弱的环节,予以突破。突破后,立即向纵深突击,扩大缺口。预备部队将从缺口突入,大量预备队开始攻击敌人的侧后方,以扩大缺口。最终形成对敌人的合围。

这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始祖,鲁登道夫在军事战法上确有远见卓识。然而,鲁登道夫却严重高估了士兵的局限。人并不是机械,只要补充燃料便可以持续运动。士兵在战争中会感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疲劳,因此需要休息,并不是吃顿饭就可以解决的,克劳塞维茨对此早有结论。而鲁登道夫这套战法的要求是,突击步兵必须不停的运动。因为一旦停止,敌人便会构筑新的防线,同时从两翼围歼这股部队。显然,他忽视了克劳塞维茨的结论。更严重的是,他这套战术只适用于步兵,当时炮兵还没有机械化,火炮根本无法跟上步兵的突击,而步兵携带的轻武器难以与敌人的重火力抗衡。这就是该战法的又一个弱点。

同时期的英国人正在研究测试坦克的功效,鲁登道夫对此并未重视,他没有把坦克与他的战法联系起来。鲁登道夫坚信这套新战术将取得他需要的西线胜利,于是他在西线开展了攻势,准备乘美国援兵还未抵达之前解决西线。

10,悲剧的收场-1918年5次进攻
1918年,鲁登道夫先后在3月,4月,5月不同地点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一开始,精锐的德国风暴突击队突入联军阵地,向纵深突击。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一时措手不及,而贝当元帅则没有更多预备队可以支援英军。然而随着步兵的疲乏,补给线的拉长以及重武器无法跟上,攻势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三次攻势加深了英,法,美三军的团结。联军成立联合作战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为佛希。佛希进行多次正确的反击,让鲁登道夫的攻势全部失败。然而,后者仍然坚持认为他的战术是正确的。在连续失败三次后,鲁登道夫又发起了两次相似的攻势,采用一模一样的战术,最终全部失败。鲁登道夫不仅没有获得决胜,而且让英勇的士兵牺牲,让幸存者心寒。

8月8日,佛希发动了大规模的联合进攻,德军的士气此时已经跌入最低谷,6个师相继崩溃。这种大崩溃在1806年之后第一次出现。鲁登道夫写道:“8月8日对德军来说是黑色的一天...作战力量的衰退已表露无疑...陆军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优良的战斗兵器了...战争必须终结。”

可惜,他意识到的太晚了。德国在1916-1917年本有机会获得体面和平,如今这个机会已经失去。10月,德国在失去所有盟友之后,向联军乞求和平。然而威尔逊总统拒绝与“军国主义专制政府”谈判,矛头直指鲁登道夫将军。威廉二世最终将鲁登道夫解职,流放到瑞士。

总结:
鲁登道夫将军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与集团军参谋长,但却是不及格的总参谋部军官。沙恩霍斯特与格奈森诺创建总参谋部,对参谋部军官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政治大局观。沙恩霍斯特在1813年吕岑战役上受了重伤,当时普军遭受了一场败仗。但是他却拖着伤病之躯前往维也纳,要劝说奥皇加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就是政治大局观的体现。之后的各个继任者,从格奈森诺到施里芬,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大局观。他们很少不与政治决策者商议,便自作主张的发起一次军事行动。

可惜的是,鲁登道夫把军事放置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认为战争时政治要为军事服务,这是本末倒置的。如果说从其行为上揣测还不准确的话,那么从他本人的著作《总体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坚持军事行为立于一切之上的看法。他认为,战争时期,政治的存在是要帮助获取战争胜利。然而古往今来,从拿破仑的城下之盟到后来的德意志统一战争,正确的做法都是在争取到政治利益后就停战。鲁登道夫将军却不理解这一点,他似乎并不认为利益可以由政治外交手段争取,军事只是辅助。他的看法正好相反:军事手段才能争取利益,政治外交手段不能干涉军事手段。

在这一点上,鲁登道夫将军不如其先驱者,也不如后继者。想想继任总参谋长的格罗纳将军应对凡尔赛条约的做法。他排除了个人倾向,理智客观的进行三次分析,最终得出接受凡尔赛条约的后果要好于不接受的结论。他代表总参谋部对当时的首相说:“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不接受条约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然而,如果议会不接受凡尔赛条约,那么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指挥卫国战争。当然,我的建议还是接受条约。” 换作是鲁登道夫将军,肯定不会如此委婉而又坦荡的表达意见。他一定会封锁消息,然后编造一些战争理由,并进行全民总动员,实施“总体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正如格罗纳将军所言,“德国的名字将从地图上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双塔威风不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以来,总参谋部是普鲁士-德国的中流砥柱,但是随着人事变迁与时势影响,这个机关逐渐变质,最终沦为恶魔的道具,确实很令人惋惜。“我们拔剑出鞘,问心无愧,双手清白”,不知后来的总参谋部在被某下士羞辱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做何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参谋部最后凌驾于国家政府之上,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宰,这才真是最可怕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参谋部最后凌驾于国家政府之上,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宰,这才真是最可怕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2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军事独裁都是可怕的,这点毋庸置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18世纪的欧洲评论家就如此形容普鲁士,“这不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拥有国家的军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2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朔风 于 2010-8-19 23:13 编辑

军国主义放到现在,当然是要批判的。不过我认为在18世纪,很难说其余国家的体制就比普鲁士先进多少(除了美利坚共和国)。总参谋部对德国功大于过,尽管没出现过军事天才也没有打过一场媲美奥斯特利茨的会战,但仅凭德意志统一战争,便足以名垂青史。一战是总参谋部犯错最多的时期,不过即使是屈辱的《凡尔赛条约》,也要好过二战被瓜分为东西两德。这个机关缺少的恰恰是在关键时刻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勇气,如果总参谋部有这种困难时期敢于实施短期独裁的勇气,希特勒根本无法上台。事实上,这些军人都太循规蹈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4:18 , Processed in 0.0324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