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拿破仑战争的缺点 |
拿破仑未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而且未能建立一种既对法国有利,同时能让对方接受的和平,原因何在呢?追根究源,就在于他的战争指导存在着三个严重的缺点。第一点是军事性的,是在指挥上过分集中;第二点是政治性的,是他的不现实的政策;第三点是大战略性的,就是他赖以完成其政策的方法不妥,最多也只能是导致休战。 |
指挥: |
关于第一点,本章的前面已经提到,他所坚持的个人统一指挥的原则,尽管曾经使他战无不胜,但是,到头来还是这一原则成了使他失败的因素。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
答案是双重的:第一,当战争延长以后,战争就变得十分广泛和复杂了,参加战争的兵力也相当可观,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组织良好的总参谋部,要一个人有效地管理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即使他是天才,同样无能为力。第二,他的敌人也逐渐地懂得了,他们之间过去缺乏合作,因而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拿破仑。如果不联合起来,他们还会一个一个地被拿破仑打败。这样,在进行莱比锡战役的夏季休战期间,他们终于订立了赖兴巴赫条约,联合起来了。这个条约中有一款规定:同盟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和瑞典——同意,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的军队都不应冒险同拿破仑亲自指挥的部队单独交战。无论哪支部队遇到他,都要立即撤退,直到所有的兵力在战场上汇齐之后,再联合起来对付他。这样一来,也就拨去了拿破仑进攻战略的毒牙。 |
拿破仑的统帅部由两个互不相关的部门组成:一个是参谋长办公室,一个是总参谋部。前者是由贝尔蒂埃元帅,即纳沙泰尔亲王领导;它包括一个秘书处,皇帝的随从参谋和一批联络官。 [ 作者注:他们之中,有的是上将,另一些上校,还有一些是上尉,他们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在战役或会战中,向元帅们传达拿破仑的命令。 ] 后者通常包括三个助理参谋长,他们的职责与近代的军需局长差不多,另外,还加上一个测绘组。 |
维奇上校写道:“这些参谋人员丝毫不能参与皇帝的智能工作。拿破仑不相信他们,只要求他们认真地服从。‘严格地遵守我的命令,只有我知道我应该怎样做。’这是他给贝尔蒂埃下的命令。”贝尔蒂埃把这种抹杀他个性的存在看成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在军中的地位等于零。我以皇帝的名义接受元帅们的报告,也代他签署命令,但是我个人却是不存在的。”(贝尔蒂埃于1807年3月1日写给苏尔特的信)。1807年1月18日,贝尔蒂埃给奈伊写信时也说:“元帅先生,皇帝既不需要忠告,也不需要战役计划,没有一个人能知道他的心思,我们的责任就是服从而已。” [ 作者注:《拿破仑在工作》,(1914年英文版),第24页。 ] 维奇还补充说:“这位皇帝本人也说过,总参谋部在统帅部中是最不需要的一个部分。” [ 作者注:《拿破仑在工作》,第14O—141页。 ] 更糟的是,这种傲慢的态度也传给了他的元帅们。 |
费则扎尔公爵对此也曾有过评论,他说:“不管用的什么指挥方法,他的命令一定要执行……这种不自量力的习惯,这种不承认有什么不可能的决心,这种对成功的无限信心,在开始时都是我们获胜的原因,而到最后却对我们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
一些史学家认为,这位皇帝在其后期作战中所以没有取得胜利,是因为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不佳,或者说是体力衰退了。这种说法是缺少证据的。真实的情况是,使他失败和成功的原因,都是他的活力, [ 作者注:关于这一问题,参见《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135、141、245页。 ] 而不是他的懒散。正是由于这种活力,他相信自己能够身兼总司令和参谋长的双重职务。等到需要有技能的参谋军官时,却是无处可寻。考兰柯特告诉我们,在1812年,“参谋人员预见不到任何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皇帝却想自已做每一件事,发布每一项命令。因此,无论什么人,甚至连总参谋长在内,都不敢负责颁发一项极不重要的命令。”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1925年英文版),第1卷第155页。 ] 戴阿迪里本说:在1813年,参谋工作比前一年更加没有效率了。而且,“就整体来说,在这次战役中,整个军队成了一架太复杂而又不完善的机器,不能确立协作关系……大量的运动……所产生的困难,就是拿破仑集中其全部权威也难以克服。” [ 作者注:巴伦·戴阿迪里本:《1813年战局中的关系》,1817年法文版),第1卷第224页。 ] |
拿破仑的元帅们都没有指挥经历的磨炼,仅仅是服从命令而已。他们都是侍从者,不是领导者。有些人是诸侯王子,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所以得到提升,都是因为宫庭、政治和个人的原因。拿破仑在失败后前往厄尔巴岛时,曾告诉考兰柯特说:他找到了自身的错误,就是在晚年时期过分重用了那些元帅。因为他们已经太富有了,养尊处优,开始滋长厌倦战争的心理。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当时他能提拔一些好的师长,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得多,因为他们刚要接触到元帅的权杖。 [ 作者注:巴伦·戴阿迪里本:《1813年战局中的关系》,第2卷第363页。 ] |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主要还是他的指挥体系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人才的缺乏只是次要的。 |
政策: |
拿破仑的主要对手,自始至终都是英国。英国通过资助大陆盟国的办法,一再地缔结同盟,用以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之间的斗争,不是正义与非正义之争,而是由早期工业革命中产生出来的两种生存价值的斗争。英国要想维持她的繁荣和权力,就得出口制成品;而法国要想繁荣,并以此来维护权力,也必须保护她的幼稚的工业。正如梅特涅说的:“每个人都知道,英国不能放弃这个问题(海上贸易问题),因为对她来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2卷第10页。 ] 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拿破仑才发明了一个“大陆体系”,封闭了大陆的所有港口,禁止英国船只进入。这样一来,英国的贸易就会被压制,她的信用也会被损害。没有了贸易和信用,英国就不能组织敌人来反对拿破仑了。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531页。 ] |
他说:“英国人的权力建筑在他们对其他民族实行专制的基础之上,而且只有凭借这个,才能维持此种权力。为什么要让他们专获此利呢?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不是也能得到这种利益吗?”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438页。 ] 他又说:“伦敦的商人对于欧洲的友好和利益是漠不关心的。他们为了投机事业,不惜牺牲欧洲的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如果他们的债务不是那么巨大,也许他们会比较合理一些。为了偿还债务,维持信用,致使他们不得不如此。……”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424页。 ] |
在与英国的斗争中,他看出:“所有一切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就是煽动这个世界,甚至每—个人”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529页。 ] 所以,正如他对考兰柯特所说的,英国人是他唯一的敌人,他只对付英国人。但是,“由于英国人的贸易遍布各地,他也不得不到处追逐他们。”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420页。 ] 他的大帝国思想就是从这种追逐中萌发出来的。“大陆体系”本来是用以毁灭英国的武器,现在却变成了实现新世界观念的一种工具。这也是对一个和谐统一的欧洲的憧憬。 |
在圣赫勒拿岛时,他通过拉斯卡斯告诉世界,他的目标是联合各大民族,形成一个“邦联”。在这以前,由于受革命和政策的影响,这些民族都是相互隔离的。这些民族要通过“统一的法律、原则、意见、感情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帝国的庇护下,在这个邦联的顶点上,他梦想着建立一个中央议会,模仿美国国会或希腊的“近邻种族会议”的形式,来监督“欧洲大家庭”的公共福利。他的梦想虽然由于失败而破灭了,但是他却说过:“由于时势的推移,这一梦想迟早是会实现的,因为形势已经形成了。我不认为,在我退位和我的体系被毁以后,不把一些主要的民族集中和联合起来,就能在欧洲建立任何重大的平衡。在一切重大的斗争中,一个君主若能忠实地尊重民意,他就会发现,他将成为整个欧洲的元首,并已可以为所欲为。” [ 作者注:《考兰柯特将军回忆录》,第1卷第420页。 ] |
大战略: |
英国人所诅咒的,正是这种联合的欧洲,因为面对着它,英国就不能以海上霸权而称雄了。所以,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拿破仑刚刚破坏她的一个同盟,另一个同盟又在灰烬中建立起来了。拿破仑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征服英国,而且不能对抗大陆上的其他国家。这是因为,如果得罪了它们,它们就很容易同英国联合起来。他的“大陆体系”,恰恰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当时,“大陆体系”不仅使欧洲大陆的国家不能获得只有英国才能提供的货物,而且也使他们卷进到他与英国的战争。所以,他的大战略是有错误的。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损失的舰队,对他来说,仅仅是一种暂时的代替品。 |
耶拿会战以后,拿破仑通过他的“柏林法令”开始实行大陆封锁。英国也发布一条命令作为回报,禁止中立国与法国和她的同盟国进行贸易。这样便掀起了一场经济战争。1807年7月7日,俄国在弗里德兰战败后签约,于是,俄国和普鲁士同意随法国一起对英国采取共同行动。拿破仑获得这一成功以后,开始扩大他的封锁范围,把封锁圈延伸到丹麦、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来又扩大到荷兰。1808年3月,他任命他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王,结果爆发了半岛战争。接着又同奥国发生了战争。不久之后,奥军在埃克缪尔和瓦格拉姆被击败,俄法的同盟关系开始减弱。1810年,沙皇亚历山大允许英国的商船进入俄国港口。于是,情况又迅速恶化起来。拿破仑曾对考兰柯特说过:“战争终将要爆发。尽管为了我,为了亚历山大皇帝,为了法俄两国的利益,都不应该有战争。凭着我以往的经历,我常常可以猜想未来的发展……它就象歌剧中的场景一样,但是,这个机关却是由英国人操纵的。”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还对拉斯卡斯说过:“俄国是英国的最后法宝。整个世界的和平是要取决于俄国的。不幸的是,英国的金子比我的计划更为有力。” [ 作者注:《圣赫勒拿岛的回忆》,(1824年英文版),第4卷第七部分第134—139页。 ] |
随后,拿破仑那个损失惨重的征俄之战发生了;1813年,他又在莱比锡会战中被俄、奥、普、瑞典四国的联军彻底地击败。1814年4月14日,他退出了帝位。这样,他的政策和大战略就彻底失败了。只要英国还在战场上,他即使控制着欧洲,也还是不能把欧洲置于他的皇位之下,因为在征服她的同时,他已把他生来就有的权利出卖给她的人民了。 |
1792年,由革命所唤起的法兰西民族主义精神,已成了法国军队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永远不会有拿破仑了。耶拿之战以后,拿破仑开始浪费他的遗产,而他的勒索种种,同时也唤起了其他民族的同样的精神,即那种推动拿破仑的军队去横贯大陆的精神。首先是在西班牙,然后就在奥地利,接着便是普鲁士,以致最后蔓延到整个欧洲。在比利牛斯半岛,西班牙的游击队,加上惠灵顿的一支小型陆军,盯住了几十万的法国军队;1809年,奥地利采取了征兵制。1813年3月13日,普鲁士与俄国结盟,同时对拿破仑宣战,并立即宣布全国动员。它要求没有参加正规军或地方后备队的每一个人,都会破坏敌人的交通和后方以支持部队。要求人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手中的一切工具去扰乱敌人,切断他们的补给线,杀死他们的落伍者。人民是不穿军服的。他们在敌人接近时,就销毁所有的存粮,捣毁磨坊、桥梁,烧掉船只,而后便离开村落,到森林和山地中去寻求避难。费恩曾这样写过:“所有这些,都是拿破仑的敌人想出来对付拿破仑的新方法。” [ 作者注:费思是拿破仑内阁的秘书。 ] 实际上,这也是1792年事态的重演。 |
所以,拿破仑象是一个传教士,他也的确是用枪炮和刀剑来传教的,在整个欧洲宣扬着“全民皆兵”的福音。结果,使所有困扰中的欧洲人民乐于接受了这个军事信条。在精神上与此有关的,是斯坦尼斯拉斯·吉纳丁在回忆录中所讲的一个情况。吉纳丁曾陪同拿破仑参观卢梭的墓,拿破仑在回答他的一个问题时说,“好吧!未来将会证明:在我和卢梭都不存在时,对于世界的宁静是否会更好一些。” [ 作者注:转引自约翰·霍兰·罗斯著《拿破仑一世传》,(1913年英文版),第1卷第2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