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8137|回复: 12

[原创] 第一帝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7 23: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很早以前写给一个朋友的历史长文,但没写多少就坑了。
今天把它贴来这儿,感觉像找到大本营了呵呵。
初来乍到,请路过各位多多关照。此文算是一个对拿破仑时代的历史记述和吐槽,但由于作者本身能力有限,可能会犯不少错误,也请高人指教。

----------------

        前言:
       
        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征服欧洲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第一执政,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将是一个近代的凯撒,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既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也是一个“战争狂、征伐狂”(司汤达语)。他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是欧洲历史上神秘、可怖、谁也看不透的斯芬克斯。他的名字戴着最明亮的光环,又被最神秘的阴影笼罩。他的帝国盛极一时,最后却以惨淡衰败收场。
        这个故事既伟大无比,又邪恶万分。
        这是拿破仑·波拿巴的故事。

        拿破仑的故事是一个传奇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头却一点儿都不吸引人。
        一个科西嘉小孩进了法国国王的军校。

        国王是路易十六,这一年25岁,登基5年。
        路易十六有一个相貌不错、很会花钱的太太,他们结婚已经9年了。王后只比国王小一岁,去年刚给国王生了一个小公主,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按照惯例,法国公主出生只放21炮,与王子出生放101炮不可同日而语,但结婚多年的国王夫妇第一次生育,还是令举国为之沸腾。
        整个法国沉浸在欣喜若狂的气氛中,路易十六拿出10万利弗尔分给法国的穷人们,就连助产医生都得到了1万利弗尔的赏钱。巴黎举行了焰火晚会,提供免费的面包与酒肉,国王将嫁妆送给新婚夫妇,全国大赦,到处都是“国王万岁”与“王后万岁”的欢呼声。
        总的来说,1779年的路易十六很幸福。
        未来,他将走上断头台。
               
        科西嘉小孩名叫拿波里奥尼·比拿贝,这名字是意大利式的。在他出生的时候,科西嘉还属于意大利的热那亚。
        他今年10岁,是个苍白消瘦的小个子。
        他的先祖是热那亚的雇佣兵,算起来还是航海家哥伦布的老乡。
        十年前,拿波里奥尼出生的那一天,同样举岛欢庆,不过这和他本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的生日是圣母升天节,正巧也是法国占领科西嘉岛一周年的日子。
        圣母升天节对天主教国家的穷人们来说,是轻松愉快的节日。可是,法国对科西嘉的占领,被无数科西嘉人认为是巨大的耻辱。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科西嘉人认为他们是有别于、甚至独立于法国大陆的。
        10岁的拿波里奥尼第一次走上法国大陆,一句法语也不会说。
        就像现在很多人出国需要上语言培训班一样,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奥顿一所教会中学过语言关,培训了3个月之后,好消息来了——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公关工作,拿波里奥尼被法国中央政府确认是贵族,可以去一所名叫布里埃纳的军校读书,并且享受国王赐予的奖学金。
        1779年的拿波里奥尼,除了一个所谓的贵族身份,几乎什么都没有。
        未来,他将征服差不多全欧洲的君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100 贡献 +5 收起 理由
高守业 + 100 + 5 鼓励原创,希望继续更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生
       
       
        1、法国的国王们
       
        关于路易十六,我们还是从他的名字说起吧。
        这位国王的全名叫作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
        他是法国第十六个名叫路易的国王。
       
        十六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了区分这么一群“路易”们,法国人可是花了点儿心思的。光靠像足球队员似的给他们编号当然不行,叫“路易”、“小路易”、“小小路易”这种法子更不可取。结果,小诨名就派上用场了。
        为了避免大家看得头晕,这里只举几个小例子。
        路易一世叫“虔诚者”,路易二世叫做“口吃者”,路易三世叫“娃娃”,路易五世绰号叫“懒王”,路易六世叫“胖子”。
        路易九世值得多说两句,他有个挺响亮的名号——圣路易。据说这位国王是中世纪国王中的典范,尤其被教会树为楷模。
        “圣路易”国王陛下发起过两次十字军东征,想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基督徒,光复耶路撒冷。不过很可惜,该国王打仗水平远比不上他的宗教热情。第一次东征去埃及,战斗结果是弟弟被杀,本人被俘,交了一大笔钱才被赎回国。第二次东征杀到了突尼斯,结果全军染上瘟疫,他自己也染病身亡了。
        “圣路易”国王在埃及的对手是一支叫做马姆穆克的精兵,凶猛异常。这支队伍起先被埃及苏丹控制,后来无法无天起来了,干脆杀了苏丹自己翻身做主人。
        就是这支不可一世的东方强兵,在五百多年之后遇上了另一个法国人统帅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个人既不是国王,也不是去收复基督教圣地的,他当时的头衔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兼东方军总司令”——拿破仑·波拿巴。
       
        扯得稍微远了一点儿,转回来。路易十世诨名“爱吵闹”。
        路易十一的绰号很有点儿科幻味儿,叫“蜘蛛王”。这当然不是指他能像蜘蛛侠似的满天满地乱爬,而是形容他阴险狡诈。路易十二的也很有现代气息,他叫“人民之父”,听起来挺像后世对推翻专制政府的伟大革命先驱的尊称。
       
        从1589年,亨利四世登基开始,法国进入了波旁王朝统治时期。时间挺长,不间断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792年法国大革命废除君主制为止。
        有人说,17世纪满清入关,为中国的连续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相比之下,波旁王朝为法国文化娱乐事业所作的贡献,可就更大了。
        看过《三个火枪手》的人想必都知道路易十三,看过《铁面人》的人应该都知道路易十四。
        路易十三被称为“公正的”路易,这是因为他的星座是天平座。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骂娘都只能靠众口相传。城市里或许还能发发不和谐的小册子,换成乡下人,骂得声嘶力竭一般也只能骂给田里的青蛙听了,卢浮宫是听不到的。在这种年代,一个绰号就代表了舆论。
        恐怕古往今来所有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英明、公正的好名声吧,所以,和那些什么“口吃者”、“蜘蛛王”、“爱吵闹”不同,路易十三很享受自己这个名号,接受得异常欢乐,据说还挺沾沾自喜。
        这一下完蛋了。
        我们都知道,像大仲马一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智商奇高无比的历史小说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调侃大人物的机会的。于是,在《三个火枪手》里,大仲马就安排这位国王陛下对他的火枪队长说了这样的话,再三强调他美妙的绰号。
        “……您得在赌桌上放上和刚才一样多的钱,免得输家们埋怨,公平最重要嘛。”
        “……不要以为我会相信您的一面之词,大家都叫朕公正的路易啊……”
       
        路易十三对他最重要的三个亲人:母亲、妻子、弟弟,都不怎么好,这三个人也全部都背叛了他。
        他的妻子安娜·奥地利先是和英国的白金汉公爵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精神恋爱,弄得国王戴绿帽子的事情被讽刺诗人们写了又写。后来她又密谋杀害他,改嫁给他的弟弟奥尔良亲王,继续当王后,可惜没有成功。
        他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和弟弟奥尔良亲王干脆公开叛变,从外国君主那里要钱要人,真刀真枪地跟他对抗,成为他最险恶的敌人。
        路易十三时期,主政的人是红衣主教黎塞留。
        此人得到“铁血宰相”之名,比俾斯麦还要早两百多年。后来法国人给他们的海军主力战列舰起名叫黎塞留,而德国人也毫不示弱地管他们最强的战列舰叫俾斯麦,于是这两位同样杰出伟大、同样冷酷无情、也同样爱哭鼻子的政治家,就在另一个领域对立起来了。
        黎塞留虽然是个时刻不忘搞阴谋玩手腕的家伙,但他和俾斯麦一样富有爱国心和责任感,而且忠诚于君主的“血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相处得很好。不过,与这么强横又有个性的红衣主教先生一比,国王陛下似乎就更显得暗淡了,甚至给人一种受宰相操纵的感觉。
        总的来说,路易十三性格拘谨、阴郁,在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很受臣民爱戴,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英明、公正的气度。再加上后世这些大文豪们的宣传,“公正的”路易十三就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讽刺性绰号了。
        不过没关系,后面还会有更讽刺的。
       
        路易十四被称做“太阳王”。
        如果说“圣路易”是中世纪国王的典范的话,那么“太阳王”就是欧洲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的典范,他甚至可以算作所有专制君主中最出色的一个。欧洲的17世纪经常被称为“法国的一个世纪”,也被称为“路易十四的时代”。
        当代历史学家认为,“最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语出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有一则轶事可以很好地表明,当年的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太阳王”的。
        某天,一个可爱的小老头来到罗马,受到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热情招待。
        他叫勒诺特尔,是当时欧洲最有才华的建筑家之一,他为路易十四修建了一个堪配这位伟大君主的房子——凡尔赛宫。
        这位虔诚、朴实的建筑家先生以一种孩子般的高兴劲儿,激动地对基督教世界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说:“啊,我看到了世界上两个最伟大的人物,教皇陛下和我的国王,我将死而无憾啦!”
        教皇谦恭地回答:“大不一样。你的国王是无往而不胜的君主,我却只是个可怜的神父。他年纪轻轻,而我已经很老了。”
        “不不,”老建筑家感动地说:“您看上去身体很好嘛,等到红衣主教团的先生们都归天了,然后才会轮到您呢。”
        不用说,这样的预言叫旁边的红衣主教们听得直翻白眼。不过教皇笑了。
        老建筑家见了,兴冲冲地跳起来,不但没趴下吻教皇的鞋子,反而搂着教皇的脖子,由衷地朝陛下的脸亲了一口。
        这下子可不得了了!消息传回凡尔赛宫,有人非常气愤。某位公爵先生宣称,他愿赌一千法郎,那个修凡尔赛宫的“花匠”虽然活泼,但总不至于胆敢去抱教皇。
        对此,路易十四说:“不用去赌了,我出征归来的时候,勒诺特尔就拥抱过我,他一定会去拥抱教皇的。”
        于是打赌的先生小姐们都闭嘴了。
        是呀,一个人既然敢抱 “太阳王”路易十四,那他抱一抱教皇的确也没什么了不起。
        由于路易十四的好战和他的赫赫武功,后世很多人认为“太阳王”这个称号的来由,是指他发动那些毁灭性战争以求得到的金色荣耀。
        不过,一个当代颇具权威性的文化史学家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首先,“太阳王”这个称号最早不是属于路易十四,而是属于他的老爸路易十三。当然喽,它的含义也不是用来褒扬什么赫赫武功和金色荣耀,而是指在宰相先生黎塞留的辅佐之下,路易十三国王陛下终于成了全国唯一的权力中心。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路易十三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贵族们都围着国王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转。
        不过,这个比喻有些太过现代了。
        路易十三登基是在1610年,而就在十年前,罗马的鲜花广场刚刚烧死了布鲁诺,就因为他宣扬日心说。毫无疑问,在那个年代,太阳的地位不如地球,它还得围着地球转呢。当然,可能世界上也不会有哪个国王自称“地球王”吧。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统治者都喜欢用太阳来比喻自己或者自己治下的国家,这种爱好几千年都没有变过。
        不管最初获得“太阳王”称号的是谁,如今我们说起它,指的都是路易十四。
        仅仅从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这位君主何等不凡。
       
        路易十四于1715年去世,同年加冕为王的是年仅5岁的路易十五。
        “被喜爱者”路易十五,就是那个比“公正的”路易十三更有讽刺意味的国王。
        对于一个真正被喜爱的君主,国民都会愿他活得长久。而对于一个极度昏聩的君主,哪怕死的稍微早一点儿,通常也能造福人民。偏偏路易十五既被厌恶、仇恨,又坚决拒绝早一点儿死掉,造福全法国3000万人民。
        这位国王在位整整52年,死了以后被认为是法兰西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一个路易。
        如果能给他换一个绰号,似乎“好色者”会比较适合他。
        路易十五的情妇们名头比他还要响亮,其中有两位特别有名,一位是蓬帕杜夫人,一位是杜巴里夫人。
        蓬帕杜夫人死于1764年,年仅41岁。有人说她死于纵欲,有人说她死于心碎。
        大画家布歇和拉图尔都为她画过像,布歇画中的她,是一个娇俏时髦的社交名媛;在拉图尔的画中,她是一位华贵高雅的侯爵夫人。
        这两幅画很好地表现了她人生中不同的两面。
        蓬帕杜夫人既是一个娇媚可人的、会大把花钱、会和国王谈恋爱的中产阶级平民女子,又是一个喜欢干预朝政、经常在她的小房间接见内阁成员、外国使节、甚至军队高级将领的国王“首席情妇”。路易十五称他情妇是“全法国最美丽的女人”,不过,凡尔赛宫的其他人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他们叫她“国王的娼妓”。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路易十五处理政务的本领比他的情妇强。
        于是,路易十五似乎向大家证明了一条真理:国王没什么了不起,他能做的工作,他的娼妓也一样能做。
       
        蓬帕杜夫人的接替者是比她还要声名狼藉的杜巴里伯爵夫人。
        这位小姐是地地道道地从妓院里爬出来的。
        由于路易十五豢养了太多情妇,王后在凡尔赛宫一直十分低调,凡尔赛的女主人通常都不是王后,而是国王的“首席情妇”。
        自从有了凡尔赛,谁是这里的女主人,谁就是整个欧洲最令人瞩目的女人,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全欧洲的上流社会议论来议论去,就算打个喷嚏也是新闻。一旦她热衷于打扮,就有资格领导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时尚。别国的小姐、太太们早上起来的时候都要先研究一下她最近穿什么戴什么,以免跟不上潮流。
        年仅25岁、有过无数恩客的杜巴里夫人就被国王捧到了这么一个显赫无比的位置上。
        虽然法兰西宫廷从来都不以风气淳厚著称,但糜烂到路易十五这个地步,还是闻所未闻的。须知,在法国,养情妇是一门艺术。
        想当初,“太阳王”的第一个王储殿下,不小心挑了一个丑女当情妇,结果成了全国的笑柄。某天,王太子想请老爸“太阳王”去看看自己家刚修好的房子,被国王陛下以“房子修得太没品,活像个暴发户”严词拒绝了。
        其实路易十四是觉得房子的女主人太吓人,害怕进去逛的时候遇上她。
        由此可见,国王或者王储选情妇选得不好,后果相当严重。
        身为国王的情妇,杜巴里夫人比她的前任们要敬业得多,声誉却是最糟的一个。她和路易十五破坏了凡尔赛宫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情调优雅的游戏规则,还把全欧洲兢兢业业追时尚的淑女、贵妇们搞得十分郁闷。
        不过,在杜巴里夫人的情妇生涯里,也确实取得过巨大成功。她不仅敢说王太子是个“没教养的蠢小孩”,还敢强迫太子妃向她低头。
        这位太子妃,就是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内特,小说和电影里有名的“绝代艳后”,“断头王后”。这位小姐刚到法国时年方15,她来自欧洲最显赫的哈布斯堡家族,母亲是闻名遐迩的奥地利女大公兼匈牙利、波西米亚女王玛丽亚·特雷西亚,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这位小公主自恃身份高贵,对杜巴里夫人很是鄙视,每次遇见都赏赐对方卫生球眼一对,还故意对对方不理不睬。
        对历来没事找事的凡尔赛宫廷来说,女人间的战争比国家间的战争还要严重得多。
        宠妃和孙媳妇冷战、暗掐,把老色鬼路易十五被搞得烦不胜烦。
        这个很多年不理国事的国王发觉这件事情不解决不行了,于是十分严肃庄重地叫来太子妃的家庭教师兼事务高参、奥地利人梅尔西先生,要她劝太子妃和杜巴里夫人当众说说话,打破不和谣言。要知道全欧洲的娱记都在盯着凡尔赛!
        后来,这个“说话事件”甚至直接惊动了特雷西亚女王本人,搞成了一个国际外交事件。
        这位女王兼皇后陛下一直非常热爱扫黄打黑,半夜搜搜嫖客妓女关监狱这种事情,成天以道德楷模自居,而且是虔诚的教徒。但是她的丈夫,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又是个和路易十五几乎不相上下的色鬼。据说夜间警察队曾经扫黄扫到皇帝头上,皇帝当时正在给歌剧女高音捧场。
        现在,为了法国国王宠爱的妓女,女王陛下只好拿出对待丈夫一般的容忍,多次写信命令女儿,“你必须和那个人说话,就像对待其他贵妇一样!”
        最后杜巴里夫人胜利了,太子妃当着无数贵族的面对她说:“今天凡尔赛人可真多。”
        如果那个年代真的有娱乐周刊之类的东西,这句话毫无疑问会登封面。
       
        做情妇做到杜巴里夫人这种境界,也真算不容易了。
        可惜,这位夫人死得太晚了一些,地方也不对。
        路易十五咽气之后,她立刻被关进了修道院,直到1793年,被革命群众揪出来送上了革命广场的断头台。曾经一度,这里是以她的情夫命名的,叫做路易十五广场。
        对此,大作家拉马丁先生评论说:“起先,这个女人玷污了王室;然后,她又玷污了断头台。”
        有人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个妇女的死,作家先生讲这样尖酸刻薄的俏皮话未免太残忍太不厚道。不管这个女人过去多么可恶,被处死的时候,她毕竟只是一个与世隔绝了很多年的50岁的老女人,而且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多么令人同情哪。
        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拉马丁先生的这番话是基于欧洲过去的一个惯例。
        这个惯例就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断头台。
        在这上头,欧洲人的观念和中国人截然相反。我们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好的死法是不流血不损伤躯体,比如投缳或者吞金,身首异处是最最残忍的。但是欧洲人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只有平民才能被卑贱地吊死,像个放不起来的风筝一样在绞架上荡来荡去。贵族的特权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刽子手剁脑袋——这是最高贵无瑕的一种死法。
        杜巴里夫人身为一个出身卑贱的娼妓,根本没资格用这种残酷又高贵的死亡工具。
        没关系,革命年代的断头台是不讲阶级、不计较出身的。在最恐怖的两年中,断头台用起来简直就像缝纫机,被它剁下脑袋的人里,百分之九十都是平民。这么看起来,大革命倒确实是平等的。
        断头台前,人人平等。
       
        路易十五虽然有很多私生子,但正经的男性后嗣却只有一个。
        从1757年开始,这位王太子殿下代他的父亲出席最重要的政府工作会议。这么一来,不管于公于私,他对当时插手政局的蓬帕杜夫人都讨厌得要命。好容易蓬帕杜夫人死了,还没等太子殿下继往开来、大有作为呢,就在第二年,他也去世了。
        王太子的死使继承人的问题成了当前最重大的问题。
        路易十五有6个女儿,都深得他宠爱,可惜,和欧洲其它主要国家不同,法兰西从来不接受女性君主。
        看来法国虽然时常领导潮流,但在这一点上它是反潮流的。
        几个世纪来,欧洲从北边的瑞典到南边的西班牙,从西边的英国到东边的俄国,都出过声名赫赫、威震四方的女王和女沙皇。
        早些时候有英国“神圣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阿拉贡的伊莎贝拉女王;稍近一点儿的,比如瑞典的“哲学家女王”克里斯蒂娜,她的自愿退位和情杀风波直到今天还让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最近期的一个例子是,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杀死了她的丈夫,于2年前正式登基。这位女沙皇甚至不是俄罗斯人,她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个小领主,但俄罗斯人对她弑夫称帝却似乎并没有什么排斥心理。
        就连从来都不承认女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也接受了玛丽亚·特雷西亚的统治。当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她的丈夫,掌握大权的是她本人。对于皇帝陛下弗兰茨一世来说,跟歌剧演员打情骂俏才是人生第一要务。
        法国不接受女性君主,主要是根据古老的《撒利克法典》。为了这一惯例法,为了争夺继承权,英、法之间曾经爆发了极其残酷的百年战争。赶走英国侵略者之后,这一传统在法国自然更根深蒂固了。
        1765年,11岁的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被立为法兰西王太子。
        他是已故王太子的长子,按照我们的说法,似乎应该叫他王太孙的。
        然而,他被杜巴里夫人叫做“没教养的蠢小孩”。
        更不幸的是,他被国民叫做“锁匠”。
       
        那些热衷于太阳的统治者们似乎都忘了:太阳会升起,也会落下。
        凡尔赛日薄西山。
        “日不落”最终也是一定会落的。
小路易童年所看到的朝阳,其实已经是波旁王朝的黄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0: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这类幽默诙谐的文章,之前还有人要写《拿破仑时代的那些事》。
不过楼主"在他出生的时候,科西嘉还属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应该改成在"他出生前1年科西嘉还属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长篇连载,呵呵。不过我手头资料奇缺,可能写起来会比较慢,也希望各位大大能指点迷津,推荐好书给我。守业兄的提点太到位了,完全没错,鞠躬谢。

点评

希望继续更新!书的话英文的论坛博物馆有很多,中文的文学向的有埃米尔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写实向的有罗斯的《拿破仑一世传》,政治向的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军事向的康沃尔的《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1-28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方孔兄 发表于 2011-11-28 13:11
恩,是长篇连载,呵呵。不过我手头资料奇缺,可能写起来会比较慢,也希望各位大大能指点迷津,推荐好书给我 ...

希望继续更新!书的话英文的论坛博物馆有很多,中文的文学向的有埃米尔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写实向的有罗斯的《拿破仑一世传》,政治向的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军事向的康沃尔的《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等。这些在论坛和爱问共享都能找到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5: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了嘤嘤。
其实我觉得最难处理的是背景,比如我写到1870年左右的法国政局,就觉得资料特别少,尤其是人事方面的资料,找到的基本全是社会大背景,没啥意思。还有拿破仑他家和科西嘉那个保利童鞋以及后来的科西嘉元帅的关系,我也觉得很吃不准啊。继续盼高人解答。

点评

人事关系的东西的确不好找,除了几本法国史还可以看下勒费弗尔的《法国革命史》,《剑桥近代史第8卷》等。 卡洛波拿巴和保利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前期是追随者,曾经跟随保利一起反抗过热那亚和法国人,后来法国在岛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1-28 1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7: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归我们文学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9: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其实是因为昨天刚来,不熟悉版块,划拉了一下发现只有这个版块有权限发贴......请版主随意挪动~~

点评

没关系,就放在这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1-28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方孔兄 发表于 2011-11-28 19:02
汗,其实是因为昨天刚来,不熟悉版块,划拉了一下发现只有这个版块有权限发贴......请版主随意挪动~~

没关系,就放在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7-15 09:00 , Processed in 0.0344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