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7342|回复: 10

土木堡之变参战兵力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7 0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朔风 于 2017-6-17 10:39 编辑

土木堡之变,参战兵力一直众说纷纭。

明军方面,有五十万一说(刘定之)与二十万一说(李贤)。清代《明史纪事本末》取用刘定之说法,但忽略了从军部属和非战斗人员,直接称官兵五十万,流传至今。根据各方考证,李贤的二十万一说更符合史实。明英宗亲征决定仓促,动员时间只有两日,因此其直接动员的兵力是驻守京师的京营,京师地方卫所与来京操练的班军。满打满算有六七十万,但因为明朝政治腐败,卫所制度不堪重负,屯军兵士大量逃亡,就连京营锦衣卫等卫所也只是半数满员。由此可见,李贤的“二十余万”更贴近实际情况。然而,明朝大军从大同回师时,为了防止瓦剌对明军补给线的骚扰袭击,派遣了吴克忠,朱勇,薛授等人带兵断后,这两部兵马合计大概5至6万人,被瓦剌歼灭。等明军抵达土木堡之时,总兵力大概在15-20万之间。明代军事史专家李新峰先生则认为,明军出征时总兵力近三十万,在土木堡时总人数为二十余万,这是采用了李贤的说法并倒推得来。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97.html

瓦剌蒙古军方面,刘定之说法为瓦剌军2万人,这是目前唯一关于也先兵力的记载,但存在着疑点。瓦剌此次进犯,主力分为三路。第一路是太师淮王也先率领两万骑兵进攻大同,兵力记载出自刘定之。第二路是阿剌知院以数目不明的军队进攻宣府。第三路是岱总汗脱脱不花率领三万骑兵扫荡辽东。脱脱不花部远在辽东,无法参加土木堡之战。疑点就在于,进攻宣府的阿剌知院部是否参加了土木堡之战。

从地图上可见,土木堡位于宣府与怀来之间。倘若明军撤退至怀来和居庸关,不仅能够获得给养与武器,还可以依托长城防御侧后,那就对瓦剌军十分不利。明军为了延缓瓦剌的追击,先后派出吴克忠与朱勇两批人马断后,也先太师为了歼灭这两股明军耗费了一些时间,因此当他追上明军大部队时,明军已经抵达土木堡,距离怀来仅二十里。此时明军给养告急,辎重滞留在后,就地宿营。史载明军饥渴难耐,而土木堡南面十五里的水源却被瓦剌骑兵控制。这就引发了几个问题:

1.控制水源的究竟是也先所部,还是阿剌知院所部?
2.明军有二十万兵力,包括最精锐的三大营主力,即便士卒饥渴,也不乏可用之兵,为何不强攻夺取土木堡南面水源以解燃眉之急?

关于问题一,我们知道在八月十三日(旧历,下同),也先的骑兵正忙于与明军断后部队交战,正因为如此明军才能平安无事在同日抵达土木堡。那么显然,也先的主力不可能在十三日就抵达土木堡以南十五里的水源,因为明军的断后部队除了朱勇的4至5万骑兵之外,还有吴克忠与吴克勤的部队。二吴是蒙古族将领把都贴木儿之子,熟悉草原战法。也先能够损失轻微歼灭这两股明军,肯定动用了全部主力,因此无法另外分出大军包抄土木堡。

关于问题二,数十万明军在十三日就被土木堡以南的瓦剌军遏制住了水源,之后也没有强攻驱赶这股敌军。唯一解释是控制水源的瓦剌军兵力强大且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以逸待劳,甚至构筑了简易工事,致使疲弱的明军不敢贸然攻打。

综合这两个答案,不难得出结论:控制水源的正是阿剌知院部。此时他的骑兵不仅控制了水源,甚至有可能早已攻取了怀来,正严阵以待明军到来。

接下来,阿剌知院部的兵力疑问也可以解释了。宣府作为明朝九边重镇,守备力量不弱于大同。由此推论,阿剌知院部的兵力至少与也先所部齐平,也就是两万余骑兵。

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瓦剌总兵力,并非两万人,而是四万余人。

这一数目仍然比明军的二十万少很多。

在指文出版的《明帝国边防史》中,民间学者杨继正却考证出瓦剌军实际有十三万人!个人认为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杨的证据如下:

1.《蒙古源流》记载也先率领“四十万户”蒙古进犯中原
2.《李朝实录》记载瓦剌征服女真曾出动十万兵力
3.《明实录》记载瓦剌奸细招供出北京保卫战时也先兵力九万,杨洪汇报也先入关兵力3万,岳谦汇报也先攻打紫荆关有兵3万加上古北口2万
4.《景泰元年实录》记载也先进犯分兵四路,总兵力42700人
5.《国朝献征录》记载也先攻打居庸关有5万人

作者根据以上五种资料,经过各种换算和论证,最后竟然得出了瓦剌在土木堡之战有13万人的结论。
http://dy.163.com/wemedia/article/detail/C2K2RFOB052383PU.html

让我们逐一分析这一结论是否正确。

1.《蒙古源流》对瓦剌的记载一直是4万户,即瓦剌四部,而元顺帝出走时带走了6万户,两者合计十万户,符合《黄金史纲》十万蒙古的说法。作者在后文中也说了瓦剌是“4万到6万户”。“四十四万户”是蒙古地区总人口的笼统说法,根本无法作为也先进犯中原兵力的依据。
2.《李朝实录》并未明确记载瓦剌征服女真出动十万兵力,而是“数万”。况且,就算征服女真时期瓦剌出动了10万兵力,也并不代表土木堡的瓦剌军队有10万人。因为10万是瓦剌总兵力,土木堡之战只有也先与阿剌知院两部参战,脱脱不花在辽东。当然,瓦剌总兵力是否有10万人之多,本身就值得质疑。
3.《明实录》的全部记载都是围绕北京保卫战,此时也先已经在紫荆关一带得到增援,目标是进攻北京恢复大都。因此,北京保卫战期间瓦剌军队无疑比土木堡之变时期更多。瓦剌奸细招供的“九万”说法已经是也先得到增援后的最高估计,这是也先得到增援之后。那么得到增援之前呢?同样是《明实录》,杨洪奏称“三万”人马。这与土木堡之战时也先两万余人的记载十分相近,不可能像作者说的那样有“十三万”。
4.《景泰元年实录》记载的事情发生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与土木堡之变无关。
5.《国朝献征录》记载也先在北京城下损兵折将后攻打居庸关,此时兵力有5万人。但还是同样的逻辑,此事发生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也就是也先在紫荆关得到增援之后,与《明实录》记载大致相符,但不能用于证明土木堡。因为土木堡发生在攻打紫荆关和北京之前,也先部还未得到增援。

综合各方资料可以看出,1449年七月十一日,也先本部两万余人攻大同,阿剌知院两万余人攻宣府,脱脱不花三万人攻辽东。随后八月十五日,也先与阿剌知院合围明军于土木堡,兵力在四万余人左右。瓦剌军在全歼明军后,也先八月中下旬移师宣府,八月二十一日抵达大同,在掠劫边关之后重返塞外。至此,整场战役结束。然而杨继正引用的全部资料,却都是在讲九月到十月瓦剌二次进军的事情。那就让我们看看瓦剌九月份二次进军是什么情况:

九月二十八日,也先军队重返大同。根据《明实录》杨洪奏称,也先兵力三万余人。这与八月份战役也先本部人马大致相符。

十月四日,也先进抵紫荆关,四日后攻破。《明实录》记载也先三万人,古北口又来了两万援兵。此时也先兵力增加到了5万人。

十月十一日,也先抵达北京城下。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也先向北败退,配合阿剌知院攻打居庸关。按《国朝献征录》记载,也先兵力5万。阿剌知院部兵力不详。瓦剌军并未攻破居庸关,败退回草原。

从上面记录可以看出,1449年也先本部人马一直在2至3万余人之间徘徊,直到攻破紫荆关为了围攻北京才得到了3万以上的援兵。那么在土木堡之战中,也先根本不可能有十三万人的大军。

最后还要说一句,杨继正的结尾写道
至于骑兵与步兵的战力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我国古典兵书《六韬》中曾有推演,大意是:在平坦地形上作战,一名骑兵抵得上八名步兵,在险峻地形上作战,一名骑兵抵得上四名步兵。攻击作战中,十名骑兵就可以击退百名步兵,百名骑兵可以击退千名步兵。虽然《六韬》里的兵力对比模型是建立战国末年的,但是同等技术条件和战术水平下,骑兵远较步兵具有战斗效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本质上,土木堡之战,就是瓦剌方面集中优势的十三万瓦剌铁骑,向轻敌冒进、然后错误分兵,最后仅剩十三万的明军步兵发动的如泰山压顶的合围歼灭战。从这个角度上说,明军输得不算冤。

《六韬》的说法是针对战国时期,作者以此来推演明蒙战争并不恰当。土木堡之战,明军京师三大营精锐全部参战,而朱棣北伐时就凭借三大营屡屡击败蒙古骑兵。三大营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装备火器的神机营,以及精通使用远程武器的五军营,这些都是朱棣亲手打造专门用于对抗骑兵的部队。作者引用描述战国时代战争的《六韬》来论证明军对比瓦剌骑兵处于多么不利的位置,显然忽视了时代,武器装备与战术的演变。事实上二十余万明军精锐尽出,主场作战,仍被瓦剌不到5万骑兵击溃,恰恰说明了正统年间明朝外强中干,武备废弛,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败且不堪一击,太监乱政等弊病,这不是一句“输得不算冤”就能掩盖过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7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极致完全无法类比啊。
明史研究不多,但朔风说的20余万我觉得是差不多合理的数据,仓促出征,明廷中期全国兵力不过百余万(巅峰期也就150至200万账面兵力,还分布在全国,后期到处造反时倒是有近400万账面兵力),此外九边重镇最少30余万是不可能调集多少的,最多把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四镇抽调部分(抽多了估计也不敢)、怎么可能凑齐50万人马。三大营满编也就15万出头,还不算空额,周边再抽调一点,20万多到头了。
另外,京畿周边粮食靠南方调集,所以北京人口按统计资料,直到民国年间一直在百万上下,50万军队,军粮都不够。按1人1天1斤米(最低标准,盐、醋布都不算),一天50万斤,一个月的战斗时间,需要1500万斤,按当时1辆马车(牛车驴车)怎么算不超过800斤载重,要2万辆马车,军械铠甲弓箭那些呢,皇帝亲征还要带太监宫女吧,各级官员带几个侍卫佣人不算过分吧,算3万辆马车,需要至少5万民夫,而这些人不吃饭吗,马不要吃的,还有骑兵的战马还没算?得,光后勤算算要小10万人,据记载,北京当时也就六七十万人到头,还是连百姓官员太监宫女加一起的,能出10万民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7 1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忘了,后面还有北京保卫战,北京还能凑出10万民兵呢,前面能出多少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没错,九边重镇的边军不仅没法补贴京师,反过来还要京师补贴,这跟正统年间边屯制度名存实亡有关。边关驻守兵力已经严重不足,有事时需要皇帝和兵部调常备京军去增援。这次明英宗亲征之前,还派遣了上文提到的蒙古族兄弟将领二吴率领部分京营(可能是三千营)前往大同宣府支援,京师兵力反倒被削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2
不要忘了,后面还有北京保卫战,北京还能凑出10万民兵呢,前面能出多少人

土木堡之变神机营等京师精锐损失很大倒是真的,大批火器也落入瓦剌之手。后来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了重建神机营,各种三教九流之辈能用就全用上去填补兵员亏空,有点像莫斯科保卫战的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09: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突然想到了长平之战。
在公元前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一个赵国就能动员四十万人上战场?
中国历史上对于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的描述实在是太过随便了,往往把号称的人数当做了实际参战人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0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突然想到了长平之战。
在公元前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一个赵国就能动员四十万人上战场?
中国历史上对于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的描述实在是太过随便了,往往把号称的人数当做了实际参战人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突然想到了长平之战。
在公元前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一个赵国就能动员四十万人上战场?
中国历史上对于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的描述实在是太过随便了,往往把号称的人数当做了实际参战人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所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关于战役的人数存疑。
估计是把号称的人数当做了实际数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0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6-17 13:50
《六韬》就算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和高马鞍呢,骑兵战术和步兵应对骑兵战术和明朝时期骑兵已经发展到 ...

所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关于战役的人数存疑。
估计是把号称的人数当做了实际数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2-4 01:50 , Processed in 0.0309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