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7365|回复: 12

松锦大战洪承畴是否应为明军的惨败负主要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2 06: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锦大战,明朝出动十三万大军,几乎是最后一支直接听命于朝廷的“能战之师”。其部队包括:

洪承畴的秦兵:长期与起义军战斗,战功卓著,武器装备高于平均水准,擅长在险地作战,纪律性好。将领有曹变蛟等人。
祖大寿的辽兵:身经百战的祖家军,装备精良,汉蒙混编骑兵战斗力尤其突出,擅长在平地作战,勇武过人。将领有吴三桂等人。
边镇诸军:宣府,大同,蓟镇,宁远,怀来,山海关,密云,号称七镇兵马,这些地方部队的实力虽然不比秦兵和祖家军,但也绝非临时凑集的乌合之众,大多在戍边时拥有一定战斗经验。由各镇总兵统领。

然而这支阵容堪比萨尔浒时期的明军最终在锦州与松山一带被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全数围歼。对于这次惨败,明军表现有三处耐人寻味:

1.洪承畴解锦州之围,在皇太极援兵赶到前拥有兵力优势,但被清军布置于锦州南面山地的部队所阻击而迟迟不能取得任何进展。洪承畴为何不在战线胶着时,正面以步兵和车营占据大道,再出奇兵绕道西北与东北围击包围锦州的清军?洪承畴在正面交战不能突破清军阻击线时,采取固守不作为的姿态,似乎不符合用兵之道。

2.大同监军张斗建议洪承畴留下一军驻扎长岭山,以防止清军抄袭侧后,未被采纳。洪为何拒绝这一提议?

3.松山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洪承畴解围为何不选择走位于锦州西南,松山堡西面的大福堡?明军的车营,火炮与辎重的确不能从小路通行,但假如明军以车营和火炮守杏山通往锦州的大路,骑兵绕道大福堡直插锦州,与祖大寿里应外合,是否胜算更大?
单选投票, 共有 3 人参与投票
33.33% (1)
0.00% (0)
66.67% (2)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5 16: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松锦决战之时的八旗兵,和袁崇焕宁锦大捷时相比,又更上了一层楼。对手变强了,那么相对打胜的难度就更大了。
洪不是傻瓜,他知道八旗兵善于野战的特点。而他手下的部队,虽是健锐,但还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人马,互相不熟悉。只要战斗出现一点挫折,很有可能士气急坠,分崩离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以及过去分兵之后的明军往往被各个击破的许多战例,所以洪不敢分兵。
说实话,我很同情洪这个主帅。因为他背后有不断催战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以不担责任和翻脸无情著称的)和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身边是各怀鬼胎的各镇总兵(很多人洪根本指挥不动),面前还有基本没赢过的对手(战役初期,明军几乎三倍于豪格多尔衮的两旗人马,硬是吃不下、啃不动)
就这个条件,谁能打得赢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7-7-27 1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ViveI'empereur 发表于 2017-7-25 16:44
我觉得,松锦决战之时的八旗兵,和袁崇焕宁锦大捷时相比,又更上了一层楼。对手变强了,那么相对打胜的难度 ...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的确是个严重问题。卫所制度崩坏,将领私兵成为官军主力,以文制武,指挥权不集中不明确,将帅深陷党争,指挥这种军队无疑是任何统帅的噩梦。这些结构上的问题贯穿整个明清战争,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12: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朔风 发表于 2017-7-27 10:09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的确是个严重问题。卫所制度崩坏,将领私兵成为官军主力,以文制武,指挥权不集中不明确 ...

我歪个楼,感觉何止明朝,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原兵制因为财富集中,政治腐败完蛋,到了封建王朝末期,王朝要么被做大的军头取代,要么被新军制耗死。
几个大一统的王朝汉、唐、明、清都是这个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12: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朔风 发表于 2017-7-27 10:09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的确是个严重问题。卫所制度崩坏,将领私兵成为官军主力,以文制武,指挥权不集中不明确 ...

其实洪承畴否定张斗的分兵把守的建议,是依据以往的惨痛教训的不得已之举。
驻守长岭山,必定引起清军的注意,反而使得长岭山的驻军陷入危险。而山地战又是敌人拿手好戏。到时候明军主力要么看着长岭山的友军覆没,要么出动主力,打一场被动的援战。
而且由于缺粮,明军主力无法在锦州地区常驻,往往出动一下就要回宁远“就食”,结果造成了战术上的极度被动。加上被围城内的祖大寿部,几次接应援军的行动都已失败而告终,所以明军其实胜算已经很少了。
按照当年孙和袁的设想,明军为了收复满洲,应该在初期驻垒建墙,依托工事和城墙,不断向北延伸,挤压后金的活动空间,消耗后金的国力,同时组建训练起一支以辽人为主的野战部队,最终与后金决战,一击灭之。
这个宏大的计划里,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1.关内物资源源不断地提供至关外前线,为耗时耗力的野战工事输血
2.后金军攻城能力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3.明军的野战能力不断提升

可事实上,这三个条件最后都没实现。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三条,最终成了致命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4: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摩的侄儿 发表于 2017-7-27 12:22
我歪个楼,感觉何止明朝,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原兵制因为财富集中,政治腐败完蛋,到了封建王 ...

明朝朱元璋创立卫所军户屯田制度,但是剧烈的土地兼并毁灭了军屯的合理性。募兵制给国家财政造成重大负担,贪污腐败盛行,兵士粮饷不济,于是真正有战意的只剩下地方军头的家兵与亲军。府兵制与卫所制属于中央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兴衰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形态与发展,这一点上明朝走了唐朝老路。从唐明两代来看,军屯制度在封建时代并不是一个优秀制度,仅在利益重新分配洗牌的初期可以起到与民休养生息的作用而已。唐明的开国君主们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实行这类制度是合情合理的,但后人不懂变通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两宋则吸取唐代教训,以募兵制为主,但从军队战斗力来看并不比唐明好多少,且两宋并未遇到太严重的经济问题。明中后期实行募兵制也是好坏参半。总而言之,募兵制虽然比军屯更有优势,但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训练机制相匹配,否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一点中国只有等到鸦片战争后才有所觉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4: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摩的侄儿 发表于 2017-7-27 12:22
我歪个楼,感觉何止明朝,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原兵制因为财富集中,政治腐败完蛋,到了封建王 ...

明中后期的“新军制”基本上是以募兵取代卫所,但为了防止武将做大,继续以文抑武,可以看作是唐宋两朝经验的一种结合。结果,文官大多不懂带兵,武官难出头还要受到文官诬陷诋毁,唯有降清才能平步青云。归根到底,在鸦片战争与西方碰撞前中国都是整个东亚地区各项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然而这种“先进性”也因没有敌手而固步自封,明朝军制无非参考前朝经验。只有随着工业革命后持续至今的国际化趋势,中国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近期的军改就是一种借鉴外军经验的新举措。明朝经验表明仅以史为鉴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直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4: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ViveI'empereur 发表于 2017-7-28 12:09
其实洪承畴否定张斗的分兵把守的建议,是依据以往的惨痛教训的不得已之举。
驻守长岭山,必定引起清军的 ...

吸引清军注意一说我在书上看到过,但不能理解。

1.长岭山一带有险可守,而清军忙于阻击锦州突围军队与洪承畴援兵,此时出兵占领明军可占地利之宜。
2.无论明军占不占长岭山,清军都会袭击塔山,高桥铺或杏山。历史上长岭山一带没什么明军,皇太极是想攻打高桥铺,后来听了手下意见打杏山,还有建议打塔山,但无论如何洪承畴应当清楚从塔山到松山这条路非常容易被清军切断。明军分出一部驻扎长岭山,至少会给清军切断明军后路造成一点困难。
3.倘若长岭山驻军真能吸引清军注意力引来清军围攻,那反倒对明军有利。这意味着包围锦州的清军会少一部分,而且长岭山偏离塔山至松山大路,可以起到调动敌人远离明军后勤主干线的作用,或至少起到一点干扰作用。

洪承畴不分兵长岭山当然也不是什么大错(因为结果很可能没什么区别),但他对塔山至松山唯一一条大路没有进行任何保护,还是令人难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5: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ViveI'empereur 发表于 2017-7-28 12:09
其实洪承畴否定张斗的分兵把守的建议,是依据以往的惨痛教训的不得已之举。
驻守长岭山,必定引起清军的 ...

明军野战从始至终都只有依托城墙炮火支援才能占得便宜,但清崇德年间的八旗军已经有了炮军,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通吃。孙承宗与袁崇焕的战略是针对天命年间和天聪年间的清军,合情合理。但到了崇德年间,清军攻取据点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几乎攻无不克,唯有让清军比较忌惮的祖大寿部防守的大凌河堡和锦州能造成一定麻烦,然而这些孤岛如果得不到来自关内的有力支援也迟早陷落。明国力强于清,但农民起义成了明朝的沉重负担,这种情况也是孙袁无法预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1 16: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朔风 发表于 2017-7-29 04:53
吸引清军注意一说我在书上看到过,但不能理解。

1.长岭山一带有险可守,而清军忙于阻击锦州突围军队与 ...

也许,洪通过几次交锋之后,就已经了解了八旗兵的优势和明军能力的有限。
在他看来,明军只有抱成团,才能抵挡后金的进攻。从他到松山后一系列的行动来看,明军也没有积极地与围困锦州的八旗兵鏖战,反而坐等皇太极率领主力来到战场。
相比长岭山,这才是明军失败的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3 16:09 , Processed in 0.0393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