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4554|回复: 0

[原创] 瓦格拉姆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8-29 12: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1809年7月5-6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东北16公里处的瓦格拉姆村,奥地利与法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奥地利方面的统帅是著名的查理大公,法国方面的统帅则是军事天才拿破仑一世。
1.序幕
  1809年5月21-22日,拿破仑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受到挫折,于是重新在维也纳集结兵力,并于6月份起开始做渡河的准备。6月30日傍晚,马塞纳军的一个师在阿斯佩恩以南旧浮桥址进攻,奥军没有抵抗,法军轻易建起支柱桥。7月2日拿破仑发布渡河命令。4日黄昏,两营轻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乘筏子从亚历山大岛出发,渡过多瑙河,在米尔勒腾和格罗斯恩泽斯多夫之间的汉斯格兰德的低洼浅滩建立桥头堡,成功架设浮桥,各部除雷尼埃率1个步兵师和113门火炮驻扎洛鲍岛外,悉数渡河。由于查理大公计划引诱法军进入其在北面设置的圈套,以及4日晚的暴风雨分散了奥军注意力,所以法军渡河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一夜之间所有的部队都抵达了对岸。大战序幕终于揭开。
2.布置
  在法军渡河前,狡猾的查理大公,早已经把13万奥军布置成了一个长12英里的半圆形口袋阵。其右翼由3个军组成,以阿斯佩恩村为依托,沿布雷滕利-苏森布仑-亚德拉克-多伊茨-瓦格拉姆布置,长8英里。其中阿斯佩恩-布雷滕利为克里劳的第六军,布雷滕利-苏森布仑为柯罗华特的第三军,苏森布仑-瓦格拉姆为列支敦士登亲王的预备军。左翼也由3个军组成,从瓦格拉姆沿鲁斯巴赫河左岸一直延伸到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长4英里。依次是贝利加德的第一军,霍亨佐仑的第二军,罗森贝格的第四军,他们已经挖掘好战壕据守。两翼结合部是路易斯的第五军。此外,他的骑兵分别在阿斯佩恩村西,苏森布仑-亚德拉克村北,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以东集结。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他还命令自己的弟弟约翰大公率还在普雷斯堡的军(14000人)向西运动,封锁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以南的缺口,从而完成整个包围。
  然而,拿破仑对奥军的布置和计划却一无所知,他自认为自己有17万大军,只要过河突击便可稳操胜券。可是渡河时,贝尔蒂埃下达的行军表不准确,导致本该经右边桥梁过河的达武军走了中间的桥,部队展开延误了好几个小时,进攻被迫推迟,因此拿破仑十分恼火,责备了他的参谋长。
  7月5日下午3时,15万法军终于完成了渡河后的展开,并以扇形接敌的机动抵近奥军的阵线。此时,第四军马塞纳元帅部4个师(布代,勒格朗,圣西尔,莫利托尔)3万人在阿斯佩恩-亚德拉克之间构成整个法军的左翼,左翼2个骑兵师集结在了阿斯佩恩以南。紧挨着马塞纳的是由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2个步兵师组成的第九军萨克森部队万余人,进据了亚德拉克村。在法军的右翼,乌迪诺上将指挥的第二军4个步兵师和达武元帅指挥的第三军4个步兵师总共约5万人,挺进到掘壕据守的奥军左翼前。1个骑兵师掩护达武的右翼。欧仁亲王指挥的意大利军5个步兵师和马尔蒙上将指挥的军3个步兵师则集结在两军后部。近卫军2个步兵师和骑兵预备队5个师直到下午6时终于集结到拉斯多夫附近。
  双方都排开架势,大战终于揭幕。
3.5日初战
  5日下午,自从马塞纳完成法军左翼构成后,就与克里劳的部队在阿斯佩恩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可是奥军主力并没有动静,因为其主要部队都还没完成展开运动,约翰大公的部队又没有赶到,所以并没有投入全力应战,相反选择防守。
  由于拿破仑担心奥军获得增援,所以虽然部队刚刚完成战术机动,就急于进攻。经过侦察,他认为奥军的左翼比较薄弱,于是立即命令达武和乌迪诺率部进攻。因为仓促投入进攻,战前侦察不足,而且命令传达到各级部队又出现极大的时间差,使得两军完全是各自为战,零星攻击,并没有对奥军防御阵地形成有效的冲击。相反,早有准备的奥军死守阵地,还适时发起猛烈的反击,结果法军不仅没能占领任何阵地,反而伤亡惨重。右翼的奥军积极配合,也加入反击,将无能的贝尔纳多特逐出了亚德拉克村,萨克森部队败退的模样极为狼狈。
  夜幕降临时,拿破仑意识到继续进攻不利,自己的预备队到位时间过晚,于是下令停止了进攻,准备第二天再行动。于是各攻击部队回到攻击前阵位,而萨克森部队也在亚德拉克村后方重新集结。
4.危机与对策
  6日清晨,已经完成全部战术展开的奥军在查理大公指挥下,抢先向法军阵地发起突然的进攻。奥军以其右翼为突击兵力,将主力克里劳军和柯罗华特军投入马塞纳第四军所在的阿斯佩恩-亚德拉克一线,而前日就挫败萨克森部队的列支敦士登亲王军猛攻贝尔纳多特的萨克森军。
  而法军左翼的马塞纳第四军在7英里正面上仅有4个步兵师,要抵挡奥军两个主力军5个师的进攻,十分吃力。很快,最左翼的据守阿斯佩恩村的布代师被赶了出来,其他三个师也步步后撤,奥军夺取了法军的炮兵阵地,逃跑不及的法军丧失了几乎全部的炮兵。而右边的萨克森部队则再度崩溃,溃兵潮水般向后逃跑。
  查理大公的这一招令拿破仑大为吃惊,他根本没有想到奥军居然还敢主动进攻,而且还敢在约翰大公的增援没有赶到前进攻。现在,如果任奥军在其左翼的形势发展,法军就会被完全切断退路,被奥军包围歼灭。而解决的办法无外乎两种选择,其一就是将预备队投入自己的左翼,其二就是将预备队投入到对奥军中路和左翼的打击中。经过考虑,由于第一方案的机动距离太远,调动复杂,于是改采用第二方案,并且决定突击方向选择在瓦格拉姆,因为这是奥军左右两翼的结合部。他立即下了几道命令,一面要求马塞纳无论如何也要坚守住左翼,一面令欧仁亲王的意大利军,马尔蒙军,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师和骑兵预备队组成一支临时编成的序列,由麦克唐纳上将指挥,做好进攻准备,而洛里斯东和德鲁奥将军把近卫军的60门火炮投入中路,与那里的44门火炮配合,集中炮击瓦格拉姆和亚德拉克之间的奥军结合部。
5.反击
  在经过长时间猛烈的炮击之后,法军完成机动动作,行进到瓦格拉姆附近的麦克唐纳纵队立即发起了进攻。打头的是由意大利军布鲁西埃师和拉马克师8000人组成的4个密集纵队,前面2个分别有4个营,后面2个分别有8个营。紧随其后的依次是意大利军塞拉斯师和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师的密集纵队,意大利军迪吕特师和帕克托师的密集纵队,以及瓦尔特的近卫军近万人密集纵队。左翼是南苏蒂将军的24连胸甲骑兵和4连轻骑兵,胸甲骑兵在前。右翼从前往后依次是10连近卫军骑兵,8连巴伐利亚骑兵和4连轻骑兵。部队冒着奥军猛烈的炮火前进,损失很大。而同时法军右翼达武元帅和乌迪诺上将所部也发起了攻势,法军奋力渡过鲁斯巴赫河,前赴后继地进攻。
  此时,战局的天平开始扭转。因为查理大公手中却没有任何预备队,在中路和左翼遭到进攻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增援,只能依赖部队的拼死抵抗。而法军在中路虽然死伤惨重,但是很快取得突破,并对整条战线起到决定性的威胁作用。经过准备的法军右翼部队也很快确立了战术优势,达武的部队席卷了整个奥军左翼。整个法军右翼开始向瓦格拉姆开始实施合围。奥军虽然战斗十分英勇,可是战局形势已经完全逆转。下午4时,查理大公在得知弟弟约翰大公的部队离战场还有10英里远时,才意识到自己围歼法军的计划已经失败,这场战斗继续下去不仅于事无补,还对自己极端不利,就命令部队脱离战斗,向北撤退进摩拉维亚山区。
  奥军的撤退是井然有序的,他们仅仅抛弃了打坏的火炮,撇下重伤难于同行的人员。匆匆赶到的约翰大公没有与法军交战,也未掩护撤退,匆匆脱离。而拿破仑则用光了手头的预备队,各部队又精疲力竭,无力追击。于是瓦格拉姆之战至此落下帷幕。双方伤亡法军约3万余人(一说27000人),奥军26000余人(一说32000人)。
6.战役评述
  这次瓦格拉姆之战,是一次较为经典的大军团决战。双方总共动员了30多万兵力,各自调动了400门以上的火炮,从单个战斗而言,超过了1789年以来时期历次战斗的规模。而双方的统帅又是当时两国最著名的统帅,曾经有过一次交手的经历,在战斗中,两人均有上佳表现。其中拿破仑的良好组织大军过河;危机时灵机应变,及时在最关键的地点和时机,投入预备队,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指挥,都堪称战术的典范。查理大公选择伏击地点,诱使敌军进入预设口袋,实为谋划高明。然而两人也各自犯下低级错误。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只恃自己兵力强大,贸然渡河,被敌军引诱入设定的圈套又仓促进攻,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若非自己反应机敏,奥军又延误战机,约翰大公迟迟不到,恐怕胜负难料。至于查理大公则略显死板,虽然设好埋伏,但是未能乘法军渡河时和渡河后的混乱及时进攻,为等弟弟延误了时机。在后来进攻中,战线又拉的过长,兵力分散,没有形成主突击方向,另外也没有保留任何预备队应付突发情况。综合而评,拿破仑在整体指挥和组织上实胜查理大公一筹,法军实力上也稍占优势,所以取得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这场战役影响是深远的,它基本决定了奥地利在这次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后来停战协定和申布伦和约的签定,从而使得拿破仑又一次在大陆上确立了其无与伦比的统治权,为征俄埋下伏笔。当然这也是拿破仑最后一次对一个主权王国的成功征服的战役,从此以后,这样的征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0:53 , Processed in 0.0235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