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3576|回复: 14

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英军战术失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22: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3-12-4 00:38 编辑







特拉法加海战长期被视为风帆时代海军战术发展的顶峰,在此战中,纳尔逊的突击近战战法取得了风帆时代最为伟大的外海海战胜利。其基本战术与胜利缘由在传统海军史叙述中已有完备记录(如J.S.科贝特史实精详的战史作品),而此处介绍的是根据新近文献整理所得出的较新结论:特拉法加海战并非纳尔逊完美的战术胜利。

根据科林·怀特对纳尔逊存世文献的整理,纳尔逊在1805年9月28日加入了加迪斯港外的封锁舰队,在次日庆祝其47岁生日的旗舰宴会上首次对下属们提出了他的战术设想:the Nelson touch. 此时距离特拉法加海战尚有三周时间,其属下纷纷表示如遭雷击,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此一事件写入当日与汉密尔顿夫人的通信中。至于何为the Nelson touch,纳尔逊曾将他的设想介绍给在西印度追击战中与其共事、但未能参加特拉法加海战的朋友兼下属Richard Goodwin Keats舰长。据他回忆,这一战术是将舰队分为三支纵队,其一为快速战舰组成的预备队,另外两队同时切入敌舰队,进行一场混战 (pell-mell battle)。

纳尔逊的战术设计出于以下若干考虑。一,秋冬季节的白昼时间较短,以传统的战列线侧舷炮击战术,英军固然有明显炮术与士气优势,但整理舰队阵型需花费很长时间,剩下的交战时间不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二,较之传统侧舷炮击,近战更能发挥英军的炮术与士气优势,以卡隆炮的近程威力、英军炮手的高射速与近程高命中率迅速压制敌舰火力,降伏敌军。三,分割敌军兵力,在前卫转向支援之前,集中力量攻击敌军中卫后卫,快速决胜。

毫无疑问,从9月29日到10月21日,纳尔逊已将他的战术设想完整地教授给舰队官兵们。只有预备队因英军兵力不足而被取消,改为两路舰队分头并进。在特拉法加海战当天,他向一位巡航舰舰长命令道:“传令给所有战列舰舰长,如果无法用既定的攻击方法立即加入战斗,便选择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迅速近距离与一艘敌舰接舷。”胜利号桅顶最后的信号旗是:Engage the enemy more closely. 战斗一旦开始,胜利号一旦成功突破联军战列线,剩余的英军舰只就应尽快地加入与联军中卫与后卫的近战当中,将之迅速歼灭。

然而,正是在“近战”指令的执行上,被誉为素质最高的皇家海军舰长们出了纰漏。依照纳尔逊的战术设计,依照俄里翁号战列舰舰长Edward Codrington、贝尔岛号战列舰陆战队尉官Owen、复仇号战列舰水兵Jack Nastyface的事后回忆,一项最为重要的战术布置是,即便在敌军的火力之下,英舰也不应在穿越敌军战列线之前开火射击。这一布置,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水兵体力进而在近距离发挥出更快的爆发射速(记载显示英舰要求在驶过敌舰尾部时进行三轮侧舷射击),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战斗开始后使后方舰只更好地投入近战——否则,己方射击的火力网与烟雾便会妨碍后续战舰选择近战目标,进而使之无法尽快投入近战。根据当事人的回忆,皇家海军的舰长们在战斗前期或多或少地执行了这一训令,但不幸的是,没能保持到底。Codrington在致妻子的信中说,除却自己的俄里翁号,所有英舰都没能抵御在敌军炮轰中回击的诱惑,在穿越战列线之前提前开火。

对于纳尔逊、科林伍德率领的前端英舰,即便他们提前开火,面前也有足够密集的目标可供选择进行近战。但是,在战列线成功突破、后续舰只按计划应迅速投入近战之时,英舰的提前开火便构成了极大的阻碍。Codrington回忆道,前方与后方的战舰都一轮又一轮地开火射击,友军的火力网使之难以选择最近的航路去接近选定的目标。友军的持续射击迟滞了后续舰只投入战斗的行动,而无法迅速投入近战的英舰又只能继续向远方的敌军开火,跟着前方的战舰缓缓前进。纳尔逊分队中的战列舰不列颠尼亚号,依照其航海记录,在12:50开始射击,直至3:00才穿越联军战列线;科林伍德分队中的战列舰雷神号,1:15开火,直至2:00才直接驶向一艘选定的双层甲板敌舰。不仅如此,甚至还有13艘英国战列舰从始至终都根本就没有进行纳尔逊指定的接舷攻击。Codrington抱怨道,以阿伽门农号、阿贾克斯号、无畏号为代表的一批英舰不仅未能与敌舰近战,他们的远程炮击还阻挡着其他希望近战的英舰的航道。他曾试图攻击西班牙旗舰、格拉维亚的奥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战列舰,却被友舰所阻,最终让奥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成功脱逃。

于是,在联军前卫回援的时刻,英军因己方过早的射击而破坏了纳尔逊的既定攻击计划,使得后续舰只未能及时投入近战,未能及时歼灭联军中卫与后卫,继而失去了腾出手来歼灭回援的联军前卫的良机,使9艘战舰成功逃离。纳尔逊最后一战的苦心谋划虽然收获了海军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但谋划本身却令人遗憾地未能完全实现——只有14艘战列舰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了近战。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更应归功于联军战斗力的低下,使之未能把握利用英军前卫孤军深入而后卫未能及时支援的良机,继而惨败于英军的炮火与士气。在战术角度上,特拉法加海战并不是皇家海军或纳尔逊的完美胜利。

此外,接近半数的战列舰未能执行纳尔逊的战术方案,几乎所有舰长都在穿越战列线之前提前射击,这一事实更让人对纳尔逊那历来被褒扬的领袖能力产生怀疑。但以下事实同样是重要的:加迪斯港外的27艘战列舰是由来自各处的英舰拼凑而成的,其中只有5艘来自纳尔逊之前任职的地中海舰队;在27位舰长里,只有10人曾与纳尔逊共事。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只有5人曾指挥战列舰经历过正规舰队海战,2人曾指挥战列舰攻击巡航舰,7人曾指挥巡航舰参与巡航舰对战,其余4人曾指挥双桅快船、臼炮艇、纵火船参与战斗。在他们中,有6人从未经历舰队海战,还有6人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就不曾参战,甚至还有一位舰长从未指挥任何舰艇参加过任何战斗。

但无论如何,在这支舰队被拼凑而成的三周之后,他们赢得了特拉法加海战。皇家海军、纳尔逊以及舰长们依旧是名垂青史的胜利者。需要留心的,只是传统叙述的过分拔高使他们失去了真实的色彩,而斑驳的历史实相常常在精心打造的堂皇话语之外。




评分

参与人数 2军饷 +60 贡献 +5 收起 理由
王法拉 + 10 支持,阁下继续努力!
月光丸 + 50 + 5 拜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还有一位舰长从未指挥任何舰艇参加过任何战斗

……又想起来那位擒获了旺达姆的海军中校(后来的海军上将)科尔扎科夫,除了俄瑞战争中的湖上舰队之外从未指挥过海军战舰

这篇文章个人觉得当得起一个评价——Demolishing The Myth

私以为Nelson touch某种程度上和亚历山大的圣彼得堡计划一样,未能克尽全功实际上是执行者素质和当时技术手段共同制约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0: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3-12-4 20:58 编辑

至于“特拉法加海战阻止了法军登陆英伦”一类的神话,在此仅贴一段N.A.M.Rodger对特拉法加战略意义的评述(以及对传统神话观点的驳斥),我认为已经表达得相当清楚了:

It was once a commonplace of French histories of the Napoleonic War that the battle of Trafalgar was essentially a marginal event which changed nothing of importance. Not many were quite as dismissive as Napoleon’s explanation to the Corps Législatif: ‘Les tempêtes nous a fait perdre quelques vaisseaux après un combat imprudemment engagé’ (‘Storms have caused us the loss of some ships of the line after an unwise engagement’), but they agreed that there could be no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is or any battle at sea, and the French victories of Ulm and Austerlitz in the same year, or Jena and Auerstädt in 1806, which between them drove Austria, Prussia and Saxony out of the war, and transferred to French rule or control most of southern Germany and northern Italy. Trafalgar had confirmed what scarcely anyone had doubted; it had changed nothing of importance, and done nothing to prevent a series of decisive Napoleonic victories each of which had forced British allies out of the war, and transferred large areas of Europe into French territory or French dependencies.

British historians in response claimed that Nelson’s victory had defeated Napoleon’s great scheme to invade Britain, and that by a mechanism which was not very clearly explained, it had assured British supremacy at sea for a century. ‘To any naval Power’, the Admiralty magisterially informed the 1902 Colonial Defence Conferenc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leet of the enemy must always be the object aimed at. It is immaterial where the great battle is fought, but wherever it may take place the result will be felt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the foregoing remarks the word defence does not appear. It is omitted advisedly, because the primary object of the British Navy is not to defend anything, but to attack the fleets of the enemy, and, by defeating them, to afford protection to British Dominions, supplies and commerce. This is the ultimate aim.

Unfortunately for these arguments, Trafalgar had no apparent effect, or at least no swift effect, in those parts of the world controlled by Napoleon’s armies, and it did not prevent him from subsequently building up another large and (at least on paper) formidable fleet. As for invasion, it has long been clear that Napoleon’s successive invasion plans had collapsed one after another from the weight of their own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ell before Trafalgar; so completely, in fact, that even the Emperor himself had been tacitly forced to concede their implausibility. Had Villeneuve and Gravina won Trafalgar, they could not have advanced the invasion of Britain, if only because the main defences against such an operation, the squadrons of Cornwallis and Keith, lay undefeated in their path. In any case they no longer had even nominal orders to steer for the Channel. The Combined Fleet was thrown away in support of a marginal, not to say trivial campaign against the Two Sicilies, which were sufficiently vulnerable to French armies without any naval intervention. Trafalgar might perhaps be said to have saved Naples from invasion, but certainly not Britain.

然后Rodger被迫包了一大圈,从经济与文化的角度曲线论证特拉发加海战的意义。从另一个侧面可见,这场仗其实是没有太大的直接、实际意义的。当然,宣传上、文化上、士气上的意义,则通过一套复杂的历史生发机制,深刻地影响着19到20世纪的海军与海军史研究,这是不能忽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甲掷弹熊 发表于 2013-12-3 22:50
甚至还有一位舰长从未指挥任何舰艇参加过任何战斗

……又想起来那位擒获了旺达姆的海军中校(后来的海军 ...

像六月一日海战、坎伯当海战这样的辉煌胜利,其实都有类似的问题,舰长不能很好的执行指挥官的命令,拒绝近战而在远方开炮轰击。如果换成纳尔逊长期统帅的地中海舰队,因为长期共事相互了解,状况可能会好一些。毕竟纳尔逊领导魅力的赞誉主要就是从地中海舰队传出来的。特拉法加海战中拼凑成的舰队,可以说是皇家海军比较正常的水平,同样存在各种缺陷,只是被低能的敌人们衬托得十分高大,又被动机不纯的史家写得过于完美了。

话说回来,皇家海军的舰长最多是拒绝近战攻击,保持距离开炮。就是这样,坎伯当海战中的阿金库尔号战列舰舰长还是被拖上了军事法庭。换成法西,连炮都不开而直接跑路的都是很不少的。皇家海军最差也是钝刀,法西只能算豆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1 13: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长期以来都把特拉法尔加当成两个小T干死一个大T的范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3-12-12 01:44 编辑
空中多炮塔 发表于 2013-12-11 13:29
我长期以来都把特拉法尔加当成两个小T干死一个大T的范例的……

我觉得并不是。

所谓T字战法,前提是海军以远程火力投射决胜,T字横头的集中火力依次打掉纵头不能发挥火力的战舰,获取很大的战术优势。但是无论是纳尔逊的设计或者特拉法加实际的执行,都很难说是那两个突破点的几轮尾射决定下这么大的胜局。英国人的计划并不是以战列线队形通过突破口,然后一边行进一边向两侧首尾暴露的敌舰射击,而是那两点突破之后,马上进入全军乱战模式,直接各自为战地攻击中卫和后卫的敌舰。虽然后方因为过早开火导致纵队还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实际前方接战仍是这种混战方式,就是直冲过去猛烈开火。就在近战的那些船里,也不是所有船都打出了尾射。

纳尔逊的两路纵队,按照他自己的思路,是因为两路纵队比较好组织,能迅速投入战斗,而且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中后卫,这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布置。而在微观的战术层面,就是要迅速进入一对一的混战,然后用他们的炮力优势迅速打垮对手。我觉得更合适的类比是,纳尔逊的战术类似于亚伯拉罕平原战役的英军,顶着对手稀稀拉拉的远程火力,在近距离集中强烈的火力迅速打垮对方的士气。

尾射战术先不提。英军最先接敌的部分是在突破战列线、展开近战之前的10分钟开始射击,即便是后方提前射击的战舰,也比联军开始射击的时间晚得多。在被突破之前,联军的射击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英军不仅在炮术上有优势,在炮术运用和水兵体力保存上优势更大。他们在近距离以比敌人快三倍的射速向联军舰体猛烈轰击,在摧毁炮位、杀伤人员之外,几乎可以完全压制联军舰炮的再装填,使他们的对手几乎无法反击,以此迅速摧毁抵抗者的士气。当事人的回忆也提到,很多西班牙战舰就这样被打得士气崩溃,水手都离开战斗位置,从舰体另一侧的炮门里钻出去逃生。即便是保持一定距离的相互炮击,英军也会极大的得益于体力保存和燧发器。英军的射击战术可以说完胜法西联军,我认为这才是他们胜利的关键。两处突破口的几轮尾射最多射到五六艘战舰,相对来说是不太重要的。

阿布基尔之战也是同理,纳尔逊最先的计划比较理想化,希望两艘战舰从首尾两个方向围攻敌舰,这样英军不用面对法军的侧舷炮火,打出两个小T头,损失可能比较低。但实际上这样精细的微观战术很难按照计划实现,打出来的都是可遇不可求。阿布基尔最后还是打成了船舷对船舷的射击,但英军的射击法同样奏效,迅速了击败法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3-12-12 02:09 编辑

英国人卡隆炮的巨大优势且不提,且看普通加农炮的对比。

水手的炮术训练,虽然传统说法是英军很强,但一手档案整理显示的结果是,这种强实际上十分有限。首先,皇家海军并没有统一的炮术训练规定,炮术训练全靠舰长的觉悟高低。其次,即便是那些保证一定时间展开训练的战列舰,一般也只动用全舰的一两个炮组,而不是定期全舰搞大演习,那样消耗弹药太多,舰长本人负担不起。这么算下来,每个水手可能也就半个月摸一次炮,情况并不尽人意。

但是英国人的射击战术,使之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其他国家的海军并没有特定的射击战术,而英国人在近战吃到甜头以后,已经总结出一套近战速射战法。简单说,即前面提到的,保持体力到命中率很高的近距离再开始射击,用爆发射速压倒对手。不过,近战速射的优势不仅仅在射速上,皇家海军对此有十分精致的设计。例如,加农炮在近距离射击时,因存速过高,往往是快速打穿敌舰船壳,其破坏能力,反而比因存速较低而把能量释放到船壳上、继而造成大量木屑破片的损伤模式要小,而且还可能打穿两舷船壳,砸到在另一侧夹攻的友舰身上。英国人的应对办法是,在近距离开火时装上2颗炮弹。这样一来,不仅因炮弹存速降低而提高了威力,弹药投射量更为寻常射击的两倍。加上近距离射击的三倍射速优势,这就已经是6倍的火力投射优势了!

这还不算射速快、近距离威力大的卡隆炮。仅仅在加农炮上,英军在近战中已经有这样大的优势。再看法国与西班牙,远远的开始射击,但其舰炮还需用火绳棍头点燃引线,瞄准时还得把握舰体横摇的提前量,加上缺乏训练的射手,毫无准头可言。在特拉法加海战里,占据T字横头的联军不是把炮弹打到敌舰面前的水里,就是打飞。然后被保持体力到近距离快速射击的皇家海军以巨大的火力投射优势完全压制,迅速战败。

那么,便可以得出结论:阻止皇家海军取得胜利的唯一方式是,在被迫卷入近战时使用与之同样的武器(卡隆炮和燧发器),使用与之同样的战术,或者,干脆避免近战。但避免近战至少需要法兰西王国时期那样的战术调度能力,在当时却几乎无人具备。于是,皇家海军的炮火使之无人能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3-12-12 01:24 编辑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

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大概是因为天主教信仰的缘故,战死的水手遗体首先是从不同的位置挪开,堆在每层甲板的固定地方,战后逐一收殓,运回国安葬。而英国海军一般是直接丢到海里去。

结果,法西战舰的内部往往血水横流,断肢死尸堆成山,场面极为骇人。凡是有法国或西班牙战舰被俘的战斗,都可以看到英国人在战后发出类似的感慨。两国的水兵在战斗中面对大量尸体,无疑也会极大地影响士气,这也构成其海军屡屡战败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8: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有疑问,联合舰队侧舷接地,可以有效射击的火炮数大于英军,一开始的火力压制应该占上风。甲午海战天朝不就是这样吃亏的么……难道真的是英国人像开G一样还是联合舰队炮手实在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勃兰登堡公爵 发表于 2014-1-12 18:53
一直有疑问,联合舰队侧舷接地,可以有效射击的火炮数大于英军,一开始的火力压制应该占上风。甲午海战天朝 ...

火炮数占上风不假,但考虑射击精度、射速和射击战术的话,实际的火力效率是并不高的。

甲午战争是另一个问题,其阵型有合理性。

纳尔逊对法西联军糟糕炮力的把握是极其精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4 04:17 , Processed in 0.0394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