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5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习技术知识(战火论坛)
演习技术知识(教学帖一)
一,行军篇
部队在战斗过程中,必然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前进过程中,不同的队型在速度和遭遇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战斗力,损失...都不尽相同.
现代行军主要分为:步兵行军和机械化行进,及两者结合的行进方式.
在我们的演习规则中,步兵行军分为两种:战斗队型和行军队型.
战斗队型:速度较慢,在前进过程中若遭遇敌军的应变能力较强,遭遇埋伏后损失较小.
行军队型:速度较快,在行军过程中若遭遇敌军的应变能力较弱,遭遇埋伏后损失会较之战斗队型较大.
例:在演习中假设我们有一支部队需要从A地前进到B地,那么我们在部署的书写中应该这样表示:****部队,沿XXXX--XXXX,以行军队型前进.这里****为部队代号,XXXX表示行军的出发点和终止点,关于如何表示XXXX和****我会在随后讲到.
二,坐标表示
演习地图的每个不同的要点,如村庄,城镇,河流,公路,高地,都会有不同的代号表示,在书写部署中,可以直接用代号表示,如:1号公路,120高地,A镇等等.但是在这些明确的标志之外的很多地区,我们需要用坐标来表示,大家可以看到,在地图的上方有大写的英文字母ABC等,表示横坐标,竖线由小写的abc等表示纵坐标.把每格平均的分成10分,那么每个点的横坐标就成了A1,A2等以此类推,同样的道理,纵坐标也成了a1,a2等,把横坐标和纵坐标结合起来,那么一个点就有了4位的坐标,即A1a1或其他的什么.那么.我们在行军篇中提到的行军路线就可以表示成:沿A1a1--Z1z1,以行军队型(或战斗队型)前进.
三,侦察篇
在军事行动中,侦察是至关重要的一节,有了明确的信息,才能克敌制胜甚至以少胜多,在完全无法掌握敌军动态的情况下,要想获胜是不可能的.在演习中,侦察对方的动向是制定己方作战部署的依据.
在我们的演习中,侦察可分为步兵侦察和侦察车两种.车辆侦察,速度较快,有效侦察范围较广,但是受地形限制较大.步兵侦察速度较慢,有效侦察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可以去到一些车辆所无法到达的地区.
四,时间
在虚拟演习中,由于受网络局限性所制,所以全部采用回合制,每回合有固定时长,半小时或1小时,甚至更长,但战术演习一般回合时间较短,具体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这里要重点提示的是,假设你为指挥官,那么你要注意你所下达的命令部队是否能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例如,你下令部队由A地开往B地,部队行军速度5KM/S,而一回合时间为半小时,那么若A--B距离超过2.5KM,你的部队将无法在本回合到达指定区域.本回合结束时,裁判组默认部队位于A--B的途中2.5KM处,下回合若无新的命令,将默认继续执行前往B地的任务.
五,工事,伪装
在战略性演习中,这个部分基本忽略.但是小型战术演习中,工事和伪装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双方损失比例.若防守方处于完善的工事内,进攻方无疑要蒙受更多的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工事和伪装在设置上需要一定时间.
侦察--教学帖(二)
侦察与其他搜集敌人行动情报的方法
要想使战争能够获得胜利,最安全可靠的办法是一定要等到对敌情有了完全正确的情报之后,再来采取行动.事实上,这是很明显的,假使一个人对他对手的情形,完全不了解,那么他当然也就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固然,毫无疑问情报的收集是具有极高度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最苦难的工作,甚至于可以说是一种不可能的工作.为什么战争的理论与他的实践之间,会有这样大的差异,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有些将领饱读兵书,但只是一个有学问的军事理论家而已,他可能完全没有军事上的天才,或是完全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这是一种长期经验的自然成就.假使敌我两方的形势都完全可以听他一个人摆布,那么在地图上拟订一个迂回袭击敌人交通线或是侧翼的计划,可以说任何粗通军事学的人,也都优于为之.不过到了实际作战的时候,他的对手可能是一个精明而活跃的敌人,他的行动见首不见尾,要晓得他的行动方向也许比猜迷还要困难。这时一个普通的将领,若是没有过人的天才,马上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了.
所以,假使要我来选拔将才的话,对能够把敌人的行动判断的清清楚楚的人,我会不他列入第一名,而对深通战略理论的人,却还要摆在次一等----因为这种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要明了敌人行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是要一个安排得十分妥善的间谍网;第二是使用优秀的军官,率领着轻装的部队,实行侦察(搜索)的工作;第三是审讯战俘;第四是用推理的方法,成立假定.
俘虏的供述常常很有用处,不过若是过分相信他们的所说的话,那么不免太危险.一个高明的参谋长,一定可以选择一批有能力的情报军官,用沙里淘金的方式,从敌方俘虏和逃兵嘴里,取得极其重要的情报.
即使我方主将从间谍手中,获得了有关敌人行动的情报,但是他却还是不知道此时敌军已经行动到什么地方,而且也不知道敌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譬如说:他虽然知道敌军某部已经由甲地向乙地移动,或者某部已经由丙地向丁地移动,可是他还是要这样自己问自己道:他们的目的何在?他们只能被在何地实行会战?这些事情绝不是一个精明的间谍所能够弄清楚的.
一位能力高超的将领,在使用各种方法以搜集敌方情报之后,还可以用推理的手段,来把其中的空洞填补起来,然后成立一个很可靠的假定.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你使用这种方法的饿时候,几乎是很少有失败的机会的.一个军队的行动方向不是面对敌人的中心,就是趋向它的侧翼中的一端,因此在一切的情况中,只不过是有三四个可能的假设.一个将领若是懂得这个道理,再加上熟悉战争原理的应用,那么他就可以很容易的拟订出一个作战计划,以与未来的情况配合.
现在,为结束这一节的讨论,我综合地论断如下:
一,为了要知道敌人的行动情形,一位将领对任何足以获取情报的方法和工具,都应该加以重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使用侦察(搜索)的办法,间谍,又能力特强的军官所率领的轻装部队,通信的工具,以及审讯俘虏和逃兵.
二,对情报的搜集方法,采兼收并蓄,细大不捐的态度,不管所得来的资料是如何不完全和矛盾,但是用沙里淘金的方式去搜寻,常常总可以找到真正有用可靠的情报.
三,对无论从哪一个来源,无论用什么方法所得来的情报,都不可以完全地相信它,必须保持着存疑的态度.
四,因为使用上述的方法,并不能够获得绝对正确的情报,所以每一位将领在采取行动之先,就一定要根据几条可能的假设,再参照战争的原理,来决定几条可能的行动发祥,这样才可以随机应变,以配合实际战争情况的变化.
我可以保证地说,假使一位将领能够采取这样谨慎小心的态度,那么他受到敌人奇袭,甚至于败亡的机会,一定可以大为减少.除非他完全不适应指挥战争,否则至少对敌人的行动方向,总可以获得几条合理的假定,而根据这些假定,他也一定可以拟订一个作战的计划.我们不能说只有真正的军事天才,才能够拟订出这种合理的假定,实际上有许多人都是吃了疏忽的亏.
基本作战原则(《武器和战争的演变》节选)[教学帖三]
基本作战原则
未来的战争究竟将会怎样,人们现在是不可能做到一清二楚的。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通过历代战争形成的一些带共性的基本作战特性。虽然兵器和军队的特点改变了,由此也引起了战术的变化,但是,作战的基本特点,我称之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则丝毫未变。下面我列举其中的十三项并未改变的作战特性或作战思想,并加以必要的说明。
(1)要取得积极的战果必须实施进攻战。这好比是说,“足球赛中,球队只有控制球才能射门得分。”虽然下面的一些作战原则强调了兵力、战斗力以及防御的重要性,但决没有贬低进攻战对赢得战斗最后胜利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即使有时采取防御战略可以取得胜利(如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以及美国南北战争中南部邦联所采取的战略),但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如果有可能取胜的机会,则必须有选择地实行进攻战术和进攻作战。
(2)防御的作用要大于进攻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曾经这样说过,“防御是更有效的一种作战形式。”如果我们将许多战例进行实质性的分析比较,那末就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是对的。军队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无论是仓促修建的简易工事还是精心构筑的复杂工事,都会对它的战斗力起到成倍增长的功效。在许多著名战例中,进攻的一方为了战胜地势优越工事坚固的防御的一方,就必须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只要回顾一下塞莫皮莱、阿拉莫、安堤塔姆、彼得堡以及阿拉曼等战役,人们就可以看到,防御的一方虽然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和防御设施,因此仍然拥有着作战的优势。
(3)当进攻不能取胜时就必须采取防御态势。虽然进攻战是赢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手段,但在对付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军事指挥官除了采取防御态势外别无其它选择。由于防御态势实际上可以起到增强部队实力的作用,因此防御一方的指挥官至少可以部分地弥补实力的不平衡状态。他至少可以减慢敌人进攻的速度,甚至能够袭击它。这样(利用相反的作战效果)防御的一方就有希望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从而由最初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的优势,最终采取攻势以赢得积极的战果。
如果总指挥官抽调数量占优势的进攻部队的一部分兵力,以便在关键阵地上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取得绝对优势,此时剩余的部队就应采取防御态势。虽然部队总的作战态势是进攻,但兵力减少了的部队必须采取防御态势,而另一支部队则实际上正利用优势的兵力实施着进攻。
(4)从侧翼或背后进攻比正面进攻更容易取胜。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进攻部队从侧翼和背后实施突然袭击的可能性更大;而防御的一方不可能同时加强其各处的防守力量,正面常常是防守的重点;当明显出现可能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时,防御一方的士气就会动摇。历史上这种战例很多。那种认为实施包围或“迂回战略”的作战思想,是由于现代化作战武器的使用或是现代军事著述家思维的产物,这种观点都是对历史的严重曲解和对早期军事思想家的贬低。
“寻找敌人侧翼”是自古以来的一条重要军事格言。从19世纪中叶,后装线膛步枪给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后,从此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由此毛奇在1867年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兵器火力的杀伤力大大提高,战略进攻必须跟战术防御紧密结合起来。而这正是一种依靠包围来达成目的的战术思想。图四说明了1870年法国战役中毛奇军事思想在战略上的应用,图五则是梅斯战役中毛奇军事思想在战术上的体现。在梅斯战役中,巴赞元帅的军队通向巴黎的交通线被德军包围而切断,因此被迫发动进攻,结果失败了。
(5)只有掌握作战主动权才能充分运用优势的战斗力。这一原则一直是历史上所有伟大军事将领成功的秘诀。麦克阿瑟、亚历山大、格兰特以及拿破仑概无例外。有些苏联的现代军事理论家认为,与早期相比,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里,这一原则更显得重要,他们的观点也许是正确的。可以肯定,抓住并牢牢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丝毫没有减少,到将来也决不会降低。
(6)防御一方取胜的机会跟防御设施的坚固性成正比。对某些近代军事思想家来说,这是自明之理,毋需解释与说明。但是,有的人却认为防御工事不过是诱人上当的陷阱,应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去搞此类设施。这种观点不是无视就是看错了历史上的战例。历史是变化无常的,历史学家不应使用“总是”或“永不”之类的词汇。但我想斗胆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即历史上作战防御永远不会因为有了防御工事而遭到削弱,防御工事总是只会增强战斗力。防御工事起码可以挡住进攻的敌人并增加敌人的伤亡,甚至可使防御的一方击败进攻的敌人。
有人认为,在近代史上防御阵线曾被多次突破,从而说明采取防御态势或防御工事总要破产,这是严重的自欺欺人。我读了大量近代的官方和专业军事著作,使我相信当今美军内部普遍存在着这种观点。这个问题(跟8、9两条原则一起)比本书阐明的内容更值得人们给于极大的注意。
有人可能会引用马其诺防线、曼纳海姆防线、齐格菲防线和巴列夫防线被突破的历史实例,从而得出结论说那些防御设施是不成功的。这种结论是完全错误的。确实,这些防御设施都被攻破了,其原因是强大的敌军甘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马其诺防线不是1940年攻破的,德军深知该防线的坚固程度,因此采取了迂回进攻的办法。)所有这些防御设施都为防御一方赢得了时间,使他们能够重新部署兵力,建立起后备队或动员新的兵力。它们的目的就在于阻挡敌人,使防御部队能够惩罚进攻部队,特别是阻滞敌人。在这些方面,上述所有的防线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巴列夫防线还使以色列免遭惨败。
(7)进攻的一方只要不惜代价总能攻破最坚固的敌人防御设施。无论防御的一方如何戒备森严,也不管它为防止或减缓敌人的突然袭击以及对其侧翼、后背进攻的影响而作了多么巧妙的部署,高明的进攻部队总能在他选择的进攻点上取得一定时间的暂时优势。(这就是拿破仑以及别的军事家总是力争抓住和保持作战主动权的一个原因。)在1864年和1865年弗吉尼亚州的多次大战中,李将军始终充分利用了他的防御优势,而格兰特将军也同样总能在他希望的时间和地点取得暂时的进攻优势。但是联邦军并没有因此而总是获胜(尽管李将军防御巧妙),却仍然被迫一再撤退,最后他又借助强大的野战防御工事再次跟敌人进行了暂时的对峙。
(8)防御要获成功必须实施纵深防御并运用好后备队。有人认为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军队无法抵挡敌人强大的火力,因而只好甘居挨打的态势。历史表明这是一种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的观点。线式防御极易被敌攻破。拿破仑在他第一次战役中胜利渡过波河(位于意大利)可说是线式防御失败的典型例证。
防御的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火力投入预定的作战区域,但掌握着作战主动权的进攻一方则常能使防御的许多火力变得毫无用处。那些认为现代技术能转移作战火力的人忽略了以下三个因素:1.进攻一方能采取直接和间接手段阻止或防止这种火力的转移;2.倘若防御一方在对付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进攻一方的有限进攻时毫无战果,那末他们在身心上都不能协调一致地实施侧翼机动(即使敌人并不预防也不阻止这种调动,也不行)。3.如果(即使可能)从防线上撤回部队,那末处于高度戒备的进攻部队就会将进攻的矛头对准防线上出现空隙的地段。
拿破仑认为,硬仗的胜利往往是由最后投入后备力量的一方取得的。马伦戈、博罗季诺和林尼等战役是拿破仑取胜的典型战例,说明利用各种手段来扭转战局的重要性。而他遭到的两次最大的失败——莱比锡和滑铁卢战役,则是由于在他投入了全部后备军后,敌人仍然拥有后备力量。最后投入后备力量的重要性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安堤塔姆战役中显得更为突出,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库尔斯克战役则可称是最典型的例子。
(9)优势的兵力总能取胜。近年来,通过对两三次近代作战经验的考察研究,人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正如一份近代战争研究报告所说的那样,“用力量对比的办法来判断战争谁胜谁负是缺乏说服力的。”
表9列出了近代史上的十次战例。从兵力和兵器的数量上看,上面所引的结论似乎表面上可以成立。表中有7次战役是由数量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取胜的,3次是兵力处于劣势的进攻一方赢得了胜利。表10同样列举了这几次战例,只不过它的格式可供人们分析当时的作战条件和双方的实力情况而已。如果我们将战斗的突然性(如果有的话)、相对的作战效能、地形特点和防御态势的有利因素等考虑进去,并象前面提到的数字化典型分析法那样,以某种统一的方式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因素对作战的影响,那末,每次战例中胜方的实力就会增大。若别的条件都不相上下,那末上帝总是站在兵力优势的军队一边的,这在将来也是这样。
表9.1805年至1944年部分战例胜负情况
战役 时间(年) 攻方 守方 攻方对守方兵力比 胜方 胜方对败方兵力比
奥斯特利茨 1805 法国 联军 0.84 攻方 0.84
滑铁卢 1815 联军 法国 1.79 攻方 1.79
安提纳姆 1862 联邦军 南部同盟军 1.77 守方 0.56
葛底斯堡 1863 南部同盟军 联邦军 0.85 守方 1.18
佩罗内 1918 德国 协约国 2.40 攻方 2.40
蒙特底迪尔 1918 德国 协约国 1.20 守方 0.83
乌克兰 1941 德国 苏联 0.88 攻方 0.88
库尔斯克-奥布扬 1943 德国 苏联 0.69 攻方 0.69
安齐奥 1944 德国 美国 2.05 守方 0.49
韦莱特里 1944 美国 德国 1.19 守方 0.84
表10.1805年至1944年间部分战例QJM [ 注 ] 分析结果一览表
战役 时间(年) 攻方对守方兵力比 攻守双方试验场兵器总效能之比 攻守双方基本战斗力之比 [ 注 ] 突袭效果 精确比 [ 注 ] 战果 [ 注 ] 攻守双方有效战斗力之比 [ 注 ] 攻守双方相对作战效果 [ 注 ]
奥斯特利茨 1805 0.84 0.87 0.94 1.73 1.63 13.46 3.69 2.26
滑铁卢 1815 1.79 1.97 1.86 2.82 5.25 11.67 3.33 0.63
安提纳姆 1862 1.77 1.78 1.16 -- 1.16 -2.02 0.71 0.61
葛底斯堡 1863 0.85 0.85 0.55 -- 0.55 -4.15 0.55 1.00
佩罗内 1918 2.40 2.55 1.33 1.12 1.49 8.20 2.64 1.77
蒙特底迪尔 1918 1.20 0.95 0.60 -- 0.60 -1.61 0.76 1.27
乌克兰 1941 0.88 1.98 0.82 1.33 1.09 11.90 3.38 3.10
库尔斯克-奥布扬 1943 0.69 0.79 0.49 -- 0.49 1.60 1.32 2.68
安齐奥 1944 2.05 1.31 0.49 -- 0.49 -3.47 0.59 1.21
韦莱特里 1944 1.19 2.18 1.59 0.60 0.95 -1.48 0.77 0.81
(10)采取突然袭击可以大大增强战斗力。作战中实施突然袭击的重要性是一直为人们所公认的。许多人,包括本书作者和现代苏联军事决策者都认为这一原则在当今比以往更重要。表10中的数字说明了突然袭击是如何在这些交战中增强军队战斗力的。突然袭击可说是最重要的一条作战原则,至少跟集中兵力和机动作战等原则同样重要。
(11)火力能够给分散的敌人以杀伤、破坏和压制,并造成兵力的进一步分散。如果正在书写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战争带来什么影响的著作的人,却不同意上述论点,恐怕不会吧。但许多人把以下情况说成是一条定理,即火力的杀伤力越大,那末给敌人造成的伤亡、破坏和打击就越大。正如第30章中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个定理是不正确的。1973年战争中兵员和坦克的损失率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烈的战斗中坦克的损失率。因此人们通常认为1973年战争的伤亡损失率远远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是错误的。
(12)作战行动往往不会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迅速、有效和富于成果。克劳塞维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战争中的摩擦”。这是作战火力的破坏、压制以及使敌疏开的直接结果。这一特性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相信(正如近来某些军事条令编写人认为的那样)战场试验和训练演习甚至高度真实的演习结果会在未来战场上直接反映出来,那是错误的。要真正符合实际,我们的作战计划必须依照历史经验来反映战场试验和训练的结果。
(13)战争是千变万化的,无法简单地用一句格言来加以描述。关于这一点我们已在前面各段里作了充分的说明。所有军事著述家(包括本书作者在内)都应经常提醒自己牢记这一点。在进行军事分析时,必须着眼于战争的一些特殊方面,而且应当用严酷的、多样丰富的战争现实来反复检验和评价这些分析研究的结果。
我们已经看到过去一个半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战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然而,13条基本作战原则不仅适用于拿破仑时代,适用于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成吉思汗、古斯塔夫、弗雷德里克等人的时代,而且也适用于近代150年里的大多数战争。
当然,情况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尽管战争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们从事战争的基本目的没有改变,即运用致命的工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持不同观点的敌对一方。
尽管我们无法预言未来战争何时发生,怎样进行,它将怎样发展,每次战争结果如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会给它带来什么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基本作战原则”将完全适用于未来的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