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2622|回复: 37

[转贴] 9月7号,1812年:血与火的洗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8 06: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年9月7日,在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中,俄法两军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     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退向莫斯科。9月3日,俄军配置在博罗季诺附近预先选定之阵地上,库图佐夫决心在此与拿破仑军队决战。9月4日,库图佐夫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我方阵地,选定于莫扎伊斯克前12俄里之博罗季诺村。此乃于一片平地中仅能找到之最佳阵地。”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阵地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村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阵地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可以隐蔽地配置军队和实施预备队的机动。阵地高踞于周围地形之上,视界良好,便于炮兵射击。博罗季诺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在右翼,俄军在马斯洛沃村附近构筑了土质工事群——多面堡和眼镜堡群(即所谓的马斯洛沃工事),可配置火炮26门。在戈尔基北面和西面的高地上,配置了4个炮兵连,共有火炮32门。在阵地中央的库尔干纳亚高地上构筑了供拉耶夫斯基炮垒18门火炮使用的工事。该炮垒掩护着俄军阵地西面和西北面的接近地。左翼,在谢苗诺夫村附近构筑了3个工事,共有36门炮的炮位(实际只配置了24门)。这些钝角堡掩护着阵地西面和西南面的接近地,在阵地前方,在舍瓦尔季诺村还构筑了一个多面堡作为它的前进支撑点。根据库图佐夫的设想,博罗季诺阵地的位置及其工程设施应能可靠地掩护通向莫斯科的各条主要道路,并使拿破仑在战场上无法机动其军队。敌军从两翼包围阵地是不可能的,如从南面对阵地实行纵深迂回,则拿破仑在主要方向上的军队可能遭到削弱以致被击溃。这样一来,库图佐夫就迫使拿破仑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交战。     战役开始前,俄军拥有12万人,640门火炮。法军有13—13.5万人,587门火炮。俄军在炮兵方面,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方面略占优势。库图佐夫的企图是,以积极防御手段尽量杀伤法军,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为尔后交战和彻底击溃拿破仑军队而保存实力。根据这个作战企图,俄军战斗队形编成下列4个集团:右翼、中央、左翼和预备队。右翼,从马斯洛沃村至戈尔基村,配置步兵第2、第4军和骑兵第2军。这些部队的行动,由在步兵军前面展开的4个哥萨克骑兵团和3个猎骑兵团予以保障。右翼集团的军队由米洛拉多维奇将军指挥。中央从戈尔基村至库尔干纳亚高地,配置步兵第6军和骑兵第3军。这个集团由多赫图罗夫将军指挥。右翼和中央的部队编入第1集团军,统归巴克莱—德—托利指挥。在集团军预备队内,其右翼荫蔽地配置了乌瓦罗夫的骑兵第1军和普拉托夫的独立哥萨克骑兵军。战斗队形的左翼集团,在拉耶夫斯基炮垒和乌提察森林之间配置有由步兵第7和第8军及骑兵第4军编成的第2集团军,这些部队统由巴格拉季昂指挥。在暴露的左翼后侧,是集团军预备队,下辖混编掷弹兵第2师和胸甲骑兵第2师。乌季察地域由卡尔波夫的部队(8个哥萨克骑兵团)和马尔科夫的莫斯科民团防守。总预备队由步兵第3和第5军、胸甲骑兵第1师和炮兵预备队(共有火炮324门)编成。这些预备队配置在阵地中央的后方克尼亚兹科沃地域。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司令部设在鞑靼里诺沃村,而总司令本人则位于戈尔基村。这样一来,库图佐夫将7个步兵军中的4个军,还有3个骑兵军和普拉托夫的哥萨克骑兵军都集中在右翼和中央。根据库图佐夫的企图,如此强大的军队集团能够可靠地掩护通向莫斯科的捷径,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能对拿破仑军队的某一侧翼以及后方实施突击。俄军的战斗队形是纵深配置的,稳固的,并便于兵力、兵器在战场上广泛实施机动。战斗队形的第一线为步兵军,第二线为骑兵军,第三线为局部预备队和总预备队。各步兵军的战斗队形是将所属步兵师排列成一线。各步兵师将所属步兵团排列成二线,各团则排成步兵营纵队。步兵前面是由猎骑兵组成的散兵线。骑兵军将所属骑兵团排成二线,展开为冲击队形,配置在步兵之后300—400步的地方。预备队配置在骑兵之后约800米的地方。战斗队形(包括预备队)的总纵深为3—4公里。库图佐夫高度评价局部预备队和总预备队的作用。他在战役军令中指出;“预备队应当尽可能地保存得久一些,因为一个将军,只要他手中还握有预备队,就不会战败。”     拿破仑一世的战略主张是以一次总决战粉碎敌人。他深知难于从两翼包围俄军,只好在博罗季诺战役中采取正面突击,以期在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地域内比较狭窄的地段上突破俄军防线,插向库图佐夫军队的后方,将俄军逼至莫斯科河,尔后歼灭之,从而打开通向莫斯科之路。在主要方向上,从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至拉耶夫斯基炮垒的长达2.5公里的地段上,集中了法军的基本兵力:缪拉军、达武军、内伊军、瑞诺军和禁卫军,共有8.6万人。为了转移俄军的注意力,计划在博罗季诺和乌季察方向实施辅助突击。法军的作战队形纵深较大,这样可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在博罗季诺战役以前,双方于9月5日为争夺舍瓦尔季诺多面堡进行了战斗。战斗中,俄军(约有步兵8000,骑兵4000和火炮36门)戈尔恰科夫指挥下英勇抗击法军的优势兵力(步兵3万,骑兵1万和火炮186门)。舍瓦尔季诺战斗使俄军赢得了在博罗季诺阵地完成防御作业的时间,也得以更准确地判断法军兵力部署及其主要突击方向。俄军完成任务后,即深夜放弃多面堡,撤至主阵地。9月6日全天,双方都进行战前的最后准备。库图佐夫根据在舍瓦尔季诺多面堡争夺战过程中获悉的情报,决定加强自己的左翼。为此,他命令将自己预备队中图奇科夫的步兵第3军隐蔽地调至乌季察地域,并将168门火炮编成的炮兵预备队拨归巴格拉季昂掌握,配置在普萨列夫地域。根据库图佐夫的意图,步兵第3军应该占领与步兵第8军几乎成垂直角度的阵地,做好向法军翼侧和后方攻击的准备。库图佐夫说:“当敌人动用其最后的预备队投向巴格拉季昂的左翼,我就将这一支隐蔽的军队插向敌人的翼侧和后方”。但是,库图佐夫的参谋长几几贝尼格先将军在配置步兵第3军时却使其正面对敌,这完全违背了总司令的意图。     8月26日(9月7日)拂晓,博罗季诺战役以双方炮战开始。博阿尔奈军迅速向猎骑兵防守的博罗季诺村发起进攻。在法军优势兵力猛攻之下,俄军退过科洛恰河。法军1个团尾随其后渡河,遭到反冲击,损失惨重,残部被迫退至科洛恰河西岸。主要的战事发生在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和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凌晨6时许,达武元帅指挥的步兵军(2.5万人和100门火炮)开始向沃龙佐夫的混编掷弹兵师和涅韦罗夫斯基的步兵第27师(8000人和50门火炮)防守的钝角堡群冲击。尽管法军人数超过2倍,炮兵超过1倍,俄军仍然击退了法军的冲击。7时,法军再次发起进攻,攻占了左面的一个钝角堡,但是被俄军以勇猛的反冲击所击退,被逐回。拿破仑随即以内伊军、瑞诺军和缪拉的骑兵加强了达武的军队。在巴格拉季昂方面,也将自己的预备队掷弹兵第2师和胸甲骑兵第2师、步兵第7军的部分兵力调至钝角堡群地域,将图奇科夫步兵第3军编成内的科诺夫尼岑的步兵第3师调到谢苗诺夫村。库图佐夫在查明博罗季诺附近的法军力量确实薄弱之后,命令将步兵第2军、步兵第5军的部分兵力及100门火炮调至左翼,稍后又将奥斯捷尔曼—托尔斯托伊的第4军调往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8时,法军对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发起第三次冲击,攻占了左右两座钝角堡,但是,俄军又一次把他们逐出工事。在法军第三次冲击钝角堡群的同时,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波兰军企图夺占乌季察村,插向巴格拉季昂集团军的后方,但是图奇科夫军粉碎了法军的迂回机动。从9—11时,内伊、达武和瑞诺的3个军先后四次对钝角堡群实施冲击,均未奏效。博阿尔奈军于9时30分和11时两次对拉耶夫斯基炮垒实施冲击,均被击退。在钝角堡群四周和在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尸横遍野。但是,法军未能前进一步。12时许,开始了对钝角堡群的第八次冲击。拿破仑调动了4.5万人和400门火炮来对付俄国人1公里半地段上的1.8万人和300门火炮。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巴格拉季昂在一次反冲击中身负致命重伤。法军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才占领了钝角堡群。为彻底突破俄军阵地,拿破仑将基本兵力转向拉耶夫斯基炮垒方向,集中了3.5万人和大约300门火炮,对该炮垒实施冲击。在此危急时刻,库图佐夫果断决定:派普拉托夫军和乌瓦罗夫军迂回拿破仑军的左翼,出其不意地向瓦卢耶沃、别祖博沃地域的法军实施攻击。俄军骑兵的突然袭击,迫使法军停止了对第2集团军的冲击并将对拉耶夫斯基炮垒的第三次冲击推迟了2小时,以便抗击俄军的反突击。库图佐夫则利用这段时间重新部署了兵力,用第2和第3军加强了俄军的中央和左翼。14时,博阿尔奈军,骑兵第3和第2军的骑兵师对拉耶夫斯基炮垒发起第三次冲击。法军付出惨重伤亡之代价于16时前攻占了拉耶夫斯基炮垒。然而,科林库尔的骑兵第2军继续扩张战果的企图,却为俄军骑兵第2和第3军的反突击所粉碎,俄军左翼,第2集团军余部在抗击内伊和达武的步兵军及拉图尔—莫布尔的骑兵军的多次猛烈冲击以后,退至谢苗诺夫村以东的第三阵地固守。18时,俄军仍然坚韧不拔地屹立在博罗季诺阵地上。拿破仑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上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又未能下决心把自己晕后的预备队一禁卫军投入战役。拿破仑确信继续冲击已徒劳无益,遂放弃已攻占的俄军工事,将军队撤回出发阵地。     库图佐夫在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博罗季诺战役结果时说:“26日发生的战事,是当代所有的著名战役中最残酷的一次浴血奋战。我们完全守住了阵地,敌人却逃回原来向我们发起冲击的阵地。”拿破仑军队伤亡5万多人。俄军损失4.4万人。     博罗季诺战役标志着拿破仑的总决战战略已频临破产。拿破仑未能歼灭俄军或迫使俄国投降,也未能强迫俄国接受其和平条件。而他自己的军队却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士气动摇;而俄军战胜法军的信心却空前高涨。俄军的高涨士气,官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对取得战役的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博罗季诺战役表明,为捍卫祖国疆土和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顽强,又是何等的视死如归!连拿破仑也不得不承认俄军具有高度的精神战斗素质。拿破仑后来写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又博得不可战胜之权。”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显示了库图佐夫的高超战略思想和高超的统帅才能,他善于最大限度杀伤敌军,为以后的作战保存实力。库图佐夫的战略远胜过拿破仑的一次总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俄军战斗队形的纵深配置,步兵同骑兵和炮兵之间的密切协同,保障了防御的坚固性;俄军拥有强大的局部预备队和总预备队,使集团军司令和总司令能够在关键时刻,在最重要的地段及时地影响战役的进程。大量集中炮兵和配合工程构筑(多面堡、钝角堡等等)巧妙地使用炮兵的做法,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清楚地显示出纵队和散开队形战术的特征。双方军队的战斗队形,其要素均相同,即猎骑兵的散开队形、战列步兵营的纵队、骑兵的展开队形和纵队以及威力强大的炮兵连。冲击和反冲击均以步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先行准备,尔后再以步兵和骑兵实施猛烈密集突击。博罗季诺战役对1812年卫国战争的整个进程有重大影响。虽然它没有直接引起战争进程的根本性转折,但却标志了拿破仑的所谓“大军”覆灭的开始。俄军在这次战役中重创拿破仑军以后,本来可能立即转入反攻。但是,由于总的战略形势不利,首先是沙皇政府和陆军部无能,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给作战军队补充新锐兵力、武器、弹药和给养,使俄军无法在博罗季诺战役后立即转入积极的进攻行动。库图佐夫无法补充军队的巨大损失,不能为转入进攻和发展进攻投入预备力量,被迫采取了当时唯一正确的决定,即将军队撤向内地,以便保存军队,积聚力量,然后转入反攻,粉碎侵略者。为巩固军队,组织民团,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大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后,在库图佐夫统率下的俄军方才开始从俄国境内驱逐敌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07: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出自新军事网,写的详细。数据有些不正确,法军的确切兵力是125000人,俄国则是115000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法军有127 000 到135 000人。法军有587门火炮,俄军则有636门。双方的伤亡人数也有不当之处,法军伤亡总共连3万都没到,5万似乎是被库图佐夫吹捧出来的数据。确切数据为:法军死6547人,伤21453人 ,俄军伤亡45000人是没有争议的。需要注意的是,俄军内有33000民兵。根据部分回忆录显示,此战乃法兰西第一帝国所有战役中最血腥的:据统计,平均一分钟法军就开了100炮,开火2300次,更别提俄军的炮火了。双方都有大将身亡,法军损失了外交大臣,皇帝私人好友考兰科特,俄国损失大将巴格拉季昂。本战役亮点为双方士兵的勇敢。尤其是俄军士兵,打退法军多次进攻,反攻面对炮火豪不畏惧,连主将都冲上去砍杀,值得敬佩。达武第一次进攻一个军2。5万人竟然被俄军8000人击退。俄军防御工事极好,打退法军多次进攻。法国士兵也很猛,只是皇帝犯了糊涂,没派近卫军上去。借口是:“离巴黎不到5公里,就不应该派近卫军进攻。”(其实这个“借口”早就被他自己给打破了,在艾劳就已经派了,不过艾劳那次确实是迫不得已)。内伊大怒,据说当场甩出一句:“那他还不如回图勒里宫!”(图勒里是皇帝在巴黎的府邸)。这战影响很大,莫斯科大门被打开,由于没按原计划吃掉整个俄军,这决定了法军以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应该敬当年为国牺牲的法俄士兵一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3: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战役按拿破仑自己的话来说:"法国士兵付出了最大的勇气,却得到了最小的战果."法军深入敌境,已是强弩之末,战略上败相已露,战术上打的多英勇,也是枉然;俄军在战术上并不比法军高明多少,但士兵作战勇敢,将官牺牲多人,最终也能疲惫敌军,安然撤退,完成退却战略目标.但这场战役不具有决定性,拿破仑依然得以占领莫斯科.所以征俄之役的战略决定性高于战役决定性.法军正是被这样的战略所指导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所逐步消耗,最终被迫撤退.此外,天气也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库图佐夫赢得了时间,让法军与"冬将军"搏斗.竟,人与人之间的战斗,比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搏斗,真是太渺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04: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军那时候虽然有些疲惫,但还不能称为是强弩之末。战略上确实有败相,错误不在皇帝(指占领莫斯科前)。朱诺犯了大错,没能及时切断俄军,这是个大失误。皇帝本人在战场上的决定也值得商榷。如果听达武的意见包抄俄军左路,这仗也不会打的那么惨烈。皇帝本人不知道怎么想的(据说那天他病了),进行一系列的正面攻击,之后又拒绝派出近卫军,30000多精锐当了摆设。俄军战术虽然没比法军强多少,但经过巴克莱的改革,已经不是奥斯忒里茨的那种样子了。这场仗不具有决定性的原因是没能按计划消灭俄军,皇帝本人的责任比较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1 12: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但如果我作为大军统帅,恐怕与拿破仑的决定不会有多大差异,统帅要考虑的东西不光是前进,取胜;而且要做好打不赢怎么留退路的问题;贝西埃尔的建议并非毫无道理.但如果拿破仑信心十足,我看他还是会用近卫军的;这只能说明拿破仑对征俄之役自己都没信心取胜了,所以考虑留后路的心思占了上风.他的征俄之役本来就是小题大作,沙皇虽破坏大陆体系与英国勾结,但对他的帝国并未造成直接的军事威胁,俄军能作战的部队不过十五万左右,远不及他的"大军".而且也尚未集结.拿破仑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他犯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如果我们用一种方法论已解决大多数问题,那么这种方法论就会被我们当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拿破仑用军事手段打下了一个帝国,他当然认为解决俄国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枪说话.甚至不顾两线作战的危险.所以说博罗迪诺会战是在错误战略的指导下打的一次无多大决定性的惨烈会战,证明了光靠战场上的胜利去换取战略胜利的片面性.
    此外,拿破仑这场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犹豫也使他的意志与勇气比起另外几个伟大统帅来,逊色不少.亚历山大大帝从来都是敢于行动,于在第一线作战的人,他的战争生涯中从来没有犹豫不决的例子,总是在关键战役中投入所有兵力做大胆的战斗.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他所做的许多事都是我所不敢做的,他会突然放弃他的作战线,好象完全不懂战争艺术般....."可见腓特烈也是懂得在关键时刻破釜沉舟的统帅.有人评论,如果滑铁卢会战一开始由亚历山大指挥,那么布吕歇尔军将在开战后48小时之内被完全歼灭,后的滑铁卢之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而由腓特烈指挥的话,威灵顿军将在两个小时内被赶出阵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1 2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交手段也试过了,如埃尔佛协定,但没效果。况且,俄罗斯主动赶走法国商人,破坏协定的完全是它。皇帝动武也没什么不合理之处。两线作战吗,这完全是被威灵顿“逼”的,6个元帅陆续被威灵顿打跑了,虽然暂时威胁不到马德里,但英军仍然存在,法军兵力也总是消耗,两面作战仍然继续。亚历山大总共打了不超过5场战役,那个时代本来就是冷兵器。难道一个将领在第一线指挥就可以证明他“大胆”?那这样的例子皇帝也有不少啊。阿尔科桥继奥热罗之后举旗冲锋,土伦亲自带队攻击,阿斯本艾林就是因为指挥太靠前而被对方散兵打中腿部。腓特列放弃作战线倒有点像布吕歇尔,后者也“大胆”,但指挥未必能比的上皇帝。你最后说的那段猜测是从哪看的?在利尼,比洛军根本没到战场,亚历山大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在48小时消灭普军,而且亚历山大行军速度未必比皇帝快。滑铁卢开战2小时,威灵顿会被腓特列赶出战场? 未必,威灵顿站位好,有准备,我看不出如果腓特列在,能有什么强过皇帝的地方。法军攻击力之强众所周知,胸甲骑兵更是各国步兵的噩梦,就这样威灵顿还硬撑到下午6,7点钟,而且情况根本不像小说家描写的那么窘迫。腓特列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内伊因为着急进攻节奏打的快,腓特列如果明智的话,不会把部队暴露在威灵顿步兵的炮火下,而是调整队型,而不是骑兵步兵各自单打独斗。这样一推算,腓特列只会比内伊慢,而无法更快,2个小时拿下圣拉埃完全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1 22: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博罗迪诺,如果没“信心取胜”也不必派所有步兵团正面进攻吧?可见皇帝还是有信心的,也许因为他太有信心,才放弃达武的建议而正面开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2 18: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5年9月11日 22:10 发表
外交手段也试过了,如埃尔佛协定,但没效果。况且,俄罗斯主动赶走法国商人,破坏协定的完全是它。皇帝动武也没什么不合理之处。两线作战吗,这完全是被威灵顿“逼”的,6个元帅陆续被威灵顿打跑了,虽然暂时威胁不到马德里,但英军仍然存在,法军兵力也总是消耗,两面作战仍然继续。亚历山大总共打了不超过5场战役,那个时代本来就是冷兵器。难道一个将领在第一线指挥就可以证明他“大胆”?那这样的例子皇帝也有不少啊。阿尔科桥继奥热罗之后举旗冲锋,土伦亲自带队攻击,阿斯本艾林就是因为指挥太靠前而被对方散兵打中腿部。腓特列放弃作战线倒有点像布吕歇尔,后者也“大胆”,但指挥未必能比的上皇帝。你最后说的那段猜测是从哪看的?在利尼,比洛军根本没到战场,亚历山大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在48小时消灭普军,而且亚历山大行军速度未必比皇帝快。滑铁卢开战2小时,威灵顿会被腓特列赶出战场? 未必,威灵顿站位好,有准备,我看不出如果腓特列在,能有什么强过皇帝的地方。法军攻击力之强众所周知,胸甲骑兵更是各国步兵的噩梦,就这样威灵顿还硬撑到下午6,7点钟,而且情况根本不像小说家描写的那么窘迫。腓特列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内伊因为着急进攻节奏打的快,腓特列如果明智的话,不会把部队暴露在威灵顿步兵的炮火下,而是调整队型,而不是骑兵步兵各自单打独斗。这样一推算,腓特列只会比内伊慢,而无法更快,2个小时拿下圣拉埃完全不可能。
俄国的行为可以用外交手段解决,但需要耐心.只不过皇帝已经没有耐心了,他认为用武力更省事,所以犯了战略大忌.治大国若烹小鲜,政治尤其要冷静.
亚历山大的将道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生都是如此!拿破仑到了晚年则犹豫不绝,比之亚历山大又如何?一个将领在一线作战当然可以体现他的勇气,大流士也在一线,最后怎么在高加美拉临阵脱逃了呢?亚历山大的敢于行动,在于他敢于在决定性会战中投入决定性力量,所以每战必胜,难道打的胜仗多,就是成功者吗?亚历山大的远征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成吉思想汗才比得上,而且也打下了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没在他手里毁掉,已经不凡了.拿破仑到晚年却接连失败,毁掉了帝国,这就是在功上不如亚历山大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意志退化所致;另外,我说亚历山大能在48小时内击败普军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滑铁卢战役初期,布吕歇尔集中兵力是犯了大错,在拿破仑的打击范围内集中部队,这如果在果敢的军事家眼中,恰是趁敌集中未成而粉碎敌军的良机.亚历山大的积极个性可以做到这一点.
另外,关于腓特烈与威灵顿对战的评论参见<西洋世界军事史,耶拿奥尔斯塔特会战>中富勒关于拿破仑将道的评述.法军在滑铁卢失败的战术原因是由于步骑炮三者不协调所致,而腓特烈是这方面的高手,罗斯巴赫会战的经过我想你应该详细了解,富勒的结论不会没有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2 18: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5年9月11日 22:19 发表
在博罗迪诺,如果没“信心取胜”也不必派所有步兵团正面进攻吧?可见皇帝还是有信心的,也许因为他太有信心,才放弃达武的建议而正面开打。
这恰恰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我们知道,一个有十足信心的人一定敢于出奇制胜,像早年的拿破仑一样;而一个没有十足信心的人却只会选择比较保守正规的打法,如正面进攻,这样虽不易制胜,但也谨慎,不至于铤而走险,大可以求得一个不好不坏的战果,比如维尔姆泽,博略,布仑瑞克和晚年的拿破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04: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5年9月12日 18:45 发表
[quote]原帖由 朔风 于 2005年9月11日 22:10 发表
外交手段也试过了,如埃尔佛协定,但没效果。况且,俄罗斯主动赶走法国商人,破坏协定的完全是它。皇帝动武也没什么不合理之处。两线作战吗,这完全是被威灵顿“逼”的,6个元帅陆续被威灵顿打跑了,虽然暂时威胁不到马德里,但英军仍然存在,法军兵力也总是消耗,两面作战仍然继续。亚历山大总共打了不超过5场战役,那个时代本来就是冷兵器。难道一个将领在第一线指挥就可以证明他“大胆”?那这样的例子皇帝也有不少啊。阿尔科桥继奥热罗之后举旗冲锋,土伦亲自带队攻击,阿斯本艾林就是因为指挥太靠前而被对方散兵打中腿部。腓特列放弃作战线倒有点像布吕歇尔,后者也“大胆”,但指挥未必能比的上皇帝。你最后说的那段猜测是从哪看的?在利尼,比洛军根本没到战场,亚历山大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在48小时消灭普军,而且亚历山大行军速度未必比皇帝快。滑铁卢开战2小时,威灵顿会被腓特列赶出战场? 未必,威灵顿站位好,有准备,我看不出如果腓特列在,能有什么强过皇帝的地方。法军攻击力之强众所周知,胸甲骑兵更是各国步兵的噩梦,就这样威灵顿还硬撑到下午6,7点钟,而且情况根本不像小说家描写的那么窘迫。腓特列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内伊因为着急进攻节奏打的快,腓特列如果明智的话,不会把部队暴露在威灵顿步兵的炮火下,而是调整队型,而不是骑兵步兵各自单打独斗。这样一推算,腓特列只会比内伊慢,而无法更快,2个小时拿下圣拉埃完全不可能。
俄国的行为可以用外交手段解决,但需要耐心.只不过皇帝已经没有耐心了,他认为用武力更省事,所以犯了战略大忌.治大国若烹小鲜,政治尤其要冷静.
亚历山大的将道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生都是如此!拿破仑到了晚年则犹豫不绝,比之亚历山大又如何?一个将领在一线作战当然可以体现他的勇气,大流士也在一线,最后怎么在高加美拉临阵脱逃了呢?亚历山大的敢于行动,在于他敢于在决定性会战中投入决定性力量,所以每战必胜,难道打的胜仗多,就是成功者吗?亚历山大的远征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成吉思想汗才比得上,而且也打下了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没在他手里毁掉,已经不凡了.拿破仑到晚年却接连失败,毁掉了帝国,这就是在功上不如亚历山大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意志退化所致;另外,我说亚历山大能在48小时内击败普军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滑铁卢战役初期,布吕歇尔集中兵力是犯了大错,在拿破仑的打击范围内集中部队,这如果在果敢的军事家眼中,恰是趁敌集中未成而粉碎敌军的良机.亚历山大的积极个性可以做到这一点.
另外,关于腓特烈与威灵顿对战的评论参见<西洋世界军事史,耶拿奥尔斯塔特会战>中富勒关于拿破仑将道的评述.法军在滑铁卢失败的战术原因是由于步骑炮三者不协调所致,而腓特烈是这方面的高手,罗斯巴赫会战的经过我想你应该详细了解,富勒的结论不会没有根据.

[/quote]
这并不是耐心的问题。在埃尔佛,亚历山大一世和皇帝名义上是达成共识,但因为塔列朗的暗中运做,俄罗斯慢慢站在法国的对立面。沙皇主动破坏自己在埃尔佛和提尔西特的承诺,法国外交手段失败。俄罗斯已经赶法国商人,把港口向英国商船开放,这是公然的挑衅。还用的着什么“耐心”吗?沙皇已经决定和法国对着干,皇帝动武并没有错。
亚历山大大帝敢于行动,那皇帝就不敢于行动了?“每战必胜”,确实“必胜”,总共没打过几仗,总体形势也没有欧洲1813-1814年那么险峻。帝国确实没有在他手里毁掉,他刚死帝国就四分五裂了。皇帝晚年连接失败也是不对的吧?1814年法国战役带20000部队和联军周旋,布吕歇尔差点回不了普鲁士。莱比锡会战是因为部将们失败在先。亚历山大48小时击败普军没有什么可能。首先,如果想趁布吕歇尔集中未成就把各个击破需要极快的行军速度。皇帝行军速度已经很快了,亚历山大就能超过他的速度?何以见得?如果行军速度只能和皇帝一个水平的话,那亚历山大就算有天大的能耐也无法粉碎普军。因为等他到利尼的时候,普军早已经集合了。还有一点,比洛军没到利尼,亚历山大粉碎的也只是普军的主力,但还有一整个军完好无损。追击需要时间吧?亚历山大不可能在48小时内完全粉碎利尼的普军并推进一大段距离消灭比洛整个军。关于腓特列,我并没有说他不能取胜,我只是针对你所说的:“2小时把威灵顿赶出阵地”作出反驳。腓特列能不能赢先不说,2小时打败英军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4 06:04 , Processed in 0.0286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