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6718|回复: 18

[原创]为什么说明史是24史中最精善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1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明史,现在通行版本为最末一任明史馆总裁王廷绪做成,乾隆四年,大学士张廷玉刊核后总编出版。自康熙十八年开明史馆修订明史以来,作为官方馆修史学,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段修编时间。全部明史编修时间为48年。

明史馆第一任也就是奠定明史编写方法和方式的总裁为徐元文,他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其人不必多说,仅以其五祭孝陵,吴江起义兵,受隆武朝兵部主事等事迹便可看出其对于明朝的态度。而徐元文作为内阁大学士担任第一任明史馆总裁,其背后是代表了所有明末名儒大宗的期望--------因为自庄廷龙私修明史案后,前朝国史的修订几乎成为雷区,后来康熙帝为了稳定人心缓解当时的民族矛盾,于是广开鸿儒科举荐天下英才,康熙十八年又开明史馆以争天下士人之心。

当然,作为明朝的旧臣在反清复明已经几告无望之际,如何能够将前朝的历史(已经化为历史)修订好便成了学术界第一号大事。在这里,所谓明史馆,名义上由皇帝的翰林掌院节制,但是在如何编修的问题上,总裁便是权力最大的决定人,甚至连皇帝也不过是观众之一罢了。徐元文总裁时,大力以明季各学人的历史笔记和私史稿为资料,因为明朝的所谓各朝实录多有不实(如果知道明实录的编辑过程才可以理解),而研究史学的最公正和集大成者莫过于阳明学派,这样,24史最后一本明史的编修实际上便由阳明派史学流最后一任大家黄宗羲和他的弟子们承担下来。

万斯同,黄宗羲的著名学生,又是从小就立志修明史的一位志学兼优之人,在老师的门下又获得了很多师门收藏的明朝第一手的档案和文献。黄宗羲的弟弟宗炎研究经学,故与顾炎武有交往,而徐元文得舅父之荐便竭力说服万斯同进明史馆。在入馆前,万斯同已经著有明史稿几十卷,而入馆后,不受俸禄,不入庙堂,而在总裁的私人书房中对每一篇当日的史稿进行修订和补充同时自己继续续写,京师美称:布衣太史。他在京师十多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他自己说:

“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录入竖版书真累

自此,当后人包括坚持风骨要驱除鞑虏的王闿运康有为这一代学人身上,整整几百年史学界都将明史作为“除马班范陈”这些古典史外最优秀的,要知道,在清初的时候达到这个客观公正是不容易的。之后的三任总裁,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都“敬礼下问于万季野”,而明史最终的编成,四任总裁和阳明学派中人紧密合作,张廷玉最后总理明史馆结馆事务时,上了著名的明史表,其中说:“旧臣王鸿绪之明史,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 可见,其中的名人又指代多少不愿与清朝政府合流但坚贞著书的”布衣太史“!比如万贞一,独自写《崇祯长篇》,是为崇祯本纪。如此贞良,举不胜举。

有人指责明史不正确,这里我倒要问,你是否见过比阳明学人更认真客观的什么人编写的"正确的”明史了吗?有人指责张廷玉汉人满用,言下之意是这位张太傅谄媚当局私改史书,可是这种不知轻重的言论放在四任总裁前后四十余年的辛苦编修上是多么的滑稽。还有人认为明朝的实录就是正确的,我想问,天启实录连修数次,其中东林党当了不止一次的“奸佞”魏忠贤当了不止一次“元宿”,这样的实录,若没有当时明季清初的学人的良心和道德的裁夺,怎么可以作为你所谓的虚幻的“正确的明史”?

万斯同在京师和他的同学们也都是当时海内第一流的学者编写前朝史书,最后贫病交加,写完500卷原始史稿不久后便逝世了。最后一任总裁王鸿绪因附逆皇八子胤祀作乱,而被康熙撤职,临走带走了万斯同的史稿,而回到家乡后又瞎改后冠名“王本明史”,刻板印制。看看网络上多少无知之人还争论王鸿绪版本的书如何如何----包括所谓一些借网生机的“某些院校学报文章”,连这种剽窃者的行为都不知道,所谓“网络上的评论”又有几分价值?

王本明史已经是经过王鸿绪篡改过而让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哪里是假”(梁启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古微堂集》中专门考据,使得其篡改之面目渐渐明晰。这里,更反衬出明史馆修订明史的合理。至于民族右派们至今嚷嚷的满汉之分建州女真等等,庄廷龙买的私史就是把已经当局的政府称作“建州部”而酿成大案,当时因为还有永历在,可以理解,但是21世纪的今天,又将满汉扯将开来的人们,你们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现在缅甸永历的12代孙子又称王了?还是北京又是外国人当主席了?

一部明史的争论倘若真读书研修者必得道而知黑白轻重,只有陷入网络言辞暴力中无法自拔者,方为争论迷惑了心智---上善之道在于读书后上网,而非是读网后论网。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9 14:2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4: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考据严谨,辞章犀利,明史我只是略读了一遍,甘拜下风,前述言论,一家之言,望勿介怀!
然康熙初年,庄廷龙私修《明史》,庄家一族全部被屠。过了些年有个戴名世又忘记了,编了一本《南山集》,收录了一些明末清初史料。康熙帝勃然大怒,就把戴名世杀头了。《南山集》里引用了死掉的方孝标留下的一些史料,方家活着的人也全部被流放黑龙江。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清朝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
又评崇桢: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言辞之中,谄媚之态尽现.有几个开国皇帝登基后没有善待亡国之君的,纵览前朝史书,少有拿这个说事的..
试想此等环境下,纵使万斯同等人有心恢复历史旧貌,奈何明史最终还是要进呈御览的,有无删改,今人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7: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庄廷龙一案,实际他本人并非学辈而是一富户,花钱买了朱国桢的明书,自己又身有残疾想著书立名,结果在满清入关前后经家里大肆宣传完成了这么个私史。坏就坏在原始资料(因为朱国桢是天启年官)还是按照明朝纪年和称谓而庄家基本没有什么改动,这之后又有一系列在清初那种举报成风借以升官或得利的歪风中人事,使得此案变得如此可笑。

说实话,当时康熙一个小孩子,很多事情都是他姥姥和辅政大臣们的杰作,这些人都是之前的酋长一跃成皇亲,自然神经兮兮。

另外,关于崇祯最后一段,很明显,迨至大命有归直到最后都是后来的填补“润色”,这在现在很多官方的回忆录或文件里都能看出-----因为他有着和前文不同的特定痕迹。而之前评论明思宗的那些话,就是帝承神、熹之后到气数使然哉,可以说十分公正。有明以来,滥用监察权导致的内讧实在是皇帝和官僚体制的不足---但是当时一直没有被明人知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8: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9 17:03 发表
滥用监察权导致的内讧实在是皇帝和官僚体制的不足

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国家的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日益规模庞大和复杂导致的,是君权体制下的政权失控和管理效能低下,和滥用监察权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不过明朝的宦官问题是比较突出.而且朱元璋建立的体制从一开始就是管理失位的,为了集权,避免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在收拾了李胡以后,就搞了个所谓的内阁,但这对皇帝的要求非常高,很遗憾,明朝的皇帝又都好象比较喜欢风花雪月,黄老之术,拱垂而治,(记忆中除了朱元璋就是朱LI好一点),所以就派自己信任的人来监察了,而这个信任的人对大部分皇帝来说只能是宦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6: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明朝开国的官员考试制度(限定四书五经)和宗室的布置不合适有关,大量的官员选拔标准太差,加之薪俸低,自然会偏执结党以谋利。宦官作为一股势力是为了打压因为选拔机制不良导致的官员利益集团和宗室纷乱而引起的问题,可以说是割肉补疮,内耗的形势就此产生了,而且越加强烈。

皇帝和官员的关系受皇帝本身素质影响极大,比如好的如宣德弘治,烂的如正统天启,这都是很不确定的,只能指望当局者的资质。

明朝自英宗后的皇帝都比较差,就算幼年聪慧的,但是由于娘家都是取自市民阶层,所以斤斤计较和荒诞之举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说,明朝皇帝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尽管有第一流的学者辅佐和教养,但是一旦成年后都自以为是,这个根源恐怕就在家教问题。

又,朱棣(di)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20 16: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0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了文章觉得很长见识,不过题目是“为什么说《明史》是24史中最精善者”,文中主要论证的却是《明史》的精确严谨吧。

建议把标题改一下,其实我觉得24史中有不少优史,很难讲谁是最精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07: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1-21 01:23 发表


建议把标题改一下,其实我觉得24史中有不少优史,很难讲谁是最精善的。


善者,不是绝对的公正,事实上因为客观资料和纷乱的流传,做到绝对公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是兼顾平衡的体现。精者,裁庸留实,而非是美轮美奂。
而且这个是学界公论阿,几百年的肯定,尤其是在修订时的艰辛备尝,个人认为最精善者恰恰不难讲。

史记等前三史其地位不在于“精善”,而在于相对的”完善“,精善这个词也不是我造的,魏源,方苞,曾国藩,左宗棠,梁启超,很多大家虽然治学流派不同,但是无一对此史赋予精善的评价,故无法更改。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21 07: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08: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文中并没论证明史是最精善的,我的意思不是说要驳斥标题的观点,而是提醒一下标题与文中内容有些不符合。

保持标题不动也行,只要文中论证一下为什么明史是最精善的就可以了:) (比如引用下7楼所提到的几位名人涉及这部史书的评论语)否则光看题目,会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最”字上,而文中并没涉及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这已经说明”精“了阿~

历史上最长的一段修编时间。全部明史编修时间为48年

在京师十多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


善之善者~:)


如果一定要证明到局部,哪一篇如何,哪一篇对比实录如何....那可能要几百万字?

简单证明一下吧。:


唐朝以前,专设史官记录本朝历史,但是随着有道者的日渐稀疏和在帝王压力之下独立的专职史官是很难做的(武帝,明君也,尚废司马迁,何况他人?)曲笔就已经很多了,阁下一定知道汉晋春秋比三国志客观,这就是专职史官弊端的体现。所以,唐朝开始,专门设立修史局。

这使得自唐以后,修史成为技术工作,看看隋书什么的就知道,所谓技术性就是将所有的已知资料不加修理的全部用上,美名曰原始材料但是繁杂乱假缠扎一起,后世的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都是这个毛病(看看24史还剩几本?)

其中,这些史书修订时间都不长,有甚者3年5年,极端者如元史,4个月!

可想而知其质量。

而明史的难度比起前代来说困难更多,每朝实录者,必几经修改版本不一(权宦不同口径不同),野史笔记也千万种,这样,势必造成200多年的历史的大混乱。

明史馆开馆4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修订,而方法则不是技术上的,表面上设总裁和编修,但实际上是以明朝的阳明派和经学派的树干子弟为主,人数何止万人?可以说是最民主最精华的力量。

比起欧阳修和几十号人修了至少两部,脱脱和几十号人修了至少3部,亘古以来,也就是司马光的治学态度可以和明史馆相比。

为什么明史馆这么执着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内部矛盾中求得上善和弥合分裂的精神.

和王夫之的永历实录作为左右,明史的修订在清一代成为完美结果,这不得不让人评价为“精善有加,实属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1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的论述让我十分长见识,但我之前的意思只是希望阁下在文中多补充一些类似9楼回贴的文字而已

不过现在看来已无必要,看回贴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2:10 , Processed in 0.0262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