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费希尔勋爵

万历朝鲜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 18: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2-1 18:01 发表



hi,马赛曲,朱棣的燕王府可是在今天故宫西宫殿群里阿,就是元皇宫的旧址,你怎么可能住那里?

有部分在外面,府右街,光明胡同,马赛曲是在那里住吧?
不然,马兄就是住在紫光阁那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 1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片ms是北平府治地,也是原燕山卫都卫的辖地~

削藩时,建文派的两个糊涂虫就是从这里围燕王府,结果被诱杀..

至于说马赛曲住紫光阁...我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2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还有一些日军部队的资料:
   
第一军团   军团长: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7000人、 宗义调5000人、 松浦镇信4000人、 大村纯忠2000 人、后藤信康700人
总兵力:18700人。
第二军团 军团长: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锅岛直茂12000人、 相良赖房800人
总兵力:20800人
第三军团 军团长: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6000人、 大友义统6000人
总兵力:12000人
第四军团 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岛津义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桥惟种2000人、 秋月种长1000人、 伊东佑兵1000人、 岛津丰久1000人
总兵力:17000人
第五军团 军团长: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5000人、 户田胜成4000人、 蜂须贺家政7200人、 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 生驹亲正55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六军团 军团长: 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赖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桥绍景800人、 吉弘统兴900人
总兵力:15700人
第七军团 军团长:毛利辉元
毛利辉元23000人、 吉川广家70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八军团 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长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总兵力:19200人
第九军团 军团长:浅野长政
浅野长政4000人、 宫部继润3000 人、木下胜俊1750人、 稻叶正成2000人
总兵力:10750人
第十军团 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龟井秀纲4000人
总兵力:22000人

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 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2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军的部队组成(主要是第一次入朝)

     明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先后投入部队4.8万人,分两次,第一次为先遣队5000人,第二次为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4.3万。

      先遣队5000人:大部为辽东一带的明军,正规军和地方军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为此前逃难到明朝的朝鲜义军。(韩国出版的《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 主要介绍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这4.3万人的组成及来源: 辽东军一万人:这支部队是李如松的嫡系,刚刚参加完平定宁夏叛乱,常年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是此次援朝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且全为骑兵,在战争中对日军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蓟镇步兵五千人、保定步兵五千人:蓟镇保定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明朝仅在蓟镇一地就常年驻军10万上下,此两地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本不能动用两地兵员,但考虑到朝鲜地处北方,气候与此两地类似,且这两地士兵骁勇善战,即各调5000人开赴朝鲜。  宣府、大同骑兵一共八千人:与蓟镇保定一样,此两地也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其中明朝仅仅在宣府的驻军,就达到八万三千三百零四人,明廷从这两地招兵,还颇有一些故事,正当明廷圣旨要从此地要兵入朝鲜之机,北方游牧民族部队刚好入侵,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两地将领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规部队派到朝鲜,而是从中“搀假”,宣府守军只给了1000人的正规军,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杂牌团练部队;大同守军情况更绝,只拨给正规军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杂牌团练,另有1500人干脆就丢给地方官,让地方官想办法,结果临时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马匹,就这样,这一路的8000名骑兵,其实正规明军只有1500人,大半是杂牌军和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福建藤牌军三千人:在明朝时期,中国各省,要论藤牌军,以福建最好,河南、浙江次之。藤牌军顾名思义主要是武器是藤牌,此次派到朝鲜的这三千名福建藤牌军,主要是从福建福清一带招募的地方部队,别看是地方部队,但是这些士兵却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装备是每人有近2米高的藤牌,且都套在左手上,而右手是拿着长刀,腰间有十把飞刀,在战斗中排成队列慢慢前进,远看像一座移动的城堡,在远距离的时候用藤牌挡住身体,只是从藤牌前面的一个小口子看到前方,慢慢移动到敌人面前,当敌人在十米左右的距离时候,投出飞刀杀伤敌人,慢慢靠近后捡起飞刀,靠近敌人后用长刀砍杀敌人的士兵和骑兵的马腿,有时候2人密切配合,一人用藤牌掩护,另一人则砍杀敌人,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当时的任何一种火枪,只是难以挡住大炮(但是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日军是以火枪为主,就因为这点才使得日军在福建藤牌军面前吃了大亏)。
       川军一万:调川军入朝鲜作战,也是有一些波折的,最初明廷是考虑到朝鲜北部多山,应该派适应山地作战的部队入朝,在当时,无论是步战还是山地丛林作战,最强的无非是广西的军队,其次到云南的军队,尤其是闻名天下的广西狼兵。但是明朝后来考虑到南部边疆不安定,安南和缅甸频频入侵,南方的叛乱也是此起彼伏,广西、云南的军队暂时不能动,明廷随即决定派川军入朝,这一万川军,一半为四川本地军队,一半为原先外省驻防四川的军队,战斗力也不算弱。

[ 本帖最后由 费希尔勋爵 于 2007-2-1 2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马赛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2-2 08: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2-1 18:29 发表
呵呵,那片ms是北平府治地,也是原燕山卫都卫的辖地~

削藩时,建文派的两个糊涂虫就是从这里围燕王府,结果被诱杀..

至于说马赛曲住紫光阁...我汗~


   呵呵,脱口一说,两位都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是哪儿。
   结论是全是高手,没得说了

   是燕王府的外在部分,明朝初年没有紫禁城的时代,御花园的假山(九九重阳节,明朝皇帝要爬这个山)上面就是我现在的家。
   紫光阁也不过分,以前我家是住在中南海的里面,后来文革结束政府扩建中南海西侧,红墙向外推,我家就搬到了新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中日之间的战争,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抗击倭寇,或者是万历朝鲜战争。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中日两国就爆发过一场规模浩大、惊心动魄的战争。
    根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是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日本天智称制二年,新罗文武王三年)八月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白江口爆发的。此战以唐军大胜,日军遭受沉重打击、撤退回国为结局。俺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要了解白江口之战的起因还得从朝鲜的三国时代说起。那时的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高句丽,以平壤为都,其国境西至辽河、东至图们江。百济,以汉城为都,领土大致有今韩国的京畿道和全罗北道地区。新罗,首都金城(今韩国庆州),领有半岛东南部。其中尤以高句丽最为强大。(俺看了看朝鲜的古地图,这家伙差不多和现在的北朝鲜一样大,其疆域包括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除了这三个国家,在半岛的南部,洛东江流域,介于百济和新罗之间残存着几个部族,统称“六伽耶”。
    半岛上三国的形势是高句丽国力强盛、自成一体,既不完全倒向中土,又是阻止日本北上吞并朝鲜半岛的主力,且欲统一半岛,在中日之间坐大。公元475年,高句丽攻破汉城,杀百济盖卤王。而百济在日本的援助下,立盖卤王之弟文周为王,重建国家,以熊津为新都。后依仗日本为其撑腰,又与新罗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不久之后,高句丽内乱,百济、新罗共同出兵攻击高句丽。但新罗阵前背盟,偷袭百济,夺取百济六郡,至此两国同盟破裂。百济两面受敌,不得不与高句丽同盟掉转枪口一同对付新罗,又恐力量不足,央求日本出兵共讨新罗。于是乎,大家就开始了一团乱战……
     三国时期在半岛南部,百济和新罗之间有几个氏族成立的“联合自治区”,因是六部同盟,顾称“六伽耶”。六伽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与日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而此时的新罗也盯上了这一带富饶的土地,不断发动战争,力图吞并六伽耶。在这种局面下,六伽耶频频向日本求救,要求日本出兵,帮助其击退新罗。
     根据日本的传说,崇神天皇时代,新罗进攻六伽耶,六伽耶向日本求救,自此以后,日本人前往六伽耶的就越来越多。可六伽耶人忘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句老话,日本有了在此长期驻扎下去的理由。到了垂仁天皇时代,日本朝廷便正式赐六伽耶国号“任那”,并设立“日本任那府”,派遣日兵前往守护。至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第一个基地便浮出了水面。事实上,六伽耶已经成为日本的属地,到后来更是任命任那府镇守将军为国司,与日本国内诸侯平行,任那则正式变成了日本的一个行省。
     日本有了任那这个粮仓兼基地后,便开始扩大侵略。与此同时,新罗为牵制日本,也策动九州的熊袭人反抗日本朝廷。至仲哀天皇时期,日本对熊袭人不间断的反叛已是不胜其苦,便产生了征服新罗、杜绝熊袭反叛的想法。仲哀天皇死后,其妻神功皇后当政,一面加大力度镇压熊袭人,一面会同百济开始向新罗进攻。战争初期,日军进行的十分顺利,新罗几乎被彻底击败。但随着战争的升级,新罗的抵抗现出威力,将日军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就在日本·百济联军和新罗打的热火朝天时,高丽民族史上不世出的英雄——广开土王(通称好大王)应新罗之邀出兵南下,与日军展开了八年的较量。
     在高句丽、新罗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北上的计划受挫,可是任那还在日本人手中,战争的主动权也还在日本人手中。但后来好长一端时间,任那人民(主体仍是六伽耶人)不断地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造成任那府国司长时间无人担任,新罗则瞅准时机,一口吃掉了这块肥肉,将日本势力彻底地赶出了朝鲜半岛。
     朝鲜三国对日本的态度迥然不同。新罗,对日仇深似海(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属于那种有我没你的状态,并且是对日作战最坚决的国家。高句丽,虽然与日本并不直接接壤,但因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必将祸及自身,且与日本打了八年战争,两国之间留有巨大的血债,因此虽与日本远隔千里,但对日人的仇恨丝毫不亚与新罗。剩下的就是几乎是日本属国的百济了,日本与百济的交往由来以久,在归化人时期,就有大量的百济人到日本定居(总人数比高句丽、新罗去日的归化人要多出数倍),因此这些百济人的后代在日本对百济态度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自百济被高句丽击败,汉城丢失后,其新王文周就是在日本人的扶植下登位的,文周的孙子丰多也是在得到日本的支持后才登上百济王的宝座,后来丰多又被日人所废,另立武宁。
     在任那失守后,百济与日本的陆上联系被切断,各种经济、军事援助也失去了输送的通道,且面临着高句丽、新罗的威胁。百济两面受敌,又失去日本的援助,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便经常请求日本发兵收复任那,恢复两国的联系。例如舒明天皇三年(631年)百济国王扶余璋便将太子丰璋作为人质,送往日本,请求日本再次出兵收复任那。
     隋,这个为唐帝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国家,本来可以留下更多辉煌的篇章,但不幸的是他们摊上了杨广这个能干的亡国之君。自隋文帝开始,隋朝共发动了四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其中有三次是杨广发动的。他既缺乏明确的作战目的,又没有什麽高超的指挥手段,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快感就糊理糊涂地用东征拖垮了自己的帝国。
     隋灭亡了,大唐帝国取而代之。在一代雄主李世民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公元六四五年,在摧毁了突厥的势力后,李世民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朝鲜半岛。为了东亚霸主的地位,他必须去征服这个倔强的半岛。
     连年的战争使高句丽不堪其苦,但依仗坚固的陆地防线和多次击败隋军的经验,唐军在最初的几年并不有占到什麽便宜。事实上真正击败高句丽的人并不是太宗李世民,而是其子高宗李治。说起来,这个被后人讥讽为怕老婆的家伙也有其独到的眼光。李治并不同于其父李世民那种动辄十几万人马群砸的战术,而是派出小股人马不断地骚扰高句丽,破坏其生产发展。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当春天要播种的时候去烧杀一番,迫使其错过农时,而到秋天时就再来一遍。就这样,没两、三年的时间,高句丽的经济就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不支,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如此高句丽就这样被李治给拖跨了.
     高句丽与唐王朝处于战争状态,使的新罗、百济的军事压力减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百济不断向新罗发动进攻,力图在高句丽和唐的战争结束前摄取更大的利益。新罗在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下,开始向唐求救。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征讨百济,援救新罗。在唐军强大的实力面前,百济很快就溃败了(看《新唐书》上写的好象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百济灭亡后,高宗下令将原百济五部三十七郡分成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定五都督府,使用原百济官僚集团进行统治。随后唐军大部撤退回国,苏定方本人则押解百济国王连同重臣九十三人前往帝都长安,只留下原百济太子扶余隆以稳定人心。
     然而在唐军撤走不久就爆发了以原百济军人为主体的叛乱。百济故将福信、僧道琛组织的“兴复军”与黑齿常之等原百济部队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人数高达数万。在叛乱初期,福信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许以诸多利益,请求日本出兵给予援助。不久高句丽也出兵南下,策应百济叛军。高宗在得知百济叛乱的消息后,迅速派兵进剿,同时要求新罗出兵会同进攻。一时间,半岛烽烟再起、厮杀不断。就在唐·新罗与百济·高句丽打的热火朝天之际,日本出兵了。
     现在来说说日本出兵的经过。
     唐灭百济那一年是日本齐明天皇六年。当时的日本,大化革新已进行了十五年,虽然改革尚不完善,但整个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有了物质基础的日本朝廷不断出兵扫荡盘踞在日本北部的虾夷和肃慎(靺鞨族的旧称)。
     齐明天皇四年(658年)四月,由日将阿倍引田比罗夫率舰船180余艘向今秋田、能代附近进攻,后又推进到渡岛附近(北海道东南端附近)。五年三月,进攻桧山,占领大片土地,同时设立地方政府、建立兵站防备虾夷的反扑。六年三月,彼罗夫统领200余艘舰船大破虾夷·肃慎联军,占领北海道大部。
     百济叛军向日本求救恰逢彼罗夫得胜回朝。当时的日本朝廷既有收复任那进而吞并朝鲜半岛的野心,又自持连年作战、军力强盛,欲与唐帝国一教高下。两者一拍既合,同年九月,齐明天皇便下诏出师,准备援助百济叛军。
     日本天智称制元年至二年(662-663年),日本前后派出三次派遣军,其序列如下:第一派遣军,指挥官:阿云比罗夫。军主力与“百济王护送军”(由日裔百济人和百济叛军组成)同时行动,天智称制元年五月出发。兵力共计一万余人,船只170余艘。第二派遣军,指挥官:毛野稚子、巨势神前臣译语、阿倍引田比罗夫。天智称制二年三月出发,兵力27000人,船只不详。第三派遣军,指挥官:庐原君。兵力一万余人,船只不详。日军分三批出发,第一批为护送百济王扶余丰回国,第二派遣军是日军主力,而第三派遣军则是等到新船造好后才开赴百济的。
     从日军的战术动向来看,其战术思想是:先派遣一部护送扶余丰回国,并帮助百济叛军巩固现有局面,待主力到达后寻找战斗力不强的新罗军作战,争取击溃新罗。等后继部队到达后,寻求唐军进行决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新罗军一部侵入百济南部地区,配合唐军剿灭百济叛军。同年三月,日军主力第二派遣军27000余人开进百济南部,与新罗军作战数月后,成功地将新罗军赶出百济南部。八月,唐军水军突然出现在泗沘(百济国都)附近,同时新罗王金法敏亲自率军与唐军陆军会合,此时的日军第三派遣军才刚刚到达百济,与先头部队汇合于周留附近。唐·新联军的突然出现使日军措手不及,只好匆忙应战。
     唐·新联军在加村城附近集结,经过商议,决定水陆并进、强攻周留,一举击溃日·百联军。其中陆军由唐将右威卫将军孙仁师、郎将刘仁原及新罗王金法敏组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副将杜爽、原百济故太子扶余隆率领战船170余艘组成水军,沿熊津江顺流而下,会同陆军夹击日军。
     九月丁巳,刘仁轨击破日军先锋船队,乘胜追击至白江口。翌日九月戊午,日军自持船多势重,采取正面突击的战术,主动进攻,企图冲破唐军水师。但唐军水师在陆军的配合下,设了个口袋阵,放开中央,用两翼迂回包抄,放火焚烧日军先头船只,造成日军前路被堵,左右被围的态势。其后唐军水师连同陆军,开始放火。。。
      战后经过统计,此一战日军船只被焚烧摧毁的就有400余艘。(和严岛合战一样呀,兵力雄厚、人数众多不但不能成为优势,反而因为厚度太大、不能展开变成了混乱的源泉)。其实白江口之战远比我说的精彩,可我在《新唐书》上只看到了“遇倭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船四百艘,烟焰灼天,海水皆赤。”这寥寥数字,所以也就没法向大家介绍更多的情况了。
      白江口大捷后,唐·新联军很快就攻陷了周留城,大量日军被俘。日军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各地的百济叛军,在唐军强大的实力面前纷纷投降,百济之乱遂平。
      日本舰队全军覆没、唐军展示出来的强大的综合实力使日本认识到与唐帝国的巨大差距。日本朝廷迅速修改国策,一面遣使与唐谈判,一面加速完善大化革新、整理西部海防防止唐军乘胜进攻日本本土。此时的日本陷入了对唐的恐惧之中,两国的正式交往直到武则天晚年、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才略有缓和,至唐玄宗时期才算是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断绝了三十多年的“遣唐使”又得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战争是丰臣秀吉的败笔,自己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小西行长和岛津的精锐在朝鲜基本被消灭,试想一下,如果关原之战丰臣的主力都在的话,德川不可能那么轻易得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3 19: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丽人都是忘本的.不值得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2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llplague 于 2007-2-3 19:47 发表
高丽人都是忘本的.不值得同情.


记得有一位历史学者气愤的说过:"历史就像是个婊子,谁有钱都可以搞一下";但是我相信历史是改变不了的.就如同人生的阅历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2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抵抗日本侵略的部队中,有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就是朝鲜的义兵,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支部队:

  壬辰卫国战争的史书《壬辰录》对当时义兵运动曾这样写着:“壬辰年,国王退至西北,国内空虚,到处皆敌,又兼
号令不得实行,国若无存。一月后,岭南之郭再佑、金沔,湖南之金千镒、高敬命,湖西之赵宪等起兵号召远近,使
人民产生对国家之忠诚心。”“战争初期……人民放弃家产,联合同志,制造兵器,起而参加义兵运动。”亲身经历过这次战争、当时朝鲜敌府的一名文官李晬光在他写的一本书中也说:“各造郡之人士,到处招募义兵,任义兵将者达敌百名。灭倭救国,实赖义兵之力也。”义兵们不仅以自己的英勇斗争保卫了乡土,同时,为朝鲜人民争取卫国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次群众性的义兵运动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最先举起义兵大旗、规模最大的一支义兵是庆尚道(岭南地区)郭再佑领导的队伍。庆尚道一带最先被侵略者侵占,
受害最大,因而人民对侵略者非常仇恨,抗战的决心最大。郭再佑原系庆尚道宜宁地方的一名儒生,1592年4月,日军
在釜山登陆后,他便在宜宁地区组织人民武装,打败了妄图占领交通要塞鼎津的敌人主力部队,并以鼎津为根据地点
燃了义兵斗争的烈火,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就成为一文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民队伍。每次打仗时,郭再佑都身先士卒,骑马冲入敌阵,纵横驰骋,所向无敌。这支队伍经常袭击敌人,并从日军手中收复了宜宁、三嘉、陕川、玄风、昌宁等地。郭再佑的队伍很关心群众的生活,深受人民的拥护,人民给义兵提供军粮、武器,并经常给义兵送情报;帮助歼敌。由于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援,义兵队伍一天天发展壮大。他们坚持敌后游击战,经常出击敌人,切断敌人重妄供应线,牵制败入的活动,使敌人不敢向尚州以南、洛东江以西地区前进一步,当时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斗争的还有金沔、郑仁弘、孙仁甲、权应铢等人领导的义兵队伍。他们或者收复一些地区,或者出其不意地烧毁日军的兵营和粮库,给侵略者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在金罗道(湖南地区)著名的义兵将领有高敬命、柳彭老,他们于1592年5月在潭阳组织义兵队伍,并向全国发布檄文,号召人们起来抗战:当时响应他们的号召积极参战的达数千人。达支义兵队伍在潭阳起兵后,立即北上抗战。他们
开至忠清道锦山地区,和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高敬命和柳彭老等也英勇牺牲了。他们的牺牲更加激励了广大义兵的战斗意志,继续坚持斗争,英勇杀敌。与此同时,在全罗道光州在崔庆会领导的义兵队伍,在全罗道北部有金千镒领导的义兵队伍。他们到处打击敌人,扩大和加强了义兵队伍。
  当金千溢的队伍由全罗道开往忠渭道的时候,义兵总数达数千人,一举击数了占据水原、锦岭的侵略军.1592年7月,金千镒的队伍开进江华岛,在沿海一带开展游击斗争,保证了朝鲜南北战线的通讯联络。
    在忠清道(湖西地区)领导义兵队伍的有赵宪和义僧灵圭。1592年4、月,赵宪起兵于玉川。7月,他联合灵圭的部队进攻清州。同占据清州的日本精锐部队展开激战,终于在8月1日赶走了敌人,收复了清州城。义兵的斗争给侵略者带
来了严重的威胁,入侵者不得不承认:民间义兵不同于巡察使和防御使率领的官军,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实在难
以抵挡。当赵宪获悉高敬命等在锦山牺牲的消息后,立即写信给灵圭,要求共同向锦山进军。8月27日,赵宪带领着七百名战士,与灵圭部队一道按约定计划攻打锦山,但官军却不来配合作战。
  日军见义兵人数不多,就从城里疯狂扑来,义兵英勇地与数万敌军决战,打死打伤很多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敌军主力加藤清正部队侵人咸镜道以后,疯狂屠杀朝人民,敌人的残暴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当地人民在郑文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义兵运动。他们首先处决了境内明川、会宁等地的叛徒,逐步扩大队伍,很快发展成了一支拥有三千多将士、富于战斗经验的部队。9月16日,郑文孚领导下的义兵对镜城发动进攻,消灭了守敌,收复了镜城。10月21日,又歼灭了驻在明川的部分侵略军。10月31日,歼灭了吉州以北的全部侵略军。12月10B,又在双浦痛击侵略者,围歼了在端川的日军。咸镜道义兵的胜利斗争,奠定了以后收复该地区的基础。
    江东地区有曹好益领导的义兵部队在祥原、中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大量消灭敌人,同时准备与邻近义兵联合作战
收复平壤。平壤附近有杨德录的义兵队伍,他们经常出击敌人,同时担任驻扎顺安的官兵的后勤供应。
    很多僧侣在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也纷纷组织义兵,开展抗战斗争。妙香山香贤寺的僧侣休静组织一千五百名僧兵
,以顺安法兴寺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取得很大成果。僧侣维政在金刚山表训寺组织义兵,参加收复平壤的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此外,在京畿道有汉城的洪彦秀、洪季男父子以及水原的崔屹、江华岛的禹性传、高阳的李基鲁等领导的义兵队伍
在各地进行斗争·
    全国各地义兵的爱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为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各地反动官
僚对义兵的不朽功绩却采取猜忌的态度,有的甚至攻击义兵,千方百计破坏义兵的斗争。可是满怀爱国热忱的各地义
兵却不怕阻挠、不畏镇压,坚持斗争。并能顾全大局,主动与官军配合作战,大量歼灭敌人。朝鲜各地先后掀起的义兵运动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朝鲜政府陆军败退后,在敌后抗击日本侵赂者的主力,是阻止日本侵略者灭亡朝鲜的重要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8-15 07:49 , Processed in 0.1056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